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宋当明君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吾谁与归
“井下好歹用的都是契丹人和渤海人,还有些重刑犯,死掉还不心疼。”
“但是井上,都是些大宋带工爵的工匠,死一个都心疼。这不能再这样了,臣就让他们停了。”
赵桓听到矽肺这个词,就知道王重阳有王重阳的难处。
“你说那些工坊都是改建,是怎么回事”赵桓看着王重阳一点都不紧张的神情,继续往前走着。知道这个练气士还有东西没说完。
赵桓去的是矿上的医疗队,他要去看看那些矽肺的患者。
赵桓见到了一大叠的名单,其中最多的是轻微矽肺,是在出了几例重症病患后,王重阳调查胸闷,胸痛的工匠。
轻微矽肺都是直接离开了矿上,重症的都在汴京的医馆住着。
不过赵桓知道,重症矽肺在大宋,就是活受罪了。
这些工匠,都是靠着手艺为生,本身烟熏火燎了很多年,结果现在一到矿边,空气粉尘污染眼中,这病就重了起来。
说不得这辈子都摸不得铁锤了,干不了重活了。
赵桓放下了手中的札子说道:“这三百名工匠,都给了安家费了吗”
王重阳听官家说到这个,满脸的笑意,说道:“黄河清淤造了不少田,李太宰还给了他们工爵田,而且他们也不是不能上工了。老工爵的工匠,人人都是宝。”
“有的在汴京的军器监的衙门,负责设计和处理各处军械反馈来的札子。还有的去了工赈院教学徒,日子还能过下去。”
“官家安心,太宰都安排着呢。”
赵桓点了点头,李纲这一套物尽其用的手段和自己倒是蛮像的。
他继续往前走,走到了唯一生火烧砖的砖房的烟囱旁,终于看到了王重阳所说的改建是何等模样。
大宋工坊的烟囱不用造的那么高,不是化工,还用不到超高烟囱。
赵桓看到的是拐着弯的烟囱,落在水边的烟囱,而插进水里的是粗壮的铁管。
“官家,这烟囱里后半段装着喷淋塔,还有孔碳,就是上次官家说起的孔碳。”王重阳拿出了一包柱状的孔碳,说道。
赵桓盯着看了半天,才知道这是活性炭,还真给王重阳做出来了。
活性炭的制作其实不难,尤其是用量不大的时候。
可以将木材,放在密闭铁桶装加热闷装几天,这个过程叫碳化。
再压入空气,使碳化好的木炭膨胀,这个阶
第五百零七章 家里有矿,心里不慌
波义耳是个人,有火术的魔法师的称呼,近代化学的奠基人。
赵桓决定留意一下这方面的著作,试着培养一下张棠华。
赵桓继续向前走着,听着王重阳关于矿区建设的点点滴滴。
有挥汗如雨的工匠日夜不辍的工作,结果出炉的水泥不达标时,悲痛欲绝,和忙碌了一年,颗粒无收的老农一样欲哭无泪。
也有工坊的窑,塌方或者井下出了漏水之后的紧急事件,工匠家属与矿上的矛盾与冲突。
还有在建设中发现走错了路,推倒重建的辛酸,那都是一砖一瓦建起来的,结果全部推倒重做。
同样还有欢笑和成功的喜悦。
赵桓走了一路,听了一路,心情繁杂。
想要将实验室里的实验,变成大规模生产,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想要将大规模生产,变成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现在矿区主要的外销的产品,还是煤炭、水泥、玻璃,明年预计会有氨水。
赵桓借着窑火的灯光,走在矿区的水泥路面上,还能看到水泥路面上的坑坑洼洼,这都是一年来,矿区铺设出的水泥地面。
可是这地面远没有达到标准,用了不到一年,就出现了干裂和坑洼,雨水一泡,太阳一晒,就开始龟裂。
赵桓和王重阳说了一下烧制猛火油的沥青,看能不能想想办法,把水泥地面变成柏油路。
王重阳并没有只报忧不报喜,拿着一大堆亏损的札子,跟赵桓说:打钱!
他笑着说道:“也不都是坏事,水泥现在一个月能产二十万斤。”
“铁料的话,能有十万斤左右。煤炭和焦炭比较多,能有四十万斤左右。”
“还有意外之喜就是红砖三十万块左右。玻璃每月也有三万斤的产量。不过这东西还不够透明,如果做成的话,能代替水晶。”
“投入和产出大概持平,不需要朝堂再供应了。”
赵桓稍微换算了下,大宋一斤大约680克。
也就是说,水泥一个月的产量约为136吨,铁料约为68吨,煤炭和焦炭约有272吨,玻璃约有20吨的样子。
赵桓这么一算,他有点惊讶的说道:“这一年,你们就做到了这种程度这个数量有点多啊。”
王重阳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说道:“本来磁州矿区就有工坊,都是在工坊之上扩建,也不是平地砌高楼没那么困难。”
“这个数字其实不是很多。每个矿坑都有配套的砖、石灰、水泥、煤炭焦炭、玻璃工坊,磁州矿区这里,大概有二十几个矿坑。”
“臣到这里之后,只是新开了四个矿坑,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这些地方本来还有九龙矿、孙庄矿、梧桐矿、牛二庄矿、羊渠矿、大淑矿、新三矿、薛家矿、万年矿等等矿坑。”
“所以这个产量其实不高。”
赵桓点了点头,问道:“氨水,就是你那个金水的工坊,建好以后,你得去大同府了。天德州那边发现个铁山。”
“哦”王重阳一愣,惊讶的看着官家,而后才笑道:“大同那边不是煤田吗那里有铁山”
“天德州和河套那里发现了铁山,等到明年氨水的工坊做好,你就去大同府。”赵桓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大铁山!而且铁料很优质。”
大宋缺铁的局面会持续很久很久,大概率自己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依旧无法解决钢铁的缺口。
但是现在完全不像过去那样,紧巴巴的过日子了。
家里有矿,心里不慌啊。
天德州的铁山,就是包头铁矿。
赵桓回到了矿上的民舍,看着还在研究实验数据的张棠华,还在一本空白的札子上,认真记录着。
这个姑娘是认真的
次日赵桓还是没走,他跟着王重阳参观了几个矿,还有各大工坊的改建工作。
王重阳的道法自然的理念,赵桓没有强行替换和更改成为环保两个字。
本质一样,不用纠结名字。
只是为了满足不断增大的产量,赵桓给王重阳说了下吨这个计量单位,让他以后换算好再上报。
斤,在大规模生产中已经不太够用了。
第三日,赵桓才志得意满的走了。
等到明年开春之后,没有那么严重污染的大宋矿区,将会改建完成,重新投入使用。
好起来了。
这是大宋现在给赵桓的感觉,一切都以一种昂扬向上的态势发展。
这让他极为满意。
赵桓的车驾缓缓向着汴京而去,过陈桥驿,进了安魂山。
“今年和金人的冲突多数都是在下棋。”
“最大的战果就是天德州杀了五万金兵。不过大宋也死了三万多人。金人还是强啊。”赵桓将第一柱香插进了忠魂铭前的大鼎里,说到这个数字,他就一阵心绞。
鲜活的生命成为了冰冷的数字,那些年轻的面孔成为了躺在功勋部上的名字,他们的父母失去了自己的孩子。
赵桓从来不反感呼吁和平的人,他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和平爱好者。
宁做太平犬,绝不做乱世狗。
坚定的和平人士。
但是他很讨厌那种圣母婊,干说不练。
现在的大宋想要真正的和平,只能以战止戈!
结果他这个和平人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战争
第五百零八章 想当仁君而不得
赵桓对文官是绝对足够的仁慈,这已经经过了数次来证明。
第一次就是群臣议和的时候,赵桓没有大开杀戒。
第二次的时候,是有人写书信向完颜宗望投降,当时的局势飘摇,赵桓知道历史的结局是以宋钦宗和宋徽宗北狩为结果。
所以当时的他,采纳里李纲的建议,杀了一批,流放了一批,放了一批。
第三次的时候,是参与了八门进京的事的诸多臣工,被李纲执剑,杀的汴京城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而结束。
第四次,就是现在自己面对的局面,孔端友为首,煽动民意,前线打的肝脑涂地,后面搞这种掣肘的把戏。
在宇文虚中给自己准备好了杀人的理由的情况下,赵桓依旧没有动孔端友,只是将其送到了镇州,由赵鼎教育。
赵桓要维持自己仁善的人设吗
他也曾经斩了李擢吴敏,甚至比曹操还要小气的杀掉了十八个通敌之臣,赵构谋反被范汝为平定之后,赵桓甚至纵容范汝为对奸臣审判。
杀赵构的手法甚至可以用残忍来形容。
他甚至做了青史留暴君之名。
他想做个仁君的,奈何朝臣们和宗亲们似乎不太同意。
是因为担心杀掉这批人,无人可用
大宋近亿人丁,读书人的比例不高,也有大批大批做官的读书人,拱破头了想要货于帝王家!
赵桓只是知道,守旧的人,就像是草原上的荒草一样,杀一茬,张一茬。
这都肃清了三茬了,结果呢还是该恶心自己恶心自己。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他终于明白了,要彻底消灭守旧派,要做的事,就是的带着大宋,翻过一页又一页的历史新篇章!
让这群守旧派自己都糊涂起来,不知道他们想要的大宋,到底在哪一页!
但是工具人做错了,必然要受到惩罚。
“皇叔这多半年的时间,干的很不错。宗亲没给朕惹麻烦。倒是辛苦皇叔了。”赵桓说着让赵英递了一盏茶给赵士?。
赵士?这大半夜找到了自己,肯定是受人所托,来询问自己对《吊古战场文》一事,对朝臣的惩罚。
赵士?连连道谢,现在的大宋官家的权势,其实完全不用对他这个宗正这么客气,但自己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认可,也是一件幸事。
“这多半年,官家不在京,倒是出了几个小麻烦,不过都被及时纠正了。没有酿成大祸,太上皇都活明白了,下面的人就没得闹腾的了。”赵士?乐呵呵的说道。
“皇叔,朕看不明白他们。”赵桓端坐在主位上,看着赵士?说道。
赵士?当然知道皇帝指的是谁,肯定不是宗亲那群人。
他想起朝臣们干的事,也是为他们羞愤,不过该说还是要说。
“可是官家,这不能赌气不回宫啊,这马上就要过年了,总得祭祀宗庙社稷啊,待在军器监也不是个事啊。”
“这是朕拟定的札子,皇叔带回去给朝臣们看看,让李纲好好琢磨下。”赵桓笑着将一道札子递给了赵士?。
赵士?郑重的接过了札子,脸上充满了凝重的看完了手中的札子,说道:“官家,臣这就回京。”
他知道自己手头的札子有多么的烫手,这道札子不是对臣工的惩罚!而是官制改制的一个提纲!
官家搞完了军功爵授田制度,用两年的时间推行了商改,终于要对官吏下手了!
李纲收到了赵桓的札子的时候,终于明白了官家在汴京城门口拐个弯的意思,冗官、冗兵、冗费,三冗是大宋的历史弊端。
冗官的问题,一直是大宋想要动刀子的地方,但是不管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最后都没有成功!
自己能成吗
他带着札子火速的赶到了大宋书局,一把拉住还在写话本的李邦彦,急匆匆的赶到了偏室,商量起了札子的事。
李邦彦看完了札子,郑重的放在桌子上,说道:“李太宰,你已经是一个非常精明成熟的宰执了,不用事事跟我商量,我久不在朝中,这事,我说不好。”
李纲嗤笑了一声,说道:“我不找你这个下了野的宰执,我找谁商量这事去别打官腔,说说你的看法。”
李纲心里有一种
第五百零九章 大地之广,安能量算
陆游这个名字来的很有趣,是宣和七年(1125)的时候,陆宰由水路进京述职的时候,他在淮河上出生,就得名陆游。
“起来了,起来了。”陆宰点头说道。
没等陆宰说完,赵桓就看到了在门口探头探脑的陆游,他正好奇的看着里面。
尤其是不停的打量赵桓。
赵桓招了招手,让陆游进来,他看着虎头虎脑的陆游,笑着说道:“这是三岁了吗”
“三岁。”陆宰点了点头回答道。
陆游手里拿着一个红枣,不停的盯着赵桓看个不停,还啃个不停。
“朕脸上有花吗”赵桓笑着问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