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路无疆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沧海而立
官路无疆 1004 有利可
官路无疆 - 1004 有利可图
“那你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做什么?”
“我们镇政府的工作主要是围绕煤窑为重点,而对砖窑没太注意,在三江省,煤矿是监察重点也是当地经济支柱,而小砖窑相比是微利企业。”
“那你们一开始就知道砖窑存在严重问题?”
“这个…我们确实知道黑砖窑的存在。”
这就让曾家辉明白,一开始知道实情的基层官员并没有认为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包工头虽然在逃,但窑主蒋正丰被逮捕,案情很清楚。对此,责任归属的追问可以进行。调查组已正式介入调查其间政府官员的履职情形,目前接受调查的官员几乎涵盖砖窑管理所涉的各个部门,达几十余人。
蒋正丰的妻子张梅,一度冀望于以指控基层官员的渎职,来为丈夫求得一线生机。她见人就诉说相关职能部门的不作为。她还出示了镇派出所在事发后索取办案经费的收据、镇国土资源管理所的行政处罚单,以及有关部门出具的限期整改单。
“我们出事后,花了十来万块钱了。”
蒋正丰的妻子说,这笔钱中的有给派出所的,有的用于给工人发放工资、购买衣服和医药费,其他费用包括工人的吃饭及其他开支。
此外,她还抱怨说,“砖窑早该有证了,就是官方收钱不给办。”
“具体有指哪些官方?”
“每年国土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来收费,仅今年初,我们就给了矿管所五千元罚款,他们不但没开收据,还说罚款数额是一万,并一直催缴。我手里可是有不少那些干部的渎职证据。”
“拿出来看看行吗?”
“这要等到案件庭审时我才能出示。不能给你们看,我们还要在这里生活,惹不起他们。”
“我们正是调查这些而来的。”
曾家辉认真的说道。
可她还是坚持不拿出来,“你们调查完了就走了,我们却一直要在这儿生活。”
这些证据无疑令相关人员如坐针毡。
就在次日,镇派出所退还了蒋家几万元的经费,并收回了收据。
面对曾家辉的调查问话,该所所长承认:“分管该区域的片警一次未去过砖窑,是重大失职。而事发后,该派出所工作不力,在解救工人过过程中致使有几名工人逃散。”
调查下来,发现大量黑砖窑所在地的派出所,他们之前明知黑砖窑内有大量外来民工,却在告知承包人要办暂住证后再未过问此事。这就值得让人深思了,那些被虐的民工度日如年,派出所为何不查问?
派出所不查问,地方政府也就装着视而不见了,他们甚至声称,因为暂住人口办证收费的取消,各基层公安局招聘的查证人员因无法供养被解散,而基层派出所人员稀少,盘查空挡由此出现。而且在调查中了解到,以前也有个别派出所的人员主动行动,很想做出些成绩,可查问下去,还因此受了上级批评,想立功而惹了麻烦。
而另一位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刚在曾家辉的询问下,承认罚款的事实存在,“最多的时候有十一家部门收砖窑的费用。”他还列出了诸如农业、工商、水利、安监等部门。
“你们就只收费或者罚款了事?”
他自称苦衷,“在砖窑主不配合执法、拒不执行关停的情况下,罚款也许是比较可行的方式。”
而镇环保所提供的资料显示:早在多年前,国家经贸委已经明令取消乡村砖瓦轮窑、立窑项目。
“那你们为什么没取缔这些砖窑呢?”
“我们去取缔过蒋正丰的砖窑,但缺乏执法能力,只能下发停工通知。”
“事件爆光之后,你们也去处罚过?”
“去了,但没处罚,因为窑主当时不在。”
陪同调查的县里官员则表示,“虐工人的主要原因,归因于窑主和包工头人权意识太淡薄。”
“为啥如此说?”
曾家辉总喜欢多问问。
“因为在贫困的三江省农村,国家推行的空心砖等新型建筑材料村民往往无力购买,而低廉便宜的实心砖一直受追捧,上面的有关政策从全局考虑,但具体到基层,有时与实际情形不相匹配。”
曾家辉点头,倒是觉得有利可图,正是黑砖窑长期存在的土壤。
调查中,曾家辉找了一名叫周权的劳工了解情况。周权与一个同乡外出打工时,在三江火车站被“职业介绍所”诱骗到三江石城黑砖窑干活,从此沦为奴工的。
周权不是三江省人,二十多岁的年纪,虽已获解救,但周权在曾家辉面前,还是显得怯生生的,黑黑的脸庞,消瘦的身材,在凄风冷雨中更显得单薄,他笔直地站着,脸上肌肉绷得紧紧的,身子却不停地发抖,不知道是因为天气阴冷还是过于紧张,他告诉曾家辉自己一同出来的那名老乡,也是进了另一个黑砖窑,至今还下落不明。
“你为什么想到三江省打工?”
曾家辉的问题虽然平常,但总会让人有些不知如何作答。
“我和我的伙伴本来是要去沿海打工,那边有亲戚。”周权语速很慢,经常说几句就要停下来回想一会儿,“可我们到了三江火车站,钱包掉了,路费不够,就在附近打工。”周权告诉曾家辉,他们打了一个月的临时工,挣的钱不多,而且很辛苦,攒了一点钱之后决定离开。
“为什么又没离开呢?”
“五月的一天,就是五月,具体哪一天记不清了,”周权的声音突然有些颤抖有,“那天,我和老乡拿着行李刚到火车站准备买车票,就有人立刻问要不要找工作,还说不收中介费,工作条件非常优越。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于是,我们就跟着介绍人,走进了火车站旁边的一个人才交流中心……。”
老实善良的周权显然至今还不知道,三江火车站周围这些以家政服务部、人才交流中心等名目出现的所谓职业介绍所,其实主要是替黑砖窑、黑煤窑等寻找奴工,甚至还替一些卖淫场所拐骗妇女。这些黑职介每骗到一个人,能得到几百元的“人头费”。
后来的情况自然是周权和他的伙伴就被黑职介送到了石城县,各去了一个黑砖窑,从此开始了暗无天日的奴工生活。周权工作的那个黑砖窑规模不大,总计有工人二十几个,全被圈在砖场里,有打手看着,哪也不能去。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起床干活,干到上午八点钟才让休息一会,吃玉米渣熬的粥和颜色发黑的馍。吃完早饭接着干活,一直到中午十二点吃带石子的小米稀饭和干硬的馒头,几乎没有菜。此后就一直要干到晚上八点钟才能吃晚饭,晚餐和中餐几乎没有差别。
他们好在还算一日有三餐,这与曾家辉在黑山村蒋老板那儿的情况有点小区别,那儿可一天只能吃两顿饭。
在砖场里,周权他们被随意打骂,打人的除了包工头,还有他们手下的打手。周权告诉曾家辉,打人者几乎都是上来就拿砖坯拍。不过,周权自称比较老实听话,所以较少被打骂,“他们一直觉得我傻,我也不说话。”
“其他人呢?”
周权回忆道:“有个叫小石的奴工几乎天天被打。小石来自江南省,与包工头是老乡,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对老乡还那么狠。我到砖场就看到一个被打伤的人在卧床。直到我们被解救的时候,他也没爬起来过,就那么天天的躺着。”
“你们的工钱呢?”
“每个当月发工钱的时候,窑主都说要给工资,先让大家开心一会儿。但随后老板又说,大家不需要花钱,先记在账上了。”
“有人来查过砖厂?”
“我在黑砖窑期间,当地派出所曾经来查过两次,几乎就是例行公事。我的身份证在以前打工期间丢失,属于无身份证明者,但警察也并不在乎。警察每次来之前,包工头都会事先知道。他告诉我们,如果警察问起收入,就说每月工资一千五,还要说没有遭受过打骂,否则后果会很惨的。”
周权还说他自己胆小怕事,每次被询问时都按照包工头的话说了,警察就不再管。不过他记得警方第二次检查时,还是有两个工人说了实话,结果警察把他们带走了,但对砖场并没有做任何处理。
“你后悔了?”
曾家辉既像是问话,又如谈心一般的道。
“我当时确实后悔过,那天我要是也说实话就好了,也许警察就会把我带走。”周权点头说道:“也就在那两个人被带走后几天,窑主亲自出来说话,问谁还想走?只要想走就可以走。”
“哦,那你觉得是机会了?”
“是的,我当时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站出来说我想走。”
周权回忆道。
“具体是什么时候的事?”
曾家辉一边问,还不时的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
官路无疆 1005 一语中的
官路无疆 - 1005 一语中的
周权想了一下,“也就是五六天前的事吧。”
“哦?”
曾家辉明白了,那个时间正是调查组进驻三江省的时候,看来就是在整治非法雇佣劳动用工和打击“黑砖窑”专项行动进行督察和指导之际,下面的黑砖窑倒是“放人”及时,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隐情?
“所以你就真的能走了?”
“嗯,可刚出厂里,就有人上门查砖窑了,我们就被带了过来。”
原来如此!
看来窑主们还真是得到了消息,只是消息略偏晚了一点点而已。
几天来,石城县委宣传部已经记不清接待了多少批记者。石城县瞬间成为全国的新闻热点,整个宣传工作甚至一时无法反应过来。
“其实石城县的砖窑并不是三江省最多的。”
在调查组面前,石城县委书记高原明略带委屈地告诉曾家辉,“目前全县的砖窑,不论合法的还是不合法的,都在停工整顿。”
引发此次事件的砖窑,就是曾家辉卧底的那个处在石城县一个叫黑山村的砖窑,蒋老板只不过是一个前台所谓的老板而已,真名叫蒋正丰,后面真正的老板是他的父亲蒋文化,虽然只是这个黑山村的村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但却是一个小人物干大事业。惹出了这么一个大事件,这个砖窑是一个无任何手续的非法砖窑。
蒋正丰承包着黑山村山头,遂于六年前开办了砖窑,从山上挖粘土烧砖。据村民说,由于蒋正丰不懂行,头两年并没有盈利,还欠了几十万元贷款。蒋正丰后来才想到了非法用工这一个办法。
正常情况,开一个砖窑,窑主负责办理各种手续,并建好砖窑,添置各种机械设备,大约需要先期投入四五十尤万元,属于投入较低的行业。整个制砖流程包括:用铲车挖取土、用传送带将取来的土填到制砖机里、用制砖机压出砖坯、将砖坯晾晒、晾好的砖坯送进砖窑、烧窑、出砖。整个流程中,除了烧窑需要掌握火候,要求较高技术和经验,其他几乎都是简单重复的力气活,劳工进入门槛很低。
三江省地处黄土高原,粘土随处可寻,气候干旱少雨且地势多为坡地,土层可以逐层挖掘利用。同时,三江省煤产量丰富,为烧窑提供了低廉和运输方便的能源。
投入成本少、劳动技术含量低、资源丰富,这三个特点是三江省大量出现砖窑的关键因素。此外,大量富余劳动力涌入三江省,也正好满足了砖窑的用工之需。
其实,砖窑是一个利润空间极低的行业。当地每块砖市场价格在1角至1角2分钱左右,成本则高达7分至9分钱。这意味着,即便是一个成规模的砖窑年获利最多也就30万元,且至少两年后才能收回先期投入。因此,开砖窑要想获利,惟一途径便是压低成本。
在三江开砖窑,由窑主负责办理开窑手续、建砖窑、添置机械设备,供应粘土、煤等耗材,支付水电等支出,烧窑师傅也是窑主自己雇。剩下的力气活,挖土、填料、压砖坯、进砖坯、出砖,窑主一般都包给包工头,由其组织人手来完成。显然,以上诸多环节中,压低成本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是不办理开窑手续,这样可以节约费用。开办一个正规砖窑需要如下手续:同村集体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支付承包金以及土地赔偿金、土地平整费;办理相关证件,包括工商登记、乡镇企业登记、到国土部门办理采矿许可证、税务登记、环保审批、安监审批,公安审查、劳动监察部门审批等。以上环节先期投入总计超过二十万元,每年纳税、各部门年检等也需要不菲的花费。降低成本的第二个手段就是压低劳动力成本。但烧窑师傅有手艺,不能得罪。窑主一般都是每出一万块砖坯支付包工头一笔报酬,由包工头自行分配。由于利润空间不大,包工头为了获利,惟一的选择,就是最大限度地压低那些“力气活”的成本。这才有非法用工产生的利益所在,即使用奴工,尤其是童工、智障工。道理很简单,这些人“听话”、“好管教”。
调查发现,这个砖窑是一个无营业证、资源许可证、税务登记证的家庭作坊式砖窑,建在村支部书记家一墙之隔的地方,而且砖窑的老板就是村支书的大儿子,砖窑建了五六年了,老板下面还有包头工,签定有相关的不合常理的承包协议。调查组获得的石城县黑山村蒋正丰黑砖窑的上百名受害人名单显示,其中来自十三个省份,被抢、被骗、拐卖来而的都占了百分之二十以上,只有近30%是正常用工。
这种情况不是当地没整治过,而是整治当年好一些,过后照旧。打击之后要不了几个月就死灰复燃,甚至比整治前还增加许多。慢慢的当地就不整治了。按调查组下去之后,一些人士所讲,“每次打击都是风头一过,所有的监管、检查就成了走过场。”
由此可见,政府监管的缺位,表明了一个现实: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村地区的小作坊、小煤矿、小工厂等基本处于失察和失控的状态;加之一些干部、公职人员的失职渎职,包庇纵容甚至充当黑后台和“保护伞”,使得一些非法窑主得以为所欲为、滥施淫威,曾家辉在调查中了解到,县劳动监察大队检查一个砖窑,发现有一个外地年仅十六岁的少年,属于未成年人。检查人员当场罚了砖窑两千块钱,并让窑主支付了少年一千块工钱,然后带走准备送其回家。可是,在离开这个乡的途中,这位少年却被“护送”他的一名劳动监察队员私自送到了自己亲戚开的砖窑,而且把人卖了一个好价钱。
这已经构成玩忽职守与滥用职权罪。
为什么官员会失职渎职,甚至与黑恶势力狼狈为奸?曾家辉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些黑砖窑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存在,经营多年后,利用地缘、血缘和业缘关系,已经形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经济、行政乃至司法。近年来,尤其是税费改革之后,农村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原有社会结构已经大部分解体,部分乡村社区出现“权力真空”。在这些家族势力、黑恶势力的强势面前,农村的基层治理逐步丧失效力,甚至成为黑恶势力的附庸和其做大做强的“帮凶”。他深切地感受到,在三江省这个现实世界里,劳动力价格的绝对下限,取决于最基本的人权能否得到保障。这决定于政府在其神经末梢能否有效行政,决定于一个社会能否自我维系基本的道德底线。
最为令他痛心的是,在三江省的黑砖窑里,许许多多被奴役的劳工们,最真切地体验到了两者缺失带来的苦难。
在黑山村黑砖窑的调查中,曾家辉离开村子时,一对中年夫妇站在村口拦住了他,这是黑山村本地村民。一年前他在当地一个煤矿打工时受伤,矿主置之不理,他的工资和医药费至今分文未得,“我们比砖窑里的那些人也好不到哪儿去,我们的事能解决吗?”
他似在问曾家辉,又似在喃喃自语。此时,天空还下着雨,沥沥的雨声中,他的声音几乎难以听闻。但曾家辉还是听了个清清楚楚,他点头道:“一定会解决的。”
两天之后,黑山村所在的当地镇党委书记、镇长已到有关部门接受调查。核心原因是蒋正丰黑砖窑就开在他们主政期间,而且乡里的部分干部和村民证实,“蒋正丰的黑砖窑根本就没取缔过,都被钱给买了。”
三江省召开了全省进一步整治非法用工、打击黑砖窑专项行动及督查工作会议上,省政府在会上对“黑砖窑”事件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黑砖窑事件的一个重要教训在于“没有敏锐把握络、媒体的舆论动向,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
虽然这一反思尽管来得迟了一些,但一语中的。
媒体一下子就敏锐起来了。
电视节目影响不断扩大,随着络的介入转载,全国范围内更加关注。
此后几天内,全国媒体迅速介入。黑砖窑事件成为国内各大门户站的头条新闻,在舆论的高度关注下,接下来是一系列高层领导对黑砖窑事件做出批示。随着官方态度的明朗化,媒体对黑砖窑事件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在此后长达一个星期的时间里,黑砖窑事件始终占据着各家媒体、站的头条新闻位置。
官路无疆 1006 回味感觉
官路无疆 - 1006 回味感觉
曾家辉知道追逐这层层迷雾下的真相还有一个过程,黑砖窑事件中存在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这些事很多。比如,一是为什么有的民工要违心的声称自己是自愿的?难道是因为胁迫么,似乎不像,因为他们被解救了。这是否说明这次解救会与往常一样,要不了一年半载又会死灰复燃?二是那位村支书,他的大儿子没有办理任何相关手续,长期非法开设砖窑,他不能说自己不知道。经常有乡镇干部和部门的工作人员到他家去,也不能说他们看不到砖窑的存在,却没有一个人向上级或在单位正式场合提及过此事。这说明了什么?三是曾家辉代表调查组见到了村支书,可媒体记者却是被村支书一再拒绝,这说明他知道此事的后果。石城县有关部门说曾多次检查过黑砖窑,蒋正丰的黑砖窑却能在几年时间里如此严重地非法用工却相安无事,直到事发,执法部门难逃干系。四是事件发生后,按理讲应把受害窑工安全护送回家,可那些呆傻的窑工家庭地址都弄不清楚,他们如何能安全回家。
随着案件的逐步明朗,疑问也越来越多。全国媒体是更加关注,上千名孩子哪去了?残疾智障人士哪去了?人贩子哪去了?谁为受害者伤痛买单?为何没早发现官窑勾结?哪些官员应为此事负责?
他们要求对调查组长曾家辉进行一个专访。
但这一要求被曾家辉委婉拒绝,“三江省这一事件,有关需要对外讲清的情况,我们调查组已经召开过新闻发布会了………”
京城大报的几名记者可不干,“您是容容姐的大哥,怎么的也得卖点交情吧。”
扯出了曾容容来,曾家辉还真不好驳面了,只能无奈的道:“那咱们可以随便聊聊,但不能说是正式采访。”
自己是调查组长,已经开过新闻发布会,这些记者却要另外问一些问题,自然会有不便之处。曾家辉现在作为一名享受正部级官员待遇的领导干部,这点分寸还是要把握好的。
还好,记者其实跟曾家辉一样,黑砖窑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事情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仍存有一些疑问,只是大家心中的疑问不见相同罢了,“我们现在想确认一下,您为什么想到要去卧底,按说像您这样级别的领导干部,不假外出去查探这种事件是不可能的,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曾家辉笑着摇头,“不能。”
“为啥?”
他还是摇头,总不能说是总理让我“悄悄进村、打枪不要的”干活吧!“反正是去了,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而且杨成记者的报道已经讲了许多情况……”
他只能这样模糊的说道。
记者无奈,知道官员说话总会有顾忌的,不能说的你问也白搭,“杨成的报道只讲了里面的情况,对于怎么开展的等相关方面并未提及,这个他说只能您来讲。”
“这小子也把我架火上烤啊!”
曾家辉笑着感慨,倒并非骂杨成,他实则是指这些记者为了爆点让人关注的料,非要这么问七道八的,看来不说还真过不去了。
“好吧,我尽量回答一些问题吧。”
“谁让您去的?”
“怎么又绕回那个问题了?”曾家辉明明开始已经拒绝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又被提了出来,甚感不爽,但同时也理解这些记者朋友,自己外出那么多天卧底调查,说不出点东西来,估计许多人都会一头雾水。于是,他沉吟道:“这是组织安排。”
“您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
“我的上级组织。”
曾家辉就笑着说得具体了一点,他的“上级组织”这已经比较明确了。
记者会过意来,然后道:“对于黑砖窑,陌生人要想进入厂区,他们有严格的排查方法,您是怎么进去的,又是用的什么身份。”
对这种哆嗦的采访,曾家辉的回答就比较简短了,“这得感谢公安部的安排。”
“具体安排是什么?”
“这你们采访公安部去吧。”曾家辉道:“因为公安这边的任何计划与细节,没得到他们允许的情况下,我不便讲出来。”
记者只得作罢,换了一个话题,“您在里面呆的几天,对劳工们的生活有什么感觉?”
“我有一种窒息感,简直是常人难以想像的那种感觉。”
“啥原因?”
“有味觉上的冲击,也有视觉上的冲击。劳工们住的地方,那里边看不到一丝应当人呆的那种痕迹,就像猪窝一样,很阴暗,很潮湿,墙上还有一些污秽不堪的东西,包括人的排泄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