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姑翾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唐长公主
翾楚疑惑,今日师父你们不会是假的吧怎么这样说话,简直有颠覆三观的影响力!
“可是我不明白,道和邪,不是势不两立的吗怎么能共存”
吕洞宾笑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神魔都是阴阳的体现,被不被附体,完全看个人想要的是什么了!你自己魔性难修,就被魔引入歧途,能怪谁,五鬼运财,不是役使鬼神的五鬼敢不敢上法师身贪财之徒,常有zif者多之……”
翾楚说“好像有点明白了,年复哥哥的鬼抬轿也是役使鬼神的……”可他也没有被附体,正邪分的很清楚。
秒记住爱尚
daoguxuanchu00
。
第七百零五章:唯有道心能克
翾楚心想,有些时候,我们总觉得善恶,正邪是对抗的,其实或许在最极端关头,恶是和善势不两立的,大多数时候,还有中间派呢!比如说亦正亦邪的那些呢!
“师父,亦正亦邪的,是不是不害人的,所以这些老天也没有逼上绝路呢”
吕洞宾笑道“道生万物,养育群生,上天有好生之德,很多人自己就是邪魔,又怎么能怪别人,在这条道路上,唯有不改道心……”
翾楚说“师父怎么平时都没有告诉我这些呢而且今日师父说话好奇怪……”真的是很怀疑这个师父的真假……
和平时的师父判若两人,完全颠覆了以往的世界观,若是说这个师父是妖邪变化来忽悠自己的,翾楚一点儿也不奇怪。
吕洞宾笑道“之所以现在才讲这些给你听,是以往时机未到,该是你有自己见解的时候了!”
翾楚说“那如何的鉴别是借体修炼,还是自己修炼的呢”
吕洞宾笑道“一个是,从他的修为境界上,看他讲述的东西,是他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他的修为心性能不能达到与道一样,就是人常说的德行,为人处事的方法道理,目的。”
钟离权笑道“第二个就是,他对自己修为境界的描述。到了最后是虚无空,什么都没有。如果他最后见到的是什么性光,什么神仙,什么佛,什么上帝,什么真主,到了一个什么非常富有,富丽堂皇,美妙的地方,甚至描述的非常清晰完美,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我修行修炼的结果,要么就是,他的修为境界还没有达到真正的虚无空,没有真正的与道合一,没有修成到天界,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以前的圣人利用人的自私贪婪,引导人类修行修炼的方法,是善意的谎言。人类不都是想过得更好吗于是,圣人就讲,有一个地方比这还要好,只要听从我的教诲,我可以带你去,于是人就跟着他走了,这就是圣人的目的方法。”
翾楚说“这就是师父曾经说过的,东方极乐净土,也就是幻境,一花一世界的极乐世界,恐怕也是幻境……”
吕洞宾笑道“呵呵,徒儿记得清楚……”
翾楚说“那这些被附体的人,最后修练如何了”
钟离权笑道“结果是,不明真正真相道理的人,完全的是利用这些了,这就是真正的天机真相,修行修炼到最后什么也没有。”
翾楚说“既然什么都没有了,怎么还能会有景象”
钟离权笑道“不管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不管多么的玄妙,多么的清晰,还都是有形的,都是在太极的状态,还都是在地界的状态,不是真正的天界,这一点,请真正想修行修炼的人,一定注意,不管他这个宗派与宗教有多久的历史,多少人去敬仰,多么光明正大的理由,都要敬而远之。因为这些宗教的宗教主当初在人世间传的道传的法被人利用了。然而,不到混乱到极点的时候,就是有人讲出真相,也没有人相信,还会被人陷害。只有大家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都在寻找出路的时候,才会去用心的听。真法的传授是有时期性的周期性的,如同改朝换代一样的道理,错过了机会又不知要等多少年。”
翾楚说“圣人变化出这些幻境也得忽悠人的,有谁能靠得住呢!”
吕洞宾笑道“靠得住的唯有自己,唯有自己的道心……”
翾楚突然恍然大悟,“难道这些也都是圣人神仙变化来,考验这些凡人的道心的如若不坚定,恐怕就掉进幻境里,迷迷糊糊的过活一辈子了!”
吕洞宾笑道“所以说,不管怎么样,就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的道心坚定,一切的其他的,幻境的都是虚幻其表罢了!”
翾楚说“那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出是不是靠着自己修练的呢”
钟离权笑道“还有第三个方法,是,看他宣传的是依靠自己的潜心修炼,还是在身体外面去乞求别人的帮助。所谓的帮助,只是求别人给自己讲明道理,如同请老师给自己讲课是一样的道理,而心境的修行,功法的修炼,只能依靠自己。还有的人,传授功法的时候,在心性的修行上讲的很少,他本身的心性都不过关,只是浅表的讲解行善,忍让,奉献,如此做就能获得什么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什么,不知道如此做的真正天道意义是什么,把人道与天道混淆。”
翾楚说“那他本身功法又很高呢”
钟离权笑道“但是他的功法又很见效,很快就有法力功力,有各种感觉与景象,但是,离开了师傅,自己单独修行修炼,或者是师父出了意外的事情,徒弟的功力也都没有了。这不是很明显的吗一个学生获得了知识,老师死了,自己也变成了笨蛋,有这样的事情吗结合这几个方面,细心的体会鉴别。我讲了这些东西,难道不会得罪人吗有可能的结果是被他们害死了,所以有些愚昧的人就会来取笑我,诽谤侮辱我,所以,我不要人任何东西,给不给完全是你自己的德行,我会全身而退,用其他的方法生存,如何做只有靠自己了。”
翾楚说“这样的话,特别考验人的内心了,如果一个人贪心多的话,恐怕就过不了这一关……”
吕洞宾笑道“总之,修行修炼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灵魂才是自己真正的师父,才是真正救助自己的神。不能有任何的,自私,贪婪,否则的话就会招来借体修炼。修炼最注重的就是修心性,修行先修心,练功先练己。如果只注重功法的修炼,就会招引来与自己心性相同的其他灵体。如果自己的心性虚无,与道合一,既能护身又能养身。其他的灵体想来都来不了。”
翾楚心说自己妹妹,玉华,才多大呀!十二岁,她能有什么贪心呢就被附体了!这可不是个人问题吧也恐怕有专门害人的妖邪不是
秒记住爱尚
daoguxuanchu00
。
第七百零七章:学道弟子
翾楚道:“可是我们爱护动物,这些小动物,有朝一日修练成仙,恐怕有的就会为祸人间呀!”
吕洞宾笑道:“道书中载述的成千上万的仙真事迹,无论其面貌、神迹怎样神异离奇,但普遍具备符合时代特征的高尚德行,遂至感通上真下降,度升天界。在这里,神仙不仅是修道成功的典范,他们的人性亦完善到极点。”
翾楚心想好吧,神仙要想代表神仙的典范,还真是不容易呀!
钟离权笑道:“至下皇时物种更少了,为大贫。此后,物种难以足万,为极下贫。天地为人之父母,此父母贫极,则人子亦大贫,结果天地人皆悉被伤,为虚空贫家。早在两千年前,道教就提出了尊重生命、强调保护物种的思想,这是道教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一大思想贡献。”
吕洞宾笑道:“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道教要求人们爱及昆虫草木鸟兽,爱及山川河流,爱及日月天地,不要无辜伤害任何生命。《元始天王欢乐经》说:保护万物,应简朴自己的居室。廉洁克己,应远离酒色。保养形神,应常行仁德。安乐众生,应减少畋渔。放赎生命,应克制饮食。”
翾楚说:“俗谚云,“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说的是什么”
吕洞宾笑道:“师徒关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成为了文化血脉相连的重要途径。”
翾楚:“师父,您知道吗同一老师门下的弟子其实有不同的等级”
吕洞宾笑道:“哈哈哈,下面将要谈一谈弟子究竟有哪些分类。”
翾楚说:“有俗家和出家之分”
吕洞宾笑道:“第一种,学道弟子,学道弟子又称皈依弟子。简称学生,是没有正式拜过师的学生,只要交一定的学费就可以跟师父学习,当然也有一些因特殊机缘,师父不收费的情况。学道弟子对外不可说教导他的人是他的师父,只能说是老师。师父对学道弟子只有“教”的义务,没有其他义务和责任。”
翾楚说:“入门弟子是什么情况”
吕洞宾笑道:“入门弟子,入门弟子,从字面上解释的话,过去的住宅有大院和内室,“入门弟子”就是进了大院之门,成为了这个门派的成员,但不是可以随便进入“内室”。入门弟子不同于学道弟子,需要正式拜师,需要遵守本门规矩。师父对于入门弟子有一定的要求,人品德行要好,要有一定天赋,有一定经济基础,态度、心态要好,还得有悟性,愿为本门做出贡献等等。往往入门弟子是从学道弟子中产生的,也有的是经由中间人引荐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师父自己看中并主动收徒的。”
翾楚说:“好像还有入室弟子,和入门有啥区别呢”
吕洞宾笑道:“入室弟子,入室弟子,是众多入门弟子当中得到师父的青睐、认可而进入“内室”,获得师父不传其他弟子的绝招、秘诀,将来可成为师父的嫡传弟子即传承人。
钟离权笑道:“嫡传弟子,嫡传弟子一般也叫“亲传弟子”,就是师父亲自手把手教出来的传承人。还有关门弟子。关门弟子,指老师所收的最后一名弟子,此后则收山,不再收直传弟子了,而由徒弟去收徒孙——再传弟子。一般地,关门弟子是老师最钟爱的弟子,因此在众弟子中地位特殊。”
翾楚说:“我不知道我上辈子干什么的,生死轮回之后,还能做师父的徒弟,很感动……”
吕洞宾笑道:“生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当我们蓦然回首,惊觉时光不再,熟悉的面孔已逝,不得不令我们再次慨叹生命之短暂。众所周知,道教是热爱生命的宗教,道教爱生、贵生,对待生死问题,既有从精神上的超脱,也有葆养人身机体的养生修习法门。南华真人庄子齐同生死、鼓盆而歌,是超越生老病死的洒脱;陶弘景祖师年逾八十、犹有壮容,是力行炼形养生的成果。”
翾楚说:“如今,社会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我们自己的步调似乎也被带着奔走,单独的个人不经意间被淹没在社会竞逐的巨大洪流中,为了名利金钱而奔命、迷途难返。然而,富贵不能久长,辉煌亦将暗淡,风流人物的丰功伟绩也终入渔樵的笑谈之中。道教的祖师千百年前已将此点参透,老子在其《道德经》中向世人发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吕洞宾笑道:“张伯端祖师说得更加具体明了: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贪名利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钟离权笑道:“人生短短百年,若要重外而轻内、重利而轻生,终使得原本局促的寿命提前夭亡,这当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在道家的生死观中,其尊重生命之自然本来,提倡的是终其天年而不夭。但终其天年而不夭又绝非道教对待生死的终点,道教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认为,可以通过人主动的修道养生来益寿延年,乃至长生久视。经书言,人身难得,正法难遇,是以道教特别看重今生今世之修行,正如张伯端祖师所言,“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以此难得的人生机缘,虔心向道,访求明师,精进修行,超升成真。到此,生死已了,超出轮回,享万龄之寿。”
吕洞宾道:“古诗中有言,“金鳌头上蓬莱殿,唯有人间炼骨人”“笙歌暂向花间尽,便是人间一万年”。但远离红尘、虔心修道并非易事。有向道之心者难得,能抛开世俗中的种种羁绊、一心修行者就更少了。仙道多途,道教了却生死的法门更是多种多样。能得其一而修之,便是吾生大幸。”
翾楚说:“在生的方面,道教之养生文化饮誉中外。养生、调理好自身机体,是修道的基础和前提。”
第七百零八章:敬重之心
翾楚说:“师父,师爷,你说很多人不信有神,要证明的时候怎么办”
吕洞宾笑道:“神是亘古以来永恒存在的,是一个客观的,不因人的信和不信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你信祂在,你不信他还在。”
翾楚说:“那我们要怎么样去拜神呢很多人都不信,所以去寺庙都不恭敬,会怎么样呢”
钟离权笑道:“常怀敬重之心……”
翾楚说:“什么才叫敬重之心呢”
吕洞宾笑道:“我们进入大殿之后,一般不要对着神像拍照,并不是说因为他是文物或者说闪光灯或者过多的二氧化碳会让这个塑像它的彩色脱落,跟这些没有关系,跟它的年代也没有关系,而是出于我们相信有神灵,我们对于神灵的一个基本的恭敬而不得拍照。更不能说,我去跟他合影。一定要怀着一颗毕恭毕敬的心,一颗忏悔的心,一颗谦卑的心来礼拜祖师,礼拜神明。”
翾楚说:“确实好多人,去我们灵州高庙,就是使劲拍照……”
钟离权笑道:“早期的道教没有塑像,就是一个排位,写一个天尊圣号,我们存思用的。之后演变成这样子有形的,可以看得到的,可以瞻仰的塑像。无论他是泥塑的还是玉器做的、木头雕的,在此时此刻它包含的是人对于神明内心的一种恭敬。也就是说外在的相只是教化工具,为了方便众生,为了度人用的,是它整个道教的教化方式其中的一个部分。”
吕洞宾笑道:“当你心存神明的时候,这个教化就起了作用,心中的神明自然就会和你沟通。能否感应神明,只在一念之间。这一念有感就有应,这一念无感就无应。可是神不因人的相信或不相信而存在或不存在。神是亘古以来永恒存在的,是一个客观的,不因人的信和不信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你信祂在,你不信祂还在。信和不信之间所起变化的是感应,当你信的时候,有感就有应,你能得到这个应,无感的时候就无应,但是神的客体它是客观性的。这是我们在大殿里面不能拍照,不能跟神像合影的一个原因。”
翾楚说:“好多人现在车上到处都弄的神像这些,可以吗”
吕洞宾笑道:“现在这个塑像比较泛滥,不仅仅是殿堂里面,很多我们的挂件,还有一些工艺品,包括一些杂志、书籍可能都会有神像,通常这些神像、圣像只要看见了,都要起一个恭敬心,不能玷污,不能扔到垃圾筒,不能把它随意的去折,去踩。在印制这些印刷品的时候,还有做一些工艺品的时候,首先也要考虑的是这一点,我做了这个之后,别人会怎么对待这个神像。尽可能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恭敬的心,既不给自己造业,也不给众生造业。”
钟离权笑道:“坛场是一盏明灯,在特殊的情况底下,比如说与天尊合心,为了阐扬大道,得到庙院当家的许可,甚至于是庙院当家的邀请,我们要做一个宣传的册子。”
翾楚说:“我们要录一段视频,我们要把这个庙的历史,把神像的功德介绍给信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去拍照、摄像。但是之前拍摄的人最好能够敬个香、磕个头,把这样一个来龙去脉给神灵表明清楚。相信神明一定会赦免不敬带来的罪过。”
吕洞宾笑道:“出于弘道的一个需要,为了使周边的百姓均得利益,把这样的一个发心说出来。无论是在心里面默默的跟神明说,还是有声的说出来,神明并不取决于你说的声音大还是小,有还是无,就在一念之间。你出于自己的方便,你觉得哪一种方式自己更喜欢就选用哪种方式。”
钟离权笑道:“但是一定要尊敬神明,要相信有神,这毕竟是神的家,神灵往来之所,大众是因为这样的一个信仰而聚拢,朝来昔往无数的修真之士,在这里坚守着这样的一个地方,维护着这样的一个坛场,大家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茫茫宇宙中的一盏明灯,用生命相继来维持它。所以这样的一种宗教氛围,它的宗教属性不能破坏。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翾楚说:“自古道、医不分家,道教的许多祖师、先贤如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养生方面的大家。”
吕洞宾笑道:“道教之养生虽以修道为目的,但养生文化所适用的群体却不限于道教的修行者,它本身包含许多简便易行、适合现代人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值得深入挖掘、给现代人的身体调养带来福音。”更重要的是,道教的养生是形神兼顾的,在葆养人身机体的同时又注重精神心理的调养:一方面它以豁达的姿态看待“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另一方面它要求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德累功,慈心于物”。这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能为人们纾解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远离精神困扰。道教的祖师、先贤们留下的丰富养生智慧,勤勤习之,可以兼养形神,使人们心神安宁,健康长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