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医女行医记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落雨秋寒
赵木匠领着他们来到存放木料的库房,当他将两邻的两间屋子打开时,他们才知道,赵家竟然存放了这么多的木料。
“你先和我说说你房子的布局吧。”
房子是她全程参与设计的,布局结构自然是了然于胸的,当下,葛如沫就给他细细说来。
赵木匠问得仔细。
“二十天后就要提货是吗?”
“是的。”
“对雕刻的花纹有什么要求?”
“我对花纹没什么要求,赵伯你家的家具我看着就挺好,雕的花纹虽然不多,但看着高雅,古朴大气。”
赵木匠抿了抿嘴,没说话。
“木材呢,对要用的木材有什么要求吗?”
“其实我对木材也不怎么了解,你看着来做吧。”
这是实话。她所知道的木材,无非是黄花梨、紫檀、红木等珍稀木材,还有一些略普通的就是樟木、鸡翅木、酸枝木、松木等等了。她只知道前者贵,后者便宜,它们各自的特点,抱歉,她不懂。
赵木匠看了她一眼,“你要做两个药柜,木料得用不少。我建议你用榆木,榆木气味小,不会和药材串味。且木性坚韧,纹理通达清晰,耐湿,耐腐,不易变形不易开裂。用来做药柜还是很合适的。药柜整体我会用上榫卯结构,中间布局合理,药材放在其中不串味。”
“衣柜、箱子倒是可以选用樟木的,可以驱虫防霉,自古以来就是制作衣柜、箱子的最佳材料。”
一闻到那味,葛如沫就发现樟木家具她见过的,在她主任家里。樟木家具中存放衣物和字画,物品不仅不生虫子不发霉,而且气味芳香。
樟木的气味,好像有避孕的效果,不过她还小,这个暂且用着没事。
赵木匠的眼神继续在木料在搜寻,“榉木不错,床就用榉木来打。”
榉木重、坚固,抗冲击,特有工艺下易于弯曲,可以制作造型,抱钉性性能好。为江南特有的木材,纹理清晰,木材质地均匀,色调柔和,流畅。比多数普通硬木都重,在所有的木材硬度排行上,属于中上水平。
“至于其他桌椅之类的,我就看着来打吧。”
对此,葛如沫自然是没有意见的。
“赵伯,你算算,这整套下来,需要多少银子?”
“五两银子吧。”赵木匠随口说了一个数。
旁边的孔大叔闻言,吃惊地张大了嘴,但没人理他,他本来想说点什么的,但想想还是没说。
葛如沫闻言挺高兴的,比她的预算低了很多,难道是因为现在很多珍稀木材储量还大,没到达绝种的地步?所以好的木料不像她原先的世界,都卖出‘天价’了。
“二十天后,你来提货吧。”
回去的路上,孔大叔才说道,“小娘子,今天你真是赚了大便宜了。去年年底的时候,我陪我兄弟来给他女儿打一套家具,数目没有你们多,用料比今天赵老头给你定下的还次一些,都要了六两银子。”
“刚才我在旁边也稍微算了下,你那些东西,没有八九两银子下不来。”
“这样啊。”
葛如沫承了这个情。
给孔大叔人牙钱后,“走,咱们去肉行割两斤肉回去让嫂子做红烧肉吃。”今天收获很大,葛如沫高兴。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五十六章人员安排
第56章
“你想请我到你的青囊医馆当坐堂大夫?”陈省之问。
“是的。”葛如沫坐在另一侧,答道。
关于医馆的名字,葛如沫也想了很多个,圈圈划划,最终还是决定叫青襄医馆。
开设医馆一事,场地药材以及设备都准备好了,就还差相关的人员了。可这个并不好弄,她如今默默无闻。也不能说默默无闻,经过在汝阴县衙给卫夫人治病一事,她在汝阴行内算是略有薄名了。
不过这不算什么,对她招聘人手一事可没什么助益。她也没打算仗着这点面子情厚颜请求人家帮忙,交情不够。即使是交情略深厚的王一清孔胜等,她同样没打算拿这事去麻烦人家。
同行相忌,她若开口了,让人家怎么做才好?真有好的人才,给你了人家可惜,不给吧,又说不过去。要是那人才都过不了他们的眼,他们也不好意思介绍。怎么做都不妥当。
索性她就不上门,省得让人为难。
况且因为大周宇内医者的地位极高,怀揣金钢钻的不愁找不到活计,凭啥屈尊来你这无名小医馆呢。
不过话虽如此,这医馆要开起来,人员配置这方面一定得解决的。幸亏她早已有了腹案。沈东漓那边说会安排两个人过来,这两人的情况尚不可知。不过按她推测,两人中至少会有一个大夫。
其实对于小医馆来说,两三个大夫也足够撑起门面了。但她得考虑长远一点,再有一点就是,除她是上藜村人以外,另外两人都是外地人,她得安抚和平衡本地的势力。她可不想在医馆发展势头迅猛的时候,被人在腹地来那么一下子。
所以,陈省之就被她列为头一位要争取的对象。
陈省之站起来,在屋里踱来踱去,想来心理是极度的不平静。
葛如沫知道他有自己的考量,也不出声,只专心喝着茶。
陈省之看她神色认真,便知其不是来炫耀或者耀武扬威的,她是真心想请自己去她的医馆当坐堂大夫的。
对于葛如沫这个曾经的徒弟,陈省之的感觉是复杂的。她是块璞玉,之前投到自己名下,算是明珠暗投了,自己不会教,以致她一直表现平平。
被他驱逐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她便摇身一变,那手绝佳的医术,连他见了都望尘莫及。
再有,就是经过这么些事,他发现这个曾经的徒弟的心性很不错,先前身上的那些毛病基本都没了,真不知道教导她的那位高人是如何做到的。
“当然,你也可以拒绝,但我还是希望你能慎重考虑一下。”葛如沫知道自己这个提议有点强人所难,师傅入驻曾经的徒弟的医馆当坐堂大夫这一点,心性差点的人都接受不了。
可上藜村太小了,容不下两三个医馆同时存在。
不是她自大,她的医术,陈省之也是知道一些的。她这医馆一开,对他们这种私人式的郎中村医的冲击很大。
而且她也并不满足地开一个小小的医馆,既然要做大,那么就必须要招人,要有人做事。
且每个大夫在治病方面擅长的方向都不一样,就拿她自己来说,虽然所学颇杂,但在治伤寒和妇女病科方面比较专精,在骨科方面就略有不及。
葛如沫满打满算,学医也就十来个年头,自然不可能样样都精通。需知好的正骨大夫,基本上是一上手,就知道病人的骨头是怎么回事,治疗起来也是有章有法,疾缓有度。
可这样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可以说,没有十几年在此道浸淫的功夫,根本不可能。且这还需得在有高明的老师从旁指导的前提下才行。
医馆要做大,尚需海纳百川。坐堂大夫、煎药童子、收银掌柜、拣药药师,这些人才她都很欠缺。而且这些人还不能是生手,最好是略一些药理医理的,或者在医馆药房做过事的。这些人选,她在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计较。
原先上藜村就有两个大夫,一个是陈省之,另外一个是葛麻子。
陈省之的医术算还不错的了,村子里的人生病了爱找他看,连旁边村子的有时也是来请他。葛麻子略懂一些医理药理,治病时灵时不灵的,水平和陈省之相比,就要差上一些。胜在医药费便宜,愿意找他的人还是有的。
就目前而言,若是能顺利请到陈省之当坐馆大夫,加上她本身也是大夫,青囊医馆里有两三大夫,也能撑起这摊子来了。
陈省之这个人,或许有些迂,但不失为一个正直的人,并且此人对医术很是痴迷,这样的人请来当坐馆大夫,不会出什么大岔子。
于是便有了她此行的相邀约。还有一点,她也不想有那种前徒弟将师傅逼迫远走他乡的事发生,这于她的名声没有半点好处。
此行若是顺利,下一步,便该是去请葛麻子了。
葛麻子此人虽然医术不太行,但后来陈省之来了之后,被其压制了几年,也没闹出什么大风波来。可见也是一个有点底线的人,至少还算理智,懂得克制。
原先这上藜村就葛麻子一个大夫时,虽然医术不精,但找他的人还是很多的。后来,即使找他看病的人不多,但他仍然是尽力地去做好。
肯屈于人下,这是有自知之明,不使肮脏的手段,这是有容人雅量的表现,这点正是葛如沫所看重的。
不过他的医术确实是硬伤,当坐堂大夫的资格没有,但收银掌柜和拣药药师,他应该能胜任。只不知人家意下如何了。
还有就是,既然她打算在医馆中设有煎药房,那就必须有煎药药工。药工她打算请葛根的媳妇陈氏和她大伯娘罗氏。请这两人,也是经过她深思熟虑的。煎药房的人手必须要两个以上,陈氏的勤快和细心足以胜任。至于罗氏,是出于安抚的考虑。她如今算是完全撇开葛七斤一家子单干了。这村子里还能压服他们的,就是她爷爷葛八了。而让葛八出手,需要将葛常青这一房的利益与自己挂勾。罗氏,不得不不请。葛如沫只能庆幸她不是偷奸耍滑之人。
其实她大可不必设这一项的,面诊开方抓药后,医馆的责任算是完成了。
可她发现,很多病人家属不懂药理,拿药回去煎时,大多不得其法,以致药效不能尽全功。
设立煎药房算是青囊医馆的一个独有的特色,也算是体贴病人的一种服务,而且对提升医馆的名声很有帮助,很有必要。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五十七章姐妹争执
第57章
“你考虑一下吧。”事缓则圆,葛如沫也不逼着他马上给答复。
“月钱的计算方式我已经和你说过了。若是你觉得不妥当,亦可以比照着回春堂那边的薪资来。”
葛如沫给他们结算薪酬的方式是比照着先前那些医院来的,有坐堂的诊金,有出诊的诊金,除此外还有一笔类似劳务费的。这笔钱每个月会根据医馆的总净收益,从中拿出一部分来分发给医馆成员。自然,每种不同的职位她都拟定了计算的标准。
陈省之罢罢手,这些他都不在意,葛如沫考虑到的问题,他也想到了,一山难容二虎,况且以现在的医术来说,自己也难以与她相提并论。
若她今日不来,日后她的医馆起来,名声在外了,他于她,就如之前他于葛麻子一般的情境。那么他的日子就难熬了。难道他还要挪地方吗?
今日她来请,是在顾及他,心性是真真不错,陈省之不得不感叹,很少有人能把内在的聪明洞察转化为外在的宽厚体贴。
只是有个问题,两人都不可避免的需要面对,“你二姐呢?你给她在你的医馆里安排有工作吗?”
陈省之注视着她,葛如沫缓缓摇头。
这事在来请陈省之之前她已经考虑清楚了。
许是以前经的事多了,她明白人与人的关系有很多种模式,有亲人挚交之间纯感情可以两肋插刀的,也有感情和利益间杂各半的,更有一些是纯利益合作的。她自认是一个没有道德洁癖的人,这几种关系她都不拒绝,并且能把控着自己在其中的行事分寸。
在她看来,只要对方对自己没有敌意,那就是可以成为朋友,或者可以有进一步的合作的。
但葛如玺不行,她很有野心,不是一个甘于屈身人下的,特别是让她屈于下的人是自己。并且她在行事间颇有些无所顾忌的意味。
这些其实不算什么,最主要的是,她对自己有敌意。她的医馆,是她的心血,也是她发家的根本,尚且稚嫩,她不想留着这么一个人在自己的大后方。要知道,成天防备人也很累的。
且从今天与陈省之交谈的整个过程下来,她觉得葛如玺并未将之前在她房间搜得的那两页医案心得告知过陈省之。
否则,陈省之在面对自己时的态度不会一点违和不自然的感觉都没有,也不会提及她对她二姐是否有安排了。再者,那上面写了很多对这个时代来说完全陌生的医学名词,以陈省之对待医学的痴迷严谨程度,不会不以之相询。
“你二姐她——”她们姐妹俩的暗潮汹涌,他感觉到了,陈省之想劝,却又不知从何劝起。
“她只是一时想岔了,过些时候,她想通了,就会好的。”最终,他只能这么希望。
陈省之的医术不是家传的,也不是白得来的,他也是有师门传承的。有师门,那他师傅底下自然不仅仅只他一个弟子。他不是什么医学天才,自然会有比他厉害的师兄弟出现。每当被晚入门的师弟超越时,他也会难过,会迷茫,甚至有时会有一些阴暗的想法产生。所以徒弟葛如玺的很多想法和感受他都能理解,也希望随着时间的流逝,她能像自己当年一样,从中走出来。
对陈省之的话,葛如沫不置可否。
人一旦对别人产生了看法,形成了偏见,就很难改观了。很多人都会一条道走到黑,即使有改观的,也是因为对方做了很多努力让他震撼了感动了。但葛如沫自认没那个精力去感化她。
其实若是没发生那么多事,葛如玺来医馆做事是挺合适的。甚至葛家的几个姐妹,葛如沫都乐意教她们一些手艺傍身,比如如何辨别药材、如何炮制以及如何煎药等等。但葛七斤周氏这对亲生爹妈的性子,实在让她不敢恭维。
况且家中的日子不算难过,她也就不去费那个劲了。
再者万事开头难,千头万绪的事都等着她来处理,招人做事求稳为主,她实在没有那个精力再和家里人搅和。
陈省之在心里暗叹了口气,看来这事只能等他徒弟葛如玺想通了,想让葛如沫来迁就包容她,估计不太现实。
“若陈大夫没什么疑问,那么我就先告辞了。”葛如沫站了起来。
“我送你吧。”陈省之将她送出门,“你的提议我会认真考虑的,两日后告知结果。”
葛如沫点了点头,其实得了他这话,她的心已经大定了。
“好了,您且留步吧。”这路她不知道走了多少遍了,闭着眼都能走出去。
陈省之也明白了她未尽之语,不由得怔忡了一下,然后等她出了院子后,默然回走。
葛如沫出来的时候遇到了葛如玺,目不斜视地与她擦身而过。
“小五——”葛如玺叫住她。
葛如沫顿住脚步,“什么事?”
“你们刚才的话我都听到了。”葛如玺盯着她的后背说道。
“所以?”葛如沫仍旧没有回头。
“你把师傅请走了,却把我排除在外?我是你亲姐姐!你就这样对我?”葛如玺冲着她喊。
“我这医馆庙太小。”容不下你这尊大佛。
“你怕我,你忌惮我,所以才不敢给我机会。”葛如玺拿话来激她。
葛如沫好笑,她说这话哪里来的自信?她不会以为那几页她整理好的医案及心得就足以让她笑傲杏林了吧?
“随你怎么想。”
她觊觎自己的这手医术,这一点是肯定的。
人想上进没错,错的是她用的方式让她很不喜。
葛如沫对她身怀的医术并不敝扫自珍,治病时,若无特殊情况也并不介意有其他大夫在旁。他们想学,能学多少便是多少。
但她容忍的底线,并不包括偷盗他人的医学成果这一项。
他们要是能将心态放平,这事就好解决,毕竟她只是聘请陈省之当青囊医馆的坐堂大夫;而葛如玺是来跟陈省之学医的,此事并不影响他们的传道授业不是吗?
看着葛如沫远去的背影,葛如玺身子软倒在地,她拿这个妹妹是真的没办法了吗?
“师傅,你决定去小五开的那家医馆了吗?”葛如玺一进屋就问。
但以她对她师傅的了解,答应是迟早的事。
陈省之点了点头,并未打算隐瞒自己的徒弟。他的确意动了。
“那我怎么办呢。”葛如玺呢喃。
“你不要多想了,其实生活并未有太大的变动。”这是实话。
“可是你和小五都在医馆做事,我呢,别人怎么想我?”葛如玺有些委屈地喊了出声。
这点陈省之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医术不如葛如沫是事实,这一点她要是没办法面对,就永远走不出来。只能她自己想开,想要葛如沫屈服来包容她,难。
大周医女行医记 第五十八章小小规划
第58章
葛麻子家中,葛如沫和葛麻子对坐着,放在两人手边的茶已经喝掉了大半杯,显然她来此拜访的时间不短了。
“陈省之陈大夫也会前来坐堂。”葛如沫淡淡地宣布了这一尚未公开的消息,这便是陈省之给她的答复。
要招揽人才,适当地展露下自己的实力是很有必要的。将此事透露,能增加一些说服力。再者,这也是事实,说与不说,那天旁人都会知道。
可惜的是她到来的时间尚短,加上先前去汝阴县治病的事并未流传开来,知道的人不多。所以她的医术水平如何,外人很多都不为所知。再说了,也没有自己直接夸自己往脸上贴金的,所以只能从侧面表现一下。
但她不知道,葛麻子知道的事,远比她以为的要多得多。
葛麻子见她陈述事实一般,眉宇间并无得色。思及陈省之,不由得心生一种同病相怜英雄迟暮的感觉。
陈省之不管因何种考量,要并入前徒弟的医馆,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事你考虑一下,三日后给我答复就可以了。我还有点事,先走了。”
“我送你。”
“好了,送到这里就可以了,请留步。”
葛麻子一进屋,葛升平立即从内屋钻了出来,“叔啊,你真打算屈尊在一个黄毛丫头手下啊?”
葛麻子给自己倒了杯水,没搭理他。
“叔,你真是能忍,几年前陈省之一来这里就抢了你的饭碗,你不让我动。好,我不动,好歹那会你和他还算平起平坐。”葛升平满腹的怨气,直接叨叨开了,“如今可好,他徒弟更是厉害了,直接聘请你当她手下了,还不是坐堂大夫,只是个拣药的。叔,你就是太妇人之仁,太没有进取心了,才会让他们一个两个地骑在你头上。”
葛长平一口气说完后,整个人没形象地直接坐在地上,“叔,你的心咋那么大呢?换了我,一定吞不下这口气的。”
不怪他怨气那么大,而是那陈省之没来之前,整个上藜村就他叔一个赤脚大夫。他叔没有儿子,作为唯一的侄子,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可是自打陈省之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他口袋里就没再装过一两以上的银子!偏他叔还不许他打什么歪主意。
葛麻子喝道,“住嘴,你要是再说下去,今年的赋税公粮就自己交。”
葛升平说的拣药的,其实是拣药师。刚才葛如沫已经说得很明白,他的医术当青囊医馆的坐堂大夫是不够格的,但他可以一边拣药一边学。他这把年纪了,学医术倒是其次,能有份稳定的工作是很不错的。再者,葛如沫也不限制他行医,只不过是不能打着青囊医馆的名头罢了。
葛长平一听到葛麻子露出不再照拂他的意思,顿时大惊失色,“别啊叔,我这不是为你打抱不平嘛。”
葛麻子肃着脸说道,“我的事用不着你操心,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医馆人事方面的问题,被葛如沫逐一解决。煎药房工作的事情她问过葛根妻子陈氏和她大伯娘罗氏的意思,她们都很愿意。葛如沫抓紧时间给她们讲了一些大致的药材的煎制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医馆需要的人员都按照葛如沫先前的预想被她招揽回来,并准备就绪。
盖房子的进度进行得很好,估摸着差不了几天就能完成了,一直帮忙的葛根也抽了点空来关心她房子周围的几亩地。
“小五,下半年你房子边的那几亩地打算种些什么?得给你留些好种子。”葛根问,“玉黍,番薯还是麦子?”
玉黍就是玉米,玉米和红薯是在武成帝亲政后第三年由官府鼓励民众大量种植的,两种食物的高产量,大大地解决了国内百姓的温饱问题。使得即使遭遇灾年,饿殍也少于前朝。
玉黍番薯这些农作物,按之前的历史发展,是在明朝才由印度传入中国的。大周得以那么早引进,不用说,这些东西又是荀晋的功劳。可惜自己未能早些过来,不然能见一见也是好的。
“小五?小五!”
见她像失神一样,葛根连叫了她两声。
“啊?”葛如沫回过神,想了想,“葛根哥,你帮我准备些玉黍种子就行,其他的就不用了。”
葛根拧着眉说,“可是你那几亩地,旱沙地种玉黍还行,可你那地还有一些是低洼的积水地啊,种玉黍不成的吧?不然种点水稻吧?虽然土质不佳,收成不会太好,终归是有点收成的不是?”
葛如沫摇头,“葛根哥,粮食我是不打算种了。”
葛如沫的话让他吃了一惊,“你不种粮食!那你种什么?”
“我打算种些药材。”这是她买下那地后不久就有了的想法,她想把上藜村乃至清河镇弄成一个药材产地。特别是在她查过县志,又去过山上查看过本地的野生药材之后,这种想法就更浓烈了。
说到种植药材,不得不得到一个名词,道地药材。
所谓的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