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冉魏霸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平身吧。”

    “谢大王!”

    等到秦牧起身,便道:“大王,臣幸不辱使命。前日,大王与臣说起这大梁城的规划,还有新建造的魏王宫的事情,臣不擅此道,故而替大王找来了两位巨匠!”

    “巨匠”

    秦牧指了指旁边的皮肤都泛着古铜色的大臣,说道:“这位是解飞,先帝在位时曾经得到重用,营造建章宫和太武殿的图纸便出自他手。解飞对于宫殿建造、规划,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由他负责兴建魏王宫,想必是再合适不过的。”

    闻言,石闵微微颔首,没有说话。

    有石闵的点头,解飞是激动不已,自从石虎死后,他这个大工令可谓是一无是处,不受重用,倍感冷遇,还因为营造上林苑的事情被汉人大臣弹劾,成了一个七品的小官。

    现在若是得到了建造魏王宫的大工程,解飞一定会重新得到重用的!

    秦牧又指着另外一个大臣说道:“这是释昙翼,冀州羌人,历任平原县主簿、县令,先为工部上造。解飞举荐释昙翼负责修建大梁城,城市规划。”

    石闵沉吟了一下,随即垂询道:“解飞、释昙翼,寡人想要知道,这建造魏王宫和修建大梁城,需要多少时日需要多少人力需要多少财力”

    所需时日,所需人力和所需财力,这是石闵所关心的三大问题。无论是修建大梁城,还是营造魏王宫,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不少的时间。

    解飞在来时似乎已经考虑过这一点了。

    “回禀王上,经臣下计算,营造魏王宫,所需时间至少五个月,修建大梁城,所需时间应为三个月。所需劳役,初步估计,自江淮或者河东一带输送木材,烧制琉璃瓦,烧制砖块,包括修建的工匠等,营造魏王宫,所需人力不少于十三万,修建大梁城,所需人力不少于六万!”

    “至于财力投入,初步估计,营造魏王宫需要钱三千二百万贯,修建大梁城需要钱一千万贯!”

    闻言,石闵的眉头一皱:“为何需要差不多二十万的人力”

    钱不是问题,但石闵唯一不满的就是这人力,需要征发的劳役太多太多!

    解飞低着头道:“若是人力减少,只怕工期会延长。”

    “……”

    石闵的想法是尽快营造好魏王宫和大梁城,这钱他是不缺的,但是这人力,太过劳民伤财可不好。

    “你们先下去吧,此事容后再议。”

    “诺!”

    石闵现在是日理万机,尽管他在很多政事上都做了甩手掌柜,放权给下面的人,但是他自己并不轻松,每每在御书房忙到傍晚,还有一大堆的奏章都没得批阅,无奈之下,石闵只好让人将这些奏章打包,全部带回自己的魏王府去批阅。

    想了想,石闵还是觉得有些不忿,若是自己的家就在后宫,至于这么一整天都来回跑吗

    “大王驾到!”

    回到家中,已经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石闵的一众妻小还都围坐在一起,等候着他这个一家之主的到来。

    王后董巧巧,妃子崔莹、石兰、独孤伽罗和黄月婵,石闵的妻妾成群,但是相对于他现如今的身份来说,五个媳妇儿并不多。

    至于石闵的儿女也有几个,长子石明,次子石智,三子石西,四子石操,长女石丽华,次女石宣华。

    妻妾五个,儿女六个,这就是石闵目前的家庭状况。

    “王上(父王)!”妻儿们纷纷起身行礼。

    石闵走到了上座,坐下:“都坐下吧。”

    等到妻儿们都落座,石闵又跟董巧巧道:“王后,寡人这些时日政务繁忙,可能回不了家吃饭,你就不必让大家等着寡人回来了。”

    “诺。”

    看着几个孩子一脸的委屈,盯着桌子上的食物想吃又不敢动筷子的模样,石闵会心的一笑,便拿起了筷子夹起一块肉,说道:“都吃饭吧。”

    一顿晚餐下来,石闵吃了半饱,便直接去了自己的书房,又开始挑灯夜战。

    见着这个模样的石闵,董巧巧不禁有些心疼,随即让人做了一碗羹汤,打了一盆热水,进入书房。

    石闵的书房可不是一般人能进的,所以无论是羹汤还是那盆热水,都是董巧巧自己带进来的。

    “呃……巧巧你这是”石闵不禁发愣了。

    “操劳了一日,想必闵哥儿你也乏了吧先放下手头的事情,妾身给你洗洗脚。”

    “这……这如何使得”石闵连忙站了起来,却还是被董巧巧地按着肩膀,放倒在了椅子上。董巧巧的白眼翻了翻,说道:“这有什么使不得的在外面,妾身是高高在上的魏王后,但是在家里,在你的身边,妾身只是闵哥儿你的妻子。正好,妾身近些日子学了一些足疗按摩的手法,就让闵哥儿你好好享受一下吧。”

    董巧巧的确是有心了,为了给石闵分担一些压力,她无法代替石闵去处理政务,无法跟石闵一样去待人接物,但是石闵回到家中,就不会有太多的烦扰,还能享受她董巧巧的“一条龙服务”,真是想想都激动!

    石闵的心里豁然开朗,家中有一个贤妻,有一个贤内助就是好。

    古代的帝王们寿命普遍不高,除了自身存在隐疾之外,不是勤政爱民,夙夜在公被活活累死的,就是被后宫里的那些狗屁倒灶事儿弄得心烦意乱,最后抑郁而终的。

    历史上有名的贤内助皇后不少,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和明太祖的马皇后应该榜上有名。

    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皇帝天子在朝中的地位,皇后以一宫之主身份管理后宫,母仪天下。皇后作为古代一种特殊的职业,其职责异常复杂。

    古往今来,能做好皇后者,寥寥无几,能做到称职者,更是寥若晨星。

    石闵所称道的,便是阴丽华、长孙皇后和马皇后。

    阴丽华当上皇后之后,仍一本初衷,恭俭仁厚,谦让自抑,不喜笑谑,事上谨慎柔顺,处下矜惜慈爱。她主理后宫,不曾干预朝政,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

    阴丽华一生谦德可风,与刘秀的婚姻美满幸福,天下都称她为贤后,被誉为“史上最称职的皇后”。

    长孙皇后出身于世代显赫的贵族世家,聪明贤惠,知书善文,熟读经史,是一个有见解、识大体、宽厚仁慈的女性。武德末年,长孙氏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

    在后位时,她时常借古喻今劝谏皇帝,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的美名;她性情不好奢靡,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长孙无忌为宰执;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宫中无人不爱戴,后宫无乱事。

    长孙皇后是皇帝的辅政良佐,是忠直大臣的保护伞,是后世皇后的标杆。

    她是一个拥有汪洋恣肆口才的纵横家,她是一个偏好奇特珍贵玩物的收藏家,她是一个自信且略带自负的幸福女人,她是她丈夫挚爱一生的妻子,他们的伉俪情深足以让后人感动。长孙皇后在后人的心目中是皇后的楷模,她和李世民是史上著名的“模范夫妻”。

    还有马皇后。

    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坚不裹脚,故被人称为“马大脚”、“大脚马皇后”。

    马秀英十二岁时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二十一岁时嫁给朱元璋,与其共同渡过十五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册立马秀英为皇后。

    马皇后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她是史家公认的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代贤后。




第0271章 士族与豪强
    石闵原想着吃了羹汤,便再着手处理政务的,但是董巧巧的按摩手法实在了得,让石闵自己如置身云端,飘飘欲仙。

    到了后来,石闵干脆仰着头,枕在椅子上,半眯着眼睛在那里享受着董巧巧的足疗按摩。

    “闵哥儿,妾身有事情想跟你说一说。”从入门开始,董巧巧便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犹豫再三,她最终还是开口了。

    “有话直说嘛。”

    “月婵妹妹想回家省亲。”

    “回家省亲这还用向我请示吗”

    董巧巧颇为迟疑:“闵哥儿,不是的。这一回,妾身想让你陪同月婵妹妹回家省亲。”

    “为何”

    “这两年,月婵妹妹的娘家,襄国黄氏借着闵哥儿你给予的便利,其丝绸、酒水、茶叶等生意已经做大,遍及大江南北,咱们赵国附近的晋国、燕国和成国等,都有黄氏的生意。近来妾身找月婵妹妹谈心,她跟妾身说起了这些事情,而且襄国黄氏中也有不少的青年才俊,月婵妹妹不便推荐,似乎有些难为情,想来这是黄韶授意的。”

    闻言,石闵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巧巧,你的意思是”

    “接受黄氏的善意。当前国库虽然宽裕,但是为了长久之计,钱粮这种东西还是多多益善。而且闵哥儿你眼下拉拢颍川世家,的确是如虎添翼,但是未免养虎遗患,闵哥儿你还应该大力笼络其他北方士族豪强的心。襄国黄氏,只是地方豪强,不比世家,但他们的家族中一旦有人步入仕途,还在朝中居上位,必可一跃成为真正的世家!”

    “这是黄氏一族这些地方豪强的期许,同样的,闵哥儿你也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闻言,石闵不禁微微颔首,说道:“巧巧,你说的对。帝王心术,贵在制衡。”

    士族门阀与地方豪强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由于论者所持角度互异,史书对这种特殊阶级的称谓颇不一致。例如:指家门贵盛者,称为“高门”、“门第”;强调世代做官者,称“士族”、“世家”。

    至于“世族”一词,兼指政治、社会、文化地位而言,意含较广。

    直至现代,门阀等词汇,仍被用作对有名、有钱、有权有势之家族的别称。

    “第”,指直接面向大街开的院门,这是古代身份地位高尚的标志。门第指家族背景、地位贵贱。

    而阀阅一词则最早见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这些有功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后裔为了彰显自己的业绩,所以在大门两侧竖立两根柱子,左边的叫“阀”,右边的叫“阅”。阀阅指家族功绩、官历等。

    这些身份地高位显的功臣,其权势往往不止一代,他们的后世子孙也在这种庇荫之下,通过各种途径,担任朝廷的要职,形成家族、姓氏势力。

    于是,人们称呼这样的家族为门阀。

    一些朝代甚至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了门阀所享有的特权,这就成为了门阀制度。

    世族和贵族的定义和标准有分别的,虽然有重复之处,但贵族是以正式的爵位等头衔固定,由国家政权所册立的,可以因为政权迭更或受封者犯罪或不得势而被褫夺,而且有些贵族的定义,只限于受勋者本人(如终身贵族),所以不能以某个人是贵族家庭出身,本人就自动成为贵族。

    而世族是社会上以人物的背景而接受和承认,故在君主制中,一些王朝败亡后,旧有的王室和贵族只要没有被屠杀殆尽,并未被新政权册封,但受到民众的尊敬且不须隐姓埋名的话,便可以视为非贵族的世族,而在共和政体中连续超过一代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实权的家族也常被视为世族。

    所以世族的繁盛与否,有时会被视为一个地方公民社会的发达程度指标。

    虽然世界史上各国各地都有世族,为免本条目过分复杂,以下专指中国历史上的世族发展,外国的世族则涉及该国本身的历史与文化,可参见各国本身的历史。

    世族阶级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汉代。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无论是朝廷的征辟,或是郡国的察举,大多以赡富经学者为上选;但由于经学教授不易,经学大师常将其独特见解传与子弟,经由历代传授,累世经学往往造成累世公卿,世族的雏形已逐渐浮现。

    门阀观念于东汉时期萌芽,公家以经学取士,学者皆以经学传授子孙,以便入朝为官,随着经学这门学问代代相传,也逐渐形成了名门望族,如汝南袁氏的袁绍袁术兄弟,两人祖先四代中,竟有六人位居三公职位。

    东汉末期,战争不断,许多豪强、士绅家族,也逐渐崛起,成为地方上重要的势力,也是门阀的来源之一。

    董卓之乱后,拥兵自重的州郡脱离朝廷中央独立,士族豪强亦纷纷聚众起事自保,形成地方上的割据势力,甚至自命为“诸侯”。

    虽然曹操因自己出身宦官家族,与唯才是举的政略需要,曾试图大大削弱门第的影响力,不以人才的出身决定其职务;但曹操之子曹丕继位后,接受了九品中正制的提议,反而大大加强了士族对于官职的垄断。

    而东吴之所以能够与曹魏长期抗衡,亦与获得江东地区的世族的合作有关。相反蜀汉政权由于长期得不到巴蜀地区士族的支持,后期出现人才匮乏,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

    汉末以来的社会动荡,使人才流徙,无法进行察举,所以曹丕采用陈群等的建议,创制九品中正制,以选拔官吏,扩大政权基础。

    其办法是,在朝廷选择贤能与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本及州、郡的中正官,由中正官负责查访散居各地的同籍贯的人事。

    中正官是依据是人的谱牒家世、德性、才能评定人才优劣,定为九品,据以作任官的标准。九品中政治初行时,尚能秉持曹操用人“唯才是举”的原则,不分门第高卑。

    但逐渐因中正官多由高门子弟担任,他们在评选时不免偏私,所以制度到后来,中正官被门阀把持,只推选门阀子弟,加速世族阶级发展,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遂形成严格的姓氏等级制度,许多名家大族因而产生。

    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

    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

    司马懿家族乃世族,故常维护世族之利益。门第愈高,官职愈高。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后,东晋司马氏定鼎金陵,在江南立国时,有赖于世族门阀之支持,更受朝廷之重视。
1...114115116117118...2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