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牛吏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下九九
郑深道:“刘秀提议要息干戈,分东西而治。陛下若是答应,则中其缓兵之计,陛下若是不应,刘秀便可说陛下穷兵黩武,不恤百姓,将天下纷争的罪名,加在陛下身上。陛下提出三个条件,条条在理,刘秀若是答应,则失其民,失河北,无以争天下,若不答应,则将承担兵戈不息的罪名,陛下此举,实在是高妙。”
郑深这话,正说在了要害之处。
刘秀明知道刘钰不会答应息兵,为什么还要写信来说这些废话?
他不过是在打舆论战。
刘秀是想告诉天下百姓,他们得不到和平,一直在遭罪,其罪不在他刘秀,而在长安建世帝。他想让天下人看看,他刘秀都不想打了,刘钰却不肯善罢干休,非要动刀动枪,害得天下不宁,黎民受苦。
说到底,这是刘秀在甩锅,自己占据道德至高点,把屎盆子硬扣在刘钰头上。
刘钰虽然名字叫盆子,可不想接这盆臭狗屎。他的应对就是把锅再甩回去,刘秀制造的这盆屎还是让他自己消化吧!
朝堂上众臣齐齐拜下,都说道:“陛下英明!”
刘秀收到刘钰的回信,却不敢拿到朝堂上讨论,只是与他的几个重臣私下商议。
刘秀将刘钰的信向案上一丢,说道:“刘钰小儿只会胡说八道,如此奸滑,实在可恨!”
邓禹道:“放牛小子真是牙尖嘴利,明知道这三件事一件也不可行,却非要提出来为难陛下。”





牛吏 第370章 369.河南大案
刘钰提出的三个条件条条要命,哪一个实行了都会要了刘秀的命。
第一条免赋税。
关东一直实行的是十税一,按理说已经不重了,可关西却是三十税一,而且还有两年免税。相比较而言,刘秀的十税一简直可以说是苛政了,这也是关东流民一直向西跑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秀本就缺粮,要是再免税,邯郸朝廷就要破产了。
可是刘钰提出来了,刘秀要是不答应,关东的百姓会怎么想?必定会心中不平衡,一样的大汉子民,人家都能免税,你刘秀为什么不免?是不想让大家过好日子吗?
第二条开关塞。
建武五年又是个灾年,旱灾、蝗灾,这是从王莽时期就开始的天灾,好不容易消停了几年,今天又赶上了。关东百姓已经开始挨饿,甚至饿死了不少人。刘钰说要大开官仓赈灾,长安有粮食吃,只要跑到建世汉就能活命。可是刘秀为了控制人口外流,就是不开关。
那个年代,人口就是财富,人口就是实力,人口多就是关东对于关西的最大优势。他刘秀敢开关,百姓就敢往关西跑,人都跑光了,谁还替他卖命?
如今刘钰说要赈灾,要给百姓粮食吃,妥妥的仁德之举。可刘秀非要拦着,不给大家活路,那他就是恶人暴君无疑了。
第三条洛阳换邯郸。
洛阳这几年一直在打仗,人口外流,经济很差,几乎都要被军事化了。在刘茂封闭伊洛盆地之后,才开始有了点起色,如今比起安定了几年的邯郸大大不如。
洛阳是比邯郸更大,地理位置更好,比邯郸更有作为帝都的潜力。可是刘秀的根在河北,在幽冀二州,这是他的基本盘。要是让刘钰进入河北,幽州冀州都可能一朝反水,刘秀就成了光杆司令,连争天下的资本都没有了,占了洛阳又有什么用呢?
后世打过三国志系列游戏的人都知道,要先占一个角落城市,有稳定的后方基地,再向外慢慢发展。可是洛阳位于天下之中,四战之地,意味着四处都是敌人,比起稳定的幽冀之地,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刘秀要打舆论战,将刘钰一军,没料到刘钰一个反将,把他给难住了。
人家刘钰答应了分治,提出的条件也都是为了百姓着想,条条有理,现在刘秀怎么办?免税、开关、换城,这事儿到底办不办?
这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刘秀问邓禹道:“事已到此,如之奈何?”
邓禹说了两个字:“不理!”
还能怎么办?就当没说过,不再提这茬,装傻。
可是刘钰有汉情局,这两封信自然又会通过不知什么渠道流传出去,让天下百姓看一看,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仁德之主。
不仅如此,刘钰又光明正大地向天下人下了一道诏书,大汉建世皇帝允诺,各郡从归入长安朝廷治下的时候算起,全都免税两年,关东也是一样。
当时的通讯条件实在是差劲,传播渠道有限,只能靠发传单、众口相传这样的方式,若是像后世人手一部手机,全国几百万个基站,恐怕关东百姓立刻就得集体造反,投奔长安大灯塔。
刘秀对着他的重臣们说道:“放牛皇帝虽然得位不正,但他确实是个人才,他所施行的屯田之策,确是积累粮草的妙法,朕效关西之法,今春开始屯田,今年虽有天灾,亦有所收获,朕将在各郡置屯田官,在明年扩大屯田范围,招蓦流民,使其耕作荒田,积蓄国力,为长久之计。”
刘秀也算是好学的典范了,他本来就是个好庄稼把式,当年在南阳作农民时,种田种得有声有色,如今要搞屯田,相当于重干老本行。
关西的屯田搞了好几年,套路都已经成熟了,关东屯田却是从今年春天才开始在河内郡试点施行,没想到赶上了灾年,所得不算多,可也不算少。
关东普遍缺粮,但是从局部来说,河内粮食还是很充足的,如今与洛阳的对抗,全用的是河内的军粮,冯异和岑彭向南进兵,也靠河内供应军粮。
只要前线能顶住长安方面两年时间,等到全国的屯田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关东的缺粮状况会大大缓解。
可是,在刘秀雄心勃勃地要大力发展屯田的时候,偏偏在田地上出了一件大事。
建武帝派屯田官员到各地寻找屯田之地,河南郡因为流失人口较多,闲田也多,正可以安置大量流民。可屯田校尉去规划屯田时,却发现河南人口虽减少许多,闲田却很少,上田多在当地豪强名下,抛荒的闲田都是中田和下田。
屯田校尉每年要接受考核,当然要将此事上报,以免自己明年因收获不足而受到处置。朝廷便派了专门的官员来查这件事,这一查竟查出了一件大案,牵扯出了一位大人物。
故河南太守、鄱阳侯欧阳歙在河南任上,依靠权势,为当地豪强大开方便之门,使河南郡闲田大多被豪强瓜分霸占,而欧阳歙从中得豪强贿赂六百万钱。
河南郡人口原本极为密集,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但是经过连年的天灾和战乱,人口流失严重,就在河北和河内都归于稳定之时,河南还因为紧临一直在打仗的洛阳地区,而无法留住人口。
如今建世汉的河南郡其实是半个郡,另一半以洛阳为中心,在建世汉的治下。
就是这半个河南郡,竟使欧阳歙赚得盆满钵满,就是田地这一件事,就从中获利极大。
人口流失,自然就有田地抛荒闲置,当地豪强便与官府勾结,伪造田契文书,将上田划入自己的名下,所得利益当然是见者有份,豪强得田,官员得钱,各得其便。
欧阳歙作为地方长官,不仅不加以制止,反而利用权势参予其中,坐地分钱,为自己谋取巨额利益。
刘秀得知此事大怒,一边将欧阳歙下狱,一边要将此事彻查,可再往下查下去,却越查越惊人,原来欧阳歙离开河南任后,去做了汝南太守,在汝南两年,用同样的方式,又获利一千万钱。
刘秀的屯田大业,岂容这些蛀虫官员破坏,当即决定严惩。
他将屠刀高高举起,准备杀一儆百,可是朝中众臣却纷纷求情,请求刘秀从轻发落。
因为欧阳歙此人很不简单。




牛吏 第371章 370.尚书博士
欧阳歙,字正思,乐安千乘人,是《伏生尚书》的嫡系传人,当时名满天下的大儒。
《伏生尚书》是儒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到欧阳歙这一代时已整整传了十一世,欧阳家族连续八世都是“尚书博士”。
汉代的博士可不是后世的博士,奔三才毕业,毕业就失业。那时的博士是就是朝廷官员,吃着皇粮研究学问,教授弟子。博士是官学的权威,也是皇帝的参谋,可以参决国家大事。
汉朝初期行黄老之道,与民休息,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后期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也就是说,欧阳歙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学术权威,铁打的博士,流水的皇帝,从汉到新,又从新到汉,政权更替,欧阳歙一直身居高位,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就连皇帝也是这个学派的弟子,刘秀年轻时入长安求学,学的就是《尚书》。称帝之后,刘秀依然好学,时不时要和朝中大儒讨论,这里面当然少不了欧阳歙。
从地位上来说,刘秀是皇帝,从学问上来说,刘秀只是一名《尚书》弟子,欧阳歙才是权威。
欧阳歙是最早一批跟随刘秀打江山的功臣,在刘秀镇抚河北的时候,欧阳歙是原武县令,很有政声。刘秀到了原武,见到欧阳歙,对他十分欣赏,以他为河南都尉,行太守事。从那时起,欧阳歙便投奔了刘秀,之后随他南征北战,建立基业。
刘秀称帝后,欧阳歙初为河南太守,后拜扬州牧,迁汝南太守。可说是方面大员,有着光明的政治前景,更有未来入朝为三公的潜力,是真正的一朝重臣,一代学宗。
欧阳歙入狱,立即在朝中掀起轩然大波。为他求情的奏章堆满了建武帝的案头,其中甚至有时任执金吾的冠军侯贾复、时任骑都尉的阴乡侯阴识这样的重臣。
贾复原是汉中王刘嘉手下校尉,深得刘嘉赏识,汉中王是个厚道人,怕他在自己帐下屈才,就将他推荐给了正在河北的刘秀。
贾复虽然是儒生出身,但却是个打仗不要命的,曾在与河北流民战斗时重伤濒死。
刘秀大吃一惊,当即对着众将说道:“我听说贾复的夫人有孕在身,如果生的是女儿,我就让儿子娶了她,如果生的是儿子,我就让女儿嫁给他,总而言之,如果他有什么不测,他的妻儿我都会好好照顾,不让他泉下不宁。”因此留下了一段“指腹为婚”的佳话。
阴识是皇后阴丽华的兄长,是刘秀的微时故交,极力主张将阴丽华许配给刘秀。他从南阳就随着刘氏兄弟打天下,是刘秀的铁杆兄弟加心腹。
为了欧阳歙的事,刘秀特意召贾复和阴识来询问。
皇帝指着案上一撂奏章说道:“这都是为欧阳歙求情说项的,朕没有想到,你们两人也在其中。欧阳歙身为朝廷重臣,一代学宗,竟不知自爱,以权位谋取私利,罪证确凿,为何你们还会极力为其脱罪?”
贾复叩首道:“陛下,臣少时即学尚书,欧阳先生在臣的心中就是天上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及。做欧阳先生的弟子,是臣做梦时才会有的好事。欧阳先生名满天下,学生也满天下,他发扬圣人之说,推行教化,使士民知书,尚书流传天下,他为官一方,推用贤俊,政称异迹,其功足可以抵过。欧阳先生乃海内人望所系,陛下若是处置了,恐失人心,请陛下熟思之。”
贾复这话说得有点重,把这事和人心所向连在一起。这确实是事实,欧阳歙的影响力很大,处置他不只是收拾一个贪官那样简单,很可能会演变成为恶性政治事件,影响到士民对于朝廷的支持和认可。
刘秀乍一听这话,心中是有怒气的,难道一个有威望的大儒就可以随意贪腐吗?贵为皇帝,难道不能处置一个贪官?
但是他的一大优点是自制冷静,他平息了心中的情绪,问道:“你的意思,也承认欧阳歙有罪过,只是认为他功劳足以抵偿罪过,又因其人望太高,处置了会于朝局不利。朕知道你的想法了。。。次伯,你怎么看呢?”
阴识道:“陛下,豪强占地,向来有之,何况占的本就是闲田,这地若豪强不占也是抛荒,不如让他们先种着,还能多产些粮食。至于欧阳太守收些钱财,这也是常例,那些做地方官的,都得依赖当地豪族帮助维持,否则他的话都没人听!想当年咱们在南阳时。。。”
阴识说到一半,发现皇帝正怒视着他,吓得他立即闭嘴,伏地请罪道:“臣有罪,臣说的不好,可是。。。臣是觉得,这事儿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严重,欧阳太守要靠豪族推行政令,免不了一些人情往来,他还在地方推行教化,教授数百上千弟子,这些都需要钱财。陛下,臣以为,欧阳太守此事有情可原,恳请陛下宽宥于他。”
皇帝指着他道:“次伯,你是不是糊涂了?这是什么时候?你是当朝皇后之兄长,朝廷重臣,堂堂骑都尉,阴乡侯,你还以为自己是是南阳的大豪吗?”
阴氏是新野豪门,知道豪门的生存之道,强占上田,贿赂地方官,这些事他从前也没少干,现在虽然已摇身一变为大汉朝臣,可骨子里的性情和思维方式并没什么改变。
在阴识看来,这些都不是事儿。当年刘秀家里也算是个乡豪,豢养宾客,走私犯法,窝藏罪犯,甚至拦路抢劫这些事都干过,现在你说豪强占了几亩田官员收了点钱也是个事儿,你是不是在逗我?
不过既然皇帝发怒指斥他,阴识当然要请罪,连连叩着道:“臣愚钝,请陛下恕罪。欧阳歙是有罪,陛下就看在他的功劳上,看在他传播儒学的功绩上,看在百官为他求情的情面上,准其赎刑吧!”




牛吏 第372章 371.聚众逼宫
赎刑是一种自古就有的制度,各代制度有所不同。大体来说,五刑之中,上自死刑,下到杖、笞,都可以赎,赎金的数量有具体规定,西汉时用的是黄金。
汉武帝时,公孙敖、张骞、李广等人或因打了败仗,或因行军迷路,都曾犯下当斩的死罪,但都用钱赎了罪。李广这个倒霉蛋甚至不止赎了一次,漠北之战时他又双叒叕一次迷路了,错过了军功封侯的最后机会,李广心态崩溃当场自杀了,否则他依旧可以用钱赎罪。
只有穷鬼司马迁因为拿不出钱,只好坐等被宫,太史公变成太史公公。据说当时赎死罪须钱五十万,赎个宫刑大约减半。司马迁年薪大概有十万八万,赎个宫刑其实也就三年的收入,但这货就是穷成这样,因为没钱丢了命根子。
这样说来,还是应该趁着当官多捞些钱,关键时候真能救命。
欧阳歙大捞的一千多万,能赎三十次死罪,就算他退了赃,家里拿出五十万钱也不是个事儿。
阴识提议让欧阳歙赎死,对一个累世豪门来说,几乎就是不处罚,过几年有机会复起,他便又能堂而皇之地重归高位。
此时贾复也拜下,说道:“为《尚书》不会因欧阳歙之死而失传,为天下向学之士有法可宗,臣愿以爵位赎其罪,请陛下准许。”
刘秀很震惊,贾复这是下了血本了。武将的爵位都是一刀一枪拼出来,可以传之子孙的,可贾复却要用爵位替欧阳歙赎罪!
他沉默片刻,说道:“朕一向以为欧阳歙谦恭礼让,节操淳厚,有长者之风,对他甚为倚重,使其由一县宰而至州牧,朕待之不可谓不厚。没想到他竟如此贪鄙,不知自爱,辜负了朕的期望,朕心甚痛!若是一个寻常官员犯法,尚可使其赎罪自新,可欧阳歙海内人望,万众师表,天下人都看着他,士子皆以其为范,而他竟做下了这等事,罔顾国法,情状恶劣,不诛之无以正法纪,无以正世风,无以谢天下。”
刘秀霍地站起,喝道:“朕意已决,卿等勿复多言!”
贾复和阴识见皇帝如此坚决,都不敢再劝,只是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时,突然有人急匆匆地进来,叫道:“陛下,不好了!有太学博士弟子千余人,来宫门外为欧阳歙求免!他们说,不可杀欧阳先生,使尚书失传废绝,有一个儒生竟然自髡剔,说是为欧阳先生赎罪!”
髡剔就是剔去头发,表示有罪,古代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丝毫的毁伤,这是最基本的孝行,自已剃了光头,是大不孝,非有罪者不为。
这时贾复说道:“竟敢有人守阙逼宫,惊扰陛下,实在胆大妄为,臣这就调兵出去,捕拿狂生,守护宫禁!”
聚众来宫门,名为求情,实为逼宫,因为一个欧阳歙,儒生们要和刘秀硬刚了!
贾复本来要为欧阳歙求情,甚至不惜为他放弃自己的爵位,但是一遇到儒生威胁到皇帝,他立即毫不犹豫地站在刘秀一边。这说明他十分忠心,虽然对此事有不同意见,但对于皇帝依旧是誓死维护。
忠心,就是刘秀把他视为心腹的主要原因。
阴识脸色有些发白,他知道这件事十分严重,前来守阙的儒生,都是太学学生,博士弟子,基本都是豪强子弟,在各地都有很强的号召力,他们一起来示威,对刘秀十分不利。一个应对失当,天下很可能生变,刘秀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人心可能涣散。
说得严重点,这件事处理不好,有可能动摇刘秀的统治基础,让他失去豪强的支持,使关东再次陷入动乱。
他偷偷瞄了瞄皇帝刘秀,见他毫不慌张,神色如常,只对着贾复摆手道:“朕的臣子来求情哀告,又不是敌袭,何必动刀兵?卿等勿忧,朕自有主张。”
他的镇静让剑拔弩张的贾复和惶惶不安的阴识都平静下来,仿佛一下子有了主心骨。
阴识心道:“不愧是刘文叔,遇事不慌,自有主张,怪不得他能成大事。”
刘秀就是这种人,平时处事谨慎小心,遇到大事却稳得住。
从前在乡里种田,兄长刘縯常自比汉高祖刘邦,却把刘秀比成刘邦只会种田的二哥刘喜,笑话他胸无大志,成不了大事。
事实证明,刘縯看错了,错得离谱。
有的人吵吵嚷嚷做大事,有的人默不作声做大事。刘縯属于第一种人,刘秀属于第二种人。
当王邑、王寻率领四十万大军围困昆阳时,城内那些身经百战的绿林将领都慌了,有的想要逃跑,有的想要投降,没有一个人想要抵抗,唯有刘秀平静地站了出来,给出了第三个选择:战!
这时,平素看起来谨慎胆小的刘秀没有显露出丝毫畏惧,他的身上仿佛发着光,让那些平时轻视他的人看着晃眼。
就这样,在所有人害怕退缩的时候,刘秀以一个勇敢者的姿态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十三骑突围,一万大破四十万,傲人的战绩宣示着一代英雄横空出世。
在以后的日子里,刘秀遇到许多挫折,每当这时,他总是想:还能比昆阳之战时更绝望吗?
当时刘秀手下无人,地位不显,尚能以少胜多,谈笑破敌,如今他雄踞关东,麾下有百万之众,一千个儒生逼宫,就能把他吓倒吗?
刘秀道:“让伏湛和卓茂出去应对,一定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情,让他们各自散去,回去好好念书。”
伏湛和卓茂都是当世大儒,伏湛是再造尚书的伏生的后人,自成一家学说,卓茂是南阳名士,号称“通儒”,在为密县县令时,天下大蝗灾,传说因为他的德行,连蝗虫都不进密县境内。
让这两个在儒生中有大影响力的人出去劝解太学学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刘秀笑道:“太学学生,都是各地英杰,是国家的人才,今后不知有多少人可以位列朝堂,可不能伤着了他们!”




牛吏 第373章 372.让我去死
听说一千多太学生聚众逼宫,邓禹跌足道:“坏了,坏了!这些个学子,要把欧阳公害死了!”
“又不是欧阳先生让他们去的,欧阳公有什么罪过?”赶着来报信的阴识问道。
“当年大侠郭解虽未亲自杀人,但很多人为了他而杀人,郭解自己并不知此事。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要严重。’以大逆无道的罪把郭解杀死。此事亦然,儒生为欧阳公守阙逼宫,欧阳公虽不知情,这个罪过却更大。”
郭解是汉武帝时的著名游侠,为人残忍狠毒,常为小事暴起杀人,少年时常不惜冒死去替朋友杀人报仇,抢劫、私藏逃犯、私铸钱、盗墓,非法的事做得数不胜数。等到年纪渐长,郭解开始转变,从一言不合便杀人改为市恩与人,替人排忧解难。
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仰慕郭解的人很多,可谓是名满天下。
汉武帝迁徙豪强时,轵县县掾杨季主提议迁移郭解。因为有他在县里,基本就没有官府什么事儿了,官府制不住他,全县的官员都怕他,政令不能通行。因此,县里巴不得送走这尊瘟神,把郭解列入了迁移名单。
郭解不愿迁走,便请大将军卫青替他说情,卫青向武皇帝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移标准,汉武帝却说:“郭解一介平民,竟能让大将军替他说话,怎么能是穷人呢?”强制把郭解迁到茂陵。
有人替郭解出头,把提议强迁郭解的杨季主砍了头,杨家不服,去京里告状,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告状的杨家人杀死在宫门之外。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还如此嚣张,完全不顾国法,汉武帝勃然大怒,下令逮捕郭解,最终将其灭族。
郭解替人解难,行使威权,影响力巨大,已经触犯了皇帝的禁脔,因此为武皇帝所不容。与他比起来,欧阳歙虽然在手段上不像郭解那么暴力,但在影响力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欧阳歙是一代大儒,官学权威,名满天下,弟子成千上万,仰慕他的人更是数不胜数。他的一举一动都会为人所仿效,对天下儒生和学子带来影响。而他不知自爱,利用权势谋取巨利,犯了国法,理应处置。
1...130131132133134...18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