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汉奸臣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四国军棋
十月底,朱友贞下令以牛存节为徐州招讨使,以刘鄩为招讨副使,统兵七万讨伐徐州;感化节度使王瓒,也就是王重盈的亲子,为了防止自己遭到牵连,公开站出来,将王殷赶出王氏,并且要求恢复其原名蒋殷。
与此同时,吴国这边也立即做出反应。
按照原本就定下的计划,吴国以大将周本为徐州应援使,以王绾为应援副使,统兵三万五千前往救援徐州。
不过这还只是先头部队,杨渥在得到蒋殷的降表后,立即做出反应,与上次征讨江陵一样,留长子杨炅和海陵王杨隆演监国,率领两万禁军,三千羽林军,以及三千骑兵于十一月初五离开金陵,沿水路北进徐州。
此外,在寿州的李简也得到命令,率领一万三千兵力东进宿州,威胁梁国中原的宋州等地。
这样一来,吴国方面动用的总兵力就多达七万四千人,若是再加上蒋殷的徐州降军,兵力将会更多。
一时间南北局势再度大变,一场大战即将到来。
吴军这么快就做出反应的消息传到开封后,立即引起了比之前蒋殷宣布投降吴国时更大的震动,尤其是听闻杨渥再次领兵亲征之后,不少人都对这次徐州之战深感悲观。
甚至有一些官员还在上书朱友贞,提出吴军兵多将广,军势强大,又兼杨渥善于用兵,光靠牛存节和刘鄩二人只怕难以敌过杨渥,更别谈收复徐州。
所以这些人建议调邺王杨师厚南下担任主帅,同时还能增加梁军的兵力,增加胜利的筹码。
这个建议很快就引起了朱友贞的高度重视,毕竟相比于杨渥这位名震天下的统帅,梁军之中也就杨师厚才能让人感到放心,其他人领兵的话,别说收复徐州,连带去的大军能否保证安然无恙带回来都难说。
“吴王杨渥再次亲自领兵,这对我军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对于用邺王来代替牛存节将军的提议,诸位觉得如何?”崇政殿内,朱友贞忧心忡忡的问道。
就他本人来说,对于牛存节领兵与杨渥对抗,他的确是有些不放心。
牛存节这人在梁军之中算是非常低调的一个将领,而且他对朱友贞极为忠诚,领兵能力同样很强,当初潞州之战后,晋军趁机南下进攻泽州等地,就是牛牛存节临机应变,采取果断措施,这才挡住了晋军的进攻。
这之后牛存节又多次领兵四处征讨,取得了多次胜利。
不过若说领兵能力的话,此人显然是比不上杨师厚的,最多也就与寇彦卿相当而已。
再加上这一次梁军总兵力还只有七万人,不仅少于吴军,而且他们还必须主动进攻,这难度比上次的江陵之战都要大得多。
上次江陵之战寇彦卿有那么多优势都不是杨渥的对手,这一次牛存节只怕也难以打得过杨渥。
朱友贞对牛存节不放心,不过若是换上杨师厚的话,他心中同样有些难以决定。
一来临阵换将这原本就是用兵大忌,不仅会影响到大军的士气,同时也会得罪了牛存节,让其心怀不满。
二来别看朱友贞现在对杨师厚毕恭毕敬,一些重要的事情都要先请示杨师厚然后再作出决定,但要说朱友贞心中没有疙瘩,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对于魏博节度使的强大实力,朱友贞心中早就存了心思想要将其分割,不过现在杨师厚实力太强,他自然不敢贸然动手,以免引起反弹。
在这种情况下,他原不愿杨师厚再立下大功。
除此之外,如今北方局势也不稳定,赵军常常入侵,没有杨师厚镇守的话,朱友贞心中同样难以放心。
种种情形,都让朱友贞难以做出决断。





大汉奸臣 第二百五十七章暗流
距离杨渥所处战场以南八里,此时赵在礼的心中既充满着兴奋,又填塞着恼怒。
让他感到兴奋的是,他统领的银枪效节军在短短一个时辰不到的时间内,就击溃了吴军一万五千大军,斩杀敌军不可计数,而自身的伤亡却极为轻微,甚至还不到一百人。
这样重大的胜利,是赵在礼在渡河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
当初听到李存勖的渡河作战计划时,其他将领比如石敬瑭、李绍荣等,心中都很激动,对这个计划大为赞同;但赵在礼却不同,他那时对这个计划是非常担忧的。
毕竟过去一年多与吴军的交战经历可以看出来,吴军的实力不是吹出来的,他们能够消灭后梁等,一统黄河以南地区,凭借不仅是优秀的战略,更是凭借强大的军力。
在兵力远远不如对方,而将士的质量又相差不多的情形下,却想着来一场破釜沉舟的战斗,寄希望于突袭取胜,赵在礼觉得这未免太冒险了。
但如今看来,李存勖的设想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他们现在的确看到了胜利的可能。
这让赵在礼不得不感叹:“大王就是大王,而我却只能做个普通将领,果然是有差距啊!”
不过除了感到得意以外,赵在礼同时还感到非常恼怒。
当他击溃吴军主力后,他没有过多纠缠,只留下配合他进攻的那一千骑兵继续追击敌军溃兵,而他自己则率领银枪效节军的主力打扫战场,准备稍事休息后便去支援李存勖。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不到半个时辰,就有消息传来说,负责追击敌军的那支骑兵部队遭到伏击,士卒折损大半。
这个消息让赵在礼大吃一惊,“难道说吴军援军已经抵达了吗?若是这样的话,倒是不能急着赶去支援大王,必须先搞清楚这边的情况再说。”
好在,从逃回来的士卒那里,赵在礼得到具体的消息,原来伏击他们的并不是吴军的援军,而是之前被他们击溃的溃兵。
李德诚作为吴军后军统帅,当大军遭到突袭而陷入崩溃时,不管是谁都难以挽回败局,所以他在见大势已去后,当机立断率领当时尚算完整的两千多人撤出了战场,退到一片树林里休整。
在那里,他们又陆续收拢了一些溃兵,使得整个兵力达到三千多人。
这时,经历了一场惨败之后,将士们士气极为低落,对敌军充满恐惧,所以不少部将都认为,现在应该立即撤退,先返回平阴休整后再做打算。
不过这个提议却被李德诚坚决拒绝了。
在李德诚看来,他身为统兵大将,负责统领后军,却遭逢如此惨败,已经无颜面对吴王,若是现在什么都不做就狼狈逃回去,那么今后他一辈子都会抬不起头。
更重要的是,他相信敌军不会仅仅突袭后军,中军也一定遭到敌军的突袭,而以他对杨渥的了解,他认为杨渥肯定不会被轻易击溃,或许此时中军正在与晋军主力激战。
那么这时候,他这支“溃军”的作用就极为重要了。
若是他什么都不做,放任银枪效节军前去围攻中军,结果很可能是毁灭性的;反过来,若是他设法牵制住银枪效节军,为中军争取时间,那么他还能将功赎罪。
所以,在“赎罪”这个念头的支撑下,李德诚最终没有选择撤退,而是决定反攻。
恰好在这时候,敌军的追兵到了。
有道是“逢林莫入”,在没有搞清楚树林里面的情况前,任何合格的将领都不会轻易将手下带入树林里面去,因为那里有可能遭到敌军伏击。
而对于追击的那支敌军骑兵来说,骑兵在树林里往往会受到影响,因为树木的阻挡,战马无法将速度优势发挥起来,这样一来,他们在树林里反而容易遭到围攻。
所以若不是必要,骑兵一般很少在树林里作战。
然而眼前他们仅仅是追击溃兵而已,那位骑兵统领想当然的就认为不会有什么危险,所以径直进入了树林,结果就遭到李德诚的伏击,士卒伤亡惨重。
得到这个消息后,赵在礼心中恼怒,却又不得不停下来,准备先彻底击溃敌军后再去支援李存勖。
然而接下来他的遭遇却让他快气疯了。
当他率领大军去攻打树林时,经过仔细小心的搜索,废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却发现,敌军竟然早就离开了。
一番搜索未能找到敌军踪影后,赵在礼决心不管这支敌军,先去围攻吴军中军再说。
据说吴王杨渥就在敌军中军坐镇指挥,若是能击溃敌军中军,击杀甚至直接俘虏杨渥,那么对吴国的战争就会彻底胜利,而他也将获取天大的功劳,便是封为国公也不是难事。
相比之下,与这支敌军溃兵纠缠实在太得不偿失了。
这么想着,赵在礼当即下令调转方向,赶去支援李存勖。
然而他行军还不到一里路程,却又有一个坏消息传来,留在最后面负责断后的军队遭到敌军的偷袭。
上千敌军从山坡后面突然杀出来,一通乱箭之后便是迅猛的冲锋,厮杀一阵后,他们不做停留便立即撤退,让闻讯赶来支援的敌军只能望尘兴叹。
紧接着,类似的事情接连发生,敌军时不时的冲出来偷袭,而每次都是打了就跑,根本不做停留,让晋军来回奔波,却又抓不到他们。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吴军赶在晋军之前,将渡河的桥梁毁掉,或者将树木砍倒,堆在路中间挡道,又或者躲在树林里放冷箭,总之以各种方式来拖延晋军行进速度。
结果,走了大半个时辰,晋军居然才走了不到三里路程,而将士们却已经深感疲惫了。
这种情况让赵在礼既恼怒,又无可奈何,同时又有些后悔。
若是他之前追击敌军时,不是派那支骑兵前去,而是派遣步军去,那么即便遭到伏击而损失惨重,至少骑兵还完好,可以应付如今的情形。
但现在骑兵折损大半,剩下的也大多带着伤势,根本无法掩护大军行军。
见此情形,赵在礼改变主意,下令留下两千步军来断后,而他则统领主力前去支援晋王李存勖。
这个应对之法还算及时,毕竟敌军溃兵的兵力应该不多,两千人足以挡住敌军。
然而他却搞错一点,那就是一开始或许李德诚统领的溃兵兵力的确不多,但随着他不断偷袭晋军,更多之前被打散的溃兵也都加入进来。
吴军之所以能赶在晋军之前毁掉桥梁,堵塞道路,或者提前躲在树林里放冷箭,那却是因为之前被晋军击溃的后军中,真正被当场击杀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士卒都只是被打散了。
若是没有人站出来统领的话,那么这些溃兵将无法对晋军造成任何麻烦;但随着李德诚率先带头,接下来其他溃兵也有样学样,加入到偷袭晋军的行列中,这才让赵在礼觉得似乎到处都是吴军在偷袭。
如今赵在礼留下两千人断后,率领其他主力先行,李德诚也立即改变主意,他将溃兵们集中起来,凑齐了近四千兵力,猛攻断后的晋军,甚至一度亲自领兵冲杀。
结果,在他的带头下,吴军一改之前被击溃带来的士气低迷,表现出极大的勇气打得断后的晋军苦不堪言,接连派人去向赵在礼求援。
这下赵在礼更加头痛了,若是不管不顾继续前行,那么一旦断后的两千人被击溃,敌军很可能尾随而来,到时候他还是得留下来抵挡这支敌军。
但若是他回兵去支援,说不定敌军又迅速开溜,不仅没法消灭敌人,反而自己也会被拖住。
要知道此时李存勖那边已经接连派来信使,要求他迅速结束这边的战斗,并以最快的速度带兵前去支援。
而从得到的消息来看,对吴军中军的进攻已经陷入胶着状态,吴王杨渥将大军摆成一个弧形阵,以山坡和附近的河流作为依托,牢牢的挡住了晋军的进攻。
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晋军的伤亡很大,急需要银枪效节军的支援。
两难境地,让赵在礼头痛不已,最后他一咬牙,决定派两千人回去救援,剩下的军队继续前进。
银枪效节军毕竟是支精锐军队,有了这两千人的救援后,断后的军队迅速稳住了战局,甚至还能占到一些上风。
而赵在礼率领的本部军队也能够畅通无阻的进军了,唯一的不同就是,原本应该有八千精锐军队去支援李存勖,而现在却只剩下四千人了,其他四千人却被李德诚给拖住了。
当夜色降临的时候,李存勖已经下令鸣金收兵,而赵在礼也在这时候姗姗来迟。
深夜,晋军营地里,李存勖面色如同染了一层寒霜一般,冷得可怕。
而单膝跪在他面前的赵在礼着噤若寒蝉的感受着这股冷意。
原本一场完美的胜利,击溃了吴军后军后就能立即过来支援,与李存勖亲自统领的大军一同围攻杨渥;但现在呢?不仅拖到现在才来,甚至连八千精锐也只有四千人赶到,也怪不得李存勖会这样恼火。
但赵在礼也有着说不出的窝囊,他也不想搞成这样,但吴军的拖延战术让他有苦难言。
要知道为了突袭吴军,这一天晋军原本就处在急行军之中,大半天时间就行走了五十多里路程,接着又是激烈的战事,将士们早就疲惫不堪了。
若不是因为大军已经获得了一场大胜,让将士们士气高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身体上的疲劳,只怕晋军早就撑不住了。
而随后敌军的偷袭更是将晋军的弱点暴露无遗,若不是将士们太疲惫了,光靠偷袭这点小伎俩又如何能拖住他们?断后的两千晋军又如何会被敌军打得接连求援?
可惜这些理由都不能让李存勖信服,他此时要的不是解释,而是援兵,是八千银枪效节军,但现在赵在礼却只带来了四千军队,而且还是疲惫不堪的四千军队,仿佛打了败仗而显得极为狼狈的四千军队。
发了一阵火后,李存勖也明白生气是没用的,更重要的是接下来怎么办。
他伸手揉了揉额头,有些疲倦的道:“如今吴军依托地形严加防守,而敌军的前军已被我军暂时给挡住。但留给咱们的时间并不多,敌军的援军随时都可能赶来,若是不能迅速击溃杨渥,那咱们都将死无葬身之地。这一点不用孤说,想必大家也都明白。”
他叹了口气,接着道:“今天的战斗打得很激烈,将士们伤亡很大,而且因为急行军的缘故,此时肯定也很疲惫了。不过咱们不能停留,必须继续进攻,不能让敌军得到喘息之机。”
他遍视众将,最后缓缓说道:“接下来的战斗乃是死战,自孤以下都必须抱着必死的决心,若是谁还存着侥幸心理,觉得咱们还有足够时间慢慢进攻,那咱们就真的死定了。”
“所以孤决定,今天晚上孤将亲自领兵继续进攻,除了骑兵以外,其余军队必须全部投入战斗,不允许有任何人贪生怕死。诸位将军也必须到第一线去战斗,不能留在后方。诸位可都听到了?”他的声音沉闷而又坚定,显然已经下定了决心。
“末将等领命!”众将领也都纷纷跪地,大声应道。
白天的战斗因为受到吴军床弩的威胁,许多将领都躲在后方指挥;但如今天色已黑,床弩的作用也将大为降低,再加上李存勖都准备亲自上阵了,那么他们这些将领又有什么理由继续躲在后方呢?
而刚刚犯了错的赵在礼此时也站出来大声请命道:“大王,末将所部虽只带来四千人,但他们每一个都是百战精锐。今晚一战,末将愿领兵作为前锋冲击敌营,以立功赎罪。还请大王准许!”
李存勖当即答道:“好,赵将军有此决心,孤允准了。”
赵在礼当即大声道:“末将当誓死奋战!”
其他将领也都大声喝道:“誓死奋战!”




大汉奸臣 第二百五十八章
等到更加详细的情报传来后,杨渥这才明白,原来既不是吴军太强,也不是敌军太弱,而是郑仁旻已经完全丧失了人心。
大长和国的建立其实也就二十多年,人心远远没有稳固,国中百姓对于郑仁旻并不归心。
当初唐末,南诏军队就连年入侵中原,却被唐朝剑南节度使高骈击败,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损失惨重,并且导致府库空虚,民心大丧。
郑仁旻之父郑买嗣正担任南诏的清平官,也就是宰相,他正是在这种情形下逐渐夺取了南诏的王位,并建立了大长和国。
郑买嗣在位期间,不仅杀了南诏王族八百余口,更是大肆屠戮南诏旧臣,甚至还派兵到南诏的发祥地巍山捣毁南诏的宗庙,挖掘历代南诏王的陵寝,取走随葬物品,将遗体全部焚烧或抛于澜沧江的滚滚波涛中。
南诏虽然民心尽丧而亡,但毕竟立国二百年,在国中支持和怀念南诏的百姓并不少;郑买嗣的残暴让他大失民心。
等到郑仁旻继位以后,又不顾府库空虚的现实,再次出兵攻打蜀中,结果被王建狠狠教训一顿,损失极为惨重。
之后十多年里,郑仁旻虽然没有再次发动战争,但他又迷恋上了服食金丹,梦想长生不老。
那金丹中往往含有较多重金属元素,吃多了后容易脾气暴躁,经常因为小过错就杀人,国中官民早就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这一次郑仁旻强行调动军队,准备再次入侵蜀中,朝野上下反对者众多,却摄于郑仁旻的威势,敢怒而不敢言。
等到吴军杀过来时,各地军队就如同当初蜀军一样,不等交战就望风而逃,所以吴军才能如此轻易就杀到羊苴咩城。
之后大长和国的清平官,也就是宰相赵善政联合东川节度使杨干贞发动政变,将郑仁旻杀死,立郑仁旻之子郑隆亶为主,掌控了朝政大权。
接下来,赵善政主张投降吴军,以保全自身。
而且在赵善政看来,吴军兵力较少,且西南乃是蛮夷之地,吴军不可能长期驻守;不如暂时投降吴国,等将来吴军退了,他就能重新掌权。
但杨干贞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若是投降的话,吴军这一次不可能轻易退走,到时候西南地区就要完全落入吴国手中了。
所以杨干贞坚决主张依托坚城抵抗吴军,并联系各地军队,让他们出兵断掉吴军退路。
二人争论不休,拿不出个决断,却给了吴军偷袭的机会。
在一个雨夜里,已经白发苍苍的老将张武,亲自率领一千人攀登城墙,夺取城门,将吴军放入城中。
就这样,拥兵十万的大长和国在内乱之中彻底灭亡了,各地残存的势力纷纷向吴军请降。
听完详细经过后,杨渥有些哭笑不得,他只是想要教训教训郑仁旻,根本就没打算灭掉他,所以只派出了三万军队,却没想到大长和国如此不堪一击,在吴军兵临城下的时候还发生内乱,以至于灭亡。
“大长和国拥兵十万,却被我军如此轻易就剿灭了,其原因就在于内乱。所以你等兄弟将来也一定要保持和睦,不能手足相残,以至于让外人得了便宜!”杨渥当即将杨琰、杨煜等人招来,对他们教育道。
虽说之前并没有灭掉大长和国的念头,不过如今既然已将其灭掉,杨渥自然不会再让出去。
后世的云南地区一直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过如今此地却是真正的蛮夷之地,汉人移民极少,就算有,也早就被当地人给同化了。
要对此地进行有效管理,光靠军队维持是不够的,杨渥的第一个想法就是移民。
后世西南地区彻底纳入中国,这是从元朝开始的,不过真正将其融合进来,却是明朝的功劳。
明朝初年沐英率军攻取云南后,便立即移民三十万,并大力屯田,进行开发,有效加强了对当地的掌控。
所以如今杨渥也打算效仿明朝的做法,移民西南。
他先下令设立云南行省,改羊苴咩城为大理府,改善阐府为昆明府,将昆明作为云南行省的治所,同时从蜀中、荆襄等地,迁移二十万百姓过来,主要集中到这两地,以加强对当地的控制。
为了保证在吴军主力退去后,云南局势不至于动荡,杨渥破天荒的决定在云南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建立一支以移民为主的军队。
这支军队平时务农,闲时训练,遇到战事则配合驻守当地的禁军作战。
不过,与府兵制不同的一点是,这支军队同时又带有募兵的特点,具体来说,士卒们要像普通民户那样缴纳赋税,并且没有军饷俸禄;不过在训练或者作战的时候,他们却可以享受与禁军将士相同的待遇。
这样一来,就能以相对较少的成本维持一支较大规模的军队。
当然,保证西南安定的重任主要还是要依靠驻守当地的禁军来完成,吴国不可能将三万禁军长期驻守在这里,不过留下一支五千人的禁军却没问题。
有一支五千人的禁军作为核心力量,再配合一支战力相对低一些,但规模却大得多的军队,想来应该足够维持稳定。
除了移民和驻军外,要想保证当地安稳,还有另一个重要问题需要面对,那就是如何处理与西南土司的关系。
不管怎么移民,西南地区的主要人口还是那些土司部族,汉人百姓只是少数,要想维持稳定,就不得不拉拢那些西南土司。
为此,杨渥决定仿照后世明朝的做法,对那些实力较强的部族进行分化拉拢,该封官的封官,该加爵的加爵,什么指挥使、都指挥使的头衔,都毫不吝啬的赏赐下去。
同时又暗中挑动土司部族相互之间的矛盾,很快就让那些土司部族倒向吴国一方。
这样一来,今后若是有土司部族起兵造反,当地官府除了动用当地驻军外,还能调动其他土司的力量进行镇压,平息动乱的能力将大幅上升。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杨渥决定仿照后世明朝沐王府镇守云南的经验,加封柴再用为镇南将军,改封黔国公,并许其世袭罔替,世代镇守西南,处理与土司之间的关系。
这样一来,一旦西南有事,就不需要从内地千里迢迢调兵,只需要黔国公出面调集土司的兵力,就可以平定动乱。
至于说后世的黔国公会不会因此在西南坐大,从而生出不臣之心,这就完全不必担心了。
西南汉人数量稀少,蛮夷众多,能够保证安稳不出现动乱就是万幸了,还想要依靠西南那点地盘起兵造反,这除非是穿越者开了金手指才有可能做到,普通人却不可能办到。
1...105106107108109...1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