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魏霸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当时使用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铁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
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
秦统一华夏以后,特别是两汉以来,由于冶铁业的大发展,不但铁制农具更加普及,成为“民之大用”,而且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具的种类增加,质量也大为提高。
西汉中期以后,木心铁刃农具已被全铁农具所代替。随着牛耕的推广,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加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东汉时开沟用的巨型铧,重达15千克、长达40厘米左右。
从汉代起,如磨碎磨平土壤用的耱,中耕用的锄和铲,收获用的钩镰等农具都已出现,并逐步得到改进。
至魏、晋、南北朝又有新的增益,如碎土保墒、平整土地用的耙就在此时出现。另一种农具耖也在这时所创。
由石磙和木框架两部分构成的碌碡、陆轴,则是一种碎土压实器,到隋、唐、五代时,它又发展成为磙上带刺。
在这一时期播种耧车的出现,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功效一个重大进步。耧车下端有3个耧脚,即3个开沟器,中间装有盛贮种子的漏斗,播种时用牛拉车,边开沟边播种,速度既快,质量也好。
灌溉器具的创造和改进也有重大意义。以前的桔槔主要利用杠杆作用,使用时不但费力,又不便于深井汲水和大面积灌溉。汉代创造的辘轳或称滑车,使汲水效率大为提高。
翻车于西汉末年先是在宫苑池沼灌水使用,而后逐渐普及民间,又经过东汉末年及三国魏时的继续革新,堪称灌溉工具上的一个重大创造。
它利用齿轮带动链上的许多刮水板将水刮入车槽,以人力或畜力驱动,用于提水灌溉和排涝时,效率远胜于过去的灌溉器具。东汉末年,还出现了渴乌即最早的虹吸管。
唐、宋、五代时发明的立井水车主要用于深井取水,也是利用齿轮原理。
至于高转筒车,则是用许多竹筒连接、借助水力转动轮轴汲水入筒提至高处的装置,主要应用于长江流域。
此外,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如风车的利用,舂米工具由杵臼到脚踏碓到水力碓的进步,特别是多个齿轮连带转动的连磨的利用等,都较过去大大提高了效率。
第0374章 士农工商
而此时,魏国农具的发展无论在动力的利用、机具的改进、种类的增加、使用的范围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
说说后来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吧,记载的农具只有30多种。
而冉闵亲自参与编纂的《农书》当中,“农器图谱”所载农具达105种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具,且附以精致插图。
这时还出现了绳套和挂钩。
绳套是把“一条杠”分解为两条绳索,可使牛耕的牵引力加大;挂钩是将动力机和工作机分开。
这样,利用绳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缩短,回转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于水田、平地,且可用于丘陵山区。
此时还出现了犁床或犁辕上附有改进犁,可以清除芦苇杂草,便于垦耕。在水田生产中,则有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农具耘荡的应用。砘是一种土壤镇压器,它与耧车结合可以在播种后压实土壤。
冉闵借鉴宋代秧马的发明,则可减轻稻田生产中拔秧的劳动强度。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高效率的联合作业农具如播种和施肥相结合的下粪耧种,由麦笼、麦钐、麦绰3部分组合的收割作业农具,一日可中耕20亩的耧锄,以及一机多用的水轮三事等。
农业动力上除使用人、畜力外,还较多地使用风力、水力来进行灌溉、排水和农产品加工。
原本在在金代出现的s型挂钩,中原地区已普遍应用。
它是改进了农具的动力和工作机的连接装置,把本身拉力增大了一倍,改进了农业各工序上的农具如犁、耧、耙、砘、耘锄等以及畜力、水力、风力等动力机构与工作机的联系,提高了效率。
而青年男人就是微服私访的魏王冉闵,在他身边的这个不足十岁的少年郎,就是他的嫡长子冉明!
走在田间地头上,冉闵将双手都收拢进袖子里,遥望着远方耕作的农户,淡淡的道:“阿英,你可知道父王为什么带你来这里”
“父王是想要孩儿多到民间探访,了解民间疾苦,尤其是农民之疾苦吧”冉明歪着脑袋道。
闻言,冉闵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是,也不是。阿英,寡人自然希望你能多多的了解民间疾苦,但这还不够。作为一个君主,心中必须要有一杆秤砣,一杆能衡量轻重的秤砣!民间疾苦,不只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有的时候,你的眼睛也会欺骗你。”
“噢,这就是父王你为什么不去邺城的乡下微服私访,反而跑到内黄县的原因吧”
“不错。”冉闵赞许地看了冉明一眼,说道,“寡人量邺城的官吏们没有这个胆子欺骗寡人,但是凡事无绝对,所以多走几个地方,多视察一下,明察暗访还是很有必要的!”
“父王,孩儿明白了。”
“哦你都明白什么了”
“孩儿以后一定会跟父王一样,多到民间去,多了解一下民间疾苦的。”
“为什么”看着兴致勃勃的冉明,冉闵还真不好打击他。
冉明说道:“因为黎庶之疾苦,即国家社稷之疾苦。若是老百姓们吃不上饭了,活不下去了,就一定会起来造反的,就像秦末的陈胜一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说出来若是被有心人知道了,还告发了官府,多半是杀头的罪过。当然了,法不诛心,但是你都表达出来了,不关你几年牢,还真对不起《魏法》!
“明儿,寡人就知道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冉闵笑着道,“自古以来,天子之下,分士农工商四等,士人为首,农民其次,工匠第三,而商贾最末,但是这四者中,士人与商贾为达官显贵,而农民和工匠却总是在温饱线上挣扎、徘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
过了一会,冉明摇摇头说道:“孩儿不知道,还请父王赐教。”
“阿英,这些知识都是你在书上学不到的,你要记着,要牢牢记着。”冉闵意味深长地道,“士人之显贵,在于出身,在于学识;商贾之显贵,在于狡猾,在于阅历;而农民和工匠,之所以总在温饱线上挣扎,碰到乱世甚至经常有被饿死的情况,那是因为他们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但,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
“如何去改变呢”冉明很是好奇。
听到这话,冉闵笑了笑道:“这个问题,太过深奥了,寡人现在不告诉你,你以后就会知道了。”
“噢……”
“明儿,那你知道古往今来,各个朝代为什么总是重农抑商吗”
“啊!这个我知道!”冉明说道,“因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所谓社稷,若无农业作为支持,又哪来的国哪来的家若是国人们都跑去经商了,那么谁又来务农所以历朝历代都是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的!”
“说的对。”
华夏封建时代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
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在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等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于是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而到了战国时,各国都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出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商鞅在秦国实现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西汉初年,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经济造成阻碍。
到了汉武帝这一代更是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及加重征税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冉闵微微颔首道:“我华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大国,以农耕为生,以黎民百姓为主。阿英,父王要你记住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口中念叨着冉闵说的这句话,冉明有些困惑,但他知道,自己的父王是不会给他解答的,因为这一切,都要靠他自己去解惑!
第0375章 倭国使者
“叮叮当当!……”
在邺城郊外的芒砀山,一处山林郁郁葱葱之中,隐蔽着的山谷里,戒备森严,可谓是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到处都是披坚执锐的魏军锐士。
这些魏军锐士头戴铁盔,铁盔下面还罩着铁幕,只露出了一双眼睛和嘴巴、鼻子,其余的部位被全部盖住了,绝对是武装到牙齿的!
旌旗猎猎之间,传来了不绝于耳的锻炼铁器的声音。
这里,正是大魏国的武器作坊,整个魏国兵马的绝大多数的兵器都是出自这里的!
而此时此刻,因为冉闵的大驾光临,这座武器作坊显得格外的热闹。
冉闵被一大群人簇拥着,到处参观武器作坊里刚刚打造出来的武器装备。
华夏自古以来就有“十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十种兵器。
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而中国武术中的兵器远不止十种,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总数恐不下百种。
短兵器所谓短兵器,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分量较轻,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
长兵器是武林中最常见的长兵器是枪、棍、大刀三种。索击类暗器有绳镖、流星锤、狼牙锤、龙须钩、飞爪、软鞭、锦套索、铁莲花等。
古兵器从汉代以后大都以灌钢与百练钢为锻造兵刃的主要方法,其质地主要为中碳钢与高碳钢。
但是军队制式的兵器,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就是普遍的枪、矛、戟、刀、盾牌等,要求质量上绝对合格。
冉闵接过了一柄环首铁刀挥舞了几下,便微微颔首,说道:“不错不错。这种铁刀十分的锐利,而且劈砍迅猛,可以大量制造吗”
负责武器作坊生产的主事人回答道:“大王,环首铁刀是可以批量制造的,但是铁器可能不足,我们需要更多的铁。”
“这个不成问题。”冉闵摆了摆手道。
这种在西汉时期发展的新兵直身而单刃,剑首成扁圆的环形,一般称之为“环首铁刀”,没有明显的剑格,柄以木片夹束,再紧缚粗绳,因长于砍劈而迅速地取代长剑,也由于需求量大增,汉武帝时在全国各地设立铁官,专管铁器生产,而冶炼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
东汉时使用百链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使之更加强韧锋利,随着汉朝对四方的经略,东及日本、西达西域,可说威名远播,这种形制也一直延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当时的日本对环首铁刀全盘接收,并着手仿制,对后来日本刀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保有不少实物可兹证明。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双附耳式的佩系法,改变了配刀的方式,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另外,此时也发展出新的刀型,刀身略弯,刀尖前锐后斜,更适于劈砍,其形制与后世的刀型已十分接近。
“咦,这上面怎么有字”冉闵有些好奇地看了看铁刀上面的字。
那个主事人回答道:“大王,是这样的。咱们武器作坊的兵器生产十分严格,每一道工序必须得到控制,如此才能生产出优良的兵器!所以在每一个作坊里出产的兵器上面,都会镌刻工匠的名字,若是该兵器出了问题,工匠责无旁贷!”
“如此甚好!”
对于这一点,冉闵十分的赞许。
……
回到了建章宫,冉闵还没好好喘口气呢,就听见刘霸跑过来报告,说是来自倭国的使者求见。
“倭国”冉闵先是愣了一下,随后又似乎想起了什么。
“倭国那不是咱们东边的小岛国吗”
“是的。”
“不见。”冉闵没好气地道。
刘霸低着头,弓着身,刚刚迈步退下去呢,就听见冉闵又道:“等等。”
“让倭国的使者到常青殿等着吧。”
“诺。”
倭国的使者名叫仓山景吾,是大和国的内大臣,此时的倭国号称“大和”,倭国是中原王朝对于他们的称谓,实际上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个岛国亦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所以现在岛国上的大一统国家出现了,就是这个大和国。
就这么说吧,原先的倭国其实不算是倭国了。
在大和国之前,还有一个邪马台国。
《魏志》记载,2世纪末岛国有许多小国分立,邪马台国是统治这些小国的强大国家。邪马台国拥立了一名男性为王,但是国中却引起大乱,只好再度拥立卑弥呼一族的女性“台与”为女王,这才平息了内乱。
邪马台国与另一个由男王统治的狗奴国向来不和,她特地再次派遣使者来到魏国求助。
要知道,此前的岛国可是分布着大大小小三十多个国家的,混战不断,最终被大和国统一了整个倭岛。
而仓山景吾,这一回是奉大和国的王,大鹪鹩尊的命令出使邺城的。几年之前,仓山景吾还出使过建康,当面向晋成帝递交了国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