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子的燃情岁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肖邦乱弹琴
张主任说:“放心,我也不会对所有人都说这个事情。我只是在职管会常委会上,和几个常委说说,大家都知道需要保密,不会往下传的。我说这个的目的呀,是希望大家能发动些有经验的老工人,给研究所帮上忙。”
姚远就笑了:“咱们研究所那些大秀才都一点办法没有,几个有经验的老工人,连理论都不懂,能帮上什么忙啊”
张主任却严肃了说:“大厦,你不该这么瞧不起工人。他们在厂里干了一辈子,什么没见过在实践上,比起那些大学生来,经验更丰富,恰恰可以弥补他们的不足。”
说到这里,就回忆说:“我还记得,我由驻厂军代表复原,成为矿机革委会主任的那一年,厂里刚刚恢复生产,还很混乱。
这时候,突然接到上级一套传输设备的生产任务。这套传输设备,不是矿上用的,而是有特殊用途。设备上好多的构造,和矿上用的不一样。
那时候,也是把厂里水平最高,学历最好的技术员们集中在一起,想尽一切办法攻关。
可是,就像今天这样,技术员们绞尽脑汁,实验无数次,也没搞出来。
最后,还是我发动了群众,有经验的工人们一起想办法,终于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设备给做出来了,及时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姚远就苦笑:“叔,现在这个情况,和当年的情况不一样。”
张主任就不服说:“怎么不一样,不都是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吗要相信群众,人多力量大嘛!淮海战役,打碾庄,敌人的堡垒坚固,咱们没有攻坚的大炮,也是班组开战前诸葛亮会,战士们想到了办法,用汽油桶造出了土大炮,把敌人的碉堡一个一个给端了。”
姚远就不想听下去了。要由着他张叔说下去,他还不知道要讲多少这样的故事呢,那今天他就什么都不用干了。
他就直接说:“叔,你和大家有这样的想法和决心,那就干吧,我支持你。”
张主任说:“那好,你就去趟研究所,把那些东西的工艺要求和样品,给我们拿过来,我去召集相关方面的技术工人,大家一起研究。”
想想就又说:“最好,能给我们派个技术员来,我们有技术上的疑难问题,也好及时请教。”
姚远只好再去研究所,把相关技术资料和化验的金属金相分析资料,还有几个销轴样品给张主任拿过来。
只是在抽调技术员配合上,他犹豫了。这事儿不好和丁群说呀。
为什么要让工人们去搞研究是不相信他们研究所专业技术员的能力,还是相信过去人定胜天那一套要是工人啥都能自己研究出来,那还要大学,要有学历的技术员干什么
姚远思来想去,实在是跟丁群开不了这个口,只好作罢。得,自己也不去看刘二赶了,再在厂里忍几天,亲自给他张叔当技术员算了。
姚远回来的时候,张主任已经下车间了,他在东面一个废弃的工房里找到了他。
像这样到处是窟窿,撒气漏风的废弃旧工房,矿机还有不少。张主任找的这个工房,面积比较大,地面也算平整,关键是上面和四周墙上都有窗子,虽然玻璃大多都碎掉了,可是工房里采光好,亮堂。
工房里面和所有废旧的老工房一样,墙壁脏乎乎地看不出原色,但地面已经被打扫干净了。虽然窗子上早就没有了玻璃,现在开春了,里面也不是很冷。
和张主任在一起的,还有马友宝和十几个年岁都在五十多岁的老工人。他们围在张主任和马友宝周围,都找了工房里可以用来坐的废木箱子,或者把砖头垒起来,坐在那里,围成一个小圈子,正在听张主任说着什么。
看来,张主任是早就在准备参与研究所的研究了。
姚远过来,到了圈子里面,和大家都一一打了招呼。不认识的,马友宝就给介绍一下。
姚远就把一个大文件包交给张主任,然后说:“所有的资料,都在这里了,样品我也带来了。至于技术员,大家都忙的抽不出时间,就由我给大家当技术员吧叔你看成不成”
张主任当然知道姚远的本事,当技术员绰绰有余。于是就说:“那就这样。今天呢,你就先给大家伙说说这些资料,让大家都有个具体的了解,做到心里有数,你看怎么样啊”
得,看来今天是抽不了身了。姚远也在一个木箱子上坐下来,把资料和样品都拿出来,开始讲解这些样品的用途和机械性能技术要求。这一讲,就是整整一个上午。
也别说,这些个老工人还真是水平不低,姚远讲的,他们都能明白,提出的问题也十分专业,这让姚远感到十分吃惊,他们的水平,看来并不比那些技术员们差。
。
319.工人的智慧
张主任找来的这些老工人,都是过去在矿机各个岗位上,摸爬滚打了三四十年的老人。
有些老工人已经退休了,听说厂里遇到了困难,张主任来找他们,二话不说,立刻就来了。
张主任了解他们,这都是各个岗位上的好手,不仅个人技术过硬,而且都是本行业的佼佼者,工作经验十分丰富。
姚远给他们讲解资料,也被他们的技术水平给震惊了一下,他们几乎是跟他一样,什么都懂啊。
当一个老工人提出来,铬合金钢因为脱碳才变的不耐磨损,这样专业的热处理金相问题的时候,姚远就忍不住问他:“你这些专业理论,是从哪里得到的呢”
那老工人就笑了说:“我十六岁就进厂干热处理,干了三十几年,整天跟这些钢材打交道,自己摸索也摸索会了。你随便给我一块材料,我拿到砂轮机上一磨,看飞溅出来的火花,我就能说出钢材型号和配比。这些钢材啊,就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他们的性能,可以说了如指掌。”
所有这些老工人,都跟这个老热处理工人一样,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工作,到了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地步。
好多专业道理和理论,他们不会讲。可是,要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达到什么样效果,他们的经验,却比丁群那些工程师技术员们要有经验了许多。
下午的时候,姚远讲解完了具体技术要求,工人们就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一个干电焊工干了近三十年的老工人,一眼就看出来,那个从悬臂上切割下来的销轴孔,是用氩弧焊堆焊的办法,在大孔周边堆焊了一层特殊材料到普通机体上去的。
经过老工人一提醒,姚远这才看明白。将孔周边的漆层打磨干净之后,露出的痕迹,的确是堆焊的痕迹。
虽然国内很早就有了氩弧焊接这个技术,可是因为氩弧焊机缺乏国产制造零件,在这个时候应用并不广泛。丁群那些人没有见过这种焊接技术,也就没有想到人家是怎么弄出来的,只是想到普通电焊没法得到这种合金结构了。
仅仅一天,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让姚远信心大增,也顾不得去找刘二赶了。
既然知道了人家是怎么干的,那就变的简单多了。本地买不到氩弧焊机,大城市里肯定有啊。姚远第二天就带着那个老焊工去了南边的大城市,去买氩弧焊机,同时,还得买专用的这种镍铬合金的焊条。
别看咱们在这儿说说,觉得很简单。其实每一件事情都不简单。
首先,判断轴孔是氩弧焊堆焊出来这一点,你没见过这种焊接技术,做梦你也想不出来。
丁群那些工程师水平都不低,可是那时候国内氩弧焊技术还不普及,他们没有见过,根本就想不到。就是姚远,虽然在上一世就知道这项技术,但没见过实物,他也想不到。
那位老焊工,过去在东北的汽车厂里工作过,见过这东西,这才能够想得到。
那时候没处找这种焊接设备,光想的到还不行。姚远带着老焊工在南方大城里转了好多地方,找了好多企业,总算是找到了氩弧焊机。
可是,还有需要的焊丝呢。那时候,还没有人知道怎么用合金焊丝,也没有出这种焊丝的地方,你上哪儿买去
这个姚远就有办法了,他毕竟来自现代,知道的要多一些。
没有镍铬焊丝不要紧,本地就有出售镍铬合金圆钢的。他可以买最细的镍铬圆钢,弄一台冷拔设备,把还是过粗的镍铬合金圆钢,通过冷拔的手段,变成适合做焊丝使用的直径,这问题就又解决了。
设备有了,焊丝也有了,可是没人干过焊合金这个活,没有经验,还得让老焊工带几个技术水平高的年轻焊工,摸索着焊合金。
怎么保温不让工件变形脱碳,如何减少气孔和渣眼,多大的焊接电流合适,多粗的焊丝合适,操做手法,操作工艺流程等等,这个都得逐渐摸索。
还有,氩弧焊操作,需要氩气保护。那时候市面上有氧气钢瓶,没有专门卖氩气的。这个还得联系制氧厂,让他们给出氩气钢瓶,氩弧焊机才能正常使用。
光准备这些生产条件,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然后就是反复实验,又是一个多月。
虽然时间拖的有点长了,可总比只是指望丁群的研究所,毫无进展要强的多了。
丁群听说姚远领着一群老工人搞实验,心里的想法和姚远一开始的想法一样。我们这些读了那么多书的知识分子都不行,一帮没多少文化的大老粗就行了,这不胡闹吗
可有一天,姚远把他找过来,让他看实验效果的时候,他依旧是和姚远一样,被震惊了。
那时候,老焊工已经带着几个年轻焊工在实际操作了。虽然焊接的效果,还不能达到实际运用到生产当中去的水平,但已经可以看到希望了。
姚远就和他讲在张主任带领下,老工人们怎么做到这一步的详细经过。
时间已经是春末夏初了,老工房里已经接上了电源,老焊工带着大家在一个角落里搞实验,其他人在研究剩余的耐磨工件。
丁群看完了,听完了姚远的介绍,不住点头。最后说:“姚总,我服了。我立刻组织咱们的技术力量,全力支持这边的试验工作。”
姚远也很感慨:“主席的鞍钢宪法,早就指出来,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的领导体系,才是最正确,最适合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这个民族的管理体系,是管理的精髓。我虽然有些体会,却只知皮毛,不如张主任理解的深刻。没有张主任,到现在我们还是一点希望看不到。
我叫你过来,就是希望你能明白这一点,要和这些老工人,紧密配合,咱们才能度过眼前这个难关。”
丁群由衷说:“姚总,你别说了。通过你刚才的介绍,我想我已经明白了。知识分子,理论有,经验不行。这些工人,恰巧可以弥补我们缺乏经验这个短板。”
姚远就接话说:“还要有个合适的领导,把知识分子和有经验的工人,给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才能做到完美。这个领导工作,就由你来做。”
丁群答应说:“放心,姚总。我已经理解了你的意图,我会很快派技术人员过来,我也亲自过来,给这些工人师傅做好后勤辅助工作。”
姚远就叹口气:“你们姜总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不允许职管会进入她的管理层。要不然,根本不用我费这么大的劲!”
丁群就问:“要不要把这个情况,向姜总汇报一下”
姚远就摇摇头:“暂时不要让她知道。等我们成功一项,再让她知道不晚。”
经过这一次谈话,丁群很快就把探伤机一类的检测设备,搬来了老工房,同时调来了几个高级工程师,他也亲自过来协调。研究所的主实验场地,其实已经偷偷转移到这个由工人和技术员一起合作的老工房里。
有丁群和他的技术人员加入,姚远就又省心多了,不用天天盯着了。他看到了希望,不由心情大好。
但看到希望是一回事,真正成功又是另一回事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第一个焊接合格的销轴孔,终于诞生了。接着,就又面临一个难题。
焊接出来的销轴孔,硬度太高,刀具加工不动。你不能把焊接件加工成带精度的销轴孔,还是不能用啊
厂里倒是有内孔磨床,可这么大的工件,加工余量又这么大,用内孔磨床来加工,根本就不现实。
这又是一个单纯凭借技术人员,解决不了的难题。
于是,张主任和马友宝,就又弄来不少机加方面的老工人,大家围绕着那个焊接成功了的工件,开始想办法。
三天以后,一个中年铣工拿出了解决办法。把一块硬质合金用铜焊焊接在一个圆柄上,磨制成类似车刀的形状。然后,把这个东西装夹在立铣床的主轴夹具上,把工件固定在立铣工作台上,利用立铣头的高速旋转,得到了高光洁度的圆孔表面的同时,也获得了工艺要求的精度。
大家谁都没见过这种类似车刀,又像是镗刀的刀具,大开了眼界的同时,也十分好奇。这中年工人是怎么想出用这么一种铣刀的
那中年工人的解释相当奇葩:过去矿机没活干,他拿不到工资,就偷偷从外面自己接点小活来,利用自己的铣床干了挣点外快。
自己弄活来厂里干,让人抓着了可不得了。所以,他为了不让别人知道,就得尽量自己干。他只有使用自己那台铣床的权力,啥活也得尽量在自己的铣床上完成啊。
于是,他就得把那台铣床,变成多功能机床,既能当钻床使,也能当车床用,关键时候还要能代替磨床。
他当然不能考虑去改变机床构造了,这个他办不到。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设法改进铣刀,让他的铣刀变成万能的。
于是,他发明了许多自己改造的铣刀。这种焊在圆轴上的单片合金铣刀,只不过是他的众多发明之一,可以用来镗孔,还能用来铣硬材料的平面,代替平面磨床。
听了那中年铣工的解释,姚远心里真的是感慨万千。虽说他这样干是被逼出来的,可没有过硬的铣工技术,也做不到这一点。
工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看来,依靠工人来解决这些难题这条路,他走对了。
。
320.阴谋与固执
姜美美最近又瘦了,而且比以前也黑了不少。
愁的啊。
其实,姚远的企业能走到今天,美美功不可没。
姚远就是一甩手掌柜的。他只把握大方向,剩下的事情,就是靠手底下这帮下属来替他完成。
这些下属里面,抗抗制衣那边,有王小青。王小青主要还是王小慧的代言人。
别看小慧在米国没法回来,但整个制衣工厂,还是她在暗中控制。包括她在米国的服装公司和邵铃夫妇在欧洲的分公司,都是小慧在打理,基本不用姚远管。
大厦集团这边,有孙、李两位副总,也不用过于关注。
但这些人,说到底都是守业型的人才。守住目前的家业没有问题,如何发展自己的产业,还是姚远在策划,让他的整个商业体系,跟随他的步伐,有序前进。
高管里面,知道独立思考,敢闯敢拼的,就是姜美美。姚远给她个计划,剩下的,情愿不情愿的,她都得带着大家走下去,所有的事情,都得她亲力亲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