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冉魏霸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等了老半天,仓山景吾心里焦灼,脸上却不敢有半点不耐的神色,只能是不停地喝着茶水,可是茶水喝光了,也没人给他添上,真是要多尴尬有多尴尬。

    终于,随着一声“大王驾到”,仓山景吾整了整自己的衣冠,让自己精神饱满地面对这位传说中权势滔天的魏王!

    “大和国使者,仓山景吾,拜见大王!大王万年!”仓山景吾表现得很是恭敬、谦卑,就跟一个信徒面对自己的信仰的神祇一般,就差点没指头了。

    “平身吧。”

    “谢大王!”

    冉闵扫了一眼,仓山景吾在那里跪坐着,一动不动,甚至是一点不适的感觉都没有。

    跪坐,原本是华夏古人的传统坐姿,是华夏人日常生活的家居态。

    正确的跪坐姿势很优雅,是最能体现华夏文明端庄、肃穆、宁静、谦恭等礼仪风范的一种坐姿。历史上先秦人面对面地跪坐,于是研究出丰富的哲学理论;唐汉人跪坐傲视天下,国势昌盛。

    随后西方“高等”家具诸如椅、凳的进入开始让中国人享受“高就”。

    这种跪坐方式,在倭国始於室町时代末期,在这之前,倭国人的坐法跟棒子相同,男人是盘坐,女人是竖立著单膝半跪坐著。

    後来茶道茶室被设计为很小一个房间,盘坐会碰到邻人膝盖,才改为跪坐方式。另一种说法是,室町末期的女人和服下摆变成直筒式,无法保持竖立单膝的坐法,才改为跪坐的。

    倭国现在并不流行跪坐。

    所以仓山景吾这般跪坐,显然是知道华夏的礼节的。

    但冉闵实在很嫌弃倭国,再加上他的身份,想不倨傲都不行,故而冉闵只是睥睨了仓山景吾一样,便坐到了对面的炕头上,不与仓山景吾对席而坐。

    一般来说,对席而坐,那是坐而论道的意思。在华夏悠久的文明里,无论出身之高低贵贱,哪怕是一个君主,在面对贤才的时候,也会与他平起平坐,坐而论道。

    但冉闵这般作态,显然是认为仓山景吾没有与他坐而论道的资格。

    仓山景吾的脸色一变,但随后便恢复如初了。




第0376章 天朝上国
    “仓山景吾,你可知道我华夏是如何跪坐的”冉闵饶有兴致地打量着这个倭国使者。

    “这……”仓山景吾听到这话,有些困惑地瞧了瞧自己的坐姿,是跪坐,没错呀。

    冉闵淡淡的摇头道:“你这跪坐,与我华夏人跪坐看似相同,其实只是形似而神不同也。”

    “还请大王赐教!”仓山景吾一下子低下头,作出了一副求学若渴的模样,谦卑得很。

    不得不说,倭国人还真是挺适合做弟子的,他们擅于取其长,补己断。在历史上,华夏王朝强盛,他们就向华夏人虚心学习;白夷人强盛,他们就向白夷人求教,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一点值得提倡。

    冉闵笑着道:“吾华夏人之跪坐,乃是前倨后恭。古汉族是佩剑的,佩剑的武士要时刻保持警戒状态,所以坐下来前,先单独弯曲左腿,因为剑在左面,突然拔剑的时候,不会划到左腿,成单腿跪姿态。随后再弯曲右腿,下膝盖距离一拳宽度,双手握拳,低在腰部。站起来的时候,反之,先起右腿,便于拔剑,再起左腿,这个是武人的坐法。”

    “文人的坐法是先弯腰,成鞠躬姿态,身体重心降低,随后,双膝盖着地,坐后和女子一样,是双膝盖并拢,双手平压在前面。另外,平日起居,可以用前一种。但是祭祀,跪拜,必须用后一种。”

    闻言,仓山景吾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大王,是小人失礼了!”

    仓山景吾立即向着冉闵鞠了一躬,表示谦卑。

    “鄙人受教了。”

    然后,他又按照冉闵指导的法子,先弯腰,成鞠躬姿态,身体重心降低,随后,双膝盖着地,坐后和女子一样,是双膝盖并拢,双手平压在前面。

    冉闵见状,不禁微微颔首道:“仓山景吾,你学得不错。”

    “嗨!多谢大王夸奖!”

    “你的官话说得不错,还夹杂着一些南方的口音,虽然有些拗口、吐字不清晰,但是寡人还能听得清楚。仓山景吾,作为一个汉人,寡人都不得不钦佩你了,能把汉语说得那么流利,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一个汉人呢。”

    听到冉闵说自己说的官话里夹杂着南方的口音,仓山景吾不敢隐瞒,当即道:“是的!大王,鄙人所学之官话,乃是南方晋人所授。大王能听得出来,鄙人深感荣幸!”

    “仓山景吾,你可知道,现在我大魏国,与南方的晋国可是还处于敌对状态啊。”

    “鄙人知道。”

    冉闵脸色一变:“既然知道你又为何还到邺城来难道你就不怕寡人把你当做晋国的细作抓起来”

    “大王不会这么做的。大王英明神武,洞若观火,乃不世出之雄主,怎会做出这种事情”

    “哈哈,你溜须拍马的功夫倒是学的不错。”

    平日里冉闵没少被臣子们溜须拍马,但是被一个倭国人如此溜须拍马,冉闵就有些不同的感受,有些飘飘然是在所难免的。

    仓山景吾忽而正色道:大王,此番鄙人奉吾王之命而来,特来与贵国建交,互通有无。”

    “建交互通有无”

    冉闵这下子有些好奇:“仓山景吾,你倭国远在东瀛岛,隔着重洋呢,虽是一衣带水,但是咱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何以建交何以互通有无”

    “大王,我们大和人喜欢交朋友。”

    对于冉闵称呼自己的大和国为“倭国”,仓山景吾没有一点恼怒,因为这是在人家的地盘上呢,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更何况,华夏对于倭国这个称谓是由来已久的。

    东汉初年,日本国王派遣特使登陆朝贡,愿为藩臣,并求汉朝皇帝赐名,遂赐名“倭”。

    《后汉书东夷列传倭》里面明确地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这段史事说的是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有倭国大夫到洛阳贡献朝贺。光武帝赠送一颗印章给倭国国王。

    半个世纪之后的东汉汉安帝永初元年,即公元107年,又有倭国国王,名叫帅升,派遣使者到中国,并且献给汉安帝一百六十人作为礼物。

    对于这个事情冉闵还是知道的,毕竟初中的历史课本上就有。

    当时汉光武帝还赠送给倭国一枚金印,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金印为纯金铸成,印体方形,长宽各23厘米,高二厘米,蛇纽,阴刻篆体字。

    至于倭国,《论语》中认为,倭乃九夷之一。

    汉代以来专指日本列岛的人,本无贬义,或许自元明时期开始带有贬义。这种蔑视的味道,在近现代表现的尤为突出。

    “喜欢交朋友”冉闵不屑地嗤笑了一声,说道,“这句话只怕你对晋帝说过了吧仓山景吾,你可知道,寡人最讨厌的,就是首鼠两端,想要左右逢源的人!汝小小一个倭国,撮尔小国,弹丸之地,又是孤悬海外,寡人是否与你们建交,能否互通有无,寡人都不在意。”

    “大王何出此言”

    仓山景吾的自尊心似乎是受到了打击,连忙道:“大王,须知天朝上国!鄙人学习过华夏的经史子集,古往今来,华夏人都认为居天地之中者曰z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而天朝上国者,无不四夷宾服,四夷处四夷,z国处z国,各不相乱。”

    “然自古天朝上国,何以没有番邦异族朝贡昔日曹魏之时,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等西域诸国无不朝贡,汉朝最强盛的时候,更是四夷宾服,万国来朝!难道如今的大魏,不是天朝上国吗”

    “……”

    关于这个天朝上国的概念,冉闵还是知道的。

    自古以来,华夏自居“天朝上国”,是世界的中心;而别人不过是“蕞尔小邦”,是蛮夷。

    先秦时期,很多思想家开始思考世界,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对世界的看法。时人认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总体空间叫作“天下”,天下共由“九州”构成。

    战国时期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提出“大九州说”和“小九州说”。此外,还有一种看法,就将天下划分为“五服”,此以周人为典型。

    所谓的“五服”由内向外分别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每一服之间的距离是五百里。无论是“九州”的划分还是“五服”的划分,总的一个原则就是天下为天子所有,天子代天临民,这也就是世人常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基于“天下”的划分,古人又根据地理位置和文明的程度区分了华夏与夷狄,具体则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当然,地理位置的划分并不是主要的,所谓的夷夏之别最主要的还是文明程度的不同。

    为何如此说呢

    因为“夷狄进zhong国则zhong国之”,就是说哪怕你是夷狄,如果心向中原文明,接受这套教化,你就可以成为华夏的一份子。比如春秋时期的楚国,一直被视为蛮夷,因为进行了一系列文明化的改革,故而获得了中原王朝认可。

    一直被中原王朝视为“虎狼之邦”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渐富国强兵,走上法制化道路,以至于荀子对之赞不绝口,认为其有古代遗风。

    这种“天下观”到了秦汉以后,则体现为华夏与周边国家的一种“朝贡关系”。

    如汉代与乌桓、扶余、月氏等国的外交关系。到了曹魏时期则“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支、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武功的强盛,这种关系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如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由于其一视同仁,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因此,周边国家对唐太宗极为拥护,称之为“天可汗”。



第0377章 封侯
    “仓山景吾,寡人不妨跟你直说吧。寡人从来都不认为我大魏是天朝上国,至少现在不是,你若是想鼓吹自己的那一套天朝上国论,到建康去吧!相信晋国的那些士大夫们肯定很喜欢你的这套说法的。”

    “……”

    仓山景吾就这样吃了一个闭门羹,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出来的!

    这个魏王,也太过谦虚了吧

    “父王,这就是倭国的使者吗好矮,而且……长得还真是够猥琐的。”躲在一侧旁观的冉明一脸嫌弃地道。

    冉闵不禁笑了起来:“哈哈哈哈,难怪你有这种想法。不过倭国当中不乏有识之士,这个仓山景吾算一个,刚刚要不是寡人能稳得住心神,还真是被这个老小子忽悠了!”

    “哼哼,谁还能忽悠得了父王你呀”

    “这可说不定。”

    这时,冉明有些好奇地道:“父王,这倭国不是原来的女王国吗怎么又成了这个仓山景吾口中的大和国了”

    “阿英,这你就是孤陋寡闻了吧所谓倭国,其实就是倭人,属于人种,而不是国名,至于你口中所说的那个女人国,早已经被大和国灭掉了吧!”

    “噢!父王,儿臣对这个倭国还真是好奇得很!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呢!昨儿个儿臣复习过呢,夫子说自女王国东度海千余里,至拘奴国,虽皆倭种,而不属女王。自女王国南四千余里,至朱儒国,人长三四尺。自朱儒东南行船一年,至裸国、黑齿国,使驿所传,极于此矣!”

    冉明摇头晃脑地道:“我的天啊,人才长三四尺,那岂不是比我都要矮小”

    冉闵闻言,有些亲昵地拍了拍冉明的小脑袋,说道:“矮小没事,人够精明就好。阿英,你要记着,永远不要小瞧任何人,因为这样你迟早是要吃大亏的!”

    “噢,孩儿记住了。”

    冉闵又道:“那你知道你刚刚说的女王国吗”

    “知道呀,女王国,就是邪马台国,据说是当时倭岛上最大的一个国家呢!”

    “嗯……倭岛上的国,其实跟咱们大魏的一个县差不多的。”

    说着,冉闵便与儿子兴致勃勃地聊起了这个邪马台国。

    邪马台国下属30多个小国,统治该国的女王就是“卑弥呼”。

    邪马台国虽然历代也以男人为王,但是在连续六七十年的战乱之后,他们拥立了卑弥呼担任女王。

    卑弥呼擅长用鬼神之事迷惑百姓,年纪虽然很大却没有结婚,只有弟弟辅佐朝政。卑弥呼为王以来从来没有外人能够见到她的面,只有千名仕女以及一名送伙食的男人出入宫闱。

    公元23年,卑弥呼派遣使者难升米朝见魏帝曹睿。

    魏帝赐予卑弥呼以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包括铜镜百枚在内的礼物若干。邪马台国与另一个由男王统治的狗奴国向来不和,她特地再次派遣使者来到魏国求助。魏帝派出使者表示支持邪马台国,但是狗奴国对魏帝的檄文却似乎并不在意。在长期的战争中,卑弥呼去世了。

    邪马台国拥立了一名男性为王,但是国中却引起大乱,只好再度拥立卑弥呼一族的女性“台与”为女王,这才平息了内乱。

    公元326年,台与再度派遣使者来到中国。此时三国时代已经结束,晋朝占据了主导地位。再往后,邪马台国就从华夏的史书中失去了踪影。

    想来,邪马台国应该是被大和国吞并了。

    “阿英,你知道此番倭国为何向我大魏遣使吗”

    “为什么呢”

    冉闵嗤笑了一声,说道:“倭人狼子野心。若是寡人猜的不错的话,他们应该是想将魔爪伸到朝鲜半岛去,而他们听说朝鲜半岛上的百济、新罗和高句丽都奉我魏国为宗主国,世代称臣纳贡,所以忌惮起来了。阿英,你说,小小一个倭国,咱们还能让他们翻了天不成”

    ……

    “轰隆!”随着平地一声巨响,在芒砀山的山麓之下,一大群人顿时欢呼雀跃起来,就跟一个个孩子似的。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冉闵听到火药终于爆破成功,不禁喜出望外,连忙摆驾这处实验地。
1...163164165166167...2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