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冉魏霸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公元54年,鲜卑首领满头、於仇贲率部到洛阳朝贺,被东汉封为王侯,管辖鲜卑、乌桓各部。随着匈奴分裂,鲜卑逐渐摆脱匈奴的控制。

    接着鲜卑又联合乌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国大败北匈奴,北匈奴势弱。

    91年,东汉政府联合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势占据蒙古草原,吞并匈奴余种十余万落,开始强盛。

    东汉桓帝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分地为三:右北平以东为东部,右北平到上谷为中部,上谷以西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管理,直属檀石槐。统一后,鲜卑连年侵扰东汉边境。

    直到公元177年,东汉灵帝命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各率骑兵万余人,分别从高柳(今山西阳高)、云中郡(今内蒙托克托东北)、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出塞,分三路进攻鲜卑。

    汉军出塞二千余里,鲜卑首领檀石槐命东、中、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大败汉军。

    檀石槐死后,鲜卑分裂,西部鲜卑叛离,漠南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轲比能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

    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最强,影响大。




第0280章 何乐而不为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派遣使者联络轲比能,意图前后夹击曹魏。轲比能率兵至石城(今甘肃皋兰),屯兵边境。

    为防鲜卑南下,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韩龙将轲比能刺死,鲜卑开始“部落离散,互相征伐”,鲜卑各部进入独立发展时期。

    东部鲜卑先后形成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据辽西;拓跋部也在拓跋力微的率领下,第三次南迁来到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秃发部也从拓跋部中分离出来,由塞北迁居到河西;乞伏部在西晋建立以前,就已经大规模迁入雍、凉二州。

    西晋建立后,对周边鲜卑各部采取安抚政策,并授予某些部落首领官职称号,加强统治。虽然鲜卑时有反叛(比如慕容涉归、慕容廆父子俩侵扰边境,秃发树机能的反晋起义等),但总体来说,西晋和鲜卑保持着良好的隶属关系。

    但在八王之乱开始后,西晋王朝内部混乱不堪,国力衰弱,天下大乱,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逐鹿中原。此时的鲜卑,特别是辽西鲜卑各部也趁机分一杯羹,段部、拓跋部两部投靠西晋边疆重臣,参与中原纷争。

    段部鲜卑发源于辽西走廊一带,其始祖为段日陆眷,原位乌桓大人的家奴,因饥荒,在辽西郡附近乞食,招诱亡叛,逐步强盛。

    八王之乱爆发后,段部跟随西晋幽州刺史王浚南下中原,攻克邺城,抢掠甚多。段部首领段务目尘因此被西晋封为辽西公,领有辽西郡。

    但鲜卑兵因惧怕王浚军令,将劫掠来的八千汉族女子沉溺在易水河里,令人发指。史书评价曰:“黔庶荼毒,自此始也”。

    拓跋部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拓跋部多次南迁,并参与檀石槐组建的部落联盟。

    310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同西晋并州刺史刘琨结盟,共同对抗石勒,被西晋封为大单于,代公。

    315年,又自立为代王,置百官,拓跋代国至此建立。

    而辽西鲜卑慕容部在东晋建立前,鲜卑部在慕容廆的带领下一直未参与中原混战,专注培育实力。慕容部先后击败扶余、高句丽和宇文部、段部等鲜卑部落,逐渐成为辽西最强存在。

    321年,慕容廆被东晋封为都督幽、平二州及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封辽东郡公,赐丹书铁券,允许他承制选置平州官员。慕容廆死后,其子慕容皝即位。

    慕容皝即位后,先是平定了国内的叛乱,后又打败段部和宇文部。

    337年,慕容皝被东晋封为燕王,建立燕国(燕国早已建立,只不过慕容皝还是接受了晋朝的册封)。

    听见荀稷说鲜卑人没自信,韩寿便有些愤愤不平:“荀子何出此言我鲜卑人若是没有自信,何以强大至此”

    “强大汝鲜卑果真强大”荀稷随即反唇相讥。

    “哼,如今北方草原已经是我鲜卑人的天下!曾经东胡人、匈奴人和乌桓人占据的地盘已经成了我大鲜卑的铁蹄所驻之地!”韩寿的模样有些趾高气昂。

    荀稷眯着眼睛道:“大鲜卑这位大人,鲜卑人如果真有真有你口中所说的那么强大,为何不能入主中原鲜卑的人口不少,至少有数百万,但是为何只能屈居于漠北草原屈居于这片苦寒之地荒凉之所”

    “羯人不过数十万,却是已经在中原称王称霸二十余年!但是人口数百万的鲜卑人为何还要屈居漠北”

    闻言,韩寿和在场的鲜卑人都很愤怒:“荀子所言可谓诛心之论!说我鲜卑人不够强大,那么你们汉人呢汉人上千万!为何只能如两脚羊一般被胡虏驱逐为何如同丧家之犬逃亡江南”

    荀稷的脸色一沉,这是每个汉人心中的痛!

    自三皇五帝以来,汉人第一次面临亡族灭种的浩劫,偏偏这还是汉人自己做的!

    该死的司马氏!

    荀稷在心里唾骂了一句。

    若不是得国不正的晋王朝的统治者不善于治理国家,把国家搞得一团糟不说,最后还引起了“八王之乱”,这才导致五胡乱华,让整个华夏大地变成了一片焦土,中原民不聊生!

    慕容皝闻言,知道自己该站出来说话了:“好了!都少说两句!”

    慕容皝这个大王发话了,所有人自然都得洗耳恭听的。

    “荀子说的没错。我鲜卑的人口数百万,还占据了整个漠北草原,辽河平原,还有西北陇左一带都是我们鲜卑人的势力范围,但是为什么只有几十万人的羯人能入主中原,我们强大的鲜卑人偏偏要偏居一隅”

    慕容皝掷地有声地道:“都是因为咱们鲜卑人的内部不够团结!东部有我慕容氏,中部有拓拔氏,西北一带更是有以秃发部、乞伏部为首的鲜卑部族!大大小小,零零碎碎的鲜卑部族不能如同檀石槐时统一起来!”

    “遥想当年,汉军出塞二千余里,我鲜卑首领檀石槐命东、中、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大败汉军!便是当时天下无敌的汉家精锐都不能战胜我鲜卑铁骑!”

    “寡人渴望重现我大鲜卑往日之荣光!”

    群臣都拜服道:“臣等愿尽心竭力,效死大王!”

    国相封弈更是垂手道:“大王,眼下我燕国已经相继消灭了宇文部、段辽部,又攻灭了夫余人,正在进攻高句丽,鲜卑大一统之日,当指日可待!”

    慕容皝攥着拳头道:“只要咱们鲜卑人联合起来,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大王万岁!”群臣山呼道。

    见到这一幕,荀稷不禁收敛了神色,低着头,眼中微不可察地闪过一丝忌惮的神色。

    鲜卑人若是真的团结起来了,焉能有他们汉人的活路

    慕容皝见到群臣都信服自己,不禁微微颔首,又道:“好。既然如此,寡人决定,与赵国建立盟好关系,签订国书。燕赵两国于边境建立通商集市,公平交易,互惠互利。”

    “大王圣明!”

    既然慕容皝已经作出了决定,群臣就不好出面反对了。

    更何况,在荀稷还没来之前,其实燕国的君臣已经在私底下商量好了,要接受赵国的示好,建立互不侵犯,互惠互利的关系的。

    慕容皝早就想与赵国修好关系了,只不过石虎在世的时候,屡屡进犯燕国,征伐不断,被动防守的其实是燕国一方,赵国表现出来的侵略性更强!

    眼下燕国已经相继吞并了鲜卑宇文部和段辽部,又征服了北方的夫余人,成为了辽西最强大的势力,兵强马壮。

    慕容皝正打算一鼓作气攻灭高句丽呢!

    现在燕国的军队还在与高句丽的军队作战,这边与赵国议和,燕国还能腾出更多的兵马进入高句丽作战!

    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与赵国修好关系,与其通商,燕国还能从中获得弥足珍贵的茶叶、丝绸、瓷器、盐巴等这些稀罕玩意儿!



第0281章 亲征淮南
    在石闵的运筹之下,赵国相继与附近的燕国、代国、仇池国和成汉国建立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的友好互盟条约,并缔结通商关系,在边境设置通商集市。

    与此同时,为了完成赵国在形式上的大一统,石闵决定册封列国的王上。

    慕容皝为燕王,立燕国,定都龙城;拓拔什翼键为代王,立代国,定都平城;杨初为仇池王,立仇池国,定都仇池;李势为成王,立成国,定都成都。

    此外,赵国朝廷还在石闵的主导之下,册封关陇之地的张骏、蒲洪和姚弋仲。

    张骏为凉王,立凉国,定都姑臧;蒲洪为秦王,立秦国,定都天水;姚弋仲为雍王,立雍国,定都长安。

    而石闵自己则是被册封为魏王,立魏国,定都大梁。只不过石闵这个王和其他的几个国王不一样,他是摄政王,又是最大的藩王,故而整个赵国,除了邺城之外,原先赵国的疆土都并入了魏国的势力范围!

    这样一来,赵国便出现了八王共治,割据一方的局面。

    慕容皝、李势这些原本割据一方,称王称帝的人为何会选择臣服于赵国要知道,李势的成汉(汉国)原本可是有着帝号的,只不过在接受了赵国朝廷的册封之后,李势便是自降身份,成了一个成王。

    其实这些都是有原因的。

    慕容皝、张骏、拓拔什翼键三人都是墙头草,毫无底线的家伙,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一边接受了晋国的册封,又接受了赵国的册封,朝秦暮楚,随风而摆,所以他们会接受赵国的册封,让赵国完成形式上的北方大一统,这个不足为奇。

    至于蒲洪、姚弋仲则是没有选择的权力,他们已经是反叛者的身份,石闵没有派出大军来征讨他们就谢天谢地了,更何况现在石闵还给了他们这么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让他们称王称霸呢

    仇池国的杨初也是如此,依靠天险,形胜之地,赵国不能轻易灭掉仇池国,所以接受赵国的册封,除了要缴纳一些“保护费”之外,仇池国着实没什么损失的。

    至于成国的李势,亦是别无选择的。

    成国原本是称帝的,但是招致晋军连年不断的进攻,国势早已疲惫不堪,故而能够去帝号,换取赵国的保护对于成国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只不过这样一来,晋国这边承受的压力就很大了!

    赵国邺城,常青殿。

    此时此刻,坐在这里上首的不是赵国的皇帝,而是魏王石闵。而在石闵的下面,则是正襟危坐着四个人,分别是大鸿胪秦牧,廷尉崔皓,校书郎荀稷和中书监冉良。

    这五个人,已经是赵国的权力核心了。

    石闵首先说道:“寡人已经得到消息。在庾冰的主导之下,晋国已经决心向我大赵开战。种种迹象都表明,赵晋两国的一场大战已经不可避免了。庾冰之弟,晋国的安西将军庾翼已经率军进驻襄阳,庾冰也以车骑将军、都督江荆宁益梁交广七州豫州之四郡军事、领江州刺史、假节镇武昌,作为庾翼后援。”

    “寡人接到线报。晋军在淮阴、襄阳方向频频调兵遣将,出兵的规模十分庞大!诸卿,寡人欲战,但如何战,还请大家一起商量出一个章程来。”

    秦牧等四人面面相觑。

    崔皓沉思了一会儿,便道:“大王,果真非战不可吗”

    “非战不可!”石闵掷地有声地道,“赵晋之战,已经不可避免。就算寡人不战,寡人想晋国也不会放任我大赵自己和平发展,强大起来的。如果寡人猜得没错的话,晋国应该是想效仿当年蜀国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的事情,想要通过袭扰我赵国的方式,为自己赚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崔皓具备大局观,但是在军事上,秦牧更有话语权。

    秦牧道:“大王,不管晋军是否要北伐,犯我赵国疆界,该打的还是要打的。须知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一年来我们赵国都在精兵简政,几乎裁撤了一半的军队,能调动的兵马只有三十万,不过我想十万兵马,足以打败北伐的晋军了。”

    “秦牧你的想法与寡人不谋而合。”石闵微微颔首道,“既然决定要打,就一定要胜!还是大胜!最好能把晋人都打怕了,打惨了,打到他们数年之内不敢起兵北伐!”

    “若是如此,大王没有二十万的兵力只怕是做不到。”

    “兵贵精不贵多。”石闵沉声道,“晋军屡屡北伐,都功败垂成,其缘故,不在于兵不够勇,将不够谋,而是在于晋国人心不齐。此番大战,寡人愿起十万精锐之师,主动出击,亲征江南!”

    “大王三思!”冉良皱着眉头道,“眼下国中百废待兴,各方面还未统筹兼顾,人心浮动,这个时候,若是没有大王你亲自坐镇邺城,震慑宵小,不知道整个赵国会出现什么乱子啊。”

    崔皓亦是道:“大王,中书监大人说的没错。统兵作战的事情自然有将军们去做,大王只需要把控全局就好了。”

    “可是此一战非同小可。胜了,便能震慑列国,打击晋国,使其不敢再轻举妄动;若是败了,寡人只怕淮南危矣,中原危矣!四方群雄未必不会见风使舵,对我赵国群起而攻之啊。”

    “大王所虑不无道理,但是我们大赵国还输得起。大赵多精兵强将,大王只需要派出精锐十万人,再择一良将,想要御敌于国门之外不是难事。”

    石闵一时之间沉默了。

    “以何人为将好”石闵问了一句。

    “大司马李农如何”冉良举荐李农。

    “李农虽是出身乞活军,与寡人本是一脉相承。但是在一些方面李农的意见往往与寡人相左,寡人不怎么信任李农。”

    “李信如何”冉良又举荐道。

    “李信善于统兵治军,是一个帅才。但是十年磨一剑,此番南征,李信可能会遭遇到晋国名将桓温,李信可能不是桓温的对手。”

    “那么董平呢”

    “董平善守不善攻,若只是守住淮南,董平完全可以胜任,但此番我赵军乃是主动出击,焉能畏畏缩缩”

    “梁犊、麻秋和王朗这些将军呢”

    “这些人都是胡人,有大将之风,但寡人信不过他们。他们也绝对不是桓温的对手!”

    “……”

    冉良不禁摇摇头道:“大王,你为何如此高估桓温”

    “桓温此人,确是帅才。不知道诸卿有没有听说过琅琊榜。在琅琊榜上,寡人与慕容恪、桓温号称当世三大战神。桓温的战绩虽然不及寡人和慕容恪,但也相差无几,水分不多。”
1...119120121122123...2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