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姑翾楚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唐长公主
萧天枢说“神仙有经文吗”
吕洞宾笑道“仙经云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反神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观,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则近真矣。垢渐去而镜明,心渐息而性澄。养成一泓秋水,我不求镜物,而物自入我镜中。有诸内,必形诸外,一毫也假不得。前贤云“山有美玉,则草木为之不凋。身有妙道,则形骸为之不败。”故心有真功夫者,貌必有好颜色。人心犹火也,弗戢将。防微杜渐,总在一心。“
萧天枢说“那修道人如何立志呢”
吕洞宾笑道“天下人不难立志,最怕转念富贵二字,是钩人转念的香饵。所以每每得道者,非贫寒,即大患难之后。何也,割绝尘累,回头皆空。故孙真人注恶疾论曰“神仙数十人,皆因恶疾而得仙道,是尘缘都尽,物我俱忘,毫无转念,因祸得福也。凡修道之人,一手握住此物,行住坐卧,不为外动,安如泰山,不动不摇。紧闭四门,使十三贼人,不得外入,身中之宝,不使内出。日日如此,何必顶礼求真仙,便是蓬莱第一座。”
萧天枢说“那玄门和释门有什么区别”
吕洞宾笑道“玄修与释家不同,释家呼此形骸为臭皮囊。道家入门,全要保此形体。故形为载道之车,神去形即死,车败马即奔。大道之传,原自不难,是世人错走路头,做得如此费力。岂不闻“大道不远在身中,万物皆空性不空。性若空时和气注,气归元海寿无穷”。又曰“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道难得。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真”,此守中之规也。进道之要,无如问心。故云“学道先认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若还寻到无寻处,若还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
萧天枢说“那修道者要有怎么样的性格呢道学如此复杂,是不是笨人就无法学了”
吕洞宾笑道“学道性要顽纯,毋用乖巧。其要总在将心放在何思何虑之地,不识不知之天,此大道之总纲也。捷径之法,推守此一心。阳气不走,相聚为元海。夫道未有不探讨而得者。即三教圣人语录,无非发天地之秘密,接引后学阶梯。细心玩味,便知端的。”
第四百零八章:先天一炁
萧天枢说“原来修道之人,也要老实巴交的才好呀不用太聪明了”
吕洞宾笑道“聪明不论,却论心性,聪明又狡诈之徒,修道又有何用老实又悟不到机缘者修道又有何用”
萧天枢说“原来是这样,我以为老实就好了,没想到老实也不好呢”
吕洞宾笑道“阴阳调和,不偏不倚,哪边都不能阴阳失衡,阴阳互生,何其性也”
萧天枢说“道祖,那何处为仙界呢”
吕洞宾笑道“有问静功拿不住者,答曰“万缘寂处,即是仙界。此时诚一不二,龙可拿,虎可捉。若云无拿处,仍是未空。光景倏忽,鲁戈难留,那还禁得执着。自一身推之,吾一身即天地,天地即吾一身,天下之人即吾,吾即天下之人。不分人我,方是入道之器。倘少分芥蒂,即差失本来。凡有志修道者,趁得一时间光阴,便进步用功夫去,将精气神做到混合而为一的时节,以待事机之来。不可望事全方下手,是自虚时日也。悠悠忽忽,日复一日,白驹易过,几见挥戈。”
萧天枢说“要怎么才能悟大道呢”
吕洞宾笑道“三界之中,以心为主。心能内观,即一时为尘垢所染,终久必悟大道。若心不能内观,究竟必落沉沦。故道德经首章曰“常有欲以观其窍”者,观此窍也。“常无欲以观其妙”者,现此窍中之妙也。太上曰“吾从无量劫中以来,存心内观,以至虚无妙道。”学子既欲潜心,先去内观,待心中如秋潭浸明月,再谈进步。”
萧天枢说“原来我以为要先学术再修法,没想到,术法其次,先观心呀”
吕洞宾笑道“初入玄关者,不用他求,自今日始,要无漏精夜,便是登仙梯航,便是结婴种子。修道功夫,如抽蕉剥笋,层层求进,必至头方止。学道人全要敛藏,最忌明察。故曰“人不藏,不能得道之要。万事萌芽,在乎一心。心动则机动,机动则神明而合之。故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修道总是炼得一个性。有天命之性,有气质之性。本来虚灵,是天命之性。日用寻常,是气质之性。今一个天命之性,都为气质之性所掩。若炼去气质之性,即现出天命之性,而道自得矣。”
萧天枢说“道祖,天地玄宗,万本根,字是什么意思”
吕洞宾笑道“先天一,本属无形,妙能生诸有形,所以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本也,而道之源头在是矣。真言数段,性体性源,将历来圣贤未泄之天机,不惜一口道尽。然理虽载于书,法仍传于口,必待圣师口诀真传,下手方有着落。学人切勿自作聪明可也。大凡修行者,不知入手处,如盲摸象。以种种法门为入手,殊不知,此已过站,下不得车了。动辙问你有何实修你可有六通阳神出否金丹成否可否招神摄鬼可否降雨开晴可有种种丹诀可有种种法术如此喋喋不休,如同开矿取宝一般却不知,矿藏虽丰,人人不缺背着却是负累有了煤矿,想那铁矿,再则金矿无有休止。”
萧天枢笑道“道祖嫌我问多了,不过人有矿吗”
吕洞宾笑道“人有一矿,看似比我丰厚,我则去贪他,进一步则去骗他哄他,偷他抢他。有则以种种法诱他,以种种事求他。而当见有真宝,舍其身为人无我者,好似不同于道,则动念引他,以利惑他。不成其事,则造谣谤他,毁他。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萧天枢说“现在国家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吕洞宾笑道“元真你既要入门,当识的那门,当寻的那门有门不得其入,当求那钥匙譬如远行,当辩南北一般。此为远足根本。那门又是什么元真老道这里告诉你不管你修行做人,惟以信为门以诚为匙以清为本,以静为根诸如吐纳行气,导引参禅,等等都是枝叶,附着于树干之上,靠那树根吸收养分。如你种那树,粗可十抱,高可千仞,树冠覆盖百亩,如无那根,其本不存,任你雄伟,终会毁顺损。”
第四百零九章:救人之心不在名声
萧天枢说“听祖师爷一言胜修道十年,这元真对于我们修道又有什么好处”
吕洞宾笑道“元真世人言修道,多以神通为用。以为是实修。却不知,爱惜那树叶、树枝,不晓得那根却是养它的本源入门无非诚信,根本不外清静其它不是修行”
萧天枢说“祖师爷说诚信,做生意,生意场上用的多呀这诚信用到修道上又怎么解释呢”
吕洞宾说“诚者,不二之心;信者,不疑之志;清者,不迷之念;静者,不妄之神。圣贤仙佛传你的什么口诀,功法,仍需要你那根去供应营养你没那根,送你玩玩,玩得差不多了,它还是只有活活枯死明师授徒,莫不以根本入手,从古至今,你见哪个圣人动辄教你法术教你丹诀只见得,世上借这些敛财的主子,个个叫嚣我得某派真传我要传徒度人”
吕洞宾又说“元真你身边若有老修行,你去问问,出家是为什么修行究竟为何师传徒收徒可是传承所谓成仙成佛的法门是否缴点学费就可买去真诀若是有钱就可得诀。那财主不是个个成道”
萧天枢说“道祖知道孙思邈吧好多现在观点是他,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但是要删繁就简,不应该迷信鬼神,说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道祖怎么看”
吕洞宾笑道“鬼神信则有之,不信则无,我们为什么要非说这是迷信,既然有人得了这方面的病,孙思邈就能救治这又何乐而不为呢据我所知,他那鬼门十三针治的就是鬼附体病,试问现在还有这种为民除害的医生吗治病救人要的是为民治病的善心,难不成是为了世人封他一个不迷信的名声吗”
萧天枢听了吕洞宾这一番话语,便心中热浪翻滚,心想,果然是道祖厉害,没想到这迷信与否,也要结合民生,若是现在医生都还知道这个治病方法,岂不是楚的妹妹玉华,也不用每天过得担惊受怕了
萧天枢说“多谢道祖点明弟子迷津,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又说“证明,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1五代时南唐烈祖李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吕洞宾笑道“这个就要说起医病救人最开始的起源了,巫医,有巫才成医”
第四百一十章:巫医
萧天枢说“巫医是一个具有两重身份的人。既能交通鬼神,又兼及医药,是比一般巫师更专门于医药的人物。”
吕洞宾说“巫医,即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救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唐韩愈师说“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春秋之时,巫医正式分家,从此巫师不再承担治病救人的职责,只是问求鬼神,占卜吉凶。而大夫医生也不在求神问鬼,只负责救死扶伤,悬壶济世。殷周时期的巫医治病,从殷墟甲骨文所见,在形式上看是用巫术,造成一种巫术气氛,对患者有安慰、精神支持的心理作用,真正治疗身体上的病,还是借用药物,或采取技术性治疗。巫医的双重性对医药的应用与阻碍决定了其对医药学发展的参半功过。”
萧天枢说“那巫医证明包含了最开始的道教和医生两种人的,后来慢慢道士又有道医,来炼丹就方便多了”
吕洞宾笑道“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萧天枢说“说起炼丹,就不得不提葛洪”
吕洞宾笑道“葛洪283363年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他“综练医术”,晋书本传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医药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黑发酒方一卷等。他感到医药的方书卷帙烦重,加以选辑整理,编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将方便经验方编撰为肘后要急方,用以救急,便于携带,可以悬于肘后,故又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它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儿科及兽医等各方面。对各种病的起源、病状、治疗方法都有所叙述。如其中关于痘症天花流行和结核病的记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又提出用狂犬脑敷贴伤口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这也为后来科学证明狂犬脑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质。肘后方经陶弘景增补为肘后百一方,“取佛书人有四大,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义名之”直斋书录解题。以后金代杨用道又取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附药方,加以增补,名为附广肘后备急方,足见这部书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萧天枢说“还有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江苏南京人。弘景知识广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学者。史称其尤明“医术本草”。梁书本传他的医药学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补葛洪肘后方为肘后百一方,还有药总诀、效验施用药方、集金丹黄白要方、服草木杂药法、灵方秘奥等。”
吕洞宾笑道“由汉代结集的一部古代药典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分类法受炼丹方士的影响,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成仙,显然是不科学的。本草经过汉魏晋以来的历代传抄,字义残缺,品次错杂,弄得很混乱。陶弘景是精通药物学的,他在本草学上的贡献是:一整理了神农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变了把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方法,他根据药物种类的不同分为玉石、草木、虫兽、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类,这种分类法显然比三品法更科学、更明确一些。以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分类都是在这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二根据汉魏晋以来几个世纪许多名医用药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于神农本草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之外,又增补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取名为名医别录,把本草中药物发展成七百三十种。三对药物的性能、形状、特征、产地都加以说明。对于一种药物有多种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为本。中医在用药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别。但在神农本草中则以上品为君,中品为臣,下品为佐使,这种机械的划分显然是受了炼丹家方士的影响。陶弘景以药物主治之病来确其性能,如治黄疸病的药有茵陈、栀子等,祛风的用药有防风、防己、独活等。这是对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四在药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药为君,辅助的药物为臣、佐使,又根据人的老少、男女、身体的虚实以及各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发展了本草学。”
第四百一十一章:道医
萧天枢说“祖师爷说的这些都是道士,像葛洪还是有名的道士呢就算是道医现在需要弘扬,可是我们道医,也没有见过一位,是道士,又是名医的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