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烈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睿士
“洪武≮,皇帝当日确立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祖制,无非是不希望看到后代子孙为了皇位你争我夺,徒起萧墙之乱。但我大明历代皇帝中,其中有不少都并非嫡子出身,皇长子继承王位的比比皆是,这便不用臣一一列举了!”
“更何况朱平安自高墙卫时,便屡次率军与东虏、流贼作战,更是层亲率大军入京勤王,救出圣安皇帝,使我大明皇嗣得以续存。其文韬武略,天下有目共睹。此次南京变乱,朱平安又是首举义旗,入京平叛,辅佐天子继位,拯救大明于危难之中。”
“所以。臣今日举荐朱平安为储君,恳请陛下三思!”说完,史可法庄重的行礼,躬身退回到文官序列中。
史可法的话让满堂皆惊,黄道周神色复杂的看看史可法,史可法却是双眼直视前方,丝毫不为四周的喧哗所动,神色一如往常。
黄道周在心中暗暗叹息一声。前日晚间,他邀请史可法共乘一车。便是想要说服史可法站在自己这一边,那时候,史可法表达出来的意愿便与自己背道而驰,自己却始终无法劝说他改变心意。想不到,今日里,他却第一个站出来,阐明自己的心意。
由此看来,南京的两次变乱。便没有使得他就此消磨心智、反而是越挫越勇,处事之风到变得越发的坚决果断起来。干臣的练达之风已经隐现端倪。但对于黄道周来说,却是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高坐于御座之上的朱聿键同样没有想到史可法竟然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脸色不由得有些难看,看看群臣议论纷纷的反应,朱聿键深吸一口气,却是没有做声。
之后。心中大喜的卢向昇、路振飞山东一系的人马纷纷站出来附和,内阁阁臣中的曾樱和林欲楫也附议。已经有些沉不住气的郑芝龙当即开始示意自己这方的人马开始还击,一时之间,朝堂之间似乎在一瞬间又回到了当年党政的战场,热闹非常。
身处喧闹之中。朱平安却是有些奇怪的看了看史可法,这个人的突然出现,却是也出乎朱平安的预料。史可法没有随波逐流,这一次却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和当初拥立福王时的犹豫再三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来,这个人倒是可以争取一下,拉到自己这边的阵营中。
其实朱平安对于今日里所议的立储一事也并没有报太大的希望。身为天子的朱聿键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这个太子之位即便是争到手中,也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今日所要做的,便是为自己立名正名,只有先成为符合法理,挑不出一丝瑕疵的人选,今后走上那个高居于奉先殿的金銮宝座才会顺风顺水。
就在群臣纷乱的当口,一名宦官却是悄无声息走进了奉天殿内,冲着卢九德使个眼色。卢九德冲着朱聿键一躬身,这才退下御阶,宦官来到卢九德的耳边耳语几句,卢九德的脸上顿时升起一种莫名的神情,情不自禁的偷眼看了看不远处肃立的朱平安。
“启禀陛下,懿安太后銮驾刚刚入京,特为庆贺陛下登基!”卢九德大声回禀道。
这一来,不仅是朱聿键愣在了当场,就连殿中的文物群臣也是有些不知所以然。朱聿键登基之后,便册封张嫣为懿安皇后,之前也曾邀请张嫣来南京颐养天年,但张嫣却婉言谢绝,作为天启皇帝的皇后,张嫣来到南京,对于朱聿键也的确有些尴尬的意味。因此,便遂了张嫣的心愿,特准许其留在登州,一应用物都由朝廷供给。
但万没想到的是,张嫣却在此时忽然来到了南京。这着实让朱聿键有些意外。
平静下来,朱聿键这才说道:“此时,太后到了何处,朕要亲自出迎!”
此时,卢九德已经招手将一名宦官引入奉天殿,这名宦官是侍奉张嫣的心腹,来到近前叩头行礼,这才说道:“太后特意言明,今日是陛下登基的大好日子,此来一为陛下庆贺,二来则是为了祭拜圣安皇帝,圣安皇帝是太后看着长大的,却不幸薨逝,太后每每想起来总是于心难安,因此要到皇陵亲自祭拜,就不劳陛下大驾了!”
朱聿键点点头,“这也是人之常情,等朝议结束,朕与皇后自当亲至宫门处相迎!”
宦官再次叩首称谢,“此来却是还有一桩事情要禀明陛下。当日里太后由朱平安护卫至山东。出京之时,却是有崇祯爷和周皇后交由的一道诏旨随行。这些时日,屡经变乱,太后的身子也是一直反复,直到近日才突然想起此事,因此便借这次进京的机会,一并带了来,特意交由陛下御览!”
卢九德接过宦官手中的一卷黄帛圣旨,小跑着送到朱聿键的面前。
朱聿键一时间有些犹豫不定。直觉告诉他,这份圣旨来的太过突然和诡异,未必会是什么好事情,但在文武朝臣眼巴巴的注视下,况且张嫣入京的事情如今已经传开,自己总不能就此将这份圣旨给强压下来,可万一这其中的事情于自己不利,又要怎样化解呢?
思来想去,一时间也找不到任何的应对之策,朱聿键只好招招手,吩咐卢九德当殿宣读圣旨。
但圣旨读完,奉天殿之内却是鸦雀无声,明明是阳春三月的天气,就好像是忽然回到了数九隆冬一般,群臣文武个个好似被冻上了一层冰疙瘩,手脚僵硬不说,就连表情都变得呆滞无比。
圣旨行文一如崇祯帝往日的习惯,篇幅不长,却是明白无误的表达了一个意思。天启皇帝病逝之后,阉党谋图叛乱,幸得义士沈逍父女舍死忘生,辅助崇祯登基继位,但不幸死于贼手,为国殉难。沈逍遗有一女,流落民间,进入南阳唐王府为奴,侍奉朱聿键,后产下麟儿之后过世。沈氏一门忠烈,朝廷苦寻其后人未果,无法赏赐嘉奖。现如今得知沈逍之女下落,但其已经不在人世。为褒奖沈氏一门之忠烈无双,崇祯皇帝特颁下圣旨,封赐沈逍为中奉大夫、正治卿;长女沈青荷为上允县主;而朱平安的母亲也就是沈逍的小女儿沈青璇则被崇祯帝追封为唐王妃。换句话说,沈青璇便是朱聿键的正妻,由天子颁布诏旨予以确认,受大明律和宗室族法保护。
一份简短的圣旨,便让今日的朝议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聿键只感觉的自己的心脏怦怦的跳个不停,连双眼视物都有些模糊的趋势。
“他怎能如此对我?”朱聿键的脑海里只剩下一个念头。圣旨毫无疑问是宫中之物,大明宫中所发圣旨,历代均是金线手绣龙纹带金漆边锦帛制成,并按照授予圣旨的官员品级不同配以玉制、黑犀牛角制、贴金制、黑牛角制等材质的卷轴。但到了崇祯朝末年时,为了控制朝廷支出,崇祯特意将圣旨的材质的改为普通锦帛,并以木制卷轴代替。
这笔迹也是司礼监秉笔王承恩的,断断不会有错,还有这加盖的印绶,以及司礼监和礼部的印鉴,证明这的确是当年崇祯亲自发出的一份圣旨。
朱聿键无论如何都想不通,崇祯为何要在那个时候发出这样一道圣旨。
难道这就是给予朱平安孤军入京勤王的回报?如今看来,也只有这一点能说得通了。
朱聿键恨恨的看了一眼自己的长子,焦急之下只能将眼光投向位于文武大臣前列的郑芝龙和黄道周。
黄道周看到朱聿键的目光,但却是无可奈何。从始至终,黄道周无论在哪种场合,都一直在坚持嫡子为储君的合法性和唯一性。可到了现在,朱平安竟然成为了无可挑剔的嫡长子,这还让他如何开口,一旦开口,这几十年积攒下来的清誉和威望转瞬间就会化为乌有,换来的只能是四个字——“晚节不保”。
郑芝龙虽然对艰涩的圣旨格制和用词不甚了解,但身旁的郑鸿逵却是面色苍白的将内容详细的告诉了他,他的一张面庞也渐渐的转为铁青。到了这个时候,他终于明白了朱平安在前日里忽然开始对自己发动攻击的原因,原来便是为了这一刻。
可事到如今,任何的反对都因为这一张圣旨而变得苍白无力。(未完待续。。)





烈明 第九十七章 面具
“立储之事事关国体,兹事体大,还是让朕好好思虑一下吧!”无奈之下,朱聿键只能耍起了“拖”字决。
新帝登基之后第一场看似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朝会便以这种不了了之的态势结束了。看似十拿九稳的事情就此打住,让郑芝龙一系的官员不免有些沮丧。
朝会一散,朱平安等人已经自顾自的退了出去,郑芝龙等人却是无精打采的留在了后面,脚步沉重的向着宫门外走去。
但是,还没等到达宫门,邹静已经是紧赶慢赶的跟了过来,“两位侯爷慢走,皇爷有请!”
经过了乾清门,便是后六宫的范围,内宫中到处都是修缮的痕迹,还有很多亭台楼阁正在修葺之中,但将近有一半的工程却是都停了下来,这也是按照朱聿键的意思。眼下的朱聿键虽然没有背负崇祯朝时巨大的军费负担,麾下最为庞大的一支军事力量郑家大军还是由郑芝龙自己在买单。
但眼下隆武朝廷的财政情况已然并不乐观,从实际来讲,朱聿键甚至于还不如当初的崇祯皇帝,至少崇祯皇帝还有为数不少的内帑,当然最后是平白便宜了满清和李自c,成。朱聿键可是属于纯粹的白手起家,到现在别说内帑,就连宫里支应的日常开销也都是山东和福建两方面提供的。
之前的义兴之乱,乾清宫作为皇帝日常处理政务的宫殿,也遭到了乱兵的重点洗劫,就连乾清门前左右两只镀金的石狮子都被乱兵用兵器刮下了一层。整个乾清宫内如今也是朴素无华,陈设极为简单。明明已经是阳春三月的天气,整个大殿之内却偷着一股子阴寒气息。端坐于上的朱聿键夫妇竟然是每人身披了厚厚的大氅。
殿内还有几个人,分别是首辅黄道周、阁臣苏观生、黄鸣俊以及身为太子宾客的方岳贡。
郑鸿逵兄弟两人参拜之后。被朱聿键下令赐座。众人互相看看,都是一声叹息。
“如今还有什么好的法子吗?”朱聿键脸色阴沉,声音也有些沙哑。
黄道周和苏观生、黄鸣俊早知道朱聿键会有此一问,但心里却是是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之前一直的在坚持的储君立嫡的论断,言犹在耳,就连民间的风闻都知道朝廷和天子有意立嫡子朱琳源为储君。到头来,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件大杀器却成了难以下咽的苦果。身为阁臣,这仅存的面皮还是需要顾及的,难不成真要学那街市上的泼皮无赖,将自己说过的话当做一个臭屁给放掉不成?
黄道周三人的沉默不语,让朱聿键心中的怒火更盛,将头转向郑芝龙兄弟,“平虏侯、定虏侯。你们两人说一说吧!”
郑鸿逵心头一紧,如今的局面始料未及,但偏偏是一个无法化解的局面,他略一犹豫,旁边的郑芝龙却是开了口:“依臣看来,即便是有孝烈皇帝的圣旨在,陛下也无须顾及那么多,普天皆是王土、四海皆是王臣。朱平安是既是陛下的儿子。更是陛下的臣子,难道他能忤逆君父的意思吗?陛下要立二王子。尽管去做便是,不必在意他人所言,我郑家一门唯陛下马首是瞻,十余万大军拱卫南直隶,还有谁能抗拒陛下的旨意吗?”
听了郑芝龙的“豪言壮语”,朱聿键只能苦笑一声。郑芝龙有恃无恐。是因为手中有兵,但他对于朝中政务的认识还是太过于浅薄了,郑鸿逵明显是没有办法,所以才沉默不语。如果按照郑芝龙所说,恐怕这半壁江山还是要陷入到纷乱之中。
朱聿键的血统本就与皇室正统相去甚远。此番得位确是侥幸,如果再一意孤行,失去大义的名分,那距离义兴皇帝的前车之鉴也就相去不远了。
侍立在一旁的方岳贡脸上的神色变幻,几次张口欲言,却是又硬生生的咽了回去。坐在朱聿键旁边的曾氏却是看到了他的这副模样,悄悄的用手臂碰了碰朱聿键的手肘,朱聿键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这才明了。
“潜山,现时不是朝议,有什么话尽管可以说来!”
方岳贡深施一礼,又沉默片刻,将心中的想法仔细归纳了一下,这才开口:“臣以为,懿安太后此次突至京师,定是山东朱总兵在期间安排。当日里,朱总兵勤王之时,将懿安太后迎至山东奉养,这些年来,听闻懿安太后与朱总兵一家甚是和睦。虽然不知这圣旨究竟从何而来,但懿安太后的立场此时一望可知。”
“陛下如今对立储一事踌躇不定,群臣也因此互不相让。臣窃观朱总兵对储君也是期望甚高,既然如此,那……”,说到这里,方岳贡抬起头来,用探询的眼神看了看朱聿键夫妇,随即又低下头去,鼓足勇气说道:“既然如此,那便不如册立朱总兵为储君!”
“什么!”在场的众人满堂皆惊,都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向方岳贡,邹静差点就扑上来,用自己的手掌探视一下,看看方岳贡是不是发烧烧的的脑袋糊涂了。
“一派胡言!”性子最为暴烈的郑芝龙还没有发作,皇后曾氏却是已经爆发出来,“方潜山,在你最落魄的时候,陛下不究既往,一力重用于你,今日你却为何说出这样的话来?”
朱聿键冷哼一声,用眼神制止了妻子的发作,继而看向方岳贡。“潜山,不妨直言细细说来,朕知道你一定是有自己的用意的!”
方岳贡面色忐忑的继续说道:“如今因为懿安皇后的一封圣旨,朱总兵的名分已定,不管他改不改名字,嫡长子的身份是已经确立了的。可以说,这样一来,很多处在观望之中的朝臣也会开始向他那一边倾斜。朱总兵所仰仗者,无非是山东、河南、朝鲜、淮扬的十余万兵甲,以及海贸的丰厚利润。”
“请陛下和娘娘恕臣直言,将朱总兵确立为太子之后,朱总兵不管如何,总要常驻京师的。东宫的职权和本分,祖制向来便交待的清清楚楚,朱总兵常驻京师,对于山东、河南等地的掌控力自然会有一定的削弱。朝堂中书便可以借此机会将山东文武明升暗降,或者拔擢到朝中任职,或者改派到其他地方,由此一来,各地的军政之权便由朝廷慢慢渗透并接管,到时候,朱总兵的势力便会逐渐萎缩。陛下正处于壮年,经年之后,陛下想要如何取舍,还不是尽在掌握吗?”
方岳贡的话说完,大殿上寂静无声。不可否认,他的话却是很有道理,但皇后曾氏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先立后废,这其中漫长的过程不知道要发生多少的变数,她好不容易等来了否极泰来的一天,要让她再度忍气吞声、夹着尾巴做人,无论如何她是接受不了的。
因此对于方岳贡的提议,曾氏第一个投了反对意见。
方岳贡说话的时候,郑鸿逵听得分外认真。对于方岳贡,郑鸿逵并不陌生。多年以来,郑鸿逵在大江南北为郑氏的崛起不断奔走,虽然期间发生过郑彩、郑联兄弟的变故,但身为郑家一份子的责任,始终在激励和督促着郑鸿逵丝毫不敢大意。
也因此,郑鸿逵对于朝堂之上甚至于民间的各种人才都分外的留意。方岳贡作为崇祯朝时的山东巡抚,自然早就在郑鸿逵的观察之中。义兴之乱后,朱聿键和朱平安父子都在竭尽全力的追查方岳贡的下落,由此便可见方岳贡其人的才华。同殿为臣之后,郑鸿逵也利用大大小小的机会逐步接近方岳贡,希望与这位天子近臣搞好关系,将爱总有一天会有大用。
今日里方岳贡所说的话,却是让郑鸿逵深为赞同。这条计策虽然耗时长久,但对于朝廷来说却是受益匪浅,一旦能接手朱平安手中的资源,朱聿键的隆武朝廷将立刻壮大百倍。
郑鸿逵本想开口赞同,但身前的郑芝龙却是悄悄转过头来,用一种微乎其微的声音说道:“此计虽好,但决不能施用。朝廷做大,将我郑家置于何地。陛下能用此计对付朱平安,同样依此施用于我郑家!”
郑鸿逵悚然而惊,不可思议的看向郑芝龙那宽厚的背影。他发觉,直到今日此时这一刻,他才能完完全全的看清楚自己的这位兄长。表面上看来虽然是一副武夫的模样,但现在看来,之前的种种,包括刚刚在朱聿键面前的“暴怒”。其实只不过是他用来遮掩自己真实面目的面具而已。
郑鸿逵忽然觉得自己和郑彩、郑联输在郑芝龙手中,其实一点也不冤枉。郑芝龙的心机、城府和眼光,的确有过人之处。
郑鸿逵的思绪忽然间混乱起来,就在这个当口,郑芝龙却是抢先说道:“潜山先生的意思臣明白了,但臣也要提醒陛下,立储一事非同小可,先立后废更是会令朝局动荡。太子之位乃是国之根本,一旦确立,群臣的态度、天下百姓的态度都会由此发生转变,陛下别忘了,各地的督抚如今也都还是沉默不言呢,他们的心里同样在作着比较。臣只怕,立储君容易,有朝一日,想要废去,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还请陛下三思而行!”(未完待续。。)
ps: 星期天单位加班,请假一天,抱歉抱歉!




烈明 第九十八章 南北两睿王
义兴元年四月初六,满清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统领,由永宁州一线突入延安府,此路为北路军,以八旗精锐为主力,总兵力八万余人;另一路则由豫亲王多铎率领,麾下以汉军为主力,总兵力七万人,沿陕州一线猛攻潼关。摄政王多尔衮则坐镇京畿,严防山东和河南方面可能会出现的攻击。
豪格被下狱之后,他的一干心腹也相继被抓起来投入监牢,何洛会在多尔衮的授意下,成为关外各路兵马总管,统一负责关外对于金州四卫的用兵。可以说,豪格的倒台,也促成了多尔衮在满清内部的一家独大。在其压力之下,满清皇室也最终同意了迁都北京。
控制陕甘和湖广一部的大顺军经过一段时日的休养生息,也恢复了一定的元气。李自成将征讨甘肃、宁夏的贺锦所部抽调回陕西驻防,在得到清军大举西进的消息之后,湖广白旺的大军也开始向河南、陕西一线靠拢。
此时的清军虽然处于进攻势头,但从兵力方面来看,却是处于劣势之中。大顺军仅在陕西的驻军便达到了三十万之众,加上贺锦、白旺两部的回援,总兵力直冲五十万人。在经过一段的休整之后,李自成也恢复了原有的信心,就算此时清军不西进,他也打算举大军东征,收复河北、京畿的失地。
一时之间,刘宗敏、袁宗第、郝摇旗等顺军主力各部纷纷向山陕边界出击。打算给清军以迎头痛击。
不得已迁都来到北京的庄妃也是如今的圣母皇太后,以及顺治皇帝福临对于眼下的局面却是忧心忡忡。顺军几十万之众的兵力,令太后坐立难安。还有山东的朱平安虎视眈眈。南明新君隆武皇帝登基,坐拥半壁江山的大明也步履蹒跚的站稳了脚跟,相比较之下,此时的满清却是显得有些弱小。多尔衮一心想要在关内站住脚,继而挥剑直指天下的战略不免让人感觉有些不切实际。
所以,到了京师没两天,庄妃便迫不及待的再次召见了多尔衮。
四月的天气。万物复苏,姹紫嫣红。原先经历过战火之痛的北京皇城已经再也找不到半分战乱的痕迹。皇宫之内已经粉刷一新,大小小的宦官和宫人已经换上了崭新的满人服饰,随处可见红艳艳的顶子以及婀娜的旗装穿梭其中。
顺治皇帝今年不过七岁,尚未大婚。因此后宫中仅是皇太极身后留下的几位嫔妃,因此未免显得很是冷清。圣母皇太后庄妃特意下诏,命亲王王妃、郡主格格等女眷时常入宫觐见,总算给偌大的皇城之内增添了几分热闹的气息。
御花园之内重新栽种的花草,竞吐芬芳,让远道而来的满清后宫中人看花了眼睛。骤然间来到这满目繁华的北京城,上至皇帝、下至后宫嫔妃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继而便是深深的沉醉其中,不能自拔。相比之下。之前在盛京的那些岁月,竟然如同白过了一般,竟然不知人间竟有如此的富丽堂皇之地。
今日。便是襄亲王博果儿入宫问安,正在御花园游玩的庄妃大玉儿以及已经晋升为太妃的娜木钟便留了他在御花园的晓春阁用了午饭。皇太极死后的储君之位,便是在福临和博果儿之间展开的竞争。因为博果儿其母娜木钟的缘故,满清朝臣最终还是拥立了福临继承帝位。福临与博果儿年纪尚小,自然不懂得其中的恩怨利害,兄弟二人之间却是没有丝毫的芥蒂。福临对这位幼弟却是恩宠异常,甫一登基。便将其封为襄亲王,这次入主京师,便是将他也带了过来,并在京师中为其修建亲王府邸,极是信重。
太妃娜木钟今年不过三十五岁,只比大玉儿年长三岁,从蒙古草原到盛京,再从盛京到北京。丈夫也由林丹汗变为皇太极,作为曾经叱咤草原的囊囊太后,娜木钟自然对于宫室之中的明争暗斗有着极为情形的认识。在博果儿失去了继承帝位的机会之后,娜木钟还是一如既往保持了对于大玉儿的恭顺和尊敬,也因此深得其信任。
午饭之后,颁下丰厚的赏赐之后,大玉儿与娜木钟便一同在湖边的凉亭中用茶。虽然入京不过区区数日,但汉人的茶艺一道却是让满清皇室趋之若鹜。现时不同往日,以前要用极大的代价才能换取的中原珍贵茶叶,现在却是成了宫中的必备之物,可以时时处处的享用。
两人正在笑谈间,元忠匆匆来报,在通州整训兵马的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已经返回京师,递了折子请见。
娜木钟闻听,连忙站起身来笑着告退,大玉儿也没有挽留,吩咐元忠带了一些贡茶将其送回宫去。
不到一盏茶的光景,多尔衮便急匆匆的感到了御花园,一身戎装还穿在身上,脸上也满是尘土。
苏沫儿早就打来了清水,大玉儿也褪去了手上的扳指等物,亲自为多尔衮擦去脸上的征尘,便宛如迎候丈夫归来的妻子一般,多尔衮疲惫的脸上渐渐浮现出笑意来。
等卸去盔甲,多尔衮看看四周,旁边的侍卫首领齐穆赛躬身施礼,带着一众散布在守卫的侍卫退下,苏沫儿见到这种情形,连忙看了看大玉儿。大玉儿不动声色的点点头,苏沫儿向着两人行礼,这才跟在齐穆赛的身后退出凉亭。
不一会功夫,整个御花园便变得空空荡荡起来。
1...153154155156157...2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