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三个孩子都瞪大眼睛听着,这个故事的开场就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能一下子抓住他们的心。
正是射雕。
“丘处机乃是江湖一等一的高手,他是全真七子之中武功最高的存在,未来也是全真教的掌教,当他得知两家人被害后,马不停蹄回到牛家庄,可惜为时已晚”
朱三一脸凄哀:“怎么会这样?朱浩,你这个故事不好,为什么上来就要让人家家破人亡呢?”
“那个能不能不要打扰朱浩?我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京泓悠然神往,浑然忘记朱三的身份。
朱浩道:“故事的主角,可不是这一代人,而是下一代,我要说的,是两家人的孩子,他们各自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一个跟随母亲,被骗改嫁给了那个害他们家破人亡的金国六王子完颜洪烈,而另一个则在草原上出生,他们按照亡父所约定,一个起名为康,但因为母亲改嫁,他只能叫完颜康,而另一个则叫郭靖”
故事还在继续。
不知觉已经过了正午,朱三和陆炳没回内院吃饭,陆松便过来查看情况。
但见几个孩子坐在那儿,听朱浩讲故事,陆松皱眉问道:“你们不回去吗?”
朱三没有回头,抬手打断陆松的话:“陆典仗,别打扰朱浩讲故事,他讲的故事可好听了朱浩,那个华筝是不是很喜欢郭靖?可郭靖那么笨的榆木疙瘩,怎么会讨人喜欢呢?”
陆松听了很无语。
什么跟什么嘛?
朱浩没理会朱三的追问,起身问道:“陆典仗,是通知我們可以出王府了吗?”
“暂时还不能。”
陆松好言相劝,“世子、小炳,你们该回内院用饭了,朱少爷和京少爷也得抓紧时间去食堂,迟了可没午饭”
朱三噘嘴道:“饿一顿又不会死朱浩,你快讲啊。”
朱浩没继续讲,而是打量陆松。
陆松看到朱三那热衷的样子,一阵无语,转头看儿子时,发现儿子也直勾勾地盯着朱浩,脸上满是狂热。
最后他干脆坐在一边等候,他想知道,朱浩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居然能让几个孩子不去吃午饭?
莫不是那些老掉牙的民间故事,这也能吸引孩子几乎到痴狂的地步?
可当陆松自己也听了一段后,这才发现,原来这个故事
真的很吸引人。
连他这样的成年人,都不由代入其中,进入那个跌宕起伏的武侠世界。
陆炳是武人,本来就对武人的故事感兴趣,再加上故事的跌宕起伏深谙武侠小说精髓,以至于听了半晌后,陆松也忘了自己来是干嘛的。
“转眼十八年过去,郭靖已经成长为十八岁的大小伙子,他与江南七怪”
“是六怪,不是死了一个吗?”
朱三脑袋瓜灵活,立即出言纠正。
京泓道:“七怪是一个称呼,他们是一个整体,你知道死一个就行听朱浩讲。”
朱三瘪嘴瞪京泓一眼,顾不上犟嘴,继续听故事。
“郭靖奉师命,先一步南下,这也是郭靖第一次出远门,没什么经验,觉得各处都很新鲜,尤其是中原的繁华令他惊叹,就在此时,他遇到了一个小乞丐,这小乞丐虽然衣衫褴褛,但唇红齿白”





锦衣状元 第七十一章 过节
陆松和几个孩子一起听朱浩说书,连时间都忘了。
先是陆炳忍不住,捂着肚子道:“爹,我饿了。”
陆松听得那叫一个意犹未尽,此时门口传来脚步声,乃是陆松的手下过来看看是怎么回事,明明陆松只是进来催促朱三和陆炳回内院吃饭,怎么进去之后就没动静了?
“好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等中秋回来再讲吧。”朱浩有些口干舌燥,不想再继续讲下去。
朱三抗议道:“不行不行!我还没听够,你们都走吧,我留下来继续听。”
此时的朱三,正沉浸于小乞丐戏弄憨小子的快乐中,仿佛把自己代入到角色里,听得正过瘾,哪里肯善罢甘休?
连京泓都不由看了她一眼,似想起自己之前对朱浩所讲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故事的纠结,估摸着这位跟他一样,都对朱浩讲的故事走火入魔了。
“世子,请立即回内院,不然没法对王爷和袁长史交待。”
陆松义正词严地说道。
先前还跟孩子们一起听故事,现在成年人的思维重新占据上风,迅速便从武侠世界里挣脱出来。
朱三听陆松用父亲和老师的名头压自己,顿时灰心丧气,嘟囔着跟陆松走了。
“你可真厉害,这些故事你是怎么记住的?”京泓在陆松、陆炳和朱三走了后, 带着几分敬佩望向朱浩。
朱浩道:“听多了, 不就记住了?”
京泓眼神中带着热切,问道:“是谁给你讲的故事?”
“呵呵。”
朱浩笑而不语了
没有先生在, 朱三和陆炳都走了,再留在学舍也没意思,朱浩收拾好书本,准备回西院吃点东西就出王府。
“现在是上课时间吧?出王府怕是不那么方便。”京泓带着几分担心。
朱浩道:“明天就是中秋节,现在谁还有心思学习?再说谁来管我们学不学?”
京泓想了想,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自从进王府之后,名义上有先生有同学,但其实平时的课业基本都是靠自觉,没人管。
要说管的话,只有朱浩负起责任成为朱先生时,会督促他们一下,但平时这家伙只顾忙自己手头的事情。
回到西院,侍卫们正在搬抬东西,大箱小箱的。
“几位侍卫大哥,用不用帮忙?这都什么啊?”朱浩笑嘻嘻过去问道。
姓连的侍卫回答:“过节用的王府家大业大,你以为过节发的东西会少?过来搭把手。”
有免费劳力,当然要用。
正巧此时王府仪卫副骆胜带人过来巡查, 厉声喝道:“赶紧干活,不得耽搁!”
骆胜在王府仪卫司的地位比起陆松来还要高,陆松只是王府仪卫司六个典仗之一, 之所以得到器重,主要是他妻子是世子的乳娘,夫凭妻贵,平时负责外院的安保工作,以及出行仪仗等。
骆胜作为仪卫副,乃是仪卫司二把手,平时多在王府于城外的田庄长驻,很少回来。
骆胜羽林卫正千户出身,如今年过花甲,精神还算矍铄,历史上他在正德十六年过世后,儿子骆安继承了他的职务,而骆安正是朱厚熜入继大统后第二代锦衣卫指挥使。
第一代锦衣卫指挥使朱宸,如今为兴王府仪卫正。
这群侍卫本想让朱浩当免费劳动力,但见到骆胜,一个个噤若寒蝉,闷头干活,骆胜打量朱浩一眼,没有任何表示便带人往内院去了。
瞧这阵仗,多半是因为中秋降临,王府高层聚齐。
食堂那边午饭早就撤了。
回房后朱浩拿出点心,交给京泓,京泓摇头谢绝。
“要不了多久我们就要离开王府,你饿着肚子回家,晚上你是多吃还是少吃?多吃让家里人以为你在王府日子过得不好,少吃的话你不饿吗?我們是朋友,垫垫肚子吧。”
朱浩的话,有理有据。
京泓想了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中午光顾着听故事,没仔细想不吃饭回家后会怎样,作为一个孝子,他当然不能让家里人担心。
“那谢谢你。”
京泓没以前那么拘束,两个人吃了点心,喝了水,又一起回到学舍。
“后来,郭靖怎样了?”
京泓一看朱三他们没回来,不由想继续听故事。
朱浩道:“说好了中秋回来再讲,不能食言,好好学你的吧。”
下午没再见到朱三。
太阳西斜时,陆炳跟着他老爹陆松来到书舍。
“你们可以走了。”陆松前来传话。
京泓“哦”了一声,把手头的书本放下,起身要走,却见朱浩笑盈盈走向陆松。
“陆典仗,明儿就是中秋,既然今天先生不来,为何不让我们早点回家?”朱浩问道。
陆松瞪了朱浩一眼,没回答。
陆炳则带着几分兴奋问道:“爹,今年我是不是也能往家里带东西了?”
陆松还是不答。
等回到西院,朱浩发现自己和京泓住的屋子外,摆着两个竹篮,竹篮里放了很多东西,应该是王府送给伴读的过节礼物。
陆炳兴奋过去看,被陆松一把抓回去:“你的那份,我已经让你娘带回家了,回去就能看到。”
“好耶。”陆炳很高兴。
自己小小年岁,虽然在王府没赚到俸禄,却已开始往家里带东西,小孩子挺有成就感。
陆松道:“你们进去收拾妥当就可以回家了。”
说完陆松也不盯着,跟侍卫交待一下,便先一步带儿子走了。
朱浩和京泓各自收拾东西,他们对竹篮里有什么也很好奇。
看过后,发现其实并不是多金贵的东西,有熬制八宝粥的一些材料,五谷杂粮合起来一袋子,另外是一些咸鱼干,再就是两块墨台,几只毛笔,另外用包袱包着一些咸鸭蛋和熟鸡蛋。
最后,就是月饼了,有八块,什么包心尚不知。
“王府待遇真不错。”朱浩笑着说道。
京泓抬头看了朱浩一眼,他很想说,这还叫不错?
平时你吃的都比这个强。
朱浩道:“我先回家了,你走不走?”
“走!”
京泓也不想在王府久留,匆忙收拾完毕就跟朱浩一起出了王府。
路上侍卫看到俩小孩都没理会,此时还有人往王府里搬东西,显然这些东西并不是王府买来准备下发的,而是外人送给兴王府的礼物。
即便兴王府平时跟地方官绅有少来往,但逢年过节官绅礼数上还是要做足的,这也是惯例,毕竟以兴王府超然的地位,如果存心滋事会引发地方动荡。
尤其那些家底殷实的官绅,最怕被强权巧取豪夺。
兴王府在安陆地方上名声不错,一来是朱祐杬为人和善,再就是王府长史袁宗皋待人谦和,即便王府中有一些宵小,可有人压着他们就不敢轻易生事。
相反一些藩邸存在的地方州府,则不一定会如此太平,最显著的就要数南昌的宁王府。
“朱浩,我们要不要去听听书?”
京泓出王府后,并不着急回家,想去书场看看。
朱浩摇摇头,发出警告:“京泓,我得提醒你,散学后早点回家,这样才不会被家里面发现我们逃夜的秘密,如果非要听书的话,不如晚上邀约家里人一起去,就说在王府听到王子说书场那边很热闹”
这算是经验之谈。
小孩子贪玩好耍是天性,可问题是家里人都知你现在要回家,一旦时间对不上,你怎么解释?
京泓似懂非懂地点头,二人在街口作别。
朱浩没走出多远,就见知县衙门的衙差前来接京泓,显然兴王府提前通知县衙那边说下午孩子会早些回家,或许朱浩的地位不高没人管,但京泓作为县尊的儿子,若是出事,王府方面也不好交待。
若是京泓跑去听书的话,会跟前来迎接的人错过,回去后真不好解释了。
朱浩回到家里。
铺子很热闹,有不少街坊前来选购过节物品。
中秋乃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风俗,再加上秋收刚过百姓手头有余钱,自然会来买一些东西欢庆节日,平时冷清的铺子生意明显转好。
“小浩,你娘在后边等你。”
正在柜台后算账的是李姨娘。
朱浩提着篮子往里走,听到外面的大妈在议论:“朱娘的孩子?这么大了?听说现在在王府做事?真厉害。”
朱浩很想说,谢谢夸赞。
进到院子,见朱娘和朱婷正在那儿摘菜,马上要过节,家里在提前做准备。
“你姨娘的手割伤了,这两天不能沾水,就让她在柜台前支应,我过来做点活小浩,这是什么?”
朱娘很和善,没有因为自己是大妇而李姨娘是小妾便以大欺小,丈夫不在了,二人在世俗枷锁中没法再出嫁,以后就是相依为命的姐妹。
朱浩道:“是王府发的过节礼,里边有月饼和咸鸭蛋小婷,你要不要吃?”
朱婷眼前一亮,转头去看朱娘。
朱娘笑道:“跟你哥进去吃吧。”
“娘,我帮你。”
朱浩把东西放下,就要坐下来帮忙。
朱娘连忙摆手:“你在王府读书很辛苦,这些活让为娘来做就行小婷,你也进去吧,小浩如果有闲暇就教你妹妹认字,她很聪明,学习很快。”
对朱娘来说,儿子是读书人,将来有大出息,这时代君子远庖厨的理念根深蒂固,朱娘不想因为要让自己减轻些负担,而令儿子做出任何折损读书人体面的事情来。
当天并不是中秋,但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朱娘很高兴:“今年咱终于稳定下来,银子有了,小浩也开始读书了,以后咱家一切都会好起来。”
朱浩道:“娘,既然咱有了闲钱,先不忙做别的,请个丫鬟回来吧?”




锦衣状元 第七十二章 大少爷
“丫鬟?”
朱娘和李姨娘对朱浩的提议觉得很奇怪。
朱浩点头道:“是啊,咱也不用签什么卖身契,就找城外小门小户的姑娘回来,要手脚勤快的那种,每个月给俸禄,让她帮家里搬抬什么的娘,我们有了银子也该学会减轻自身负担,如果太过辛劳的话你和姨娘身体累垮了, 那咱的日子还怎么好得起来?”
朱娘一时沉默下来。
之前她为了节省银子给儿子读书,还要应付朱家那边的盘剥,就算再苦再累咬牙也要把这个家撑起来,每一文钱都要用在刀刃上,事事亲力亲为,根本就没想过请人的事情。
可现在被儿子提及,连她自己也觉得很有道理。
眼下家里条件好了,生意又很忙,虽然儿子有很多时候不在家,但总靠两个女人把生意和家务一肩挑,的确难为人了一些。
李姨娘道:“浩少爷,不必请什么丫鬟,家里的活计不多,我能应付过来,让夫人好好打理生意就行这几天只是出了点状况。再说,如果真忙的话,不是可以请邻里过来临时帮忙吗?”
似乎李姨娘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要不是她的手割伤,家里也不会窘迫到要找丫鬟的地步。
“娘, 只有家里安定, 我在王府读书才放心,何况咱日子过好一些, 别人反而更加愿意来照顾咱的生意呢。”朱浩笑道。
朱娘不解道:“这是为何?”
朱浩笑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我们请了丫鬟,会让人觉得咱日子过得好,做生意也更实诚,所以前来光顾的客人也更多再说娘和姨娘都只顾着生意,小婷怎么办?她也需要人照顾一下。”
“不不用”
朱婷怯生生地道。
朱娘本来没下定决心,但看朱婷年岁小,平时已在帮大人做事,小小年岁就要承担部分家务。
如果家里条件还跟以前一样困难,那也没办法,但现在生活状况明显有改善,还这么刻薄孩子,就显得太过吝啬了。
“好,就听小浩的,明日出城请个丫鬟回来”
朱娘做出决定。
朱浩笑道:“娘,我也跟去看看,最好一次请俩,一个负责打扫院子,浣洗衣物,一个负责帮忙烧火做饭,娘和姨娘专心照顾生意就好。”
一家人其乐融融。
可第二天清早,老太太朱嘉氏便趁城门开启时进了城,直奔小院而来,把朱浩叫过去问话。
这次朱浩没打探到更多消息,朱嘉氏听完有些不满意,但无可奈何,没过多久便黑着脸离开。
“你祖母说什么了?”
朱娘刚才没被允许入内,很怕儿子被婆婆欺负。
朱浩道:“就是问我在王府的经历这次回去我没遇到什么特别的事,王府对我的戒心依然很重,我如实说了,然后祖母就走了。”
朱娘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
对于儿子进王府当伴读,她始终心存顾虑。
当天上午,于三驾着马车到米铺接上朱娘母子,出城招募丫鬟去了。
于三昨晚就得到通知,今天一早就派人到村里知会,此刻早有几个老婆子等候在村口的大树下。
朱娘让儿子留在马车上,自己跟着几个婆子进村找村老说事。
介绍村里的少女到城里有钱人家做丫鬟,村里一直都有人做,不过都是直接签卖身契,现在却是雇请一个回去做长工,除非是没出嫁的,不然只能找寡妇,所以找村老是最稳妥的选择。
“浩哥儿,这两天书场生意太好了,不过麻烦事也跟着来,有人跑到咱的摊子收税,衙门那边也有皂隶过来收保护费,烦不胜烦”
于三神色间多有无奈。
以他的关系网,可以防止地痞流氓跑来捣乱,但遇到有官方背景的地保甚至就是衙门的人,他就没办法了。
别人看到你赚钱,肯定会想办法从你身上盘剥一层。
朱浩道:“就算我们盘个铺子开书场,结果也不会好到哪儿去,该敲诈还是会敲诈,只有按规矩给钱回头我再想想办法!”
虽然朱浩是已故锦衣卫百户的儿子,家族还有个当锦衣卫千户的祖父,但别人根本就不知他是书场的幕后老板,而且就算知道了也很清楚他母子跟家族关系不善,难以借到势。
朱浩本想拉陆松入伙,以兴王府的威风压制地方,可惜陆松拒绝了,现在看来必须想办法托关系给这个书场撑撑门面。
“对了,还有别的说书人专门跑来咱的书场听故事,拿纸笔记录下来准备回去讲,巡场时我要是发现了会立即赶人,不过有些人脑子特别好使,多听几回就记熟了,防不住啊”
生意好,哪儿都被人惦记。
有人上门摊派苛捐杂税,还有人想抢生意。
朱浩想了想道:“这样,你在书场旁边多搭建几个棚子,然后去拜访一下城里那些说书的,邀请他们到我们书场来说书,我会给他们不同的说本,每日在不同的棚子里说书。
“以我们说本的质量以及更新速度,想来会吸引不少人,相信要不了多久安陆地界便只有咱一家说书以后城里人要听书只能到我们西大街的书场来,如此也可避免恶性竞争!”
朱浩只能拿出个临时解决方案。
于三看起来机灵,但毕竟没有做生意的经验,所以遇到麻烦才会手足无措。现在朱浩出主意,于三只需要负责具体实施,脸上愁容尽去。
至于效果如何,只能实践过才知道。
就在这时,朱娘出来了。
“娘,刚才为什么不让我跟着你进村子?”朱浩没有继续跟于三说话,到了朱娘面前,“丫鬟找到了吗?”
朱娘道:“村里大姑娘小媳妇儿多,你终归是男孩子,不方便我們回城吧,晚些时候村里就会把应选的丫头送进城”
朱浩面带讶异之色:“没现场敲定?”
于三提醒道:“村里的丫头,但凡没出嫁的,多半都在帮家里干农活,现在正是秋收时节,粮食虽然抢收下来了,但还得忙着晾晒,翻地和种菜,家里活实在太多,恐怕要等手头的农活做完才会让人进城应选。”
朱浩打量他:“小三哥,你怎么什么都知道啊?”
“我就是这村子长大的,这些事情不需要打听就知道。”
于三摸了摸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道。
趁着朱娘去跟几个送客的婆子说话,朱浩小声问道:“小三哥,这村里有没有你的相好?”
于三大吃一惊,连忙道:“浩哥儿就别拿我开玩笑了,这种事哪敢乱说若是话传出去,我非得被村里的长辈打断腿不可!”
“呵呵。”
朱浩笑嘻嘻不再言语。
随后朱娘回来,一行又去附近查看了建在山坳隐秘处的盐田,随后才入城。
下午日落前,果然有应选的丫鬟来到铺子,一个脸熟的婆子在前引路,车夫留在原地守着牛车。
一共四人进屋,婆子带着三个十三四岁没出嫁的女孩,站在朱娘和李姨娘面前,等着应选。
“是这样的,听朱三夫人您说不签卖身契,各家都很心动,要来参选的丫头不少,隔壁村子也有,老婆子跟村老商议后,便选了腿脚灵便眼里能找到活的,人也长得水灵的给您送来,您看看选哪个”
朱娘道:“辛苦了。”
随后招呼李姨娘给那婆子打赏。
这种事,相当于牙子帮忙介绍佣人,只不过这次情况有些特殊些罢了,赏钱肯定少不了。
农业社会女人力气孱弱,很难独自在社会立足,朱娘这次请丫鬟,给的工钱相当于力夫在城里做工,每月三钱银子还管吃住,城外村子那些人家自然趋之若鹜,抢着让自家闺女来应聘。
“娘,我来选行不行?我觉得靠边这个模样很好看。”
朱浩就像是在窑子里选花魁,只注重模样。
没办法,请个丫鬟回来,如果不好看的话,带出去怎么撑脸面?我又怎么当个悠哉悠哉的浪荡少爷?
“胡闹,旁边站着去!”
朱娘看过去,发现最边上那丫头已经脸红了,这一来更显娇俏。
朱娘把婆子叫到身边,详细问了那丫头的家庭背景,嘴上训斥儿子,但这种事她还是倾向于听儿子的意见。
1...3132333435...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