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魏晋干饭人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郁雨竹
朝廷南逃过一次,就是赵含章都心痛路上和丢在洛阳的财物,更不要说其他大臣了,他们未必愿意再离开一次。
她是站在历史后面回头看,所以明确的知道迁都是正确的,但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的人,能有如此见识和魄力的不多。
赵含章看了傅庭涵一眼,沉思起来,“洛阳现在的人也不少,要是能迁都,能活不少人。”
很多百姓都要跟着朝廷迁徙,要是迁都,洛阳的百姓起码能迁走一大半,虽然这样会失去洛阳地利,但保存了人,也保存住大晋火种,刘渊就是攻进洛阳意义也不大。
他们想打洛阳,不就是因为洛阳是大晋的都城,攻下洛阳,拿住晋帝,就相当于灭了晋国,他们也就顺理成章的代晋而立了。
赵含章心思电转,最后深深地叹息一声,“可惜我们话语权不大,说的话不管用,不然倒是可以上书请朝廷迁都。”
虽然这么说,但第二天祭祖后,赵含章还是特意走到赵铭身侧,提起此事,“叔祖若能上书建议迁都,皇帝或许会很欣慰吧?”
赵铭不为所动,“皇帝欣慰与否重要吗?族长如今在京中的处境并不是很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赵含章便正色道:“迁都或许是大晋和洛阳百姓唯一的机会了,一旦匈奴军攻入洛阳,全天下的百姓都不能幸免。”
赵铭这才看了赵含章一眼,“你早这么说不就好了,为何一定要先小情再说大义呢?”
赵含章:“……”
不过赵铭转而就理解了她,道:“此事无用,族长不会得罪东海王,东海王不答应迁都,谁提都没用。”
话是这样说,但他还是给赵仲舆写了一封信,提及现在洛阳的危急,历数迁都的好处,希望他和朝廷诸公考虑一下此事。
赵仲舆收到信时,正是朝中关于迁都一事激辩最厉害的时候。
苟晞也上书请求皇帝迁都,连地址都给他选好了,就在仓垣。
而仓垣就在豫州境内,换了一个地点,但兜兜转转还是在豫州里,距离汝南郡还是很近。
苟晞为何那么坚持迁都豫州呢?
因为豫州为中原之中,都城在这里,四方来援都更迅速,更不要说豫州也一直是大晋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
洛阳就一直在豫州边上,甚至它也一度属于豫州。
皇帝也觉得仓垣好,但东海王不同意,认为他这是为了挣脱他的控制,而朝中公卿也有大半不同意。
上次离开洛阳是被裹挟着出城的,不得不出,再回来时,家中钱财尽失,有的连宅邸都被烧了,如今好不容易回归正轨,他们自然不愿意再走一次。
赵仲舆见状,便按下了心思,没有上书提及此事。
赵铭尽人事,听天命,他已经提了,赵仲舆是否上书,朝中诸公是否接受这个建议就不与他相干了。
他不是晋臣,看得开的很,所以信写完就丢开手了,并不烦心。
赵含章也是,她已经尽了她目前能使出来的力,剩下的就看天意吧,她每天也很忙的呀,先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再说。
虽然孝期不用四处拜年,但赵含章依旧很忙,刘渊的匈奴军就跟一柄利剑一样悬在她的脑袋上,所以过完初三她就跑到军营,哐哐哐的叫众将士加紧训练,“赶紧起来,都不用你们下地干活儿,训练还不积极,匈奴军要是再南下,你们就这么躺着让他们砍吗?”
把军营闹得鸡飞狗跳,练得众将士眼冒金星,赵含章也跟着累得不轻才回家。
她还不能休息,还得做教桉,不错,过完初七她就要去学堂里给孩子们上课了。
站在课堂上,低头看着学堂里坐着的大小学生,年纪最大的一个是她军营里的什长,二十三岁了,此时他正盘腿坐在最后面,和一群七岁到十二岁不等的孩子一起仰头看着她。
赵含章啧了一声,干脆丢下手上的教桉,问道:“为什么你们会混在一个教室里?”
“军中来学认字的不能单独成一班,外头年纪大的少年和青年不能独成一班,年纪相彷的不能组成一班吗?”
坐在一边旁听的赵程掀起眼皮看了她一眼后道:“分了,这些是因为成绩不错,所以得到的奖励,也只有这一天而已,明天他们就各回各班,你今天就忍忍吧,”
赵含章:“……所以我是奖励?”
赵程点头。
赵含章和学生们对上目光,突然展演而笑,很高兴的道:“原来你们是我西平的才俊,那我更应该好好教你们了,此教桉已经不适合,我随性而来吧,有什么不懂的,你们举手问我。”
学生们顿时星星眼看向赵含章,觉得女郎好好呀,就是当先生都如此的体贴温柔。
赵程:……
赵含章道:“我偶然看过两本书,其中一本由三字组成,一本由四字组成。”
“两本书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最适合初学者认字,一本叫《三字经》,一本叫《千字文》。”
这两本书都没有凋版,胡锦还在努力中,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把《三字经》刻完,所以目前存世的只有赵含章手上她和傅庭涵默写出来的手抄本。
赵含章直接在黑板上写下《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黑板和粉笔都是傅庭涵弄出来的,这样更方便教学,当然,一开始并不是因为这个。
只是因为纸张难得,有时候他要进行大量的验算,手上就没有轻重,毛笔很不适用。
所以他就给自己做了一面超大的黑板,又做了不少粉笔,有些验算他就在黑板上算了。
赵含章一见,当即就给学堂里的师生配备上了。
赵程为什么在赵含章提出那么多教学要求后还留在这里,黑板和粉笔占一大功劳。
赵含章笑吟吟的问,“这两行字,你们认识几个?”





魏晋干饭人 第260章 蒙卦
第260章蒙卦
他们学了不短时间,赵含章写下的这两句话,他们全都认识!
虽然如此,赵含章还是带着他们念了一遍,然后道:“这两句话你们都能理解吗?”
大部分人都一脸迷茫,剩下的,尤其是年纪稍大一些的孩子直接点头,“是说人生来便是善良的”
赵程在赵含章写下这两句话时便坐直了身体,他目光炯炯的盯着黑板上的字,听着她和学生们解释什么是性本善。
同样来旁听的赵宽等人也很感兴趣,课后忍不住议论起来,“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还未有定论,三娘怎么直接定论了?”
“这不是定论,”赵程瞥了他们一眼道:“这只是一个看法,你们也可以写一本书,然后以此启蒙学生。”
写书,岂是那么容易的?
赵程已经起身,招手叫来赵含章,向她伸手。
赵含章立即乖顺的把书奉给他,赵程一边翻看一边问:“这书是谁写的?”
“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
赵程皱眉,“如此名士,我为何未曾听说过?”
赵含章没说话。
赵程大略读了一遍,皱眉,“怎么有缺行?”
因为那上面写的人还没出生,而她又暂时找不到好的典故代替上,所以就只能暂时空着。
赵含章道:“我忘了那几句是上面,所以没有写。”
这在当下也是很正常的事,也是因此,知识才显得尤为重要。
赵程却很不高兴,道:“别的书也就算了,这书如此朗朗上口都能忘记?”
赵含章一脸无辜的看着他。
“罢了,那书你是在哪里看到的,与谁可以再借阅得到?”
“那书本来就是家中杂书之一,不知是谁从哪里买来的,我小时候偶然看到便记了一段,”赵含章说谎面不改色,道:“南下回乡时,我就收在了箱笼里,和众多财物行李一起遗失了。”
赵程心痛不已,黯然道:“多少典籍传承皆毁在了战乱之中。”
赵含章赞同的点头。
赵程就扭头看向赵宽等人,“所以伱们不要总是想着玩乐,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多抄抄书。”
“抄书不仅能让你们再记诵一遍,或有更深的见解,也能留下更多的典籍,要真遇上战祸,谁知道你们手中的手抄本将来不会是唯一的一本呢。”
赵含章连连点头,深以为然,也鼓励道:“兄长们辛苦一遭,将来说不定能名垂青史呢。”
赵宽等人面如菜色,作为学生,不管是未来的,还是现在,抄书绝对都不是很受欢迎,尤其是这种整本整本的抄写。
三字经赵含章做了删改,但千字文却是照搬出来了,她和赵程道:“叔父,我认为所有进学的学生都要学这两本书,还有庭涵写出来的算术,学完这三本,学生们也就启蒙结束了,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意愿分级教育,是要转而去学别的手艺,还是继续读书。”
赵程翻了翻她递过来的千字文,惊诧,“这也是王应麟写的?”
“不是,这是周兴嗣写的。”
这一位可比王应麟早多了,再过一百五六十来年,他应该就出生了。
赵程看得入迷,赵宽等也凑上去看。
半晌他叹息一声,合上书递给他们,看着黑板上的两行字道:“总结之精辟,非博古通今者不能成。”
他扭头看向赵宽等人,问道:“人之初这两句话,你们知道最早出在何处吗?”
赵宽和兄弟们对视一眼,最后不得不在他们的目光下硬着头皮上,“应该是出自孟子的‘性本善’论,公孙丑.上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赵宽在赵程的目光下停下了话,低头道:“学生知错。”
赵程面无表情的看了他一眼,扭头看向幸灾乐祸做壁上观的赵含章,“你认为呢?”
赵含章一呆,在赵程越来越不善的目光中磕磕巴巴的道:“最早的话,出,出自周易?”
见赵程面色微微和缓,赵含章这才继续道:“周易的第四卦蒙卦,说‘童蒙求我’说的正是启蒙之事。孔子曾点过此卦,说‘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这和性本善有何关系?”
“怎么没有,这是比喻,”赵含章道:“新生之儿就如山间流出的泉水一样清澈透亮,也是天真无暇的,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天地依据。”
赵程点头,然后说他们,“读书从不用心,一到用时就腹中空空。”
他道:“蒙卦,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见他们眼中迷茫,不由大怒,“虽然我未教过你们周易,但如此重要的书你们也没读过吗?”
赵宽几人低下头。
赵程就扭头看向赵含章。
赵含章顿时有种初中时被语文老师盯着的感觉,她下意识的道:“这是说初六处‘蒙’之始,宜受启蒙教育,才能端正品质,免犯罪恶,不至于身罹桎梏。”
她顿了顿后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此两句皆从蒙卦中来,说的都是启蒙教育之重要性。”
赵程欣慰的点头,瞥眼看向赵宽等人,幽幽地道:“三娘且比你们年幼几岁呢”
赵宽几个都涨红了脸。
“你们武功比不上她,连文治也不及,要你们何用?”
赵含章见几个少年脸上都快要滴血了,斗胆道:“叔父啊,蒙卦上还说了,击蒙,不利为寇,您对兄长他们太过暴烈了。”
说罢转身就跑。
赵程气得不轻,但又不能去追她,只能扭头盯着赵宽几人看,“为师很暴烈吗?”
赵宽几人连连摇头,脑袋都快要摇掉了。
赵程脸色这才好转了点儿,哼了一声后道:“周易太难,所以你们没有兴趣,我便也不强求你们学习,但还是应该读一读的,这上面的道理你们若能参悟一分,这一世便够用了。”
“三娘还是你们妹妹呢。”
赵宽几人羞愧不已,纷纷应下。
(本章完)




魏晋干饭人 第261章 学习小组
第261章学习小组
赵含章读周易却是在上了大学后读的,赵和贞小姑娘虽然也读过,但兴趣不大。
她读周易并不是为了通俗的算命之类,而是那段时间太过迷茫,她想要从哲学上找到自己的归处。
而周易是“大道之源”,虽然拗口难懂,但她当时就是自虐一般的想要为难自己,所以愣是读了下来,还背了下来,钻研了很久很久。
赵含章给赵程提完意见,一路跑回县衙,和傅庭涵道:“我的三字经和千字文都成功吸引了程叔父的注意,有他在,后面推广问题不大。”
她哼哼道:“我就说这两本书做启蒙书好嘛,他们之前看都不看就直接否决了。”
傅庭涵:“恭喜你。”
见他清清冷冷的,赵含章就凑上去同情的道:“你的教案就只有你能教了,毕竟他们也不认识阿拉伯数字。”
傅庭涵抬起眼眸,这才多了些表情,含笑道:“伱不也可以吗?”只是小学的教案,很容易的。
“呃,”赵含章挠了挠脑袋,“倒也不是不行。”
于是下午赵含章就和傅庭涵一起去了学堂。
被选出来的优秀学生依旧坐在教室里,非常荣幸的成为第一堂课的听众。
这一次,赵含章坐在了赵程身边,他还在翻看千字文。
三字经很短,他已经通读过一遍,上面用到的典故很多,但都通俗易懂,赵程只读一遍便看懂。
很简单,但要想写出来却不容易,毕竟要从这么多书中将其归纳出来,还要写得朗朗上口,又要兼顾常用字启蒙的用途。
而三字经配合千字文使用,基本上把他们这一生会用到的绝大多数字学完,还能学会不少知识。
赵程一边读一边感叹,同时还在心里将他知道的名士翻了一遍又一遍,实在没有一个人符合赵含章所说的两个人啊。
可见这世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山野之中不知还躲着多少隐士高人,而在红尘里的人不过略略读了几本书便已高傲不已。
赵程虽然看着千字文,却能分出一缕心神来听外界之言,所以听到傅庭涵道:“算术难学,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字难识,一个壹字就已经难住了不少人,所以我今天要教给你们的是一种新的数字,它会让你们更快,更便捷的进行计算,我希望你们能认真的学这门课程。”
他道:“数学是世间万物最通俗的语言,我们或许听不懂彼此的语言,看不懂彼此的文字,但用数学,一定可以交流。”
赵程有不一样的意见,但这是课堂上,所以他没有提出反对。
然后他就看到傅庭涵写了一行他不认识的符号,然后开始教大家辨认,“这就是1,这是2”
学生们跟着辨认了一遍,非常的简单,不说赵程几个,连课堂上的学生都能全部单独分辨出了。
虽然可能还不太会写。
傅庭涵也不要求他们马上能写出来,第一堂课嘛,他可以说得简单点儿。
当然是他认为的简单,毕竟是才读三个月书的学生,即便他们在学堂里已经算优秀的一拨了,对于傅庭涵授课的内容依旧半懂不懂。
赵含章也觉得傅庭涵说的很简单,还问赵宽几个,“听懂了吗?”
赵宽几个颔首,“自然。”
也就是把数字换算一下,有什么难的?
赵程也不觉得难,但他毕竟当过多年的老师,他知道什么阶段的孩子应该学习什么阶段的知识,他瞥了他们一眼,没说话。
傅庭涵也当老师很多年,虽然没教过小学生,但人的眼神能表达出很多东西,他现在就看懂了他们眼中的迷茫,于是他顿了一下,转着手中的粉笔问道:“很难理解吗?”
学生们一起点头。
傅庭涵静静地看着他们,他们就又下意识的摇头。
傅庭涵微微皱眉,赵程已经冷声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们又是点头,又是摇头,糊弄谁?”
学生们羞愧的低下头。
傅庭涵便合上教案,想了想后道:“那就从最简单的开始吧,从一加一开始。”
教育是循序渐进的长久之事,非一日之功,虽然这和他从前带的学生区别很大,但傅庭涵愿意拿出更多的耐心来。
相比于赵含章拿出来的两本启蒙书,赵程对傅庭涵的教案兴趣不大,所以他听过就算。
赵含章失望的目送他离开,没敢勉强他,只能拉住赵宽几个兄弟,“宽兄,我们说说话吧。”
赵宽:“说什么?”
“我记得他们的术数就是宽兄教的?”
赵宽点头。
“不打算和我们学一下新的数字吗?”赵含章道:“教育嘛,书同文才行啊。”
赵宽皱眉,“这个还不知优劣”
赵含章已经拍板道:“就这么定了,不仅西平县,将来上蔡县也如此,术数课上主要用阿拉伯数字,认字课上要学习用阿拉伯数字对照汉数字。”
“接下来的时间不仅庭涵,我也会留在此处任教,几位兄长就和我们学,只有我们学会了才好教学生不是?”
赵宽很难理解,“你们为何要创一套新的数字?全面代替是很困难的事,万一教到一半不适用”
“不会出现不适用的情况,”傅庭涵道:“这也不是我们创造的,我们不过是借用了阿拉伯人的数字罢了。”
赵宽歪着头想了想后问道:“安息那边的人?你还见过那边的人吗?在长安见到的?”
一旁的赵良忍不住感慨道:“如此乱世,没想到还有西域的人能到大晋来,庭涵,那安息人什么样,果如书上所说异于常人吗?”
直接定死了他在长安见过阿拉伯人的事。
傅庭涵半晌无言,他总算知道为什么他们对赵含章拿出三字经和千字文丝毫不怀疑了,因为他们会脑补。
“先别说废话了,走,我们组个学习小组,”赵含章拉上目之所及的所有兄弟,“学里的先生不够用啊,可惜很难招募到先生,唉,铭伯父要是同意族中的姐妹们来教书就好了。”
赵宽只当没听见。
赵含章却已经主动提及,“宽兄,我记得你有个妹妹”
“她定亲了,六月就出嫁。”
“这不是还有五个月吗?行,她不行,那你还有个小妹呢。”
赵宽:“她才十二岁!”
赵含章:“我也才十四,哦,不,快十五了,但这不重要,有志者不在年幼嘛,堂妹学识不凡,而学堂里的孩子都要从最简单的学起,她来教他们,绰绰有余。”
? ?明天见
?
????
(本章完)




魏晋干饭人 第262章 快到碗里来
第262章快到碗里来
赵含章会提出让赵家的女孩进学堂来教书,是因为在坞堡过年时,亲戚女孩子们上门来做客,她们提及能够在县衙里做事的范颖,眼中满是羡慕。
范颖被救回来后在坞堡住过一段时间,加上她曾是范县令的女儿,和坞堡里一些小女孩本就是朋友,那一次经历让她们感情更好了点儿。
明明是同龄,或者差不多大,范颖已经在县衙里自力更生,能够为百姓谋福祉,而她们却只能留在坞堡里等待出嫁或者说亲。
女孩子们也是很不服气的。
她们不敢和赵含章比,因为这个姐姐妹妹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她们难以企及的高度,有她们没有的本事。
但和范颖比,她们还是敢的。
所以老宅的人因为守孝不出门拜访亲戚,亲戚小姑娘们就相约上门。
赵含章看到她们眼中的羡慕和渴望,就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了。
她现在缺的是岗位吗?
她分明缺的是合用的人才。
只要能用,管她年纪大小,是男是女。
如今西平县是赵含章做主,县衙里也有两个女吏,赵宽倒能与女子平常共事,但一想到那女子是他妹妹,他就有些不能接受,因此许久不同意。
赵含章叹息道:“在她们出嫁前,若能在县衙和学堂里管事,对于持家之道必更有体会,也就不惧将来去了夫家被欺负,宽兄为何就是不肯答应呢?”
赵宽就沉思起来。
赵含章见他终于心动,忙道:“也不必她们做太累太复杂的事,就从教授学生开始,认一些字,会算些数就行。”
赵宽:“学堂刚开办的时候,三妹妹请叔父和我们时也是这么说的,然而现在我们不仅要打理学堂,现在还要给你修书画图。”
夏侯仁的那些文稿和画稿还在整理,十一叔祖完全沉浸在其中,但他人力有限,于是族中不少子弟都被他抓壮丁。
赵宽画艺最好,是被抓得最多的一个,好累的。
就这,他爹娘还想让他跟在赵含章身边,取代汲渊和常宁,天知道他现在有多害怕见到赵含章。
他已经忙得连朋友都很少见了,若是家中有人能转移父母的注意力而且赵含章说的也不错,妹妹们若能出来历练一番,以后嫁人也不会太被欺负。
自己说服自己后,赵宽道:“我可以替你美言几句。”
赵含章就懂了,这得她自己去提,他会从旁协助。
赵含章给了他一个赞赏的目光,“宽兄真是一个开明疼爱妹妹的好兄长。”
赵宽全盘接下她的夸赞。
1...7778798081...2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