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状元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天子
杨慎不死心,张永不成,他还有备选方案。
直接找唐寅或是找李镗没戏,唐寅必定不会受他威吓,而李镗则是将领,关键时候无调兵权限。
他要找的是张延龄。
不料他刚从居所内出来,就有一队骑兵过来,挡住他和随从的去路。
「尔等作何?此乃朝廷使者!」
杨慎带来的护卫,上前恐吓来人。
从马背上下来一人,此人从簇拥身边的护卫手上接过火把,笑呵呵道:「这不是杨翰林吗?在下有礼了。」
杨慎认得此人,乃玉田伯蒋轮。
杨慎道:「玉田伯,在下有涉及军机的要事,与建昌侯商议,请行个方便,让开道路。」
「算了吧。」
蒋轮笑道,「都到居庸关了,还谈什么军机?今晚有大战发生,一切都准备好了,军功犒赏什么的也都列好……杨翰林,要不移步说话?「
杨慎一听,肯定是唐寅让蒋轮来的,听蒋轮话里的意思,是要带他去见唐寅?
虽然见唐寅是下策,但眼前有蒋轮在,他没那么容易见到张延龄本人。
「来人,护送杨翰林前往指挥所。」
蒋轮现在也有了一定威势。
杨慎旁边杨家护卫,拔出腰刀,厉声喝斥:「我看谁敢。」旺旺:
蒋轮揶揄道:「哎哟,这是要干嘛?居庸关内,居然还有不受唐军门调遣的?儿郎们,给他们亮亮你们的身份。」
一群人呼啦冲上来,把杨慎和其带来的人团团围住,等着清楚这些人身上的装束,才知非一般护卫,而是锦衣卫。
这下杨慎带来的护卫全都蔫了。
「杨翰林,咱还是莫要动手为好,不然的话,你这算是军变,要受军法惩处……请吧。」蒋轮再做邀请。
「走!」
杨慎只能听从。
.........
............
杨慎见过张永后便被蒋轮带来的人软禁。
杨慎本以为能见到唐寅,却被带到一个看起来破破烂烂的地方,里面有桌椅板凳,桌上摆有沙盘和地图等,看起来真像是个指挥所,但除了蒋轮外,并没有见到其余有份量的官将。
蒋轮一点都不着急,拿来热茶,亲自给杨慎斟上。
「请喝茶。」
蒋轮笑着招呼。
杨慎道:「唐制台人在何处?我要见他!」
蒋轮摇头道:「这会儿鞑人兵临城下了,城内兵荒马乱的,上哪儿找人?咱喝茶,这里安全。」
「唐寅避而不见?他可知晓,若贸然出兵,遭遇战败的可能性有多大?一旦战败,京城都要陷入危难。」
杨慎继续恐吓。
他觉得蒋轮这种骤升高位的「外戚」,见识有限,应该胆小怕事吧?
蒋轮笑道:「唐军门说了,鞑人不逃遁,我们不出兵,所以没那么大的危险。」
「逃遁?」
杨慎很难理解。
鞑人驻扎在城外好好的,就算攻城器械不足,但你不是要主动出兵与其迎战吗?怎么想着鞑人先跑,你再去追?
世上有那么多好事等你?
「一时间说不清楚,咱喝茶。」蒋轮今晚没别的任务,就是在这里跟杨慎周旋,不让杨慎见城内其他人。
杨慎起身,厉声喝道:「我要见建昌侯!若是你不带我去见,信不信……」
蒋轮道:「杨翰林稍安勿躁,这可是军营,你突然到关城来,可有陛下御旨?我知道你有令尊的调令,但关键是……令尊既不是陛下,也不是兵部尚书,你也并非兵部的官员,你来这里,我为何要听你的?除非有圣谕,否则……呵呵。」
杨慎挪步就往外走,谁知还没走出两步,就被一大群锦衣卫拦住去路。
杨慎很想跟这群人拼命,虽然知道结果一定是被揍,至少被打个鼻青脸肿,但回去后好歹能对父亲有所交差吧?
看看,儿子虽然没把任务完成,但也吃了大亏,一切都是因为对手太蛮不讲理!
思虑半晌,杨慎还是打消了计划。
跟谁过不去,也别跟自己这张帅脸过不去。
大明赫赫有名的才子,被人揍到鼻青脸肿,还是有失体统啊。
....
....
夜色深沉。
杨慎不断给蒋轮讲道理,但蒋轮完全听不进去,就跟他插科打诨。
一直到外面响了三声鼓,突然远处发出「哞」一声好似老牛吼叫的闷声,随后大地跟着颤了颤。
杨慎霍然站起,谁知蒋轮伸出手按住他肩膀,将他硬按回椅子上。
「开战了!」蒋轮道。
杨慎道:「先炮击?鞑军营,不会就在城下吧?岂不是放空炮?」
「呵呵。」
蒋轮懒得解释。
指挥所外,纷乱的马蹄声响起,偶尔有闷响传来,好像都发生在城外很远的地方,因为杨慎是在夜晚入城,进城后也没有到北城楼去查看敌营的情况,所以对于前线敌情可说是毫无了解。
随着更多闷响声传来,外面马蹄声越发嘈杂。
显然城内兵马正在积极调动。
杨慎很奇怪,居庸关不作为外关的主要防御堡垒,部属有那么多神机营的火炮吗?怎么闷响此起彼伏呢?
.......
....
而此时城外。
朱浩用一年多时间,在西山准备的原材料,终于派上了用场。
跟当初在安陆时,与江西盗匪交战,只能炸几次不同,这次通过热气球加上敢死队,能使用的甘油炸药包数量,超过五百个。
当晚不会全数都用。
第一批先以空中部队,飞临敌营上空,以差不多五六十个数量,来了轮齐炸,随后再进行补充。
有热气球这东西在,从空中往下丢石头都能砸到人仰马翻,更别说是直接从天上往下丢炸药。
鞑人陈兵居庸关城下,推算过大明军队所有的出击方式,可能连明军挖地道绕后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攻击居然是从天上来,而且是那种随机乱炸。
在鞑人正式撤兵,炸药战术失效前,差不多五十个一组乱炸,炸完一波又来一波。
你们不撤还会有第三波……
就这样持续了大概半个多时辰。
城内指挥所内。
杨慎就听着外面闷响连连,心
情也跟着地面的剧烈颤动而惴惴不安。
「玉田伯,这到底是在作何?兵马已攻出去了?」
杨慎现在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
想叫止是不可能的。
不如先问问战况如何,无论这对父亲有多大的影响,至少这一战该打赢吧?难道作为大明的臣子,他应该指望这一仗,大明的军队打输?
无论杨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他的屁股还是很正的,心里期盼这一战能取胜,毕竟自己也在关城内,这要是吃了败仗,怕不是要跟居庸关城同归于尽?
蒋轮笑道:「老战术了,当初在安陆时就这样,就是炸他丫的。」
杨慎板着脸问道:「所以说,其实唐寅到居庸关内,带了不少的火药来?」
「那不是火药啊。」
蒋轮好似吹牛逼一般道,「那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的大杀器,咋说来着?你看那高耸的大山,有这东西,都能给你炸平了!「
杨慎翻了个白眼。
当我傻子呢?
还炸山呢?你怎么不炸海?东海龙宫给你炸如何?吹牛逼吹个海龙王出来,算你吊总行了吧?
尽管杨慎心中不信,但外面接连的爆炸声,还是让他心里有些异样。
跟一般大明城塞遇袭,城内守军将士人心不安不同,不知为何,连他这个没上过战场的书生,听到这一声声爆炸,心里都有一股踏实的感觉。
有种「我都没见到是怎么回事,却感觉我们要赢了」的荒谬,这种感觉很奇妙,杨慎完全不知这心态因何而起。
再看蒋轮和周围一些军将,都是那种满脸兴奋只等着捞军功,或者是等着乘胜追击的急切表情。
眼睛都带着贪婪。
没有一个说怯战。
「退了退了!」
就在眼看将要四更天时。
外面突然传来喊叫声。
传令兵快速进入到指挥所内。
此人刚进来,就被蒋轮一把扶住,蒋轮兴奋地问道:「***退了?」
「是啊。」
传令兵满脸红光,眉飞色舞道,「唐军门已经下令开城门出击了!「
杨慎急忙道:「要防止鞑人诈败!」
传令兵不认识杨慎,好奇哪儿来这么个人,扁扁嘴道:「诈败是不可能了,***是做鸟兽散,城外被炸得满地是坑,血肉横飞,***骑兵除了逃跑什么都做不了。唐军门让带上那些新式的火铳,展开追击……「
蒋轮抄起脚就踹了那人一下:「还不赶紧叫上弟兄追击?这捞军功的机会,难道留给关城那些守军兔崽子?把老子的战马牵过来!」





锦衣状元 第七百三十一章 皇帝不急,谁都急
冬月十四,早朝。
如昨日一般,皇帝仍旧迟迟未出,好像还要继续装病。
文臣武将中,却已经隐约有消息在流传,说是昨夜,好像居庸关一线发生激战,可到天明时仍旧没有太具体的战报传回,虽然照理说快马传驿的话,不用两个时辰,居庸关的战报就能传递到京师。
要么是战事还没结束,要么是战事进展不利……皇帝那儿应该是已经得知一些真实情况,兵部这边也收到了只言片语战报,但具体的……
仍旧需要等候。
兵部尚书彭泽穿过三五成群、正议论纷纷的大臣,走到杨廷和面前,眉宇间带着忧虑道:「从居庸关传回的战报,说是鞑人陈兵在居庸关外的骑兵,已在子夜时分退去。后续并无更多战报传来。但居庸关内守军出关而战……已无可避免。」杨廷和脸色很不好看。
派了杨慎去找张永,还是没能阻止这场战事发生。
看起来,张永完全没打算站在他杨廷和一边,连出动张太后都没用。
蒋冕道:「鞑骑兵因何而退?是说……已经交锋,再或是后方发生什么境形,逼得他们不得不撤退?」
彭泽叹道:「两位阁老,有句话其实不知该怎么说。唉!是这样的,眼下兵部综合各方情报,看来,鞑靶人真有可能是将矛头对准了宣府镇,内三关总督的上报,其实……并无差错。」
蒋冕先是跟毛纪对视一眼,均对彭泽不识时务感到难以理解,恰在此时费宏过来道:「张公公已传话,说是陛下今日仍旧龙体抱恙,只怕是……不能临朝。」
毛纪道:「昨日战事没有发生,陛下辍朝不出尚能理解,今日已在进行中,为何还要避而不见?」
蒋冕苦笑了一下:「这不最终战果还没传回?或许陛下也在等吧。」
「那怎么办?继续等,还是说……」
毛纪将目光落到杨廷和身上。
杨廷和神色阴郁。
对杨廷和来说,战果如何根本就不重要,只要是战了,就不是他想看到的一幕。
从大明臣子的角度来说,他应该期盼唐寅打胜仗,但从他个人利益,或者说是限制小皇帝的长远利益来说,他应该盼望这场战事唐寅折戟,大败而回,只要保证内关关口不丢失便可。
但不可能每件事,都如他心意。
希望败,还不能败得很彻底,要有先决条件的败,哪儿有那么容易?
「回吧。」
杨廷和迟迟没作声,最后无奈地叹了口气,说出一句很气馁的话。
几人正要走,林俊带着毛澄过来,近前便用质问的口吻道:「听说前边已经打起来了?京城是不是要马上戒严?为何今早五城兵马司那边没有传信出来?要是鞑鞋骑兵长驱直入,只怕两个时辰就到京城吧?杀进京师来怎么办?」
蒋冕笑道:「这不居庸关暂时没有告急么?再者说了,鞑鞋不过两三千骑兵列于居庸关前,区区人马要攻取关隘,还有余力来劫掠京师,实在难了点。」
杨廷和打量彭泽,问道:「兵马司那边,没有打招呼吗?」
彭泽一听,顿时感觉压力到了自己身上。
「若是京师要戒严的话,由兵部来下令,是不是太……」彭泽很踟躇,好像在说,我一个兵部尚书能管什么事?
杨廷和语气冰冷:「不是由兵部下令戒严还能是谁?难道非要等陛下下旨才行?凡事,还是做最坏的打算。」
此话一出,周围几人都知杨廷和心中有气,苦于没处发泄,只能往彭泽身上发。
彭泽显得很冤枉。
以往兵部尚书的确可以掌握军政大权,调动天下兵马,权
限仅次于皇帝,甚至很多事都是先做再奏,让五城兵马司戒严,把城门给封闭起来,非常时期,也的确不用非要请旨于君王。
但现在他彭泽就是个「傀儡」,什么事要么听杨廷和的,要么听皇帝的,最近有哪件事是完全按照他的意图做决定的?
兵部尚书当到这份儿上,连彭泽自己都觉得异常郁闷。
...........
...........
乾清宫内。
朱四正在案桌前,用手指玩玻璃球,两只手进行比试,玩得不亦乐乎。
张佐去传话后,回到乾清宫,朱四听到脚步声连头都没抬。
「陛下……已传话过去了,大臣们都退了。」张佐道。
「嗯。」
朱四还是没抬头,只是应了一声。
张佐诺·《账下·呼然现在唐牛牛口经灯7大叶笨佐道.「陛下,耽然现在居先生已经打了人狂仗,为何不去朝堂上对大臣们宣布?那些大臣……先前那般对您,对唐先生,现在不正是给您长脸的时候?」
「急什么?」
朱四撇撇嘴,「昨夜之事,距离现在不到四个时辰,鬼知道战事会不会有什么波折?朕就是要让他们得知一些风声,却不让他们知悉全貌!而且朕还不知具体的结果呢。万一鞑人中途又集结起来,反攻我们,最后损兵折将的是我们的出击人马呢?「
张佐迟疑了一下,苦笑道:「应该……不至于吧?」
朱四道:「的确,鞑人是从白羊口进外关的,长驱直入,他们的人马本来就有限,若这是在北关外,鞑人主要活动的区域,发生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即便如此,朕还是要先堵上他们的嘴,等战报彻底出来后,朕再跟他们说。」
张佐心说,陛下还真挺有耐性的,换作是我,早在那群文官面前好好扬眉吐气一把了。
朱四突然抬头问道:「朱浩有消息吗?」
张佐又是一怔。
好家伙,西北军情你都提不起兴趣,对朱浩却这般关心?看样子朱浩的行踪,比鞑人的行踪都让你沉迷啊。
张佐道:「具体情况不清楚。不过料想,最近几日该动身回京师了。」
朱四终于咧开嘴笑了笑,脸上多了几分欢愉之色:「朕其实挺可怜姓杨的,朱浩在京城的时候,他们就斗不过,可以说朱浩有随机应变的鬼神之才。现在朱浩人不在京城,他们还是斗不过……这算什么?就凭他们,以后休想跟朕猕手腕。」
张佐听了,心里不是个滋味。
虽然有些话张佐也认同,比如说朱浩的确有鬼神莫测的才华,但真要说朱浩一个人可以斗得过满朝文武,这话说得有点满了吧?
「好了,估计这会儿唐先生已经带兵马往宣府镇去了,明日早朝上,朕就提议让唐先生暂代宣大总督,看谁还敢有意见!」
朱四把弹珠往旁边一放,伸个懒腰,好像大功告成一般说道。
张佐道:「陛下,就算唐先生有功劳在身,但宣大总督之职,可是……至少要侍郎才能兼领的。」
朱四不屑道:「侍郎?朕还想让唐先生当尚书呢。凭什么有功之人,就不能领其该领的功劳和职位?再说了,唐先生也不是一介布衣,他不是举人出身吗?难道有规定说,举人不能当侍郎?」
张佐仔细想了想,好像真没这个说法。
大明以举人做官,做到尚书之位的人大有人在,不过都以大明开国初期科举选才数量匮乏有关,洪武时期以举人做到尚书之位的比比皆是,诸如户部尚书夏原吉、礼部尚书吕震、户部尚书郭敦、户部尚书年富等。
而明朝中期,这种现象就很
少见了,只有周瑄和贾俊二人,分别做到了南京刑部尚书和工部尚书。
若是朱四非要以唐寅晋升高位,并非没有先例可循,但以唐寅这样当官才一年多,就要升为宣大总督……在大明绝对是头一个,其实当内三关总督时,已属于破例提拔,若再晋升……张佐不敢想象,来日朝堂上的争论会有多凶。
........
.......
这一天西北前线的战报,如雪片一般纷纷传到京师。
而唐寅在居庸关跟鞑人一战的全貌,也逐渐展开在京城各方势力的人面前,让人惊叹不已。
以火药奇袭,炸敌营之后,鞑人败退,守军有节制出击追杀……到日落时所得知的战果,仅仅是到当天中午,能总结和陈报,鞑人死亡人数已超过五百人,更可甚者,还俘虏了三四百名鞑人……这在以往任何一战中,都是很难见到的情况。
鞑骑兵一向以来无影去无踪而著称,能杀掉砍个脑袋回来领功,已很难得,毕竟大明没有割敌军耳朵的习惯,都是拿敌军首级来辨别军功,最大程度避免冒功的情况出现。
鬼知道一个左耳朵是敌人的还是己方的?难道耳朵还能长成两种模样,分清敌我、男女老弱不成?
这战报结果,听起来有些荒唐。
要说杀敌军个二三百,还能理解,俘虏三四百……要是真把这些俘虏押回到京城,那这热闹可就大了,大明百姓还都没见过这种成群结队的鞑俘虏呢。
「……情势不妙啊。」
内阁值房,蒋冕看到兵部最新陈报,苦笑着说了一句。
杨廷和知道这所谓的「不妙」,说的不是居庸关外的战局,而是唐寅赚取功劳的进度。
唐寅在西北取得的功劳越大,对他杨廷和以及背后文官势力的威信打击就越大,新皇势力也愈发难以控制。




锦衣状元 第七百三十二章 昨天河东,今天河西
杨廷和坐不住了。
他急忙出内阁值房,去兵部衙门找彭泽问询具体事宜。
此时兵部已乱成了一锅粥。
西北战事发生的中心地带,居然不在九边重镇,而在内三关的居庸关?鞑人这么会挑地方吗?
为什么唐寅镇守内三关,战事就发生了?
只因为先前唐寅派兵进行过一次诱敌深入?
「中堂,现在已基本确定,宣府镇等关口,已被鞑靶人连续攻击三天,现在居庸关战事告一段落,估摸鞑人见事不可为,很快就要退兵了。」
彭泽将最新战报告知杨廷和。
杨廷和一脸羞恼之色:「此等战情,为何提前不知晓?」
彭泽支支吾吾:「先前出居庸到怀来,再到宣府的官路,都被鞑人的游骑袭扰,官驿无法传讯。就连信鸽……也没法传军情到内三关……」
杨廷和一把抓起面前一份战报,上面清楚列明了唐寅出兵的情况。
「哦,对了,内三关总制唐寅,以先出兵后奏报的方式,引兵往宣府镇去了……此番不再是诱敌,而是直入宣府镇。」
彭泽急忙提醒一句。
现在满朝文武都知道了,唐寅先前败是「诈败」,为的是让各处鞑鞋人马集结后列阵于居庸关前,为大明兵马接下来的夜袭和反攻做准备。
至于为什么要把鞑人聚拢到一块儿再反击……这对于大明一众官员,诸如兵部大佬而言……是个迷。
难道分而化之,不是最好的破敌策略?怎么要把敌人聚拢到一起才打?敌人集中优势兵力,还是在居庸关前,就算你进可攻退可守,但你要是退的话,可能连关城都不保了,你这是什么战术?
「另外,战情奏报中提到一点,说是居庸关守军,用往敌营中丢掷火药包的方式,将***炸得人仰马翻,俘虏的鞑鞋残兵中,有不少都是缺胳膊断腿儿。」彭泽又说出个让杨廷和很无语的情报。
好家伙,火药还能这么用的?大明神机营几时有这么大的神通了?不玩火炮和火铳,改用丢火药包方式?
突然兵部右侍郎李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东西,见到杨廷和在,愣了一下,随即把那东西呈递给杨廷和:「中堂,此乃令郎在居庸关的上陈……您看看。「
杨慎仍在居庸关。
战事发生后,杨慎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怕以唐寅为首的明军奏报会不尽不详,他尽管对敌情不太了解,但杨慎选择了将自己所闻所见,一并上报给兵部,以此作为参考。
杨廷和看完后,脸都绿了。
如果说之前还只是传言的话,杨慎在居庸关内,所见不会是虚言,再说了杨慎也没必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杨慎说这一战应该是取胜了,只是要防备鞑靶人反扑,但鞑鞋最多三四千人马,首级丢了六七百,俘虏三四百,加上一些别的战损,那就过半了,鞑人还怎么反扑?
士气此消彼长的情况下,鞑人若只是以劫掠为目的,那必定是仓皇奔逃,有多远逃多远。
1...324325326327328...3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