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冉魏霸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对于颍川陈氏有几分能量石闵还不清楚,这一回正好去探探底。

    石闵的出巡队伍便随之改道,不过也前行一百里,距离许昌的地界不足一百二十里。

    让石闵万万没想到的是,这陈导口中的坞堡竟然如此之大!简直就是一座独立的城池关键是这城池里的人几乎都是黑户,还不用纳税的那一种)!

    坞堡,又称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大约形成王莽天凤年间,当时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曾下令摧毁坞堡,但禁之不能绝。

    后来,逐渐演变成南宋的义军、清代的团练。

    坞壁组织是特殊历史时期以宗室宾客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招聚闾里乡亲或归附者豪强抑或难民)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自治、经济性质的地方组织,往往带有自卫或政治的目的。

    鉴于自卫需构筑长期性的军事防御工事,为了自身利益与生存空间,往往转变为地方武装割据,形成一股不小势力,甚至产生一“统主”为代表的地区性集团。

    坞壁一般由乡里有威望的大族豪强担任头领,以其宗族宾客为核心,招聚闾里乡亲和各路豪杰共同组成,其基层多为各地的流民。坞壁招聚大量流民,以此壮大。也是其组织的一大特色。

    坞壁首领虽然一般由创建者担任,但必须通过推举首领来确立权力的合法性,以膺众望。当然,这种推举并不是普遍意义的民主,而仅限于集团内实力人物之间。

    首领经推举产生,无疑又是其组织形态一大特点。

    流民易聚也易散,顺逆视利益关系而定,同时内含各路豪杰即所谓的“二三君子”,可见坞壁成分复杂,而这种名义上民主的推举行为有利于团结各种不同成员,便于坞主的发号施令。

    《后汉书第五伦》记载“宗族闾里争往附之。伦乃依险固筑营壁,有贼,辄奋厉其众,引强持满以拒之。……伦始以营长诣郡尹鲜于褒,褒见而异之,署为吏。”

    在这些首领中,固然不乏旧政权的中下级官吏,但是,由于他们是坞壁内部推举产生的,其权力在于通过宗族对乡党及流民的控制。

    也就是说,西晋政权的崩溃和大家世族罹难逋逃,给了下层豪强充分的表演机会,使他们能够乘时而起,啸聚一方!

    动乱时代,乡亭里成为掳掠财富、人口的目标,常遭兵燹xiǎn),故城内百姓在乡里大族的率领下,逃到远离城邑的山林陂bèi)泽,凭险自卫,建立“坞壁”。例如檀山坞、云中坞、合水坞。

    坞壁的泛滥,莫过于此时的两晋十六国时期。

    那些互不统属的胡族,犹如一群追逐水草的野马,恣意纵横奔突,在如雨的铁蹄下,中原传统社会组织随着一个个城邑的陷落而分奔离析,失去保护的汉人几乎是出自求生的本能,辗转流徙到各地。

    他们在西晋残余将官或乡里豪强的统率下,结成一个个独立组织,力求自保。

    “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西晋李流起义时“三蜀百姓并保险结固,城邑皆空”。自卫性质的坞壁聚垒遍布于中国各地。

    此外,如刘元海建国后,以石勒等攻“魏郡、顿丘诸垒壁,多陷之”;同一事,《资治通鉴》记载永嘉二年“百姓望风降附者五十余垒”;石勒又攻“陷冀州郡县堡壁百余”;石勒为王浚所败后,“勒退屯黎阳,分命诸将攻诸未下及叛者,降三十余壁,置守宰以抚之”,后“石勒南寇襄阳,攻陷江西垒壁三十余所”,及石勒攻武德,“河北诸堡壁大震,皆请降送任子于勒”。均见《石勒载记上》)

    刘聪即位后,命其青州刺史曹嶷攻“齐鲁之间垒壁,降者四十余所”;《刘聪载记》石季龙攻段匹磾而陷之后,“散诸流人三万余户,复其本业,置守宰以抚之,于是冀、并、幽州、辽西巴西诸屯结皆陷于勒”。《晋书石勒载记下》)

    前燕时,上党、上郡等地,有“垒壁三百余”,仅石贤所率降于慕容儁者就有“垒壁百三十八”个之多。《晋书慕容儁载记》)

    从刘聪、石勒、石虎等人所攻陷的坞壁堡垒的数量来看,表明整个中原地区几乎布满了坞壁组织,何况这些数字还远不是当时坞壁数量的全部!




第0258章 颍川陈氏
    看着眼前宛如城池一般,甚至比一般的城池还要巍峨、坚固的坞堡,石闵的脸色有些难看。

    “陈导,你们颍川陈氏的坞堡果真雄伟,气象非凡啊!就孤王平生所见,这坞堡与要塞一般,东面是山顶平原,北面是溪谷水源之地。地理位置险要,人迹难通,既须可阻胡马的突击侵扰,能防盗贼的包抄偷袭,还能保障日常生活的物质供给!着实是一座坚城要塞!”

    看见石闵如此感慨,陈导不禁有些惶恐,汗流浃背“哈哈,大王说笑了。咱们颍川陈氏的坞堡为自保而已,哪能打造得如坚城要塞一般呢”

    “不知这坞堡中有多少户人家人口几何”

    “这……”

    陈导的额头上,斗大的汗粒直冒出来,对于这个问题,他还不知道怎么回答!

    “有无千户人家”

    “这……小几千户吧。”

    “噢,那也不少了。”石闵点了点头,没说什么。

    陈导重重地吐出了一口浊气,随即故意落在石闵的身后,不敢紧跟着他了。跟在石闵的身边,被他问这问那的,不回答就是失礼,回答了,属实的话那是二五仔,回去要受家法处置的。说假话搪塞呢,陈导又怕犯欺君之罪,被石闵带下去杀头!

    看着陈导松了口气的模样,在一侧的秦牧有些好笑,随即驱马上前,跟石闵交谈“大王,看来这颍川陈氏的坞堡,着实有些门道。”

    “何止是有些门道,简直就是大有门道。”

    石闵嗤笑了一声道“孤王原以为中原的坞堡虽多,但百姓自卫而已,可是现在看来,这哪里是自卫简直就是在割据一方!这里就是赵国的国中国!”

    “不知大王欲作何打算”

    “先谈谈颍川陈氏的口风。无论事情成否,这坞堡的事情,着实让孤王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石闵确实有些难受!

    这坞堡有自卫的性质,抵挡了不少胡马的进击,保护了不少汉人的安全,这是积极的一方面,但是消极的一方面呢

    就是这些坞堡跟一个个独立王国一般,自称体系,其宗主就是实际上的土皇帝!

    这就算了,关键是坞堡里的人口官府管不着,统计不出来,属于黑户。而这些黑户都不必向官府上交赋税,就跟不存在的人一样。

    汉末以来,人口越来越少,除了战争和灾祸的原因,也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这些坞堡!

    想想看,东汉末年的人口超过五千万,但是到三国时代,人口只有一千多万,那么剩下的四千万呢死光了吗

    短短几十年之间,就算是战争再怎么惨烈,天灾什么的,都不应该人口锐减到这种程度啊!

    所以石闵可以断定,有很多人口都跑到深山里藏起来了,或者是在坞堡里生活,如“世外桃源”!

    坞壁在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不尽相同,少则数十家,多则上千户,甚至数千家。汉末的汝南太守“攻下二十余壁……得户二万”,据此平均每个坞堡为1000户,汝南郡每户平均人口为519,则平均每个坞堡为五千余人。

    西晋末,朗鉴“举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峰下”,后“众至数万”。

    永嘉之乱,苏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

    由上可知,一个坞壁的人数从一千多人到数万之间都有,而以三四百户,二千人左右居多。

    要说这偌大的陈氏坞堡只有几千人,打死石闵都不信!

    石闵的父亲石瞻和祖父冉隆都是乞活军出身,也在坞堡里生活过。

    西晋末年至十六国北朝初年,北方重陷大乱,各色坞堡都有,流民很多,故这类坞堡就是由散兵游勇结合而成。

    如河内郡督将郭默在永嘉之乱中“率遗众自为坞主,以渔舟抄东归行旅,积年遂致巨富,流人依附者渐众。”

    坞主集族权、财权、兵权、政权集于一身,奴役广大“堡户”,以掠夺他财为业。随着它的不断强大,性质逐渐趋向于山贼、海盗,是坞堡组织中的畸形。

    地主豪强武装的坞壁组织,其成员大多数是大族地主的部曲,佃客,平时生产劳动,有事当兵作战。坞主通常是虎踞一方的豪强地主,他们所建立的坞堡占地面积大,四角建有碉楼,是可供一个封建大家族起居所需的家堡合一的建筑,是中原坞堡的典型。

    坞主的权利极其大,财权、兵权、政权集于一身,势必会奴役广大坞户,改变不了地主阶级的本质,其统治相当稳固。

    对于遍地坞堡牢不可破的局面,北魏初承认坞主所享权利合法,代政府“统治”,形成“宗主督护”制度。

    而带有基层政权和社会团体的双重色彩的坞堡组织,政治、军事性很强,有时具有“文教德化”的特点。

    如西晋李衮的坞壁组织。江南地区也有坞堡,但与北方坞堡是不同的类型,东吴、西晋随豪族之兴起,坞堡也有较大的发展。

    永嘉乱后,中原汉人大规模地衣冠南渡,坞堡的建筑技艺也带到南方,形成了客家坞堡,仍保留着自己的居住风格。

    石闵发誓,他一定要取缔这种不合理的坞堡存在!

    看着颍川陈氏的碉楼、望楼等建筑,还有戒备森严的模样,石闵又对陈导说了一句“陈导,你说孤王率一万精兵,能否在一个月内攻下这座坞堡”

    “额……哈哈,大王说笑了。”陈导还是敷衍了事,只是心中愈发地不安。

    终于抵达坞堡的大门口,石闵摆了摆手,全军肃然,一动不动。

    就在这时,坞堡上的穿着各色衣甲,全副武装的陈家私兵们都警惕起来。

    “吱呀呀……”大门敞开,从里面奔出一队人马。

    为首的一个青年男子穿着皮甲,丰神俊朗,剑眉星目,纵马驰骋的模样,颇有沙场大将之风!

    陈导在石闵的耳边说道“这是我陈氏家主的小儿子,陈韬。”

    石闵眯着眼睛,打量这个向自己驰骋而来的青年男子,没有说话。

    而陈韬则是在石闵的跟前下了马,行了一礼道“陈韬参见魏王千岁!”

    “嗯。”

    “魏王,韬奉父亲大人之命前来迎接魏王,请随我来。”

    “陈公子,不知道你们陈氏打算如何安置孤王的出巡队伍”

    闻言,陈韬露出了一脸为难的神色,说道“还请大王见谅。我陈氏坞堡太小,只怕容不下大王这般庞大的队伍。韬在来时,父亲大人已经知会,请魏王带领五百亲卫入坞堡,其余人马可以留在坞堡外面驻扎,稍后我们陈氏会送来一些酒肉犒劳三军,还请大王放心。”

    “如此甚好。”石闵似乎对此不以为意。

    陈韬又道“大王,父亲已经在里面等候你多时了。宴席已经准备好,就等着大王来开席了!”

    “好!入城!”

    “大王!……”石闵身后的将领都有些担心。

    石闵摆了摆手,示意他们不要轻举妄动。

    颍川陈氏的深浅石闵还不得而知,若是草率从事,只怕会惹得陈氏不快。虽然石闵不必在乎这些,但是他很有把握,颍川陈氏绝不敢做出对他不利的事情。

    石闵如今的权势是一方面,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颍川陈氏想要复兴,想要壮大自己的势力,就不可避免地要依附在强者的羽翼之下,而石闵,正是那个强者!



第0259章 双赢
    宴席上。

    石闵被陈氏的家主陈亮请到了主位上。这里虽然是陈氏的地盘,但石闵乃是当朝丞相,大赵国的魏王,身份显赫,他又怎能屈居下位

    整个宴席的人其实不多,除了石闵带来的几名将领,就是颍川陈氏的重要人物。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陈亮举杯道:“魏王,来!鄙人敬你一杯!”

    “陈大人客气了。来,同饮!”

    一杯饮尽。

    陈亮终于按耐不住自己的小心思,说道:“魏王,鄙人深知魏王乃是成大事者。然,自古以来成大事者,莫无英杰辅佐!如今魏王已经执赵国之牛耳,临朝称制,朝野上下莫不拜服,但是魏王不觉得少了一些什么吗”

    “家主此言何意”石闵放下了酒杯,眯着眼睛,似乎想听一听陈亮有何高论。

    陈亮垂手道:“魏王,恕我直言。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则兵,二则名,三则权,四则人才!如今魏王已经具备了兵名和权,但唯独少了一个人才!实在让人抱憾!”

    “噢不见得吧”石闵故意揣着明白装糊涂,“人才遍地都是!如今孤王贵为当朝丞相,朝廷之兵则孤王之兵,朝廷之名则孤王之名,朝廷之权则孤王之权,朝廷之人才则孤王之人才!家主何以言道孤王少了人才”

    “呵呵,魏王,只怕不尽然吧”

    陈亮淡淡的道:“魏王文治武功,皆乃天下一绝,莫说当世,就是往上推及一千多年,只怕能与魏王之文治武功并驾齐驱的人都不多。但是,鄙人相信以魏王的眼光,一定能够看出大赵国的不足之处。”

    “适才魏王说道朝廷的兵、名、权和人才,即魏王自己的兵、名、权和人才,对此鄙人深表赞同。但是魏王应该知道,大赵国现如今的不足之处!否则,魏王也不会在全国各地贴出唯才是举的招贤令,也不会设置稷下学宫,开设招贤馆大力招贤纳士了。魏王,不知道鄙人说得对否”

    “不错。陈公何以教我”石闵没有隐瞒,而是老老实实地交代了。

    闻言,陈亮肃然道:“魏王,既然已经得知赵国现在的弊端所在,就应该对症下药!大赵强兵,雄霸天下,列国莫敢与之争锋!但兵力之强,兵力之盛,只能使国家强盛一时,而无法长治久安,乃至于一统天下!就好似战国时的魏国,原先魏国本来是有横扫八荒,一统天下的实力,奈何四面开战,最终将自己的元气消耗得干干净净的。”

    “如今的大赵,与战国初期的魏国何其之相似也同样是处四战之地,同样是人口众多而土地肥沃,同样是拥有强兵劲旅!但,要想长治久安,要想一统天下,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

    “愿闻其详。”

    陈亮又道:“昔日汉末分三国,魏蜀吴三足鼎立,而魏一家独大,无论是疆域、人口还是财富或者是兵力,都远胜于弱小的吴国和蜀国,但魏国依旧不能吞并吴蜀两国。魏王可知道是何缘故”

    石闵微微颔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魏国虽坐拥天下大半的疆土,人口、土地、兵力和财富是吴国和蜀国的两倍有余,但是疆域太大,需要防御的地方就多,所以魏国虽然一家独大,但实质上在前期并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此外,吴国坐拥长江天堑,蜀国也有一道秦岭作为屏障,故而魏国想要吞并吴国和蜀国,就必须要拥有更为强大的国力!”
1...107108109110111...2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