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回到明朝做昏君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纣胄
比如顺天府乡试的时候,徐光启落选了,焦竑将徐光启从落选卷之中选了出来;会试的时候,又是焦竑将徐光启从落选卷之中选了出来。
这怎么看都像是有人故意黜落了徐光启,焦竑保住了他。这里面有党争的感觉,甚至可能是道统之争,心学与理学,泰州学派与其他的学派的争斗。
如果事情真的如自己所猜想的,那么徐光启与焦竑的关系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当然了,事实也证明了焦竑的眼光。
徐光启后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天文、历法、水利、测量、数学、农学等自然科学与技术,成为学贯中西、富于远见卓识的明代科学家、政治家。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56章 宝贝
徐光启一生著译达六十余种,主要有《崇祯历书》、《测量法义》、《勾股义》、《九章算法》、《徐氏庖言》等;总结中国历代农业生产经验,编撰了《农政全书》,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徐光启终生不忘焦竑的知遇之恩,终生尊焦竑为恩师。在徐光启后半生及后人的著作中、徐氏宗谱中,多次记载了这一旧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徐光启的后代人才辈出。其第十三代孙是位军人,他有一个外孙女叫倪桂珍,她便是名震中国现代史的“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的母亲。
朱由校前世看到这一段介绍时候,还大为惊叹过,可也只是惊叹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但此时就不一样了,朱由校发现这里面似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徐光启好像就是泰州学派推出来的下一位继承人,虽然一直蹉跎,但是后来也的确翻身了。
可是朱由校真的不想让徐光启参与到思想论战之中去,他需要徐光启去做事情。这件事情倒是可以听一听徐光启的想法。
不过话说回来,自己还没给徐光启封官,这个好像不合适。
想了想,朱由校对陈洪说道:“去传徐光启进宫。”
徐光启的官早就加封下去了,兵部侍郎,总督京营戎政,徐光启也已经走马上任了。
只不过关于徐光启具体要做什么事情,朱由校还没与他谈。
因为朱由校在等人,在等戚金的到来。
一旦戚金到来,自己的新军计划就可以开始了。
新军建立之后,自己还要把卢象升放进去,这位将成为新军的将领,或者说未来统帅。
戚金虽然很好,可是他已经老了,戚金即便是不战死,估计也没几年好活了,毕竟他已经六十七岁了。
这个年纪别说放在大明了,即便是放在后世,那也是退休好多了年。
甚至很多人到了这个年纪,身子也就不行了,朱由校必须要为培养戚金的接班人做准备。
卢象升自然就是非常合适的人选,所以朱由校准备将卢象升弄到新军里面去。
不过这些事情倒是可以和徐光启商量一下了。当然了,也要问一问他对于李贽学说的看法。
“是,陛下!”陈洪答应了一声,转身向外面走了出去,他跑着去找徐光启了。
徐光启这些日子开始走马上任了,只不过事情与他想象之中的差别很大,即便是做到这个官职上,徐光启发现问题还是很多,也很大。
掣肘和问题无处不在,可以说他想要理顺所有事情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很难,成功的可能性不大,除非大规模的更换人手。
可是他到哪里去找合适人选?就算是找到了合适的人选,怕是也要卸任了。
如果不这么做,自己就需要和这些掣肘的人斗来斗去的。可是一旦陷入了斗争,那就真的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了。
事实上这就是明末的政治生态,没人能够逃出去,也没人能够绕得开。
你想要做事,给你下绊子拖后腿的大有人在,大家都习惯了攻击别人来作为立功的手段。
比起自己做事,攻击别人是更简单的也更方便的方式了。这就像后世的选举,搞臭敌人远比突出自己来的容易,所以原本选取精英的选举最后却成了比烂。
现在的大明就是这样。
如果这个风气不打掉,那么处理任何事情都会变得非常困难。
很快徐光启就进入了大殿,脸上的表情略微有些迟疑,他在琢磨自己是不是要和陛下说。
如果和陛下说,是不是显得自己无能?陛下会怎么想自己?可是不说,那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了,这一天陛下能够忍受?
徐光启觉得自己有些进退两难了。
朱由校对徐光启的想法并不清楚,但是他不会指望徐光启能够短时间内做出什么成绩。
大明的情况就这样,崇祯皇帝就是急躁,什么事情都想要尽快做大,但是以大明现在的官员素质和官僚风气,基本上就是不可能。
即便是练兵,那也是需要各种调和。就连军饷和武器,兵部都会卡着你要贿赂,你不摆平他们,你连军饷和军械都拿不到。
在这样的情况下,像孙传庭能够在陕西把兵练好,并且卓有成效,可以说孙传庭真的已经做到最好了。
“臣徐光启,参见陛下。”徐光启来到朱由校的面前,恭敬行礼道。
“爱卿免礼吧!”朱由校笑着摆了摆手。
等到徐光启站起身子,朱由校这才开口吩咐道:“赐坐。”
徐光启的年纪也不小,要好好爱护啊!
在朱由校看来,这样的人活的越长越好。这是大明的兴事,是自己的宝贝,可千万不能出事。
“今日找爱卿过来,朕是有事情想和爱卿聊一聊。”朱由校笑着看着徐光启说道:“朕听人说爱卿是焦竑的学生?朕想听爱卿说说焦竑的学说。”
一听这话,徐光启觉得自己要完,这是有人给自己挖了坑?
对于自己老师的思想,徐光启心里面知道的很清楚。虽然自己的老师没有李贽那么偏激,但是两个人的想法其实差不多,自己也听过老师的学说,只不过他不像李贽那么绝。
李贽抛弃了官位,对官场上的事情看不过去,在民间讲学,大声疾呼,希望能够得到朝廷之中怜才之士的重用。
如果有人重用了他,他甚至愿意以死相报。只不过没人联系他,甚至他还被人给害死了,他的学说直接被打成了异端邪说。
自己的老师没有那么极端,但是他们的想法都是一样的。
在徐光启看来,这是有人在陛下面前提起了这件事情。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针对自己。
不得不说,无论做这件事情的人是谁,那都够狠的了。
自己老师的想法是什么,徐光启当然知道。让他抛弃到老师的学说,这不可能,因为他与老师的想法是一致的。
可是如果直接说了,那估计自己这个官也就做不得了。
即便是自己背弃了老师,估计这背后搞事的人会大肆宣扬。
不尊师,自己成什么了?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57章 豁出去了
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虽然不知道是谁在害自己,但是徐光启知道,这一次怕是躲不过去了。
徐光启虽然知道朝廷现在争据纷乱、党同伐异,大家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斗争,自己想要不被卷进去是不行了。
不过徐光启也知道,自己被卷进去,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李贽是怎么死的?
泰州学派本身就不招待见。无论是前辈何心隐,还是后来的李贽,谁落得一个好下场了?
大家都一样啊!
道统之争,历来都是残酷且血腥的,甚至没有对错之分,徐光启不觉得自己会不一样。
如果自己说了,那么自己的下场会是什么?
徐光启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自己这一次进京居然是丧命之旅。
抬起头看着这位年轻的大明帝王,想要从他的脸上看出一些什么来,可是却什么都没看出来,徐光启把心一横,反正都到了这个地步,那就索性直言吧!
“回陛下,臣的老师是心学泰州一派,与李贽先生尊崇的思想差不多。”徐光启直言道。
“哦,是这样吗?”朱由校作疑问状态:“那爱卿与朕说说吧!”
徐光启一愣,这还让自己说说吗?难道是想拿自己的罪证?
徐光启决定挑选一点劲爆的说。至于什么时候触怒陛下,那就不是自己能预料的了。
同时在徐光启的心里面有一丝丝的期望,那就是万一自己能说服陛下呢?
“李贽先生和臣的老师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认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诗文多抨击前七子、后七子复古之主张,认为《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至文’。《六经》、《论语》、《孟子》这些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
“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这些著作是当时懵懂弟子、迂阔门徒随笔记录,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使是圣人之言,也只是一时所发之药石,不能成为“万事之言论”。”
朱由校看着侃侃而谈的徐光启,心里面不禁感叹,李贽果然里了不起,这绝对是一代思想大家,在这个时代发出这样的声音,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同时朱由校也感觉到了,这就是为一个敢于改革的地方存在的思想,连孔孟之道都不是万世不易之道,何况什么祖制?
一旦承认了这个学说,那么什么祖制都能绕开,可以直接进行各种改革。
什么乱七八糟的言论全都没了基础,什么祖制不可改、祖制不可废,没有这回事情了。
“李贽先生和臣的老师还认为孔子并非圣人,人人都是圣人,没必要一定要去学孔子。”徐光启继续说道。
只不过说到这里,徐光启自己停下来了。
在他看来,这里就是李贽先生和自己老师最为离经叛道的地方,直接将孔子打倒在地上了。
朱由校则是面无表情,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后世孔子已经被打到过一次了。
不过朱由校也知道,人还是要有信仰的。打倒旧有的,那就要有新的去接替,否则会有大的麻烦。
李贽认为的人人平等、人人皆可成为圣人,这就是最好的接替学说。朱由校也知道这个言论的煽动性,这已经是被后人证明过的了。
“爱卿怎么不说了?”朱由校看着徐光启,略微有些疑惑的问道。自己正听得起劲呢!
事实上朱由校正在将李贽的思想往自己的身上套,想要看看哪里需要修改,哪里需要作出改变,让这种思想更加适合自己。
徐光启则是有些发懵,还说吗?陛下居然没生气。他心一横,没生气那就再来点猛料。
“陛下,李贽先生和臣的老师认为当世的理学子弟大多都是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徐光启说这话的时候,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看着朱由校。
朱由校听到这话,突然就笑了起来,这笑声都停不下来了。
他发现李贽真的是一个人才。李贽死的太早了,要不然这个人才是最好的人选。
这段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这些人东林党之类的理学之人,全都是伪君子。
他们自诩高洁,但是干的都是商贾的事情,心里面也都是商贾的想法,满嘴的仁义道德,不过是他们自我掩饰的说辞罢了。
作为一个后世人,想想东林党干的事情,这不就是在说他们?怪不得这些人要弄死李贽。
这就是被人拆穿了,恼羞成怒了,想要消灭李贽的思想,那就要从根子上消除,直接将李贽给弄死。
徐光启看着狂笑的帝王,脸上的表情有些纠结,同时心里面也充满了疑问,这是怎么了?难道是被气笑了?
想来就是如此了,自己果然是逃不过今日之劫了。想到这里,徐光启的心态反而平和了下来,反正躲不过去了,那就无需再躲了。
半晌朱由校才止住了自己的笑声,咳嗽了几声说道:“爱卿继续说!”
“还说?”徐光启在心里面反问,他还以为自己马上就会被拖下去了,没想到还要说?
好,那就说。
“李贽先生和臣的老师认为理学的读书人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无一厘为人谋者’。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
徐光启这一次没有停下来,直接继续说道:“这些人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朱由校心里面更觉得可惜了,李贽这话说的太有道理了,难道事实不是如此吗?
尤其是那一句“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简直直指人心啊!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58章 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这句话放在哪个时代,那都是一个道理,无非就是求名求财。千里当官只为财,简直就是至理名言。
“爱卿继续。”朱由校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还说吗?
徐光启心里面叹了一口气,他知道今日自己怕是真的要完了,恐怕都没办法从这里走出去了,甚至会被直接下东厂的大牢。
想到李贽先生割喉自杀,徐光启在心里面问自己,自己有这个胆量和勇气吗?
心里面虽然这么想,可是徐光启的嘴上却没停。
“李贽先生和臣的老师认为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是不对的,妇女见短,不堪学道是错误的,他们认为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
徐光启抬起头看着朱由校,脸上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他觉得这一次自己怕是要完了吧?
倡导男女平等吗?同时倡导人的认知差距是环境决定的,而不是因为他的血统,从这一点可以驳斥血统论。朱由校点了点头,这一点上可以尝试做宣传,至少可以发动一些女人的力量。
作为一个穿越者,朱由校从来不敢小瞧女人的力量。
或许可以弄一个妇女解放运动,让东林党那些人家里面先乱起来,至少能够分散他们的精力。
徐光启怎么又停下了?朱由校转头看着徐光启,直接说道:“爱卿继续。朕不说停下,爱卿就不要停。”
“是,陛下。”徐光启嘴上答应,心里面却是把自己的下场又一次向下滑落了,估计自己连东厂的大牢都去不了了。
最可能的结果是说完这些话,直接被拉出去廷杖直接打到死。想到这里,徐光启有些悲从中来,自己的理想抱负,这一刻怕是要化为泡影了。
自己的农书还没写完,自己想要推广的种子还没尝试,自己想要富强大明的愿望还未实现,壮志未酬身先死啊!
想到这里,徐光启就彻底无所顾忌了。反正都要死了,那就索性多说一点。
“陛下,李贽先生和先师以为,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天尽世道以交’,认为商业乃是合乎天理的,不应该抑制商业,反而应该鼓励;为官,要知理财,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不屑言利者,皆是蠢官昏官,全都应该罢黜。”
“务农讲武,不可偏废,盖有所生,则必有以养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则必有以卫此身者,兵也,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徐光启的话越说越快,最后直接站起了身子,脸上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
“天之立君,本以为民!”说完最后这一句话,徐光启直接撩起衣服跪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说话了。
朱由校则是陷入了震惊之中,这个时代也有人发出如此震耳发聩的声音!
人都是有私心的,做事都是有目的,哪有什么人是无欲无求的?
有私心没什么可羞耻的,既然生下来的,那就要吃饭,要穿衣,这就是人欲,是人伦大道。
心学直接驳斥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做官的,要知道理财,财政乃是国之根本,不理睬就别做官。
口中不言利,那做什么官?直接回家去吧。搭配上前面对那些人的批判,嘴上不言利,但是私底下好处全都进了自己的家里面,这不正是东林党的干的事情?
说到军队,则是要将知兵、兵知将,军事是国家兴亡之主,是国家的命脉。
更是反驳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抬高了军人和将领的地位,直接承认他们是国家的命脉,是天下兴亡之主。
最后一句话,“天之立君,本以为民”,老天既然设立了君主,那就是为了百姓,所以君主应该爱护百姓,保护百姓,维护这个国家。
从这个角度切入,可以找到对君权的限制。君主应该做的是保护和爱护百姓,延伸出去就是如果君主不保护百姓、爱护百姓,那么他这个君主就是不称职的。
为臣子者当劝谏,劝谏不成,那就可能要造反了。作为帝王,谁愿意听这些东西?
朱由校算是知道李贽因为什么死的了。不过在自己看来,这说的一点都没错。
事实上也就是这样,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当土地兼并严重,天灾人祸一起到来,那不就是君主无法保护自己的百姓了?所以百姓直接造反了。
历史上也有这样的论调,只不过说的是“天生蒸民,立君以牧之”,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是意思却相去胜远。
天生蒸民,立君以牧之,说的是天生百姓,设立君主就是管理你们的人;李贽的天之立君,本以为民,说的则是老天爷立君主,为的是百姓。一个君本位,一个民本位。
朱由校脸上带着笑容,他仿佛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一个让无数读书人接受李贽学说的切入点。
同时朱由校也知道了,李贽的学说为什么会那么受欢迎,他讲学为什么会万人景从。
因为他的思想直指人心,比什么存天理灭人欲来的有道理多了。
人都是有私欲的,经商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人人平等,妇女解放,提升武将和士卒的地位,要尽心耕种,让百姓有所食,有所衣。
当然了,也不是说李贽的思想是完美的,它也有缺陷。
最明显的缺陷就是李贽的学说只是能留在思想层面。也就是说,他的思想就是说,没有提到具体该怎么做。
只能说李贽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行动派,或者说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可是朱由校知道,只要是将李贽的思想推广开,朱由校就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
比如商贾乃天道,推广开了之后,那就是天下皆可经商,那么皇帝可以经商,勋戚可以经商,自己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发展皇家企业、国有资本,而不会被贴上与民争利的标签。
每一种李贽的思想都可以衍生出无数的政策,至于这些政策,那就是他朱由校说的算了。




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59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朱由校想了很久,突然听到有人咳嗽,不禁一愣,恼怒地转过头。
这谁啊?居然敢打断自己想事情,不要命了是不是?
陈洪一脸尴尬的站在不远处,见到皇爷看过来的目光中带着丝恼怒,他连忙朝着跪在地上的徐光启撇了一眼。
朱由校这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徐光启已经跪在地上了。
朱由校顿时一愣,连忙从台阶上走了下来,伸手将徐光启搀扶了起来:“徐爱卿,这是怎么了?”
徐光启更是一脸懵圈,不是该给自己治罪吗?刚刚自己跪在地上,陛下半天都没让起来,自己这颗心早就沉入谷底了。
现在看着朱由校将自己搀扶了起来,还一脸关切的模样,徐光启有些没搞明白事情的发展态势,陛下这是怎么了?
“徐爱卿,朕问你,对于李贽的思想,谁继承的比较多、比较有想法?”朱由校看着徐光启,笑着问道。
徐光启没想到皇帝居然问这个问题,不过他还是想了想说道:“陛下,如果想要找这样一个人,那就非李贽先生的弟子陈可道莫属了。陈可道这个人从小跟随李贽先生,可以说尽得李贽先生的真传,同时他有自己的见解。这些年他一直在为李贽先生著述,并没有科举的意思。”
朱由校听了这话点了点头,他大概明白了徐光启的意思。这个陈可道知道自己考不上,所以就一心做学问了。
不过这样也好,朱由校不需要这些人来做什么,他们好好的做学问就好了。
虽然徐光启的身份也很合适,但是朱由校还是决定不用徐光启。既然徐光启和骆思恭都推荐了陈可道,那就正好看看这个陈可道的成色。
徐光启的作用要体现在实用上,这种打嘴炮的事情,还是让这个陈可道去吧!
“行了,朕知道了。”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同时示意徐光启可以离开了,他需要自己想一想了。
朱由校的心里面很清楚,这件事情最好别和徐光启有什么牵扯,那么谁去办最合适呢?
答案很简单,当然是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恭了。
反正东厂和锦衣卫也不在乎什么名声,让他们去搞就最合适了,如果闹出什么乱子,自己也有一个缓冲的余地。
1...1516171819...3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