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寒雨潇风
“黄龙初现,天下三分!看来天数已定,终还是非人力所能左右。此番伐魏无益,是该回朝安顿一下众臣了。”
天明讶然道:
“师父要退兵?”
诸葛亮道:
“局势已定,再强行伐魏便是有逆天道,何况,一旦天下三分,朝内必生波澜。”
天明、天亮面面相觑,他们虽然长伴诸葛亮左右,却听不懂这玄之又玄的言论。
长江水宫之中,正在书案前的长江龙主只觉得水宫摇晃不止,不由大惊,莫非长江之中来了哪位上仙?忙道:
“进来!”
门外正要禀告的虾兵忙应声进入书房道:
“龙王爷!有一条黄龙在咱们长江戏耍!”
长江龙主微一错愕,黄龙?猛然惊道:
“黄龙初现!”
当即快步来至大殿,透过望江镜望向江面,长江龙主那古井不波难见表情的脸上竟不由得露出一丝惊喜。
身后龟丞相笑道:
“三皇界的预言终于被印证了。”
长江龙主看着水面上变幻翻腾的黄龙道:
“难得我儿能有这番造化,竟生出这等人物,我长江水宫能与佛门搭上关系,日后前途无可限量。”
龟丞相奉承道:
“龙王爷圣明!”
长江龙主不由得纵声长笑。
诸葛亮眼见天相有异,自知此番出兵并非绝佳战机,此番夺回武都、阴平全为疏通祁山道,为后续北伐收复陇西积极准备。在达到战略目的后,诸葛亮并没有在陇西逗留,而是回往汉中主事。他已经听到风声,孙权已经开始迫不急待想要称帝了。
石亭一战,曹魏江淮战区军事实力大减,东吴又与蜀国交好,加之天相印证,孙权称帝时机已经成熟。蜀国的这些王公大臣们一直以自己为汉室正统自局,连最先称帝的曹丕他们都无法接受,又怎么可能接受孙权这只妖呢?一旦孙权称帝,蜀国势必举国声讨东吴政权,甚至可能不惜动用武力。
这个时候,谁知道蜀国上下会出什么乱子?一旦蜀山趁机发难,只怕自己根基不保。
诸葛亮想想便觉后悔,当初自己只是想逼一逼这个首鼠两端左右摇摆的孟达,没想到,反倒把他给逼死了。孟达一事,自己也确实无法和蜀山交代,故而也一直再未上蜀山解释。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第十七章 孙权称帝
公元229年,春四月,孙权于武昌称帝。这倒大出诸葛亮意料之外,诸葛亮没想到自己刚回汉中便收到这样的消息,快得有点让他措手不及。
原来,孙权之所以能这么快称帝竟是佛道两方势力相互倾轧的结果。石亭之战,东吴佛门出尽风头,让东吴道门倍感压力。身为道门领袖的张昭敏锐地洞察先机,便上奏孙权:
“近闻武昌东山,凤凰来仪;大江之中,黄龙屡现。主公德配唐、虞,明并文、武,可即皇帝位,然后兴兵。”
张昭话一出口,登时得到满朝文武的响应,可说是一呼百应,东吴众臣纷纷高呼万岁。
立在阶上的孙权听得阶下众臣山呼万岁,登时势血沸腾,他深深望向人群中,看了一眼伫立其中的张昭。张昭的奏表不可谓用意不深,自己的祖坟就在武昌东山,自己自幼在那里长大,不管武昌有没有吉兆,自己的父亲在那里,自己的兄长在那里,那里都是自己的家。而大江之中,黄龙出现,更是指出了这也是长江水宫的意愿。
经过深思熟虑,孙权决意在武昌登基。从战略上来说,现在曹魏的江淮势力已经被自己打残,北方威胁已经解除,现在要防备的反而是蜀国。一旦蜀国对自己称帝有所反应,势必对荆州发起进攻,武昌在荆州以南,以武昌为行政中心,正可有效组织力量支援荆州。
夏四月丙寅日,孙权筑坛于武昌南郊,登坛即皇帝位,改黄武八年为黄龙元年。谥父孙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子孙登为皇太子。
可怜小霸王孙策为江东打下一片江山,但江东起于佛门,孙权终是未追封其帝位。何况,孙策入江东是把江东仕族杀服的,杀孽太重,孙权终也是不能违逆众意。
却说天宫,孙文台正在南天门当值,忽见一天使飘然而至,但见那天使手捧三皇界圣旨道:
“孙文台接旨!”
孙文台不敢违逆,忙拜倒接旨。
但听天使高呼:
“奉天承运,三皇诏曰: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孙仲谋登基称帝,谥其父孙坚孙文台为武烈皇帝,入三皇界受人皇身!钦此!”
天使拿手一扬,那圣旨便稳稳飘向孙文台,孙文台双手接住,起身谢恩。一干天将纷纷上前恭喜,受人皇身,日后自比在天界当差苦守宫门要惬意的多,又无封神榜束缚,他日成就自是无可限量。孙文台一一谢过,也无须回宫请旨,便随天使奔三皇界而去。
武昌,孙权称帝大宴群臣,酒席宴间,孙权意气风发举樽道:
“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众臣频频点头,昔年若非周郎赤壁,哪有孙权今日问鼎至尊之位?
孙权高声道:
“这第一樽酒,朕敬公瑾,若他泉下有知,可以冥目了!”
说罢,将樽中酒洒在地上。
众臣无不默然,将酒洒在地上,祭奠周瑜英灵。
张昭迟疑了一下,眉头皱了皱,也跟着将酒洒在地上。当年公瑾主战,自己主降,后赤壁大败曹操,一直被孙权视为自己的污点。
早有人为孙权呈上一樽酒,孙权又举樽道:
“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这第二樽酒,朕敬子敬!”
说罢,又将樽中酒洒在地上。
又有人为孙权呈上一樽酒,孙权举樽道:
“这第三樽酒,朕敬诸位,若无列位爱卿,便无今日之江东,更无今日之大吴!”
说罢一饮而尽。
众臣群情激昂,齐声高呼:
“**万万岁!”
这一声发心肺腑,不知饱含多少深情,气势磅礴,声震长空。
当即正式开宴,孙权的目光落在左上首满脸凝重的文臣首领张昭身上,举樽示意,张昭也举起酒樽,但见孙权满脸笑意道:
“如果暮年听从张公之意,现在,怕是朕要向曹魏乞讨了。”
说罢,将樽中酒一饮而尽。
张昭闻言面色铁青,缓缓举起酒樽,一饮而尽。
这瞬息之间,张昭清楚的意识到,江东道统败了,彻底败了。孙权当众羞辱自己,正是要间接地告诉自己,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了。
饮完酒,张昭长身而起道:
“陛下,老臣年事已高,没什么精神头啦,先行告退!”
说罢,也不待孙权回应,转身愤然离席。
孙权看着他的背影,不由得长叹一声,心中却隐隐一痛。
眼光**间,他似乎看到那个英气勃发的江东小霸王将自己亲手托付给眼前这位蹒跚老人,告诉自己:内事不决问张昭。似乎看到自己初接东吴众臣不服时,是这个老人紧紧握住自己的手站在自己身旁……
不久后,张昭称老退位,上交了自己统领的部属,被改拜为辅吴将军,地位仅次于三公(丞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
诸葛亮抵达汉中屁股还没坐热,便迎来天使询问孙权称帝如何应对。
原来,就在前几天,孙权谴使入蜀。孙权称帝后,舆论哗然,为了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孙权派使者入蜀寻求声援。蜀中群臣听说孙权称帝,登时炸了锅。这也难怪,蜀国国君毕竟是刘氏宗亲,中山靖王之后,登基称帝后,天下还是刘家的天下。曹丕势大,其登基称帝也是大势所趋,实在无力阻挡。但孙权是个什么东西?一个红髯小儿竟然也敢称帝?蜀国众臣一面倒地表示孙权僭逆,誓要与其断交。此等国家大事,后主也不敢轻决,便派人入蜀请教诸葛亮。
诸葛亮对此早有对策,令来使回报后主赍礼物入吴作贺,乞遣吴兴师伐魏。诸葛亮既然发话了,其他人自然再无异议,后主即刻派使者出使吴,并与吴达成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并分天下,豫青徐幽四州归吴,兖冀并凉四州归蜀,司隶则以函谷关为界,几乎与当年刘邦、项羽楚河汉界如出一辙。
与蜀达成战略合作后,解除了西部危机,孙权便由武昌离开回到建业,留下太子孙登及陆逊镇守。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第十八章 杀母之仇
九十二、
三国鼎立之势既已现世,就断然不是一时半刻所能破局的。
蜀国这个时候却希望自己伐魏,对于孙权来说,此举自然是毫无意义的。即使他率军攻魏,天数初定,也势难取得什么成绩。东吴上下既知天道,自然不愿真的依蜀之意出兵伐魏。但他们遣使入蜀,本就有相王之意,现在既然得到蜀国的认可,已经是皆大欢喜。在这个时候,孙权自然不会不做反应而与蜀国交恶,于是,孙权“积极准备”伐魏事宜。
趁此时机,曹睿也忙于整理内政,论功行赏大封群臣,又刻《典论》完善魏国法律制度,忙得不亦乐乎;而诸葛亮则忙于休养生息。整个中原因为三国鼎立的大局已定,陷入了难得的平静期。
长安,夜,一个肥胖的身躯伫立在大将军府的后花园,他的身后立着一个同样肥胖的青年人,两个人就这般如雕塑般静立在那儿一直未言语。
良久,年长的胖子望天叹息一声收回目光,借着月光正看到曹真坚毅的面庞,那面上依旧挂着病容:
“日后,大魏的担子便要落在你的肩上了。”
谁也没想到,原本病入膏肓连床都下不了的曹真,病情竟出乎意料的好转了,甚至精神更胜往昔。
身后的小胖子若有所思道:
“父亲正值壮年,怎么这么说?”
原来这个小胖子就是曹真的长子曹爽,曹爽虽是凡夫俗子,但其是曹真亲子,深受曹真指点,自然与众不同,看似忠厚老实却不时流露出卓然不群的气质。
曹真淡笑一声,回头看了看自己的这个儿子:
“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我这身残躯,怕是支撑不了多久了。”
“父亲千万不要这么说!父亲身体一直康健,只是近来稍有不适,绝不至这么严重。”
曹真摆了摆手阻道:
“为父的身体为父自己清楚,皇恩浩荡,为父只怕不能再为国尽忠了。”
说至此处,曹真缓了缓:
“若为父真有个什么三长两断,你定要好好辅佐圣上,振兴大魏!明白吗?”
曹爽闻言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孩儿谨记父亲教诲!”
曹真点了点头,收回目光,却不由得长叹一声道:
“时间不多了,是该有个了结了。”
曹爽看着曹真明暗交错的脸讶然道:
“了结什么?”
曹真深吸口气:
“伐蜀!”
曹爽忙劝道:
“父亲明日去洛阳受封大司马,已位极人臣,何必如此急于一时?何况……”
曹爽刚要再说,感觉到一股森寒的气机,迎上曹真的目光,登时不敢再言。
曹真瞪着曹爽一字一顿道:
“为父辅佐曹魏三代君王,受曹家无上恩宠,你岂可说出这番混帐话?”
曹爽垂下头恭敬道:
“孩儿知错了!孩儿只是担心父亲的身体……”
曹真并没有追究的意思,目光黯然下来:
“为父的时间不多了……”
“太皇太后**了!”
哀报自后宫尖着嗓子传出,延着空旷的宫院,一直传到前朝。
明帝跪在卞太后塌前,泪若雨下,若非这位太皇太后对自己百般呵护,只怕自己早已被人害死了。跪在明帝身旁的郭皇太后面上亦露出悲意,虽然这位太皇太后最初对自己并不亲近,但曹睿登基后因为甄氏对自己的几次刁难,都是这位太皇太后出面制止从中调和,让她不能不心生感激。
为太皇太后发完丧,一下子闲下来,皇太后与明帝的目光不期然交织在一处,却良久未语,终于,郭皇太后呼出口气:
“我们母子,很久没有这样的机会坐坐了。”
明帝低下头,没有理会接郭皇太后的话,郭皇太后叹了口气,正要起身离开,明帝猛然抬头逼视着郭皇太后道:
“太后,朕,想问你一句,母后的死究竟跟你有没有关系?”
郭皇太后缓缓坐回椅子,面上阴晴不定,目光闪烁不已,眼中透出极为复杂的光芒,转而化为一声叹息:
“陛下,如果你认定是母后逼死你生母的话,母后便是解释一万遍也是枉然啊!”
明帝扬起头深吸口气:
“朕久居后宫,深知后宫争宠的残酷,我母后死于邺城长乐宫,你却如愿登上后位,让朕如何信你?”
明帝语气中浓浓的悲意让郭皇太后凄然一笑:
“皇儿啊!母后从未想过要你生母的命,母后只是为了辅佐你登上这至尊之位啊!”
明帝一双电目射向郭皇太后:
“辅佐朕?凭什么?”
郭皇太后深吸口气道:
“因为只有你不是曹氏子嗣……”
明帝的肩头一震,怔怔地看着郭皇太后,但郭皇太后的目光紧紧逼视着明帝。终于,明帝不自然地收回目光。
那个目光太坚定,几乎没有任何怯意。
有那么一瞬间,空气突然间凝滞,寂静的仿若真空,明帝干笑两声,显得那样违各,侧目望着郭皇太后不自然道:
“真是好笑!母后莫非是后悔了?”
郭皇太后摇头苦笑:
“皇儿,此皆命数,非是哀家欺你,哀家辅佐你是天注定。你信也罢,不信也罢,母后言尽于此。若再多言,只恐泄露了天机。”
见明帝面色忽晴忽暗,郭皇太后吐出一口浊气:
“你生母非因哀家之故,乃是你父之故!若无母后,你何有今日坐拥万里江山?”
言语间,似有无数伤感,其中的真诚让明帝不由为之黯然,转身拂袖而去。
看着明帝逝去的背影,郭皇太后摇了摇头:
“这俗世尽是眼拙之人!”
明帝情绪低落,想不到这世间竟然又出现一个清楚自己身世的人,他心烦意乱间自顾踱步,抬头间,竟已至未央宫。
“陛下有心事?”
毛后看着明帝关心道。
明帝抚摸着她的纤纤玉手:
“老祖是不是真的什么都知道?”
毛后嘴角微扬:
“老祖有通天砌地之能,自然什么都知道。”
明帝眼光闪烁不定,良久方似下定决心道:
“好!带朕去见老祖,今日,朕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件事搞清楚。”




鬼话三国——现代蒲松龄邪恶解说三国 第十九章 曹真伐蜀
血花翻涌,血祖枯老的面容缓缓浮现在铜镜上:
“娃娃,难得你张口啊。说罢,什么事?”
明帝对他言语间的戏谑丝毫不以为忤:
“朕想知道,朕母后之死,郭皇太后究竟有没有参与其中?”
血祖桀桀笑道:
“这个简单!只要你拿来一件郭皇太后随身用过的物件或者是她身上的什么东西,老祖我自然知道前因后果。”
明帝目色微皱,似是极力在脑海中搜寻与郭皇太后相关的物件,但他这许多年对郭皇太后一直非常冷淡,哪里有什么郭皇太后的物件?
一旁毛后却轻松道:
“这个简单,孙女大婚之日,郭皇太后曾送给孙女她手上的一只玲珑翡翠白玉镯,其作工精巧,品质极佳,孙女便一直带在腕上。”
说话间,已从手上摘下了这枝玉镯,其通体温婉如玉,显是件宝贝,也难怪连毛后这等见过世面的人儿也爱不释手。
还不待毛后反应,那枝玉镯已然掉入血盘之中,直将血祖的脸激得面目全非。但那镯子眨眼间便浸入血中,股股腥气深入玉镯,目可能见。毛后心中一阵可惜,眼看这世间珍品竟就这般毁了。
不多时,那血盆伸出一只血手擎起玉镯,血水顺着玉镯流下,很快便呈现出本来的颜色。但玉镯受血气浸入,却再无方才那般温婉的光泽,反倒透着股股幽光,十分诡异。
“这郭皇太后非是等闲!”
血祖的言语间透着些许不甘:
“以本尊无边法力竟只能窥得一团混沌,非得是圣人一级护持!算不得!算不得!”
毛后一怔,连玉镯被毁的痛心都被冲淡了:
“什么?连老祖也算不得?”
血祖似是被打击不小,重重的喘着粗气。
看得明帝冷笑一声,那血祖何曾受过这等闲气,眉目微沉道:
“娃娃!这世间,本尊若算不得,旁人便更看不破!”
明帝却没理会,转身回往寝宫。
他内心涌动着无限杀机,激荡得整张脸都扭曲变形了,也许,只有无尽的杀戮才能平复他心中的浓浓杀意。
次日,曹真抵达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原来,曹休病逝,他九世未成,仍需轮回历劫,故而曹真顶替了曹休的位置。
曹真本想赶到洛阳为卞皇太后发丧,只可惜,他身子本就不好,路上耽搁了不少,竟就这般错过。
曹真受封当日,当朝上表,欲利用魏国兵力上的优势,分兵数路伐蜀,以自己为主力从斜谷进军,一举消灭蜀军汉中势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曹真话一出口登时朝野震惊。谁也没想到,三国鼎立之势方现一年,曹真便要大规模伐蜀,实是有违天意。
朝上虽无反声,但下朝后,司空陈群立刻上表,对曹真主力进军斜谷提出置疑。毕竟斜谷乃当年曹操进军张鲁时行军的路线,补给耗费巨大,以曹魏目前的国力来说也是捉襟见肘的。
一时间,整个洛阳都沸腾起来,街头巷尾荼余饭后,人们都在议论曹真伐魏的事情。身为三大辅政大臣之一的司马懿当然也在密切关注着事情的进展,更与其二子已经探讨多次。
其实,谁都知道曹真欲举兵灭蜀,只有一线之机,但谁也不清楚这位大将军为什么会突然做下这样的决定。
司马师看着司马懿道:
“三国之中,我魏国实力最为雄厚,即使再经历一次石亭之败,也难以撼动大魏的根基。其实大司马关心的是父亲大人的态度,父亲大人想怎么做?”
司马懿高深一笑,不答反问道:
“如果你是为父,你会怎么做?”
司马懿对两个爱子寄予厚望,一直循循善诱,时刻不忘教诲。
司马师若有所思道:
“若儿是父亲大人,儿当静观其变。”
司马懿耐人寻味一笑,看向司马昭:
“昭儿呢?”
司马昭道:
“大将军此举大违常理,让儿想起先祖。父亲大人虽与其有姻亲,但天下毕竟是姓曹的,父亲大人不可不防。若儿是父亲大人,或许会效仿陈司徒上表劝谏。”
司马师为之动容,司马昭所言让人不得不深思。
司马懿笑笑道:
“昭儿说的不错,大将军一直对我深怀戒心,忌惮非常。但正是因此,为父才当韬光养晦啊。”
政局凶险,处处暗礁险滩,只要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覆之地,与其去揣摩,不如什么都不做。
二子会意,齐齐点了点头。
短短几天,反对的奏折如雪片般飞进宫里,反声极强。
一时间,明帝也拿不定主意了,毕竟方经石亭大战,魏国损失颇重,虽未动根本,却已伤及发肤,若再经历一场石亭之战,怕是真要动摇国本了。但看曹真的架势,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其为大魏支柱,实是不好驳了其面子。明帝与朝臣连连讨论了几次,还是全无头绪,他甚至有种冲动去后宫问问老祖。
明帝没有去后宫,而是把刘晔留了下来。刘晔是三朝重臣,对于他姓什么,明帝并不关心:
“方才诸臣商讨,刘公一直未发表意见,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刘晔躬身道:
“臣以为蜀国弱小却屡屡叩边,我大魏当适时予以痛击以彰国威,故臣以为可以征伐。”
明帝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刘晔退出大殿,正碰到一众朝臣,原来这些朝臣见陛下将刘晔留在殿上,料想是要单独问其伐蜀事宜,故而都未散去。
中领军杨暨平日里与刘晔私交颇好,便待众发问道:
“子扬以为大将军伐蜀之事如何?”
刘晔正色道:
“司空(陈群)所奏合情合理,当然不可伐蜀!”
这些朝臣多是倾向于不伐蜀,闻言无不拍手称赞。
杨暨虽非修真中人,但他身为中领军掌管禁军,颇受明帝宠信,便被召入宫中询问伐蜀之事,杨暨是铁杆鸽派,当即表示不宜出兵,更趁机道:
“刘子扬三朝老臣,陛下何不听其之意?”
明帝闻言大觉好笑:
“听其之意?那你是让朕伐蜀,还是让朕不伐蜀?”
杨暨当即道:
“刘子扬曾与臣言,其认为不可伐蜀,陛下这般说是为何意?”
明帝大为惊诧:
“他对朕说可伐蜀……”
1...438439440441442...4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