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铁血中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飘寞
不过让程宇华庆幸的是,这次徐启文面对的是自己,国土再怎么丢,也是自己接着,外国人拿不了。而且清廷派来这么一个酒囊饭袋,对于南宁今后在四川的行动,也会方便很多。所以程宇华在知道徐启文的情况之后,都想要谢谢慈禧那个老妖婆了。
之前丁宝桢在的时候,程宇华还真不好向四川下手,不仅是因为丁宝桢将四川经营得密不透风,南宁找不到很好的下手机会,同时也是因为南宁急需解决英法在南洋的北上,阻止他们靠近南宁本土,消化新得的山南、交趾等地,否则程宇华就会在上次广东战争的时候,顺势取了四川。
如今后方稳定了,新得之地也处理完成了,对面的对手也换成了一个酒囊饭袋,有了这么好的条件,程宇华自然就对四川动起了心思。
对于四川,程宇华可是垂涎很久了,实在是这里的位置太过重要,程宇华本来的计划,就是争取北伐前占了四川,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将势力延伸到西北,还可以在今后的北伐当中,利用长江这一便利运输通道,将兵力迅速投送到下游的诸多省份去,加快战争进程,不给清廷和列强应对的时间。
设想是很好,可是程宇华一直没有找到机会,既是因为英法在南方的牵制,也是因为有丁宝桢杵在那,不好下手。而且就算丁宝桢被自己弄走了,也指不定清廷再派来一个丁宝桢,满清有能力的大臣还是不少的,至少左宗棠算一个。
所以取不取四川,什么时候取四川,程宇华一直都在观望。如今清廷派来这么一个人,让程宇华看到了实现这一计划的希望。(未完待续。)
1881铁血中华 第一百五一章蚕食策略
按照程宇华的看法,南宁推翻清朝最稳妥,最恰当的办法,就是像广东战争那样,一次吞并一两个省,逐步蚕食。占领一片地区,在发展这一片地区的同时,也为下一次接着蚕食做准备。
南宁现在是有点家底了,一次性推翻清廷勉力也可以做到,但是占了之后呢?很可能就是短时间内消化不了,接着就要面对一大堆问题。如果到时只是单纯的内部问题,那还好办,大不了多花点心思和精力去逐步解决也就是了,但是情况很可能不会这么简单。
北伐一旦开始,第一个要解决的除了驻防在边境的清军外,还要面对更麻烦的英国,因为突破了清军的防线之后,部队进入的就是英国的势力范围。
自英国用大炮打开了国门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就逐步落入了英国的掌控之中,最后成了他们商品的倾销地。如果南宁动了这里,肯定会引来英国的强烈反弹。
因为他们很清楚,如果这里归南宁管辖了,那么按照南宁一贯的作风,肯定会限制英国的商品倾销,而且他们还没有很好的反抗办法。
他们以前就吃过好几次这样的亏。南宁占了云南、广西,他们的商品被赶出来了,不过他们也没太在意,毕竟这两省市场不大,而且还有与法国起冲突的风险,所以他们当初也没太过争取,甚至是为了给满清增加压力,好从地域更广阔、人口更多的满清那里得到更多的利益,他们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扶持过南宁,双方签署协议,放弃了很多适用全中国的特权。
等到南宁占了广东、海南之后,英国人发现他们的商品又被赶出来了。而且南宁用的还是双方签署的那份协议,要求英国人遵照这个惯例。到了此时,英国人才发现当初他们似乎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如果南宁将来在他们从满清手里夺取的所有地区。都要求英国遵守这份协议,那么等待英国的。就只能是慢慢的丢掉中国市场,最终被彻底的挤压出去。
所以在广东战争之后,英国就开始转而扶持满清,甚至是放弃了一些他们已经到手的权益,等到南宁几次扩张,陆续战胜了英法之后,英国更是悄然转变了立场,从建立了统一战线的西方列强阵营当中。站到了满清这一边,他们帮助满清,抵制其他国家继续扩大权益,为的就是给满清保留尽可能多的元气,来对付南宁。
这几年英国不仅廉价的向满清出售了大量的陆军武器,更是允许满清以较低价格订购了四艘铁甲舰和一批辅助舰只,硬生生的为满清造出了一只颇有实力的舰队。
所以程宇华认为,英国人既然已经如此处心积虑的帮助满清了,那么一旦南宁攻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肯定不会袖手旁观。不说为了避免这片市场不被南宁吞噬,就是为了限制南宁继续壮大,他们也会出手的。
南宁单以现在的地盘。就已经有了让他们投鼠忌器的实力了,一旦让他们占据了条件更好,人口更多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那么英国人到时要考虑的就不是能否继续倾销商品了,而是要考虑他们在远东,甚至是在南洋的前途问题了。
所以南宁要想北伐成功,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英国人的阻挠。
就是退一步说,南宁到时顺利的解决了英国人的问题。如果继续北上的话,接着就要面对第二问题了。俄罗斯会不会南下。
俄罗斯一直在南下侵蚀满清的领土,如果自己与满清展开了激烈的战争。那么以俄罗斯一贯贪婪的习性,肯定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到时蒙古、西域、东北,都会面临着俄罗斯的入侵的风险。
更严重的是,一旦将满清打得太狠,加上俄罗斯在一旁挑唆,说服满清以放弃领土的方式,换取俄他们的支持,那么情况就更不妙了。
北方没有良好的交通,特别是与俄罗斯接壤的内陆,更是人烟稀少,到时南宁就算通过海运将部队运到了东北,运到了北方,军队要想继续深入内陆,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到时己方所能选择的,很可能就是只能暂时默认,忍气吞声,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对付南下的俄罗斯军队。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只能憋屈的允许俄罗斯占领很大一片国土。而且就算积蓄起了可以对抗俄罗斯的实力,也保不齐还会不会出现其他的意外情况,比如英俄勾搭到一起,如果真的这样的话,那么什么时候可以收回故土,那可就真的难说了。
所以一开始,程宇华确实是没打算一棍子就将满清打到在地,然后蹂躏蹂躏,扫到历史堆里去,这样是爽快了,国内终于可以只存在一个声音了,但是其中存在的巨大隐患,不得不让程宇华有所顾虑,他可不想为了推翻清廷,而让大片国土丧失在外。
也正是因为这些情况,程宇华要求总参谋部制定的计划,就是缓步推进,一片一片的侵蚀,先尽快解决英国势力范围外的四川、贵州等地,等消化了之后,再想办法对付英国,夺取长江中下游地区。
为了以防万一,避免英国人到时狗急跳墙,纠集法国、俄罗斯等西方列强,一起对付自己,程宇华也要求总参谋部做好最坏的打算,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干脆直接打到北京,一次性斩草除根的推翻清廷。因为如果列强真的一起围殴自己,再留着清廷余孽的话,就很可能出现既要与列强斗,还要时刻担心着内部会不会出现问题。
程宇华也不希望出现这样最坏的情况,所以在发起进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战争,面对英国人之前,他要尽快解决四川、贵州这些还没有真正纳入英国势力范围的地区。
之前没有借着广东战争占了这两省,一是实力不足,二是因为当地少数民族彪悍,有很多的土司,但是南宁又不允许土司的存在,他担心清廷借此鼓动少数民族一起对付自己,让进入贵州的部队陷入被动,所以当时他放弃了这个机会。
如今眼看时机成熟了,自己也有足够的实力去应付了,程宇华自(未完待续。)
1881铁血中华 第一百五二章返回南宁
程宇华虽然意识到了夺取四川的机会到了,但是他知道要想成功,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部队调动,物质储备,情报收集等等,哪一个都是重中之重。只有做好了这些准备,才有可能以尽量小的代价,拿下四川和贵州。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物阜民丰,英国也早已注意到了这里,但是此时他们的势力还没有真正的深入到这里。
虽然有长江来沟通,英国人可以比较方便的抵达这里,但是这个时候长江上游的河道险滩众多,通行条件极差,稍不注意就有翻船的危险,只有熟悉水情的当地百姓,或者是老船工,才敢经常走这里。
以这样的通行情况,英国人很难将大宗商品运到这里,只能采取代理商的方式,他们将商品运到武昌,顶多运到宜昌,再由下面的分销商自己负责运输,就算是这样,能够运到四川的货物也不是很多。
所以占领四川,还触及不到英国人敏感的的神经,而且就算触及到了,程宇华也不怕,因为如果不清理航道,英国人就是有再大的怨气,他们也进不来。
至于贵州,那里的清军到是不多,但是其境内到处是高山,易守难攻,那些山就是最好的防线。如果不能克服这个困难,那么今后的行军就很可能寸步难行。而且其境内的那些彪悍的土司也要安抚好,至少要保证他们到时不帮助清军。
事情繁杂无序,光靠程宇华一个人也处理不过来,所以他决定尽快赶回南宁,召集相关部门一起群策群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完善的计划。
就算是蚕食,程宇华也不想花费太长时间。这个时代是适合中国扩张的最后一个时期了。如果不尽快完成国家统一,整合好民族力量,那么留给中华民族拓展生存空间的时间就不多了。
紧赶慢赶。程宇华在5月3日回到了南宁市。刚下车,他就要求各部门立即开始制定夺取四川和贵州的准备计划。几天后内阁和军方将会召开专门的联席会议。
程宇华回到家后,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就去了西南中医学院,丁宝桢已经在那里待了好几天了。面对这一历史名人,能够与曾国藩齐名的清末中兴大臣,程宇华可是很想见见的。
丁宝桢是在一个多月前卸任的,当时他的身体在湖北名医刘寿山的调理下,已经有所好转。所以卸任后他打算回乡养疾,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马车刚出成都地界,就转向南下,直奔云南。
这与他回乡的路线严重不符,所以当时他就明白了事有蹊跷。等到车行不远,就碰到了沈建章一家人,更让他奇怪的是,沈建章似乎心情很不错,正和几个陌生人交谈甚欢。
身体好转后。丁宝桢也知道了沈建章贩售鸦片的事,当时他还很是痛心,两人相交十多年。虽名为主翁关系,实则是交心好友。一直以来,沈建章为人正直,洁身自好,充当的也是丁宝桢的左膀右臂,所以他不明白沈建章为什么要帮助英国人。
直到沈建章亲自解释了事情原委之后,丁宝桢才知道好友是被儿子所拖累,不得不向英国人妥协,虽然有心帮助好友救出独子。但是此时一则身体不允许,二是不清楚英国人的情况。所以他只好安慰好友,徐徐图之。
只是没过几天。沈建章就来向他辞行,当时丁宝桢一再追问原由,但是沈建章一直没说。所以此时在这里看到谈笑风生的好友,丁宝桢也就难免奇怪了。
其实当时沈建章之所以没有解释辞行的原由,就是军情局找到了他,以救出他儿子为交易条件,要他说服丁宝桢南下去南宁。所以丁宝桢没有卸任之前,沈建章不好提前透露。
对于军情局的这个条件,沈建章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作为一个传统书生,沈建章确实存在忠君思想,年轻时希望将毕生所学,卖与帝王家,只是科举屡次落榜,之后只能以没有品级的小吏幕僚的身份,给别人出谋划策,以此养家糊口。
生活的消沉,让沈建章也就逐渐熄了年轻时的理想,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直到遇到了丁宝桢,两人都是忧国忧民的书生,因此一见如故,并且迅速成了无话不谈好友。
当时丁宝桢还山东认巡抚,恰逢黄河决口,丁宝桢请沈建章出山帮忙。面对好友的诚心相邀,沈建章才又有了拼搏的心思,不过此时他也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帮助好友处理政务,对清廷已经没有了太多留念,所以他才会愿意去说服丁宝桢。
作为好友,沈建章很清楚丁宝桢的内心想法,知道对方虽然在任上一直兢兢业业,为朝廷尽心尽力,但是其根本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保一方平安,避免百姓再受战乱之苦,所以才在四川站到了南宁的对立面上。
两人在四川也呆了很多年了,作为云南的邻居,他们也经常关注南边的消息,同时收集了很多南宁的有关情况。所以对于这个割据几省的地方政权,两人都有所了解,他们平时也经常交流关于南宁的见解,对南宁的许多政策都很是欣赏。
也正是因为知道丁宝桢并不反感南宁,甚至是有心向往,更何况丁宝桢此时已经不是朝廷命官了,只是一个平头百姓,不存在政见对立的情况,所以沈建章也相信好友会同意南下,毕竟再怎么听说,也不如去亲身体验一下。
果不其然,在与沈建章一番交谈之后,丁宝桢同意去南宁。之后两人带着家人,由军情局的接应人员一路护送到了攀枝花。
在攀枝花,两人第一次见到了规模庞大的钢铁厂,也是第一次和南宁官员和百姓接触。在这里,他们看到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商业繁荣。
在攀枝花盘桓了几日之后,他们登上了南下昆明的火车,这也是他们第一次乘坐传说中的火车。只是让他们遗憾的是,之后火车一路上除了加水加煤外,很少停靠,这样他们少了继续深入了解南宁的机会。
在坐了几天的火车之后,四月底他们终于到了南宁市。一路上虽然没有下车去了解,但是却领略了到处是工厂的震撼,也体会到了工业化的切实好处,如果在清廷境内走这么远的路,没有十天半月,是绝对到不了的,更何况是丁宝桢这个上了年纪,托着病体的老人了。
到了南宁,丁宝桢以为会立即见到对方的高级官员,但是一连好几天,除了被安排去就医外,就只剩下闲暇时,跟着南宁派来的人员上街领略民事民风,参观一些景点和工厂了。
如此这般过了一个星期,也没人来联系他们。就在两人有点失望的时候,终于接到了对方有人要见他们的消息。(未完待续。)
1881铁血中华 第一百五三章求贤若渴
程宇华去西南中医学院,并没有惊动太多人,只是带了几个侍卫,坐着马车就过去了,至于暗中还有多少人在保卫,程宇华就不知道了。这些事有侍卫长刘玉林安排,只要不妨碍出行,程宇华也不会去管。
悄悄的过去是可以,但是这次拜访如果没有院方配合,那程宇华想找一个人,还真有点难度,所以他让刘玉林提前通知了学院院长。
等程宇华到了门口的时候,老远就看到学院院长和华新带着一个老人等在那。
程宇华对于这些一心潜心研究学问的老人可是很重视的,特别是还有华新颤巍巍的站在那,这个王府的御医可以说是从小看着他长大的,而且为人正直,很受王府上下的尊敬,所以程宇华在离门口还有上十米的地方,就下了马车。
看到程宇华停了车,华新领着几人急忙迎了上去。
华新见过礼之后,指着旁边年纪比他略小的老人说道:“殿下,这位就是护送丁大人过来的湖北名医刘寿山,他是我几十年的老友了。”
刘寿山从看到程宇华开始,就一直在观察着面前的这位身份显赫的年轻人。作为一个能够与华新齐名的名医,刘寿山在北边也见过很多达官贵人,就是满清的宗室也见了不少,知道这些王家后代都是什么德行,但是现在让他很感兴趣的是,面前这个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手掌大权的青年,没有一点王子的跋扈,反而处处都显得有礼得体。
在见程宇华之前,华新虽然也多次给他说过越王世子的性格,告诉他不必太过拘礼。即将和他见面的世子毫无架子,如果不论身份的话,他能够以普通书生的姿态和你交往等等。华新说得很仔细,但是刘寿山根本就不相信。在他看来,王子就是王子,既然身在王家,那么必然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势,怎么可能做得到放低姿态,来和他们这些下人交往。
但是今天自从看到程宇华后,刘寿山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南宁政权的掌权人确实没有任何架子,翩翩有礼。这个事实让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南宁可以发展得这么好,以一隅之地南拒英法,北压满清了。
有这样一个很有人格魅力,可以与下臣平等相交的君主,自然可以汇集一大批有才华的人前来辅佐,就连刘寿山本人,都想留在南宁不走了。上风下学,有这样一个君主带头,下面的人自然也不会有太大的架子。他自己这段时间也感觉这座学校上下没有太多拘束,那些学生在见到华新这些老师的时候,除了出自内心的尊敬外。根本就没有清廷的那份唯唯诺诺的压抑。
心里正忙着感慨,所以华新在介绍刘寿山的时候,其本人还没回过神来,直到华新拉了拉他的衣袖,才反应过来,他急忙拱手,一鞠到底的说道:“草民刚才走神了,还请殿下见谅!”
刘寿山还没说完,程宇华就急忙上前把住对方的手。将他扶了起来,微微一笑说道:“刘老不必多礼。其实很多人第一次见我都这样,估计是你们都没想到我这么年轻吧!”
刘寿山确实没想到程宇华会这么年轻。所以他听完之后不自主的点了点头,感慨的说道:“殿下的年纪确实让我很意外,很早以前就听说殿下颇有清室康熙的风采,不过我认为殿下比康熙更胜一筹,和殿下说话,就犹如和风细雨一般。”
程宇华听完摆摆手,说道:“刘老过誉了。不知刘老在这里习不习惯?”
“习惯,习惯,这里学风很好,还有几个老友陪伴切磋,都有点舍不得回去了。”听到程宇华居然过问起了他的生活,刘寿山都有点惶恐了。
程宇华等的就是他的这句话,于是他接口道:“习惯就好,如果刘老愿意留在我们南宁,我一定扫榻相迎。”
对于人才,程宇华从来不嫌多,更何况还是一个能够与华新比肩的名老中医。这两年中医虽然发展很好,但是够分量的名医还是太少,华新就多次向他建议,让政府派人去清廷的辖区将那些名医都邀请过来,这样既可以让这些人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可以促使各地、各学派的中医有更多的交流。
华新的建议不管是从南宁医学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这些人的个人前景的角度来看,程宇华都应该支持,不过在经过再三考虑后,他还是否决了这个提议。
中医在这个时代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其重要性大于天,老百姓生病,就靠着这些中医救命,如果南宁将满清境内的所有有名气的中医都搂过来了,那里的百姓今后有什么疑难杂症怎么办?程宇华是想将清廷的根基一举撬完,但是他并不想将那里百姓的基本就医保障也一起撬了。
而且不动那些名医也不仅是为了那些百姓,同时也是为了发生意外。这次如果没有刘寿山出马,估计丁宝桢就没机会来南宁了。
程宇华是没同意将满清境内的医生都捞来,但是其他方面的人才就丝毫没有客气了,不管是政治、军事还是科学等等方面的,只要发现了,他都要求军情局都一一请来。
像是这两年提前回国的留美幼童,程宇华就几乎一网打尽了,在将这些还没毕业的留学生请来后,程宇华指示教育部按照南宁派遣留学生的待遇,在遵循个人意愿的情况下,又重新将这些人派到了美国。
所以只要程宇华见了人才,就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弄过来,只是由于中医的特殊性,他才忍住没有动手,不过就算没有去动北边的那些名医,并不代表他对已经过来的刘寿山不敢兴趣。
刘寿山擅长温病学,而且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偏偏南宁现在就缺一个这个流派的中流砥柱。将刘寿山弄到了南宁,就相当于将南宁的这一块短板补上了。所以程宇华见了面前的刘寿山,才会亲自出马发出邀请。
面对程宇华的邀请,刘寿山一下子就愣住了,然后生出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历史上有刘备三顾茅庐,但那是刘备落魄的时候做的,可是现在向他发出邀请的,是一个连挫英法的强势人物,这让他感觉比诸葛亮还要荣耀。
刘寿山由于激动,一时傻愣愣的站在那里没有回话。不过华新却立即高兴了起来,见到好友没有反应,急忙在一旁问道:“寿山,难道你不愿意?殿下可是难得亲自请一个人的。”
华新的话终于将刘寿山的神识拉了回来,在稳了稳身形之后,他突然长揖到底的说道:“谢殿下赏识之恩,臣马上回去将家人接来,还请殿下等待一二。”
听了刘寿山愿意留下来,程宇华立时高兴的击节说道:“好,好,好,南宁自此又多了一个誉满天下的名医。”(未完待续。)
1881铁血中华 第一百五四章丁宝桢的骨气
刘寿山说要回去接家人,但是程宇华怎么可能再让他受一次车马劳顿之苦,于是叫他修书一封,让刘玉林派人拿着这封信,去湖北接人。
有程宇华邀请刘寿山这一插曲在,因此华新也就没顾得上将程宇华立时引到室内,让程宇华在大门口停留了这么久。
此时既然刘寿山一事已了,华新也就准备将程宇华引进去,正当他要发声的时候,程宇华先向他问道:“对了,华老,怎么不见丁大人和沈大人?”
程宇华不说还好,现在听到提到了丁宝桢,华新立时就气不打一处来,说道:“殿下,我们早就通知他了,本来是想让他们和我们一起来的,结果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们的人影,这个致休的丁总督架子还真大,连君臣之间最起码的礼仪都不讲了,您可是清廷所封的越王世子。”
程宇华听完并没有什么不高兴,虽然自己是世子,地位远比丁宝桢这个致休总督要高,但是再怎么说,南宁和满清的关系一直不好,甚至是双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战争。丁宝桢作为一个满清官员,而且是在四川这个对峙前沿为官十来年的官员,肯定会对面见自己这个敌方首脑有所抵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