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寒雨潇风
没好气道:
“师叔已转世蜀国丞相诸葛亮,你若真杀了那将,才是真的坏事哩!”
龙须虎惊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什么?师父怎的不来找我?”
哪吒叹道:
“师叔毕竟只是地仙,如何算得这天上事来?我看是有人在坑害你,索性让你远离那是非地,这才救你上来的。”
龙须虎此时才知道原来自己是上了那些阴神的当,不由恶狠狠道:
“好个地府阎君,也忒不把老子放在眼里了,老子这就去把他的阎罗殿掀个天翻地覆!”
哪吒知道龙须虎这话不过是气话,真要让他去地府闹事,他也未必敢去,不禁位住他道:
“哎?兄弟何必去闯这大祸?听说地藏王菩萨去了阴界与十殿阎君斗的正厉害,兴许那位菩萨就能帮你报了这切齿大仇哩!”
龙须虎狠狠地不言语,只是不住喘着粗气,忽的想到什么是的道:
“我这就下界去西蜀助师父去!”
说罢,便要下界,哪吒急忙拉住他:
“我的兄弟呀!你莫不是不知道?大天尊早就发下御旨,不准天宫中人下界,胆敢违逆者直接去除神籍。”
龙须虎闻言不由傻眼道:
“这么说……我……我这是白上人间走这一遭了?”
哪吒叹了口气道:
“下去历练一番总是没有坏处的。”
龙须虎闻言唉声叹气暂且不表。
却说孟达没想到自己这一箭竟真的把徐晃射死了,不由竟有些呆了,傻傻地看了看自己的弓和箭。但城下此时却乱了套了,急急抢回徐晃的尸体,如潮水般退去。
正退兵间,忽听得阵阵擂鼓声,远远看见又一彪人马列着整齐的方阵而来,肃杀之气激得孟达不由放眼望去。但由于离得太远,看不清这枝人马的旗帜,只是原本退兵了的徐晃部却重新列阵又回来了。
眨眼之间,新城四面已经尽是魏军,大旗迎风招展,孟达已看得清楚真切,只见旗上绣了一个大大的懿字。
孟达不由颓然拄着城墙,失声道:
“司马懿?”
城下的司马懿正打着手帘往城上看,而徐晃的尸体就放在他的身边。
徐晃的修为司马懿当然清楚(事实上,早有高人告诉过自己此子是龙须虎降世,专门下界来保姜子牙的,所以曾叮嘱自己万不可以让诸葛亮遇到此人。说至此处,看官可能有些奇怪,这姜子牙不是会算吗?怎么算不出来龙须虎下界?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神仙毕竟也是人,哪里能算得到大千世界,万千世人呢?),这龙须虎毕竟是封神时期的天神,虽说入了封神榜修为不涨,不过其修为在封神时代就已经很了不得了,按理也不是孟达一个照面就能射死的。但现在他死在孟达的一箭之手,让他极是想不通:莫非这孟达有什么了不得的手段不成?
只怪自己的队伍晚了一步,没来得及看清状况,徐晃就已经被死了。
不过,司马懿似真似幻间却看到天上掉下来什么东西,只是究竟是什么他却没有看清楚。
司马懿不由得有些踌躇,如果孟达真有如此本事,也不至于落得这个下场吧?奇怪,当真是奇怪!他左思右想想不通透。本来,司马懿并没把这孟达放在眼里,但现在一个照面便挂了一个五子良将,他再不敢不正视这个叛将了:
“全军戒备!万不要被孟达走脱了!”
众将领了将令,便各自归营。
徐晃诸将看着徐晃的尸体齐声询问道:
“右将军怎么办?”
司马懿翻身下马,又仔细检查了下徐晃的伤口和射杀徐晃的利箭,这箭是再平凡不过的箭了,箭羽上除了符文,并没有什么其它的东西。
司马懿疑惑地取下扎在徐晃头上的箭,仔细研究了一番。
箭上刻着地正宗的道家符文,此箭虽能致徐晃殒命,但总要射得中才行啊。听目击者描述,孟达射杀徐晃距离有五百步左右,这样的距离,即使是箭绝天下的黄忠也不可能射杀的徐晃这级高手。
司马懿不禁又望向了城上的孟达,此时孟达也正看过来,两人的目光在虚空中碰在一处,仿佛交互着什么。终是孟达理亏,率先移开目光。
司马懿盯着有些发懵的孟达冷冷道:
“将右将军尸身还洛阳安葬,徐晃部由我亲自节制。”
徐晃部诸将领命而去。
过不多时,中军报说司马师、申仪求见。
司马懿脸上的阴霾才自散去,淡淡的笑容也浮到了脸上来:
“来得正好!”
不多时,司马师、申仪风尘朴朴地来至司马懿驾前,待二人礼毕,申仪拜道:
“大人,末将已经封锁了边境,蜀军援军绝过不来!”
司马懿点了点头:
“申将军此次功不可没,待剿灭了叛军,定表奏朝廷为申将军表功。”
申仪忙赔笑道:
“大人以雷霆之威兵临新城,实是让人叹服,申仪不过是依公子之计行事,不敢言功。大人但有吩附,申仪必赴汤蹈火。”
司马懿大为满意,点了点头,拿眼一搭便看破了申仪的真身。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第二十四章 方寸大乱
司马懿看破申仪真身,心中不由暗道:一条野狗居然能混到这种地步?倒也难为他了。犬类得道者不多,其中佼佼者非那二郎神座下的孝天犬莫属,此獠能入世而不被发现却是不简单。
既是同道中人,司马懿自是有意拉扰;那申仪又巴不得能够上司马懿这条线,一番谈话下来,双方互有所得,申仪这才拜离。
待申仪走后,司马懿才询问司马师这些日子的情况。
待司马师说完,司马懿连连点头:
“我儿果然不负我望,既然你与孟达相处这么久,对这孟达,你该有所了解。说说看,你觉得此人道法如何?”
司马师在脑中回味了一番,这才道:
“儿臣以为孟达并没有传闻中那么厉害,而且,其应变能力也十分有限。”
司马懿沉吟道:
“孟达绝非泛泛之辈,昔年他背蜀投魏,险些便命丧诸葛亮之手。这一次之所以反应的慢了,只怕是别有内情。”
司马师马上道:
“父亲说的是。”
司马懿此时还在思索徐晃的死因,他却如何想的出这是哪吒暗中相助。
此时,新城内却绝不比城外轻松,人心惶惶一团死气,士兵们大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会突然有朝廷的人马围困新城,各部人马只是因为新城高层强力的弹压才没有兵变罢了。
当然,新城中最难的当数孟达,此时孟达正在议事厅来回踱着步子,口中喃喃道:
“太快了!太快了!”
嘀咕间,暗暗后悔自己不该如此拖沓,更暗恨自己不信李严之话。
李辅、邓贤等几名亲信都侍立两旁,此时兵临城下,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尤其是李辅,方刚从蜀山上下来就遇上如此棘手的事情,他一时却也有些不知所措了。
“舅舅,现在咱们如何是好?”
邓贤忧心忡忡道。
孟达此时才想起这里还杵着几个人,不禁错鄂地抬起头,半晌才道:
“外面怎么样了?”
一名将领低声道:
“太守放心,大家都是太守带过来的人,绝无二心。”
孟达闻言漠然地点了点头,脸上透着疲惫:
“传令下去,各营严守,小心堤防!”
“诺!”
“你们先下去吧,让我再想想。”
众将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都没有动,大家都看出此时的孟达已经没了主意。在众人记忆中,孟达几乎从没有过如此失态,便是昔年叛蜀投魏时也没有像今天这般六神无主,由此可见司马懿围城该是平生之凶险了。
“大人,我等愿与大人同生死。”
人群中一名将领高声表态。
紧接着,其他将领也附和道:
“对!大家同生共死!”
孟达霍然抬起头,却见众人的目光都看着自己,眼神中透着一股悲壮与决绝。他心中一阵感动,忽然幡然醒悟,是自己失态了,竟然在部下面前失态了。要知道这种同生共死的心态一旦平复下来极容易变质,如果这个时候自己不能给众将士一颗定心丸的话,那么明天这些急于表态的将士们就可能把自己送上黄泉。
孟达虽然已经被司马懿的奇兵打击地几乎跨掉,但仍提起十二分精神示意大家安静,这才说道:
“诸位兄弟,大家自刘璋时代便一直追随我,几乎每一步、每一次选择我们都走对了,义投刘备,背蜀降魏,每一次都在危险到来之前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说至此处,他环视众将,一字一顿道:
“我相信这一次,咱们依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见众人纷纷点头赞同,孟达似乎也被自己坚定的情绪所感染,突然充满信心:
“司马懿围城,看似凶险,实则我们本就在西蜀边境,我的好兄弟李严就在边防线上,他此时正调集人马来救援新城。弟兄们,我们现在只要守住新城,便一定会逃出升天!诸葛丞相已经平定蛮方,定下北伐中原的大计,就在近日。我坚信这一次咱们依旧会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慷慨激昂,看着众将士脸上激动的表情,孟达知道眼前的危机算是暂时被化解掉了。
会议结束后,孟达只留了李辅、邓贤,待众人散去,孟达才道:
“我现在要你们两个马上去两个地方,连夜出发,我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一定要出去。”
李辅、邓贤听出孟达口中的急切,齐声道:
“师叔(舅父)放心!”
孟达大步来到案前,提笔匆匆写了封信,交给邓贤嘱附道:
“这封信务必交到你李叔父手里,叫他马上派兵来增援,并让他一定要说服诸葛亮立刻北代。”
邓贤闻言一愣:
“难道诸葛亮还没有出发呢?”
孟达叹了口气:
“你叔父不同意去守汉中,北伐之计暂且搁浅了。”
邓贤神色一黯,知道自己此行的重要,这才道:
“叔父放心!”
孟达拍了拍邓贤的肩膀,这才转向李辅道:
“李辅,你速回蜀山向师祖问计,不要把诸葛亮泄密的事情忘了,告诉他老人家,我们可能是中了诸葛亮的计了。”
李辅沉思道:
“师叔是说诸葛亮很有可能是借刀杀人吗?可是没理由啊?咱们如果降蜀,对西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啊?”
孟达摁了摁太阳穴,叹道:
“我这几天也一直反复在想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现在想来有两个可能。第一,我之前攻打上庸时杀了一个不该杀的人——蒯祺。”
李辅与邓贤相视一眼,他们显然没听过这个名字,却听孟达续道:
“这个人本来没什么,坏就坏在他是诸葛亮的姐夫。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诸葛亮知道了我与李严的关系,而李严又太极功尽力了,竟然蠢到去管诸葛亮要权。诸葛亮很可能是担心我回蜀之后,会和李严联手威胁他在蜀国的地位。”
李辅毕竟年轻,疑惑道:
“师叔会不会是多虑了,我看诸葛亮会不会只是单纯地想逼您速反?”
孟达点了点头道:
“也有这个可能,最好如此。”
说至此处,看着李辅道:
“这就要看师祖他老人家怎么说了,他老人家学究天人,或许会探出天机,看破诸葛亮的心意。”
李辅知道此已是非常时刻,郑重道:
“师叔放心!”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第二十五章 四处求援
李辅、邓贤都是修真中人,当夜便御剑而去,他们却不知,司马懿早知对方不计一切代价搬救兵,一直密切关注着新城的一举一动。李辅、邓贤方飞出新城,他便知道了。司马懿因此早就安排了二子随时侯命,李辅、邓贤刚一出城,二人便各追一人而去。
次日夜,两人陆续赶了回来,各自将跟踪的结果如实向司马懿汇报。
司马昭跟的是邓贤,邓贤进了西蜀直去了李严的府邸,因进了西蜀地界,司马昭也不敢贸然跟进,猜测此子该是去搬救兵了;司马师跟踪的是李辅,一路跟到蜀山,司马师本欲再跟,幸而他深通阵法,看出其中玄机,未敢轻易入阵。不过,看其大阵非是易与,估计该是近百年来兴起的蜀山剑派。
司马懿听完二子的汇报,心中已有算计:
“看来孟达此子多半与蜀山剑派有关,那蜀山剑派虽然崛起百年颇有名声,不过蜀山之外并无根本,难有作为,不必理会。倒是李严,切要小心,告诉申仪密切关注西蜀消息以防其用兵。”
却说邓贤进了西蜀军营,径自去见李严,李严见邓贤亲来,不由惊道:
“莫非孟贤弟出了什么事了?怎么叫你亲自送信来了?”
邓贤向李严一拜道:
“叔父,司马懿已派大军围了新城,舅父特令我来向叔父求援,还请叔父马上出兵啊!”
李严闻言肩头一震:
“什么?司马懿竟然这么快,前后不过十日,怎的竟已围了新城?到底什么情况?”
邓贤不禁叹道:
“根本就没有十日,听说司马懿一日当作两日用,八天便赶到了新城。司马懿得到消息都没有上报朝廷,便亲自率军征讨,看来其早就算出舅父有心归蜀,是铁了心要灭新城,可恨其还给舅父去信安抚,可谓用心奇险。”
说话间,已将孟达的亲笔信呈了上去,李严皱着眉头展信细看。
孟达的信并不长,大致只说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孟达先说了件喜事,自己阵斩徐晃,这却大出李严意料之外。要知道那徐晃乃是天神临凡,有封神大功,李严从未想过他会折于孟达之手,这却着实是件喜事。
第二件事则是说了当前新城情况,书中直言司马懿八日便赶到,用兵奇快。现下兵力数倍于己四面围城,自己是插翅难飞。李严知道孟达爱兵如子,若是他自己倾刻间便可归蜀,只是以他的性情,是不可能丢弃他的爱将的。两人都知道,若是孟达真的独自逃了,司马懿盛怒之下,迁怒于新城兵马的可能性也是极高的。何况若是孟达这么逃回蜀国,日后可谓是前途尽毁,势要受尽白眼。
第三件事则说了他自己的想法,劝诸葛亮趁势北伐,来救新城,直取长安。
李严看完,对孟达在这等紧要关头仍能做出如此深思熟虑颇感敬服,只是他信中要自己劝说诸葛亮北代,实在是太看得起自己了。现在诸葛亮虽未与自己翻脸,但对自己必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怎么可能听自己的呢?
李严问邓贤:
“你觉得以你们现在的实力,还能守多长时间?”
邓贤沉思片刻道:
“守上十天应该不成问题,十天之后就不敢保证了。”
李严深吸了口气,问道:
“可有信心守上半个月?”
见邓贤犹豫着不说话,李严道:
“半月之后必有援军!”
邓贤抿了抿嘴说道:
“既如此,我必会让我舅父坚守半个月的。”
李严拍了拍邓贤,鼓励般深看了他一眼,这才道:
“时间紧急,我现在要马上去成都去见诸葛亮,就不留你了,你一定要与你舅父坚持住呀。”
邓贤重重点了点头道:
“叔父放心!”
邓贤回新城赴命暂且不提,却说李辅回了蜀山,李辅毕竟涉事未深,并没有留意到有人跟着自己,便直接进了蜀山。
走过青松翠柳的曲幽小径,但见一座小筑呈现在眼前。
除非一些教派活动或逢要事,郑隐师祖一直同几名弟子在这小筑参道,很少出去,平常的教务也都有座下四大弟子来做,谁都知道未来的掌教必在这四大弟子之中。
来至小筑百米之外,李辅停住脚步,深深一躬道:
“三代弟子李辅参见师祖!”
不多时人影闪过,一名蜀山四代弟子出现在了眼前,向李辅一拜道:
“李师叔好!”
李辅也还了一礼道:
“敢问师祖可在?”
对方道:
“李师叔来的不巧,师祖已经闭关了。”
“什么?”
李辅大惊:
“前些日子我还奉祖师之命下山去找六师叔,怎的今日就闭关了?”
那名四代弟子道:
“祖师昨夜参悟道法便闭关修炼了。”
李辅喃喃无语,心中抖然升起一个不祥的预感,似乎冥冥中有什么东西已经注定了一般。
李辅既然见不到祖师,知道留之无益,驾了飞剑便下了蜀山。回过头,但见蜀山青山莽莽,云雾缭绕,仙气盎然,但李辅已经没了下山时的那种意气风发,对师叔的憧憬与崇拜也早已如过眼云烟一般散得干干净净。
在李辅、邓贤急急往新城赶的时候,李严已经匆匆收拾行装赶往成都去见诸葛亮了。
次日正午十分,诸葛亮正与马谡、马岱、蒋琬、费诗、李恢等人议论北伐事宜。对于北伐,诸葛亮已经做了充分的考虑,进行了多方准备,此时正打算向刘禅提议北伐。
正商议间却听李严求见,众人都不由一愣,李严之前两次向诸葛亮进言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此次前来不知道又要生什么事端。但诸葛亮却是心下雪亮,环顾众人,知道大家心思,微微一笑道:
“此次正方前来当是为孟达一事。”
诸葛亮正要说请,费诗却道:
“孟达小子昔日背叛刘璋,后又背叛先主,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为什么这么受人欢迎?真是无法理解!”
诸葛亮看了眼费诗,却是低头不语。
马谡却道:
“孟达虽然行事为人所不齿,但毕竟是新城太守,丞相此次为北伐做了充分准备,若能得其助力亦非坏事。”
费诗摇头叹道:
“只怕真到那时候,没准反为掣肘。”
诸葛亮轻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这才道:
“请尚书令!”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第二十六章 力主北伐
过不多时,李严走了进来,不想一进来却见到这么多蜀国高层,就好像事先准备好了一般,不由眉头一皱,一种厌恶的神情一闪即逝:
“原来诸位都在。”
众人却皆面色不善地看着李严,诸葛亮笑道:
“正与诸位商议北伐之事,不知尚书令可有兴趣坐下来谈谈?”
李严闻言叹道:
“不想严却与丞相想到一块去了,北伐一事宜早不宜晚,此时正是时候。”
诸葛亮摇头笑道:
“后方不定,如何北伐?”
李严知道诸葛亮是嘲笑他上次拒绝守汉中之事,不由解释道:
“丞相,李严实有难言之忍,今次前来正是为此事而来。”
见众人听他这般说都带着玩味的眼光看着自己,李严却也不介意。这些人大多是诸葛亮的亲信,自然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好感:
“前些日子严正在策反孟达,为免前功尽弃,故而不肯去汉中继任。丞相试想,若孟达反魏,实是我西蜀之幸事,丞相北伐也自然如虎添翼。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孟达已反,此时正是北伐的最佳时机。”
闻听此言,众人面面相觑,费诗道:
“尚书令是说孟达已经在新城反魏了?”
李严点了点头不置可否。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些不敢相信,不由向诸葛亮看去。
诸葛亮却丝毫不惊讶,笑吟吟道:
“想不到孟达这么快就反了,却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好!既如此,我明日便向圣上进言北伐。”
李严听了不禁暗道:现在时间紧迫,孟达旦夕之间便有破城的危险,莫说一日,就连半日都拖不得。
想至此处,当下道:
“丞相,末将以为战机稍纵即逝,不如今日就进言,明日便起兵北伐。”
不等诸葛亮开口,费诗已冷笑了一声:
“尚书令真会开玩笑,大军出征,哪是今日说明日就能走的了得?粮草、军需、将士动员……哪一样不是动辄数日的事情?”
李严知道诸葛亮为此事已筹备数月有余,如果说旁人说需要半月准备的话他信,但要说诸葛亮,却是打死也信不得。
李严沉吟道:
“不是我危言耸听,此乃我西蜀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一旦错过,只怕就再没机会撼动曹魏了。诸位试想,孟达是新城太守,一旦我军占据新城,借新城为踏板,则长安唾手可得。”
这听起来的确很**,一时间相府的议事厅都静了下来,只剩下李严的声音在厅内回荡:唾手可得……
诸葛亮见李严这么急不可待不由得沉吟不语,从内心深处,他已经大致猜到了真实情况。与其说长安唾手可得,倒不如说新城危在旦夕,不然李严也不会如此仓促前来扯脖子北伐。只是李严说的对,这的确是蜀国的一个大好机会,新城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是进逼长安的最佳路线,当然这是在新城没有易手的前提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