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咸鱼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五万贯!”徐景昌笑道:“状元公有句话说的好啊,就喜欢看那些腐儒们副想要干掉他却又无可奈何的样子,景昌也不能免俗啊。”

    张辅笑着摆了摆手道:“那你随便,本公不和你争了。”

    很显然,雪莲街二号的院子以五万贯的价格落在了定国公徐景昌的手里,三号院同样以五万贯的价格落在张辅的手里,后面近百套院子也都是以五万贯的价格被各路勋贵们拍下。

    三楼包厢里的朱老四瞧了半晌,心中忍不住盘算了起来——这些院子的成交价都是五万贯,迎春路小




第一百六十五章 长得丑,就别想得美
    杨少峰不太在乎朱老四所说的取消民赋民税之类的事情。

    首先,大明时期的民,跟后世普遍认为的普通百姓不一样,大明的民指的是有大明户籍在身,而且必须是民籍的百姓,匠籍、商籍、军籍、贱籍不在此列。

    其次,取消民赋民税这种事儿,朱老四不是首创,被包衣奴才们吹爆的螨清圣祖糠稀也不是首创,真正第一个玩免除民赋民税的,是汉家天子,大汉孝文皇帝。

    《汉书食货志》:“上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汉孝文皇帝刘恒,一开始的打算是把老百姓的租税给减半收取,可是第二年的时候一合计田赋这玩意也没多少钱,干脆就给全免了,直到孝景皇帝登基之后第三年才又开始收取,还是减半收的。

    然而很可惜,汉家天子再怎么勤政爱民又有个蛋用有包衣奴才替你吹捧么

    被吹爆的《永不加赋诏》,那些包衣奴才们是绝对不会提到“永不加赋”前面的“滋生人丁”四个字,更不会提到这个所谓的永不加赋的另外一层意思——所谓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个傻缺诏书的真正面目是以糠稀五十年的丁数做为定额,每家每户新增加的丁口不再交税,如果丁口不足,还得从同族里面补足才行。

    确实是永不加赋,但是,也绝对不能少!

    等到糠稀挂了之后,那个被穿越女争相送逼上门的庸挣就抗不住了,为了维持我大清盛世之局面,干脆补充了一个摊丁入亩,把丁税改头换面之后摊派到田赋里面去。

    但是没办法啊,人家包衣奴才们就是要吹螨清圣祖皇帝——能提出永不加赋的皇帝,怎么能不是明君圣主呢

    如果不能证明螨清一十二帝个个是明君,那你让他们这些做包衣奴才的怎么办

    什么滋生人丁,看不见!摊丁入亩是庸挣爷英明!反正奴才们就认准了四个字:永不加赋!必须得吹爆!

    杨少峰却觉得分外好笑。

    扯犊子呢是不是永不加赋前面的滋生人丁四个字看不见全民种植福寿膏然后出口也看不见自鸦片战争以后签订了一千一百七十五份不平等条约看不见割让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看不见累计赔款十三亿两白银也看不见光看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了

    瞎吗!

    朱老四望着脸色一阵铁青一会儿煞白的杨少峰,忍不住一把掌抽向了杨少峰的脑袋:“混账东西!你想什么呢”

    被抽的回过神来之后,杨少峰站起来深深的吸了口气,向着朱老四躬身拜道:“祖父大人恕罪,是孙儿失礼了。”

    朱老四指了指凳子,示意杨少峰坐下答话,然后又冷哼一声道:“你在想些什么”

    杨少峰道:“孙儿在想,祖父大人刚才说的免除民赋民税之事。”

    朱老四讥讽道:“就你个猪脑子,你能想到什么”

    杨少峰躬身道:“回祖父大人,孙儿想的是,汉孝文皇帝免一十二年民赋民税,其后乱贼过其寝陵尚且祭拜,感念孝文皇帝恩德,若祖父大人彻底免除了民赋民税,则世后之人当如何”

    朱老四呵的一声冷笑道:“你傻可以,你把瞻基当傻子糊弄可以,但是你不能把朕也当傻子糊弄——朕看你刚才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你那是想着后世百姓感念朕的恩德”

    杨少峰嘿嘿讪笑几声,答道:“孙儿那是在想着,该如何劝祖父大人兴建实业,放弃搞房地产的想法,毕竟,实业兴邦,房产误国啊。”

    朱老四见杨少峰又一次提到实业兴邦和房产误国,当即便换上了一副和蔼可亲的嘴脸,笑眯眯的问道:“你说的这个实业兴邦是怎么回事儿房产误国又是怎么回事儿”

    见朱老四不再追究自己刚才脸色来回变化的事儿,杨少峰忍不住长舒一口气,斟酌着道:“所谓实业兴邦,其实祖父大人只要想一想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之处。

    譬如营建新城,需要大量的水泥、青砖、石灰、钢铁,这些东西总不能凭空变出来,需要大量的工人来生产。

    在这个过程中,工人能够拿到薪水,物资生产出来之后被卖到工地上,作坊是需要交税的,拿到薪水的工人没办法耕种,他们就会产生购买粮食和衣物的需求,看到这个商机的商人就会转运粮食和衣物来顺天府售卖,这些商人也同样需要交税。

    您看,原本一些没什么用的泥土和石头被加工之后变成物资又变成了一座史无前例的巨城,在这个过程中,朝廷能收到更多的商税,这是好处之一。

    好处之二,其实还在于这个生产的过程。

    比如工地上需要更多的水泥和青砖,也需要更好的钢铁材料之类的东西,这就会逼着那些工匠和商家去研究新的生产方式。

    就以钢铁为例子,您知道钢铁厂锻出来的钢材吧随便哪一锭都有百炼钢的质量,而成本却又比之以前低了许多,这就是好处之二。

    至于好处之三,则是孙儿最为看中的——您想想那个水力机床,



第一百六十六章 朕这是造了什么孽?
    沉吟了半晌之后,杨少峰才开口道:“祖父大人一片爱民之心,自然是极好的。但是孙儿却有一个担心。”

    朱老四冷哼一声道:“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吞吞吐吐的干什么”

    杨少峰讪笑两声,斟酌着道:“或许是孙儿将人想的太坏了些,又或许是孙儿太过于杞人忧天了些,总是担心好经被念歪。

    比如说,祖父大人前脚说免除了民赋民税,那后脚会不会有人曲解祖父大人的意思,再把民赋民税改头换面一番,摊到其他的方面”

    朱老四的眼睛一缩,猛的一拍桌子,杀气腾腾的道:“谁敢!真当锦衣卫是吃干饭的不成”

    杨少峰摊了摊手,说道:“锦衣卫自然是凶名赫赫,但是锦衣卫的名声也臭啊,百姓一听到锦衣卫的名声,就恨不得远远避开,难道还会有百姓敢找锦衣卫来替自己出头”

    望着朱老四投过来的目光,纪纲赶忙躬身请罪道:“臣该死!”

    杨少峰却道:“祖父大人息怒,孙儿以为,锦衣卫的名声臭,乃是应有之意,若是锦衣卫有了什么好名声,那才是对祖父大人的不忠!”

    朱老四冷哼一声,转而望着杨少峰,有些不耐烦的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杨少峰道:“祖父大人想要免掉民赋民税,理论上来说只需要派人张贴皇榜告示,使百姓咸知此事即可。

    然而实际上,百姓们多是不识字,往往是别人说什么,自己就信什么,最多就是央着族中识字的人帮自己看看,所以才会有人敢在里面上下其手。

    同样的皇榜告示,祖父大人将之贴在学堂之中,学堂之中的生员再怎么不成器,多半也是能看明白,而百姓们却看不明白,这便是其中的区别了。”

    朱老四呵呵冷笑一声道:“说来说去,你个狗东西还是打算用学堂来代替科举”

    杨少峰却摇了摇头,答道:“这只是孙儿设想中的一部分。如果真的摊开来说,孙儿其实更想让天下百姓都能识字,起码也要让他们看得懂祖父大人的诏书究竟说了什么。

    也只有这样儿,百姓们才能知道祖父大人是心向着他们的,才能不被那些贪官污吏们欺压。

    锦衣卫的名声之所以在民间其臭无比,不就是因为他们监察百官,为士林所不容么

    那些掌握了笔杆子的读书人说什么,不识字的乡间愚夫就信什么,他们说锦衣卫嚣张跋扈欺凌百姓,那锦衣卫自然就是十恶不赦之徒,挨个宰了都没冤枉的——问题是,锦衣卫针对的从来就不是百姓啊。”

    纪纲忍不住点了点头。

    瞧瞧,什么是正人君子状元公这样儿的才是正人君子!那些泥腿子手里有几个钱值得锦衣卫的大爷去注意他们扯什么犊子呢是各个藩国那里的情报不紧急,还是朝堂百官不需要监视把那些得罪了皇帝的大臣们屈打成招坑银子,他不香吗

    朱老四却忍不住有些烦燥了起来,忽然往杨少峰后脑勺上拍了一巴掌,怒道:“把话给朕说完!”

    杨少峰颇为委屈的应了,然后接着说道:“学堂只是个开始。从顺天府开始,慢慢的将社学铺开,过上二三十年之后,我大明百姓人人都能读书识字,再有人想要仗着粗通些文墨来欺压百姓,自然就成了不可能之事。

    更重要的是,读书识字的人多了,所谓的秀才也就不值钱了,科举被筛下来的人也就会更多,而这些人想要出头,就只能另寻他法,比如将精力放在工坊工艺的改进之上。

    另外,邸报这种好东西自然可以改头换面一番,变成每十天发行一次,或者每月发行一次,筛选刊登一些祖父大人的指示和讲话,如此一来,百姓们也就能知道祖父大人是真心爱民,就算是不法之徒,百姓也不会恨到皇家身上,只会恨那些贪官污吏。”

    朱老四顿时更加烦燥了——杨少峰说的这些事情,单独拎一件出来说,朱老四都能明白,但是串连到一起来说,却是一环套着一环,每个环节都变得复杂无比。

    比如学堂之事,从蒙元之时就已经有了社学的制度,大明也有着同样的社学制度,给百姓们读书的机会很多。

    然而有个蛋用百姓该读不起书的照样读不起书,该老老实实耕种的还是老老实实耕种,能读书识字的,始终只有一少部分人。

    就以顺天府为例子,如果不是因为要翻盖新城,顺天府的学堂始终就那么些,谁又会想到多盖几所学堂

    就算是有了学堂,又有多少百姓愿意把家里的娃子送进学堂去读书或者说,就算百姓们愿意,他们又哪儿来的那个能力读书不用花钱的

    但是因为新都城的事情让顺天府的百姓手里不怎么缺钱,再加上廪膳银制度改变后不再发放廪膳银,而是将之用于学堂的伙食,顺天府的百姓反而可以把家里的娃子送去读书!

    这扯不扯

    还有让这些读书人把心思放在其他方面,就更扯蛋了——如果这些人真愿



第一百六十七章 十万贯又当得什么?
    正如杨少峰所说,就这么一小会儿的功夫,整个雪莲街小区拿来拍卖的院子就被一抢而空,许多没有抢到的大佬们更是眼巴巴的望着林羽,就盼着林书诚能再拿一个小区出来拍卖。

    林羽笑了笑,高声道:“下面要开始拍卖的,是枫杨路小区,无论是从地段,还是从周边规划来说,枫杨路小区都和雪莲街小区一样,而且同样有一百二十套院子可供拍卖。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一百二十套院子也是最后一批拍卖的院子,规则和前面一样,现在开始枫杨路的一号院拍卖。”

    朱老四望着楼下的这一幕,叹了一声道:“好手段!一共三百套院子拿出来拍卖,宗室拍走六十套,剩下的二百四十套,如何够这些人来分

    看起来,你是从一开始规划都城的时候,就已经计划好了这些事情学堂之事,也是一般的做法”

    摆了摆手,示意杨少峰不要回答,朱老四自己琢磨了半晌之后才慢慢开口说道:“是了,你个狗东西就是把这些事情一环套一环的给弄在一起的。

    像楼下的拍卖,胡广看到了这些院子的好处,夏老抠还暗中拱火,使得胡广骑虎难下,不得不硬着头皮拍下来,而胡广拍下来院子的做法,正好又带动了金幼孜和杨士奇他们。

    看起来,你所谓的学堂也是一般了——早早的就送了娃子读书的人,娃子们结束学业的时间早,或入仕为官,或转向其他方向,这个时候,这些娃子是最吃香的。

    那些为人父母的,没有几个是傻子,但凡是正常人就能看到这里面的关窍,也就会抢着送娃子入学,哪怕是有人看不到,亲戚朋友也有可能会提醒,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至于你说的邸报发行往民间,想来也是要跟士林中人争取话语权让普通的民间百姓知道朝堂动向,士绅便不能曲解上意,百姓也可安稳”

    表面稳如泰山,实际内心一脸懵逼的杨少峰忍不住向着朱老四行了个揖礼,拜道:“祖父大人英明!孙儿就是这么想的。”

    简直完美!脑补万岁!

    根本就是拿着后世的东西在往大明生搬硬套的杨少峰很想给朱老四鼓鼓掌,感谢他老人家,把自己想到没想到的全都给补全了!

    朱老四却冷了一声道:“那朕来问你,匠籍并入民籍之事,与免去民赋民税之事,孰为先”

    杨少峰瞧了瞧朱老四,直接开始甩锅:“孙儿鲁钝,这等国家大事,祖父大人当与夏部堂还有胡阁老他们商量,孙儿可没办法回答。”

    朱老四又哼了一声,端起桌子上的茶水喝了几口之后,又转望下了楼下的拍卖场。

    随着迎春路和雪莲街的院子被一抢而空,枫杨路的院子又是最后拿出来拍卖的一百二十套院子,所以从一开始的时候就直接进入了白热化,几乎是院子刚刚开始拍,就会被人以十万贯甚至更高的价格抢下。

    朱老四瞧着下面比抢钱还快的场面,嘴角忍不住翘起来一丝,笑眯眯的道:“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如今看来,十万贯又当得什么”

    杨少峰道:“京城居之大不易,十万贯,也不过顺天府一套院子而已。”

    朱老四嗯了一声,却又忽的回头望着纪纲问了一句:“如何”

    纪纲躬身拜道:“启奏陛下,除胡广等人多得陛下赏赐,余者历年积蓄虽有十万,却也有许多花销之处,断然存不下十万贯之贯。所以,臣以为除却得了赏赐之人外,余者皆当严加拷问!”

    朱老四摇了摇头,呵了一声道:“不许查。既然朕已经有言在先,花销宝钞者不追,那便放过他们。

    回头放出风声去,锦衣卫存档之地走水,过往之事不可追,明年京察从严,锦衣卫旁听留档。”

    一直没开口说话的朱瞻基瞧了瞧朱老四,又瞧了瞧楼下那些几乎已经陷入疯狂,只为抢到一座院子的满朝文武大臣们,忍不住躬身道:“祖父大人,孙儿以为,明年国朝官员之俸禄,当提高一些。”

    朱老四扭头望着朱瞻基,问道:“问何”

    朱瞻基指了指杨少峰,说道:“义弟所售卖的院子,按照他的说法,这些全部都是清水院,除了院子和屋子之外,里面便是一朵的花草也无,根本就没办法入住。

    不管其他人花费了多少钱拍下一座院子,想要住进去,就必须要安排好院子的装修和家具布置才行。

    而眼下整个顺天府的匠人,基本上都被义弟掌握在手中,装修所需要的材料除却泥土之外,剩下的也全在义弟手中。”
1...5859606162...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