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寒雨潇风
短短几句话,已将孟达的事情交待的清清楚楚,二人相视一眼。
前夜自己还在劝孟达投降,孟达摇头否决,说朝廷绝不会放过自己,叫他们赶紧忘了这个想法,连想都不要想。此时司马懿掷地有声的话已经说明了一切,朝廷绝对不会放过孟达。
二人将本想求情的话也生生咽了回去,这才提起精神相视一眼,李辅道:
“只要大人能够放过新城百姓和这数千将士,我等愿献城门,以助大人平定叛乱。”
司马懿听到自己想听的话,紧绷绷的脸这才缓和下来,微笑着示意二人坐下。
待两人战战兢兢地坐了下来,司马懿才道:
“两位能为新城百姓考虑,懿心甚慰,你们所请都是为我大魏子民,只要他们抵抗不是过于激烈,我自不会为难他们。若是献城成功,你二人算是头功一件,我定奏明圣上,为你二人请功。”
两人连忙推辞,司马懿摆手阻住,目光一凛道:
“但若是到时发生了什么不愉快,就休怪本将军翻脸无情了。”
二人见状哪里还敢再坐,连忙起身便拜,连称不敢。几人又约定明日午时,以红旗为号,于南门献降,邓贤、李辅这才离去。
待二人离去,司马懿不动声色地道:
“你们两个怎么看?”
司马师眉毛微皱,没有说话,司马昭见司马师没有说话便道:
“父亲,儿臣有一事不明,那李辅我不认识,但那邓贤我却知道,此人便是去蜀地向李严求救兵的人。”
司马懿、司马师同是一凛,只是二人都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表情都是一闪即逝。
司马昭续道:
“按理来说,这邓贤该是孟达极为信任的人,怎么反倒在这个关键时候背叛了他,难道真是人性始然吗?”
司马懿微微一笑,反问一旁没有言语的司马师:
“师儿怎么看?”
司马师抿着嘴,半晌才道:
“本来这个事情我并没有想的通透,不过昭弟如此一说,我反倒大概明白了。”
见司马懿示意他说下去,司马师这才道:
“不但这邓贤极受孟达信任,这李辅也颇受孟达信赖。因为,此人正是去蜀山求救之人。”
这下连司马懿也为之一震,惊道:
“什么?”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第三十章 哀莫大于心死
司马师见司马懿、司马昭都惊鄂地看着自己不由继续说道:
“依儿臣揣测此二人献降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诱兵之计;另一种可能便是明知不可为真心献城。”
司马昭此时也反应过来:
“大哥所言不假,只是诱兵之计的可能微乎甚微,我军数倍于敌,即使诱我军深入一战,也不过是局部胜利,与大局无碍;反而后者可能性更大。孟达此人做事一向果断,此时看到情况不妙,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便想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给他们赚一个大好前程。”
司马师点了点头:
“昭弟所言甚是,只是我一直想不明白的是,孟达本事不弱,道法了得。新城外虽然陈兵数万,能拦得住这新城百姓,却未必拦得住他。他大可以一走了之,有必要留下来受死吗?”
一时间,三人都沉默了,半晌司马懿才道:
“蜀山和李严有什么动静没有?”
司马昭、司马师相视一眼,都明白了父亲这句话的深意,现在看来,孟达此举大概是哀莫大于心死吧。
三人正议论间,忽关中来报,诸葛亮已兵出斜谷,率军直取长安。
三人都是一惊,司马昭道:
“莫非是围魏救赵?”
司马懿沉思片刻道:
“新城之事只在明日,万不可让消息走漏了。诸葛亮举大兵犯魏,朝廷自有应对之策,此时先以新城之事为重。”
司马师皱眉道:
“长安守将夏侯附马未经战事,又立功心切,只怕不妥。”
司马懿微笑道:
“曹真若连这都看不出来,就只能说他是个蠢货了。放心,此战朝廷定派曹真做镇,必不会有事。”
司马师、昭闻言这才点头称是。
此时诸葛亮的确已经兵出斜谷,只是领兵的乃是一代名将赵云,奉诸葛亮之命以为疑兵。
听到诸葛亮命赵云出斜谷,魏延马上反应到丞相此战兵锋所指乃是长安。魏延立志要收复汉室,一直研究魏蜀地形,对魏蜀地形可谓了若直掌。
此次北伐若取长安,斜谷并非上上之选,只要丞相任自己予自己五千兵马,拿下长安自然不在话下,只是……诸葛丞相对自己颇有几分不善,只怕未必会同意。
魏延权衡再三,最后还是来到了诸葛亮的帅帐,此时帅账内只有诸葛亮和天明天亮两位儒童。
魏延拜道:
“丞相,末将这几日仔细研究了一下魏蜀形势,颇有一点心得,不知当讲不当讲?”
诸葛亮示意道:
“文长但说无妨。”
魏延犹豫了一下,才似下了狠心道:
“末将以为丞相兵出斜谷非是上上之策,长安守将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便可抵达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一旦计成,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胜机虽在一线之机,但延思虑再三,仍是大觉得大有可为。”
诸葛亮抚掌笑道:
“好一个暗渡陈仓之计!”
昔年刘邦入主汉中,正是用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然而此计说起来容易,但实施起来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当年刘邦入汉中之时,焚烧栈道,主要是安项羽之心,防章邯三王争汉,而实际上入川之道远不止此栈道可通关中。其实,褒斜道也可通关中,褒斜道北起于郿,南止于褒,绵延五百里,昔年司马错劝秦惠王取蜀,即走褒斜道,因此秦旧栈道尚存。而刘邦未选褒斜道,而走陈仓道,虽是舍近而求远,多走了四百里,但正如《孙武兵法》所言: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所以,道虽远,必无秦军驻守。
事实也确实如此,章邯虽是秦末不世出的名将,却也中了韩信的暗渡陈仓之计。
而今子午古计划与昔年陈仓之计如出一辄,可胜之机自然绝非在一线之间,魏延这般说实是有些谦虚了。
昔看明修栈道的是当年汉中第一名将樊哙(当时韩信之名还远不如樊哙),而今这个明修栈道的是自己,此等良谋能识破的又能有几人?
诸葛亮深深望了眼魏延,心中五味杂陈,如果不是刘备,魏延又岂能有今日?此人虽然胸中有沟壑,腹内藏千机,但性格却过于孤傲,能越众而出,非有伯乐不可。
魏延热切的目光透着对功名的无限渴望,这种眼神让诸葛亮很不习惯,他很少能看到这么炽热的眼神。
诸葛亮透过侧窗,仰望星空,大道无边,却留一线。星空看似庞杂,却动悉天下。如今虽然蜀中气运正旺,不过孔明看的清楚,若非是自己定下以攻为守之计,以养气运,恐怕蜀国早将不存在了。
魏延此计虽是大有可为,但若空得长安,后继无兵,却又如何能守得住呢?何况,此次北伐的真实目的又并非是取一个长安……魏延是将才,眼光终究有限。
想到这里,孔明还是微笑道:
“不过,此非万全之计,你是诚欺中原无人啊!若是敌军以山僻中截杀,你五千兵马可还存否?一旦你军战败,我军还未有所为,便锐气已丧,断不可再行进军。”
魏延心中暗气,一股无名之火压都压不住,这实在是信口开河,征战杀场奇兵之术乃是行军之妙处,出奇制胜又岂有万全?不由道:
“丞相从大路进发,魏军必尽起关中之兵,两军交战,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如何能有恢复汉室的一天?”
诸葛亮亦面生怒意:
“我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
魏延叹了口气,自己虽胸有良谋,奈何诸葛亮不用又有何用?自己真是愧对手中宝剑,愧对信任自己的旧主。
魏延还想再说,话到嘴边却终成了无言,仿似又如月下那般失落、彷徨。只是,那时有萧何,而现在又有谁呢?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第三十一章 大破新城
赵云奉诸葛亮之命兵出斜谷,魏军探子很快发现蜀军动向,立刻将消息加急发往京都,京都大为震惊。
先是孟达造反,然后是诸葛亮兵出斜谷,这一套组合拳打得甚是巧妙,几乎招招都打了魏国方面个措手不及。好在孟达有司马懿对付,那诸葛亮又有谁来对付呢?
“乞禀陛下,长安太守夏侯楙已经出兵迎敌,欲拒敌于箕谷。”
说话的正是司徒王朗,声音虽然中正,但语气中透露出的不满已表露无疑。
曹真眉头一皱,马上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当下谏道:
“诸葛亮诡计多端,夏侯楙临敌经验不足,只怕非是诸葛亮对手。”
曹睿笑道:
“虎父无犬子,夏侯楙再不济也是伏波将军(夏侯惇)之子,料想无妨。”
王朗闻言不由奏道:
“夏侯楙立功心切,加之经验尚浅,反观诸葛亮足智多谋,又南征凯旋,士气正盛。先帝常用大将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陛下何不拜其为大都督,以退蜀兵?”
曹丕时代能独挡一面的名将,夏侯尚死于相思之苦,曹休又坐阵扬州与江东对峙,便只有曹真可与诸葛亮相匹敌。而王朗曾受青龙星点化身具显龙眼,能看破曹真的青龙身,自然对曹真高看一眼。
王朗对诸葛亮并不陌生,他也得仙缘走上修仙之路,更深知诸葛亮的厉害。在他眼中,朝中能与诸葛亮相媲美的,便只有这位青龙加身的大将军了。
曹睿却淡然一笑,心中道:清河姑姑一直望夫成龙,若我不给夏侯楙这个机会只怕她会把我缠死,至于是胜是败,那便看他本事了。
曹睿自然是知道夏侯楙有几斤几两,长安此等重镇由他镇守若没有这位清河姑姑在自己死去的父皇面前死缠烂打说出来真是连鬼都不信,能趁此时机对夏侯氏打压一下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心中如是想,嘴上不禁道:
“朕初等大宝,对政务才刚刚熟悉,还需大将军多加提点,不如先等等再说,也给夏侯姑夫个机会嘛。”
曹睿这一句姑夫叫的甚是亲切,满朝文武哪里还听不出这其中的弦外之音,不由都把到嘴边的话吞了回去。
退朝之后,一众大臣都窃窃私语,三五成群地议论纷纷,显然对曹睿如此安排颇有微辞。
曹真与王朗一并走了出来,王朗不由道:
“大将军,皇上这么安排只怕大为不妥啊!长安乃国之副都,西南重地,稍有差池都会对大都造成极大的恐慌。我打算再去面见圣上陈述厉害,大将军可有兴趣同往?”
曹真默然不语,对于王朗的话曹真哪会不清楚?不过经过与这位少主深入接触后,曹真发现,这位少主虽然年轻,却是位极有见的的英主,做出这种决定自然有他的道理,只怕很难改变。
听到王朗叫自己,他才从思绪中回过神来,沉吟道:
“圣心难测,我们还是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吧。夏侯楙虽是名将之后,藉父之虎威,但我知道他非是诸葛亮的对手,只怕到时怎么都要走这一趟了。”
王朗听曹真的话里话外隐约透露着什么信息,只是一时间无法揣摩的到,不由问道:
“大将军可是看出了什么端倪?”
曹真停下步子,摇头道:
“陛下的想法岂是我辈所能揣摩的?不过圣上既是真龙天子,自有上天垂帘,司徒以为呢?”
曹睿龙凤之姿,王者霸气,王朗身具显龙眼如何看不出?这可是十足的真龙天子啊,想到这里王朗不由点了点头:
“大将军说的不错,只是既然明知要败,大将军为何不……”
说到这里,王朗似乎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捂住了嘴,吃惊地望着曹真:
“莫非……”
曹真摇了摇头,加重了口音道:
“司徒!”
示意他不要再说,这才伸了个懒腰道:
“我想很快我就要过去了。”
说罢斜眼望了一眼王朗又道:
“司徒到时可有兴趣同往?”
王朗既已猜出了一二,心情大好,不由道:
“能为国出力,老臣自然责无旁贷,大将军但有用的着老夫的地方,尽管开口便是。”
他们在洛阳议论的时候,却不知道此时新城已经发生了巨变,李严听说诸葛亮兵出斜谷却丝毫没有出兵新城的意思,当即勃然大怒,便要去找诸葛亮理论。
其子李丰劝道:
“父亲息怒!诸葛丞相此举可能是围魏救赵之计!”
李严听了狠声道:
“新城乃长安门户,他不去救新城,反而出箕谷。舍近求远,还妄谈什么围魏救赵?魏帝再傻也不可能先去守箕谷,再打新城。”
李丰闻言不由默然,其父说的没错:
“父亲,那诸葛丞相不去救孟达,却出斜谷是何用意?”
李严此时一心想着孟达,哪里会去考虑诸葛亮在想什么?他喃喃道:
“看来,咱们只能靠自己了。”
李丰见李严没有搭理自己的意思,正暗自猜测丞相此举的意图,忽听李严高声道:
“带齐人马,现在就起兵去救孟达!”
李丰忙应了声是,说完才反应过来,不禁道:
“父亲,仓促用兵乃兵家不忌!此举恐怕不妥吧?”
李严提高声调道:
“若等你孟叔父出事了再去救援就真来不及了,马上出兵魏兴郡。”
在李严终于反应过来准备营救新城的时候,新城已经发生了巨大变故。
正午十分,随着城上红旗扬起,魏军自新城南门杀入。新城众将士已经接到上峰指示不得抵抗,魏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反抗,便占领了南门,而司马师也依约并未对新城将士大兴杀戳。
邓贤、李辅见司马懿父子入城,忙带头引着司马懿父子向太守府而去,司马师曾亲临新城,对新城情况了若直掌。其实不用他二人引路也自然能找得到,只是二人既要大义灭亲,他却也乐见其成。
此时太守府门洞开,只是府内家丁、孟达亲信都手执金戈拦在门口,大义凛然地盯着门口,丝毫没有退让之意。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第三十二章 孟达之死
新城众将虽然接到孟达的命令,但却不明白为什么,此时见邓贤、李辅二人引着魏军进城,方知太守已洞若观火,提前知道有人要献城了。
看着邓贤长大的老管家指着邓贤怒斥道:
“邓贤!你……你可是主上的亲外甥啊!怎么能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来?”
邓贤早在答应孟达的时侯就已经有心理准备会经历这种众叛亲离的场面,只是眼见昨日同泽怒目而视,亦心中发涩,深吸口气朗声道:
“良擒择木而栖!身为大魏子民,朝廷命官,舅父背叛朝廷,作为外甥的大义灭亲难道有错不成?”
老管家呸的一声举棒便要上前打邓贤,门外魏卒甲胄齐动,铿锵声四起,冰冷的箭锋已经对准了府内的人,只等一声令下,便要血染府门。
众家将忙拉住老管家,老管家正要说话,司马懿已立在高头大马上越众而出:
“我乃骠骑将军司马懿,奉朝廷钧旨擒拿孟达,如有反抗,格杀勿论!”
众人听司马懿这般说一时都没了言语,只是手上的刀戈却并没有放下。在他们眼中,没有朝廷,只有孟达。
这时里面传来一声男人沙哑的声音:
“都放下武器。”
随着这一声传来,从人群中走出一个中年人,中年人神情有些萎靡,但其散发出一种强大的气场,所过之处众人纷纷让道,不时有人低声道:
“太守。”
“太守。”
孟达身穿便衣,腰跨宝剑大步走出府门,立在阶上。
司马懿此时又见孟达比之上次在城上相见淡定从容了许多,步伐稳健,岳驰渊亭,不由微微颔首:
“早闻新城孟达有卿相之器,将帅之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若无人献城,只怕懿还难登你这巍巍宝城呢。”
孟达淡淡一笑,早一心向死,还有什么可怕的?
“将军如今已入新城,功名利禄也将随之而来。孟达戴罪之身能成全将军,亦是无撼了!新城百姓,满城将士皆在将军一念之间,还望将军能够善待。”
说罢猛然道:
“将军所为的不过是孟达的项上人头罢了,无须将军动手,孟达双手奉上便是。”
说话间,但见剑光一闪,孟达已抽出宝剑,随着后面的惊呼声,鲜血喷洒而出,孟达引剑自刎了。孟达的动作几乎一气呵成,司马懿尚来不及反应,孟达便已经气绝身亡。
看着孟达的尸体,司马懿却觉得甚为憋屈,他本准备了很多说辞,奈何孟达根本没有给自己说话的机会,却还留了一个为兵为民的好名声。孟达行事太过果断了,正如当年降魏一般,没有给人更多解释的行动的机会。
司马懿此时深深体会到了昔年刘备、诸葛亮的心情,他紧绷着脸道:
“割了头颅,传首京都,不得有误!”
旁边邓贤、李辅正沉浸在无尽的悲伤之中,此时听到司马懿的话,不禁跪拜哭求道:
“将军!孟达毕竟是邓贤亲舅,可否请将军留个全尸?”
李辅也正要求情,却见司马懿冷冷地横了一眼,吓得李辅赶紧住了口。
此时府门内的人已经冲了出来护在孟达的尸首旁,孟达的妻子更是哭着抱住孟达哭得嘶心裂肺死去活来,邓贤的母亲抓着邓贤的衣领给了他无数个耳光,骂声不绝,场面乱得一蹋糊涂。
此时司马懿却已经拨马走了,旁边领命的将校一时竟有些不知所措,不由一眼瞥到了还立在原地的司马师,如同抓到一棵救命稻草般小心问道:
“少将军,这……”
司马师像没有听到一般,伫立在那里,就在那将校刚要再问的时候,只听司马师深吸了口气:
“法不容情!但有违者,就地正法!”
在留下几具尸体后,孟达的人头终还是被割了去,待众人抬着孟达的尸身散了后,李辅才小心地拾起了孟达的那柄剑,擦拭干净,见四处无人这才将剑包上悄悄地带走了。
司马懿十六日平定新城,将叛贼孟达传首京都,俘虏万人,一时间司马懿名声大噪,被各国列为重点关注对象,晋升为名将之列。
其实,司马懿在去年就已经在吴魏战场上展现出了不凡的军事才能,与曹休联手击退孙权,又大破诸葛瑾,更斩杀其帐下上将张霸。不过,相比起来,显然没有这一次惊艳,便连诸葛亮也不由感慨只知司马懿谋略过人却不知其更善用兵。
新城既定,司马懿大摆庆功宴,席间重赞三军,又对邓贤、李辅加以褒奖。
宴后,司马懿将二子传入帐中,司马昭、司马师都关心道:
“父亲,新城已定,父亲该好好歇息才是。”
司马懿却笑着摇了摇头道:
“尚有些尾巴不曾解决,今日却是要与你们两人商量一二。”
听到尾巴二字,司马昭不由笑道:
“父亲早已想好孟达旧部的安置问题,却如何又来问我们兄弟?”
司马师谨慎的脸上也浮着笑意:
“孟达旧部迁往幽并二州该是上上之选,父亲大人当早有算计了。”
司马懿朗声大笑赞道:
“我儿都是计谋深远之人,为父却是问的多余了。”
司马昭不由道:
“父亲既定新城,下面该关心一下诸葛亮兵出斜谷的事了吧?儿臣听说夏侯楙已经从长安出兵,去迎战诸葛亮了。以儿臣之见,夏侯楙不过是藉父之名的碌碌之辈,定是有败无胜。若父亲大人能翻云覆雨再立大功,到时圣上当更重视父亲了。”
司马懿笑而不语,一旁司马师却道:
“功高震主,乃是为臣子的大忌!父亲先克东吴,又平新城,如今已名扬天下,再去争功,只怕会适得其反了。”
司马懿听完不由点头赞道:
“昭儿要和你兄长多学学这为臣之道。功不再多,贵再恰如其分。”
见司马昭点头称是这才又道:
“不过,这一次夏侯楙出兵有可能是权力相互倾轧的结果,这种事情还是少粘为妙,离得越远越好,省得泱及池鱼。”
二人都是机敏之人,经司马懿这么一点,自然都明白了一二,由衷赞道:
“父亲英明!”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第一章 风回路转
司马懿父子三人谈起当前局势,相谈甚欢,司马昭又问道:
“父亲,那咱们明日是不是回宛城?”
司马懿笑了笑:
“不急,再等三日不迟。昭儿,孟达旧部迁往幽州的事就交给你来全权负责了。”
司马昭忙应承下来,这才又问:
“父亲,那邓贤、李辅如何处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