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1881铁血中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飘寞
根据预计的计划,此次的目标主要是夺取四川、贵州两省,至于还有没有可能更进一步,就要看到时的局势发展了,如果没有太大的阻力的话,还要包括江西和湖南两省,甚至是沿海的福建、浙江等地,也就是说,这次的行动至少要夺取四川和贵州,其次是湖南和江西,再其次是沿海地区,一直打到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为止。
英国的势力主要集中在两湖、闽浙、两江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只要南宁触及到了这里,他们就必定会出手,陆上还好说,英国就是再抗议,再想干涉,他们也没什么办法,因为他们在这里没有陆军,但是在海上和长江里就一样了,他们不仅在远东配置了比南宁海军还要强大的舰队,而且在长江拥有自由通行权,他们的军舰可以任意航行。
因此程宇华估计在内陆方面问题不大,只是要考虑陆军一旦打到了长江一线,遇到了英国军舰的阻止应该怎么办,至于沿海地带问题就大了,只要南宁有所动作,英国就必定会派舰队干预。所以此次到底可以打到哪里,看的不是清廷,而是英国干涉的程度,以及自己的态度。(未完待续。)





1881铁血中华 第一百五八章如何解决后勤供应的难题
按照程宇华自己的设想,现在还不是与英国产生激烈冲突的时候,从大环境来看,南宁还没有统一国家的实力,很难将清廷打倒,如果这次彻底激怒了英国,他们就会全力扶持清廷残余势力,甚至还会拉上法国、俄罗斯等国,到时如果几方一起反扑,那么南宁所要面对的压力,就将超出可以承受的水平了。
陆军到是不怕,不管满清到时编练多少新军,南宁都可以从容应对,关键就是海军。本来负责海军的刘长林在前两年,就建议建造更多的主力舰,但是程宇华考虑到,以南宁的经济实力,就是你建造再多的军舰,也比不过英国,所以程宇华索性决定再等几年。
现在海军新式锅炉已经出了成果,专门为此建造的一艘试验巡洋舰,也即将在湛江造船厂下水海试了,只要各项性能达标,程宇华就会下令将之用到主力舰上,这样一来,未来计划的主力舰就可以在装甲、火力、适航性上得到大大加强。既然数量不够,那么就只能以质量弥补了。
而且和德国合作的中央火控系统也有了眉目,一旦成功,就可以让南宁海军在作战能力上上升一个台阶,两方一加成,至少可以让南宁在海上拥有对抗英国的实力,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只能在近海防御,不敢轻易去与英国产生冲突。
也就是说,这次战争的目的,只是尽可能多的夺取满清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实力,为下一次真正的统一之战做准备。一旦遇到了英国的强力干涉,程宇华就会停止行动。
程宇华的这一设想,在5月7日举行的军政联席会议上。得到了内阁的全力支持,许言诤等人认为,这种温水煮青蛙的逐步北进方式。既不会影响到南宁的对外关系,也不会太过拖累南宁的经济。等到新占地盘发展起来了。南宁的实力就会更上一层楼,这样等到下一次北伐的时候,就再也不怕英国的干涉了。
而且到时以南宁的实力,也更有把握将清廷一锅端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避免英国过度干涉,还可以从容面对俄罗斯到时的趁火打劫。
许言诤等文官的这一观点,立即引起了以赵恒为首的军方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正是内阁的胆小怕事,影响到了程宇华的决策,才会作出只允许部队最多前进到长江一线的限制。
结果双方在会上大吵了起来,直到最后程宇华出面,亲自解释了他的北伐两步走的计划,才让赵恒等人安静下来。
程宇华在从广州回来的第一时间,就通知了内阁和军方盘点己方的家底,看看南宁到底有多大实力可以用到此次的战争中去。
这其中主要是内阁方面,因为他们管理的事项一直都在变化,比如钢铁。随着新式冶炼技术的开发成功,南宁的钢铁产量每个月都在增加,而钢铁又涉及到军火的生产。所以如果不仔细盘点的话,很难做好战争准备。
不过让程宇华放心的是,如果只是打到长江一线的话,南宁各方面都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各种后勤物资都可以做到足量供应,只是现在出现了一个难题,物资生产出来了,那么又将怎么运到前线去。
南宁是有比较发达的铁路系统,但是满清没有。他们别说铁路了,就是像样一点的公路都没有。如果就凭着那些老旧官道和驿道,到时是很难满足前线物资供应的。
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不仅会限制到军事行动的执行,导致部队因为后勤问题而不得不停下来,减缓推进速度,而且还会带来一定的风险,甚至是影响到最后的战局。
可是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却不是一件简单事情。别说现在到满清境内去修路了,就是你愿意去,清廷也不会同意。
自从广东战争之后,清廷就对南宁更加戒备了,除了迫于压力允许南宁的商品进入之外,他们禁止南宁再去其境内投资建铁路了,因为上次南宁就曾经借用了梧广铁路运兵进攻广东,虽然当时只修通了广西那一段,但是却让清廷对南宁热衷到其境内去修铁路警觉了起来,之后不久就下令,不允许南宁在其境内铺设一根铁轨了。
所以现在南方的这几个省,除了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外,清廷没有对当地的交通作出任何改善,甚至是故意荒废了很多不常用的驿道。
为了满足到时部队的后勤供给,军方也是绞尽了脑汁,只是面对当地的交通条件,除了加大运输的人力这一常规方法外,他们一下子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后来还是寇诚提出了仿照第一次法越战争后期,程宇华为了提防法国反攻击溃越军,提出提前运送一批军火到潘切港隐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虽然后来由于局势变化,这些军火并没有启用,但是却给了寇诚一个解决目前难题的思路。
尽管清廷对于南宁在其境内运输的物品盘查很严,想提前运送大量军火过去不现实,但是却可以利用军情局掌握的关系,将一些重要的物资运到几个重要地点隐藏起来,到时只要部队进攻到了这些地方,就可以就地取出来补充。
军火运输会被盘查,但是对于其他的既可民用,又可军用的物资,清廷到是不太在意,所以现在完全可以将粮食等这一类的物资提前运过去储藏起来,而这些东西又是将来战时要运往前线的大宗物品,因此少了这些物资,到时就只需要往前线运送军火了,这样一来,无疑就减轻了战时运输的压力,可以将大部分人力用来保证军火的供给上。
等寇诚将他的这个想法一说出来,立即引来了军方人士的极大兴趣,因为他们稍一思考,就明白了这么做的妙处,可以很好的解决战时供给的难题。
办法是有了,但是要想做到真正的完美,还需要军情局和总参谋部好好的谋划一番,因为物资隐藏在哪里合适,储藏多少,哪里又适合隐藏,这些都与军方的进攻计划息息相关,否则到时很容易出现物资与需求不配套的情况。
由于军情局有过相关的经验,而且也只有他们才最适合来执行这一计划,所以程宇华最后责成由军情局负总责,内阁和后勤部全力配合。(未完待续。)
ps:感谢书友言网天下的月票和中华愤青123的打赏,你们的每一章月票,每一笔打赏,都是对寞子最大的鼓励,再次跪拜感谢!!




1881铁血中华 第一百五九章扩军计划
需要境外配合的后勤难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一些内部问题了,其中一个就是扩军。
南宁现有二十个师,四个旅的陆军,其中安海的十九师、四个旅,交趾的十六师,山南的二十师都不能动,也就是说还剩下十七个师,但是为了以防万一,到时本土还必须留下几个师策应,真正能够动用的就只有十来个师了。
而满清在边境驻防了三十多万军队,这些军队几乎全部装备了新式步枪,加上近两年英国加深了对南宁的戒备,为了防止他们的势力范围受到侵扰,说动了清廷对这些部队进行了整编,并且按照现代陆军操典训练,战斗力提升了不少,所以如果就以这十多个师的兵力进攻的话,明显不够用。
按照赵恒的意思,是干脆一部到位,一次性扩编二十个师,这样不仅解决了将来占领区的守备问题,而且还可以保证有充足的兵力来应付突发事件,就算到时英国直接派兵介入了,也可以从容调配兵力,不至于手忙脚乱。
赵恒将他的扩军计划一说出来,就立即引来了内阁的不满。如果真按赵恒说的扩军计划来的话,那么就是直接将陆军编制翻倍,达到四十个师,五十万人的规模,这个数量对于内阁来说,无疑就是一个吞金巨兽。这几年财政虽说是改善了不少,外债基本都清偿完毕了,并且有了一定的积蓄,但是再怎么样,也不至于这样来挥霍把!
更别说程宇华还老早就给许言诤打过预防针,未来几年将会新造一批新式主力舰,要求内阁提前做好准备。面对马上就要开始的造舰潮,以及北伐所需的大量军费。许言诤本来就已经焦头烂额了,现在陆军又来了一个狮子大开口,差点没让他暴走。
赵恒的要求虽然有点大。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按照总参谋部之前的推算。到时前线至少需要十五个师,加上后期内陆占领区的守备需要十来个师,如果沿海的福建、浙江,沿江的湖北等地一旦到手,更是需要建立防线,这又是兵力消耗的重灾区,就算是以最低要求配置,也需要八到十个师。所以要真算起来的话,赵恒的要求一点都不过分。
许言诤虽然不懂军事,但是他又不是傻子,十来年的首相做下来,对于军事策略还是懂一些的。赵恒的兵力配置看似合理,但是战时的兵力使用并不能以这样简单的加减来计算的。
就说建立的长江防线,根本就不是将兵力沿江一线排开,而是纵深配置,这样一来,沿江省份就根本不需要再来单独安排守备部队。防线的守军完全可以充当守备兵力。也就是说,赵恒将这部分兵力重复算了两遍。
至于内陆的守备问题,也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兵力。南宁这次夺取的基本都是与南宁接壤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别说是老百姓了,就是那些世家大族,也对清廷没有了多少留念,现在他们还巴不得南宁打过来呢,因为只要南宁打过来了,百姓就可以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那些大家族也可以自由的去经商了,最不济也可以通过参股优质企业来获取巨额利润。
所以根本就没必要严防他们,到时只要配属少量兵力。肃清各地的土匪恶霸,维护社会治安就可以了。
这么算下来的话。赵恒需要的兵力就差不多可以砍掉一半了。
对于赵恒大扩军的目的,程宇华一清二楚。无非就是想赶在海军造舰计划开始之前。先提前扩大部队编制,造成既成事实,防止到时与海军争军费。
作为总参谋长,赵恒很清楚,此次战争之后的几年之内,程宇华都会将军费向海军倾斜,如果现在不趁着战争的机会大力扩充陆军,那么未来的几年,陆军都只能韬光养晦了。所以他才会提出扩编一倍编制的要求。
对于军队今后几年的这一建设计划,程宇华也和赵恒仔细说过,不是说他开始不重视陆军了,而是在未来的几年里,南宁最好的选择只能是优先发展海军。
海军不像陆军,只要配以足够的装备,再经过半年的严格训练,就可以拉出一支强军出来,可是海军不一样,它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一艘军舰从铺设龙骨到下水海试,就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再加上需要充足的时间来训练,这又是一两年,如此算来,一艘军舰要想真正形成战斗力,至少需要三年。
而此战过后,南宁就需要为下一次的真正统一之战做准备了。可以预想,南宁今后几年与英国的关系会急剧恶化,海上冲突肯定会时有发生,为了保证一旦发生了突发事件,南宁有能力自保,程宇华就必须尽快加强海军建设了。
按照程宇华的计划,只要新式锅炉的技术成熟,南宁就会立即开始主力舰的建造,而且数量也比以前要多。而要想保证海军扩充计划的成功,就需要陆军作出让步。
当然,虽然说是要陆军让步,也不是完全不扩编了,只是相对于海军的投入规模,陆军所占的比重会有所下滑。而且随着辖区的扩大,陆军也必须扩编,只是不能按照赵恒的要求来扩编就是了。
再说了,只要这次歼灭了清廷布置在南方几省的四十万部队,就相当于消灭了他们一半的力量,就算将来他们还会继续编练部队,其战斗力短时间也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水平,加上有长江天堑相隔,他们也威胁不到南宁了,相反,如果他们够聪明的话,他们需要做的是全力防备南宁继续北上,而不是异想天开的来进攻南宁。
所以程宇华在考虑再三之后,只同意陆军扩编十个现役满编师,五个基干架子师。这样不仅基本满足了陆军的需求,也不会给内阁增加太多的压力。
对于程宇华的这一决定,赵恒和许言诤两人都没有太大的异议。
许言诤的底线是十个师,虽然现在多了五个架子师,但是按照南宁对架子师的设置要求,这五个师也只是相当于一个半师的规模,增加得不多。
而赵恒之前也只是希望扩编十个师,现在反而多出了五个架子师,虽然这五个师上不了战场,但是却可以用来在后方执行守备任务,对于这样的结果,他还能有什么不满意的。
安排好了后勤和扩军两大问题,接着就是尽快执行了,只要完成了这些准备工作,等参谋部制定好了进攻计划,剩下的就是选择何时发动了。(未完待续。)




1881铁血中华 第一百六十章毛遂自荐
开完联席会议之后,程宇华到书房准备开始处理政务,结果刚拿起一份文件,就看到刘玉林走了进来。
“殿下,丁参议和沈参议来了,说有要事禀报。”
“他们不是在忙着看我们的内参吗?怎么现在过来了?嗯,让他们进来吧!”
刘玉林说的丁参议和沈参议,就是丁宝桢和沈建章两人。几天前程宇华离开西南中医学院不久,丁宝桢就从天人交战中清醒了过来,做出了投靠南宁的决定,并且在当天晚上就到了王府提出了觐见的请求。
丁宝桢能做出这样的选择,程宇华当然很高兴,当场就要给两人予以要职。只是丁宝桢没有答应,提出等熟悉了南宁的内部情况之后,再接受具体的职务的请求。
丁宝桢自己很清楚,虽然之前他就对南宁有所了解,但是那只是知道了一些表面信息,根本就不知道南宁的内部情况,甚至是连南宁的法律法规都不清楚,如果以这样的状态强行接受了职务,那么就很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既然已经决定要在南宁作出一番作为了,那么他就希望可以真正的融入到南宁内部当中去,然后再尽心尽力的做一些事情。也只有融入进去了,才有他施展抱负的机会,如果就这么贸贸然的参与进去,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更是对南宁,对看重他的程宇华不负责任。
对于丁宝桢的请求,程宇华也理解,毕竟南宁实行的现有政策和所有法律,都是丁宝桢不熟悉的,在这样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强行参与进来。是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为了保险他才任命他们为王府参议,不处理具体事务。只在一旁提供意见,帮助自己处理政务。另外为了让他们尽快熟悉南宁的一切情况。允许他们看王府的一切不涉密的文件和内参。
这几天丁宝桢和沈建章就是在忙着看内参,为了赶时间,他们甚至很少过来和程宇华展开交流。所以在听到他们居然现在过来了,程宇华才感到有点诧异。
丁宝桢和沈建章在看了内参之后,是越看越激动,这些内参涉及到了南宁的各个方面。在四川的时候,他们只是笼统的知道南宁很富裕,发展很好。实力强大,但是却不知道南宁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步。
直到看了一份份详细的统计介绍资料之后,他们才将之前的那些模糊的认知一步步的丰富起来,将抽象的了解逐渐填充了起来。了解了南宁的财政状况,工业水平,教育制度等等一切。
了解得越多,两人就越感觉自己的选择是如何的明智,也对国家的未来有了更大的希望,如果不是还没有看完,他们都巴不得立即向程宇华讨一份职务。亲自参与到里面去一起奋斗。
而就在他们苦恼于自己现在还无法尽一份力的时候,得知了程宇华今天正在开会,商讨北伐的准备事务。他们立即就意识到了自己可以在其中做点什么了,于是急忙赶来汇报。
刘玉林出去没多久,就带着他们两人进来了。此时两人红光满面,颇有点年轻时意气奋发的气概。
看到丁宝桢和沈建章进来了,程宇华离开了办公桌,边走边调侃似的说道:“看两位的样子,像是有什么喜事,不知道可不可以说出来,也让我分享一下。”
丁宝桢他们经过这几天和程宇华的相处。也知道眼前的这位平时不拘小节,完全没有上位者的优越感。也很少摆出王家的威严,所以对于程宇华的调侃。也就没有以前的拘谨。
两人相互看了看,最后由丁宝桢说道:“殿下,我们现在才明白自己以前忙忙碌碌的半辈子算是白活了,现在犹如重生了一般,当然高兴了。”
程宇华带着两人来到一旁的椅子上坐下后,听到丁宝桢这样的回答,知道他们是在了解了南宁的情况后,找到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对于他们的改变,程宇华也为他们高兴。沈建章在原史没有留下什么资料,所以他也就没有了什么比较,但是他却知道,丁宝桢不仅因为自己的插手,会比原史多活几年,而且还会在融入南宁之后,比原史会有更大的成就。
感慨了一番之后,程宇华说道:“以前的努力,也不能说白做了,至少四川繁荣起来了,百姓获益了。不过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今后你们只会更加忙碌,为百姓,为国家花费更多的心血。”
等程宇华刚说完,两人又相互看了一眼,先施了一礼,然后齐声道:“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程宇华起身将两人扶起,等三人都重新坐好后,才疑惑的问道:“你们难得过来一趟,为了什么事吗?”
丁宝桢没有直面回答,而是反问了一句:“殿下,我们是不是马上就要北伐了?第一个目标就是四川和贵州?”
听了丁宝桢的反问,程宇华也不得不感叹对方毒辣的眼光了。虽然即将北伐的风声已经传了出去,但是他却没有在他们两人面前提过,而且他也相信他们肯定没有其他渠道了解战争的大致计划,如今丁宝桢仅凭着很少了一点信息,就猜出了进攻方向,这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了,只有了解了全局的人,才能明确这一点。
虽然还没有正式向内部公布战争计划,但是现在也没有必要和丁宝桢打马虎眼了,所以程宇华点了点头,算是回答了。
得到了程宇华明确的回应,丁宝桢立即高兴了起来,说道:“殿下,四川物产丰富,民殷社安,确实要及早拿下来。不过以臣看来,夺取四川不必大费周章,就臣和沈大人两个就可以了。”
听了丁宝桢的话后,程宇华不确定的问道:“就你们两人?你们虽然督川多年,对那里很了解,门生故旧也有一些,但是四川那么大,清军也驻扎了好几万,而且据我们的情报所知,那里的军方大部分主官对清廷都很忠诚,如果不派军队进攻的话,怎么拿得下?”
丁宝桢也知道程宇华为什么会这么问,但是他毕竟在四川为官多年,可以说那里现在的一切,都有着他心血,所以他不想看到这一切由于战争而毁掉。而且着自己对四川的了解,他有十足十的把握,不动刀兵就拿下来。
由于急于说服程宇华,所以他没有立即解释为什么仅凭他们两人就可以拿下四川,而是一再保证道:“只要殿下信得过我们,我们可以在两个月内,不动一兵一卒就将四川完整的交给殿下。”(未完待续。)




1881铁血中华 第一百六一章丁宝桢的秘密
对于丁宝桢的再三保证,程宇华没有立即给予回应,而是仔细思考了起来。
丁宝桢在满清那个大染缸似的官场里浸淫了大半辈子,督川十来年,能够将四川治理出现在的大好局面,肯定是有一些特殊手段,或者是有某些不被外人所知的依仗,否则他是很难在四川站稳脚跟的,就更别说后期的游刃有余了。
丁宝桢在的时候,驻川清军和官员都以他马首是瞻,一团和气,但是现在丁宝桢已经离开了,而且是告老还乡养病,再也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了,人走茶凉,现在别说是去鼓动他们反清了,就是还能有多少人愿意见他,估计都不会很多了。
而且据军情局汇报,由于四川是赋税重地,所以清庭在任免它的人事上,很是花了一番心思,选取的基本上都是一些死忠份子,现在要是贸贸然的派他前去统战,恐怕不仅不会成功,反而有被抓起来报功的风险。
不过按照丁宝桢的老到和阅历,既然他自己主动提出了有办法做到,那么程宇华相信他自己肯定也是仔细权衡过的,而且根据他对丁宝桢的了解,丁宝桢也不是那种冲动的人,不可能因为初来乍到,急于争取一个投名状而强行所为,所以他打算先听听丁宝桢的解释再做决定。
程宇华沉吟了一会,然后对着站在一旁的刘玉林吩咐道:“刘大哥,你去将许大人、赵参谋长和寇局长一起叫来。”
等到刘玉林离开后,程宇华才向丁宝桢两人说道:“两位先等等,等许大人他们到了之后,再详细说一下你们的计划。”
虽然对程宇华没有立即答应感到有点失望,但是丁宝桢两人还是很高兴的。程宇华能够叫来许言诤他们,就表明了他已经很重视他们的提议了,而且如果能够得到各部门的协助的话。他们的计划的成功性也会大大提高的,因此他们也就安心的等了起来。
1...5051525354...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