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汉奸臣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四国军棋
李存勖冷声道:“若是无人挡住敌军,大军渡河就如同走入深渊一般;既然尔等不愿留下来断后,为何又阻止孤呢?”
众将这下不敢再推脱,一个个只好站出来道:“大王,末将愿领兵断后,还请大王先行率部渡河。”
尤其是李绍荣和石敬瑭二人,此时更是大声道:“请大王率军渡河,末将愿率部挡住敌军,除非末将战死了,否则定不会让敌军一兵一卒突破末将的防线!”
李存勖听了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
他刚才可不是故意那么说,而是真有亲自率部断后的想法,不过既然部将愿意留下来替代他断后,他当然也不会拒绝。
他沉吟片刻后道:“既然如此,那便有劳石将军和赵将军二位断后了。”
石敬瑭和赵在礼二人听后连忙应道:“末将遵命,誓死挡住敌军!”
李存勖又将目光看向李绍荣,道:“至于你,孤另有重任交给你。”
他指了指远处河面上,那里此时正有大批吴军的船只在封锁河道。
所以晋军想要渡河,不仅要面临后方敌军的追击,同时也要突破前方吴军水军的拦截才行,任务不可谓不重。
好在吴军的船只都是些小船,而且兵力也不算太多;而晋军一方三天前渡河的那些船只此时尚在,水军也还有残存,将这些兵力集中起来,要突破敌军的封锁并非不可能。
“孤要交给你的任务就是,率领我军水军将士,挡住敌军水军,务必不能让敌军干扰到大军渡河,至少也要争取到一天的时间!”李存勖神色郑重,肃然说道。
“末将领命!誓死完成任务!”李绍荣大声应道。
李存勖点了点头,他缓缓看了众将一眼,随即长吸一口气,大声道:“传令各部,立即做好准备;半个时辰以后,大军开始渡河!”





大汉奸臣 第二百五十五章
当吴国一方正在筹谋着再次出兵攻取湖南之时,开封府城中,朱温等人同样在为接下来的攻略方向而筹谋着。
皇宫之中,天色较为阴沉,如今虽然尚未天黑,但殿中已经点满了蜡烛。
此时在殿中之人,除了敬翔、李振等心腹臣子外,还有一个中年文官,正恭敬立在中央向朱温等人汇报着。
“……臣当时无意中听人说起,那个穿红色官袍者乃是晋王的使者,那时臣心中还有些不信,所以亲自过去查问,这才确认那人的身份。陛下,这赵王在自己的宫殿中,竟然有晋王的使者出现,而且还是当着臣的面,这可是完全不把陛下放在心上啊!”
这文官,正是刚刚出使了武顺节度使、割据镇州的赵王王镕后返回开封的使者。
在河北之地素来有三个节度使不服朝廷,分别是割据幽州的卢龙节度使,割据定镇州的成德节度使和割据魏州的魏博节度使。
这三个藩镇乃是唐朝藩镇之祸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河北三镇。
而三大藩镇中,幽州的卢龙节度使实力最为强大,魏州的魏博节度使则以其桀骜不驯的牙兵而闻名,相比之下,成德节度使却是三个藩镇中最为稳定的一个。
如今的成德节度使,从其八十多年前王延凑割据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由王家在统治,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是传承了近百年的独.立国家了。
王家割据镇州,虽然如今实力衰微,远远没有当年的那份强势,但如今依旧是河北的一个不容小觑的势力。
而王镕能够在东面的燕王刘守光,西面的晋王李存勖以及南面的梁帝朱温,这三家强大势力的夹缝中求得生存,最重要的手段自然是左右逢源,谁都不过份得罪,但又始终与最强的一方站在一起。
当初朱温实力最为强势之时,各大藩镇无不骇然服从,王镕自然也只能乖乖的跟在朱温的后面,为他摇旗呐喊。
虽说对朱温的态度没有邺王罗绍威那么亲密,但有时候也会派兵跟随梁军东征西讨,比如当初吴军北伐时,王镕就曾派兵相助朱温。
不过如今随着朱温一日日衰老,梁军声威日渐衰微,尤其是晋王李存勖的声势日隆,王镕自然也会改变对各方的态度。
如今虽然没有完全脱离梁国,但已经开始派人与晋王李存勖接触了。
前段时间王镕的母亲何氏病亡,朱温派使者前去慰问,谁知道竟然在丧礼上见到了晋王李存勖的使者,这自然引得朱温极大不满。
“那晋王派去的使者是什么身份,这可曾打探清楚了?”殿中,敬翔在听了使者描述的经历后,当即询问着。
身为如今梁国崇政院的知政,敬翔的身份就如同宰相一般,承担起了如今梁国的政务,深受朱温的信任。
虽说这些年来梁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好,甚至连连受挫,使得梁国声威大不如前,但正是有敬翔这些人才坐镇,梁国各地并没有受多大的影响,依旧保持着安定。
“启禀知政,那晋王的使者乃是晋阳府少尹李承勋!”使者恭敬答道。
“是他?”敬翔皱眉。
李承勋在晋阳的身份虽说不是最顶尖的,但也勉强算得上高层人物,李存勖既然派此人前去出使镇州,显然两家的关系如今还不错,至少暗中已经有不少来往。
“陛下,臣以为,赵王王镕如此明目张胆的与晋王勾结,再加上定州和镇州虽然表面上恭敬,但内里却一向不服朝廷管束,只怕今后必然会背叛陛下而转投晋王啊!”使者接着道。
“你所言极是,镇、定二州,向来割据河北,所依靠的不是他们的实力,而是朝秦暮楚、反复无常,如今他王镕有心与晋王勾结这也正常。”朱温沙哑着嗓音说着。
随着年纪一天天变老,朱温的脸上皱纹也愈发的多,再加上已经彻底白了的头发,如今的朱温基本上已经像是一个垂垂老者。
不过正所谓人老心不老,朱温在自己的皇后张氏病故之后的这几年里,反倒是越来越喜欢女人,越来越纵情于声色,甚至于,已经到了心理病态的程度。
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连自己手下众臣的妻子不放过,这其中就包括了敬翔的妻子刘氏。
刘氏原本被黄巢的“宰相”尚让所得,成了他的妻子;后来黄巢兵败、尚让被杀之后,刘氏又被徐州节度使时溥所得;等到朱温击败时溥后,其又转到了朱温手中。
后来朱温见敬翔的妻子病故,便将刘氏嫁给敬翔为妻,但他和刘氏依旧长期保持着关系。
而敬翔对此甚至连一点不满都不敢有。
除了对手下大臣的妻子下手外,朱温甚至连他自己的儿媳妇也没有放过。
当他的几个儿子出镇在外时,他们的妻子却经常被招入宫中宠幸。
可以说,如今的朱温,他的荒淫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在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淫威之下,不管是他手下的大臣们,还是那些为了争夺皇位而暗中争权夺利的儿子们,他们是没有一个敢于站出来反对的。
当然,朱温虽然荒淫,但他对自己一手建立的梁国还是极为看重的,所以对于国家大事上他还没有荒废。
此时,朱温沙哑着嗓子低声说着:“朕与李存勖争晋中,一时难以将其消灭;不过河北诸镇如今势力衰微,王镕、王处直又向来摇摆不定,如今也是时候彻底消灭这两家了!”
“敬翔,朕准备趁邺王新丧之机,派兵攻取镇州,不过在领兵之将上却难以抉择,卿可有适合之人举荐?”
如今的梁国,虽说领兵人才依旧充足,麾下名将还有不少,但有足够能力,同时又能得到朱温信任却不多。
朱温的疑心病本来就极重,对于部将只要是功劳较高的,基本上都会猜疑。
而这种疑心在刘知俊背叛之后就更加浓厚,如今那些能征善战却又手握重兵的将军们他几乎没有一个敢于完全相信的。
而朱温的用人原则,一般都是在新人之中选择那些能力较高的将领,让其统领精兵东征西讨。
等到这个将领立下足够功劳之后,便开始设法加以打压,猜疑较重的甚至会直接处死。
在打压甚至处死那些老将之后,四处征战却不会停止,这时候朱温自然就会再寻找一个新的将领来领兵,从而开始新的一个轮回。
在之前的几年时间里,梁军中最为有名的两个将领自然是刘知俊和杨师厚这两人,他们都是在天复年间开始受到重用的将领,而且都为朱温立下的莫大功勋。
其中刘知俊长期镇守关中阻挡李茂贞的进攻,经常打出以少胜多的重大胜利,沉重的打击了李茂贞的实力,使得朱温基本上不需要考虑来自关中的威胁。
而杨师厚则作为朱温的头号鹰犬,一般都是率领机动兵力东征西讨,同样功勋卓著,向东击败了王师范,向南攻占了赵匡凝的山南东道,向北在与李存勖的交战中屡屡立下功劳,前两年又在鄂州大败吴国名将王茂章,为楚王马殷解围……
但如今随着二人功劳的增加,朱温自然不会继续像以前那样信任二人,开始在各个方面对两人加以防范,其结果自然就导致了刘知俊的背叛。
而杨师厚目前虽然依旧手握重兵,但朱温对他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那种信任了,他得到的带兵打仗的机会自然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所以这一次攻打定、镇二州,朱温打算再启用一个新人来领兵。
“陛下,臣以为要统领大军攻打定、镇二州,非有勇有谋的大将不可担任此重任。臣有两个人选可以肩负此任,一个是右龙骧军使王彦章,另一个乃是左龙武统军使刘鄩,请陛下定夺!”敬翔低头沉思了片刻,便躬身答道。
虽说朱温对领兵大将向来极为看重,一般人选都是由他一个人选定,但敬翔的意见同样非常重要的。
“王彦章和刘鄩二人?”朱温点点头。
对他来说,这两人如今的确只能算是新人。
刘鄩虽然在王师范时代便投靠朱温,但一直没有受到重用,毕竟梁军之中名将辈出,刘鄩作为降将显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出人头地。
而王彦章在目前同样没有多少名气,算是刚刚踏入高层将领的门槛。
而从能力上来说,这两人目前都表现不错,有成为名将的潜质。
若是能将二人培养成下一个刘知俊、下一个杨师厚,那么即便自己不再了,有这两人在,梁国也不会垮掉!
“罢了,相比于刘鄩,王彦章独自领兵的时间更少,这一次就让他来领兵吧,希望他能有不错的表现!”朱温最后决定。
……
“王兄,弟弟听说王兄准备出兵西征湖南了?”坤宁宫中,杨渥一家人按照往常的习惯,还是坐在一起吃饭。
虽说执掌淮南已有多年,吴国开国同样有两年时间了,但杨渥自己后宫,如今依旧寥寥几个妃子。
不管时间岁月的流逝,杨渥的规矩却没有变化,在一般情况下,杨渥一家人都会会聚在坤宁宫中就餐。
如今杨渥还只有两个孩子,长子杨炅目前已经被册封为太子,长女杨舒,如今年纪还小,此外何依依肚子里还怀着一个,生产的时期应该就在年底。
因为人数较少,而且目前还没有王位争夺的苗头,所以如今杨渥的后宫还是一片和谐;众女都以周梦洁这个王后为主,没有什么争风吃醋的事情发生。
除了杨渥的几个妃子和子女外,他的几个弟弟妹妹如今年纪还小,所以目前还住在宫中,没有分出去开府,再加上杨渥的母亲史夫人,他们这一家人通常都是在一起就餐。
此时向杨渥询问的,自然是他的弟弟杨隆演。
“怎么?你也想上战场去看看?”杨渥笑呵呵的说着。
杨隆演如今虽然还不到十四岁,但他现在正是开始长个子的时候,身高甚至比杨渥当初在这个年纪时还要高一些,再加上他如今正在变声期,说话的声音有些像公鸭嗓子。
“王兄,若是真的出兵攻打湖南,小弟自然是愿意去战场上见识一下!”杨隆演闻言双眼一亮,连忙说道,脸上充满期盼。
“王兄,小弟也想去见识见识!”这时,杨渥的另一个弟弟杨濛同样放下手中的碗筷,认真的向杨渥说道。
自从跟随顾全武学习兵法以来,杨隆演和杨濛二人对于领兵打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他们还很小的时候,就是天天听着他们的兄长如何获取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在杨渥这个哥哥的影响之下,他们心中自然对战场充满渴望,想着将来有一天能够亲自领兵上战场。
当然他们也知道自己如今年纪还小,想要领兵打仗是不可能的,最多就是去见识一番。
史夫人见了不由呵斥道:“胡闹,你们两个小小年纪,如何知道战场上的凶险?还不赶紧吃饭!”
周梦洁也笑着说道:“战场之上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们两个年纪还小,如今还是好好跟着老师学习本领吧!”
听了二人的训斥,杨隆演不由得撇撇嘴,低头扒饭。
杨渥却是笑道:“怎么?这么快就等不及想去战场上看看了?不过当初为兄第一上战场,也是在十五岁那年;你们如今的年纪的确还小,还是等过两年再说吧!”
杨隆演、杨濛、程宗以及刘仁赡这四个小家伙,在跟随顾全武学习兵法以来,虽然时间还比较短,不过对于顾全武这种人来说,基本上已经能看出四人的资质了。
按照他的说法,四人之中以刘仁赡的资质最高,将来若是善加培养,必成名将,成就不可限量;而杨濛的资质在四人中又排第二,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将领却是没有问题。
至于杨隆演和程宗二人的资质就要差了许多,若是他们努力的话,或许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将领。




大汉奸臣 第二百五十六章
敬翔、李振二人都对张汉杰不抱希望。
果然,当朱友贞问起时,他答道:“陛下,徐州此时已经非朝廷所有,即便陛下善加安抚,只怕王殷也要投靠吴国。毕竟这段时间……”
张汉杰没有明说,但他的意思大家却听明白了。
的确,这大半年时间里,朱友贞以各种手段清算朱友珪的亲信旧部,王殷作为朱友珪所任命的武宁节度使,不可能不知道这个情况。
这样一来,即便朱友贞派人去安抚,只怕王殷也不敢相信,反而可能觉得朱友贞准备使手段准备对付他。
所以想要安抚王殷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敬翔、李振等人闻言也不由得叹息,他们也知道张汉杰说的并没有错。
事实上,在朱友贞登基之后,随着韩勍等首恶被诛杀,敬翔等人觉得大局已经定下来了,没必要再对朱友珪任命的其他官员清算到底,那样只会让梁国的动荡局势延续下去。
而若是朱友贞愿意下诏安抚那些朱友珪旧部,那些人在大势已去之后,自然会为朱友贞效力,这样不仅可以得到他们的感激,同时也能展现自己的胸怀,这无疑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
可惜朱友贞虽然没有他父亲朱温那样的本事,心胸却与朱温一样的小,对于那些朱友珪的旧部早就做了清算到底的决定。
现在即便想要改过来,时间也来不及了,因为大家的印象已经形成了,难以改变。
敬翔二人默然不语,朱友贞却是皱眉问道:“你说的不错,王殷那逆贼与吴国勾结,出卖国家利益,朕决不能容忍。不过,诸位觉得朕应该立即发兵去攻,还是应该缓缓图之?”
赵岩道:“陛下,臣听闻吴国今年大旱,为了赈济百姓,府库中的储粮都已经消耗一空。所以若是陛下此时发兵攻徐州的话,即便吴军有心出兵救援,他们也动用不了多少兵力!”
朱友贞听了眼神一亮,是啊,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旱后,吴军又能出动多少兵力来攻呢?只怕最多也就是驻守在淮河一线的几万兵力。
而梁国一方,虽说总体局势不容乐观,但全国的兵力依旧众多,多了不说,出动个六七万人是没什么问题的。
有这么多的兵力,若是再派一位名将统领,王殷即便引吴兵来救援徐州,只怕也挡不住梁军。
想到这,朱友贞当即下定决心道:“朕意已决,命福王朱友璋接替武宁节度使之位,改封王殷为怀州刺史!”
“臣遵旨!”敬翔等人只好应下来,准备回去发诏令。
……
徐州城中,氛围有些紧张,街道上来往行人较少,看不出这里还是一座重城。
武宁节度使府的书房中,此时已有三人高坐其间。
中间一人身材高大,身披紫袍,脸上带着着凛然之威,正是王殷;下面两位,其中一人脸色白皙,领下有须,却是王殷麾下亲信幕僚韩术;至于剩下一人刚毅英武,却是王殷的侄子蒋权。
别的文官武将,就连一些老人,都因为商量的这件事重大,而没有被王殷召见。此时,外面有一队亲卫把守,无关人根本就不能靠近这里。
“如今的局势想必你们也清楚了,咱们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原本就极为紧张,现在开封府城那边又有咱们与吴国相互勾结的传言,只怕咱们和朝廷的关系更加难以转圜了,接下来该何去何从,你们不妨都说说。”王殷率先开口问道。
关于王殷暗中和吴国勾结的流言,虽然只是在开封城中流传,但王殷等人依旧听说了相关的消息。
“这明显是吴人暗中放出的流言,想要逼节帅与朝廷决裂啊!”蒋权心中忧虑的道。
“本帅何尝不知道,不过即便知道又有什么用处?”王殷叹息道。
吴国人的这一招,看上去是个阴谋,但实际上又有些类似于阳谋。
也就是说,即便众人都意识到这里面肯定有吴国人在刻意的挑拨徐州与梁国朝廷的关系,但他们对此也只能乖乖的接受吴国人的挑拨。
或者说得更清楚一点,王殷和朱友贞等人相互之间一点信任都没有,一个一直都在担心对方对自己斩尽杀绝,这几个月之所以没有立即背叛,不过是心中还有一点侥幸心理而已。
另一个的确有对对方斩尽杀绝的想法,这几个月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不过是因为还没轮到对王殷动手而已。
这样两个人,如何谈得上彼此信任?
所以在吴国人刻意放出流言之后,朱友贞很快就做出了用朱友璋来代替王殷的决定。
虽然此时王殷还不清楚朱友贞那边已经做出的决定,不过他还是本能的意识到大事不妙。
韩术捻着胡须道:“节帅,若是在下所料不错的话,要不了多久,陛下就会派人来取代节帅的位置。甚至此时陛下的传令信使已经在路上了。节帅还是早作打算的好。”
王殷犹豫了一下,随即问道:“韩先生,你说若是本帅向陛下服个软,陛下有没有可能放过我?”
韩术想也不想就答道:“这怎么可能?而且即便陛下放节帅一马,难道节帅还指望今后能富贵一生吗?”
王殷默然:“罢了,是本帅想差了。”
他也有投降吴国的想法,不过他同时也知道,吴国的规矩相对森严,尤其是在对地方势力的防范上做得极为严格,若是他投降吴国的话,今后最多也就是做个富家翁,想要继续担任节度使,那是不可能的。
甚至之前他暗中与吴国的密使接触时,对方就曾提出过条件,那就是王殷交出徐州,吴王杨渥会册封他为侯爵,并且任命他为一州刺史。
当然,这个刺史不可能是那些繁华地区的刺史,而是西南偏远地区某个州的刺史。
投降朝廷和投降吴国这两个选择,一个会要他的命,一个却只是削弱他的权力,但还能保证他的富贵。
这样的两个选项,便是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不过,即便心中有了投降吴国的决定,但对于吴国提出的条件他却不怎么满意,所以这段时间他一直都在拖延,想用手中的筹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如今看来,吴国人显然是有些不耐烦了,所以暗中派人放出流言,想用朱友贞来逼迫王殷做出决定。
就在这时,外面侍卫进来禀报:“节帅,刚刚有信使从开封赶来,说是陛下已经下令用福王朱友璋来接替武宁节度使一职。”
“什么?这么快?”王殷大吃一惊,韩术和蒋权二人对视一眼,脸上同样;露出惊讶。
“可知道陛下对于节帅是怎么安排的吗?”蒋权连忙问道。
“听说陛下有意任命节帅为怀州刺史。”
“怀州刺史?这是把本帅当傻子吗?”王殷心中冷笑。
怀州距离洛阳极近,虽说梁国的都城现在已经迁移到开封去了,不过怀州依旧是靠近都城的重要城池。
在这里的势力基本上都是被朝廷把控,王殷若是去了那里,就彻底只能任人宰割。
韩术更是提醒道:“节帅,徐州乃是您的根基之地,若是离开了徐州,到时候陛下根本不用动用大军,只需派一个小吏,手里提着一根绳子就能轻易将节帅拿下。”
“你说得对,朝廷已经不足为信,本帅的出路只有投降吴国这一条路!”王殷当即做出决定。
“蒋权,你立即去将那杨三请来,就说本帅已经决定弃暗投明,向吴王效力。记住要客气一点,别让人家心中有什么不痛快。”王殷嘱咐道。
“是,小侄这就去。”蒋权连忙答应。
那杨三便是吴国派来的密使,这些天都是蒋权在暗中牵线搭桥,如今自然也要让他去联系。
过了不久,杨三到来,两人开始商议投降事宜。
不过到了此时,主动权已经落入了吴国手中,王殷并没有多少选择权;但此时的杨三却没有之前的那般咄咄逼人,反而在商议条件时主动做出了一些让步,比如将来安置王殷的地方从之前的偏远之地,改为了两浙的某个州等。
很快,双方达成最终协议,王殷正式决定投降吴国,并且公开对外宣布。
一时间,梁国朝野震动,这是继去年冀王朱友谦投靠晋国以来的第二个投靠外国势力的例子;去年的朱友谦之乱,到现在都没有彻底平息下去,不知道这一次的徐州能不能尽快平息。
1...104105106107108...1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