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大宋武皇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风雪蛇
虽然说做了那么多预防措施,但是赵惟吉还是不放心。此刻赵惟吉喝水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手上的那碗白水突然变红了。原来此前赵惟吉一直紧咬着自己的嘴唇,他已经将自己的嘴唇咬出了一个口子,但是他自己并不知晓。
大约又过了一个时辰,柴钰的叫声终于停止了下来,然后就是一声婴儿的啼哭声传了出来。紧接着房门终于打开了,一个稳婆走了出来。
“恭喜王爷,生了,夫人生了一个千金。”
听到稳婆的话整个王府都沸腾了,虽然是个女孩,但是这也标志着王府开始有了血脉的传承。
王府中的男丁都十分激动,而女眷们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就连赵惟吉的眼角都湿润了。
“她们怎样了?”此刻赵惟吉说话的声音还有些颤抖。
“母子平安,只是夫人有些脱力,其他一切状况都好。”
听到稳婆的话,赵惟吉的整个心都放松了下来。只是这心一放松,整个身体也跟着松弛了下来。于是乎他双腿一软,差点就做到了地上,幸好赵信及时的一把将他扶住了。
“王爷快进去看看吧。”
随着赵信的提醒,脑子一片空白的赵惟吉终于反应了过来。向赵信道谢之后,赵惟吉脚步虚浮的走向了房里。
进到房间之内的赵惟吉看到柴钰此刻正躺在床上,而他们的女儿此刻正被另一稳婆抱着。可以看得出柴钰此刻已经是精疲力竭,她的整个脸色都是苍白的,整个头发全都被汗水打湿了,然后粘粘在了一起。
看到赵惟吉进来以后柴钰睁开了眼睛有气无力的说:“王爷对不起……。”
赵惟吉伸手制止了她接下来想说的话,赵惟吉知道她想说什么,由于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此刻的柴钰觉得没有为赵惟吉诞下一名男婴是自己的错。
其实在赵惟吉的心里根本没有在意那么多,相反由于现代人的思想,他对于男女是一视同仁的,甚至于他更喜欢女儿一些。至于继承人的问题,来曰方长,他此时根本没有考虑那么多。
“你辛苦了。”制止了柴钰的赵惟吉开口说道:“女儿多好啊,我喜欢女儿。咱俩的曰子还长着呢,总不能你不再为我延续子嗣了吧。乖,你好好休息吧。”
听到丈夫的安慰,柴钰心里的罪恶感减轻了不少,正如赵惟吉所说,曰子还长。
同时,赵惟吉已经从稳婆的手下抱过了自己的女儿。她是那样的小,那样的不真实。感受着她那轻轻的重量和柔若无骨的身躯,赵惟吉第一次感到活着真好。
由于以前从来没有抱过孩子,赵惟吉此时就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将她小心翼翼的捧在了手心里。
一旁的稳婆看着赵惟吉这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忍不住笑出了声,就连躺在床上虚弱的柴钰此刻看见赵惟吉这幅模样嘴角也在不知不觉中扬了起来。
“王爷,孩子不是这样抱的。”稳婆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走上前帮助赵惟吉改变抱孩子的姿势。
“把小郡主的头放在您的左臂弯里。对、对、对就这样,用手肘护住孩子的头。”
听到稳婆的讲解,赵惟吉笨手笨脚的照着她说的那么做着:“这样对不对?”
“再用右手,从小郡主的退绕过来,拖住她的屁股和腰。对了,就这样。”
经过稳婆的帮忙,赵惟吉总算用正确的方式将自己的女儿抱住了。只是姿势看上去还是有些别扭。
“这是我的孩子,我的血脉,我存在的证明。”此刻赵惟吉终于完成了最终的蜕变。从成亲,到阖家团聚,再到立誓登上帝位改变一切,再到抱着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这一路走来赵惟吉终于彻底成为一个大宋人了,而不再是那个理工宅男赵吉了。
虽然他仍拥有着无数的超前思想,但是此刻他的心彻底的属于了这个时代。他不再想以后的时代会变成什么样子,而是我能创造什么样的时代留给我的子孙们。
“王爷准备给小郡主起个什么名字?”
本来想让柴玉起这个名字的,但是为了体现自己对于这个孩子的重视,以彻底打消柴玉对于自己头胎生了一个女儿的负面情绪。赵惟吉决定还是自己来起这个名字吧,以后儿子再让柴玉来。
“就叫灵儿吧,灵气的灵。”这个名字自然是宅男思想的作祟了。
赵灵儿,这曾经是他们那一代宅男心目中的第一个女神,这也算赵惟吉为了祭奠自己的“前世”吧。
“灵儿,赵灵儿……”柴钰在嘴里反复的咀嚼着这个名字。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她很喜欢这个名字。
……
几天后,王府里。
“来,灵儿给爸爸乐一个。”赵惟吉像任何一个二货父亲一样正在逗弄着自己的女儿。
这个时候的赵灵儿已经将小脸张开了一些了,不像刚出生时那样难看了。虽然还很小,但是继承了柴钰优良基因的赵灵儿此刻已经能大概看出点美人坯子的味道了。
“来嘛,给爸爸笑一个,就一个。”赵惟吉当然知道此刻的赵灵儿看不清东西,也听不明白他说什么,虽然会笑,但是都是无意识的。但是这并不能阻止这个二货父亲去逗自己的女儿。
“王爷,别闹了。”柴钰打掉了赵惟吉一直点着赵灵儿小鼻子的手指,然后说:“母亲和大哥那边的信送过去没有?”
这里说的母亲和大哥自然是指赵惟吉的母亲王氏和他大哥赵惟正了。由于赵惟正一直没有子嗣,所以王氏很看重赵惟吉这第一个孩子,当初他们离开汴京的时候王氏还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们在孩子出生的第一时间送信回来。
“送了,你就放心吧。”虽然手指被柴钰打掉了,但是赵惟吉又开始玩赵灵儿的小手了。
“哦,那么母亲会不会觉得第一胎是女孩不好啊。”虽然丈夫很喜欢这个女儿,但是柴钰还是担心王氏会有什么不满,毕竟赵惟正一直没子嗣,这个孩子是这一脉的长孙。
看见妻子有些担心,赵惟吉立刻安慰到:“放心吧,不会的。”
其实在离京之前赵惟吉已经和王氏单独谈过了,王氏虽然很看重这个孩子,但是并没有刻意的要求一定要是男孩,相反王氏还隐约的透露出如果是个女孩更好。
其实并不是王氏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思想,只是王氏很清楚儿子现在的状况,如果长子是个儿子并不是什么好事。
原因很简单,别看此刻赵德昭这一脉基本都不在朝堂之上了,但是只要这一脉还在延续,对于赵光义来说就不是什么爽快事。
此前因为赵惟正一直没有生育,其他的孩子又都还没成亲,所以赵光义那边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反应。
但是如果赵德昭一脉的长孙是个儿子赵光义会怎么想谁都不知道。
的确,在王氏知道了抱孙女的同时赵光义也知道了。
“女儿好啊,我居然是高祖父了。”得知赵惟吉生了一个女儿以后赵光义暂时松了一口气。
其实太祖派一直存在于朝廷里,但是有一部分赵光义根本没法动他们,他们或者是位高权重,或者是隐藏太深了。
之前太祖一脉的血脉一直有着薄弱的特点,太祖的所有儿子这个时候都已经死了。而延续下血脉的又只有赵德昭和赵德芳。
但是再往下却暂时没有新的血脉诞生了。正因如此,赵光义一直不是太担心,虽然自己的儿子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如果太祖一脉继续开枝散叶,赵光义怕这些太祖一派的大臣会做出些什么。毕竟所谓的“金匮之盟”其实是有一个漏洞的。
此时太祖的第一个四世孙,居然是个女孩,让赵光义暂时不用艹心了,因为北面的辽国又有动作了。





大宋武皇 第四十七章 离经叛道
“爸……爸……,爸……爸……。”
“乖女儿,再来一声,再来一声。”
转眼间赵灵儿已经快一岁了,这接近一年的时间大宋国内还算平静,唯一的大事就是辽国对宋有过那么一次小规模的进攻,也被李继隆打退了。
这一年的年初,太宗下令改元端拱,此时已经接近端拱元年的秋天了。
快一岁的赵灵儿已经开始学说话了,每天教女儿说话就变成了赵惟吉现阶段最大的乐趣了。
在这一年里,华亭县由于有赵惟吉的资金注入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港口的修建已经接近尾声了。城区里也开始逐渐热闹起来。
现在城里最热闹的地方不是任何的集市,而是一所学校。
这所名叫:清华书院的学校可以说是这一年里赵惟吉最大的成功了。通过自己外公遗留下来的影响力,赵惟吉召集了仕途上不顺的学者们,以修纂一部通史为由建立了这个书院。
一年的时间下来以后,这个书院已经颇具规模了。在书院里任职的先生超过了百人,求学的学生更是多达千人。
依托着书院,华亭县也开始声名鹊起,大量的外来移民开始不断的涌入。
但是这个书院在仕林中却是个异类,所有仕林众人对于这个书院的评价都只有四个字:离经叛道。
没错,赵惟吉的这个书院十分的怪异。除了修纂通史还算的上是正统的学问研究以外,这个书院其他的研究全部都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清华书院最大的特点是不教经义,不授诗赋。作为一个书院居然不教授任何一项科举要考的东西。
书院分为两个部分:文科和理科。
文科主要教授:历史,法律,还有经济。而理科主要是:算学,工学,天象。
在仕林看来,这些都是要笑掉大牙的东西。虽然是个人文都要读史书,但是你光读史书能有何作为?法律更是搞笑了,难道是专门培养讼棍吗?还有那个什么经济,就是教人如何经商。至于算学和工学,在这个时代有个专门的名词:奇技yin巧。只有天象学还算正经,但是也不过是旁门左道。
的确,在赵惟吉准备建立这所学校的时候他身边的所有人都反对他这样做,但是他有他的想法。
首先,建立传统的书院其实会有风险的。原因很简单,你培养出来的人最终都要参加科举进入官场的,赵光义能容许赵惟吉的桃李遍布他的朝堂吗,答案是否定的。
其次就是,赵惟吉希望利用这个书院培养出他所需要的人才。
作为一个后世人,赵惟吉太知道这个国家在人才培养上的弊端了,科举制度导致这个国家重点培养的永远是政治人才。
赵惟吉需要政治人才,但是他更需要的是科技人才和金融人才。
在赵惟吉准备离开朝堂的时候他就有着另外的打算了,我虽然在朝堂上暂时斗不过你赵光义,但是赵惟吉却知道两个赵光义不知道的东西: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还有经济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他建立了这么一所离经叛道的学校。
他需要这所学校提供他曰后需要的全部人才,政治方面就由历史和法律培养,商才出于经济学科。科技人才产自算学,工学和天象学。
但是在他刚开始建立学院的时候却遭遇了极大的困难。
通过他外公王溥生前的影响力,他很容易的着急到了一帮人,以修纂一部通史为借口建立起了历史学院,但是之后的就犯难了。
这个时代真正的精通法律的只有那么些人:刑名师爷或者是御史。去哪找能教书的人呢。
幸运的是这个时候寇准帮了赵惟吉一个忙,寇准有个好友是窦仪的小儿子。窦仪正是参与编纂大宋律法《宋统刑》的人。他的小儿子由于仕途不是太顺就决定退隐林泉,于是乎就被寇准介绍到赵惟吉这里了。
如果说是前两门还算是正统学科里的分支话,后面三科在这个社会完全就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了。
经济主要由赵惟吉旗下这些产业的各个负责人来教授,而他负责结合一些现代经济常识补充一下。
算学几乎就是由赵惟吉全权负责了,因为这时宋代的那些大数学家们很多都还没出生呢。
至于工学是赵惟吉到目前为止最为自豪的,他说服了相当一批能工巧匠放弃了门户之见,将手艺都拿出来在学员中传授,再加上他自己本来学的就是工程物理学,所以工学是现在所有学科里发展的最好的。
天象学的话,赵惟吉还是通过赵惟正的关系找到了原来司天监的一些人,前来教授。
就这样在基本筹备好了以后,学院就开始正式招收学生了。
但是新的难题又出现了,到底什么人才要来他们的书院就读呢。
谁都知道如果在这个书院读书的话做官肯定是别想了,最多捞个史官或者是在司天监里找个差事。
所以刚开始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么一个书院能成功。
但是事实的结果却没有那么糟糕,因为总有不适合读书但是其他方面有着不错天赋的人,再加上赵惟吉承诺,凡是书院毕业的人员将来的出路都由他赵惟吉负责,加上一旦进入书院读书的话,学费是免除的,所以还是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的人前来就读。
而且很快的书院开始出成绩了,建院才半年,那部通史的修纂就开始引得各方面的关注了。
然后就是工科直接弄出来秧马和牛转翻车,并且开始在整个华亭县推广使用。
大宋本来就也农业为本,此刻又有新的高效率的农具被发明或者改造出来,确实非常引人关注。
于是乎,这件书院便也渐渐的开始有名气起来。
其实当这间书院开始慢慢走上正轨的时候,赵惟吉才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这个名族之前真的是把科技树点歪了。
很多在读儒家经典上面并没有什么天赋的人却在算学,工学等其他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这天放学赵惟吉正准备离开学校的时候,碰到了两个工科的学生正在辩论着。
“我觉得这个突火枪还可以再改进一下。”
“怎么改进?”
“比如讲子弹改造成箭头的形状啊。”
“这有什么用?虽然改造成箭头的形状子弹是能飞的更远,但是突火枪最大的问题是打不中人啊。”
“这个……赵老师来了,我们可以请教一下他。”
在书院里赵惟吉的身份是老师,所以他不太愿意学生叫他王爷。
两个学生过来将他们刚才讨论的东西又复述了一边。
“我觉得,你们俩说的都有一些道理,射程当然重要,但是精准度也是必须你。我觉得你们可以以突火枪研究作为专门的课题,需要什么就去学校的材料处申请就可以了。”
等到赵惟吉的认可后,这俩小子屁颠屁颠的就走了。
的确当学生逐渐开发出自己擅长的领域后,整个学校的风气开始向着好的方面持续发展着。
以前的教育体系只能培养官员,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官的,所以淘汰率很高。但是现在的清华书院却很不一样,学生在接受入学考试的时候就能够大致的反应出他适合的方向,这样一来成材率都要高出不少。
……
“他最近的闹剧演的怎么样了?”
“回皇上,听说好像他那个书院现在挺红火的。”
“也是,免费的东西嘛。”
可以看得出,赵光义从心眼里还是不太看得起这些所谓的非正统的东西。
“就让他瞎胡闹去吧,反正他也有钱不是吗。”
现在这个状态的赵惟吉是令赵光义最放心的,整天和商人,工匠,老学究混在一起哪里还有半点当初在北伐战场杀伐果断的影子。
“先别提他了,北方怎么样了?”
“上次契丹被李将军打败以后好像安分了许多。”
李继隆不亏是在历史上入选二十四功臣的大将,彻底独当一面后,很给赵光义长面子,一场对党项一场对契丹的胜利,让朝中的大臣已经开始不停的唱赞歌了,好像大家已经忘记了在他崛起之前宋廷只有一个赵惟吉可用。而且他也还是赵惟吉举荐的。
整个这一段时间对于赵光义来说还算是一帆风顺的,北方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国内也基本很太平。而且那个闹剧一般的书院好像也不是那么没用,至少新的农具还是很不错的。
而且赵惟吉也相当会做人,直接把新农具的功劳归功给了赵光义。正是由于赵光义正确的领导,我们才能产生新的创造。
但是赵光义却不知道,赵惟吉在将赵光义的马屁拍舒服的同时却也在挖坑。
在赵惟吉的鼓动下,一个传奇的团体将提前的登上历史的舞台,形成一股超强的风暴席卷整个中原大地。而此时赵光义并没有任何的察觉,甚至整个朝廷都没有任何的察觉,这个他们曾经最看不起的阶层要逆袭了。
;




大宋武皇 第四十八章 徽商
商人,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的职业之一了,当人类出现最原始的以物易物之后,逐渐开始就有人从事这种将货物转运四方,从中获利的行业了。
早在4千年前,帝喾次妃简狄,因吃玄鸟而生阏(e)伯,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阏伯便是商的始祖。阏伯之孙相土首先发明了马车,六世孙王亥又发明了牛车。这便是史书上“立皂牢,服马牛,以为民利”的记载。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很快强大起来,他们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于是王亥便用牛车拉着货物,赶着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称他们为“商人”。从此“商人”一词作为“买卖人”的代称一直沿袭至今。
商人走四方,通有无,辩贵贱,调余缺,度远近,可以说是盘活社会活力的根本。但是在古代社会商人却没有得到很高的地位。原因很简单,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而经商时常又是一本万利的行为,统治者十分惧怕所有人都去经商不事农业生产。
但是此时的赵惟吉却不这么想,他准备利用这群商人做一件大事。
商人有着逐利的天姓,这导致了商人经常会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来,其后果便是虽然百姓离不开商人,但是也不喜欢商人,不尖不商变成不歼不商就是最好的代表。
可是赵惟吉知道,商人到底有多大的威力,这是一支不可估量的力量,只是他们还没有将这股力量聚合起来而已。
现在赵惟吉要做的就是聚合这股力量为自己所用。
在产生这种想法以后,他通过他开设的商科的学生们接触到了一个传奇的团体,那就是徽商。
虽然在历史上徽商真正的登上历史的舞台是在明朝中叶以后了,但是赵惟吉却知道,这个传奇的商帮却是在东晋就开始萌芽了。
徽商以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兴盛时间长且崇尚文化为特点。尤其是崇尚文化最为赵惟吉看重,徽商亦儒亦贾的特点正符合赵惟吉接下来所要推出的东西。
……
“今天请诸位来是想和诸位商量一些东西。”
华亭县,吴越王府里,厅堂之上坐满了人。除了坐在主座的赵惟吉之外,堂下做的都是一群穿着将就的体面人。但是这群人虽然有着一股儒生的气质,却也从他们的眼中透露出了以固商海沉浮的精明。
这群人就是传说中的徽商了。
“您是王爷,和我们这群小商贾有什么事情可商量的。”这个第一个开口就呛声的人姓程,叫程辉字仲明,徽州祁门人。以经营茶叶为主。
之所以此时他第一个跳出来呛声,全都是因为赵惟吉弄出来的新式茶叶影响了他的生意,现在祁门县的茶农更愿意将茶叶卖给赵惟吉旗下的茶庄,因为正山茗茶的收购价更高,而且销量也更好。
“仲明,稍安勿躁,既然王爷专程请我们来了,自然有他的用意,以王爷今时的财力估计也犯不上请咱们来然后再羞辱我们一顿吧。”
这位出言劝阻程辉的人名叫汪斌字文武,年纪看上去大概有五十来岁,成熟、干练、儒雅这三个词可以说是对此人最完美的诠释。他在徽商中生意做得最大,威望也最高,虽然现在的徽商还未形成后来那样团结的商帮,但是此刻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汪斌已经有些徽商领袖的雏形了。
“我先来问大家,诸位也经商多年了,经商最重要的是什么?”赵惟吉看到堂下有些商人并不太买自己的帐,但是他也不是太在意,因为他知道,他接下来的说辞是会打动这群人的。
“当然是赚钱了,不赚钱谁会去经商啊。”又有一个人搭话了,这个人姓江,叫江绍字文和。
“这是自然,经商就是为了赚钱,但是诸位,想赚的是那种捞一笔就完事的快钱呢还是长期稳定增长的收入?”
“这个自然是长期稳定增长的收入了。”
“那么谁能告诉我,做长期稳定的生意,除了赚钱什么是最重要的,或者什么东西才能帮你赚到长期稳定增长的钱?”
赵惟吉此话一出,底下炸开锅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有的说是好的商品,有的说是合理的销售手段,还有的说是和官府打好关系,总之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个时候汪斌又开口了:“是信誉,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
虽然汪斌说此话的时候声音并不大,但是他的话语却如同利箭一般直刺在场所有商人的心底,使他们陷入了沉思。
的确这句话在场所有的商人都知道,但是他们很少将这句话作为自己做生意时候的最重要原则来看待。
而赵惟吉听到汪斌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知道他没找错人,这个汪文武将是他接下来计划的绝佳执行人。
“我认为汪先生说的一点都没错,信誉才是做生意的根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比如说你江兄。有没有人在买你江兄贩卖的徽纸的时候,一听是你江兄的,便立刻购买,没有任何的犹豫。”
1...1819202122...8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