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吏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下九九
“公孙述小吏出身,建世帝以牛吏践位,二者皆为伪朝伪帝,陛下乃汉室之胄,雄才大略之主,焉能效尔等所为?”
刘秀其实知道此事不妥,有汉一世,防诸侯王比防贼还要紧张,什么酎金令、推恩令,主旨都是要削弱诸侯国,加强中央集权。刘秀反其道而行,以京师兵权授给自己的侄子,多少是有点犯忌讳的事儿。
韩歆又道:“陛下若真为太原王着想,便不该使他居于嫌疑之位,不仅容易受人非议,时间久了,亦可能生出非分之想。陛下本意是爱护太原王,殊不知,此事反倒会害了太原王。”
有些人虽然有资格,但是没条件,也就没有什么想法。若是非得为他们创造条件,或许他们真的会生出野心来,这就是勾引式犯罪。
韩歆说得很有道理,刘秀沉默了半晌,说道:“朕本欲解太原王心中疑虑,没想到考虑不周,反而使他愈加忧惧,这事,可怎么办才好?”
韩歆道:“藩王自当常怀忧惧之心,莫作非分之想,太原王辞兵权,守本分,可见其忠心于大汉,忠心于陛下。陛下不必忧虑,太原王日后定会明白陛下的苦心。”
刘秀摆了摆手,疲惫地道:“他不愿做就不做好了,但愿他能体察朕的心思。”
太原王刘章却与他没什么灵犀,皇帝一片苦心,刘章都视为对他的考验,考验越多,说明皇帝越不放心。京师的校尉,那可是手握大权的军中高官,皇帝为什么会把这么要紧的位子给他呢?
刘章越想越觉得这事儿不对,忧虑太多,竟使身体越来越虚弱。慢慢地坊间流传起了一种说法,说是皇帝逼迫太原王刘章,使其心不自安,以致于忧虑成疾,久久不愈。
这为刘秀一向仁慈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毕竟太原王是他的至亲,如果他不见容于皇帝,那么这个皇帝必定是苛刻的。
在邯郸城西的一座华宅内,原更始宛王、现安成侯刘赐听了刘章之事,叹息道:“难怪外面有很多流言,说皇帝只喜河北派,薄待南阳派,尤其是刘氏宗族,这些话也未尝没有道理。说起来,陛下对于刘氏宗族,比起更始皇帝差得太远了。”
刘玄当初厚待汉室宗亲和南阳诸人,他入长安后大封诸王,其中有六个同姓王,都是南阳刘氏宗族,十几个异姓王,都是当年举兵的豪杰,他们个个手握大权,镇守一方。
因为刘玄厚待刘氏宗亲,以至于大家都比较拥护他,他们认可更始皇帝,没想过要背弃他,直到他失去帝位,众人无奈之下,才投到刘秀麾下。宛王刘赐算是其中最主动的一批,他早早地带人来河北投奔,受到刘秀的厚待,当然这种厚待比起刘玄来还差得很远。
刘秀的厚待不过是封侯和赏赐,至于像从前那样割据一方称王称霸,那是想都不要想,大部分的刘氏宗族甚至连实权都没有。
不只是刘赐这么想,原本的更始旧臣见了檄文之后,都不免怀念起当初在更始朝的风光,再和现在悠闲富足但是没什么权力的生活对比一下,不免都有些失落。
刘秀对于“舆情”,却不如刘钰掌握得那么细致及时,此时他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理会宗族的抱怨,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如何能拖延时间,尽量晚一点和刘钰开始这件事上。
牛吏 第367章 366.谶纬之学
刘秀派建威大将军耿弇率军驻常山郡,抵近太行山,兵威逼迫太原、上党诸郡;征虏将军祭遵和骑都尉臧宫驻河内,积弩将军傅俊在河南,共同防备洛阳。
刘秀不断向西调集人马钱粮的同时,还亲自写信给长安的建世皇帝,一是“打嘴炮”,二是“呼吁和平”。
刘钰把刘秀的书信给大臣们轮流观看,笑道:“刘秀说他得天命,有赤伏符为证,什么‘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以此说明,他刘秀才是上天选定的君主。”
宋弘道:“陛下得城阳景王托梦,托之以天下事,从牧牛而至牧民,才是真正的天选之子。”
班彪道:“唐据火德,而汉绍之,始起沛泽,则神母夜号,以章赤帝之符。由是言之,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累之业,然后精诚通于神明,流泽加于生民,故能为鬼神所福飨,天下所归往,未见运世无本,功德不纪,而得崛起在此位者也。陛下承先祖之功业,奋起于牛马之间,有红光覆体,青龙悬首,景王托梦,石牛出土,曰:‘天降金玉,德泽万民’,金玉者,乃陛下之名讳也。天怜百姓,降陛下于乱世,为万民之救主,在位数年,平定四方,安抚流民,百姓安居乐业,天下人咸称陛下之德。刘秀背主之人,窃居帝位,焉能与陛下争辉?”
樊崇道:“我听说当年长沙王倚刘秀为柱石,以其镇抚河北,没想到刘文叔竟背主自立,自己当上了皇帝。天下人称其为‘不义王’,也有称之为‘不义帝’,此等不义之人,怎么还敢和陛下相争呢?”
刘钰听了不禁暗笑,没想到大魔导师竟然落了这么个恶号,这说明长安方面的舆论战还是很有效果的。
杨延寿道:“陛下,这赤伏符乃是刘文叔少时同窗强华所献,刘秀在河北正要登基为帝,强华‘恰好’来献赤伏符,时机拿捏如此适当,可见其必为伪作。”
朝臣们纷纷道:“找自己的同窗,炮制几句谶语,那不就是动动手的事儿,这种鬼话也有人信?”
“陛下红光罩体,青龙悬首,可是有许多人亲眼所见,石牛出土更是万民围观,刘秀那些假的谶语,怎么能和陛下真的祥瑞相比?”
刘钰在前世知道关于刘秀的许多神奇传说。传说他出生里有赤光照室。什么赤光、红光,都是帝王出世的惯常操作,以至于在后世,作为一个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如果出生时不自带光源,都不好意思离开他娘的子宫。
传说刘秀出生当年嘉禾一茎九穗,故而取名为秀,不知道是稻穗还是麦穗,也不知道是怎么个一茎九穗,难道一棵麦苗有九个穗?那到底是麦穗还是鸡毛掸子?
传说很早以前,在王莽当政时就有“刘秀当为天子”的预言,为此国师刘歆专门改名为刘秀,以应谶语。可是也有人说,刘歆改名许多年后,才出现这个谶语。这谶语传说是南阳术士蔡少公提出来的。
蔡少公出自南阳,有南阳人在多少年后说蔡少公曾算出来“刘秀当为天子”,然后记入史册,流传后世,那么这个记载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呢?
和谁较劲也不要和死人较劲,因为没个赢。最无法反驳的便是死人的话。
刘钰自己也拉死人站过台,他拉的这个死人级别超高,蔡少公根本比不了,刘钰就拿自己的先祖城阳景王说事儿。效果还真就不错,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就吃这一套。
当年王莽篡汉,有一个叫哀章的人进行了一场政治投机,他制作了一个铜匮,里面藏了两份天书,叫做《天帝行玺金匮图》和《赤帝玺某传予皇帝金策书》,伪托是汉高祖遗命,令王莽称帝。
“金匮策书”正搔着了王莽的痒处,这平白送上来的大礼,王莽立刻接受,为了表示顺应天命,他按照策书中的名单封拜功臣。
哀章干这事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求富贵,他早把自己的名字混在策书的名单里了,故此被封为国将美新公,为四辅臣之一。
策书中的大部分人名本就是朝廷中人,按书中所示一个个封赏就是。可有的人名却是查无其人,全是哀章捏造的。为了上应天书,王莽派人四处寻找策书中提到的王兴、王盛两人,费尽了力气,终于找到一个看城门的叫王兴,还有一个卖饼的大爷叫王盛。王莽连忙当宝贝似的供起来,把两人全都拜为将军。
不只是王莽,一向英明神武的建武皇帝刘秀也是个坚定的谶纬主义者,凡事无不应谶。
他初登帝位时,大封群臣,只因为《赤伏符》提到“王梁主卫作玄武”,便任命野王县令王梁为大司空,这个任命虽不太合适,但王梁还是有一定功劳的,大家虽然心中不服,但也没太提意见。
等到任命大司徒时,刘秀还要按照符谶,任命平狄将军孙咸为大司马,这个孙咸没有什么功劳,却因为合了符谶,竟要位列三公。这下子捅了马蜂窝,将领们一下子就炸了锅,以致于刘秀也弹压不住,只好听了大家的,以吴汉为大司马。
刘秀还召集当世的谶纬大师们,在前人《七纬书》基础上,杂糅《论语谶》、《河图》、《洛书》,编撰成八十一篇谶纬。并下令正式颁布图谶于天下,规定所有儒生必须读谶纬,否则不能入仕。由此,谶纬被称为“内学”,五经反而下降为“外学”。
刘钰在上一世读史的时候就曾经怀疑过,刘秀如此英明睿智,难道真的就这么迷信?
刘秀曾经派尹敏校对前朝图谶,还组织人编撰谶纬,这些东西都能编的话,那还有什么神秘可言?
刘钰觉得,刘秀很大可能是在利用谶纬,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赤伏符对他有利,作为利益既得者,为什么不信呢?
朝中众臣都在争先恐后地批判赤伏符,论证他们的建世皇帝才是真正的天选之君,唯有太中大夫郑兴沉默不语。
皇帝问道:“郑卿,你说说看,此事该如何处之?”
郑兴道:“子不语乱力怪神,臣也不敢语奇怪虚诞之事,臣不懂谶,也不敢言谶。臣愿陛下以仁义正道为本,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大修仁德,使百姓归心,得士民效力,则何愁不王天下?”
郑兴的话一说出来,朝堂上立刻就安静了。
这种话在当时简直是石破天惊,因为他几乎是否定了谶纬之学,直接将其归入乱力怪神之列。如果在邯郸朝堂上有人敢说这话,以赤伏符作为自己称帝依据的刘秀必定会索然大怒,立即加以处罚。
可是刘钰听了这话,还是稳稳地坐着,并没有发怒的迹象。
正当群臣都偷窥着上面,揣测皇帝心思的时候,刘钰说话了:“有的事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这话有些模棱两可,但是确实没有怪罪的意思,提着心的朝臣们算是舒了口气。
作为现代人,刘钰当然不信什么谶语。可是他也不能断然否定,因为他也曾利用过什么托梦之说,也有过石牛祥瑞,也需要一些东西来为自己加上一圈神秘的光环,来强化自己的君权神授。
其实无论是刘秀还是刘钰都很清楚,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靠的还是实力。
建世皇帝对着众臣说道:“谁才是天命之子,将来自会验证。不必造这些东西出来蒙蔽世人。朕将与不义帝会猎关东,让刘秀不服来战!”
牛吏 第368章 367.都是同窗
刘秀接到刘钰的回信,大概意思是:你说的什么赤伏符,不过是和哀章为王莽做的策书一样的东西,都是用来糊弄人的。
刘钰把金匮策书和赤伏符做了对比。
还别说,这俩个东西真的差不多,都是几句谶语,说明王莽(刘秀)应当成为皇帝,后面跟着一长串名单,都是辅佐新皇的功臣。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当时人的造假水平完全没法和后世相比,造假的路子都有迹可循。谶语加名单是标配,因为造假者要夹带私货,或者如哀章把自己列入天书名单,以王兴、王盛掩人耳目,来谋求富贵,或者如强华把王梁和孙咸放进去,或许这两人和他有什么私交。
刘钰嘲讽刘秀,人家王莽可比你认真多了,硬是提拔了没有一点功劳的看门大爷王兴和卖烧饼大爷王盛。可你不义帝呢?谶语里明确提到孙咸,你竟然违背符谶不提拔。
还有没有点敬业精神?
赤伏符是完全照扒的金匮策书,刘秀的众臣都假装把这作为所谓的天命,因为刘秀称帝符合他们的利益。等到刘秀应谶要封孙咸为大司马时,大家就不干了,立即闹腾起来,改为民主选举了。从这就可以看出,包括刘秀在内,所有人都在装糊涂,一句话,什么信不信?想信的就信,不想信的就不信。
刘钰犀利地指出了这一点,最后说道:咱们都是成年人了,不要玩这套虚的,还是来一场爷们和爷们之间的决斗,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干一场。
刘秀可没敢像刘钰一样,把回信拿到朝堂上去讨论,因为刘钰的反驳很有力。他一个灭莽兴汉的皇帝,竟然和王莽同样的玩法,编造痕迹太重,套路太明显了。
但是长安汉的敌后工作是无孔不入的,刘秀虽没把长安的回信公开,这信的内容却慢慢地传扬开,已有朝臣在暗暗地讨论这事儿了。
大司徒府,邓禹与一个三十余岁的瘦弱男子对坐,这男子神态颇有些疲惫,他就是几年前为刘秀献上赤伏符的儒生强华。
强华垂首道:“听说放牛皇帝说了些赤伏符的事,陛下很不高兴,不知可有此事。”
邓禹道:“放牛皇帝攻击赤伏符,说其和哀章金匮策书如出一辙,陛下。。。确实有些不悦。”
强华的呼吸忽地急促起来,他抬起头,将两手拄在席上,向前倾身道:“仲华,大司徒,这赤伏符其实真是照着哀章的天书所写。”
邓禹笑道:“强兄,赤伏符乃是天书,陛下能登基称帝,全赖此书,你可不要乱说呀!”
强华好似没听见一般,依旧急切地道:“当初你要的急,我也没来得及好好琢磨,就以当年国师刘秀的符谶为蓝本,略作修改,以应陛下之急。。。”
邓禹打断他道:“陛下的名讳,怎能轻易说出口?”
“哦,对对!要避讳,当年国师刘,刘歆欲取王莽而代之,便按着金匮策书,写了这篇赤伏符,作为他代新复汉的法理依据,后来刘歆事败被杀,从他家中搜出这符谶,不知怎么就流传了出来,我在长安偶尔听到,就记下了。”
刘歆是西汉末年的经学大家、史学家、目录学家、天文学家。他的名头很多,学问很大,据说还算过圆周率,精通历法,是古文经学派的创始人,号称是孔子之后的第二人。
在西汉末年,为避哀帝之讳,刘歆改名为刘秀,
他是汉高祖刘邦四弟楚王刘交的后裔,目录学鼻祖刘向之子,本是汉朝的宗室,却支持王莽称帝,是新莽的重臣。
刘歆后来与王莽翻脸,准备劫持王莽,因此他秘密准备了《赤伏符》,准备据此登基,代替王莽,没想到事情还没有发动便泄露了,刘歆被杀。但他的符却传了下来,成为一个神秘的传说。
当时刘歆已改名刘秀,作符谶当然要用刘秀这个名字,所谓的“刘秀发兵捕不道”说的是国师刘秀要发兵捕获无道君主王莽。
如果仔细琢磨一下,这个捕字如果用到南阳刘秀身上,就有点不合适,刘秀要平定四方无道之人,为什么要用“捕”字呢?
赤伏符被强华无意中得到,他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另一个刘秀。
强华是刘秀和邓禹的老同学,听说刘秀在河北,特地赶来投奔,正好此时众将劝进,而刘秀说什么也不答应。
强华半开玩笑地和邓禹说,刘秀称帝早有预兆,有赤伏符为证。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邓禹正为刘秀不登帝位而烦恼,听了这话,竟想出个主意,让强华献上赤伏符。
在邓禹的软磨硬泡、威逼利诱下,强华稍做修改,献上了符谶。刘秀见了大喜。这个符谶为刘秀提供了上位的合法性,证明他是应天命而登基为帝的。
赤伏符是刘秀的根,他以此登基为帝,当然要极为维护这个符谶,甚至因此大兴谶纬之学。
听说刘钰批判赤伏符,刘秀十分不高兴,强华很担心,他觉得自己当初有些匆忙,符谶造得不够精细,被刘钰抓住了漏洞。
因为此事重大,强华越想越怕,就来到此事的谋主邓禹家中打探消息,讨个主意。
“大司徒,这符我没有打磨好,陛下。。。不会因此而怪罪我吧?”
邓禹呼地站起,斥道:“你这是说的什么话?什么叫你打磨符谶?这明明是天降祥瑞。陛下乃天命之子,才得应此谶。这赤伏符虽是你所献,但与你何干?”
强华虽然年龄比邓禹大了许多,当年是邓禹的学长,此时被他斥责,却不敢反驳,只擦着汗道:“大司徒教训得是,是强某孟浪了。”
有的事其实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谁都得说是真的,谁说破谁是傻子。
赤伏符就是这样的事。
强华小心翼翼地道:“大司徒,我,我的父亲年纪大了,几次来信催我回去,我离乡久了,也十分想念颍川家乡。大司徒能不能帮我向陛下说一声。。。”
“强兄,邯郸繁华富贵,颍川不安定,你何必非要回去呢?”邓禹又打断了他。原本的同学,如今地位上有了巨大的差距,弱势的一方连说句完整的话也不容易了。
“大司徒,我实在是想家了,陛下日理万机,恐怕也没有时间为我的事操心,那我就自行回去吧!今日正好向大司徒辞行了。”
强华说了这话,便告辞出来。
他前脚刚走,邓禹后脚便进宫,见了刘秀,说道:“强华欲回颍川家乡,让我来替他向陛下辞行。”
刘秀挥手道:“不要提他!他愿去哪儿就去哪儿,别让朕再见到他。”
他正在为赤伏符烦恼,听到强华这名字就气不顺。
邓禹道:“强华此人,其实还算老实,倒也让人放心,我只怕他遇到些不老实的,或是别有用心之人。。。赤伏符是他献的,万一从他嘴里说出些什么不该说的。。。”
其实他想说的是,要是长安方面找到强华,让他把赤伏符推翻,那可就要了刘秀的命了。
刘秀道:“那就让他留在邯郸吧,严密监视,都是同窗,也别难为了他。”
邓禹领了旨出来,却找到了诛虏将军刘隆,说道:“陛下的意思,让强华以后不要再乱说话,唉,都是同窗,也不要难为了他。”
刘隆听了这话,心领神会,什么人嘴巴最严,什么话也不会乱说,刘隆可是最清楚了。
几天之后,强华出游时不幸落水,被打捞上来时身体已泡得肿胀不堪。消息传到宫中,刘秀正与邓禹在议事,两个人不免嗟叹一番,说道:“唉,当年我们可都是同窗。”
牛吏 第369章 368.甩锅大战
刘秀好像写信写上了瘾,在以赤伏符宣扬自己是合法君主的企图失败之后,又亲自给刘钰写了封信。
刘钰依旧拿到朝堂上公开讨论。
皇帝说道:“不义帝说,自王莽乱政以来,天下扰攘,盗贼蜂起,百姓苦于战乱十余年,破家亡身,尸骸遍于道路。如今比及二十年前,人口减少不知有多少。他刘秀镇抚关东,安集百姓,复兴汉室,稳定社稷,我刘钰平定关西,攻灭巴蜀公孙氏。如今天下只因有我二人,百姓不得休息。我二人皆为高皇帝之后,刘氏一家,何必非要兵戎相见?他愿与朕罢兵言和,以函谷关为界,分为东西汉,各安百姓,使天下息干戈。。。众卿以为如何?”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侍郎金丹第一个站了出来,说道:“自古天下一家。古之圣王,如炎黄二帝,各有天下之半,尚要大兴兵戈,战于涿鹿之野,何况当今?黄帝之后,尧舜继之;尧舜之后,夏禹兴起;夏失其德,天下复乱,成汤伐之;纣王无道,武王伐之;周室日衰,天下崩裂,诸侯各行其道,百姓不堪其苦,秦王并天下,不修仁德;高皇帝奋起,一统山河,汉室之德布于天下。大汉乃一家之天下,岂能分为两半?陛下欲行大道,岂能阻于函谷关?关东之民皆引颈西望,望长安之王师,陛下之车驾,如稚子之盼慈母。请陛下兴义师,伐无道,使天下重归一家,使万民皆沐汉德。”
皇帝摸了摸颌下的小胡子,心道:朕的龙颜,真的像慈母吗?这个比喻有点不伦不类呀!大名鼎鼎的光武皇帝,竟然成了他口中的无道之君,咱一个后世屌丝变成兴义师的有道之君,这个感觉还是比较爽的。
这时博士冯衍出列道:“陛下,刘秀此举,不过是假作仁慈、沽名钓誉罢了。他若真作此想,为何容不下同姓之刘永,非要攻灭梁国?当年刘秀据有河北,更始帝召之回京,他若真为天下着想,只要遵诏命,交出河北之地,天下早就安定了,何至于至今仍兵戈不息?如今关东百姓贫苦,刘秀粮草不济,无力西顾,故以此说蛊惑陛下,待其修缮甲兵,积聚粮草,一有余力,必将挥兵西进,与长安争雄。陛下切不可中其缓兵之计!”
刘钰点了点头,冯衍说的对,刘秀此举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他只要有三五年时间,恢复国力,就会选择性地忘记要百姓休息这话,一定会挑起干戈,必欲消灭刘钰而后快了。
吏部侍郎谷恭说道:“当年景帝削藩,七国叛乱,景帝使周亚夫将兵讨之,使天下重归一统。按照不义帝的说法,是不是不该兴兵,而是复七国之地,使其各安其境?反正都是刘氏之子,用不着大动干戈。不义帝为景帝之后,他为何不去问问先祖,这天下到底该不该一统?”
众臣纷纷附合,许多人更是上奏说,请皇帝立即发兵关东,攻灭不义帝刘秀。
刘秀大概想不到,他的一封信,竟起到了反作用,使长安朝堂上的声音出奇地一致,都是要立刻开战,统一天下。
等到大臣们议论得差不多了,刘钰开口道:“不义帝之言其实也有道理,再打下去,百姓确实太苦了。”
这一句话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原本吵吵嚷嚷的声音全都静了下去,大臣们都看着皇帝,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难道皇帝真的喝了刘秀这碗迷魂汤,休兵罢战,任大汉东西分裂?
“朕欲听从刘秀之言,让百姓休养生息,不过有三个条件。”
皇帝稍停了停,又说道:“其一,为解黎民之苦,朕欲请刘秀免关东之赋税,和朕一样,免两年之后,再恢复大汉旧制,三十税一;其二,今年天下有旱灾、蝗灾,眼看又是个欠收之年,因屯田之利,关西仓廪充实,尚无缺粮之忧,但关东人多,百姓乏食,饿殍遍地,朕怜百姓之苦,不忍见其惨状,欲请刘秀开关塞,使关东无粮之民,皆可入关求食,朕将大开官仓,赈济百姓,绝不使百姓饿死一人;其三,刘秀欲以函谷关为界,分东西二汉,如今洛阳在朕之治下,为将士血战所得,若是白白给了刘秀,将士们焉能答应?若是刘秀以邯郸来换,朕可以考虑,洛阳为天下之中,城大而坚,更胜邯郸,朕为了天下百姓,不与他计较,宁可吃了这点亏。卿等看如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