第三百五十章 帝王技——圣心难测
赵桓的脚步挪不动了,他就站在这仪象台下,呆了足足一个时辰。
这水运仪象台总共三层,最上面的是龙柱浑仪,中间一层是赵桓所看到的浑象。
而这第三层,就是刚才发出钲声的地方。
第三层一共五层的木制阁楼,名为正衙钟鼓楼,由昼时钟鼓轮控制。
到了每个时辰的开始时,就有一个穿红衣服的木人在左门里敲钲,到了每个时辰的正中,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木人在右门里扣钟。
每过一刻钟,一个穿绿衣的木人在中门击鼓。
而第二层木阁,每逢各个时辰的开始时,一个穿红衣的木人持时辰牌出现在小门前。
每逢各个时辰的正中,一个穿紫衣的木人拿着辰牌出现在小门前。
此层共有红衣木人和紫衣木人各12个,时辰牌牌面上依次写着子初、子正、丑初、丑正等字样。
赵桓看着这些小人手里端着牌子不断的转动着,就如同看到了钟表上的时针一样。
这一层,木人的动作,由昼夜时初正轮控制。
第三层木阁负责报告时刻。
该层木阁正中有一个小门,每到一刻,一个穿绿衣的木人持刻数牌出现在小门前。
此层共有96个绿衣木人,刻数牌牌面上依次写着初刻、二刻、三刻、四刻等。
这层木人的动作由报刻司辰轮控制。
类似于分针一样。
第四层和第五层,分别是夜间报时,由夜漏金钲轮和夜漏司辰轮控制。
赵桓盯着这个阁楼发呆了足足一个时辰,动都没动一下,就这样仰着头,看着五层阁楼。
这个时钟还不是十二小时制的时钟,是二十小时制的时钟啊!
赵桓看的脖子都有些发疼了,依然目不转睛。
李纲和附近的亲从官都呆住了,这个水运仪象台建好已经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了,已经成为了汴京人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压根不会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路过的时候,看一眼,就能看到准确的时间。
官家,为何对这个水运仪象台如此的痴迷
咄咄怪事!
而赵桓猛然回头,盯着李纲愤怒的说道“始杀构,方可兴!”
李纲一脸的懵,为何官家的面目会如此的狰狞!
脸色扭曲的如同来自冥府地狱爬出的恶鬼一样。
这有点吓住了李纲。
不管什么时候,官家都是一副仁善的表情,对什么事都不是很在意,但是对国事缺极度上心的样子。
这在李纲看来,官家的平日里的表现,就是明君之相。
但是官家现在这个表情,妥妥的暴君之相!
“官家为何气愤如斯”李纲莫名的问道。
官家这通脾气发的莫名其妙,让人始料不及。
要知道在之前,皇帝说要杀赵构的时候,也是一脸严肃,未曾愤怒到这个样子。
这是那根弦搭错了
“始杀构,方可兴!始杀构,方可兴……”赵桓如同魔怔了一样,骂骂咧咧的回宫了。
留下了一脸茫然的李纲,他看了看程褚,问道“官家为何突然如此生气”
“俺不知道啊。太宰问俺,俺还想问太宰…”程褚更是一脸的茫然。
官家这站在水运仪象台之下,脸色由惊喜到茫然再到愤怒,谁都不清楚官家到底怎么了。
“这圣意真的是越来越难以揣摩了。”李纲觉得有必要去见一下李邦彦,询问一下为官之道。
他踏着星辉,来到了李邦彦的住处。
李纲找到李邦彦的时候,看到了一盏油灯下的李邦彦,正端坐着案牍之前,写着书,这里官家给他的总编的职责,显然李邦彦很珍惜这个职位。
披星戴月,他依然在加班加点的干活。
李邦彦终于觉得自己又有用了,这种感觉很好。
如同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一样的感觉。
“李太宰啊!你真是。你想岔了。官家的心思越难猜,越证明你这个太宰坐的稳了呀。”李邦彦脸上的笑容不要太多。
直面皇帝有很多大臣,但是显然,赵桓将所有国内政务,都交给了李纲一人
第三百五十一章 万事俱备,只欠赵构了!
赵桓为何会如此的生气
完全是因为他来到大宋以后,和自己所见所想完全不一样。
靖康之难前,汴京武库里上百万的弓弩箭矢,赵佶麻溜跑路。
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给他收拾,他放弃了一切,差点被八门进京,把老巢给他端了的危险,走到了河东路。
发现金人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强,随着均田和军功爵的不断深入军心,现在金人根本无力南下。
他本来以为大宋无力收复旧河山的根源,在朝堂之中,结果,一个太傅蔡京,也是功过参半,而童贯怎么看,也不算是废物。
赵桓站在水运仪象台前,他感觉到了科技和机械的魅力。
大宋是怎么样一个大宋
高度思想开放的大宋。
把离婚告到皇帝这里的李清照,在边关可以提枪上马的靖国夫人梁红玉,在辽国充当间谍头子的林幼玉,三教本一祖的王重阳,水力时钟的苏颂,还有造火枪的陈规等等……
赵桓的超级牌组,种师道、岳飞、李纲、宗泽、韩世忠,除了种师道,其他的人,在正常的历史线里,都在赵构手下效力。
而这稍微次的卡组里,梁红玉等人,也悉数在赵构手下效力。
赵构拥有如此无敌的牌组,居然打了个稀巴烂,俯首称臣的结局。
而且,自己遇到的这些人,每一个人都在无声的告诉他大宋,是思想开放的时代。
而商税的占比,以及来自他自己,对大宋的观察,发现百姓不是局限在土地上,每年就在土地上,摸爬滚打吃饭,靠老天爷赏脸,那么简单。
在跟倭国的海贸中,仅仅出口的商品就高达四百多种,而这四百多钟商品的生产者,正是走出的土地困局的百姓生产的。
而百姓的精耕细作,让大宋能够用极小的疆域养活了上亿的人口,周密的历法让百姓可以对田地最大限度的掌握。
而且大宋海贸极为发达,大航海所需要的星图,所需要的指南针,所需要舰船,已经一应俱全。
这个大宋是一个思想开放,迫切需要提高社会生产力,随时可以开启大航海的大宋。
在靖康之难折腰,将这种迫切社会生产力,想要更进一步的大宋,直接打趴下了。
被打趴下很丢人,但是更丢人的是站不起来。
被打趴下的历史罪人是赵佶和赵桓。
赵佶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名艺术家,赵桓这个最蠢的家伙,在自己魂替的时候,已经魂飞魄散。
被打趴下后,站不起来的历史罪人是谁
无疑是现在正在押解归京的赵构了!
岳飞的十万岳家军(神武后军),联袂河朔四十万的河北太行等地起义军,胜利唾手可得的时候,赵构能够下出十二道金牌撤兵的命令,实在是令人乍舌!
他手中牌组无敌于天下,明明可以赢,然后继续推动大宋向前一步,可是他没有。
沉迷于皇权权势的他,选择了亲手葬送了大宋的未来。
赵桓依然在生气,他在愤怒的是他自己的身份和赵构的身份。
处死赵构,得到了李纲的支持,并且有充足的法理支持,那封耻辱到了极致的称臣的书信,就足以让赵构死无葬身之地。
赵桓气的是,他只能处死赵构,甚至还得给这个皇亲国戚一个体面的死法,而不是凌迟。
因为赵构不配姓赵,也姓赵啊。
赵桓忽然眼前一亮,大声问道“程褚,之前李太宰做的那个黑棺材,邢狱还有没有”
他忽然想到了一个既不丢大宋皇室体面,又能够惩戒赵构罪恶的方法。
“那个黑棺材李太宰说有些残忍,要谨慎使用,就封存起来了。官家怎么想起这个了”程褚愣头愣脑的说道。
“在就好。没什么。”赵桓连连点头。
……
此时的陈规,已经收到了皇帝征召他入京的消息,收拾好了行囊,交接了政务,天色已经黑了。
他将两策书郑重其事的用油纸包好,小心翼翼的放在行囊之中。
第三百五十二章 百万大军擒孔彦舟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wei光明而美丽之意)。凡今之人,莫如兄弟……”陈婧小声的读了一遍桥边,牌子上写的内容。
她怯生生的问道“爹爹,这是什么意思?”
而此时的陈规无奈的摇了摇头,说道“让你多读书,你不多读书。看看,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是先秦时候的诗,常棣之花常常用来形容兄弟之情,张贡士应该是死了。”陈规摇头,不再解释这首诗词。
他下了马车,走到了张贡士女儿的面前,问道“你是张棠华?”
“小女正是张棠华,敢问先生是……”张棠华怯生生的问道。
“我是你父亲的世交好友陈规。你为何在这桥头题棠棣?”陈规脱下身上的长袍,盖在了张棠华的身上。
陈规都五十多岁了,做这个动作,倒是不怕自己的夫人吃味。
“陈知县!”
“父亲让我前来德安投奔陈知县。来到德安之后,被府衙告知陈知县昨日已经离去,这才在桥头,题棠棣以求谋生。”张棠华说着说着就开始哭泣。
她早上刚到德安县,到府衙询问,结果告知陈知县已经不在德安之后,天旋地转,结果不成想,今天就在这桥头之前,遇到了。
陈规是整理书稿整理了一整天,有些耽误了。
“你父亲他……”
“父亲随孔彦舟平叛被流矢所杀。还有一个幼弟跟着我一起到了德安。”张棠华赶紧把自己的弟弟从身后抱出来,一个面黄肌瘦的小孩子,看起来只有五六岁的样子。
“你不是还有三个哥哥吗?他们……”陈规虽然猜到了结果,但是依旧问了出来。
张棠华突然恶狠狠的说道“全被孔彦舟害死了!”
陈规详细了解了一番,才明白,为何张棠华如此的狼狈。
本来张贡士是云梦泽的名士,祖上也曾是朝堂要员,算不上家道中落,但是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陈规能够进士及第,也是张贡士的父亲资助了他。
张贡士一家在云梦泽,本来就是水贼之祸乱,孔彦舟到地方平叛,先是狠狠搜刮了一番张家,张家倒是老实,就把钱粮交上了。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张贡士一家就此倒了霉,被云梦泽的流寇盯上了,三天两头上门打劫,这还不算,孔彦舟是来打仗的,征兵哪管那么多?
张贡士五十多的老头一个,还有家中两名大兄,都被征兆到了云梦泽负责辅军。
孔彦舟领兵平叛,多次失利,辅兵死伤惨重,这张贡士连带着两名大兄就死了。
这只是张家而已,其实也是整个荆湖北路的中人之家的缩影,但凡稍有余粮的门户,都被逼到了这个份上。
所以杨幺能够攻陷峡州,将这个荆州北路投诚,整个荆州北路几乎没有任何反对之声。
“辛苦你了。”陈规叹气的说道。
“你准备怎么办?你来投奔某,某给你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条是我帮你凑一些嫁妆,你嫁人就是。我在德安小有名望。还是能够给你找到一个良配。”陈规说的时候,身上有一种自信。
他这点信心还是有的,怎么说在德安府这三年,九战九胜,深得人心,如果他做媒,绝对可以找到好人家。
“还有一条路呢?”张棠华摇了摇头,以她的姿色,即使是在颠簸的旅途,形容枯槁,依旧有几分艳丽。
为了安全到达德安,她故意把自己弄得极为邋遢,以此躲避他人的觊觎。
“那第二条路,就是跟着我进京了。但是京中局势诡异多变,这路不好走。”陈规叹气。
他连官家都没见过,虽然从官家在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的种种政令来看,官家是个仁善之人,但是谁能说得清楚京中的局势呢?
故人之后投奔他,他当然不会推脱,但是怎么安排,还是看张棠华的想法。
跟着他入京,进京之后,他就得把张棠华收为义女,无籍不可在京久住。
成了一家人,到时候万一陈规出了事,她张棠华也要跟着出事。
选择在德安找个人家,是最稳妥的选择。
张棠华稍微思虑了一下,说道“小女随义父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