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铁血中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飘寞
现在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那些家族当初在得到这些文物的时候,大多也不是很光彩,如今再用同样的办法拿回来。程宇华也不会有太多的负罪感。
既然流失的文物可以用这种办法拿回来,那么被满清贵族侵吞的财富。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而且对付这些人比对府西方那些家族更容易。
满清贵族平日大多趾高气昂,没有多少人有真材实料。特别是他们年轻的一代,最是喜欢在外面招摇过市的显摆,只要拿住了这些人,还不怕他们的家人拿钱赎人?这些贵族不知道侵吞了多少民脂民膏,家资殷富,只要成功一例。就能给南宁带来巨额的发展资金。
这几年南宁虽然财政大有改善,但是谁也不会嫌钱多,每年那点财政收入总是入不敷出,特别是正在筹备的北伐,更是需要一笔巨额军费,如果单靠南宁现在的财政,肯定不够,所以看到寇诚带回了1.4亿元的资金,程宇华也是欣喜不已。
这些钱都是这些鸦片商从中国掠夺走的财富,如今也只是重新拿回来而已。这笔巨额资金可以用来修铁路,建工厂,造军舰。也可以用来做未来北伐的军费。
几个鸦片商就可以筹集到这么多,那么在那些依附在这个国家身上几百年的满清贵族那里,又可以筹集到多少?用他们钱,来埋葬他们赖以生存的政权,也算是为他们过往的所作所为赎罪了。
北伐一旦发动,必定是一场靡费甚大的战争,那些通过清廷来奴役这个国家的西方列强,到时也肯定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它覆灭。在程宇华看来,灭清廷容易。但是对付这些列强就是一场真正的实力竞争了。
所以程宇华现在既想加快工业、经济等软实力上的发展,也想加强军事上的扩张。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和经济。这场战争很难坚持下来,即使坚持了下来。南宁也会元气大伤,到时西方列强很可能会抓住这个机会,进攻自己。
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列强就会少了很多顾忌,很可能会明目张胆的插手自己和清廷的战争。
也就是说,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不仅是未来战争胜利的保证,同时也是南宁的护身符,所以在战前,两者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来加强,偏偏南宁现在缺的就是资金。
单靠南宁现在的那点财政,不管是偏向哪一方面,或者是平均分摊,都不合适。程宇华正在为从哪里弄到资金发愁呢,寇诚就带回了1.4各亿,不仅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还为他开发了一条谋取资金的渠道。
只要军情局真的可以在满清贵族身上得手,那么今后不仅经济军事两不误,还可以筹集到额外的军费。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此控制一些清廷的重要人员,为自己所用,甚至是以此策反一些正直的满清官员。以前军情局虽然对满清的主要官员都建立了档案,对他们的情况也有所了解,但是也就如此了,既没想过将他们的赃款拿过来自用,也没想过用这个把柄,逼迫他们暗中为己方服务。
如果有了这些人的帮助,不仅可以加快战争的进程,避免时间过长,让列强找到机会插手干预,也可以借此保留更多的国家元气。
当初清军入关的时候,就是因为明朝的文武百官纷纷望风而降,才让清廷轻松得了天下,甚至在清军打过了长江之后,他们还没有做好坐天下的心里准备。
如果可以复制清军当初南下的境遇,那是最好,要是不能做到,也没多大关系,只要军情局精心准备,就肯定可以为北伐减少障碍。
满清的官员虽然大多能力不怎样,但是由于清廷制定的守土有责的限制,让他们比明末的官员要有血性得多,哪怕到时只有一半的满清官员主动投降,也可以大大减轻南宁的负担。
清廷现在比原来历史的军事实力要强大得多,由于南宁的强势存在,他们不仅编练了四十多万装备新式步枪的陆军,还比原史大大加强了水师的实力。
他们于1881年在德国订购了两艘七千多吨的铁甲舰,后来看到南宁又自制了两艘铁甲舰,他们又于1882年在英国订购了两艘六千多吨的铁甲舰。等得知南宁俘获了法国的两艘铁甲舰后,他们又在英国继续增购了两艘同级铁甲舰。
如此一来,满清就比原史要多出四艘铁甲舰,另外还有一大批巡洋舰等辅助舰只。单从军舰的数量上说,满清已经和南宁势均力敌了。
如果不想办法瓦解清军的实力,恐怕到时单是对付这些军队,就够南宁头疼的了,更别说列强肯定还会在一旁干扰,甚至是帮着满清了。(未完待续。)
1881铁血中华 第一百四八章丁宝桢来了
拿到了文物和赃款,程宇华并没有立即返回南宁市,而是在广州继续待了一周的时间,既然来广州的主要目的已经达成,他也就可以安下心来好好在这里视察一番,现在不比以前了,好不容易来一趟,如果就此草草的转一圈回去,他也不放心。
在和寇诚继续完善了一下军情局如何在满清身上动手脚后,程宇华在22日接见了广东的工商界代表。
现在广东的铁路网已经基本完成,石行也可以将主要精力用在发展重工业上了。而且铁路的开通,也给了广东的工商业带来了大发展的契机。程宇华现在接见这些代表,就是想勉励他们加大对工商业的投资,尽快将广东发展起来。
只有广东发展起来了,南宁才可以将这里真正当作未来北伐的基地。按照总参谋部的计划,将来不仅要在这里建立几大后勤基地,储备大量的军事物质,还要在这里囤积大量的兵力。
从广东出发,既可以就近攻占两湖、闽浙和两江,缩短战争进程,避免给予满清太多的应变时间,还可以铲除满清在福建马尾的海军基地,将其海军赶回北方,不给他们骚扰南宁沿海的机会。
满清当初由于经费紧张,只让北洋大臣李鸿章在旅顺和威海修建海军基地,可是随着南宁海军在演州海战中大放异彩,展现了强大的实力之后,为了阻止南宁海军沿海北上,他们又于前年开始修建马尾海军基地,并且一直在加强福建水师的实力。
按照军情局探知的情报,满清在英国订购的四艘铁甲舰,就是为福建水师准备的。如果战争初期不能尽快的解决这支舰队。那么南宁的海军势必就会被拖住。到时如果列强再在一旁搞风搞雨,那么形势就对南宁很不利了。
所以南宁针锋相对的扩建汕头海军基地,加强驻这里的舰队实力。保证战争爆发之后,可以尽快解决福建水师。现在南宁担心的是。如果到时福建水师龟缩不出,使出存在舰队的战法,那么就只能从陆路上想办法解决这支敌海军了。
因为一旦南宁海军主力被福建水师拖得动弹不得,那么不仅会影响陆上战争的进展,还会危及到南宁海域的安全。
也就是说,广东的发展情况和备战情况,就成了影响将来战争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广东可不可以就近提供军事物质,有没有便于调兵的铁路系统。能不能储备大量战争物质,这些都成了南宁备战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接见了广东工商界代表之后,程宇华又叮嘱石行一定要建好广东这一北伐基地,而且还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继续完善交通系统,配合军方修建后勤基地,配合安全局清理潜伏的他方间谍等等。
在处理了广东的一系列问题之后,程宇华才放心的在五月一号返回南宁市。来的时候走的是南部的玉广线,回去的时候走的是中部的梧广线。
等专列在梧州停靠加水的时候,随车的寇诚接到了当地军情局人员的一封电报。丁宝桢和沈建章到了南宁。
去年年底沈建章帮助英国鸦片商贩售鸦片一事暴露之后。程宇华才得知清末名臣丁宝桢已经病重,当时他就要求寇诚请名医延续丁宝桢的生命,同时尽快让清廷重新任命新的川督。好将丁宝桢弄到南宁来修养。
只是请名医容易,想让清廷任命新的川督就有点难了。现在清廷内部够资历担任川督的人本来就少,加上来这里任职危险太大,说不定哪天南宁就打过来了,所以愿意来就任的人就更少了。
清廷在得知丁宝桢病重后,也物色了几个候选人,但是这些人在听闻自己要去四川之后,纷纷各显神通,不是托病。就是走关系让自己落选,结果选川督一事就一拖再拖。
后来军情局为了让难产的川督顺利诞生。甚至还动用了他们在清廷内部的关系,好不容易让事情有了眉目。结果爆发了法国进攻越南的战争,这一突发事件吸引了清廷的所有精力,再也顾不上选川督一事了。
自清廷丢失了广东,远离了越南之后,清廷对越南的影响力就日渐消失,双方也很少有来往,清廷几乎都要忘了它还有这样一个法理上的藩属国了。但是越南新任国王阮福升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他按照惯例,向清廷递上了册封的请表。
虽然清廷和越南是日渐疏远了,但是毕竟是越南的宗主国,在越南老辈人和民间,还是有着法理上的巨大影响力的。每一任国王上位之后,都会向清廷请求册封,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会得到真正的认可,王位也才坐得稳当。
也就是阮福升的这封请表,让清廷重新记起了这个属国。清廷统治者早已意识到了自己已经日薄西山了,加上南宁的程氏政权咄咄逼人,他们也顾不上越南了。但是顾不上归顾不上,他们还没忘记自己也曾经辉煌过,也想重新振作起来,只是力有不逮罢了。
如今有越南主动递上了请表,让他们又好好重温了一下昔日的辉煌,面对越南的变局,清廷又起了心思。
不过他们也有自知之明,并没有打算插手越南的局势,只是为了遵照老祖宗的惯例,要好好争论一番,表明他们还没有将祖宗基业全部丢掉。
结果这一争论,百官立即形成了两派。
以恭亲王为首的一派比较务实,认为没有必要为了一些虚名,再去插手越南局势了。他们担心的是一旦插手了,会激怒南边的程氏政权,毕竟现在他们与越南关系更密切,南宁也将越南视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如果因为此事,让那位年轻人感觉到朝廷是在与他展开交锋,必定又会引起一番争端。
另一派以御史为首,力争要借着册封一事,在越南身上好好做一下文章,至少要显示一下自己这个宗祖国的存在感。
双方就此时争论不下,也就没有心思再去选川督一事,所以丁宝桢只好托着病体,在四川苦熬着,这一熬,又是半年,还好军情局从湖北请来了名医,没有让他的病情恶化,才让他坚持了下来。(未完待续。)
1881铁血中华 第一百四九章难产的川督
奕在1861年与两宫皇太后发动辛酉政变之后,一开始叔嫂三人合作默契。两太后得奕之助,政变才得以成功,实施垂帘听政,也不能不依靠奕辅佐。于是晋升奕为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综理朝政。但奕的议政王,不同于清初多尔衮的摄政王。“议政”的前提,是两宫太后亲操权柄,奕只能辅佐她们处理政务,却不能代行朝政。议政与摄政,一字之差,差别是很明显的。
在当时满清诸王中,奕的见识才干首屈一指。他执掌枢要后,继续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大臣,使萎靡的朝政一时有所振作。奕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极高的威望和人脉关系,然而,随着国家的内忧外患有所缓解,奕的地位越来越高,慈禧太后对他的防范也在加强。
?奕出身皇族最显赫的家庭,一向自视甚高,功高位尊,也不免骄盈。何况他敢于据理直言,对太后懿旨常有异议,难免引起后者不悦。兄嫂二人由当初的同舟共济到貌合神离,矛盾逐渐显现。
之后两人关系不断恶化,奕的仕途也随之几起几落,到同治帝病亡,慈禧太后再一次立幼童为帝,使她有更充裕的时间加强自己的权力,奕职权和地位更是逐步被削弱。
1880两人发生的一次争执,将双方最后的一点情面也消耗的七七八八。慈禧太后偏听太监诬陷守门护军的一面之词,欲置护军于死罪。奕率领全体枢臣“力争不奉诏”,引起太后的恼怒,大声质问:“你事事与我为难,你到底算什么人?”奕毫不示弱,昂然道:“臣是宣宗第六子。”太后说:“我革了你的爵!”奕回答:“你能革臣的爵。却革不了臣的皇子。”
奕等人的抗辩,虽然使得护军从轻发落,但是却将慈禧这个女人的怨恨之心彻底的激发了起来。发誓要将奕一撸到底,只是之后的几年没有找到很好的借口。因此奕也就在位子上呆了下来。
此次奕及其主持下的军机处不想轻易插手越南一事,引起御史交章弹劾。终于让慈禧抓住了把柄,他同醇亲王奕譞合作,以“委靡因循”的罪名,将以奕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黜,停奕亲王双俸,命他“家居养疾”。又命礼亲王世铎主持军机处,庆郡王奕劻主持总理衙门。并命遇有重大事件,先与醇亲王商办。
奕譞初登高位,急需在朝堂内外寻找支持和安插心腹,之前在别人眼里成了险地,谁都不愿意去的四川,在奕譞的这里也就成了香饽饽。
与南宁接壤的几省虽然不安全,但是一旦成了这些地方的大员,其话语权也就比以前要高出不少,因为这里是清廷的防御重地,不仅驻扎了大量军队。以防南宁北上侵袭,而且为了可以更好的为这些驻军服务,清廷也将这些督府的职权增加了很多。
四川是天府之国。再加上经过丁宝桢一番精心治理,这里已经成了清廷为数不多的财税重地。特别是1881年丢了广东之后,这里就更是成了清廷格外关注之地。要不是这里危险,没有人愿意来,根本就不会有他奕譞安插亲信的机会。
奕譞在初步稳定了朝堂之后,他立即开始物色起了川督的合适人选。只是此时他也遇到了奕同样的问题,找不到既愿意去,又够分量和资历的人。
而且奕譞在帅选候选人的时候,比奕的条件更苛刻。奕没有他这么多的心思。选人的首要条件是有没有能力,其他的没有过多考虑。而奕譞则多了是不是心腹这一条。
加上奕譞性格懦弱,在经历了同治帝后之死、东太后暴卒后。领教了自己这个嫂子的厉害,处事就更加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因此在选人的时候,还要看这个人能不能通过慈禧这一关。
有了这么多限制条件,想选出一个合适的川督出来,自然也就难上加难了。而且他之前由于害怕慈禧盯上他,一直不敢深交外官,培植党羽,因此能够被他视为心腹的本就不多,更别说还要找够资历的人了。
奕譞最后选来选去,相中了翰林院掌院学士徐启文。
徐启文一开始只是个无名小卒,但是他却逮住了一个好契机,进入了慈禧的视线。慈禧上位后囿于局势,只能重用汉臣,为了笼络这些汉人的心,她自己也跟着开始学习起了汉文化,只是她一开始汉学水平不高,那些儒家经典对于她来说太过高深,因此慈禧急需有好的学习教材。
恰在此时,当时还是江南道监察御史的徐启文给慈禧上了一道折子,建议将“列圣实录宝训”和汉唐以来母后临朝的事实经验汇编为一册,以供两宫太后参考。慈禧非常欣赏这个建议,于是便让南书房、上书房、翰林院马上进行编写,以备她学习参考。这本书编写好后,慈禧特赐名为《治平宝鉴》,并不时地安排学识出众的大臣进行讲解,譬如翁同龢就先后为两宫太后讲解了宋、金、元、明四朝的帝王政治事迹。
徐启文的这个建议不仅暗合了慈禧现在的状况,拍了个不大不小的马屁,而且其后还亲自参与了编撰这本书。
慈禧高兴了,重赏徐启文,徐启文也借此机会,逐渐进入了慈禧的视线,不久便迁为翰林院院士,奕譞也正是在此时与他交识的。
虽然徐启文只会拍马屁,没有真才实学,但是他却有着其他人没有的优势。首先他得到了慈禧的赏识,如果举荐他,肯定会被通过。其次徐启文有野心,奕譞就听说过徐启文曾经对川督一职有过兴趣,因此对于去就任川督一职,他本人肯定会同意。
更重要的一点,他与徐启文一向交好,如果徐启文当了川督,肯定可以给自己提供奥援,支持自己坐稳现在的高位。
而慈禧此时也对一拖再拖的川督继任人选烦不胜烦了,听到奕譞举荐的是她极为欣赏的徐启文,立即就同意了,下旨丁宝桢回家养疾,徐启文即刻赶赴成都接任川督。
此时距丁宝桢上奏乞休已经过去半年了。(未完待续。)
1881铁血中华 第一百五十章对四川动起了心思
当然,奕被罢官,奕譞上位等这些情况,程宇华是从军情局副局长那里得知的,当时寇诚还在海外忙着文物转运,无暇处理其他事物。
只是军情局的副局长一般负责提供支援和保障等后勤工作,不是很清楚局内对情报的审核流程,更不清楚程宇华在阅读情报上的个人习惯,寇诚害怕误事,所以他在广州一上岸,就立即接过了具体工作。
寇诚在接过工作不久,也就是在前几日,他就获悉了清廷对川督的调整情况,只是到了此时,他才发现了自己缺乏新任川督徐启文的资料,军情局里根本就没有他的个人档案。
不过这也不能怪军情局疏忽了,实在是清廷的这个任命,完全出乎了军情局的预料。
军情局是有给清廷官员建立个人档案的规定,但是清廷官员那么多,军情局不可能给每个人都建一分档案,只能制定一套标准,只对那些有很大影响力,或者是有很大能力。又或是官居重要位置的官员建立档案。
而按照军情局的这个标准,徐启文根本就不符合条件。他虽然官居从二品的翰林院掌院,但是一直不显山不露水,既没有什么影响力,也不是官居要职,所以军情局也就忽略了他。
只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无名小卒,居然会被任命为川督。川督的能力怎么样,不仅关系到四川几千万百姓的福祉,还关系到清廷在四川的防御情况,如此重要的位置,清廷居然派来这么一个毫无名气的人。
寇诚在发现自己缺乏徐启文的个人资料后,他立即命令军情局在北京的特工,尽快收集有关的所有资料上报。
还好北京作为其他的首都。一直都是军情局重点经营关注的对象,所以那里不仅有众多的特工,而且还控制了好几个官居要职的满清高官。因此没过两天,寇诚就拿到了徐启文的详细资料。
程宇华在看到新任川督的名字后。也是一愣,因为据他所知,清末出现的所有总督当中,根本就没有这个人,一开始他还以为是自己记忆有错,在仔细回想了一通之后,实在是想不起来,清末总督中什么时候出现过这个人的。
川督是何等重要的位置。不仅位列满清天下九大总督之一,是清廷真正的一方大员,能够担任这一位置的,也就那么几个人,而且就是其他地方的总督,也没这个人的记录。
在仔细考虑一番之后,程宇华意识到这个人估计也是受蝴蝶效应的影响而出现的。既然丁宝桢可以比原史早亡,刘永福可以出现重病,那么多出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川督,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放弃了去回想原史到底有没有这个人之后。程宇华转向寇诚问道:“有没有这个人的具体信息?”
听到了程宇华的要求,寇诚连忙从简报里抽出了几张纸,递了过去。
他就知道程宇华肯定会索要徐启文的资料。而且他自己也知道这个人的资料很重要,毕竟四川南边就是云南,今后南宁少不了要与这个人打交道,如果对这个人一无所知,那么肯定就会影响到程宇华做决策。
所以寇诚在拿到川督调整命令后,并没有立即来找程宇华,而是让军情局迅速调查徐启文的详细资料,等拿到了资料后,他才将之一起带了过来。
这份资料上。不仅有徐启文以往的为官经历、家庭情况、人际关系,而且还有他是如何得到慈禧赏识的。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徐启文的各方评价。
程宇华特别关注的也是徐启文的人际关系和外界评价。
人际关系通常能够看出一个人为官的立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一个人交往的大部分都是风评不好的人。那么这个人要么是出于什么特别的目的,才与这些人接触的,要么就是其风评本来也不好。
而外界的评价往往能够看出这个人的为人、官声、能力等等方面的情况。只要保证在收集这些评价的时候,是通过了多渠道或者是经过了众多人的意见获悉的,那么这些评价就不会有错了。
当程宇华看到徐启文之前一直默默无闻,只是在拍了慈禧的马屁之后,才得以被慈禧赏识,逐渐爬到了现在这个高位之后,不禁嗤之以鼻。
如此一个无能无德的人,居然也会受到这样的重用,而且还是管理这么一大片极为敏感地区的高官。清廷这样毫无理智的做法,也难怪他们会丢失大片国土了。
自十九世纪中叶之后,满清丢失的那些领土当中,其实就是地处边境的这些无能官员卖出去了,甚至在卖出去后,清廷还不知道具体情况,直到交换条约的时候,才明白又卖了祖宗地了。
丢失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瑷珲条约》,就是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私自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签的,当时清廷还不知道条约的具体情况。而奕山也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也不敢将详情报告给清廷。直到1860年双方换约,清廷才知道又丢了60多万领土,而且丢的还是真正的祖宗之地。
只是此时木已成舟,俄罗斯方面已经签字生效,再反悔也来不及了,最终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