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魏霸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其三,高句丽每年都必须要向魏国派出遣魏使。所谓的遣魏使,其实就是一些青年才俊,让他们进入魏国的国子监或者是稷下学宫进行修学,以达到魏国与高句丽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魏国还会派出部分青年才俊进入高句丽,进行修学。
其四,高句丽将视道教为国教,并加以推崇!
没错,冉闵要正式确立道教的地位了!
其五,高句丽其后必须在国内大兴儒学。
而在这一系列的条约签订之后,冉闵便悍然撕毁了此前魏燕两国所签订的友好条约,以李信为大将军,出动左右骁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这中央十六卫中的四卫,共计六万人,号称十五万兵马,北上辽西,进驻令支。
而这一路上,李信所率的兵马更是大造声势,捣鼓出了十余万人马的声势,故布阵,让人搞不清楚魏国这一回到底是出动了多少的兵马。
而得知这一消息的慕容皝,更是震惊不已。
第0365章 慕容俊
燕国龙城,燕王宫。
此时此刻,燕王慕容皝的脸上阴晴不定,右手紧紧的抓着自己的大腿,似乎还有些咬牙切齿。当然了,似那一种愤怒的情绪,慕容皝还是勉强能克制得住的。
慕容皝在心里警告自己,千万不要愤怒,愤怒会让你丧失理智,丧失应有的判断力。
“大王,大臣们都到齐了。”
等到旁边的宦官提醒了一句,慕容皝这才回过神来,端坐在自己的王座上。
慕容皝沉声道:“诸卿,寡人召集你们前来,是想告诉你们一个消息。就在刚刚,寡人得到探子的汇报,说魏军已经开始北上,大量的粮秣也开始在辽西囤积起来。”
“魏军是要进犯我燕国”群臣都有些不可置信。
相国封弈询问道:“大王,这消息是否属实魏国果真要跟我燕国开战吗”
慕容皝说道:“消息应该不假,现在魏国的军队已经渡过黄河,奔着辽西过来了。前不久寡人接到的情报是高句丽向邺城遣使,请求魏国发兵支援,没成想这事儿竟然成了!诸卿,眼下魏国将大兵压境,我燕国该如何应对”
“大王,不知道冉闵派了多少兵众又以何人为大将”
“以李信为大将,号称步骑十五万人。寡人估摸着没有那么多,但是探子来报,应该不下十万兵马。”
“这……”封弈有些咂舌,群臣亦是颇为动容。
十万兵马,再加上李信这么一个声名鹊起,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只怕魏国这回真的不是来“打秋风”,给高句丽人打打掩护这么简单的了。
难怪慕容皝和燕国的群臣这么认为,因为此前赵国出兵,其规模从来都是超过十万人的,想来这一回是只多不少。
封弈当即说道:“大王,如若魏国真的举大兵而来,现在我龙城兵马无多,只怕难以抵挡,为今之计,还请大王暂停对高句丽的攻势,将兵马撤回国内,以应对即将到来的魏军!”
“不可!”
建威将军慕容翰反对道:“大王,眼下大军正在攻打丸都城,即将攻下,怎可半途而废拿下丸都城,再乘胜追击,一定能彻底消灭高句丽的势力,这样我燕国就能灭亡高句丽,继而吞并新罗和百济,然后一统整个朝鲜半岛了呀!大王,东征之国策早已定下,怎可轻易更改”
“这是轻易就能完成的吗”封弈据理力争:“攻打一个高句丽,连年交战,咱们死伤了多少的将士损耗了多少的武器和战马不也没能灭掉高句丽吗高句丽多么顽强,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前几年我燕军大破高句丽,发掘高句丽的先王美川王之墓,掳走美川王的尸体和高句丽王的生母周氏,并将高句骊历代积累下来的金银全部搜刮一空,掳走了高句骊百姓五万多口,最后一把火烧了高句骊王宫,并将丸都城再次变为平地。但高句丽人不也没投降,不也没被消灭不是吗眼下就算是再一次攻破高句丽的丸都城又如何难道高句丽就会因此灭亡了吗”
慕容翰闻言,亦是不甘示弱,吵的脸红脖子粗说道:“相国大人此言差矣!正是因为高句丽这些年来被我们燕国打得这么惨,压制得这么厉害,现在正是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消灭高句丽的好时候啊!咱们牺牲了那么多鲜卑勇士的生命才换来的胜利,怎么能错失这灭掉高句丽的大好时机呢”
“建威将军休要在此危言耸听!”
封弈瞪着眼睛道:“咱们还是先谈一谈魏军的威胁吧!魏军眼下大兵压境,而我国内空虚,可战之兵不足五万人,还大多数老弱病残,何以战魏军是多么的凶悍,大家都应该是知道的,其百战百胜,攻必克,战必胜,就算是正面野战,魏军亦是丝毫不弱于我鲜卑的任何一支劲旅的!现在咱们还能挡住魏军的兵锋吗能挡多久”
“换句话说,就算咱们能撑上十天半个月的,等到世子他们带着援军赶到,但是高句丽那里恐怕又会起乱子!这样咱们损兵折将,又讨不到什么好处,何苦来哉”
“这……”慕容翰沉默了。
封弈又向慕容皝继续道:“大王,臣以为应当马上向世子发出班师回朝的诏令。如若国中无兵可用,现在魏军又趁虚而入,只怕用不了多久,魏军就会长驱直入,兵临我龙城城下了!”
慕容皝闻言,真是老大的不甘心,不过他也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原以为跟南面的魏国签订了那什么友好盟约,冉闵就会安分一点,不会派兵北伐了,大家井水不犯河水。没成想冉闵这小子这么不守信用,这刚刚签订了盟约不过一两年呢,就已经悍然撕毁了盟约!
现在燕魏边境,燕国的驻军不足一万人,魏国的军队来势汹汹的话,一两日就能突破燕国的边境线,长驱直入了。
而在接到了慕容皝给予的撤退的命令之后,慕容俊叹了口气,随后下令全军拔营,放弃了继续攻打丸都城的战争。
但慕容恪很不服气,也很不解。
“王兄,为何要现在撤兵只要给我千悍卒,两日之内,我一定可以拿下丸都城的!”
看着慕容恪信誓旦旦的模样,慕容俊真心不想打击他,不过他还是摇摇头道:“恪弟,我也不想撤军,但这是父王的命令!眼下魏军突然大兵压境,而国内兵马吃紧,无力一战。难道让我们舍弃辽东那肥沃的土地,换取这高句丽的穷山恶水吗”
“王兄,你怎么知道魏国是真的大兵压境呢万一他们只是虚张声势呢要知道,现在魏国正在搞什么变法,动辄大战的话,只怕魏国是得不偿失的,我与魏王冉闵有过一面之缘,我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他一定不会因小失大的!”
慕容俊摇摇头道:“恪弟,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但是关键在于,魏国输得起,赌得起,但是我燕国却是输不起,也赌不起呀!”
对呀,魏国家大业大,失败了还能继续失败,但是燕国不一样,燕国输不起,失败了就没有以后了!
谁能猜得出魏国这一回出动了多少的兵众果真是十万精锐之师的话,只怕燕国这一回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值得一提的是,站在慕容恪面前的慕容俊,其实还是一个十分有远见卓识的人。慕容俊,就是现在燕国的世子,未来慕容皝的接班人!
在原来的历史上,慕容儁即位时名义上仍为东晋的燕王,然而于352年正式称帝独立。
慕容儁在位期间消灭了冉魏,入据原本由后赵所占领的中原地区,并移都邺城,大燕进入鼎盛时期,终与南方的东晋和关中的前秦政权三足鼎立。
晚年大举征调军队,准备南下进攻东晋,后因激起了国内人民的反抗,被迫停止出兵。
357年,前燕皇帝慕容儁迁都邺城。此时的前燕国富民强,检括人口,欲使步卒满一百五十万,以攻灭东晋和前秦。前秦,东晋惧怕前燕,纷纷去帝号,以避锋芒:东晋司马氏皇帝,去帝号,称王,自称“大岛夷国”,前秦苻坚去帝号,号称“大秦天王”。
然而,公元360年,慕容儁壮志未酬,去世。
事实上,公元357年,前燕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形式上的统一。
十六国有很多杰出的君主,如石勒、苻坚,甚至慕容儁的弟弟慕容垂才干均远在慕容儁之上,但三年内天下独尊,只有慕容儁做到了。
“唉!”
慕容恪无奈地叹了口气,这一回大动干戈而寸土不得,高句丽又得到了魏国的帮助,只怕日后想要消灭高句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第0366章 佛道之争
近日来,邺城内兴起了一股流言,说是魏王要定国教,要在佛教和道教之间做出一个抉择,择其一为国教!
这全都是因为冉闵张贴出的一张布告,其中要重金悬赏三千名道士前往朝鲜半岛传教。这原本简简单单的一张布告,却在民间掀起了一股轩然大波!
冉闵如此推辞道教,难不成要定道教为国教吗
要知道,自古以来就有佛道之争。
而在这个时候,佛道之间,隐隐有分庭抗礼的趋势。
在北方,老百姓们多信佛教,尤其是在原先羯赵的疆界之内,石勒和石虎这两位羯赵帝国的皇帝出于对统治的考虑,更是对佛教推崇备至。
而在南方,信道教的颇多。
汉末直到魏晋,战乱不断,没有几天安宁的日子。皇帝和拥有兵权的军阀杀起人来不眨眼。知识分子,即使是已经挤进统治阶层的,也感受到时世危难,活得战战兢兢。
早晨起来,摸摸脖子,脑袋还长在上面,谁知晚上会不会掉下来他们再也不想去当一个好官,帮助皇帝治理百姓了。
还把这个作为人生理想和抱负,那才真叫傻瓜!活一天,乐一天,算一天吧!所以,士大夫阶层中的很多人都苟且偷生、及时行乐,甚至奢侈放纵、醉生梦死。
还有人到老子和庄子那里去找精神寄托,读老庄,谈老庄,清静无为呀,顺应自然呀,超脱世外呀,成了当时时髦的话题。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不能不逆来顺受、随波逐流。活得难受,就只好用老庄的玄奥哲理安慰自己。
越是这样,越觉得生命可贵。庄子的学问很好,就是把生和死当成一回事,这个不能信。好像有一天早晨,大家醒过来,突然都记起来生命的可贵,于是写诗吟赋,抒发感慨。
什么“朝露”呀,“金石”呀,都是流行一时的用语。
早晨的露珠,太阳一晒就无影无踪,比喻生命短暂。
金属、矿石之类的东西倒耐得住时光流逝的消磨,可惜呀,“人寿不如金石固”!想点法子多活几天吧!很多人就专意留心各种养生之道。有的人想象,要是把金石的性质转移到人体,身体大概会变得跟金石一样不容易朽坏。
于是很多人就去找各种矿物来吃,最有名的叫“五石散”,是用赤石脂、紫石英等矿物石药作原料的方子。
在这种时代风气下,道教的发展自然受到影响。当然,道教迎合时尚的结果,也更加推进了时代风气。
张鲁投降曹操,受到优待,当了大官。官僚阶级中很多人跟着学道,五斗米道在他们中间传播开来。
像晋国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属于世代为官的豪门大族,祖辈几代人都信仰五斗米道,大概也是从汉魏之际就开始了。五斗米道的名称很粗俗,后来不叫了,改为天师道。
在社会下层,几万户五斗米道民跟着张鲁北迁。太平道又因为遭受严酷镇压奄奄一息,五斗米道就趁机扩展自己的势力。很多原来的普通信徒,进入内地后发展了一批人,就自封为祭酒。还有人势力大了,就自封为天师。
在民间传播的道教很多都参与了当时的农民起义。
曹操自己也有一些神仙思想。但对张鲁五斗米道这一套并不真信。他收降张鲁,容忍五斗米道生存,都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实际上,他对道教采取的是既利用又限制的两手政策。曹操也曾经将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一些神仙方士召聚到身边,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他们,怕他们鼓动老百姓造反。
在官僚贵族和士大夫阶层传播的天师道,与神仙方士有了更多的接触。导致二者进一步合流。葛洪这样的道教思想家也就应运而生。
那么北方的佛教呢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初,赵主勒以天竺僧佛图澄豫言成败,数有验,敬事之。
及虎即位,奉之尤谨,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之日,太子、诸公扶翼上殿,主者唱“大和尚”,众坐皆起。
使司空李农旦夕问起居,太子、诸公五日一朝。国人化之,率多事佛。澄之所在,无敢向其方面涕唾者。争造寺庙,削发出家。
虎以其真伪杂糅,或避赋役为奸宄,乃下诏问中书曰:“佛,国家所奉。里闾小人无爵秩者,应事佛不”著作郎王度等议曰:“王者祭祀,典礼具存。佛,外国之神,非天子诸华所应祠奉。汉氏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立寺都邑以奉之,汉人皆不得出家;魏世亦然。今宜禁公卿以下毋得诣寺烧香、礼拜;其赵人为沙门者,皆返初服。”
虎诏曰:“朕生自边鄙,忝君诸夏,至于飨祀,应从本俗。佛是戎神,正所应奉。其夷、赵百姓乐事佛者,特听之。”
注意王度的“汉氏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立寺都邑以奉之,汉人皆不得出家;魏世亦然。”,可见虽然早在东汉初年佛教就开始传入华夏。
但在五胡乱华之前,佛教作为外来“胡教”入侵文化而一直受到汉族社会的强烈排斥,汉魏朝廷都明令汉人不得出家为僧,而只许“西域人立寺都邑以奉之”,也就是仅仅流行于旅华西域胡人之中,而汉人一律不得信仰佛教,因而在汉族中一直没有市场,影响力微乎其微。
而到了五胡乱华时期,为了在文化上奴化汉族,石赵统治者大力推行佛教,并打破了汉人不得出家的禁令,鼓励汉人改信佛教。
而王度的主张,乃是汉族知识分子试图在宗教文化上抵制异族统治者、捍卫汉族传统文化的尝试,石虎的回答,表明其顽强坚持本民族文化的立场。
由此,佛教几乎成为后赵的国教。
但现在的情势不一样了,羯人以佛教为国教,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奴役汉人,但现在当政的可是冉闵,他可不要维护汉家的权益,维护汉人的尊严吗
而远在凉州传教的佛图澄,在听见冉闵将要定道教为国教之后,勃然变色,随后乘船南下,舟马劳顿,直往邺城而来!
第0367章 护国大法师
“大王,护国师求见。”
冉闵正在御书房处理政务呢,忽而听见外面的内侍前来禀告。
护国师
冉闵愣住了,这时,在一侧的刘霸出声道:“大王,护国师就是佛图澄大师。”
闻言,冉闵这才恍然大悟。
没错,之前的佛图澄接受过石虎的册封,当了大赵国的护国师,地位尊崇的。但是佛图澄在朝堂上的存在感实在是太低了,佛图澄一般不参与朝政,不参加大朝会的,凡是有关宗教的事情,石虎都是私底下召见佛图澄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