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窥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诀明子

    陈卿跟着大家刚走出仓场,迎面便看到好大一支车队黑压压从南面而来,足有三百多辆大车,浩浩荡荡,为首之人居然穿着一身太监们的服装,他们走近了陈卿才看清楚,这人不正是去代

    王府时带他进府的那位公公吗

    “难道代王受了沈王捐粮的刺激也来捐粮食了”他纳闷的看着这些人,定睛一看那三百多梁车明明是空着的。

    “这位公公,你们到此也是送粮食的吗”陈卿热情的上前问候道。

    那公公一看是他,拱拱手道:“王爷不是已经说过了吗,这些年朝廷光是欠我们王府的俸禄粮米也已经欠了有五万多石了,我们代王他老人家深明大义,一再宽限已经很不错了,这不听说你们运粮过了了嘛,王爷就和上面申请了,朝廷已经答应了,把这些年欠我们的粮米给补上,让我们到这里先取走粮食三万石,不够的以后再给我们补齐!”

    他说的轻飘飘的,陈卿却气的差点吐血,扬起马鞭颤抖着手道:“你,你说什么,我们辛辛苦苦长途跋涉这么远送到大同的粮食是给边关将士的,居然给你们当了禄米,简直是岂有此理!”

    他话没说完旁边的申敏已经吓得变了




第111章 大商偶像
    河东位于山西西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上古时期,传说中的尧舜禹三位君王的都城皆在河东。

    其中尧都平阳(河东临汾),舜都蒲坂(河东永济),禹都安邑(河东夏县),《尚书》称呼此地为天子之常居,天下之中州。

    而运城则是河东门户,因“盐运之城”得名,这盐便是久负盛名的运城盐池。

    “关于这运城盐池,谁也说不上它到底何时就已经存在,传说中上古时期,轩辕黄帝和战神蚩尤为了争它曾多次开战,不过也有说法说,这盐池便是当年蚩尤战败后,他的血所化,总之那是奇之有奇。

    不管怎么说吧,我山西百姓千百年来赖此而活确是事实,而如今解盐所影响的范围早已不只是山西,连太行山下的河南和黄河那边的陕西都已经以食河东盐为生了。

    ”

    一路上申经再次给陈卿讲起各地风土人情故事,状态明显比来时轻松许多,话也更多了起来。

    “这么说来,这片土地还真是个神奇的地方,一路上光是听你说起这水土风物已是觉得非同一般,今日所见更是处处新奇,难怪当年那些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要视这里为王业之基。

    ”陈卿骑在马上,不时眺望留连周围的山川景致,亦是赞不绝口。

    “陈大人英雄出少年,可是知道这片土地都出过哪些英雄人物”申经看似随意的一问,偶尔的马屁,拍的陈卿少有的舒服。

    陈卿想都没想便说道:“这我当然知道,武圣人关羽就是河东人。

    ”

    “还有呢”申经笑问道。

    “这个……”他一时想不起很多了。

    只听申经如数家珍般点到:“河东之地历来名士英雄辈出,战国时文有荀子,纵横家张仪,武有名将李牧,汉代的卫青霍去病,三国的关羽徐晃,唐代的尉迟恭,薛仁贵,包括女皇武则天,名相狄仁杰,文豪柳宗元,诗人王维,那可真是多了去了。

    ”

    陈卿听他这么说才知原来这么多人物都出自这里,不由得心中敬佩,要知道这些人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无不是威名赫赫,代表着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了。

    车过绛州城,古老厚重的城墙,高大辉煌的庙宇,一排排斑驳的年代久远的老房子,无处不透出这座城市沧桑久远的意味。

    申经长叹一声道:“是啊,千百年来,河东出了这么多英雄人物,可你知道我最喜欢的是哪个吗”

    陈卿想了半天:“莫不是武圣人关羽吗”

    申经笑笑:“关公关老爷那是人人都尊敬的,忠肝义胆,豪气千秋,我也就不跟着凑热闹了。

    对于我来说最喜欢和敬佩的却是另一个人,此人比关羽早生好些年,是春秋时天下

    有名的富商,也是最早利用河东盐致富的人,他的名字叫猗顿。

    ”

    “猗顿”陈卿默念下,他自然是听过这个名字的,陶朱猗顿那可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商贾,难怪申经对它情有独钟了,却没想到他也是河东人,还和盐池有这么大关系。

    想到这里陈卿打趣道:“其实我早该想到,申掌柜说到底是个商人,喜欢这种富可敌国的商贾巨富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申经似乎听出了他话里有话,却没有生气,反而大笑几声,慢慢道:“是啊,猗顿先生是山西临猗人,乃是我晋商之祖,我辈商人自然以其为楷模,不过却不是陈大人所想的那样,只羡慕其富贵了。

    首先猗顿之富并非其巧取豪夺,更不凭任何资望本钱,而是多年辛苦经营所得,他当年得陶朱公五牸之法不过八个字,“子欲速富,当畜五牸”,而他能凭此崛起,直至后来成就超越陶朱公,期间创业之艰难,正是我辈商人之先驱。

    更难得的是先生巨富之后,从不奢侈无度、仗势欺人反而热心帮助百姓,所谓富而有德,能聚能散,心系天下,广施仁义,更是为后世经商之人之楷模。

    他先是建造寮宅,备齐米面安置百姓,而后开荒种粮,分发牲畜教人耕种,疏河浚水,兴利除害,急公奉饷,悯孤怜贫,连太史公都赞曰:“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其猗顿谓乎!”又称他“其财能聚,又复能散”,聚财有道,散财有方,立功立德。

    依我看来,先生所为之事,即便今日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

    一席话说的陈卿顿时哑口无言,震撼之余不由得心生惭愧,他或许直到此刻才渐渐明白,申家能够做到今天的原因。

    也不由得暗想,看来这申经的志向可能远比他想象中要大的多。

    马蹄车轮踏过长石板铺就的古老城道,整个车队突然全不做声,但见古老的城道旁虽高楼华阁林立,行人车马纵横,却几无嘈杂吵闹之声,与一路上过来的都市县邑完全不同。

    放眼望去,湛蓝的天空下,有玲珑宝塔的塔尖直指蓝天,不知何处传来的钟声悠扬,似乎全城都能听到,无处不在的古树参差,古桥遍布,再听申经说起这城中有很多隋唐甚至更远时候传下来的古代风物,更是让陈卿心动不已。

    如果不是急着赶路,他真想停下来好好看看这周围的景致了。

    申经果然没有叫他失望,车到运城,他下令全部车队人马在此歇息五日,五日后再出发。

    庞大的车队就这么在运城又找了客栈住下歇息,而客栈旁边不远便是一座大型车马场。

    正因为如此,接下来这几天,陈卿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先是

    申经申敏等申家人经常不在客栈,不知在忙些什么,而车马行门口则不时有申家运粮的大车进进出出,慢慢的他发现出的车越来越多,而进的车则越来越少,很是奇怪,有一次终于忍不住下去到车马场查看,才发现来时的五六百辆大车竟然剩下不足五十辆,好在王仲兴还在,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不过三天功夫,申家的车队竟然已经大部分被安排拉上别的货物如棉花、粮食等早早出城去了,却不是往盐场,而是直接去了潞州老家。

    “说好的带这支车队到盐场,载满盐后沿途发卖的,怎么会又都安排回家去了”他很不解,王仲兴说大家伙倒是很乐意回去的,而且来时说的到了运城再给五两银子,申家也兑现了,这些运粮的人出来几个月,拿着这么多钱,早就迫不及待回家了。

    这时恰又有十几辆车开出,陈卿果见车夫们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样子,虽然很不解申经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又想到很多事情可能是人家的商业机密,所以并没有问。

    五日后,车队开始离开运城向城南盐池方向而去,这时候来时的车队人马已经只剩下王仲兴带领的十几人了。

    &n



第112章 运司派盐
    众人骑马一路向南,沿途山河壮丽,景色宜人,虽然隔着高大的禁墙看不到盐湖状况,一路上耳听得流水潺潺,放眼望去,马路旁铺舍林立,马车盐车随处可见,熙攘之中,倒也不觉得无趣。

    等他们到达河东运司衙门,申经忙四下打点,递上帖子求见巡盐御史张大人,却被告知张士隆外出公干去了,不知几时才能回来。

    众人失望之际,那运司小吏仔细端详下他们,见他们有些派头,尤其是申经使银子颇为大气,只是让他通个信就给了一两银子,瞬时变得颇为客气,道:“御史大人虽然不在,咱们盐运司的运副牛大人却在,眼下这里他官最大,如果是来支盐的,找牛大人也一样。

    ”

    申经赶忙又吩咐申敏备上纹银十两,拜会这个牛大人,结果银子对方是收了,却被告知由于最近支盐的人太多,他们想见得等几天,具体多久一样得等通知。

    众人无奈,只得暂且在盐湖附近找了一家馆舍住下来,一番折腾之后,每个房间每天被索要一两银子房费,陈卿大怒,“哪有这么贵的离谱的,简直就是宰人!”

    那店家小二却冷冰冰的丢下一句:“爱住不住!”

    他们打听之下才知道原来这整个盐湖附近方圆十里内虽然铺舍林立,然而接待客商食宿的驿站馆舍却只有两家,显然是有人刻意为之,做的就是这地头蛇的买卖。

    申经觉得出门在外遇到这种事在所难免,也就默认了,谁知这一等就是七天却还是没有音信,期间申敏多次带上堪合去运司办理支盐手续,都发现运司衙门似乎每天都是人来人往,办理支盐的人的确很多。

    “我就纳了闷了,怎么会一下子冒出这么多支盐的,在大同,那个仓官不是跟我们说,朝廷下旨中盐,只有我们一家吗一路上我们也的确没看到还有别的粮队,他们凭什么支盐”

    客栈内,陈卿不解的问申经道。

    申经静静的坐在一张靠窗的桌子旁,手上拿着一本看上去有些破旧的书,听他这么一问,把手中的书一丢,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道:“是谁告诉你只有纳粮才能支盐的”

    陈卿语塞道:“难道……真像你说的,这些世豪大家就有这么多”

    申经道:“世豪大家,皇亲国戚,凭威权,无粮而有引,固是可恶,有些商人则勾结官府,少粮而多引也在当中,这些毕竟也都还算少数。

    你有所不知,之所以仍有这么多人排队支盐,是因为还有一批人,他们是不用纳粮来换盐的,出钱一样可以。

    按现在的行情,只要每引纳银三钱到运司,依然是可以按交钱多少给予相应盐引的。

    ”

    “三钱你是说只要按这个

    价给银子,朝廷掌握的盐引是可以买卖的”陈卿显然有些吃惊。

    “当然。

    这已经是很多年的事情了。

    ”申经道,“我朝盐政**其实从永乐之后便弊端屡出,我上次跟你说的有的商人纳粮很多年却到死都支不到盐,甚至守支几代人的这种情况便很普遍,后来朝廷为挽回信誉,让商人继续相信配合这开中,从正统年间开始,便尝试将天下盐场以十分为率,分作常股、存积两种,八分给予守支商人,年中换次行支,谓之常股,二分令巡按监察御史、按察司官见数存积,遇边方急用粮则召商中纳支给,引到即支,谓之存积。

    ”

    “然而此举虽再度刺激了商人支持开中的积极性,他们却都去争这存积盐却不理会常股盐,造成存积盐供不应求而常股盐更加壅塞,依旧是弊端重重,既无法解救朝廷边疆缺粮之急,又不能使盐生利,弥补国库亏空。

    ”

    于是弘治四年,朝廷罢户部尚书李敏,升侍郎叶淇为尚书。

    叶淇上任后,变开中之法为召商纳银运司,类解太仓,分给各边。

    此后,商人想要拿到盐引,无需再纳粮而是直接给盐运司交银,统一提解国库,每年再由国库将饷银调拨到边镇发给将士采买粮食,这才是今日很多商人不用纳粮而能支盐的主要原因。

    此举对很多商人来说很是方便,所以颇受欢迎,虽然利润少了点,也还是划算许多,于是很多商人便再不去纳粮而改为了纳银,尤其是运城池盐,不比长芦两淮之盐,每年更是靠这个来增加财政收入以应付户部军需的。

    ”

    “喔,原来是这样!”陈卿这才明白,点点头道,“既然这样也是好事啊,省了商旅来往运送粮草长途奔波之苦,少了中间很多环节官吏的侵索,直接交钱给朝廷,拿钱买盐,公平公正嘛。

    ”

    没想申经冷笑几声,道:“是啊,这样做确实是方便多了,可惜钱过盐关,不知道又有多少官吏上下其手,给户部能交多少就不好说了。

    而且这么一来,拿钱买盐,对于靠近盐场运司周围的商人来说是方便多了,对于我们这种需要跑这么远的商人来说可就麻烦了。

    所以这个政策一出,徽州盐商因靠近两淮盐场迅速崛起,而我们山西盐商长久建立的统治地位则开始动摇,如今全国各大盐商齐聚江淮扬州等地,以纲为帮,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小商人甚至早已没有了追逐这种暴利的资格,所以有一次算一次,你也就能明白我干嘛要冒这么大风险来做这趟买卖了。

    ”

    陈卿点点头,不住感叹道:“明白了,商业利益,争于分毫之间,既然看中了这其中的巨大收益,自然要承受这当中各种风险,这么说来你们做生意的也

    真是不容易,申掌柜此举着实让陈卿感佩不已。

    ”

    申经用一种不可置信的眼神看他一眼,半晌,终于欣慰的笑了。

    因为他蓦地发现,眼前这个六品官身的读书人这一路走来对商人固有的偏见终于有所改观了。

    次日,申经一大早便亲自出马去拜会那牛大人,到很晚才回来,虽喝得东倒西歪,却是兴高采烈,紧急召集申家人商议些什么,这种会议陈卿自然不便参加,他只知道也就不到一天功夫,次日下午,运司衙门便派人传唤他们过去。

    运城盐运司衙门正堂上,一个穿着青色五品白鹇官袍、头大脸长的官员



第113章 散财有方
    原本刺眼的阳光忽然变得温和。

    河东运司衙门的后堂内,陈卿申经等三人在巡盐御史张士隆的邀请下依次而坐。

    “申家高义,能在此国家有需之时挺身而出,不辞辛苦远赴大同纳粮中盐,此举本官深为赞赏,若天下商人都能如此,何愁我边关将士不安心卫国,大明江山永固!”一番简单的寒暄后,张士隆感叹道。

    听他这么说,陈卿第一次感觉到这番辛苦原来也可以这般高尚的。
1...4142434445...10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