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周医女行医记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落雨秋寒
葛如沫想了想说道,“徒弟目前是不打算收的了,不过呢,医馆新开倒是需要人手。”她目前确实没那个精力和想法带徒弟。
这点沈东漓也想到了,她还这么年轻,带徒弟不现实。但她后面那句,让沈东漓眼睛一亮。
葛如沫笑着说道,“你们手中有人的话,可以放两个来医馆帮忙。当然这人最好是有点医理基础,是个大夫最好。”既然决定交好沈二爷,那就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况且带两个人对她也没什么妨碍,无需扭捏拿乔。
沈东漓颔首,“你的话我会认真考虑的,届时医馆开张,人必送到。”
这算是初步达成协议了。
这事葛如沫答应得毫无压力,就当带两个进修生了。
她对医术从来没有敝扫自珍的想法,而她后续的医馆人员招聘一项,也印证了这一点。
当然,这和带徒弟是两回事。在这年代,师徒关系堪比父子关系,所以她在挑选徒弟这一点上会很慎重。
在医馆内坐堂的大夫她都打算一视同仁,所以也不介意沈东漓塞人进来。说白了,这也是她在发展初期不得不妥协的一点,投靠一势力寻求庇佑。万幸的是,这事没有使她过于为难。
“好啦,今天就到这吧。”话竟然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葛如沫起身,拍拍身上的灰尘,“服药期间若是有什么问题,尽可来找我。”这话自然是客气话,她对她开的方子有信心,沈东漓也不是她头一个开半夏秫米汤的人,可有些话还是得说的,对病人的心理有安抚作用。
“我让人把药抓来,你来煎如何?”沈笠问,他不是怕麻烦,而是怕自己手生,煎不好。
“我住在别人家里,不是很方便,不过你们一定要的话,也不是不可以。”葛如沫斟酌着说道。她此刻确实感到了住别人家里的不便了,这医馆还是得赶紧开起来才好。
沈笠显然也想到了她的处境,看向沈东漓,待他点头后,才略带不满地说了句,“你那医馆要赶紧开起来,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你拿着这块牌子到清河镇柳叶巷第三家找一个叫沈忌的,他会帮你的。”
沈忌?有点耳熟,葛如沫想了想可实在想不起来在哪听过。但她伸手将牌子接过,用不用得上是另外一回事。
没有扭扭捏捏地欲迎还拒,这性子的姑娘处起来挺自在,沈氏主仆如是想。
“那我们先走了,改天再来叨扰。”
沈东漓说这话时,沈笠已经套好了车。
“再会。”葛如沫挥手,她知道改天再来叨扰的另一层意思便是‘他那病治好了,回头必有重谢’,像沈东漓这种世家门阀培养出来的人,是不会将谢字挂在嘴边,而没有任何实质的谢礼。那是失仪,且会欠下人情债。
一回到落脚处,沈笠就说,“公子,我把把方子拿去给狄老看看。”
沈东漓点点头,其实不用看,他都已经决定用这个方子了。方才葛如沫帮他针了几下,他能明显感觉到身体的情况好了很多。
狄老是他的随行大夫,负责他身体的保健,一应用药不说必需经过他的同意,但给他过目一下,也是一种尊重。
狄老将方子仔细看了一遍,问,“这方子怎么来的?”不怪他慎重,他知道他现在跟着的这位是个有地放矢的人,方子能呈到他跟前,显然是经过那位同意的。连那位本人都赞同的方子,他不得不仔细啊。
沈笠将葛如沫的话给他转述了一遍,却不知这番话对狄老来说,不亚于平地惊雷。
“医者,意也。”他咂摸着这话,失神般地念叨着。
狄老思索了一下,然后猛拍大腿直呼妙,“妙啊——实在是妙——”
“可怜老夫我太过执着于药物的性味归经,一味追求标新立异,竟将最基本的形意都扔在了一边。”说着,他竟然哽咽出声。
这副激动的样子,着实将沈笠吓了一跳。
狄老是大国手白若仙的大弟子,据说已有了白老七八分的火候。这些年白老深居简出,欲将这些年的行医心得编著成书,连这个向来得他器重的大弟子都很少召见了。
白老曾告诉他,他已经没有什么可教他的了,剩下的两分,就看他的悟性了。白老建议他出来走一走,别局限在京里。这才有了狄老随沈东漓一路南下的事。
“狄老,这药方用是不用?”
狄老瞪了他一眼,表情有些恶狠狠的,“用!当然要用!这开方的人是个高人,水平还在我之上,这有什么可犹豫的!”
沈笠觉得冤枉死了,他不是在问他的意见吗,又没说不用。
“她先前还建议再加一味百合。”加百合?狄老低头思索了一下,然后抬头,“百合花朝开暮合,紫苏叶朝仰暮垂,此二物最具昼夜升降之气,用之调理昼夜失序之症,最为对症。用作臣药,倒也恰当。”
“那到底加是不加?”
“加!”
当沈笠将方才狄老情绪异常一事报与沈东漓时,沈东漓手中的书都没放下,只说了几个字,“好事将近。”
刚入夜,沈笠端着一碗散发着米汤味的药进了他家公子的卧房。那碗汤药,他端着走动的时候就在碗里滑来滑去的,端是轻滑无比。这让他对它能治好他家公子的病的信心又增加了一些。
屋内,沈东篱和狄老都已等候在此。
“公子,药来了。”
沈东篱接过,一饮而尽。
狄老和沈笠都紧紧地盯着他看,没多久,只见他头出汗,身有汗,手背出汗,小腿出汗。
汗出则营卫和,这回该有合眼而寐了吧?狄老暗忖。
一刻钟后,沈东漓感觉眼皮开始发沉,有困意,不由自主地躺到床上,约一刻钟就入睡了。
狄老和沈笠两人轻手轻脚地出了屋子,并带上了门。
“真是效如桴鼓,覆杯则愈!”狄老感叹。
沈笠也是震撼,他没想到,困扰他家公子多时,又多少名医束手无策的不得合眼之病,竟然真的被她用药一剂而愈了!他完全忘了先前葛如沫还替他家公子针炙过一次的事了。那次针炙之功可不少于用药。
“那黄毛丫头想不到还真有两把刷子!”沈笠心中充满了感激,葛如沫在他心中的形象一下子就拔高到与狄老同等的位子。
不过这些就不为葛如沫所知了。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五十章搬出来住
第50章
葛如沫一进门就被祥贵婶拉住了,“小五,你回来了。刚才你二姐带了人来搜你的屋子,我们没拦住。你快去看看有没有少些什么。”
葛如玺带人来搜她的屋子,自己毕竟不是她亲婶子,被葛如玺一通话弄得拦也不是不拦也不是,实在是理不直气不壮。见着葛如沫回来了,又觉得愧对她。
“不过我有留意,她们出来的时候两手空空的,应该没拿什么。”
葛如沫依言回屋,她暂住的这屋原先是祥贵婶家放杂物的。先前留她下来后,就清出来给她住了。屋里也仅是几块木板钉成的床板,一副旧铺盖,旁边还放了一张简陋的桌子。她的东西少,一下就检查完了。
“没少什么。”
“那就好,那就好。”
突然,葛如沫想起来一件事。
先前她想着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就抽空将她之前近十年的行医经验及医案整理整理,预防日后翻阅的时候光凭记忆有错漏之处。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整理的不多,就写了两页纸,上面有些医案和治疗时的心得笔记。
去存放笔记的地方一看,果然没了。
祥贵婶看她神色不对,忙问,“怎么,是少了什么东西吗?”
“没有。”怕她多想自责,葛如沫没有说实话。她想起白天时,葛七斤让葛如玺带人来搜她屋子后,葛如玺就没再出现过了,想来是得手了。算了,她们拿了就拿了,即使前去质问,她们不给也没办法。再者,她想了想,上面也没啥需要特别保密的东西。
里正许是被那天的事刺激了,先前葛如沫申请的建房用地很快就落实下来了,连房子在内,一共五亩地。在大周朝,上等水田大概是八两银子一亩,葛如沫得到的地,比滩涂地好一点。葛如沫在价钱上也往高里给,一共花了二十五两银子。
本来里正不欲收她的银子的,那几亩地土质并不算太好,给了也没什么。
但经历过原先世界各种光怪陆离的争房产手段洗礼的葛如沫还是决定拿银子买下来,货银两讫,她才会觉得安心。
因葛如沫的户籍登记信息就在上藜村,购买的又是本村的土地,在上藜村这边的手续里正很快就办好了,剩下的只要去衙门做个登记盖个公章就成。
当葛如沫拿到盖有公章的纸质证明时,总算有了一些安全感,不再觉得自己是飘浮的,终于有了对这个时代的归属感。
最近农闲,里正也没什么事忙,葛如沫便将召集人手建房的事拜托给他,他想了想便同意了。里正娘子知道后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明白着呢。葛小五这孩子是个知恩图报的,上回她家的领人上山找人那事,以葛七斤那家子人的性子,她都以为是白忙和,但她家男人身为里正,不去又说不过去,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哪知道事后还能收到葛小五那么厚的谢礼。那一麻袋的精米,虽然是中号的,但她撑过了,有六十斤呢。
这回老头子帮她召集人手建房,事前没承诺说给什么报酬,但估计完事后不会少给。
等里正召集人手了,村子里的人才知道葛小五真的要建医馆了。
由于此时正当农闲,加上葛如沫给的又是现钱,来帮忙干活的壮年男子不要太多哦。
而伙食上的事,葛如沫交给了祥贵婶,他们就只管一顿中饭。
主食是掺着白面的杂粮馒头,馒头管够;菜是大锅菜,葛如沫倒也舍得,每顿都让人割了三斤肥肉切成肉片放进去。
众人吃得满嘴油,心中暗暗可惜主家不管早饭和晚饭。
中午还会煮上一大锅绿豆汤放凉了再抬过去给做工的人喝,可谓妥帖至极。
葛如沫宅地基这边忙得热火朝天,可让人看笑话的是,葛如沫建房子那么大的事情传开后,她家的人没一个人来和她说声恭喜或者问问有什么可以帮忙的。他们就当作是完全不知道一样。
反倒是葛如沫的爷爷葛八每日一早一晚都会踩着点来看看进度,感觉就像在照应着自家孙女一般。
对比他先前对葛七斤一家子的不管不顾,这样的行径倒挺惹人异样的。
既然决定了开医馆,那么该筹备的事就该筹备起来了。
建房子的事已经确定下来了,她需要订制一批家具还有药柜、医疗床等。
上藜村现在的房子有几种格局,一种是围绕着祠堂而建,成回字型,祠堂大门前还留有一个大的晒场,秋收时用来晒粮食。祠堂一般是坐北朝南向,回字形外还有一些廊屋依傍而建,往东西方向辐射。
还有一种廊屋,长长的,呈东西朝向。
独门独院的屋邸也有,但相对来说少点。
葛如沫要建的就是独门独院的小宅子,一排正屋五间。中间最大的那间用作诊室,往南旁边那间作为病人的休息室,里面要摆放几张一米宽的医疗床,最南的一间充作库房放置药材。诊室往北的两间,她打算自用,一间作花厅,一间是她的房间。她房间那门就不开在外面,直接开在花厅,平时不用的时候就将花厅锁上。还在西屋正对着后罩房处开个小门,方便她去如厕。
而两侧,大户人家通常都各修两排屋子充作东西厢房。她是没这种打算的了,这种厢房一修出来一留出来就是个祸。不过她也不打算将两侧空着,房子两侧各建两间,但比正屋要矮上三分之一这样,这样就和耳房差不多。
四间耳房的用处她也想好了,一间厨房自用,一间用来放粮食,一间用作煎药室,还有一间作为浴室存在。
屋后再建几建后罩房,可以建个鸡舍鸭舍,还要挖个厕所。
房子她没想盖得太好,和村里中等人家一般的就行。
本来她想建以前她老家那种房子,将泥房建高后,中间上梁用木板隔开,做成阁楼来,上下皆可住人。但想到她爹娘那性子,便打消了念头。她可受不了那一家子全住过来的情形,想想都觉得不寒而栗。
“葛根大哥,我想去镇上一趟。”
“去做什么?”
“订做药柜,还要打一些家具。”葛如沫解释。
“这是大事,地里也没什么事忙,阿根,你陪小五走一趟。”
葛根还没说话,旁边坐着的葛祥贵替他做主了,他的身体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已经好很多了。葛小五那房子在建着,他有时也会溜达过去帮看看。
“那等会,我和你一道去,你一个人去不安全。”
“嗯。”葛如沫应了一声,她确实有意让他也去,倒不是在意安全的问题,而是——“葛根大哥,能去借辆驴车来吗?走路去太费时间了。当然,咱们不白借,钱按照借做农活的租金来给。”
他们村子和附近村子里就有两三家养有驴的,几公里远的路,她可不想用脚走了。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五十一章前往镇上
第51章
“行,这事我看看,我吃完饭去强叔家看看。”说完,他又扒了口饭。
“葛强叔?”
“嗯。”
“就是那晚他孙子耳朵里跑进了蟑螂那个?”
“嗯,就是他。”
从汝阴县回来,陆陆续续有人来请她看些小病,前天半夜,一中年汉子抱着他那哭得稀里哗啦的孙子来拍门。
三更半夜的,几乎将葛祥贵一家子给闹了起来,但开了门,见了孩子的可怜样,也都能体谅。
当时葛强先去找了陈省之,陈省之倒是想出办法来对付那蟑螂,但他没有把握蟑螂临死前的反扑不会弄坏孩子的耳膜,因此造成孩子耳聋。后来他建议葛强带孩子来找葛如沫试试,他也跟着一块来了。
当时葛强见着葛如沫年纪如此小,心都打鼓了,要不是情况紧急,他都想套上驴车到镇上找回春堂的大夫看看了。
是陈省之安抚了他,并将她治好卫夫人与其侍女的事说了,他这才放下心来。
葛如沫给孩子做了检查,肯定了陈省之的担忧是很有必要的。弄死那蟑螂很容易,将酒倒入耳窝,不过十秒,就能将它弄死。只是它临死前要是挣扎剧烈,更往里面钻,然后咬破耳膜,那这次的治疗也算是失败了。
她让人拿了漏斗和酒来,让两个人将孩子的头部和身体固定住,然后在耳后取了个穴将金针刺进去,以此挡住蟑螂往里的路。其实按理说,耳道越往里越窄,蟑螂现在已经进不去里面了,一会再怎么挣扎也进不去才对。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葛如沫准备好后,就让他们往耳洞里倒酒,孩子开始剧烈挣扎,哭声也越来越凄厉。没一会,人就安静下来了。
众人明白,这是蟑螂死在里了。
葛如沫将银针取出来,然后用自制的棉签将耳朵里的酒液吸干后又仔细地看了看,发现蟑螂太小了,她手中有的铁夹太大,没办法将蟑螂的尸体取出来。
不过葛如沫告诉他们也不用担心,死在里面的蟑螂过段时间会慢慢风化,然后退出来的。即使未退的部分也会化作耳屎,被身体慢慢排出来。
葛强等人听了这才放心了。
最后,葛如沫给他们简略测试了一下孩子的听力,发现除了有点异物感,听觉方面很正常。
问题解决完后,他们就回去了,大家都没提诊金的事。但次日中午,葛强亲自送了五百钱过来。
葛如沫没有推辞,收下了。
葛强也没有任何不舒服的,对她只有满满的感激。他找人打听过了,那些大夫的说辞都和陈省之差不多,进了耳朵的蟑螂要弄死容易,但他们没办法保证孩子的耳膜不被那发狂的蟑螂啃咬。
那孩子是他唯一的孙子,儿子前两年得病走了,儿媳妇后来改嫁了,他也没拦着。老人家心好,觉得她给葛家生了这么好的一个孙子已经很满足了。她才二十出头,如何肯逼着她守寡。只是改嫁可以,孙子是不能让她带走的。听说她那儿媳是含泪拜别的。
葛强夫妻年轻时肯拼,攒下不少的家财,加上儿子得的是急病,去也快,就没怎么用到银钱。靠着这些积蓄,他们老俩口带着孙子做些小营生,日子倒过得比一般人家要好一点。这五百钱他们拿得心甘情愿。
其实外人看葛如沫做起来很简单,就用了金针和一点酒,但事实上,难度大着呢。如何取穴,如何进针,进针多少,才不会伤人,这些全凭经验。而且还是三更半夜的,光线不比白天,这难度又加大了一点。
“强子叔听说你要用车,二话不说就让我将车赶回来了。”
葛如沫点了点头,意料中的事,村子里的人没什么文化,但人纯朴。
驴车驶进清河镇,葛根将它们寄放在一个村子里出来的叔叔家,就和葛如沫一道前往回春堂。
“小葛大夫,你来了?快,快请进来。”
中午正是吃饭之际,回春堂没什么人,王一清让大夫和伙计都自去用饭,自己看店顺便理一理帐。
一见着葛如沫,他便放下手中的活计,亲自倒了茶水,才在她旁边坐了下来。
“小葛大夫,你的事,东家已经交待我了。正巧,我们半个月后有一批药材就要到了,到时你是直接来提货还是我安排人把货直接给你送过去?”
“到时我直接来提货吧。”她也得亲自看看那些药材的品质如何。
“只是不知都有哪些药材?”
“这回是年中的大宗购物,基本上所有的药材都有。”
“那真是太好了,能让我看一下单子和相关的药材吗?”
“自然可以的。”王一清以为她是担心药材的品质,其实她是怕单子上的名字和她认知上的药名对不上。
中药的名字经过历代变迁,传到现代时,有些已经有了很大的出入。所以她也不敢肯定单子上的药名和她知道的是否一致,需要去看一看。
“可以的,不过要等会,等伙计吃了饭回来,我就让他带你去库房看下。”
葛如沫专心地看单子,这单子上不仅药名,还标有药价。正如她先前所担心的,需要炮制的药都不便宜。
那些只需要简单修治的那些药材还好,像厚朴、肉桂等需要去除粗皮的,就是纯净处理。天麻切薄片,白术切厚片,黄芪切斜片,桑白皮切丝,麻黄铡段等等,这些属于切制处理。纯净处理和切制处理都属于简单修治。不算深加工,价钱也没有在药材的基础上加高。
可是很多药物要发挥特有的药效,就得经过深加工,也就是经过正规的炮制手法。如厚朴,用姜汁浸润过的话,会使其软化,便于切成饮片而又不损失其药性。又如土炒白术,既能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又能增强其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以及安胎的效果。还有酒制川芎、蒸制何首乌、水飞法制取朱砂等等。
这些复杂的加工,因为增加了人工成本。
加上炮制需要场地,需要人工,更需要有药师的指导。而这个时代,知识垄断,消息闭塞,不像她原来的世界,知识多途径传播,只要想学的,都能找到方法。这些因素使得深加工的药材在价格要贵上许多。
葛如沫在心里大概估算了她要拿第一批药材的价钱,她发现,若是按她先前的拿货方法,她银子的缺口很大。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五十二章背后使坏
第52章
王一清见她眉头紧皱,似乎遇到了大难题,不由得关心道,“是有什么问题吗?”
葛如沫苦笑,“是这样的,如果按照我先前预订的进货量,手上的银子并不够支付。”她选择实话实说。
“这样啊。”
王一清也觉得有点麻烦,按常理说,银子若是不够,那就有多少银子买多少药材。可葛如沫是他东家看重的人,他怕这样处理不合东家的心意啊。可他又没法直接做主让她先提货,后面手头充裕了再给银子。再者,谁也不知道这帐会拖多久。
“还差多少?”王一清问,要是缺口不大,他先补上就是。
“至少还差一百两。”
“这么多。”棘手了。
葛如沫咬咬牙说,“这样吧,先前我订购的药材,炮制的部分只留下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量全换成未经炮制的。”顶多她就辛苦一些,自己动手炮制。
这三分之一的量还是药材到的时候,离开馆也不远了,未避免看诊了却无药可抓的情况才留下的。
王一清反应很快,“你懂炮制?”
“懂——”
做为一名出色的中医师,她是极懂中药的,炮制更不在话下。
当初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药,她曾在中药港做了两年兼职,给她同学打工。上班之余几乎都是泡在药店里,中药都不知道尝了多少。有假的时候,更是跟着她同学跑中药产地。
所以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这身本事可不是白白得来的。
这下连王一清都不得不感慨,葛如沫年纪小小,在医之一道上懂的事还真不少,真不知道她师傅是怎么教的,竟教出葛如沫这样的一个徒弟来。许多东西可不是短时间就能学会的,而她偏偏就会了,仿佛生而知之一般。葛如沫这样的人,在前三百年都难得出现一个的,不对,有个人如葛如沫一般博学多才生而知之。嗯,说错了,应该是葛如沫像他才对。
王一清想到的那人就是曾任中书省宰相的荀晋。可荀晋是什么人,那是国家功臣元老级的人物,葛如沫现在看着纵然聪慧,但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
1...1415161718...18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