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冉魏霸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首先,是邪祠之事!有不法之徒利用黎庶之蒙昧,在民间私建庙宇,供奉各路毛神,使百姓信仰紊乱,而不法之徒则从中渔利。是故,为统一信仰之计,为打击不法之计,为避免黎庶继续破财之计,臣请大司徒文章负责拆毁邪祠之事。百日之内,举国上下之邪祠,有多少拆毁多少!”

    “准!”

    文章出列道:“臣领命!”

    “其二,各地方冗官严重,地方官吏大多玩忽职守,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是故,为整肃吏治,臣请廷尉崔皓负责整顿吏治,安排各地方官吏的人事调动。”

    “准!”石遵又应了一声,跟应声虫一样。

    石闵在陛台一侧又道:“为整肃吏治之事,臣请赐崔皓一道先斩后奏的圣旨!各地方官吏,上到郡守,下至三老里长,无论出身,无论品级,无论以往政绩,但凡犯法,一概严惩不贷!”

    “诺!”

    石闵又道:“其三,选官之事。各地方冗官,裁撤之后,理当优胜劣汰,各司其职。地方官吏出处有三,一则自稷下学宫选拔,二则据招贤令,入招贤馆选拔,三则官员自行举荐。但凡官吏所出之处,必须力行考核,所考官或举荐者,须对考核之人或举荐之人负责!”

    “选官之事,由中书监冉良全权负责。”

    “臣领命!”

    “其四,邦交、通商之事。大鸿胪秦牧负责此事,校书郎荀稷协助,即日起对晋国进行国事访问,秦牧出使建康,负责与晋国建立通商互惠互利之事,于淮南一带设立通商口岸,降低关税,招商引资。荀稷同时出使成都,与成国建立互惠互利关系,必要时可与成国结盟,遏制晋国。”

    “此外,还应出使燕国、代国,与之建立盟好关系,在边境一带设置通商集市,除武器装备,铜、铁之外,诸如盐、布匹、丝绸、米粟谷物等商品都可以跟鲜卑人交易。至于西面的仇池国和关陇割据势力,严禁通商,但凡过往之人要仔细盘查!”

    “臣等遵命!”以秦牧为首的鸿胪寺的大臣们纷纷唱喏。

    “其五,禁止买卖人口。要在全国打击贩卖人口,廷尉崔皓负责重新修订法律法规,严刑峻法,针对贩卖人口者,处劓刑(割鼻子),贩卖一人罚钱五百贯!”

    石闵对于贩卖人口的人贩子,还有那些**裸的人**易可谓是深恶痛绝!

    实行劓刑,罚款五百贯,这一针对贩卖人口的刑罚不可谓不严峻!

    劓刑,是华夏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刑罚。

    鼻子是呼吸空气和辨别香臭的器官,鼻子没了,虽然不至于危及生命,但它一方面影响了人的外形,同时对人格也是很大的摧残。

    在华夏历史上,劓刑实施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是骇人听闻的。

    劓刑产生的年代极为久远,上古时,就已实施劓刑,《易经》中曾说:“其人天且劓”。劓刑在夏、商时已普遍使用。

    据说,夏时受过劓刑的有上千人。商代盘庚迁都到殷之后,下诏说:“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意思是,对那些不仁不义、桀骜难训、一有机会就干坏事的人,轻者割去鼻子,重者处以死刑,使他们断子绝孙,务必使新都城内不再有这一类人。

    周代正式把劓刑定为“五刑”之一,五刑即黥面、割耳、宫刑、刖足、死刑,《尚书吕刑》把这五种刑称为“五虐”。《周礼秋官司刑》郑康成注:“劓,截其鼻也”。

    劓最早见于甲骨文,从刀从自,“自”是鼻的古字,正象征了用刀割鼻,也就是劓刑。劓刑重于墨刑而,轻于刖刑。劓刑在周代运用的范围其广,史称周初“劓罪五百”,至姬满时增至千条。春秋战国时期,劓刑仍被沿用。

    《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楚“公子比为王……且曰:‘先归复所,后者劓’。”周代规定:“凡触易君命,革舆服制度,奸宄盗攘伤人者,其刑劓”,就是说,那些违抗国君的命令、破坏规章制度、好淫偷盗、破坏治安、打架斗殴、伤人身体者,都要受割鼻之刑。

    周代,受过劓刑的人常常被派去守关。

    因为他们被割鼻之后,面貌丑陋,不宜在稠人广众中生活,他们自己也不愿呆在人多的地方,于是甘心接受命运的安排,到偏僻寂静的远处了此残生。当时距京师五日里之外的三关有十二座关门,都是由那些受劓刑的人把守。

    春秋、战国以至初汉,劓刑是一种很普通的刑罚,被割掉鼻子的人说不清有多少。赢渠梁任用公孙鞅实行变法,有一次公子虔违犯禁令,公孙鞅就将他处以劓刑。

    劓刑在战国及秦也用作惩罚士兵的刑罚,《商君书境内》载,凡攻城之战,兵士如“不能死之,千人环,赌谏黥劓于城下”。劓刑有时与其他刑罚结合使用,如《秦简法律答问》载:“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城旦”。

    嬴政时,劓刑更是家常便饭。太博赵高教嬴胡亥熟悉狱讼之事,随意把人抓来割掉鼻子或斩首,作为嬴胡亥的实习。当时真正犯了罪应当处以劓刑的不计其数。崔实在《政论》中说,秦灭了六国之后,把俘获的六**士和百姓大都处以劓刑,竟然使社会上没有鼻子的人比有鼻子的人还多,甚至人们以没有鼻子为正常,有鼻子倒觉得丑了。“秦割六国之君,劓杀其民,于是赭衣塞路,有鼻者丑”。

    公元前一六七年,刘恒下诏废除肉刑,将劓刑改为用笞三百来代替,刘启时更改为笞二百。从此,劓刑体为官刑被取消。

    但是,后世仍不断有人遵循古制,动辄将人割鼻。

    南朝梁时,萧衍下诏将劓刑再次废除。之后,在一些非汉族统治的朝代或非汉族居住的地区,仍正式使用劓刑。如唐代,吐蕃规定的各种肉刑,其中就有劓刑。

    金代规定对那些犯了重罪而尚不至于被判处死刑者,要处以劓刑或割耳等刑罚,使他们留下标记,与一般平民百姓有所区别。蒙古民族入主中原的元代也恢复过劓刑。

    公元一三三三年,朝廷下诏对强盗要判处死刑,对一般偷盗牛马的人要判处劓刑。对一般偷盗驴骡者,初犯要处以黥刑,再犯处以劓刑。

    对那些偷盗猪羊者,初犯处以墨项,再犯处以黥面,三犯劓刑,劓刑后再犯者处死。其它朝代,加唐、宋、明、清等,官方规定的刑罚未见再用劓刑。




第0269章 三十税一
    “臣领命!”

    崔皓不得不硬着头皮站出来。石闵现在干的这些事情,搞的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哪里是什么新政分明就是变法!

    既然是变法,那么崔皓这个廷尉便是首当其冲,因为他的职责实在是太大太多了!

    但,石闵的改革措施远不止如此。

    “其六,轻徭薄赋。废止《占田令》,改用魏武帝时期的‘计亩而税、计户而征’的赋税法令:每亩粟四升,户绢二匹、绵二斤,余皆不得擅兴。”

    所谓的《占田令》,就是在司马炎统一天下之后所颁布的赋税制度。

    《占田令》,规定:丁男(十六至六十岁)按五十亩缴田租,丁女按二十亩缴田租。如户主为次丁男(十三至十五岁,六十一至六十五岁)按二十五亩缴租,为次丁女的不缴租。五十亩,收租税四斛,即每亩八升。

    除田租外,还要缴纳户调,丁男作户主的,每年缴绢三匹、绵三斤;户主是女的或次丁男的,户调折半交纳。

    晋武帝死后,内乱即起,这个《占田令》并没有得到长久实施。

    此时天下各国的赋税制度截然不同,赵国沿袭了《占田令》,不过却被石闵给改了。

    其实,石闵心中属意的并不是曹魏时期的“计亩而税、计户而征”的赋税法令,而是清朝的摊丁入亩征税法。

    然而,“摊丁入亩”之法着实伤害世家门阀的利益,所以慎重考虑,石闵还是保守一点,实行已经被使用过的“计亩而税、计户而征”的赋税法令,这样能让各个阶层的人都不会太过抵触。

    毕竟石闵现在还要依靠世家大族的帮助。

    石闵又道:“同时,废止算赋和口钱,三十税一!”

    算赋、口钱是人头税。

    以往的地方官吏征收赋税,无不以此为准,鱼肉百姓。而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石闵直接废止算赋和口钱,采用汉景帝时期的“三十税一”!

    所谓的“三十税一”,即土地产量为十份,然后三七开,佃农得七份,向地主交三份为田租,地主再向国家上交一份税赋。

    与三十税一差不多的,就是“十五税一”。

    三十税一和十五税一都是汉朝的赋税制度。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兴,按秦之敝,诸侯记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以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从汉高祖时起,实行“十五税一”的政策,及至汉文帝时期,又有“田租减半”之诏,也就是采取“三十税一”的政策。

    所谓的“十五税一”是指地主向佃农收取土地产量的十分之五即产量一半的地租后,地主再向国家交纳土地产量的十分之一的税赋。

    也就是土地产量为十份,地主与佃农五五开后,地主再向国家交一份的税。即地租率为百分之五十,税率为十分之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十五税一”。

    佃农是不向国家交税和交租的。

    同样,所谓的“三十税一”,也并不是指地主向国家交土地产量的三十分之一的税赋,而应该理解为,土地产量为十份,然后三七开,佃农得七份,向地主交三份为田租,地主再向国家上交一份税赋。

    即地租率为百分之三十,税率仍为十分之一。“什五税一”、三什税一”并不是税率为“十五分之一”、“三十分之一”的意义。

    石闵为了给赵国的黎庶休养生息,推行曹魏时期的计亩而税、计户而征的赋税法令,同时推行三十税一,还废止了算赋和口钱,表面上大大地便宜了农民,其实这只是表面数据。

    两条赋税制度并用,在刺激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的情况下,其实国库能征收的赋税可能更多!

    “其七!”

    石闵又开始宣布自己的第七条法令:“着大司徒文章编纂户籍,统计各郡县人口。”

    “臣领命!”

    “其八,招安山贼、流民。着大司马李农配合文章,招抚国内所有山贼、流民,妥善安置,一应需求务必满足。如若有不服者,可征伐之!”

    “臣领命!”文章和李农都站出来,轰然唱喏。

    石闵的这八条法令一出,想必是震动天下的。

    这么大的动静,这么雷厉风行的改革,若非石闵的威望如日中天,朝中没有与之抗衡者(敢跟石闵作对的都已经死翘翘了)!

    这八条法令,涉及赵国的政治、军事、邦交、经济、刑法、赋税等各个领域,影响深远,不容小觑。

    下了大朝会,崔皓便第一时间找到石闵,跟他在马车上议事。

    崔皓诉苦道:“大王,你真是要累死臣下啊!你要臣下这个廷尉既重新修订法律法条,又要打击人口买卖,重新编纂户口,还要整顿吏治。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只其中一件,臣下都唯恐吃不消,力有不逮……”

    石闵摆了摆手道:“元亮,孤王相信你。你一定能把事情做好的。”

    “……”

    崔皓的心里有一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

    随即,石闵的神色一缓,说道:“元亮,你的能力孤王是知道的。你有王佐之才,能够统筹兼顾,极具大局观,所以对于孤王交给你的这些事情,你不必事无巨细地揽到身上。朝中不乏能臣,地方不乏干吏,有能臣干吏的辅佐,相信你一定能把事情做好的。”

    “如今孤王将定都大梁,无暇顾及其他,所以这些事情只能托付给你。元亮,孤王定都大梁之后,你便是魏国的相邦!”

    “臣……遵命!”

    崔皓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但又不得不对石闵的知遇之恩感慨万千。眼下石闵将定都大梁,建立魏国,而崔皓就是魏国的第一位相邦,将来石闵若是取而羯赵代之,不难想象,他崔皓就是那个新生帝国的丞相!

    再不济也能位列三公!

    对于这些,石闵不会过多的去询问。他是一个上位者,只需要把控全局就好,非要事无巨细的大包大揽到自己的身上,且不说石闵自己吃不吃得消,光是没了自由,没了闲暇时光,这就不是石闵想要的。

    放权于人,你好我好大家好!

    崔皓忽而想起了什么事情,说道:“对了。大王,此前臣在处理朝廷的各桩案件中,推翻了不少的冤假错案,但还有一些案件实在难以决断。这个事情,还希望大王能够处理一下。”

    “孤王知道了。”石闵微微颔首道,“甄别历年来的冤假错案的事情,元亮你可以先放一放,暂时交给手下的人去处理。还有,各地方亦有不少的冤假错案,希望你也能抽调一些人手到地方去处理。这些日子,孤王还将陆续派出一些御史到地方视察,配合你整顿吏治的事情。”

    “如此甚好。只不过……”崔皓又不禁一脸苦色地道,“大王,我廷尉府的人手已经捉襟见肘了,恐怕不能处理这诸多的事宜,唯恐影响了大王的改革的效率。”

    “无妨。”

    石闵摇摇头:“朝廷将选官,接下来会有许多士族子弟进入官场,这些人都是饱学之士,稍加提点,就能很快适应自己的角色。”



第0270章 贤内助
    公元344年十月初,即赵青龙元年,石遵分封石闵青、兖、豫、司、幽、徐、并、朔八州三十六郡,包括辽西与西北的河朔在内的疆土都给石闵作为封地。

    除了不在朝廷掌控的凉州、秦州、雍州(合称关陇)以及西域都护府,还有一座邺城,赵国的所有疆土,石遵几乎都封给了石闵!

    这一回石闵的釜底抽薪做得够绝的!

    于是,石闵在大梁建立魏国,称孤道寡,大封群臣。赵国之政令皆由大梁出,邺城除了顶着一个“都城”的壳子,实质上并不具备作为国都的资格。

    石闵之所以将大梁作为魏国的都城,一方面,是因为大梁富庶,水网密布,道路四通八达的,更是往来客商的落脚之地,本就很繁华,不必朝廷过多地营造这些。

    一方面,则是定都大梁,居天下之中,并不会引起四方邻国的不安。

    不过在石闵看来,这更重要的,自然就是大梁距离邺城很近,一旦邺城发生什么情况,石闵派出去的军队都可以朝发夕至!

    “臣等参见大王!”

    这一日,石闵还在御书房处理政务,秦牧求见,身后还跟着两个身穿七品官服的大臣。

    石闵原来还很纳闷呢,秦牧带着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芝麻官过来作甚
1...113114115116117...2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