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医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草席
不过作为经历过隋唐两朝,一辈子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起起伏伏的大人物,李靖自然不会让这种尴尬持续太久,很快就脸带歉意的笑道:“如此说来,倒是李某错怪大王了,还请大王恕罪……”
“哪里哪里,李相公言重了!”
李元嘉哪里真的会让李靖道歉,连忙笑着摆了摆手道:“相公身担观风俗使重担,遇到这种事情自然是要问个明白,哪里是错怪哈哈……”
嘴上笑着,李元嘉心中着实有点遗憾。
果然和他预想的一样,李靖对所谓的下水道根本一点兴趣都没有,或者还是刚才那个想法——李元嘉这些排水沟给建的又宽又大,而且全部埋起来,图的不过是好看而已!
这样的看法,其实他已经习惯了。
别说今天刚刚来到潞州,也刚刚才知道下水道是何物的李靖了,就是之前终于放下自己的矜持,和那些匠人们一起研究了好几个月的黄中亮,何尝不是从心眼里对李元嘉所说的下水道不以为然只不过和李靖不同,他们就算是不明白也不敢多问而已。
没有经过长时间的事实检验,这帮人怎么可能理解
不过……
李靖仍开了刚才那些成见之后,李元嘉还是挺喜欢和老爷子闲聊的。
虽然说话也要时时注意,但是至少和其他那些听自己一句就赶紧行个礼,自己稍一随意就“惶恐”的人来说,老爷子至少和李元嘉是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徐王的爵位高,地位尊,但是人家右尚书仆射的权力大,而且李靖的威望、年纪和气势什么的,更是呈现明显的碾压之势!
反正跟李靖聊天的时候,李元嘉觉得轻松了许多。
两人刚刚聊了不多大一会儿,管家韩山就敲门进来,恭敬的说道:“大王,李相公,午膳已经备好了……”
“相公,时间不早了,不如先吃午饭”
“哈哈,好啊!”
看着徐王微笑相邀的样子,李靖放声一笑道:“早就听说大王精于美食之道,京城中从去年开始便渐渐流传起了铁锅和炒菜,便是起始于大王的府中。最近更是有个叫什么香的调料,精妙绝伦,一时间可是让整个长安的显贵们都趋之若鹜啊!”
比如说李靖自己,虽然贵为尚书仆射,当朝宰相,但是一来皇帝并没有赏赐给他这些东西,二来李靖自己也很少与其他的同僚们私下交往,而且也不愿为了口舌之欲去求人,自然而然就还没有轮到。
但是吃过两次之后,老爷子却印象深刻之极。
如今有机会吃到真正的炒菜“鼻祖”家里的菜肴,哪怕年过花甲,对这些旁物早已没什么兴趣的李靖,也忍不住期待了起来……
“呵呵。”
微微一笑,李元嘉并没有接对方的话茬。
具体的情况,他从京城的来信中也知道一些,很清楚铁锅炒菜流行什么的,想都不用想肯定是李靖的夸大之词。虽说长安的贵族众多,有钱人更是不少,弄个铁锅对很多人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儿,但是炒菜怎么说也是一门手艺,真当随便看几眼就能学会
胡乱炒的话,恐怕还不如人家好厨子做出来的烤肉、蒸菜什么的好吃吧
所以可想而知,真正有资格“流行”炒菜的人家,要么就是皇帝的宠臣,比如说长孙无忌之类的,府上肯定获赐了精制的铁锅,还有御厨的菜谱甚至登门指导;要么就是房玄龄的好友,能拿到做尚书仆射未来女婿亲自送过去的好东西。
除此之外,其他人就只能慢慢等着了。
等到打造铁锅的技术慢慢流传开来,或者产量提高上去,再等到会炒菜的厨师越来越多,能够有闲人去给他们府上的厨师进行传授,他们才有资格享受到新鲜感十足的炒菜。而
第六十八章 美食
有客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李元嘉引着当朝宰相来到自己专门用来待客,但是几乎从未用过的餐厅,客气的笑道:”李相公,本王府上已经没有了那种矮几,也已经不太习惯于跪坐了,所以还请您试一下这种需要坐起来的桌椅如何”
如今的大唐,大多还是分餐制。
大家一人一个小桌子,每道菜都是给每个人上一份,各自吃各自的,就是分餐制的精髓。而且分餐制大家都用各自独立的碗筷,也更加的卫生、方便。
只不过对于李元嘉来说,却不太习惯。
所以桌椅出现之后立刻便取代了吃饭的那种矮几,而且经过陈木的不断改良,最新的这一套桌椅已经相当的舒适,李元嘉就更回不去了。
“呵呵,无妨!”
笑着摆了摆手,李靖的眼神却忍不住往那桌椅上飘了过去。
这些玩意儿……
“妙啊!”
经过一番谦让,大家分主客坐好之后,仔细的抚摸了一下光滑的扶手,李靖忍不住赞道:“早就听说大王家的桌椅用着舒适,我府上的木匠还专门去房公府上跟着学了一段日子,回来造了几套。原以为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和大王所用之物一比……哈哈,果然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
这玩意儿,差的也太多了。
尤其是想想自家的那些桌椅不过是打磨平整,就让他觉得很舒坦,而人家徐王家的桌椅不光是坐起来更加舒服,看起来更是稳重、典雅,隐隐透着那么一股子贵气,李靖心中就格外的喜欢。
对于老李的反应丝毫不觉得意外,李元嘉微微一笑道:“李相公喜欢的话,我让府上的匠人给您做上几套,送到长安去就是了。”
一套八仙桌和太师椅而已,就算用上最好的木头,能值几个钱
虽然不应该和朝中重臣走的太近,但是李元嘉对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老爷子还是非常敬佩的,并不介意送给对方几套。
李靖稍一犹豫,笑着点了点头:“如此的话,就多谢大王了!”
说完之后,老爷子的心思才转到桌子上——刚才还没进屋就闻到了诱人的香气,但是进来后却一直在看八仙桌和太师椅,现在一瞧桌上的菜肴,李靖忍不住又是一愣。
菜不是很多,也就刚刚摆满桌子而已。
但是让李靖觉得惊奇的是,放眼过去,这些菜肴竟然没有一个是他认识……或者是吃过的!
这个,就尴尬了。
堂堂右尚书仆射,大唐最顶尖的人物之一,来到王府吃饭竟然忍不住人家招待自己的菜肴,这对李靖来说可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哪怕早就知道徐王家的炒菜,也有了思想准备,但是真当面对着一桌子的菜肴时,李靖还是嘴角一抽,暗暗苦笑了一声。
瞧见老爷子的表情,这次李元嘉又是一乐。
听说来的客人是堂堂右尚书仆射,大名鼎鼎的李靖,王府的厨娘激动的浑身发抖,直接就使出了浑身解数——虽然从长安跟过来的玉娘不是没见过大场面的人,但是自从来了潞州这个鬼地方之后,除了给大王做饭,她还真没有遇到过这么高级的客人呢!
没说的,八菜一汤!
这样的配置当然不算奢华,相对于客人的身份来说甚至还有些寒酸,但是考虑到李元嘉自己平时用餐的水平,已经算是相当丰盛了。
而且……
几乎原汁原味,香喷喷的红烧排骨,见过没
大唐版的水煮那个不可言之肉,吃过没
四道荤菜,四道素菜,还有一道冬瓜丸子汤,全都是最近玉娘最拿手,李元嘉也比较喜欢的菜式,果然一拿出来就让人家李靖两眼一睁,惊异不已。
正式动筷子之前,春烟和柳眉送上了两个水盆和雪白的手帕。
净了净手,擦干之后,李元嘉拿起了筷子笑道:“李相公,请吧……呵呵,先尝尝这道红烧排骨,我家厨娘最擅长的菜式之一!”
“红烧排骨这排骨是何肉”
&nbs
第六十九章 好事儿
从第一顿饭开始,李靖就爱上了徐王府的饭菜。
而且作为李元嘉来到潞州后最尊贵的客人,李靖偌大的名头也占足了便宜,厨师玉娘可以说不遗余力,真的使出了不少真本事——早餐四样小菜,两样主食和一碗粥,中午和晚上全都是八菜一汤,从不重样!
在潞州衙署住了三天,李靖顿觉自己六十多年有点白活了的意思。
所以虽然颇觉不好意思,但是到了第三晚上的时候,老爷子还是张口问李元嘉要了十几道菜的“制作秘方”,包括早上最爱的油条和小笼包,还有红烧排骨、水煮牛肉等一些硬菜,另外就是厚着脸皮又要了几口徐王府的“原版”铁锅。
长安的铁匠们,真做不了这边那么薄,那么圆。
第三天晚上吃过晚饭,两人坐在太师椅上闲谈的时候,李靖捋了捋自己的长胡子,忍不住感叹了一句:“果然,大王才是懂得享受之人,李某已经开始担心回到长安,再也吃不到大王这里的美味佳肴,恐怕会日日食不甘味啊!”
“哈哈,李相公说笑了。”
眉毛抖了抖,李元嘉心里早就冲着大唐宰相撇起了嘴角。
这就算懂得享受了
不过是几十道李元嘉自己知道做法,然后教给玉娘的菜式而已,这才哪儿到哪儿啊要知道来到潞州已经将近两年了,如果这么长的时间只是做出了一些炒菜的话,那李元嘉真的可以再去重生一次了。
只是其他的东西,李元嘉没打算让客人见到而已。
否则的话,先不说别的,光是那李靖所住的客房与他自己的卧室一比,恐怕就能让老爷子瞪大一双眼睛,好半天合不上嘴巴——那才是真的享受啊!
只不过他的这些心思,李靖当然是不知道的,继续笑道:“而且更让李某佩服的是,大王所做之事耗费颇多,但却从未用过潞州的财力人力……能有大王这样的刺史,真是潞州之幸,百姓之幸啊!”
李靖说的这些,可不是客气话。
身为大唐皇帝亲自任命的观风俗使,李靖当然不会仅仅凭借入城后的问的那几个人,就给潞州的官员们下一个结论。所以在拜访李元嘉的这三天时间里面,李靖的下属走遍了潞州城、郊,以及所属的各个县,已经得出了一个结论——中规中矩,和其他大多数州县没有太大的区别。
而关于这位徐王……
无论潞州下属的官员们还是普通的百姓,对李元嘉的了解都几乎为零,甚至有不少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似乎这位徐王根本就不在潞州一样。
这一点,让李靖相当的欣赏。
现在还是代国公,未来将会改封卫国公的李靖,未来可是大唐高层里阖门自守的代表人物。因此在看到十六岁的李元嘉能如此耐得住寂寞,并且从来不因为自己的事情扰民之后,李靖飞弹没有觉得对方没有朝气,反而认为李元嘉性子稳重,耐得住寂寞,心里也早就给这位徐王打上了一个对勾!
大唐的亲王,不就应该如此么
尤其是当今皇帝的兄弟们,在李靖看来就应该像李元嘉这样,老老实实的,荣华富贵一辈子就行。其他的事情,比如说潞州的政事什么的,交给其他官员去做就好了。要不然为什么其他州别驾、长史之类的上佐都是摆设,基本上就是养老的官儿,唯有亲王任刺史的州,上佐们就有了实权
所以仔细一想的话,这个小家伙有点意思啊!
“……”
看着李靖一脸赞叹的样子,李元嘉的嘴角抽了抽,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回复这位大佬。
这就潞州之幸,百姓之幸了
要按照后世的标准,李元嘉身为刺史却几乎不管事儿,每天就是窝在府里捣鼓自己那些东
第七十章 优秀
“唯一可惜的是,俆王对这些匠人之事太过于热衷了。”
回到了长安城中之后,李靖依然对潞州那位知礼数,识进退,温文尔雅的俆王记忆深刻,同时又惋惜不已,在李世民面前叹了口气道:“而且大王在绘画、书法等方面的天分很高,如果能够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这些雅事上面的话,未来必然不可限量啊!”
嘴上这么说着,李靖心中其实也是这样想的。
不得不说,很让人遗憾。
在李靖看来那位俆王确实做出了一个好选择,即便远离长安也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始终保持着低调和淡然。更有甚者,李靖的手下在潞州城打听了那么多天,发现除了潞州别架陈琳经常到衙署中拜访李元嘉,他的儿子陈志每年会送几次生铁过去之外,潞州城中竟然再没有和俆王相熟之人。
这一点,可真是太难得了!
不过在左尚书仆射看来,李元嘉喜欢看书没问题,喜欢绘画和书法也没毛病,但是现在却一心钻营那些匠人之事,这就让人有些头疼——堂堂大唐的亲王,潞州的刺史,这也太难看了!
只不过听了李靖的话之后,皇帝却微微一笑道:“呵呵,朕倒是觉得不然,如果俆王对匠人之事不感兴趣的话,那我大唐岂不是就没有曲辕犁可用了”
“……陛下说的甚是!”
楞了一下之后,李靖也不得不点了点头。
曲辕犁,贞观八年任何一个大唐官员都躲不开的重要话题。经过了将近一年的“试用”之后,所有人都看到了曲辕犁的巨大作用,因此无论是皇帝赏赐也好,派人去学习也好,长安城中有点门路的贵族都拿到了至少一台曲辕犁。
更何况,朝廷还发下来了详细的图纸。
那张图纸李靖也曾经见过,风格与常见的大相迥异。而且他隐隐曾经听谁说起来过,那张图纸似乎就是俆王所绘,其中曲辕犁的每个部件尺寸都极为精确,寻常木匠只要有读书人在一旁协助,看了之后都能照着做出来!
想到这里,李靖点了点头恭谨的说道:“还是陛下所想周全,只要用十年时间让天下人都用上曲辕犁,我大唐的耕地至少可以增加两到三成,那么天下将再无缺粮之日啊!”
“哈哈哈……”
听了李靖的这番话之后,李世民开心的大笑了起来。
十年时间,让天下人都用上曲辕犁
虽然皇帝自己心中也是这般期待的,但是他同样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先不说那些犄角旮旯的穷乡僻壤,就是给这天下农户每家造上一台曲辕犁,需要多少个木匠,每个木匠要花费多少时间
十年,有一半的农户能用上就已经是天之大幸了。
不过即便如此,哪怕这曲辕犁的效果再打上一些折扣,能多耕种一成多的耕地,那么对大唐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