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一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实在闲得疼
肯定没区别呀!因为就是招待所大厨刘兆祥亲自动的手,除了小龙虾和酸菜鱼,其他几样菜也都是招待所的手艺。
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吃得香喷喷,都说这顿席够气派,上台面。
大人们喝三水粮食酒,孩子们喝橘子水,一直到了两点多才散了第二席。
或许有一部分参与“请会”的邻居见黄道舟家花钱如流水,担心出问题。
但是今天瞧见了这阵仗,都无一例外把心放到了肚子里,离别时都拉着黄道舟的手豪爽地表态:
“以后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远亲不如近邻啊!”
晚上还有八桌,都是中午不方便留下吃饭的领导和同事们还有黄哲远、张禹根、黄道乾、黄道涵、黄道武等等至亲晚上继续喝酒。
开张的这一天根本没有对外营业,张芳芬不仅仅参与烧菜,刘兆祥还手把手传授她烧大锅肉、做杨州狮子头。
原来烧大锅肉有窍门,得看好火候,还得先放糖入味……
其实黄瀚知道刘兆祥的烧法,毕竟是几十年的老邻居,跟刘晓明又从小玩到大,刘晓明会的黄瀚基本上都会。
但是这种烧法必须是大锅,一锅不少于三十斤部位好的猪肉,猪腿肉、猪屁股上的肉都不行。
大锅肉的特色之一,就是许多肉一锅熟,只烧三五斤味道出不来,因此会烧也用不上几回。
张芳芬学会了现在也用不上,因为此时没有冰箱,烧这么多红烧肉卖不掉损失太大了,总要等气温允许放两三天的时候才能准备这道大菜。
大锅红烧肉用不着现烧现吃,回锅烧,放点马铃薯,或者放扁豆、茨菇、刀豆等等味道更是一绝。
开张这天吃了中午的席面,看了一点半钟的电影后,张芳芬乡下的表亲都是要回去的。
王庆娟和张玉兰没有去看电影,母女俩一直在帮着干活儿,俩人真是勤快人,干活儿麻利。
张芳芬哪能不知道这母女俩的心愿,只不过她此时心里没底,不知道饭店的生意咋样
以前没遇上这样的事啊!不懂如何拒绝别人的张芳芬这一刻真感到左右为难。
黄瀚认识张玉兰,有些了解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她。
知道她能够吃苦耐劳,真做到了勤俭持家,她的话特别少,以前见面时总是腼腆的笑一笑。
黄瀚看到了忙忙碌碌的母女俩,有意看着张玉兰杀黑鱼、刮鱼鳞。
多用一个人,工资加伙食费五十块钱左右,黄瀚哪里在乎
赚钱是为了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哪能让张芳芬过度劳累
黄瀚心里已经想着留下张玉兰。
四点钟,张芳芬给张禹徳、张禹林等等下了面条,他们吃完后就要踏上归途。
这时店里没有黄家的亲戚,他们大多数是本街人,回家的回家,该上班的上班。
黄道涵一家三口在放暑假,他们有空闲,今天不回秦皇镇,上街溜达去了。
黄道舟跟张禹根、张月生、张秋生等等有一搭没一搭闲聊。
王庆娟不想错过这个好机会,再次拉着张芳芬的手,道:
“姐姐儿啊!我家玉兰干活儿麻利着呢!你家的饭店这么大,这么干净、市口这么好,
第一百九十七章:生意火爆
开业这天留宿的亲戚有不少呢,有舅舅张禹根夫妻俩、四叔一家三口、大表哥一家三口等等,六张上下铺安排了**个人。
四叔一家三口当然是去了祖宅住在黄瀚家的房间里,那里一应俱全,方便得很。
幸好是夏天,没有蚊帐不要紧,只要点上蚊香,能躺下就能睡。
如果是数九寒冬,家里可没这么多的被褥搞接待,少不得需要去五婶方桂兰娘家运大量稻草来垫床。
今天黄瀚一家五口都住在饭店楼上的西房间,都在“三滴水雕花大床”上挤一宿。
其实用“挤”来形容不贴切,两个成年人,三个瘦瘦的孩子在这个大床上睡觉,一点点也不觉得挤。
不仅仅黄馨和黄颦觉得新鲜、兴奋,连黄道舟和张芳芬都笑个不停。
黄瀚笑了,发自心底里,他默默的睡在“三滴水雕花大床”的一角,一声不吭。
他在享受这种温馨,他知道这也许是这辈子的最后一次一家人挤在一张大床上共眠。
七月二十九号才是真正的对外营业。
由于“事竟成饭店”独家热闹,直接的结果就是生意火爆,不仅仅外卖了一百三十盆,做了九十几块钱营业额。
其实如果有足够的搪瓷盆、足够的黑鱼、小龙虾,外卖量还能够放大一倍。
热闹不是吹的,这时没有哪家店能够一整天都在放流行歌曲,甚至于有人不买东西,专门来听歌。
黄道舟整个下午、傍晚都在向顾客表达歉意,因为在家里的搪瓷盆用完的情况下,根本没法做生意。
后来不少家离得不远的顾客居然回家拿来了五花八门的容器,因此卖出了一百三十几份,大于搪瓷盆的数量。
意想不到的是堂吃生意居然做了九桌,不连酒钱、汽水钱营业额七十几块。
堂吃、外卖,一样价,一块钱一份酸菜鱼,活杀一条黑鱼二斤足,一份十三香小龙虾六毛钱,用新鲜小龙虾足二斤。
加上卖了三十几块钱的白酒、橘子水,最终营业额达到二百零七块钱。
毛利润一半差不多少,扣除秀儿、玉儿和主动来帮忙的黄道武的工钱,扣除电费、煤炭钱,第一天应该能净赚接近一百块。
舅舅和四叔见住着方便,又见黄道舟热情挽留,都没急着回家,张禹根几人今天又去看了一场电影《神秘的大佛》。
为什么用“又”字那是昨天黄瀚已经买了十五张电影票请舅舅、四叔、几个表哥等等十五个成年人四五个小孩子看电影。
黄瀚知道《神秘的大佛》这部电影,对于这个时代的观众来说,绝对是惊险刺激还有点恐怖气氛。
果不其然,舅舅和大表哥几个看了都觉得好看,居然还要再去看一遍。
二十九号晚上,黄道舟一家五口继续睡在“三滴水雕花大床”上。
已经九点半钟了,黄瀚眼皮开始打架,早睡早起习惯了,此时困得不行。
可是处于亢奋状态的黄道舟和张芳芬、黄馨兴致勃勃,小丫头也跟在后面瞎忙了一整天,此时早已进入梦乡。
张芳芬道:“没想到生意这么好,这一天可把我累坏了,还好黄瀚聪明,早早的就让玉儿留下帮忙,昨天又做主留下了玉兰,要不然还真舞不下来。”
舞不下来也是三水县土话,可以理解为比忙不过来还要强烈一点点。
黄道舟乐滋滋道:“呵呵,我原本见黄瀚自作主张买了一百个搪瓷盆还觉得他买多了。
谁知才第一天,家里居然一个都没有了,要是人家明天不还回来,明天这生意可怎么做哟!”
张芳芬道:“桂兰、惠芬都说了回家找找,把他们家的先拿来用用应该有七八个,成文阁那孩子说他能拿最少十五个来。估摸着有二十几个,应该没啥大问题。”
成文阁、钱爱国这俩小子今天一整天都在,他们
第一百九十八章:路会越走越宽
黄道舟笑到“芳芬,别太兴奋,今天是头一天,生意好不能算数,总共做了九桌堂吃生意。
有两桌是联运公司成队长的徒弟请客,一桌客人是刘庄农机站的主任带来的,他是钱站长的手下,一桌是燃料公司刘经理安排来的。”
“我知道,今天来买酸菜鱼和十三香小龙虾回家的也有一小半是熟人,我没想着每天都能够做二百多块的生意,能够做一百块就谢天谢地了。”
这么大的店哪里可能只做一百块钱营业额知道老百姓经济水平会与日俱增的黄瀚对未来充满信心。
因为原本轨迹,三水县的大发展就是在推行大包干的那一年开始,简直是立竿见影。
现在的三水县提前一年多大刀阔斧改革,不仅仅农村在搞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营、集体的单位也在不断开会,目的是推行效益跟工资挂钩,用发奖金、“上浮”工资的形式实现多劳多得。
这比原本轨迹提前了一年半都不止,虽然还在执行中,有些没有作为的厂长不肯得罪人,奖金属于见者有份。
但是有一部分激进派真做到了按劳取酬,大大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接下来又搞节假日加班算三天工资的刺激手段,如“东方红布厂”这种当下只要生产出产品根本不愁销路的厂子,职工的收入真增加了不少。
后来有些亏损单位犯红眼病,居然也滥发奖金、随意“上浮”工资,导致亏空加大。
县里处理了一些赚钱没本事,拿钱不可少的干部,并且下达文件规定,不容许任何亏本单位发奖金、福利,基本工资必须“下浮”。
工资“上浮、下浮”也是时代特色。
那是因为社会主义职工的档案工资是根据工龄、工种、学历等等定死的。
工厂没办法给职工增加工资,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人开了脑洞,“上浮”一级或者几级工资,这不是基本工资,属于临时的。
然后就开始了延伸,效益好为国家多创利税了“上浮”工资情有可原,算作“奖勤”的一种方法无可厚非。
但是“罚懒”也得落到实处,于是乎亏损严重的厂子被“下浮”工资。
亏损单位利益受损的职工们经常把厂里众头头的十八代祖宗都问候无数遍。
总而言之,改革初期农民、工人的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直接导致了市面上钱多货少,给最早做生意的个体户带来了发财的好机会。
八十年代初期这段时间生意好做得很,只要不是触犯法律被抓,做生意没出事的极少数赚不着钱,好多人都赚了暴利。
三水县现在或许有几个私人开的小店,但是如“事竟成饭店”这样的市口,这么大地方的肯定没有。
摸着石头过河,很实际,有能力开个像样的店,也未必就敢做出头椽子,“出头的椽子先烂”中国人都知道。
黄瀚是先知,晓得国家的政策会越来越好,法律法规也会与时俱进,知道只要守法经营、掌握顾工不超过八个人的尺度,这几年就不会惹祸。
全县当下六七十万人口呢,先走一步的“事竟成饭店”哪需愁生意不好
黄瀚道“放心吧,我今天特意注意听九桌堂吃的客人聊什么了。”
张芳芬和秀儿一下午都是围着一个碳灶、两个大蜂窝煤炉转,真的没时间听顾客说了啥。
她连忙问“客人们认为我家的菜味道咋样”
“人家都说好吃、实惠,酒正没掺水,没有人甩脸子,吃得好、喝得舒心,下次还要来”
“呵呵,我听黄馨说四桌认识的顾客,结账时你都做主让了一块多钱,你真大方啊”
“哦妈妈、爸爸,以后你们记住了,只要是朋友介绍来店里吃饭的,结账时你们都得明着让一块多钱,掌握在百分之十左右。”
黄馨问道“为什么呀”
“面子成文阁爸爸让徒弟们来为我家捧场,那一桌连二斤半三水粮食酒总计十六块七毛,人家给了二十块钱,还记得我让你找人家五块钱说什么了吗”
“记得记得那个叔叔接过来看看是五块钱,顿时愣住了。
我说成叔叔是爸爸的好朋友,他的朋友也是我家的朋友,来了肯定要给优惠。
那个叔叔相当高兴,说我家的菜好吃不贵,酒地道,人和气,还讲交情,他以后不但自己常来,还要介绍朋友来。”
黄道舟喜道“和气生财,优惠客回头,黄瀚说的这些话都很有道理,以后我们家就这样做生意我们家的酒一滴水都不许掺。”
黄瀚由衷赞道“爸爸,你大气有道德观,有成为一位儒商的潜质啊”
“儒商什么意思啊”
“就跟孔子的弟子子贡那样,又是儒家弟子,又是个大商人”
“是啊谁说读书人经商就满身铜臭人家子贡可是孔子门下十哲之一。我是要学着好好做生意,以后做个儒商。”
黄瀚肯定道“对我们家坚持正道取财路会越走越宽的。今天是头一天营业没有人赊账,以后保不准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张芳芬道“对,确实会有赊账的”
“爸爸、妈妈、姐姐,你们记住了,宁可给些优惠,绝不给任何人赊账。
我家不用在意少做了那些赊账的生意,饭菜卖不掉,送人、倒掉都不赊欠一笔账。”
“为什么”
“你记住了,成天想着欠别人账的,十有**就是为了赖账啊跟这种人不打交道最好。”
黄道舟问道“要是单位呢”
“更加不给他们欠账,一个单位花十几块钱吃个饭还要欠着,这样混账的单位早晚会倒闭,那时谁都不可能认账”
“额”黄道舟一时间无法接受,道“单位倒闭,几十年了,我们县没瞧见过一次啊”
这是实情,此时三水县的单位只有两种性质国营和集体,没有个体和股份制单位,真的没有出现哪家单位倒闭,至多合并,或者重组。
过往的君子请留下推荐票,月票,谢谢大家
第一百九十九章:永远不赊账
黄瀚不以为然道:“现在改革开放了,以后的竞争会越来越强,人浮于事的单位不倒闭没天理呀!”
黄道舟四十大几了,何尝不知干部、职工混日子成为了普遍现象,混到最后混谁去
他点头道:“嗯!你这么一说,我听着觉得蛮有道理。你既然坚持不做赊账的生意,就听你的好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