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没多久,赵桓就不住的点头,这大堤坝筑造的极为结实,虽然到了警戒水位,但是按照这个下雨量,完全没有什么问题,完全撑得住。
“都回去吧。朕就在这看会儿,一会就回去。”赵桓总算是放下心来,坐在石头上,看着飞军以及预备役背沙袋上河堤。
自从收到了台风来袭的消息后,李纲就开始了准备防汛的工作。
这事还是李邦彦提醒了李纲。
否则黄河决堤,在谶(chen预言、预兆,指凶事)言中黄河决堤,奸人出。
这个奸人肯定不是皇帝,那就只能是太宰了。
所以李纲对这方面非常上心。
他视察大堤没有松懈,还让工赈监派出了不少的民夫,加固河堤,埋下了木桩。
只是赵桓还是有些不放心,让飞军以及预备役们,都上到了堤坝上,帮着工赈监做事。
在赵桓的逻辑里,这似乎是理所应当之事。
李纲对这事也是插不上嘴,军务官家一向不让他接触,而岳飞也没提出反对意见。
只有宇文虚中从未听说过此事,他发挥了台谏的功能,向官家谏言,不过也不是反对,而是提醒官家,防止官军哗营。
宇文虚中也是个地道的文臣,虽然更阴暗一些,做了是地下工作,但是他还不如赵桓,明白军心可用四个字的威力。
飞军和预备役防洪,根本没有任何人会抗命,也不可能出现哗变之事。
因为他们也有人均田均到了黄河沿岸,这要是决了堤,整个京畿路、河北路、两淮路,都得受灾,他们的家人也会泡在水中受苦。
所以,赵桓的命令,得到了极为良好的贯彻,面对洪水,赵桓从将卒的脸上,看到了决绝。
众志成城,人定胜天!
赵桓在宫中,写了八个字。
他让人用黄线,绣在了大红色的底布上,做成了横幅,告诉大宋所有人,面对天灾,他赵桓的选择!
士气大增!
就连岳飞都赤膊上阵,带着军卒们一起扛起了麻袋。
不过他比普通军卒更厉害,岳飞力气更大,一只手抓着一直沙袋抗在肩上,一个人当两个人用。
而赵桓这次终于看到了岳飞背后的刺字,尽忠报国。
赵桓看着这四个字,眼神就有些迷离。
在正史中,岳飞就是带着这四个字,拯救了南宋。
没有岳飞收拢杜充投降金人后的残兵,就没有牛头山大捷,也就没有收复建康,建康就是后世的南京城,战略意义极为重要。
岳飞收复健康之后,才重新构建了长江淮河防线,完颜宗弼才迫不得已,烧毁了临安余杭等名城,不得不撤兵。
被搜山检海的赵构,才从海上漂上了岸。
没有岳飞收复杨幺,荆湖北路一刻不得安宁,大宋的朝局就绝对不会稳定,没有税收的保障,指望南宋军卒,靠信仰打仗?
除非子弟兵成建制穿越回来,当然,真的成建制穿越了,第一个被杀的肯定皇位上的赵构。
岳飞谋划了十年的北伐大业,多次主动出击,稳定住了局面,在最后要得胜的时候,背上刺着尽忠报国的岳飞,就被赵构召回京了。
第二年死于大理寺狱中,历史上,连风波亭都没有。
只有拉肋而死!
赵桓对拉肋这个词不是很理解,直到赵英跟赵桓解释之后,赵桓才知道那是什么。
用麻绳勒住肋骨位置,两边多人拉扯,将肋骨拉进心肺,致人死亡。
如此英雄人物,没有死在敌人手中,没有死在战场之上,最后被皇帝赐死,还是被如此屈辱的方式杀害。
他带着未完成的一统大业的雄心壮志,离开了人间。
在最后死的时候,岳飞写下的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该是何等的悲愤?
而了解这段历史的赵桓,看着面前扛着两麻袋沙土的岳飞,正健步如飞给大堤加高,似乎不知疲倦一样。
这个人总是这样,每战身先士卒,披坚执锐,所向披靡。
然后抗洪抢险的时候,居然还是如此,一个人当两个人用。
看着忙碌的岳飞和众多军卒,赵桓脸上挂着笑容。
这个感觉真的很好。
“官家,赵构到了京畿路了。”魏承恩在赵桓耳边小声的说道。
赵桓皱着眉说道“什么?你大点声,雨声太大了。”
“官家!赵构已经进了京畿路了!还有沈从押解孔彦舟归京了!官家!”魏承恩不得已大声喊道。
“好!”赵桓一拍膝盖,就站了起来。
他一直在看,没有亲自去背沙袋,朝臣们不让他背。
真的让他背,他其实也背不动。
“岳都尉!你过来一下!”赵桓大声喊道,让岳飞过来。
“官家,有什么事吗?”岳飞一脸茫然,自己难道背错地方了?
赵桓笑着说道“穿上衣服,跟朕走,去杀赵构。”
岳飞听到官家这玩笑一样的话,摇头笑道“杀人有什么好看的,臣看得多了,也杀了不少。这边筑堤的事还多着呢。官家,臣就不去了吧?”
赵桓一愣,这一世的岳飞和赵构连面都没见过,岳飞当然没什么兴趣去看杀头,岳飞自己亲自剁下来的都不知道多少人头了。
领赏金已经成为腰缠万贯的富家翁了,在岳飞眼里,加固堤坝比看赵构死更重要。
赵桓想了想,不看也好,还是不见面的好。
赵构是岳飞的一生之敌,还是不要让两人碰面,比较妥当。赵桓也怕玄学和什么历史惯性之类形而上的邪门歪道。
“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同去,同去。”赵桓说道。
怎么可能不让岳飞亲眼目睹呢?
。
第三百五十五章 赵构疯了
赵桓来到邢狱,赵构很顺利的交接了。
张宝和刘都统也顺利的捞到了一官半职,不过他们本来就是叛军阵营,所以,这些都是些许闲职而已。
赵桓盯着面前的赵构,此人之前给赵桓的印象就是虎背熊腰,一身英武之气,器宇轩昂,比赵楷给他的感觉要好很多。
赵楷是个毒蛇,而这个赵构当初给赵桓的印象,却不是那么的差劲。
毕竟能去金兵大营谈判的人,勇气还是有的。
如果他能够和李邦彦一样,在议和结束后,归京,赵桓还真不见得会对他如何。
毕竟历史犯下的罪孽,是原本历史线上的罪孽,这一辈子,自己并没有给他机会犯下过错。
即使是赵构他和完颜宗望歃血为盟,也可以用为了自保,一时做下了权宜之计。
这个理由很充分,国人也可以原谅他。
当时的局势并不明朗,汴京城为了议和和决战掐架,连朝堂都不得安稳,可想而知,民间该乱成了何等模样。
赵桓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残忍的人。
李邦彦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你有才,我就用你。赵构还是有几分本事的,如果可以安安心心在自己阵营之下效力,自己未尝不会重用他。
甚至!
赵构如果不联合完颜宗望,一起坑韩世忠和岳飞,赵桓甚至考虑过为了统一战线,册封赵构一个吴王的名头,稳住江南,专心应对北寇侵边。
赵桓为何一直没有兴兵南下?
是因为他心里,从来没有把中原王朝的任何人,当过敌人。
大家的目的都是以变求存。
可惜,这是赵桓的一厢情愿。赵构并不是为了大宋的延续,只是单纯为了贪图享乐而已。
看看他一到临安干的那些事!广开后宫,弄了一窝秀女。
但是赵构为了所谓大义的名分,写了那一份臣构言的书信,算是彻底的惹怒了一向仁善的赵桓!
这是家贼!在他那封信写出来的时候,赵构就已经没有了任何活下去的希望。
因为他背叛了自己的国家。
俯首称臣,没什么丢人的地方,如果能够像前汉受了白登山之围的屈辱,历经四帝的积累,长驱匈奴。
如果能够像唐朝一样,被突厥的可汗颉利,打到唐朝都城,逼迫前唐太宗皇帝签下了极为屈辱的便桥之盟。
然后再像唐太宗一样,励精图治,一雪前耻,把颉利抓回来当歌舞团团长。
其实也会成为一桩美谈。
赵桓一直在看赵构的表现,可惜这个赵构,实在是太差劲了,有能臣而不用,偏听偏信,一味宠信奸臣,导致荆湖北路最先燃起了星星之火。
随后福建路的范汝为响应,之后就是广南广西等地,最后连自己的基本盘,江南东西两路和两浙路,在一场飓风之后,也是烽火连天。
做皇帝做到这个份上,这赵构也是天下独一位了。
而此时,在邢狱内,并非只有赵桓李纲和岳飞,还有康王府的两位王妃,都是赵构的嫔妃。
邢秉懿大着肚子,站在角落里,怯生生的看着康王。
而另外一名端庄的女子,泣不成声的看着赵构,手里还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孩子。
这个女子,是上次赵桓没有见到的,康王府刚生产的女子,张婉,他怀中的孩子,正是赵旉。
“皇兄,你这是要诛我全家吗?!”赵构愤怒的指着赵桓喊道。
赵桓一拍脑门,小人,总是喜欢以己度人。
祸不及家人,这种民间都有的传统,赵桓如何会做?
叛乱之事,他赵桓只诛首恶,轻易不牵连。
到现在他一次都没用过夷三族,诛九族的诏命。
虽然他有这个权力,但是这不是他赵桓祸及家人的理由。
赵构是赵构,这些妇人和孩子有什么错?
他不信,在经历的正统的教育之下的孩子,能为了他这个通敌卖国的父亲,找自己报仇。
人都有个是非对错观念,如果自己一个堂堂的皇帝,还怕赵构子孙给自己惹麻烦,他这个皇帝也太失败了。
赵构显然是被皇位所冲昏了头脑,见过了金国的强大之后,就想相仿石敬瑭,做儿皇帝。
这样的爹,张婉怀里的那个孩子,赵旉认不认还两说。
“朕只是让你们家人最后见一面,你却辜负了朕的好意。”赵桓叹气的说道。
他看了看李纲,看了看岳飞,看了看开封府尹李若水,又看了看大理寺卿周三畏,自己处于人道主义,让赵构见了见家人,这符合大宋的死刑执行惯例。
自己只是按照惯例做的,为何会被赵构如此看待?
赵桓眼中的不解和疑惑,被李纲敏锐的感觉到了。
李纲小声的说道“官家,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真·论语)。”
赵桓这才放下了自己心中的芥蒂,自己做的没错。
君子和小人就是如此的明显。
而自己在后世只是一个普通人,那岂不是说后世的五好青年,都是君子?
没毛病。
他其实一直在和赵构比,这是很难避免的。
毕竟他这个皇位,在正常的历史线里是赵构的。
所以赵桓一直励志要比赵构强,而且要强的不止一星半点才可以。
而此时,李纲给他的解释,让赵桓非常满意。
李纲很上道嘛。
“皇兄,我们都是父皇血亲,能不能绕我一命?”赵构小声的问道。
赵桓摇头,自己带着这么多大的大臣,如同三司会审一样,怎么可能绕过?
“魏承恩,你来念吧。”赵桓早就写好了诏书,就等着米下锅呢。
“构于朕至亲,无可疑者,构厚以金帛赂夷,以图偏安苟延,俯首称臣古所无,赵构万古有遗臭矣。决鲸海以救焚,何逃没溺。饮鸩浆而止渴,终取丧亡。”
魏承恩阴阳顿挫的声音响起,这一段主要说的是赵构的身份。
明明是大宋宗亲,却给了金人无数的财富,以求偏安,万古遗臭,却只是饮鸩止渴而已,民心尽丧,到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搜山检海。
“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构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伪临朝赵构,失道与民,性非和顺,豺狼成性,近狎邪僻。”
“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赐死构以敬天下,布告天下,咸使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