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的1982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国雄起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而李忠信家里面的太姥和太姥爷则管重阳节唤做老人节,在这个时候祭拜神明能够消除灾祸,更能够保佑岁数大的人身体健康。

    正是这样的一个原因,每到重阳节的时候,就是王秀太和何淑清两个老人心情最好的时候。

    后世的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国家才把重阳节定位了老年节,让在外的子女重阳节这天回到家中孝敬老人,和李忠信家里的传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天还没有亮,李忠信便看到李尚勇早早起床,引火,烧水,磨刀……

    他知道,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家里流传下来的传统,就是杀一只成年的大公鸡上供。

    后世李忠信的父母岁数大了以后,每年到重阳节的时候都是李忠信操刀杀鸡,对于这个流程他简直是太熟悉了。

    那只在家里面养了三天的大公鸡被绑在院子里面,看到李尚勇拿着刀出去以后,立刻开始扯着脖子大声地啼叫起来,它有着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个人应该是要取它性命了。

    虽然那只大公鸡左躲右闪,想要极力地躲开李尚勇的抓捕,可是,院子里面一共就那么大的地方,哪怕是它连飞带蹦,也是逃不过这一劫的。

    杀这种大公鸡需要一些技巧,并不是一刀把脑袋剁下去就可以了,而是要用左手捏住大公鸡的翅膀,右手把大公鸡的鸡冠子递给左手,和翅膀一起握住,然后开始用手薅公**脖子上的鸡毛。

    把脖子上的鸡毛薅干净之后,用刀割开大公鸡的喉咙。

    杀大公鸡的时候,嘴中还要念叨:“小鸡小鸡你别怪,你是阳间的一道菜,今年走了,明年还回来。”

    切开大公鸡的喉咙以后,把脖子位置流出来的鸡血对准一个饭碗,让鸡血都滴到饭碗当中,鸡血全部滴完以后,这些鸡血和鸡一起摆到供桌上上供,然后用锅蒸熟了给老人吃。

    一般情况下,鸡的脖子被割断以后,鸡并没有死透,必须要把鸡的气管从鸡脖子的后端拽出来,用刀割断。

    这样一来,鸡就死透了。

    大公鸡被完全杀死以后,李尚勇把大公鸡放到了家里面小时候给李忠信洗澡的白瓷的大洗衣盆里面,然后把灶台上烧开的开水提过来,有层次地浇到大公鸡的身上。

    虽然是在院子里杀鸡、褪毛,但是,李忠信却也感觉到一种难闻的味道,他感觉那种难闻的味道简直让他无法忍受。

    因为后面的那一系列事情李忠信见过多次,也没有想看的**了,便拉开房门进入屋里面。

    李尚勇褪完鸡毛,在屋子里面端出来了两盆清水,把褪完毛的大公鸡清洗干净以后,李尚勇按照祭品鸡的做祭方式,把大公鸡的身体来回扭动,做成了一个公鸡跪拜的样子。

    上供的公鸡和鸡血,以及两盅白酒对着东方摆好以后,李忠信的太姥、太姥爷两个人便虔诚地跪拜在地上进行祈福祷告。

    他们祈福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希望他们老两口两个人能够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希望家里面的日子越过越好,大人工作都能够顺顺利利,小孩子上学的时候成绩好……

    这只重阳节现杀的大公鸡上供一个小时完成以后,完成了它的祭祀使命,但是却没有完全完成任务。

    接下来被李尚勇剁掉和炖掉,一只上好的芦花大公鸡才算完成了最后的使命。

    就好像是李忠信太姥和太姥爷念叨的一样,小鸡就是阳间一盘菜,今年去了,明年还回来。

    对于这种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流传到李忠信太姥和太姥爷这里的风俗习惯,就是李忠信后世娶妻生子以后也没有忘记,每年都会按照这种习俗进行。

    只是后世大公鸡的价格比这个时候的大公鸡的价格翻了二十倍还要多,一只活的、漂亮的大公鸡每只要一百二十元。

    杀完鸡之后,李尚勇看到时间还早,想到最近一段时间没有亲近儿子,便提出来要领李忠信到早市那边去转转买点菜,顺便领着李忠信在外面吃口早餐。

    重生以后,李忠信因为天天早上晨练的关系,真就没有去过早市,一听父亲提出来要领他去早市溜达一圈并请他吃早餐,他欣然同意下来。

    自从重生以后,李忠信觉得他和父亲两个人好像生疏了很多,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忙乎赚钱了,父亲更是忙得脚打后脑勺的,难得父亲有如此好心情,陪老子去早市转转,是一件很不错的神情。

    坐上大二八,经过了十分钟左右的颠簸,李尚勇领着李忠信来到了江城的最大早市。

    八十年代的早市也好,菜市场也罢,在李忠信眼中,都没有形成规模,而且杂乱无章。

    他跟随父亲的脚步看到,八二年的早市很小,和后世江城的几大早市根本就没有办法比,只是半条街道,街道上几乎都是农村人到城市里面摆小摊,售卖一些时令的蔬菜瓜果。

    小摊中间,还夹杂着弄了一个板凳和一个盆的理发小摊,一些老年人坐在板凳上面理发刮脸。

    在这些买蔬菜水果的摊位中间,李忠信居然还看到了忠信公司卖鱼的摊位。

    忠信公司卖鱼的摊位,可以说是整个江城大早市当中最大的一个摊位,里三层外三层的围满了人,都在排队等着买鲜活的江鱼。

    &nbs




第六十八章 腌酸菜
    今天留在家里腌酸菜

    刚要出门的李忠信听到太姥的话以后,脑门上出现了一层黑线。

    想到今天的天气很好,正是腌酸菜的好时候,李忠信又不能看着太姥和太姥爷那么大岁数弄这个事情,于是,他决定取消竹板屯之行,硬着头皮答应了太姥,留在家里帮忙腌酸菜。

    在东北人的家里,有两样东西必不可少,一个是大酸菜缸,另一个就是腌酸菜用的大石头。

    无论贫富,东北这边的家家户户到了冬天都会做一大缸的酸菜,一直能够从酸菜满月(从积酸菜的那一天开始算起,白菜经过三十天的发酵之后便成了可以食用的酸菜)吃到第二年五月份左右。

    每到秋收的时候,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也不分干部工人,穷人富人,每家每户都会买上几百斤甚至是上千斤的大白菜。

    这些大白菜,其中最好的部分留着做酸菜,其他的那些白菜则会被放在菜窖(东北人一般都在院子里面挖上一个菜窖储存白菜土豆大萝卜,菜窖冬暖夏凉,是东北没有冰箱时候存储蔬菜的最好利器)当中作为冬天最主要的菜。

    大白菜大批量下来以后,李忠信的太姥每天早上都会到门口,在贩卖白菜的车边转悠,看白菜和打听白菜的价格。

    如果白菜的价格低,而且白菜芯饱满,太姥直接就会出手购买下来。

    当时卖白菜的都是用大马车和拖拉机来运输,杆秤都是一次性能够秤出来一百斤以上的那种杆秤。

    每秤好一百斤,都会由卖菜的农民,把这些菜放到一个麻袋做成的四方形状的兜布里,两个人在肩膀上抗着一根棍子,把这些白菜担起来,送到买白菜人的院子当中。如果离卖菜的车子较远,他们则会一次性担两百斤,省得多走一趟。这个时候,几乎是每家每户都会买上几百斤白菜的,人多的家庭,他们买白菜甚至一次能购买上千斤。一冬天的主要食物就是白菜,这个时候不买多一些,到了冬天冰天雪地的时候,想买菜也是买不到的。

    李忠信几乎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帮太姥何淑清腌酸菜,虽然他人不大,力气也不大,但是,搬运白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是相当可以的。

    李忠信的太姥、太姥爷每年腌酸菜的时候,都是亲自动手,其他人要帮忙他们也不用。

    按照他们两个人的说法,一家人腌酸菜一个味,自家腌酸菜腌了几十年,味道一直没有改变,一直是附近酸菜味道最好的,腌酸菜绝对不能假借他人之手。

    太姥爷王秀太负责用水把腌酸菜的大缸和石头刷干净,而李忠信则是拿着菜板子在一边,把用太阳晒了好几天的大白菜的根部切下去,把白菜上蔫巴坏掉的叶子撕下去。

    为什么说是撕下去呢!

    是因为白菜的帮子部分只要不坏,就可以放到酸菜缸里面腌,这种老菜帮子虽然腌好酸菜以后很少有人吃,但是,这种老白菜帮子,能够让腌酸菜里面的菜心的味道更好。

    收拾好的白菜还需要用清水冲洗干净,冲洗干净之后,把这些白菜头顶着头地摆放紧实,一层层往上面码放。

    每码好一层的时候,要用粮店供应的大粒盐均匀地撒上一层,一直把白菜码到高出酸菜缸一层菜为止。

    把刷洗干净的大石头摆放到上面以后,过上差不多两个小时的时间,再向里面倒入清水。

    在腌酸菜的过程当中,人的手上不能沾上油,如果沾上油的话,会产生化学反应,一缸的酸菜都会出现腐烂。

    腌好酸菜这天要记下来,过上一个月,也就是三十天的时间就可以吃第一波的酸菜了。

    看到两位老人腌完酸菜,脸上露出了开心地笑容,李忠信的心情逐渐好了起来。

    腌完了酸菜,李忠信这个吃货马上就想到了五花肉炖酸菜粉条子。

    在东北的冬天,酸菜炖粉条子和小鸡炖蘑菇粉条那可是好东西,是东北大锅炖菜当中最为有名的菜肴,李忠信心



第六十九章 做粉条
    董国忠和梁国富脸上的肉兴奋跳动起来,仿佛绽放着的狗尾巴花。

    他们两个人一直就和李忠信说,希望李忠信能够找到一些合适的出路,让村子里面的人动起来,哪怕村里的人苦点累点也没有什么。

    他们在这个时候就相信李忠信,因为李忠信的的确确给他们村里面的人们带来了实惠。

    村子里面的人的生活好了,董国忠和梁国富在竹板屯的威望大大增加,无论到村里什么地方,大家都会发自内心地乐呵呵地和他打招呼。

    到过节的时候,村子里面的大部分村民都会自发地拿着家里面仅有的好东西,到他们两个人的家里面看望他们,让董国忠和梁国富有一种要为村民肝脑涂地的感觉。

    李忠信一说要搞粉条加工,他们心中顿时兴奋得不得了,只要李忠信提出来了项目,那他们村子当中就会有无数人收益。

    粉条制作最好的地区是sd,而制作出来的粉条最有名的则是龙口(黄县)。

    后世的时候,只要是提到粉条,大多数的人都会想到龙口这个地方。闯关东到东北这边来的人当中,大部分都是sd,而sd人当中,黄县的人最多。

    李忠信的姑父一家就都是黄县人,因为黄县人会过日子知道节省,而且肯干,东北这边最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很多都是黄县人。

    李忠信后世是做度假村餐饮的,在四十岁多的时候和朋友到江城下面的农场钓鱼,朋友领着李忠信在农场的老式粉条工坊参观,想要让他在餐饮中卖那种老式的手工粉条。因为时间过去的不是很长,哪怕是他重生以后,都还能够记忆犹新。

    制作粉条的大方向,已经制作粉条的工艺流程李忠信都会,但是,真正落到实际操作上,李忠信却是没有办法。

    不光是因为李忠信年幼,而且一直喜欢隐藏在幕后,还有就是李忠信真的没有亲手加工过。

    加工粉条的设备并不需要太好,但是制作粉条的地方必须要大,从土豆出粉一直到粉条全部制好,不光需要很大的地方来工作,还需要很大的场地进行晾晒。

    竹板屯这边的小学场地极大,而且竹板屯曾经的小学因为学生少合并到了市里,已经空了出来,正好作为粉条厂的厂址,只要是董国忠和梁国富那边联系的土豆到位,立刻就能够开始研制粉条。

    八十年代初期制作粉条是没有什么机器的,几乎就是纯手工制作。制作粉条子的流程和工艺都很简单,只不过很多人都不屑做这个。

    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那就是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了,但是,人们心中依旧对做生意感觉到害怕,生怕什么时候政策一变,到头来白干了不说,甚至还有牢狱之灾。

    越是岁数大的人,越不让自家的孩子去做什么生意,更不让他们和那些做生意的人接触。

    说那些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做生意的弄潮儿是走资派,兔子尾巴长不了,现在别看他们蹦得欢,过上两年他们就得拉清单。

    李忠信后世听长辈说过,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东北地区的政策真有过那么一点小的反复,很多改革开放下的弄潮儿都被请进了局子。

    对于这种风潮,李忠信曾经也有过担心,不过他现在挂靠在竹板屯这边,是集体的企业,哪怕是有政策反复也是落不到他的头上的。

    李忠信告诉梁国富和董国忠两个人,让他们召集来十几个人,他给这些人讲解他姑父教给他的做粉条的要领。

    为什么李忠信把他的姑父抬出来,道理很简单,这种事情绝对要简单而正常化,绝对不能让他们觉得他是无所不能,什么都会的人。

    所有的东西尽量要找到一个出处,这样对于他隐藏在幕后会有着很大的帮助。

    李忠信把这些人招呼到一起以后,开始给他们讲解如何制作粉条。

    制作粉条的过程很简单,把土豆清洗干净以后,放进准备好的一排排大缸,这个工艺的流程叫做养浆。

    大缸里面的浆养好了以后,放入布兜内滤去水分,滤过水以后的东西要是晾干了,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土豆淀粉。

    用像家用插菜板放大型的工具把滤出来的湿淀粉弄碎,弄细。

    这些工作做完之后,就开始上人了。

    弄一口直径最大的大铁锅,要在铁锅里和和面一般和粉面子。

    制作粉条最辛苦的就是这道工序,一般需要六到八个十分有劲的男人围城一圈,有节奏的用双手和上半个小时以上,直到里面感觉不到任何“疙瘩”就算是完



第七十章盖暖棚
    李忠信在琢磨完弄粉条子的事情之后,他冷不丁想起来,东北在八十年代几乎没有啥暖棚之类的东西,到了冬天几乎就是大白菜,土豆子大萝卜这些东西,他在这个时候,是时候盖两个暖棚了。

    不为别的,就为了家里人和忠信公司的员工在冬天的时候,能够吃到一些新鲜的蔬菜。

    东北这边,每到过年的时候,想要买点韭菜包点三鲜馅的水饺,都没有好韭菜。

    买那些外进的、没有啥韭菜味的韭菜,李忠信很不喜欢,更别说在八二年这种时候了。

    到了过年的时候,几乎看不到新鲜蔬菜,就是可能有那么一点点的新鲜蔬菜售卖,那价钱也是死高死高的,一般人家根本就买不起。

    夏天的时候好说,到了冬天,要是没有点绿色蔬菜,就是想吃个火锅或者补充点维生素c都费劲。

    李忠信想到,为了幸福的生活,为了满足口舌之欲,必须要盖几个暖棚了。
1...1920212223...4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