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皇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风雪蛇
虽然这三天以来,赵恒在朝堂上一言不发,但是不代表他什么都没想。在赵恒的心里还是比较赞同李昉他们的主意,那就是釜底抽薪,把流民产生的根源解决掉。
听到赵光义的询问后,赵恒径直上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儿臣觉得还是应该遵循李相的主意,先行调派粮食前往陕西路赈灾才是上策。毕竟治标还得治本,解决了流民产生的源头才有助于整件事情的解决。”
李昉一派一听有了“太子”的支持,一下感觉腰板都硬了很多,气势马上强了起来。而支持寇准一派的一听“太子”反对,也知道这个争论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了。
由于“太子”的介入打破了朝堂之上的天平,使得赵光义最终采取了李昉一派的意见,先行前往陕西赈灾。
……
于此同时,在北美大陆的赵惟吉现在混得是顺风顺水。
不得不说世界上真的有一类人在语言的学习上相当有天赋,斯诺就是这种人。他不仅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就学会了世界上最难学的外语:汉语。还凭借着因纽特人原始语言与印第安人原始语言的相似姓。在一个多月里就将印第安语也学了个大概。
这个时候他在三种语言里面的切换已经比较自如了,而凭借他的翻译,赵惟吉也赢得了这个地方印第安部落的友谊。
赵惟吉通过使用玻璃制品在这个印第安部落不仅换取到了不同品种的玉米还很幸运的得到了番茄。
原来这里的这个印第安部落是从后来墨西哥那个地方迁徙过来的,番茄的原产地就是秘鲁和墨西哥,所以他们也将番茄带到了现在居住的这个地方。
而且通过沟通赵惟吉也了解到了原来他们登陆的地方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天使之城洛杉矶。
一想到同样大名鼎鼎的旧金山圣佛朗西斯科就在里这里不太远的地方赵惟吉就很兴奋,因为那里可是十九世纪美国淘金热的中心,无数的金矿现在还静静的躺在地下无人发掘。
只是这一次赵惟吉是无法对那里进行开采了,在北美大陆也停留了一个多月了,是该返回中原了。
于是赵惟吉和王大元带着在北美大陆上寻得的众多的“宝贝”挥别了这个印第安部落的人们,踏上了返航的旅程。
这次返航赵惟吉并没有选择原路返回,而是采取了借助加利福尼亚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这两股洋流向中原折返。虽然路程上远了一些,但是速度上反而要快上很多。
就在赵惟吉全速再往中原回转的同时大宋朝堂的赈灾却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容易,这个时候单一解决办法的弊端开始暴露了。
……
由于大宋朝廷只向陕西一地进行了赈灾,而那些已经出走的流民反而没有得到援助,所以很多的流民不得已只能开始在他们进入的州府开始进行抢夺。
于是天灾开始逐渐的向[***]转变。
而且由于大量的流民是往四川进行转移的,而四川本身也是受灾地区,所以四川地区的治安逐渐开始崩坏,一股民变的力量开始慢慢的形成。
而且好死不死,这个时候的四川又被一群贪官把持着,里面最具代表姓的便是彭山县令齐元振。
当初太宗平定蜀地之后曾经派遣秘书丞张枢出使过蜀地,张枢在蜀地进行了一番调查以后,弹劾了百余名不法官吏,而里面绝大多数都被太宗罢黜。可是在张枢的奏章当中齐元振却是作为清官能吏的代表被提及的。赵光义据此还嘉奖了齐元振,为他颁布了一封嘉奖的诏书。
但是实际上齐元振此人贪婪残暴,基本上集成了贪官污吏作恶之大成。巧立名目征税,强行索贿,欺压百姓,可以说是无恶不作。再加上得到了赵光义的嘉奖以后,他更是觉得拥有了护身符,作恶行为变本加厉,使当地的百姓苦不堪言。
就这样四川在天灾加双重[***]的压迫下终于爆发出了反抗,淳化四年二月,一个叫王小波的人带领着百余人在青城发动了起义。
王小波,四川青城人,本来是一名茶贩。由于旱情,导致他近一段时间没有茶叶可以贩售,再加上官府的横征暴敛,使得他的曰子也不好过。
于是他便在当地纠结了百余人,打着“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进行了起义。
由于当地实在是有太多人过不下去了,再加上很多的陕西流民的涌入,所以王小波的起义很快的便得到了极大的相应,才不过十天,便有万余人加入了起义的队伍。
这样一来是得王小波的实力大增,他带领着队伍很轻易的便攻下了青城,紧接着他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彭山。
因为王小波明确的知道,只要杀了齐元振这个蜀地最大的贪官,他的名声便会大振,更多的人便会加入起义的队伍。
于是王小波便带领起义军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向彭山杀了过去。
彭山县令齐元振得知王小波的队伍向自己攻打而来以后,第一时间便派出军队去抵抗,但是令齐元振没有想到的是,抵抗的军队居然阵前倒戈了。
原来是因为齐元振的暴行连当地的驻军都看不下去了,于是军队才一被派出,便让人联系了王小波进行投降。
所以王小波的起义军就这样兵不血刃的便拿下了彭山。
拿下彭山以后,王小波第一时间便杀了齐元振,将他多年以来搜刮的财产全部分给了当地的平民。
并且在齐元振被杀之后,王小波还剖开了他的肚子,往他的肚子里塞满了刀钱。王小波此举是向百姓宣布自己憎恨齐元振的贪得无厌。
至此之后,王小波的名声传遍了整个蜀地,加入他起义大军的人越来越多。
终于朝廷被惊动了。
这个时候的朝廷变成了当初提出先行安置流民一派的舞台,因为这次起义的起义军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当初陕西逃出来的流民。
李昉一派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们提出的釜底抽薪之计,虽然断绝了新的流民的产生,却使得原先的流民变成了农民军的一员。
虽然这个时候寇准一派在朝堂之中占据了主要的舞台,但他们也没有多余的心情再向另一派发动攻击了,因为这个时候平叛才是重中之重,但是平叛便需要有人带兵,这个时候派谁去呢?
;
大宋武皇 第七十一章 星火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句话用在任何一个时代的农民起义都在合适不过了。王小波利用朝廷的反应时间,迅速的占领了青城、彭山和邛州。队伍不断的在扩大,燎原之势渐成。由于北宋奉行的强干弱枝的政策,所以军事力量最强的是京畿周边的禁军,然后是北方边境的戍边的军队,最后才是各地驻防的厢军。再加上更戍法的实行,现在蜀地驻守的很多军队都不知道是哪里轮转过来的,蜀地的将领对于这些军队一点都不熟悉。根本无法有效的指挥。两种因素交织下,导致官家根本无法抵挡起义军的步伐,从起义开始官家便屡战屡败,丧师失地。而这个时候的朝廷却还没有拿出具体的对策,因为他们正在为平叛的人选伤脑筋。最开始有人提出李继隆,此人现在基本上是大宋第一武将了。可问题是如果将李继隆调去平叛,辽国来袭怎么办?又有人提出杨延昭,问题是杨延昭镇守雁门关,同样责任重大,在找不到人代替的情况下也不易轻易的调动。那么曹璨(曹彬长子)呢?同样驻守北方不宜调动。总之凡是能打仗的,全部都驻守在北方或者西北,没有一人是可以轻易的调动的。既然北方的武将不能调动,那么找那些退居二线的行不行?现在退居二线值得信赖的武将就只剩两人了,一个是曹彬,另一个是赵惟吉。问题是这二人赵光义都不想用。曹彬此时已经年逾六十了,赵光义很怕万一此人在战场上出现什么闪失,那到时候麻烦的事只能更多。而赵惟吉,就冲着他的身份赵光义就不想用他。可问题是不用这两人,真的就无人可用了。就在赵光义正在发愁的时候,李昉站了出来为他解了围。“回陛下,曹侍中和吴越王其实此时都无法委派。曹侍中此时身体患有疾病,已经很长时间卧床不起了。而吴越王据说好像是出海了,本人并不在大宋境内。”李昉的话语一出,赵光义开心了,你们看吧不是我不用他们俩,是他们俩暂时都没法用,再想想别的人选吧。虽然赵光义是开心了,但是大臣们却发愁了,唯一能够调动的俩人现在都没法使用,事情不等于说又回到了原点吗?就在这个时候,之前就坑了赵光义一次的秘书丞张枢站了出来出了一个馊主意:“陛下,臣觉得之所以让王小波等叛匪能够在之前获得那么多的胜利是因为蜀地的军权不集中,而并不是我大宋官兵无能。军权的不集中使得蜀地的将领无法集中兵力讨伐叛匪,所以使得叛匪能够各个击破我大宋官军。所以不如陛下在蜀地的守将中挑一值得信任之人,将蜀地的军权统一,让他带兵平叛我想便足以。”张枢的这个观点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却经不起推敲。怎么可能是因为军权不集中导致的失败。王小波起兵的时候才百余人,不是照样拿下了青城吗,当时青城的守军可是要比王小波的人马多出十几倍来,该打不过还是打不过。而且如果不外调军队增援的话,即使蜀地的军权统一,将领也没法抽调部队组成一支剿匪的力量,因为各地还需要驻守,根本没有多余的力量可以抽调。可问题是赵光义这个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个层面,因为他从骨子里还是看不起这些农民起义的人叛军。这和赵光义个人的智力没有关系,这是因为他的出身,五代的乱世全是由军阀主导的,他们赵家同样也是军中出身,并没有经历过隋末那种起义军遍天下的格局。所以虽然他与赵匡胤都是通过武力统一天下的,但是他们还是看不起农民起义。毕竟隋末到现在,农民起义就没有最终获得胜利的,无论是瓦岗还是黄巢。所以赵光义欣然便同意了张枢的这个建议,而且朝堂上的大臣也没人反对,毕竟这里没有人真正的上过战场,而会打仗的人没有一个能进入朝堂。就这样,赵光义将蜀地的整个军权都给了西川都巡检使张玘,让他统一整个川军去平叛。……时间到了淳化四年的四月份了,赵惟吉终于从海上回到了中原。之所以花了如此久的时间才回到中原是因为赵惟吉他们在海上遇上了风暴,不得以在马来半岛驻留了一个多月。就当赵惟吉正想与自己近一年未见的两个老婆和两个孩子团聚的时候,蜀地的消息却不得不打断了他希望获得的温存。“蜀地有人造反?”“是的王爷,匪首好像是叫王小波,此时在蜀地造反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声势一天比一天浩大。”“那么朝廷是什么反应?又派了谁去领兵平叛?”“没有,朝廷并没有领兵平叛,而是将蜀地的军权集中给了一个叫张玘的西川都巡检使,让他凭借西川自己的力量平叛。”“哦,那么情况怎么样了?”“情况很是不好,叛军仍然在不断的获胜,丢失的地盘越来越大了。”这个时候的赵惟吉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当中,对于这次农民起义,赵惟吉只是有个大概的印象,因为在读宋史的时候更多注意力是放在了宋辽和宋与西夏的关系上。宋朝内部的农民起义反倒是没有怎么关心过,毕竟北宋历史上并没有过几次农民起义。所以对于这次农民起义,赵惟吉根本没有记住具体的发生时间,只知道好像前期的领导叫王小波,后期的叫李顺,然后这次农民起义持续的时间倒是好像不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件事我暂时不准备给予过多的关注,你们让鸽子盯着就是了,还有让咱们家在蜀地的生意暂时都先撤出来。天知道那些起义的农民会不会对于富人进行无差别的攻击。让鸽子的人员也注意自身的安全,实在不行就直接转移,情报那些都是其次的。”由于估计自己反正也不太可能被调去平叛,所以赵惟吉也不打算给予这次起义过多的关注了,因为他现在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做,那边是试种他从北美大陆带回来的玉米和番茄。“对了,赵元僖怎么样了?”“死了,朝廷对外宣布是暴病而亡,还加封了昭成太子的头衔,风光下葬的。”“行,我知道了,今天就到这吧,我还得赶快回家看看家人。”告别了这些幕僚以后,赵惟吉赶忙向家里赶去。在回家的路上他一直在想着赵元僖的事情。赵元僖的下场最终还是和史书上的一样,同样的时间点暴病而亡。这里面到底是巧合呢,还是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历史上的赵元僖并没有史书中所记载的那样优秀,反而也是因为某种原因而暴毙身亡呢?就在赵惟吉还在想着这些的时候,他已经到底了王府了。这个时候,王府里的所有人已经都站在了王府的门口准备迎接赵惟吉。“哪里用得着这个阵仗,太夸张了。”抱过已经六岁的女儿赵灵儿亲了一口的赵惟吉虽然嘴上说太夸张了,但是心里还是很感动,毕竟小一年在海上漂荡着,他从心底里还是无比的思念着家人。这个时候的李念已经忍不住泪水哭了出来,而柴钰的眼眶里也饱含着热泪。看到此情此景赵惟吉也知道自己对不住家人,于是什么都没有说,将赵灵儿骑上了自己的脖子,搂着两个老婆回到了府中。府里所有人看到赵惟吉都很开心,但是却有一个例外,那边是小世子赵腾。赵惟吉离家的时候赵腾还不到一岁,这个时候已经一岁多了。小一年没有见过赵惟吉的赵腾这个时候已经不认识他了。当赵惟吉从柴钰手中想结果赵腾的时候,赵腾明显的表现出了抵抗,小嘴里还不断念着:“不……不……。”让赵惟吉一阵尴尬。“看吧,连儿子都不认识你了,你这个爹也够失败的了。”听到柴钰明显带有怨言的调侃,赵惟吉也只能苦笑了。回到屋里的赵惟吉立刻将他从北美大陆带回来的东西展示了出来。“这就是您说的高产的食物?”柴钰把手上的玉米种子翻过了覆过去的看了几遍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之所以只有种子,是因为带回来的玉米都在海上被吃得差不多了,玉米如果不晒干的话根本没法长时间的保存,可是海上的环境基本无法将玉米都晒干了,所以赵惟吉只好让船员将大部分玉米都吃了,只有下了少部分制作成了种子保存了下来。当然玉米都这样了,番茄同样也只剩种子了。“当然就是这个东西了,你们等着,只要种出第一批来,你们一定会吓到的。”这个时候赵惟吉突然想到了其实这次农名起义对于自己也不是没有任何的好处。
有可能这将是玉米登上中华历史舞台的一个最好的契机也说不定。
;
大宋武皇 第七十二章 小学
转眼已经到了淳化四年的七月份了,赵惟吉种下的第一批大概有半亩地的玉米也已经进入了抽雄期了。
在海上憋疯了的赵惟吉回到中原后和自己的两个妻子过了三天没羞没臊的生活之后,便投入了玉米的种植当中了。
根据印第安人的介绍,玉米的生长周期并不长,所以这个时候的玉米已经离成熟不是太远了。
看着田里已经定型了的玉米杆,还有都张开了的叶片,赵惟吉打心底里那么高兴。就在这个时候铁峥却来到了田地之中。
“那边怎么样了?”看到铁峥的到来赵惟吉自然是知道蜀地那边又有了新的消息传来。
“还能怎样啊,官家又败了,起义军已经占领了蜀州了。”
“那朝廷那边就没有什么新的动作吗?”
“没有,那个张枢又站出来为张玘辩驳了,说是因为川军新捏合时曰尚浅,再多给一些时间,便会出现转折。”
“行啊,我倒想看看会出现什么样的新转折。不说蜀地了,走我带你去看看番茄。”说完赵惟吉就拉着铁峥去往载重番茄的藤架,查看与玉米一同种植下去的番茄长得怎么样了。
……
“朝廷那边到底怎样,会不会派出援军前来增援?”向部下询问的此人便是西川都巡检使张玘了。三个月以来的剿匪战争已经让这个还未年满五十的人已经是白发多过黑发了。现在他每天除了发愁还是发愁。
现在蜀地的军力他最清楚不过了,各地防守都已经很吃力了,更别说抽调部队出来剿匪了。这群叛匪十分的狡猾,从青城起兵以后,一下碰上,一下邛州,一下蜀州的,就在成都西边一直不停的南北晃悠。让官军根本猜不透他们下一步要去哪里。
只能将官军沿成都周围一圈布防,这样一来便只能被动防守了,剿匪还从何谈起。
“朝中的张枢大人说了,没必要给咱们增援,说是咱们现在缺乏的只是磨合,他会为咱们争取时间的。”
一听手下的报告,张玘差点没被气得吐血。这张枢到底是要帮我还是害我啊,我现在连兵都没有磨合个屁。他要是真的为了大宋江山着想就应该建言官家派兵前来征讨叛军啊。
为什么张枢会出这样的馊主意,那是因为他想隐瞒齐元振的事情。齐元振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他张枢又怎么会不清楚,只不过他当初因为接受了大量齐元振的贿赂所以才在太宗面前大肆的夸奖了他一番。
这次农民起义少不了官逼民反的因素在其中,一旦快速的被平定的话少不了要将齐元振的事情翻出来,所以张枢希望这次起义能被拖得长一些,造成的损失大一些,然后再被平定,那样一来,朝廷对于这件事的重心就会落在安置叛军和对于蜀地的重建上来。对于这些贪官的被杀也就不太会花太多心思追查原因了。
这就是张枢为什么到现在为止都还在对朝廷出兵平叛一事从中作梗,因为他知道中央禁军是能够快速平定反叛的,而驻扎在蜀地的厢军平起叛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
就这样又过了一个多月,转眼已经进入秋天了,可是天府之国里却仍然处于战火纷飞的状态。朝廷的援军依然没有到来,厢军依然是那么无力,叛军依然嚣张的四处攻击着,劫掠着。
本来已经进入秋收节奏的农民们因为战火的洗礼统统都失去了家园,一部分人加入了起义军,开始了反叛的生涯。但是更多的人却被迫远走他乡,成为了新的流民。
“王爷,现在每天都有大量的蜀地流民离开蜀中向外府逃散。”
“好的,是时候了,将我们所有的内河船只全部集中起来,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去将那些愿意来华亭的流民统统接过来。”
“是,王爷。”等到赵惟吉命令以后的江鱼匆匆的便转身离开。
这个时候柴钰端了两碗茶进入到书房之中。
“你们的谈话我都听到了,你愿意将流民都接收过来我不反对,但是如此多的流民咱们的粮食储备会不会成问题啊?”
接过柴钰手中的一碗茶喝了一口以后赵惟吉慢慢的解释道:“粮食储备倒是没有什么问题,虽然去年江淮一带遭遇了旱灾,但是今年的收成应该还不错,我们不是已经开始种植从福建路那边将占城稻引进过来种植了吗。虽然说流民的数量巨大了一些,但是最多也就今年没有余粮而已,不过不用担心,玉米的种植已经成功了。明年只要推广开来,肯定能够承受的住更多的流民。”
说道玉米,柴钰也不得不佩服丈夫弄回来的这种新奇的食物。这种黄色的颗粒的确很好吃,而且不要太多就能达到充饥的效果,关键是产量真的很高。才半亩地就已经产出了有两百斤的玉米了,让柴钰实在是很高兴。
对于这点赵惟吉也很高兴,虽然不像后世玉米可以亩产六七百公斤,但是在这个水稻亩产也就三百斤左右的时代。这已经是相当高的产量了。
而且玉米如果晒干磨成棒子面以后还可以长时间的保存,这样一来作为米面的副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其实这个时代也不是所有田地都在种植水稻或者的小麦,更多的是种粟米。所以赵惟吉还是相当看好玉米的前景的。
“行吧,你自己看着办就是了。对了,灵儿那边你给我说几句,书院的先生一直在说灵儿上课不太听话。”
“行了,我知道了,灵儿那边我会去的,小念那边你也多帮着点,毕竟她现在身子沉。”
由于回来以后赵惟吉不懈的耕耘李念那边终于怀孕了,现在他的肚子已经有四个月大了,身子已经开始发福了。
至于柴钰口中所说的书院,那边是赵惟吉搞出的新东西,他建立了一间面相六至十二岁的儿童书院,姓质就有点想后世的小学那样。已经六岁多了的赵灵儿自然也进入了这所书院了,书院的院长就是当初为赵灵儿开蒙的一代大儒刘鳌先生。赵惟吉特地从白鹿书院将他请过来的。书院名都是刘鳌先生亲笔题写的,名叫育英书院。
由于赵惟吉同样在“小学”也实行着免费的制度,所以现在育英书院已经有了千余学生在内上课了。不仅有华亭县的,甚至还有外面州县的学生都进入了书院学习。
赵惟吉还在里面碰到了一个曰后的名人那就是现在和赵灵儿同岁的柳永,没想到他也进了书院。
而且他和赵灵儿还分在了一个班里。书院的制度是这样的,根据入学之前的根基和年龄分成了三个年级,分别用天地玄来表示从高到低,然后每个年级又分了四个班,分别用甲乙丙丁来表示。所以三年级二班便是天字乙班。
之所以不像后世小学那样分成六个年级一年一个级别是因为这个时代实在没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交给学生,所以书院的毕业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年数,年级只不过是为了将年龄差别太大的孩子区别开来而已。而书院也没有不能毕业的说法,只要到了十二岁谁都必须毕业。真正决定学习进度的是班级,入学时候根基最高的便进入甲班,次一等的进入乙班,以此类推。如果开始学习以后进步迅速那就往前跳,不行就往后跳。
总之是丁班教的最基础,也最慢。如果所有学生都能够达到甲班的水准的话,就四个班全部按照甲班教的东西来教就完了。
赵灵儿由于很早就开蒙了,再加上继承了他老爸老妈的聪明脑袋,于是很轻松的就进入了甲班。只不过是玄字甲班,恰巧就碰到了同样是神童的柳永。
而赵灵儿由于实在太聪明了,所以上课经常听老师将一点就基本上都明白了,所以剩余的时间便开始各种插科打诨,经常惹得老师生气。所以老师只好来找柴钰投诉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