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朱四还是不理解,摇头道:「那朱浩,你怎么知道臧凤能行,换了他人就不行了呢?」
朱浩笑着摇头:「不是臧凤行,而是换谁去都不行。」
「……」
朱四无语。
朱浩道:「正德最后几年,陛下御驾下江南,带走大批军将,致宣府、大同、偏头关等处军备荒驰,城寨堡垒失修,不然为何白羊口遇几百敌军袭击就丢盔弃甲,连关口都丢了?就因为防不住!」
「那……确实挺糟糕的。」
朱四也感觉问题很大。
朱浩叹道:「这也正是为何鞑靼人选择从宣大一线出兵的原因,因为相比于三边,大明在宣大一线的军备,前些年主要靠圣驾临幸宣府,大军云集,威慑草原部族,大明对外呈现扩张态势,主攻不主守,对城防不甚重视。」
「而如今宣大之地,陛下已不可能往驻,江彬等军将也已作古,光靠年久失修的城塞,还有涣散的人心,如何能保证战力?失败时大概率的事情。」
朱四沉默不言。
当皇帝的,最能感受到前面那个皇兄给朝廷带来的伤害。
正德皇帝仅仅看上去是个明君,但其实一点都不着调,他常驻宣府,挥霍无度,占用大量资材,几乎把宣府军备给压垮了,江彬等女干佞更是把宣府当成他们的后花园,随意调用军资,连维修关隘的物资都被强占或者变卖,数年下来,外长城一线城塞日益破败。
「这也是为何臧凤明知军队虚报战功,还要替其隐瞒的原因,战报迟了两日才上
报,估计臧凤也在查这件事,但若是将之揭发,会让宣府、大同一线军心动荡,不如将白羊口的战事作为典型进行宣传,以安定人心,维持宣大一线关口不再出差错。」
朱浩做出如是分析。
朱浩毕竟熟悉历史,知道嘉靖登基之初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未来大同军变正是发生在宣大地区,正德时期军费都被皇帝或者高层侵占去了,边军守着残破的城池,拿着破旧的军械,数年下来,有何战力可言?
以朱浩的观点,臧凤只是尽人事听天命,尽力维持目前的局面,换了谁去宣大,都没法在很短时间内把烂摊子收拾起来。
要把宣大一线军备重新整顿好,可能五年都不行,但现在正德皇帝死了才一年,臧凤去宣大也不过半年时间,鞑靼人就倾巢而出,臧凤是兜不住的。
既然知道臧凤不行,那就改变思路,让杨廷和觉得皇帝要收拢臧凤,以获取宣大一线军权。
这样一来,杨廷和就会把臧凤为边将虚报战功的丑事揭发出来,将其给撤换了,甚至将之拿到京城问罪……如此临阵换帅,宣大一线再有什么动荡,那责任就全在杨廷和身上了。
朱四问道:「若是姓杨的不自己提,让言官参劾呢?」
朱浩笑道:「除了杨阁老所提意见,陛下谁都可以不理会……陛下还可以在朝堂上单独问杨阁老的意见,想要撤换陛下信任的宣大总督,非由首辅大臣来建言不可,他人的意见,陛下不用理会便是。」
……
……
正如朱浩所料。
杨廷和对于宣府、大同一线局势并不了解,以为鞑靼人的攻势已经消退,毕竟以往鞑靼人的主要行动策略,就是掠边抢夺,加上情报显示过去两年草原上灾情严重,又恰逢达延汗死去后各部族纷争,杨廷和不觉得鞑靼人有能力进犯大明。
现在各处战报趋于平稳,杨廷和作为职业政客,优先事项不是考虑如何稳定宣府局势,而是要遏制小皇帝收拢宣大军权的野心。
杨廷和找左都御史金献民商议此事。
金献民见杨廷和来访,便感觉事有蹊跷,等杨廷和说明白是要彻查宣大一线是否虚报战功时,便明白此举是在针对皇帝。
「情况不明,只能先去查查看,但不知……要查到如何程度?」
查虚报战功,要看查到什么人头上。
若只是查到边将身上,就不要往上牵扯文官,但若是要把事闹大,那连巡抚、总督级别的官员都要跟着背黑锅。
杨廷和道:「你认为应当查到如何地步?」
金献民叹道:「如今西北百废待兴,若是于此时动谳狱,只怕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算有虚报,也当适可而止。」
杨廷和摇摇头:「要查便一查到底,此风不可长。」
留下冷冷一句后,杨廷和离开。
……
……
其实都不用都察院去查,臧凤替白羊口守军虚报战功之事,经不起推敲。
首先弃关逃走这一项就是大罪。
随后宣大地方上便有御史上报,提及白羊关口被鞑靼人所毁,并且鞑靼人在天成卫人马杀到钱,已掠夺后撤走,其实并没有发生第二次战事,也就是说……所谓的克复白羊口一战,双方没有交兵,这也是为何边军在第二战中没有报己方折损的原因。
压根儿就没交手,也就不存在死者。
而白羊口关口被毁,乃实实在在发生的事,至于鞑靼人首级,仍旧是「杀良冒功」的老套路,就是追出去后随便找了个也不知是鞑靼还是大明牧民的部落,疯狂屠戮,借头颅一用……
本来边
境水草丰茂之地就分布有很多小部落,名义上依附大明,但经常被大明和鞑靼两边骑兵抢劫……
关口附近混口饭吃,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这些部落并不是胆子大,而是每年都会向明军和鞑靼人两方缴纳保护费,牧民们以为自己的安全有保障,结果却成了圈养的牛羊,任人予取予夺。
当然,要不是白羊口关口被毁,鞑靼人烧杀掳掠后扬长而去,边军罪过太大,谁都承担不起朝廷追责,急需功劳傍身,边军也不会杀掉这些会生蛋的母鸡,断了长期饭票。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出无过反而是功的闹剧,反正鞑靼人撤了,上报说是被我边军杀退,还有人头作证,应该没问题吧?
……
……
事情揭发出来后,朝野哗然。
朝堂上。
朱四显得灰头土脸,但他很清楚自己只是在杨廷和面前演戏罢了。
「杨阁老,是朕不查,未曾想回有此等事,以杨阁老的意见,应当如何处置虚报战功之人?」
朱四显得很谦逊,主动问询杨廷和弥补方案。
杨廷和本来很谨慎。
要不是皇帝当着文武大臣的面询问,他绝对不会站出来评价。
但现在皇帝恳切问他意见,他只得回道:「此事当交由刑部和都察院查问。」
意思是走司法程序,我作为内阁首辅,不好随便发表意见。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
朱四道:「朕也认同,不该助长此等歪风邪气,但如今宣大一线仍旧不太平,若是把……涉案之人拿回京师查问,应当以何人接替呢?」
皇帝都说此话了,摆明是要拿臧凤开刀。
但就算把臧凤换了,皇帝也会想方设法换个「自己人」过去,别是下一步就又要破格提拔唐寅吧?
杨廷和本不想趟浑水,让臧凤落个声名狼藉,他的目的已然达到。
可见一个臧凤倒下了,皇帝还要栽培一个新的上去,杨廷和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杨廷和要保证的是,下一任宣大总督无论是谁,都不能说由小皇帝委命,而是应该由他控制……
本来这无可厚非。
但他却不知道,不知不觉就掉进朱浩为他预设的陷阱里。





锦衣状元 第六百八十六章 人才优先
臧凤在宣大总督的位置上干得好好的,却因为跟新皇有不清不楚的关系,卷入到派系之争去,以至于壮志未酬便被勒令回朝。
给出的名目也不是问罪,而是回朝继续当他的刑部右侍郎,等于说只是把宣大总督的职位给褫夺了。
朱四在跟朝臣商议此事时,明显有「保」下臧凤的意思,并不下旨问罪,只说等臧凤回到京城后,会以东厂和锦衣卫查办案子,不会以虚报战功罪名将臧凤下狱。
至于接替臧凤宣大总督的人选……本来有两位,一个是兵部右侍郎李昆,另外一个则是陕西巡抚陈九畴。
此二人无一例外,都是现任兵部尚书彭泽的人,等于说杨廷和要把彭泽信任有加的两个心腹手下安排到宣大总督位置上,以获得对宣大军政大权的控制。
朱四在这件事上本来想争取一下,但问题是他手上并没有合适的控制军队的人选,要说有的话只有那么两个,其一是落罪戍边、到现在尚是戴罪之身的王琼,另外一个则是唐寅。
王琼自不必说……
问罪才一年,杨廷和还在朝中,必然不会容许政敌王琼重新被启用,更不能让其一上来就坐到宣大总督位置上。
再说了,宣大的局势也远没危险到非要用王琼不可的地步,所以朱四根本就争取不来。
再说唐寅……
那就更扯淡了。
一个举人出身的朝官,做到工部员外郎不过才半年多时间,就想直接升任宣大总督?这可相当于侍郎级别的官职,你唐寅不配。
再说了,你唐寅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治军成就吗?别扯什么在安陆时防盗寇,朝廷未经认证,口说无凭,而且就算确有其事,但能跟统领宣大一线几十万兵马比拟吗?
于是乎……
这职位不出意外的,落到了陕西巡抚陈九畴头上。
臧凤回京,陈九畴直接从陕西火速调往大同上任,但与之对应的是宣大总督临时治所换到了大同,因为大同距离三边更近些,如此陈九畴能更快到任,毕竟现在宣大一线仍旧有零星战事发生。
……
……
「临阵换帅,也不知杨阁老怎么想的,难道他不觉得如此会导致边关战局糜烂?要是外关一溃千里,内关告急,杨阁老能负得起责任?」
官所内,朱四、朱浩、唐寅、蒋轮和张佐围坐在一起吃饭,吃的仍旧是麻辣火锅,唐寅拿出手巾擦了擦额头的汗,随口发表了一下自己的见解。
朱四就着香油、蒜泥和香菜,往嘴里塞了片脆毛肚,咽下肚后笑着说道:「唐先生,其实这一切都在朱浩预料中,现在宣大一线战局,表面看起来无关紧要,甚至有怀疑局部零星战事为地方虚报,以骗取朝廷财政补贴,再加上兵部彭尚书觉得陈九畴领军经验丰富,想来不会出乱子。」
唐寅涮了片羊肉,就着芝麻酱吃了,这才道:「也对,臧中丞之前乃漕督,并没有表现出丝毫治军之能,恐怕兵部的人从一开始就看不起他,如今换个三边出身的文官去监理宣大军务,恐怕对稳定前方局势更加有利,但他们从未考虑过三边和宣大两地矛盾,恐适得其反。」
过去几年,三边跟宣大驻军一直都有宿怨。
本来三边防务等级一直比宣大高,三边总督往往提领九边军务,但因为朱厚照在其当皇帝几年后,长期居住宣府,而江彬乃宣大出身,使得宣大战略层级直接被提升起来,反倒压了三边一头,双边较劲持续到了现在。
之前朝廷让臧凤去宣大当总督,没有从三边调,便是考虑到以臧凤来平衡双边关系。
这次陈九畴从陕西巡抚任上去宣大当总督,还不敢直接到宣府上任,而是把治所迁到了大同
,足见杨廷和跟彭泽他们考虑到陈九畴过去后立足不稳,容易被宣府军将摆上一道,所以做了折中的选择。
朱四一边大快朵颐,一边笑个不停。
这次的事,看起来是他输了,但他心里很清楚,一切都在朱浩算计中。
朱浩有意转变话题,道:「唐先生,宣大军务,目前一切尚可……不知永平府那边开矿情况,如何了?」
唐寅一怔。
本来事不关己,怎么饭桌上直接谈到了公事?
永平府开矿,说的是朱浩准备在后世的唐山附近开采铁矿,唐寅作为皇帝身边最重要的谋臣之一,那边的人手、工程进展什么的,唐寅都有资格参与进去,但唐寅明显不想管,少有过问。
「还好。」
唐寅先打量朱四一眼,才回了朱浩个不痛不痒的答案。
朱浩笑道:「先生要用心啊,现在我们的煤产量上来了,若是不能加快铁矿产量,那开采那么多煤干嘛?只有铁矿产量跟上来,才能物尽其用……」
朱四插嘴道:「朱浩,我们在渤海湾开船厂之事,进行得怎么样了?」作为皇帝,朱四对开矿什么的不感兴趣,他关系的是造船这件事,这跟朱浩从下就对他灌输「海权论」有关。
朱浩又望向唐寅,让唐寅来回答。
唐寅知道朱浩这是在给自己出难题,当下道:「陛下,经过半年多时间筹备,现在已在天津卫附近的海湾建立起了船厂,只是现在尚处于试运营期间,最多造一些木楫,一时难以造出大船来。」
「好慢啊。」
朱四对此进度不太满意。
朱浩问道:「那唐先生,年底钱,能造出第一条大船吗?」
唐寅瞪着朱浩,好似在说,能不能造出来,你不比我清楚?
居然好意思问我?
他有些不耐烦,却知道朱浩这是在给他创造机会,毕竟他现在大小也算个人物,在宣大总督这种职位廷推中,他唐寅居然都有资格成为候选者,虽然一上来就被人拿下,但好歹说明,他已可以跻身高位。
看起来,工部员外郎这个职位,并不是他仕途的钟点。
「若是一切顺利的话,年底前便可以造出来,但要看各地木材是否能及时运到,因为南方一些地方正在闹海盗,若是从海路运木材,可能会遭遇海盗袭击,若是走运河,则……有很长的路径难以运送到位,需要大批人力……」
唐寅做出分析。
朱四问道:「就地取材不行吗?」
唐寅道:「北方木材多不合适造船,即便能造,才砍伐的木料没有进行干燥处理,也无法立即用于造船……而大明自三宝太监七下西洋后,便在南京龙关船厂和苏州太仓船厂储存有大量来自闽广的优质木料。运到北方即可使用。」
「哦。」
朱四恍然,随即一笑,「唐先生懂得可真多。」
唐寅脸上满是惭愧之色,这些都是朱浩一点点教他的。
以前他只关心诗词文章,或者拿起笔作画,管他是什么木料?
可现在不一样了,研究完了煤矿又研究铁矿,还得捎带研究硝石、硫磺,而后则是火铳、机械,现在连冶铁和造船都要关心。
这也是为何唐寅觉得辛苦的原因,光是接触这些新鲜事物,就让他一个脑袋两个大。
朱浩道:「现在我们造的都是木船,等我们的钢铁产量提升上来,就要造铁船,到时配上大炮,征服全世界。」
「好,好。」
朱四很高兴。
蒋轮不明所以,问道:「啥是全世界?」
朱四不屑道:「国舅啊,没事多学
些知识,你连世界是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咱所住的地方是个球体,如果船队一直往东走,最后会从西边回到大明,而世界上多数地方都是海,海外有很多国家,并不是只有大明和周边蛮夷。」
「如今西边一些国家正在研究大型船只和火炮,如果我们不能提前准备,先将他们征服,将来他们就会入侵大明!」
「啊?」
蒋轮听傻了。
这都什么跟什么?
新皇从哪儿听来的这些?
唐寅打量朱浩,他自然知道这都是朱浩教给皇帝的。
从小到大,朱浩都是朱四最亲密的先生,朱浩教朱四的时间,比别的先生加起来都要长,朱浩讲的内容少部分是四书五经,也有经史子集,但更多却是这些稀奇古怪的知识。
换作一般人,根本就不会听这些鬼话,但朱四却对朱浩非常推崇和信任。
朱浩为朱四所做人生规划,正一步步实现,若是朱浩所讲符合现实,或者已成现实,那朱浩教授的堪称天方夜谭般的知识,必然也是对的喽?
由不得朱四不信。
唐寅问道:「以目前来看,若是以钢铁制造船只,重量必然不小,而且吃水会非常深,且制造起来……难以制造出太过于巨大的铁板船身,是不是……」
朱浩道:「唐先生,我们出征海外,最大的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吗?」
唐寅一时被问住了。
「海外那么多地方,有海岛,有暗礁,还有土著人,若是我们的船只太小,或者不坚固,一个暗礁就能让我们的船只倾覆沉没,就算带再多的船去,也架不住这些船只只能运个几千人……你确定这些人手就能把海外那些国家给征服?让他们世代臣服于我大明?」
朱浩的话,让唐寅不知怎么回答。
现在大明内部事务都还没解决,就想派兵远征海外?
是不是太着急了点?
朱浩对朱四道:「技术方面,别人不能提供,臣会列出来,到时会找来大批工匠进行改造,现在唐先生留在工部,主要任务不在于监督开采矿石和制造什么,全在于他现在的身份适合发现和招募工匠,未来陛下可用给那些工匠一定的身份和地位,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大明最重要的资源,不在于死物,而是众多的人才!」




锦衣状元 第六百八十七章 募兵
臧凤被调回京师,宣大总督换上了彭泽的亲信。
宣大局势暂时看起来还是很安稳的。
但鞑靼人袭扰寇边仍旧不停歇……
本来这边就是我们草原部族的主攻方向,现在你们大明还搞阵前换帅这种事,那我们还不加紧攻击宣大一线?
白羊口失陷的后果,就是关口防御悉数被摧毁,鞑靼人重新调集兵力后,就以白羊口为突破口。
我们几百人的队伍,就能把你们一个关口攻陷,如果人数多上十倍,结果会如何?柿子要挑软的捏,三边那边我们捏不懂,就拿宣大开刀吧。
宣大局势,一天天严峻下来。
进入八月,京城有两件事比较热门。
其一是马上就到万寿圣节,也就是皇帝的生日,朱四生日为八月初十。
朱四刚登记那年,万寿圣节没多少人在意,当时朱四也要求一切从简,所以一点风声都没有。
而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朱四登基已满一年,就算以后这皇位不再他这一脉传下去,朱四这个皇帝也能铭记于史册。
并且现在除了朝中君臣有点嫌隙外,朱四当皇帝的能力已得到充分肯定,正德朝时期的乱象已归于平稳,现在朝廷上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此一来,皇帝的生日就成为大臣们在意的事。
第二件事就是皇帝即将大婚。
选后已进入到最后一步选三环节,将会由朱四亲自挑选,时间定在八月中旬,而参与选三的三个候选者都是张太后亲自挑选出来的,皇帝的生母蒋太后在这件事上从头到尾都没露过面。
蒋太后自然心里不爽,给儿子选媳妇,亲娘连去旁观一下的资格都没有,这不明摆着欺负人么?
但跟去年刚到京城时,她动不动就拿离开皇宫回安陆相要挟不同,现在她学乖了,留在皇宫什么都好,即便受张太后这个嫂子的气,那不去见就行了,反正这边不去张太后也不强求,相安无事!
……
……
八月初四。
朱浩收到永平府来信,那边是陆松、公孙衣等人前去开矿的地界,位于后世唐山遵化和迁山境内,来信主要讲述开采铁矿进度。
因为过去后不是从零开始,已经有了一定底子,大队人马到位后其实跟机械进场开始出产铁矿石差不多,工人什么的苏熙贵早就在地方进行招募,加上有朝廷政策支持,推进很顺利。
在公孙衣的信函中,详细说明现在的情况,已经开始往外运铁矿石,至于日产和月产能有多少还无法确定。
想要上规模并且产量最终稳定下来,大概要等到年底去了。
不过朱浩更关心的是关敬和孙孺的来信,他们两个是朱浩的徒弟,跟一件当上玉田伯世子的蒋荣不同,二人算是平民出身,需要靠为朝廷做事来积累功劳和人脉、声望等,回头朱浩有理由向朝廷或是直接向朱四举荐他们入仕。
….就像唐寅一样……
其实唐寅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什么都不会,被朱浩赶鸭子上架一点点学习揣摩,现在不也照样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
临近午夜,唐寅过来帮朱浩批阅奏疏,见张佐已不在,转身就要回去休息。
朱浩招呼道:「先生不坐下来跟我谈两句?」
「不用了。」
唐寅尴尬一笑。
若是张佐都去休息了,那就说明奏疏分门别类的步奏已经结束,他就算留下来,也帮不到朱浩太多忙。
朱浩把永平府几封来信交给唐寅看。
唐寅更关心的是陆松在永平的情况,至于公孙衣他们……唐寅很清楚这些人没什么本事
,全靠朱浩帮忙撑着,现下刚去永平府不久,还能做出什么成绩来不成?
「怎么了?他们在那边有麻烦?」唐寅问道。
「没有。」
朱浩道,「其实我让关敬和孙孺过去,是想在当地组建一支人马。」
「你……你说什么?敬……敬道,你可别乱来……你可知道私自募兵是何等罪过?」唐寅一听,酒都吓醒了,结结巴巴地喝问。
朱浩看得出来,其实唐寅当晚是去喝酒了,找谁喝酒不知道,但料想现在唐寅在官场厮混,应酬比以往多不少。
1...304305306307308...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