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东晋北府一丘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指云笑天道1

    王国宝先是一愣,转而心中暗道,奶奶的,怪不得司马道子这个酒鬼突然有了这般见识,原来是孙泰这妖道教的,这妖道一直跟刁逵勾搭,还几次想通过我引见给司马道子,我都给压了下来,就是不想此人跟我争宠,可他怎么还就见到司马道子了呢?

    他的心中在暗骂,脸上却是堆满了笑容:哎呀呀,孙教主啊,你何时成了大王的入幕之宾了呢?




第二百二十六章 入幕之宾孙教主
    说起这入幕之宾,倒是有个典故,当年桓温想要篡位之时,谢安和王坦之作为王谢两家的家主,极力反对,最后桓温干脆孤注一掷,带兵进入建康,并在石头城设下大营,企图逼朝中百官和世家就范。

    当时简文帝司马昱已经驾崩,桓温需要世家表态,集体上表劝进,自己好从年幼的司马曜手中夺得皇位,为此,他不惜在军营之中设下鸿门宴,要谢安和王坦之二人前往。

    在那杀气腾腾的军营当中,王坦之是汗流满面,战战栗栗,几乎要晕倒,而谢安则是从容不迫,有如赴家宴一般,桓温在酒席之上威逼利诱,几乎是明着摊牌逼二人表态,谢安却是从容不迫,软磨硬顶,据理力争,终于顶得桓温无话可说。

    桓温言语上无法屈服二人,只能不停地借故离席,到后面的内帐之中,征询躲在一边的军师郗超的意见,这郗超是桓温的头号智囊,军师,号称髯参军,也是第一流的谋士,桓温的篡位之举,以及征战天下的各种秘策,多出于此人谋划。但即使是他,也无法辩过谢安。

    桓温几番出入内帐,谢安早就洞若观火,在桓温最后一次出来时,笑道:桓太尉(桓温当时官居太尉)还有这入幕之宾啊,何不请出一起饮宴呢?

    从此,这入幕之宾就成了形容暗中谋划见不得人勾当的那种狗头军师的代称,随着郗超一起沦为笑柄了。

    孙泰的脸色微微一变,他听得出这是骂人话,但仍然笑道:大王好仙丹,五石散,贫道别无所长,也就这点炼丹之才,也就被大王所征召了。

    司马道子虽然愚钝,但也听出这是骂人话,他并不是很清楚王国宝和孙泰之间为了争宠的明争暗斗,但能听出这两个人在暗中较劲,于是勾了勾嘴角,说道:王仆射,孙教主是孤请来的贵客,你们应该同心协力,共同辅佐孤才是,何必在孤的面前,争风吃醋呢?

    王国宝微微一笑,行了个礼:臣知罪。只不过臣以为,孙教主的才能在炼丹制药之上,这军国之事,非其所长。大王还是应该跟合适的人讨论这些军国之事。

    司马道子摆了摆手:孙教主并非一般的普通方士,他结交的也多是朝中权贵,本人也是极有见地,他说的话,孤也会有自己的判断,就象刚才对桓玄,孙教主教的法子,就很管用嘛。

    王国宝冷笑道:孙教主这法子,出了大王一口多年恶气,但也得罪了桓家,这样真的好吗?

    孙泰平静地说道:难道王仆射还想让桓家就这样世代占据着荆州,一代代地威胁朝廷,威胁圣上,威胁大王吗?

    王国宝的脸色一变,沉声道:朝中的人事,军政大事,你一个道人岂可干预?还不快快退下!

    司马道子勾了勾嘴角,叹了口气,对孙泰说道:孙教主,你先退下吧,孤有些话要跟王仆射说。

    孙泰平静地行了个礼,转身而退,密室之中,只剩下了司马道子和王国宝二人。

    王国宝心中窃喜,正待开口,却只听到司马道子厉声吼道:王国宝,你以为你是谁,孤想用谁,想见谁,想听谁的话,还轮得到你指手划脚?!

    王国宝猛地一个机灵,他突然意识到这个黑人虽然贪酒好色,但毕竟是王爷之身,不是自己这个臣子所能一手操纵的,今天的事情,只怕是犯了他的忌讳,让他在孙泰面前丢了脸,不好好地赔罪,这一关怕是难过了。

    他连忙跪了下来,不停地磕头:臣知罪,臣誓死效忠王爷,万万不敢有半点异心啊。

    司马道子那双黑白分明的眼睛里,光芒闪闪:哼,你别以为孤是傻子,什么都不知道,你这样极力地拦着孙泰见孤,不就是想把孤控制在你一个人的手里吗?你这心思,跟那桓温又有何区别?

    王国宝再抬起头时,已经是满脸泪水,肥嘟嘟的脸上,涕泪成行:大王啊,臣可真的是一片忠心,天日可鉴啊。那天师道跟桓家一样,也是野心勃勃,图谋不轨,几年前就在京口作乱,所以其真正的心思,臣真的不敢确定,这才不敢贸然地引见给大王,可不是臣要争什么宠啊。

    司马道子叹了口气:你说的也有几分道理,孤也对这孙泰有所防范,但是你们跟了孤这么久,却没一个人能提出借这次的机会,把桓家从荆州赶走的建议,只有孙泰这样提了,是你们没这能力,还是有自己的小算盘?

    王国宝咬了咬牙,作出一副义愤填膺,一脸忠义的模样:孙泰这根本不是什么好计,是在拆我们大晋的台啊,荆州虽是桓家经营多年的老巢,但也是抵抗秦军入侵的前线,如果荆州有变,秦军一定会长驱直入,直取江陵,到那时再顺江而下,这建康可就麻烦了,因为,历代要攻取建康,从北边来都很困难,因为有大江天险,但要是从荆州那里顺江而下,就容易得多。当年西朝灭东吴,不就是这样吗?

    司马道子的眉头渐渐地皱了起来:难道,离了桓家,就没人守得了荆州?不至于吧。难道我大晋就没忠臣良将了吗?

    王国宝微微一笑:大王啊,桓家当然是要赶走的,就象咱们前一阵赶走谢安一样,但是这饭得一口口吃,咱们赶走谢安的同时,还要给谢玄那个五州都督之职加以安抚,桓家在荆州的根基太深,要想动他们,只有慢慢来,先离间其部下,不肯从命的就调往他处,最后把荆州的文武官员换成我们的人,这时候再想赶走姓桓的,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吗?不过,现在大敌当前,抗秦为重,您既然可以暂时起用谢玄,搞什么北府兵,就不能再忍桓家几年吗?

    司马道子听得连连点头:还是你说得有理,现在想想,孙泰确实没安什么好心,哼,他跟孤说,可以由他出面召集天道道众,来守卫荆州,幸亏没听他的。你去,想办法把桓玄再叫回来,就说孤喝多了,改日召见。



第二百二十七章 王恭桓玄荷塘会
    真王国宝这一下子给雷得外焦里嫩的,暗道这死黑鬼真的当桓玄是条狗么,给这么羞辱了还会屁颠颠地回来?看来离了孙泰的指点,他的智力还真的不如三岁小孩子。

    不过王国宝又转念一想,我辛苦扶他不就是因为他没用吗?要这人真的聪明伶俐,还轮得到我来辅佐?不管怎么说,后半辈子的荣华富贵就指望他了,先把这家伙哄好再说。

    想到这里,王国宝换了一副笑脸:好的,我这就去办。只不过桓玄可能过几天就会去义兴上任了,未必有时间再过来,我尽量安排吧。

    司马道子点了点头,伸了个懒腰:哎,今天喝了不少酒,孤有些醉了,你们先退下吧,别的事情,等孤醒了再说。

    他说着,往榻上一躺,也不看王国宝一眼,就翻向了内侧,很快,响亮的鼾声就在整个内室回荡起来了。

    建康城,百官坊,王蕴府。

    王蕴,字叔仁,太原王氏之后,其父乃是东晋名士王濛,而现任皇帝司马曜的皇后王法慧,正是其女儿,只不过现在出任会稽内史的他,并不在这府弟之中,而刚才与桓玄在会稽王府上相逢的,正是他的嫡子,也是曾和谢玄化名游历京口,以杨林子的化名出现过,小字阿宁的王恭。

    后花园的一处凉亭之中,秋风徐徐,塘中一片荷塘月色,蛙鸣之声此起彼伏,而在凉亭之中则坐着两个人,桓玄和王恭还是刚才的一副装扮,相对而坐,二人的面前摆着几盘果脯,两碗煎茶,淡淡的带着苦丁香和胡椒味道的茶香,混合着荷花的香气,沁人心脾。

    王恭轻轻地端起了茶汤,抿了一口:桓公子,这可是最近在江南一带开始流行的茶饮,可以提神醒脑,了无倦意,据我所知,荆湘一带,还没有流行这东西,要不您多尝尝吧。

    桓玄长叹一声,也不去喝茶,站起了身,看着那荷塘,悠悠地说道: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受人如此羞辱,让我还有何面目回荆州?

    王恭的脸色一变,摇了摇头:会稽王不过是酒后失言罢了,桓公子不必如此介怀,我想,他醒酒之后,应该会向你赔礼的。

    桓玄摇了摇头,坐回了王恭的对面,双目炯炯,直视王恭:王秘书(王恭现在官居秘书丞),你贵为国舅,为何也要出席会稽王的这场宴会呢?恕我直言,席间之人,多为趋炎附势的小人,与你这位大名士,可并非一路人啊。

    王恭的嘴角勾了勾,笑道:这场宴会的召集人乃是王仆射,本来我是不想去的,但是与他的四弟王忱却是自幼相识的同窗好友,所以今天也不得不去。不过你说得不错,这种宴会之上,让人气闷,我也早就不想呆了。

    桓玄点了点头,看着王恭,说道:以前谢家执政的时候,朝政还算清明,也能人尽所用,可现在会稽王掌权,王国宝主事,这才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弄得燕雀乌鹊,巢堂坛矣,只怕现在外敌压境,朝中却是这般人,会出大乱子啊。

    王恭叹了口气:是啊,之前我去了一趟京口,曾经亲眼见到那刁逵是如何地胡作非为,本来回来就想弹劾他的,最后还是给谢幼度所劝止,说现在是大敌当前,团结为重。哼,这等贪鄙之人,却能靠着攀附权贵,拿到一个大州刺史,若是这样下去,只怕秦军不来,我大晋内部先乱了!

    桓玄听到王恭去过京口的时候,脸色微微一变,转而恢复了平常,他淡然喝了一口茶,那股子胡椒的辣味与苦味混合的感觉,让他的眉头轻皱,放下了茶碗之后,他不经意地说道:哦,王秘书还跟谢镇军同游过京口?那可曾见过京口的什么英雄人物?

    王恭微微一笑:当年令尊和令叔都曾经出镇过京口,令尊更是留下了京口酒可饮,兵可用的名句,这回亲眼见识到了京口的英雄人物,诚不虚言也。

    桓玄笑道:那王兄说的英雄人物,又是谁呢?

    王恭正色道:京口三届武魁首,号称拳横腿霸,京口刘大的刘裕,就是我所说的英雄人物,这回他在京口狠狠地教训了刁逵兄弟,听说刁逵最后离开京口,转封广州,也是因为他的原因呢。一个平民,居然可以扳倒一州刺史,我若不是亲眼所见,真是不信呢。

    说到这里,王恭的嘴角勾了勾:听说这刘裕投了北府兵,在谢幼度的麾下,桓公子这回从广陵的北府军营过来,应该见过刘裕吧。

    桓玄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举起茶碗,轻轻地啜了一口,笑道:这茶真的不错,一开始喝的时候略感苦涩,但入喉之后,却只觉得口齿生津,满颊余香,如饮醇酒,回味无穷啊。也不知道,这是如何煎制的呢。

    王恭笑道:桓公子若要见识这煎茶之法,又有何难?这荷塘月色也赏得差不多了,咱们可以去茶室一叙,在下也正好可以与您切磋一下这煎茶之道。

    桓玄笑着站起身行了个揖:敢不从命?!

    一个时辰后,王蕴府的一处茶室之内,桓玄跟王恭相对而坐,交谈甚欢。

    天气转凉,已入初冬,而这会儿两人也都在绸缎衣服外加上了两件貂皮袄子,加上这密室内正煮着的一个盛水釜下面烧着的炭火,更是让两人的额头已经微微地沁出了些汗水。

    桓玄一边擦着额上的汗水,一边看着王恭正在手里折腾的一块黑糊糊,象面饼一样的玩意儿,笑道:王秘书,这个就是你跟我说过的茶叶吗?

    王恭笑了起来:这个可是这些年来才开始在我们江左地区流行起来的新玩意,名叫茶叶。

    桓玄看着王恭手中的那块茶饼,看着感觉象是一大块面饼,不是那种传说中江南碧螺春,龙井那种叶子状,便问道:这个茶是从北方西域流传过来的吗?



第二百二十八章 密室之中煎茶道
    ,王恭抬起头,摇了摇脑袋:不是,这个是我们江左那里的,这茶叶最早在西汉时期就有记载了,不过当时是当成药来喝,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东西很管用,可以提神醒脑,益智袪困,对肺病痰多的人也有好处。

    魏晋时期,名士风流,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等人以茶代酒之举。更能出这些名士志向高洁,与众不同的品味,这饮茶之道,可就在南方流行了起来。

    桓玄对这个倒是没听说过,他只知道在北方,除了酒以外,最流行的就是各种奶制品了,自五胡乱华以来,北方的胡汉杂居已经百年,胡风强烈,乳制品盛行,即使是寻常人家,喝些酸奶,吃些乳酪也是非常正常的,反而是这茶叶却是极为少见,这样一听,才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王恭终于发现有一个桓玄几乎一无所知的地方,心中窃喜,索性多了几句嘴:这江东的茶道还跟我们的清谈,玄学有关系,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

    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我大晋开国以来,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

    最初的清谈家里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这些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而煮上一釜茶,坐而论道,就是最有这种名士风范的举动。

    以前的名士,只需要痛饮酒,熟读离骚,就可以当,但现在,江东最流行的,就是这种煎茶论道了。对了,听说荆州江陵城不是有一个极乐山庄,经常有这些江东的公子哥儿们去吗,怎么没见过这东西?

    桓玄不屑地勾了勾嘴角:来我那里的有什么名士?都是帮色中饿鬼,一边喝酒一边服五石散,然后戴上面具脱得光光地,就在那些楼里跟歌姬舞女到处野——合,我看的都想吐,就这帮东西也能人模狗样的清茶论道?王秘书,你别开玩笑了好不好。

    王恭皱了皱眉头:怎么会这样?江左的名士我也接触过一些,象殷仲堪郗恢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文人,他们应该从不去你那里的吧。

    桓玄仔细想了想,摇了摇头,笑道:还真是对这几个人没印象,大概真正的名士也不会来我们荆州的那个销金窟吧。

    两人说着说着,王恭把茶饼掰下了一小块,放到了手边的一个平底小铜器里,而这个小铜器只有手掌大,向外伸出一个长柄,有点象一个后世里的平底锅的样子,王恭拿过一个火盆,把这面平底小铜锅在火上烤着,不时地动一动手,让整个锅底都被均匀加热,而锅中的茶饼也开始在热力的作用下渐渐地碎裂,干燥,变成有点粉状的的东西。

    桓玄第一次见到这种所谓的茶道,睁大了眼睛仔细看,只见王恭拿过一个纸袋子,把烤成粉状的茶末倒进了袋中,放在一边阴凉着。

    然后王恭又拿过一只打磨得很精细的小石磨子,有点象药铺里那种捣药的药杵臼,把茶末又倒进了小石磨子里,用一杆玉制的小茶杵开始捣鼓起来。

    桓玄看得一愣一愣的,开始那段烤茶末他看起来更象是以前自己吸五石散时那样,而现在这样捣鼓,则更象是看到在药铺里的药缶里捣草药啥的。

    王恭捣鼓了一阵,拿过一只铜碗,上面盖了一层细细的纱布,显然是用来过滤用的,然后把那小石磨子里的茶粉小心翼翼地倒了进去,这回桓玄的鼻子里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茶香,他闭上了眼睛,很享受这种味道。

    再睁开眼时,只见那在火上的茶釜里的水已经开始有些响声了,桓玄仔细地看了看这个茶釜,只见这个釜由紫铜制成,颜色厚重大气,大小适中,如一个小药缸差不多大。

    釜中的水面开始有一些鱼尾状的细纹,就象平静的河面被轻风拂过那样。王恭这时候正好滤过了一遍茶粉,拿过另一个碗,向里面撒一些白色的粉末,边撒边道:桓公子,你看仔细了,这可是叫初沸,这时候要往水里加盐。

    桓玄奇道:为啥要往茶汤里放盐?

    王恭笑了笑:我也不是太清楚,这叫煎茶道,反正教我茶道的那些人都这么用,我也是学了几次后跟着试试的。

    说话间,王恭拿过一只空盆,又拿起茶釜内的木勺,把釜边上的一些浮在表面,类似黑云母状的东西舀出来洒在一边的地上,这时候釜中的水声音变得更大,象涌泉似地开始连续不断地向上冒泡。

    王恭连忙舀出了几勺水,盛到一边的铜盆里,笑道:刚才那叫初沸,现在叫二沸了。
1...7980818283...9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