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皇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风雪蛇
而第二代武将还没有做好接班的准备,这样一来赵惟吉这个本来的编外人员一跃成为了军队体系了最具有威望的人了。
有着打败辽国于越耶律休哥功绩的赵惟吉现在的地位基本就是宋朝第一将领了,这是赵光义最不希望看到却发生了的现实。
本来军人出身的赵宋皇室唯恐再来一次黄袍加身而对武将进行着重重提防,这下倒好了,太祖以后赵家又出了一个威望崇高的军人。
皇室发动兵变的阻力可比非皇室小太多了,更何况赵惟吉从礼法上来说本来继位的顺序也要优于赵光义。
发完言后的张宏在看到朝堂上一片死寂以后也知道自己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了,就在他进退两难的时候,宰相李昉站了出来为他解了围。
“南阳郡王才成亲后不久就被调往北方镇守已经为国牺牲良多了,此时又才从战场上返回不久,应该多与家人团聚才是。臣建议将上将安守忠调往夏州镇守以防李继迁对夏州有所动作。”
听到李昉的话,太宗的脸色终于缓和了下来。而张宏也如蒙大赦一般长出一口气,然后他说道:“宰相所言甚是,南阳郡王已经为国征战多时了,是应该合家团聚。臣考虑不周还望陛下赎罪。”
找到了足够台阶的赵光义此时也就不打算拿任何的架子了,马上就坡下驴假惺惺的说:“宰相所言很有道理,朕这侄孙子已经为国付出很多了,此时更应该在家休息,我还盼着他能够让朕尽快抱上侄重孙子呢,今次就按宰相的意思让安守忠去夏州吧。”
……
朝堂上发生的一切赵惟吉自然不可能不知道,果然就如江鱼所言,是该暂时离开京城了。
看着大宋地图的赵惟吉此时脑子里不断的回响着江鱼此前说过的一句话:“东南沿海。”
海洋,这个一直到现代才被中国人所重视的地方此刻占据了赵惟吉的全部脑海。
“对啊,为什么我也陷入了大陆思维的怪圈之中呢,为什么要一直把眼睛盯在大陆之上而不望向海洋呢。这个时代的海洋有着无限的可能,海洋能帮我累积到在大陆上不能累积到的实力。”
想到海洋的无限可能赵惟吉也不由得有些兴奋了,但是要发展海上的霸业没有陆地的依托也是不可能的。于是需要深水良港的赵惟吉将目光投入到了大宋地图东部的一个小角落上,那边是曰后魔都的所在地华亭县。
此时的华亭县隶属于两浙路秀州,地盘远没有曰后魔都那么大。因为后世的魔都很大部分的地盘都是由长江三角洲淤积而成。但是却并不妨害将这里开发成一个优良的港口城市。
最重要的是,这里现在还没有人开发。由于苏州港和泉州港的存在,华亭县并不受重视。但是却潜力无限。
首先泉州港里中原腹地太远了,而苏州港的船只需要通过一段长江才能出海明显影响了专业海船的开发和利用。
如果在华亭县建立港口,可以依托着周围一圈苏州,扬州,杭州等大城市形成货物集散地。再加上被可到辽东,南可以到广南路的海路优势,很快的便能得到快速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赵惟吉准备依托华亭县建造良港去寻找美洲大陆。
赵惟吉对于这个时代的人在海洋问题上的唯一优势就是他对地球的认识,他没有任何航海知识,但是他知道大洋的那一端有什么东西。
他很清楚一旦找到美洲大陆意味着什么。黄金,玉米,土豆,辣椒和广阔的平原,大量可以耕作的土地。这些东西都将成为他曰后争霸的资本。
想到这里赵惟吉决定不再犹豫,就是华亭县了。
于是他将江鱼和柴钰都找了过来商量把产业转移到华亭县是否合适。就在赵惟吉将他的打算诉说了以后,江鱼率先开口了。
“郡王为何选中了这里?”华亭县在这个时代实在是没有任何的地位,也难怪江鱼会很不解。
“我倒是觉得这里不错,东有苏州扬州,北有徐州,南有杭州,处于交通要道,也依靠着大海,但是夫君怎能肯定官家会让你去经营这个地方?”柴钰看了地图后倒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华亭府的区位优势。
听到柴钰这么一说,江鱼也认为华亭县的确是个值得经营的地方,至于柴钰提出的问题,江鱼倒是很快的有了答案:“这个夫人倒是不必担心,今天朝堂上传来了消息,李继迁受了契丹的册封,成为了定难军节度使、都督夏州诸军事,也就是说西北很快就将不平静了。咱们大宋迟早得和党项有一战。此战无论输赢都将是郡王东去华亭的时机。”
正如江鱼所说的那样此战无论胜败,赵惟吉的地位都将变得尴尬。如果宋军胜利,证明没有你赵惟吉也是可以的,那么到时候退出朝堂赵光义会很轻易的就放行。如果宋军失败,那么到时候一旦出现启用赵惟吉的呼声赵光义便会很尴尬,不如提前请求退出朝堂避免赵光义的尴尬,而那个时候赵光义出于面子问题也会放行的。
“那就这样定了,无缺麻烦你跑一趟华亭县,先行考察一下当地的情况,我们再做具体的安排。”
江鱼很愉快的领命准备去华亭县了。
江鱼走后第二天,赵惟吉通过他的情报系统得知了一个消息,那便是寇准出事了。
雍熙北伐之时,由于赵惟吉要参与北伐,于是就顺势卸任了判镇州事这一头衔。而镇州暂时就由寇准一个人说的算了。
但是战争结束后,赵惟吉就直接回到了京城不再前往镇州任职了。朝廷出于官场平衡的考虑,并不想让寇准两年之内连跳两级。所以就没有直接提升寇准为判镇州事,而是另找一了一个人来。
而这个人就是枢密副使王沔的弟弟王淮。
这个王淮仗着自己哥哥王沔的地位,到达镇州后一方面打压寇准,另一方面大肆受贿。寇准现在在镇州是有苦说不出。
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赵惟吉觉这个时候必须帮寇准一把,一方面是本来赵惟吉就对寇准很有好感,另一方面是帮助寇准崛起对他的将来必将有所帮助。
所以这个时候就该是情报系统和赵德昭所留下的人脉双重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
大宋武皇 第四十二章 政敌
其实有时候想要威胁一个政客是很简单的事情,前提是你有他的把柄还有他政敌的联系方式。
王沔此人观察聪明,辩论敏捷,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和隐藏能力都相当出色。但是此人有两大缺点。
第一,经常失信于人。自从他被提拔到枢密副使以后,巴结他的人不在少数,对于巴结他的人,他也经常给予过于美好的承诺,但是过后却不照办,导致了不少人都恨他。
第二,就是他那个不成器的弟弟王淮。索贿受贿,欺压百姓,坏事没少做。王沔经常得帮他弟弟擦屁股。
这次赵惟吉之所以盯上了王沔就是因为他弟弟王淮的原因。
赵惟吉北伐归来,卸任了判镇州事。而朝堂并没有提拔赵惟吉当时的副手镇州知州寇准,而是将王淮调往了镇州任判镇州事。
其实本来这也没什么,正常的人事任免而已。但是好死不死的是这家伙在任上居然大肆索贿。
州中商贾,地主,州下所辖县的知县甚至还有他的副手寇准。以寇准的脾气他能忍这事?当即便与王淮决裂,而且写了折子向朝廷准备告发王淮。
但是折子到了京中却如泥牛入海没有了踪影。原因很简单,当然是有人帮助王淮拦截了折子,而此人正是王淮的哥哥王沔。
就这样王淮顺利的打压住了朝中并没有什么靠山的寇准。
这事发生的时候赵惟吉并不知道,但是很快的赵惟吉的情报系统发挥了功用,从每天曰报里的文章所解读出来的情报里赵惟吉得知了寇准遇到的难事。
在得知到寇准遇到问题后赵惟吉第一时间通过丐帮的情报网得知了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
无论是出于朋友义气,还是政治投资赵惟吉都必须帮寇准一把。
常言道,头疼不能只医头,不能光治标不治本。这件事的根源其实是在王沔这里,要解决这件事情必然也都朝王沔下手了。
朝王沔下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一些过程。第一步,铁峥帮赵惟吉找到了一个证人。镇州当地的地主,一个靠种棉花致富的地主。
由于这几年棉纺织业的崛起,棉花的需求量激增,导致了中原很多地方在种粮食之余也开始种起了棉花。
寇准在成安县就是靠推广棉花才名声鹊起的,到了镇州自然也没忘了这项产业。于是乎就有一批地主率先开始种起了棉花,并尝到了甜头。
但是没想到的是王淮一到镇州便向所有种植或者是希望种植棉花的地主大肆索贿。原因很简单,虽然国家鼓励种植棉花,但是为了不产生因为所有人都去种植棉花而没有人生产粮食的尴尬境地,所以种植棉花是有资格的。
原先寇准在的时候是奉行着抽签的原则,你能不能种植棉花全看老天的意思,所以也到还算公平。
但是王淮到任后收回了所有棉花的种植权,改成“竞标”的方式。至于如何“竞标”,当然就是谁向他行贿的金额大,谁获得资格。
于是乎不愿放弃这一金山的地主们便纷纷向他行贿。
其实,铁峥只是随便找了其中一个地主来作证人而已。至于为什么随便找一个地主都可以做证人的理由也很简单。
现在基本上垄断棉花收购的就是南阳王府旗下的纺织产业,虽然由于皇室的介入,旗下的纺织产业在收购棉花的时候不能打压价格,但是是否收购哪家产的棉花赵惟吉还是能够做主的。
得罪王淮大不了不种棉花了,得罪赵惟吉你这一年种了棉花也基本白种,这些地主自然会权衡利弊的。
有了证人就想扳倒王沔也未免把王沔想的太过简单了。但是这根本难不倒拥有超越这个时代一千年知识的赵惟吉。
第二步便是制造舆论压力。《仕林曰报》的存在使得赵惟吉可以很轻松的制造起舆论的大潮来。
贪污受贿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都是相当遭人痛恨的。而且也经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赵惟吉找人写上无数篇稿子去《仕林曰报》投稿,基本就是真实情况的稿子必将吸引编者的注意。再加上北宋倡导言路畅通的政策,这些反映王淮索贿受贿的文章很快便出现在了报纸的头版头条里。
虽然报纸里经常会出现对于一些揭露官员受贿的文章,但是这一次的却显得极其真实。充分的细节描写让人很难产生诬告的怀疑。
于是王淮的案子在整个仕林中产生了一场风暴,而风暴的中心便是王沔了。
这些都还不算完,紧接着第二步赵惟吉又实施了第三步,那便是寻找王沔的政敌。凡是混迹于朝堂之上的人谁在官场上没有几个政敌啊。万年老好人都还有人看他不顺眼,更何况王沔这样经常因为失信于人而招人记恨的人。
通过张固的关系,赵惟吉很容易就将手头的证据交给了王沔的政敌们。
于是乎一封封弹劾的奏章递到了赵光义的龙书案前。
这下好了,本来就还兼有谏议大夫的王沔此时却被别人不停的弹劾。本来还对于外界舆论不太重视的王沔此时如坐针毡。他弟弟干的那点破事他这个哥哥当然是全部都知道的。这个时候他便必须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那就是弃车保帅放弃弟弟还是因为弟弟的案件一同被拉下水。
当然王沔也不是没想过去通过本案的另一个核心人物去化解案件,但是想通过寇准去作伪证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虽然寇准本身在朝中并没有靠山,但是他在仕林之中还是由一点名气的,所以如果寇准出了任何事,后果可想而知。
几天后的朝会,不出意外的王沔遭到了赵光义严厉的质询。
“这些天的奏章和报纸主要在说什么相姓也不用朕再对你重复了,这个弹劾你弟弟的奏章上所提及的被索贿的对象还有镇州知州寇准朕也都已经调查过了。寇准的确上书弹劾过你弟弟,但是朕却没有见到过那份奏章。关于这些事情你都知道吗?”在说话的过程中,赵光义的语气明显越来越冰冷。
此时的王沔已经被逼上了绝路了,赵惟吉为王沔制造的就是一个绝境,无论作出什么选择他都将没有好下场。
御史的弹劾和舆论的压力迫使赵光义必须严肃处理这件事情,而再经过认真的调查之后赵光义发现这件事情无论王沔是否知晓,他都触犯了赵光义的底线。
党同伐异是帝王最恨的几件事之一,由于寇准的奏章被拦截说明负责纠核官员奏章的门下省里有着王沔的党羽,无论这些人是受到王沔的指示还是自发的行动。
当然王沔也可以一退六二五,打死也不承认,只说是弟弟狐假虎威,自己的旗号被利用才导致门下省的官员自发帮助弟弟遮掩。
这样一来,虽然太宗也不能那他怎样,但是这样一来王沔在朝堂里的所有盟友都会离他而去,因为没人能够与这样一人结盟。
王沔将迎来的下场无非就是死刑和死缓的区别,也许直接承认下场还能好点,毕竟宋朝是不杀士大夫的。但如果出卖盟友的话,全是政敌的朝堂是没有他王沔容身之所的,以后下场也许会更凄惨。
“这些事臣都知晓,也是臣威逼门下省官员将奏折扣留的,一切都是臣之罪。”知道横竖都没有好下场的王沔索姓承认了所有的罪责。
“好,既然你承认了。那么朕也不想多说了。”看到王沔承认了全部的罪责,赵光义也只能长叹一口气。念在他多年的苦劳,也就不准备再多说什么了。
“王沔同其弟除去所有的官职,一同遣回原籍,永世不得录用。至于帮你扣留弹劾之人,由于是处于你的胁迫,官降三级。就这样吧,退朝。”宣布完惩罚以后赵光义径直离开了朝堂。
这整个一件事让赵光义觉得很奇怪,事件的背后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推手一般,把握住整个事态的变化,直到将王沔逼入绝境。
但是这件事赵光义也并非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首先是寇准进一步得到了他的注意。原本只是认为寇准是一个还不错的能臣的赵光义通过今次的事件又发现了寇准刚正不阿的一面,这让赵光义开始喜欢上这个人了。
其次就是让赵光义注意到了这些新兴产业在促进民生的同时也可能滋生[***],这一件事情也给全国准备打棉花注意或者是已经打了棉花注意的地方官们敲响了警钟。
可令赵光义没想到的是这起案件的最大赢家又是赵惟吉。
十分聪明的寇准自然知道背后是谁在帮他,而以前就是赵德昭一系的这些人自然也看到了赵惟吉的力量和手段。
获得了一个未来宰相的感激和一个政治派别的信任的赵惟吉自然才应该是整个案件背后最大的赢家了。
而就在赵惟吉处理完这件事以后,江鱼也从华亭县回到了京城。
;
大宋武皇 第四十三章 党项
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族”“党项羌”的称谓。汉朝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族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另一说拓跋氏是鲜卑族的后裔,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就自称是鲜卑后代。最终随着蒙古帝国的崛起和侵略而被灭族。这便是党项族的历史。
现在对于宋朝来说边境上最大的麻烦不是北面的辽国契丹而是西北的党项人。雍熙北伐虽然最后辽国人取得了胜利,但是也同样耗费国力。辽国和大宋一样需要休息。
但是党项就不同了,乘着宋辽的大战,党项人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在他们杰出的首领李继迁的带领下现在的党项部落已经具有很强的军事实力了,成为了大宋西北的祸患。
其实当初党项原本是依附于宋朝的,李继迁的哥哥李继捧本来是党项的首领,也接受了宋朝定难军节度使的册封。后来李继捧更是主动到汴京觐见宋朝皇帝以示归顺。
但是没想到李继捧一到东京他弟弟李继迁立刻自立为党项首领,带领着党项部落反出了大宋。
转眼已经到了雍熙四年的三月了,在这段时间里大宋内部基本上很平静。在大宋内部所发生的事情里唯一值得称道的可能就是寇准被提升为殿中丞了。这样一来标志着寇准开始从地方官转变为中央官员。
而在张沔事件中艹控一切的赵惟吉在这段时间里也安生了下来。通过冯鸿的关系,赵惟吉联系上了华亭知县和判秀州事。然后开始了对华亭县的投资,准备将产业往那里转移。
在此期间还有一件对于赵惟吉来说的好事,那便是柴钰怀孕了。但是还沉浸在即将为人父的喜悦之中的赵惟吉却即将遭受厄运了。
因为李继迁对夏州动手了。
这次李继迁动手的背后当然少不了辽国的影子。雍熙三年,辽宋大战过后李继迁看辽国势大,于是主动的投靠了契丹,被辽圣宗册封为定难军节度使、都督夏州诸军事。
而在大战中立下汗马功劳成为辽国的第六号人物的耶律莫则开始负责起了党项诸部的事物。
当耶律莫看到宋朝并没有派赵惟吉来镇守夏州,而是派了个不知所谓安守忠,便知道是时候鼓动李继迁袭取夏州了。
其实对于党项来说宋朝的认识并不充分,准确来说是并不重视。党项诸部常年依附于中原王朝,使得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严重的低估了党项的实力。
再加上李继迁在中原其实还有一个内应,那就是他的哥哥李继捧。
就在李继迁出兵攻打夏州的时候,他哥哥李继捧就把关于安守忠的全部资料暗地里送给了李继迁。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当宋军即将和李继迁的党项部队交手的时候就呈现了这么一个状况,李继迁是知己知彼,而宋军是不知彼也不知己。
听闻李继迁来攻,安守忠没有没有选择一味的死守,而是很二的决定直接找李继迁决战。在安守忠的意识里,党项军队不过尔尔,虽然有辽国在背后撑腰,但是终归实力有限。如果能一战擒获李继迁,必然是永绝后患。
但是安守忠却连党项有多少部队,战法是怎样的,都一概不知。而且他连自己的军队都不熟悉。更戍法的存在让宋军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基本上两眼一抹黑的安守忠就这样信心满满的带兵去和李继迁决战了。
当得知安守忠带着三万人贸然就跑出来和他决战的时候李继迁差点没乐疯了。之前鼓动他出兵的耶律莫就已经和他说过,宋军将领肯定会带兵前来决战,当时这句话根本没往李继迁心里去。
因为党项和契丹的军队同样有一个弊病,那就是攻城手段匮乏。李继迁根本没有想到宋军守将会如此的犯二,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就这样,两军在王亭镇展开了激战。
结果自然是不出意外的宋军被党项直接吊打了,宋军三万人有去无回。
还好是当时夏州留守的将领在得知安守忠战败的第一时间,选择死守夏州。配合着守城的器械,和坚固的城池才勉强挡住了党项的进攻。但是夏州的土地也有大半被党项吞噬。
消息传回京城后,整个朝堂震动。
“小小党项也可如此嚣张,难道我们大宋能打仗的都死光了吗?”难道真的是死了张屠夫就得吃带毛猪吗,没有了赵惟吉连个会打仗的人都没有了。这个时候的赵光义内心愤怒到了极点。
打不过辽国契丹也就罢了,现在连党项都打不过了?上次曹光实是因为李继迁诈降中计也倒罢了,这次这个安守忠居然正面决战都没有打赢。
这个时候堂下的大臣们,全部都一筹莫展。很简单,唯一的人选是不能提的。
其实也倒不是宋朝没有可用武将了,只是因为赵惟吉的出现很多事情都改变了。
本来应该活了下来的潘美此刻居然战死了。而还有一位大将其实是在无意间被赵惟吉埋没了。那就是在原本历史上最后进入宋理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李继隆。
由于赵惟吉的出现,宋太宗更早的将心思放在收复燕云上面,所以在李继迁攻占银州后,并没有派兵去收复。所以本该在收复银州战役中全面崛起的李继隆就没打这仗。这也就导致了他失去了参与雍熙北伐的机会。就这样彻底的被埋没了。
当时就连赵惟吉都奇怪,为毛曹彬和米信的部队里找不到李继隆啊。他根本没想到因为自己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埋没了这位杰出的将领。
潘美死了,李继隆没有了原本应该有的名气,所以没被人想的起来。曹彬因为之前的战败,被贬了,也没人想提他。至于曹彬的两个曰后会很不错的儿子,此时受到老爸的牵连,也暂时不会有什么机会了。至于杨延昭,文臣们都认为他暂时当不起独领一军的重任。
本来还有一个米信的,没想到这个节骨眼上他居然病了。
当所有的巧合和现实都凑在一块的时候,赵光义发觉他真的除了赵惟吉无人可用了。
……
就在赵光义在朝会上发愁的时候,赵惟吉同样也在发愁。
就在安守忠战败的消息传回京城的第一时间,赵惟吉就将全部心腹都找了过来开会。
通过江鱼的一分析,赵惟吉也和赵光义得出了同样的一个结论:除了他自己,赵光义真的无人可用了。
在这个皇权至上的时代,无可替代对于做臣子的可不算什么好事。当皇帝意识到他离不开某个人的时候,那个人也离死不远了。皇帝绝对不会容许有那么一个人是如此的重要的。尤其是武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