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北宋当明君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吾谁与归

    赵桓才意识到军民鱼水情,也只能出现在后世,眼下这个时间节点,百姓看军卒如同看流匪,几无差别。

    “是朕想当然了。”赵桓无奈的说道,但是筑堤之事,总得要做,军卒的军纪无法保证不扰民,甚至有可能会扰乱本就混乱的灾民。

    “臣建议调集各地民夫,由工赈院牵头,先把灾区的堤坝重铸起来,同时督促各地府官,把百姓们调动起来。还有红巾军可堪一用。”李纲解释着。

    他反对了官家的政论,拿不出更合适的方案,那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宋宰执。

    “红巾军”赵桓的脑海里复现的是韩宋红巾军,这不是应该到了元末明初才会有的军卒吗

    李纲看着官家脸上的疑惑说道:“金人屠掠河东、河北两路大部分州郡,两河民众组成忠义民兵,纷纷反抗,袭扰金人军寨行军,河东、河北百姓以红巾为号,号红巾军。”

    【历史事件提醒:元末明初红巾军起义,口号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其首领韩山童自称乃是宋徽宗赵佶的八世孙,其三路军卒北伐,其军卒也多是北地军民。西路军甚至攻破了元上都,转战至辽阳等地,沉重的打击了元军士气。】

    【红巾军由来已久,自金人南下之时,就已然存在。】

    赵桓这才想起来,在太原、大同、锦州、辽阳等地,他多次见到了大宋军卒们,臂膊上的红巾,也有的带在了顿项上,本来他以为是在辨识敌我。

    感情,他们的这个背后,还有红巾军这件事。

    “那就调集一下各地红巾义军,前往灾区,所需粮草一应国帑、内帑交付。”赵桓点头说道。

    “红巾军不要粮,已经在路上了。”李纲笑着说道:“都是自发的,今年河东、河北两路丰收,百姓手里有粮食,秋耕谷豆之后,各地红巾组织起来,前往了灾区救灾了。”

    赵桓看着李纲,眼神里带着满意,大宋养士一百六十载,养了一群废物,大宋苛刻了百姓一百六十年,一处有难,八方支援。

    赵桓总觉得自己对文臣们有偏见,这不好,但是有时候这些事,一件件发生,他觉得自己的偏见越来越深了。

    他点头说道:“好事。”

    李纲看着官家的脸色,犹豫的说道:“潭州被起事的百姓给攻破了,潭州知府刘安道被杀了。”

    “两江各路,群盗蜂起,大者攻犯城邑,小者延蔓岩谷,多者万计,少者屯聚。攻破潭州号天王,攻破建宁者名索弥勒,为至不可胜数。”

    “声势骇然,已经有数个州府被围攻,其号称,天王出世,弥勒下生,生黎民,济苍生。”

    李纲小心的看了一眼官家,这有人造反了,可是官家的脸上居然是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




第七百零七章 有人想让自己挪挪地方?
    李纲拿出了崇德王的札子,让赵桓亲自批复。

    赵桓打开崇德王的札子,笑着说道:“这汉字写的倒是周正。”

    “在倭国,学习汉字是一项比较风雅之事,而且多为勋贵所把持,百姓少有机会涉猎。年号也多取用诗经。”李纲乐呵呵的说道。

    赵桓想了想在札子上写道:“汝思屁饱腹”

    “这样是不是不太文雅”赵桓写完之后,略微有些后悔,但是在札子里,崇德王一直反复强调,只要三千精兵就可以帮他复位。

    这不是在想屁吃,是在作甚

    李纲伸着脑袋看了看,摇头说道:“不入起居注不归正史。”

    赵英立刻会意,嘱咐左史,右史不乱乱说。

    赵桓之所以如此不文雅的拒绝倭国的崇德王,完全是因为倭国最近一直在惹赵桓生气,以为孤悬海外,就能躲得过大宋兵锋

    而且,最主要的一点,赵桓以己度人。

    作为一个皇帝,在大义上占了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面对政变,崇德王的表现可以用废物来形容。

    当初赵楷兵变,赵桓初来乍到,连赵英都不怎么认识的情况下,照样全面胜利。

    崇德王并非没有沈从那样的人物,平清盛就是一名悍将。

    大皇帝系统可是介绍过平清盛的能力。

    平清盛是倭国权力中心,由天皇转向武士的开启者,同样是一个狠辣的独裁者。

    平清盛活的时候,平氏家族繁荣,多数基于此人个人非凡的能力,但是此人一死,整个平氏王朝瞬间崩塌,盛极一时的平氏家族即可敲响了丧钟。

    这样一个狠辣的人物,要是用好了,别说一个飞鸟上皇,就是他们源氏一家子加起来,都不是此人的对手。

    所以,赵桓才不会给这样一个蠢货三千大宋精兵,他的失败,并不是失败在没有军卒支持之上,而是他个人能力上,太过优柔寡断了些。

    赵桓行至文德殿,终于看到了辛苦操劳了多半年的李清照,李清照行了个礼,笑着说道:“官家经年未见,又俊朗了几分。”

    “李宫正辛苦。”赵桓笑着让李清照起来,李清照这多半年的操劳,饱受非议,赵桓也准备等江南水患平定之后,就把李清照从商部的事情里摘出来。

    省的那些大宋朝臣们,一天到晚的阴阳怪气。

    赵桓和朝臣们商议着大宋水患的治理。

    赵桓也放了心,自己不在的时候,大宋这架机器,也没有停止运转,各地救灾的善民和载满粮食的船只、车驾已经在燕汴驰道和津口海线上驰骋起来。

    “外面下雨了”赵桓忽然问道。

    赵英一愣,一阵风的跑了出去又跑了回来,说道:“官家料事如神,外面果然下雨了。”

    “屁的料事如神!这雨水都滴到朕的御案上了!”赵桓指着已经被打湿的御案不可思议的说道。

    “官家久不在京中,这宫室一直未曾打理。”李清照略微有些无奈的说道。

    修缮宫殿,需要国帑或者内帑出钱。

    大宋皇帝打仗要钱、修建驰道要钱、津口船坞造船也要钱,李清照和李纲说了几次汴京宫殿需要修缮之事,都被户部侍郎郑望之以官家不在京中,待到国帑宽裕再言给推脱掉了。

    没成想,官家这回京的第一次朝政,居然漏雨了。

    这也不是大宋朝第一次文德殿漏雨了。

    赵桓颇为无奈,大宋皇帝,过得委屈。

    大宋的皇宫是整个封建王朝中,占地面积最小,装修最为简陋的皇宫,宫室数量也比较少。

    赵桓的西华门外,就是尚膳楼大大的酒字招牌,赵桓在延福宫就能直接看到尚膳楼的那个巨大的牌坊。

    站在文华楼上,更是能把整个汴京皇宫一眼看到头。

    当初赵祯,也就是宋仁宗时期,国泰民安,国帑充足的时候,赵祯就跟臣子们商量着扩建一下皇宫之事,最后不了了之。

    而赵祯想要修缮宫殿的



第七百零八章 都是演技派
    程褚脸色有些难看,他俯首说道:“臣会查清楚的。”

    “这不是你的罪过,你在殿上揽到自己身上,为何如此”赵桓看着程褚依旧咬着这个问题不松口。

    而程褚略微疑惑的看了一眼官家,这文臣犯了错,武将背锅,这不是大宋朝的常态吗

    怎么官家一直追着问,不松口呢

    “官家,国丈之事。”赵英小心的提醒了一下官家旧事,朱琏的父亲朱伯材被赶出朝堂才几个月而已。

    “朕知道。朕就想问问程褚怎么想的。”赵桓看着程褚,说道:“你是亲从官,从属内侍省,属于内廷,你为何要担这个责”

    “臣知错了。”程褚俯首说道,程褚这才知道自己犯错了,他让官家陷入了被动之中。

    赵桓终于重重的吐了一口气,看着程褚气不打一处来。

    当时的情况下,若是程褚不接这口锅,赵桓发脾气的话都准备好了,彻查到底之后的结果,郑望之自然吃不了兜着走。

    这厮在大宋节节胜利之事,就大肆鼓吹过一次议和之事。

    而肃王、景王谋反之案中,多多少少有此人的身影在,只不过没有直接的证据。

    肃王全家到底为何吊死中厅,到现在都是一桩悬而未决之事,赵桓一直想找出幕后那个拥有如此巨大能量的人。

    程褚按照惯例担责,无形中,打乱了赵桓肃清朝宇的步伐。

    赵桓靠在撵座上,看着程褚一脸惶恐的模样,也知道程褚按着惯例做事恨踢不成钢的说道:“你呀,既然担了这责,朕就得罚你。这样吧,罚俸半年好了。”

    “其实这样也好,你把这件事记在心里,安排亲从官彻查此事,不放过背后的任何一条线索,朕要查的东西,不仅仅是郑望之。把之前肃王、景王谋反,和这个案子并立起来去查。”

    程褚并不是个蠢笨的人,赵桓这句等同于明示的话,程褚自然知道官家对于前不久肃王之事,并未放下。

    罚俸半年,并不是一个很轻松的惩罚,至少对于程褚这个光棍汉来说,他想娶亲至少得半年以后了。

    “谢官家仁善。”程褚俯首谢恩的说道。

    他还以为自己这个五品的指挥使已经保不住了,没成想官家发的脾气大,却没有直接把他的职革了。

    这不是仁善,又是什么

    赵桓眼神示意了一下赵英,想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吃草,这不是赵桓的作风,这个时候,皇帝身边第一狗腿子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赵英疑惑的看着官家,这个眼神他没看懂,不过他稍微琢磨了下,就跟着程褚走出了文德殿。

    “程指挥留步。”赵英那鬼魅般的速度,话音未落,就已经飘到了程褚的身旁。

    程褚慌忙见礼说道:“见过赵都知。”

    赵英一边慢慢往前走,一边和程褚说道:“听说家中老母最近生病了罚俸半年,这半年不好捱吧。”

    “都知明鉴,这罚俸半年,母亲的病……”程褚的脸色带着极度的为难和一些不堪。

    按理说穷文富武,能练的起武的家庭都是富贵人家,但也不尽然,比如岳飞家境就很普通,程褚家里也很普通。

    当初沈从劝其读书。

    在大宋这环境里,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读不起书才走上了贼配军的路子。

    “程指挥,官家让我来,自然是听说了你的事,这是五百银元的钱引,到各处大宋钱庄都可兑换,可应付这半年家中的开销。”赵英掏出了一张钱引,笑着说道。

    赵英觉得自己这次没会错意,官家的意思就是表面上惩罚程褚,背地里让他补偿。

    程褚母亲生病之事,还是李清照写信给官家的时候提过一次,他不晓得官家是否放在心上,但是他记住了,并且把这事用来收买人心。

    “官家仁善。”程褚最后还是



第七百零九章 群雁乘风却云霄
    从最开始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中,就可以看出这一基本事实。

    对于皇帝来说,看家护院的若不是自己真的信得过的人,那很有可能睡觉、划船、吃饭的时候,突然窜出个尉迟恭来,告诉自己太子谋反了!

    在玄武门之变中,有人看到了李建成毒杀李世民,有人看到了李渊诏敕罢黜了李世民的秦王爵,有人看到了李渊解除了李世民的兵权,并且将李世民的兵权交给了李元吉,给出的理由是李元吉要去抗击突厥。

    但是赵桓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反复咀嚼之后,反过味儿来,仔细思量之后,心中产生了一个疑惑。

    尉迟恭,是怎么未曾奉诏出现在宫内的海池之上的

    李建成也好、李元吉也罢,他们其实都不是李世民的最终目的,只有李渊才是。

    这一胜负手,就是尉迟恭。

    尉迟恭出现在了后宫海池的船上,并且【请求】李渊颁布亲笔敕令,令各军统一接受李世民的调遣。

    尉迟恭到底是怎么进的宫

    赵桓在浩渺如烟的历史长河里,找到了一个人,名为常何。

    常何时任监门卫左右翊中郎将,担任的恰好就是玄武门守备军将,他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前一夜,悄无声息的给玄武门的门合页上涂油,防止玄武门打开之时的声音,惊动其他人。

    次日清晨,李建成和李元吉踏入玄武门之时,这场宫斗其实已经有了结果。

    而玄武门之变,在盛唐,一共发生了四次。

    分别是李世民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李渊退位。

    张柬之杀死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退位。

    李崇俊杀死武三思、武崇训并意欲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逼李显退位。

    李隆基、太平公主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扶李旦上位。

    这四次之中,只有李崇俊失败了。

    李崇俊在起事的时候,没有第一时间占领玄武门,被韦皇后捷足先登,登上了玄武门城头,镇臂高呼,号令军卒奋勇抵抗。

    而在李隆基之后,大唐皇室却变得疲软无力,各种宦官作乱,其中的缘由,正是负责皇宫守备的军卒,由唐十六卫变成了神策军,而神策军的直属领导,正是宦官。

    神策军的领导权握在宦官手中,这样就使得神策军与宦官集团紧密的贴合在了一起。

    自唐穆宗以后,唐朝共有九帝,其中,除敬宗、哀帝外,其余七位,均为宦官所立。

    宦官集团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废立大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掌握神策军兵权,以神策军为工具控制皇权。

    唐朝的宦官钳制天子和明朝的宦官乱政,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其最大的区别,就是明朝的宦官,皇帝说让他们死,宦官绝对没办法见到第二天的太阳,甚至有可能自杀谢罪,省的污了主人的房舍。

    而在唐朝,宦官们不想让皇帝见到明天的太阳,只需要伪造的讣告,再立一位就是。
1...28628728828929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