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道姑翾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唐长公主

    萧天枢频频点头,吕洞宾笑道“不过,经过这一次变哑巴的事情,恐怕你也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哈哈哈,你恐怕已经知道了,怎么哑巴了吧”

    萧天枢脸红一片尴尬笑道“弟子知道错了!只是弟子始终觉得,这样瞒着翾楚,她实在是太可怜了,我就是看不惯她可怜,才忘了答应祖师爷的教诲……”

    吕洞宾笑道“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怎么样能够最快觉悟就是先找到自己的毛病——我最大的毛病是什么最大的习气是什么先把它列出来,写在一张纸上我最大的毛病是什么,第二、第三……把你所有的毛病从一排到十,这样排出来,然后用对治法来对治。最大的毛病,我应该用哪几种方法来对治”

    刚开始修行,这个方法是最快的。你把你所有的毛病列出来,“我有什么习气毛病”,你要随时随地提醒自己。

    因为我们是很容易忘失的。要保持警觉,自己的毛病习气一出来、错误的观念一出来,你马上就要看见。看不见怎么办写出来,贴在自己看得到的地方,时时提醒自己!这种方法是很好的。

    因为我们的毛病是很多的,不知不觉就掉到习气里去!如果真的想精进,想修行,就要把毛病列出来,这个毛病我要下决心,怎么样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先降伏它,然后再一点一点去除。

    你想一下去除是不可能的,但你要先降伏得了。降伏不了它,你就想办法,用各种方法——或者用正知正见,或者用忏悔的方法,或者禅定打坐,用各种方法先把它伏住。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们不要固定一种方法,每一种毛病都要多几个角度,戒、定、慧都要用。既要有戒,发誓愿,要下决心改掉;定就是要打坐修行;慧就是用正知正见来照破它。戒定慧都要用,我们除习气不能光持戒或光修禅定,或者只是干慧,没有定,都不行。

    修行的人要想进步快,就得先找到自己的问题在哪,各个击破。你心一打开,很多习气毛病自然而然就化了。

    修行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我们的本性本来就在,心本来就是神。我们本自具足,既然有了这个成神的因,那成神是必然的。现在就是怎么样把自己的习气毛病给除了,就自在了,就是神了。

    我们只是不觉悟,有些时候跟着习气跑了,老是自以为是。

    我经常讲,最大的毛病就是自以为是。你一定要跟着自己的观念跑,跑很远很远,甚至这辈子都不回头,那也拿你没办法。

    萧天枢说“祖师爷,道家所谓“炼精化气”的气是什么东西中国医学所谓的“气血”的气和“中风”的风,是否都同道家所讲的这个“气”字一样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汉代以后的中国医学,大都把气流的风和人体呼吸的气混而为一,这也是有问题的。不过这些问题都是个别的专论,现在从本题范围去讨论它,一时也讲不完。可是我想听听祖师爷的见解”

    吕洞宾笑道“暂且借用现代科学术语的“生命能”,作为解释气的概念。换言之,也就是要学习静坐和修证健康长寿术的人们,不要把人体口鼻呼吸的气,以及大气中的空气,就当作道家或密宗所谓的气。否则,统统落在生理的感受范围,错把神经和肌肉的反应当作是“真气”的流行,那是一个严重的误解。”

    退而言之,如果只把肺部的呼吸和生理反应的作用,当作炼气的成果,那么综罗道家、密宗、瑜伽术等的各种大同小异的炼气方法,至少有几十种甚至一百种之多。虽然无可否认的,人体生理上的口鼻呼吸,以及部分其他器官和皮肤呼吸的作用,是修炼的基本动作和工具,但不能误认为这就是静坐养生或道家丹法的真谛。

    照道家养生的修炼方法,真正达到“炼精化气”的程度,那是什么景象呢这便须要留意道家所流行的两句术语,所谓“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三花”与“五气”,都是比喻的代名词。三花即是“精”“气”“神”。“五气”,便是心、肝、脾、肺、肾;或另用五行的代号,即是金、木、水、火、土等;至于印度的瑜伽术中,却以上行气、下行气、中行气、左行气、右行气等叫做五气。名词不同,实际上都是共通的。聚顶的顶,当然是指头顶的“百会穴”,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泥洹宫”,密宗所谓的“顶轮”和“梵穴轮”的连带关系。

    不过朝元的“元”,却有不同的说法有些根据医学经脉穴道的观念,便说这个“元”是指“关元穴”的部位,也就是一般所谓的“下丹田”,有些人却认为这个“元”是指“会”,也就是密宗和瑜伽术所谓的“海底”。谁是谁非,从来就无确证,除非真是修炼到家的神仙肯出来当场指证,或许可息此一争端。不过,从学理和中国文字学的诠解,以及经验的求证。我们认为这个“元”字与本源的源字通用。

    换言之,所谓“元”,便是指原来的本位现象而已,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说人体内部的腑脏之气,各归原来的本位,充满、和谐、均衡而没有窒塞。我们简略地从学理上解释过这两句话的意义以后,再从实证的现象来作说明。

    。




第三百七十二章:慢慢体味
    吕洞宾喝一口,萧天枢沏的茶,笑道“呵呵,徒弟,可以啊,看样子果然有前世之人,一讲就明白了!”

    萧天枢笑道“师父,说的不对,徒儿还有不明白的,刚才说的都还不是很明白……”

    吕洞宾笑道“”慢慢体味去吧,不过三花聚顶”的景象静坐到达精化为气的阶段。奇经八脉的通畅情况,犹如以往所说,已一步步获得了实证。从此渐渐到达忘去身体的感觉,周身如婴儿似的柔和轻软,非常安适妥贴,若存若亡。此时,唯一还有感觉的便是头脑的反应。再渐渐的静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现象……”

    萧天枢说“祖师爷,说的,也没有感觉到就是什么样的感触,你能不能跟我讲讲这种感觉是什么样的人,到时候我修炼成功了,也能感觉得到……”

    这样的话,到时候,就算自己修练成功了,也能去好好分辨什么是真的,什么是走火入魔。

    吕洞宾笑道“到此忽然会进入几同完全忘我的境界,只有头顶“泥洹宫”“百会穴”部分,感觉如天窗的开启,如阳光的透射,豁然开朗而呈现无比的清凉之感。犹如乘虚而下的一股清虚之气,下降而遍洒及于全身。道家丹经所谓的“醍醐灌顶”,便是形容这种境界……”

    又说“不过,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学理不明,观念不清,内心如果存有丝毫的幻想,或潜意识中存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可能便会心神出窍;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觉;便有许多类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现了。对此种种境象,必须要一一扫除,不落筌蹄才为究竟。”

    “五气朝元”的景象由于以上所讲“三花聚顶”景象的呈现,或者在同一时间,或在稍息之后,忽然感觉呼吸之气自然地完全停止,周身绵软,不藉后天的呼吸而温暖怡适,平时所谓的内呼吸(丹田的呼吸这时也自然的停止了。只是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偶然的需要极其轻微的呼吸一次。此时有如在风和日丽的景象中,微风不动,水波不兴,身心内外,天地人物,无一而非安于“中和”的本位,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无我身的存在,这些平时的感觉和思想,统统都自然地去得无影无踪了。

    萧天枢说“哦,原来是这样……”

    吕洞宾说“静坐或修道的实际工夫,如果真能做到如上所讲“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情况。那么,炼精化气的基础工作,可以说是告一段落。不过,这种基础,可不能偶一而止的,必须要“持盈保泰”,恒常如此,而且可以自由作主的要如此便如此才算数。倘使在静坐的过程中,偶然有过一次类似经验、瞎猫撞到死老鼠、一见永不再见,那就不足为是。但从此要进到“炼气化神”的境界,就必须和“道”的观念结合,并非只属于静坐工夫的范围了……”

    萧天枢说“徒弟还有一事不明,关于佛道怎么……当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与佛经翻译事业,已开展其奔腾澎湃之势,西域佛教名士如支谦、支亮、支遁等人,留居中国,且与魏、晋时期国内诸名士,都有密切交往,学问切磋,也彼此互有增益,事载于佛道两教典籍者,姑不具引。即在六朝笔记《世说新语》中,亦可知见一斑……”

    萧天枢又说“国内佛教名僧如道安、僧肇等辈,都是深通中国文化如“三玄”等学,甚之,援道家名辞理念而入佛学,乃是非常普通的事实。初在庐山创建净土宗的慧远法师,原本修习道家,后来服膺佛教,创念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法门,与道家的栖神、炼神方法,又极类同。……”

    西域来华名僧如鸠摩罗什,对于老、庄之学,尤其熟悉,故翻译佛经,引用“道”、“功德”、“居士”、“众生”等等名辞,如数家珍,也都是采用儒道本不分家的道家语,此在中印文化思想的交流,佛、道两教教义的调和,已理有固然地走上融通途径。

    至于修炼的方法,佛教禅定之学,与道士修炼内丹之方,其基本形式与习静养神的根柢,完全形似。佛家出家观念,与道家避世高蹈的隐士观念,也极相同。佛家密咒、手印与道术的符箓法术,又多共通之处,于是融合禅定、瑜伽、丹道而为一的后世正统道家内丹修炼方法,便于此时深植种子。

    吕洞宾笑道“从徒弟刚刚说的,已可简略窥见魏、晋道家的风气,由汉末的演变,积极趋向形成道教为宗教的路线,约可归纳为两个原因……”

    、时衰世乱,政局不稳,战争频仍,地方势力的割据形势,与依附众望所归的士族集团以自保者,随处有人。高明之士,如许旌阳、慧远等人,有鉴于黄巾张角之流的行为,但取宗教的思想与方法,作为避地高蹈,保境安民的教化,自然而然形成为一共同信仰的力量。同时自张道陵、张鲁子孙所创的五斗米道,渐已成为具有历史性的组织,渐渐与各种道派合流,形成后来道教的具体力量,也是势所必然的结果。

    佛教思想的传入,使有识之士,对于神仙道士的超神入化之说,愈有信仰研究的兴趣。且鉴于佛教的教义与修证方法,具有系统而理论有据,于是谈玄与修炼丹法,也渐求洗炼而趋于有理论的根据,与有系统的途径,如葛洪对丹道的汇编而著《抱朴子》。他如嵇叔夜著《养生论》,为后世道士取为神仙可学的资料。慧远著《神不灭论》,后来影响南朝沈约之作《形神论》、《神不灭论》,亦为后世道家取为神仙理论的张本。

    总之,中国文化,自上古而至周、秦时期,由儒、道本不分家开始。再由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分家,使道家与方士的众术脱颖而出。复由汉末、三国而至魏、晋时期神仙方士的蜕变,渐渐形成北魏时期扩张而成的道教,在政治地位上,正式与佛教互争宗教的教权。由于以上的简引略述,大致已可见其概况。

    。



第三百七十三章:金丹养生
    萧天枢说“可是祖师爷,我还是不明白……”

    吕洞宾笑道“道法自然,一切都自道中而来,又包容大道之内,道为天下生灵而生,阴阳始终变化无常,需要佛,佛便出世,需要道隐世,道便隐世。需要道普及天下,叫化人心,道又何必礼让他人……呵呵……”

    萧天枢迷惑道“祖师爷把我都给说绕了……”

    吕洞宾笑道“哈哈哈,就像阴阳变化,世事无常,大道却始终在那了里,不管它是隐是显……”

    萧天枢说“我好像明白点了,多谢祖师爷点化,不过祖师爷能不能在讲一讲金丹……”

    吕洞宾笑道“金丹养生,是道教外炼内炼结成长生大药,以实现成仙得道理想的途径与方法。金丹养生思想,根源于道家黄老之学与仙家方术之学,是道家“与道合真”思想与仙家“长生久视”实践的结合与发展。在道教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众多道门中人围绕着仙道与贵生、金丹与长生、修道与养生等课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究与实践,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修证方法。”

    学仙就要修道、行道,以道为事;贵生就要重生、养生,务生之所本。简而言之,修道与养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换句话说,“道”与“生”原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根本,一个是表象。但在实践中又有所区别,修道要在体悟大道之至真以超脱凡俗,养生贵在探索具体的方术以延命固形。道以术为用,术以道为体。二者互含互摄,是一种对立互补、相须而行的关系。

    这也反映出的道教既重“道”又重“术”的文化特点。广成先生杜光庭在《仙传拾遗》中就谈到这个特点“术之与道,相须而行。道非术无以自致,术非道无以延长。若得术而不得道,亦如欲适万里而足不行也。术者虽万端隐见,未除死箓,因当栖心妙域,注念丹华,立功以助其外,炼魄以存其内。内外齐一,然后可适道,可以长存也。”“道”隐藏在无名的玄妙之域,正是凭借着各种方术才得以彰显出来。“术”虽然有形可见,但需要依靠“大道”作为长存的根基。

    萧天枢说“祖天师在立教之初,就非常注重道与生的关系,他告诫人们要行道而或失道,他在《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又说“行道者生,失道者死”。要“勉信道真,弃邪知,守本朴”。认为修道的重要基础就是清静为本,《注》中说“道气归根,愈当清静”。指出“知宝根清静,复命之常法也”。认为修道者“入清静,合自然,可久也”;“不合清静,不可久也”。也就是说,只有入清静、合清静,以清静为恢复生命活力的持之以恒的法则,生命才能得长久。”

    又说“所以,“道人当日重精神,清静为本”,方能达成长生久视之道。而养生之枢要则在于“结精自守”,令“五藏皆和同相生”。《想尔注》认为,“精者,道之别气也,入人身中为根本”。精是人生存的根本,只有宝精不失才能长生。《注》中说“古仙士实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如何实精宝精呢《注》中提出“夫欲宝精,百行当修,万善当著,调和五行,喜怒悉去”。”

    这样就能“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想尔注》提出的“以清静为本“的修道之理和“以宝精积精以成仙寿”的养生之法,一方面成为了“生道合一”教义的思想先导,另一方面也为正确把握修道与养生的关系、即把握“道”与“术”的关系确立了指导原则。下面就以魏晋神仙之道和宋元金丹之道两个时期为代表分别加以论述。

    吕洞宾笑道“魏晋神仙之道是道教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是道教思想体系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葛洪真人就是这个阶段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对于“道”与“术”,他都有精辟的论述。“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道意篇》)“所为术者,内修形神,使延年愈疾;外攘邪恶,使祸害不干”。(《微旨篇》)在抱朴子看来,“术”只是延年愈疾,攘邪祛恶的修行方法;道则能涵括乾坤,影响万有,潜形于万物之中,可谓是天地万物微妙变化的根本。因而,学仙首在畅玄,要在务道。”

    抱朴子关于金丹养生之道的阐述,概而言之,约有五端其一言神仙之可学,其二言金丹为至要,其三言方术可延命,其四言功德当先立,其五言返朴为根本。下文分论之。抱朴子认为,神仙是实有的,是可学的。他在《抱朴子内篇》中用了大量文字来论述神仙得道之实有,神仙得道之可学。他在答复人们质疑“求仙至难”时说“要道不烦,所为鲜耳!但患志之不立,信之不笃”(《释滞篇》)。也就是说求仙之道并不难,关键在立志和笃信。他相信作为万物之灵的人通过学习是可以实现长生久视的。他说;“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

    萧天枢说“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对俗篇》)。又说“夫得道者,上能竦身于云霄,下能潜泳于川海”。得道成仙的“仙人或升天,或住地,要俱长生,去留各从其所好耳”。抱朴子对“神仙可学而致”的论证是有充足理据的,也是令人信服的。”

    吕洞宾笑道“金丹为至要,世有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之说。葛洪在考察当时流行的各种养生延命之术后,认为金丹大药对于“长生久视”最为至要,是“仙道之极”。他说“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

    。



第三百七十四章:修至道
    萧天枢心想,哪些传说历史上,被金丹吃死的皇帝,难道都只是传言吗没来得及,细想就要好好听听吕洞宾怎么说,毕竟这才是权威,神仙在此,无有不信。

    吕洞宾笑道“(《金丹篇》)强调“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极言篇》)认为,百炼而得的金丹是烧之愈久、变化愈妙的上品神药,是可以毕天不朽,服之可以不老不死。

    他说“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金丹篇》)也就是说,人可以假借外物以自坚固形体,即人体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吸取外界如金丹之类的灵异性质,就能使不朽长生。他还引《老子诀》论证金丹对于长生的重要性“子不得还丹金液,虚自苦耳。”(《金丹篇》)总之,惟有金丹能使人长生不死,与天地相始终。

    又说“抱朴子还赞美了金丹的殊胜之处“虽呼吸、导引及服草木之药,可以延年,不免于死也。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上下太清。”(《金丹篇》)”
1...7879808182...2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