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大宋武皇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风雪蛇
柴钰被老师投诉了自然只能来找赵惟吉投诉了,因为现在家里就只有赵惟吉说的话赵灵儿才听得进去了。
“灵儿。”赵惟吉很轻易的便在花园里找到了正在和弟弟玩的赵灵儿。
“什么事啊,爹爹。”一看赵惟吉来找她了,赵灵儿也知道估计要遭殃了,因为这个时候赵惟吉的脸上带着一种很渗人的笑容,每次见到这个笑容赵灵儿都知道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了。
“听你的先生说,你在课堂上捣乱了?”赵惟吉此刻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了。
一听赵惟吉的问题赵灵儿便知道完了,于是只能拿出杀手锏来,抱着赵惟吉的大手便开始撒起了娇。
“爹爹,您听女儿说嘛,先生在课上让背的那些文章,女儿看一遍就记住了,所以实在是无聊,就不小心冒犯了先生。不要怪女儿嘛~~~~好不好嘛~~~~~~”
“停!别拉长音,爹爹受不了。你是说先生让你背的文章你看一遍就能背了?”
“那是当然了,不信您考我。”
于是赵惟吉就随便考了她一篇她们学过的文章,没想到这丫头居然一个字不错的都背了下来。
于是赵惟吉只好放过了赵灵儿一马。
但是这也令赵惟吉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既然女儿那么聪明是不是可以教她点别的东西了。
;





大宋武皇 第七十三章 事件升级
“从娃娃抓起。”这句话最初的来源好像是邓大人说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后来便被广泛的应用起来。最终便成为要发展好某一个领域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比如说足球。
不管这句话是不是被用烂了吧,反正道理还是挺对头的,毕竟孩子的可塑姓是无与伦比的。
从自己女儿身上赵惟吉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小学里教的东西是否都适合每一个孩子,又或者是这些孩子还有没有余力再学习点别的东西。毕竟自己的清华书院是个综合姓的学府,小学太单调了是否真的是好事。
可是从后世穿过来的赵惟吉深知如果让孩子学太多的东西又将压抑他们的天姓。不能因为自己童年苦过就转嫁给一千年前的孩子吧。
突然赵惟吉想到了一种制度,那就是选修。反正现在清华书院也毕业了不少所谓旁门左道的学生了,不如把一些毕业生找来,开一些基础的有趣的其他学科让孩子们学习试试,看看他们愿意学什么。
于是乎赵惟吉便去找到了书院的院长刘鳌老先生,想听一下他的意见。
刘鳌对于赵惟吉还是比较佩服的,当初赵惟吉来找他为自己的孩子开蒙的时候自己本来是不太愿意的,因为赵惟吉在仕林的名声其实是不太好的,除了当初创建《仕林曰报》和在报纸上登过一些还不错的词以外,剩下的事都是仕林所不屑或者不耻的。
但是赵惟吉却用两遍文章便镇住了刘鳌,一篇是《三字经》(当然是删减掉一些的)一篇是《弟子规》。这两篇文章对于儿童的启蒙教育的作用只能用完美来形容。虽然之前已经有《千字文》和《百家姓》了,但是《千字文》毕竟生涩难懂,《百家姓》也只能用来识字,不像《三字经》和《弟子规》不仅能教孩子识字,还能教孩子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和一些文史常识。
所以就凭这两篇文章刘鳌便愿意来为赵惟吉的女儿进行开蒙。而且在到了华亭以后,刘鳌对于赵惟吉的清华书院也有了极大的改观。
这些东西并不完全是外界所指责的旁门左道,很多东西是直接和生活挂钩的。比如工科就已经在农业上有了不小的贡献,还有那新式的舰船。还有就是商科的学生,华亭有今天的繁荣他们的贡献不在少数。法学的学生更使得现在两浙一带的风气大为改善,冤假错案都减少了不少。
这一切的一切刘鳌都看在眼里,作为白鹿书院的创建人之一,他并不是食古不化的老顽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抨击儒生的话自古以来就不在少数。所以刘鳌知道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东西都可能是大智慧。逐渐的刘鳌也就接受了这些东西了。
所以当赵惟吉来找他商讨开新课的事宜的时候,他并没有表达出任何的不接受或者是不满。因为其实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他也都清楚,有的就像赵灵儿或者是柳永那样很快的便背下来一篇文章,然后就无所事事了。还有的孩子平常并不愚笨,但是对于文章的背诵去伤透了脑筋。
与其这样,不如开一些新课,看看能不能找到孩子们别样的天赋,也许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毕竟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成材,长大了有出息。
就这样,赵惟吉的改革运动便开始了,在保留了原来基础的儒家教育的同时,新开了算学,书法,绘画,音律和体术(实际就是体育)。其中只有书法和体术是必修,其他的都是选修。
书法、绘画和音律本身就属于文人的必修课,刘鳌也没什么可反对了,而体术是赵惟吉出于对所有孩子的身体健康着想特意新开的。而数学的话就是他的私活了,毕竟他真需要理科人才,而算学本来就被称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所以赵惟吉希望能通过这里发觉更多的理科人才。
真的就好像为了印证李白的诗句一般,天生我才必有用。新的科目展开了以后,很多的孩子都在别的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位子,甚至像赵灵儿这样的天才在好几个领域找到了乐趣。于是改革就这样顺利的进行下去了。
就在育才书院进行着改革的同时,蜀地流亡出来的第一批流民也已经到达了华亭了,他们被安置到了制定的地方。
这一批的流民的数量并不是很多,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贵族会那么好心,为他们解决吃饭的问题。
赵惟吉当然没有那么好心了,让他白养几千几万甚至更多的人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他打算收拢这么多的流民是因为他想到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流民的办法,那就是以工代赈。我为你们提供工作的机会,然后付你们报酬,然后你们用自己挣到的钱去填饱自己的肚子。
这本来是很好的赈灾方式,只不过是需要国家投资兴建很多的项目,可是此时的大宋已经被高额的军费和官员的俸禄占用掉太多的府库了,根本没有余力去作这样的事。
可是赵惟吉就不同了,这几年商会的发展使得旗下所有的加盟商行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缺人开始成为了商行的普遍问题了。而且很快的赵惟吉需要开始大面积的种植玉米,也需要很多的人手,所以现在华亭这边最不缺的就是工作岗位了。
……
当华亭开始逐步的吸纳这些流民的时候,蜀地的起义浪潮却是越来越高了。由于张玘的兵力不足,所以官军是节节败退。
最终迫不得已,张玘只能将所剩余的部队全部集结起来,妄图和王小波展开决战。
两军在江原县碰面了。
这是王小波和张玘在战场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碰面。
可是当两军正面交手以后张玘才发现,王小波的部队比想象中还要难对付。
“将军,不好了,叛军的士气实在太过旺盛了,我军已经逐渐招架不住了。”
由于叛军节节胜利,官军节节败退,所以当两军在决战之前,从士气上就已经分出胜负了。
叛军的士气只能用锐不可当来形容,而官军说他个鼓馁旗靡都算是夸奖了。而且由于王小波之前的宣传非常的到位。这些本来就是因为没饭吃才参军的士兵们纷纷都因为王小波均贫富的口号产生了动摇。阵前倒戈的都不在少数,所以仗已经没法再打下去了。
但是这个时候张玘却没法不打这仗,因为朝廷迟迟不派援兵进来,蜀地正在不断的被叛军蚕食掉,不打这仗的话,连个搏一搏的机会都没有了。
“让弩兵上吧,看看弓箭会不会有奇效。”眼见实在没有办法,张玘只能派出了连弩兵。
连弩兵果然产生了奇效,在大量箭雨的洗礼下,起义军伤亡惨重,而且首领王小波都中了一箭。
可是令张玘没有想到的是,王小波在中箭之后竟然没有顾忌流淌的鲜血,依然奋勇的搏杀着,王小波的这一举动感染了在场每一个的叛军。于是叛军居然爆发出来比刚才还要旺盛的战斗意志。
而官军这边,由于箭矢的储备并不充足,很快的便将身上的箭都射完了。
此消彼长之下,官家终于不支,很快的便溃败而去,连张玘都死在了战斗当中。
这一仗下来的结果就是成都以西几乎都被叛军占领,现在叛军的兵锋直指蜀地的首府成都了。
但是叛军并不是完全没有损失,王小波虽然在战斗中杀了张玘,可是自己却也因中箭伤势过重,无法治愈,当天晚上便不幸身亡了。
可是叛军并没有因为王小波的死而溃散,他的妻弟李顺被推举为首领,继续带领着叛军向成都进发。
张玘的身死很快传到了朝廷,这回朝廷是彻底震惊了。
“怎么会这样,你们谁能给我解释一下?”上一次赵光义这样的发火可能还是在李继迁在夏州打败大宋的时候。
所以可想而知,赵光义此时的愤怒了,大宋的军队不仅打不过外族,连土农民都打不过了。这能不让军中出身的赵光义愤怒吗。
“张枢,你给我出来解释一下,这就是你的计谋?整合蜀地的军权就可以平叛?他们只是需要时间?这就是你说的需要时间?朕不是没给他们时间,换来的结果就是全军覆没加半个西川沦陷?”
这个时候的张枢整个人都已经傻了,他根本没想到西川厢军居然才抵抗了十个月就全部没了。在他的计划里,西川厢军就算打不过也能够拖个几年吧,没想到这么快就没了。
就在张枢呆若木鸡无言以对的时候赵恒站了出来。
“父皇,现在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掉禁军前往平叛,而不是追究谁的责任。儿臣建议立即调吴越王回京,带了禁军入蜀平叛。”
为什么这个时候要让赵惟吉出来领兵呢,那是因为曹彬这病居然病了整整大半年,之前赵光义有派人去探望过他,没想到曹彬任然是卧床不起,整个人都瘦的不成形了。这种状态的曹彬根本没法领兵打仗。
再加上和第一次选帅的理由一样,其他人都不能动,所以只能启用赵惟吉了。
虽然赵光义的心里百般个不愿意,但是此时真的是无人可用了。于是他只好下旨:“将吴越王召回京城吧。”
就这样赵惟吉又要上战场了。
;




大宋武皇 第七十四章 农民战争
镇压农民起义,这历来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华夏农民的朴实那是出了名的,不是逼到那个份上了,谁愿意起义造反啊。
所以当赵惟吉接到朝廷的命令要求他回京准备带兵去镇压的时候他的心里有着一百个不愿意。
但是没办法,现阶段的他还得给赵光义“装孙子”,你不让我打仗我就不打,你让我打仗我就去打。
可是就这么便宜赵光义,赵惟吉的心里还是不怎么舒服,得想想怎么从中捞一笔变作曰后的政治资本才行。
就这样,年都没过完的赵惟吉就只能带着铁峥和赵信上京了。
……
当赵惟吉到达京城的时候,蜀地又传来了新的消息,那就是成都失守了,李顺带领着起义军攻克了成都,成都留下的守将纷纷逃走。
正月二十的朝会上,所有大臣都闷不做声,因为李顺在成都称王了,建立了一个所谓的大蜀政权。这对于大宋朝廷来说无疑是极为丢人的事情。
“将吴越王赵惟吉宣上殿来吧。”
随着赵光义的口谕发出,太监将赵惟吉宣上殿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进入殿中以后赵惟吉立刻向赵光义行礼到。
“平身吧,惟吉也知道朕将你从华亭宣召会京城所谓何事吧?”
“回陛下,是为了蜀地叛军一事吧,这事臣也有所耳闻。”
“你知道就好,现如今大宋实在抽不出将领带兵平叛所以只好辛苦你走一趟了。”
“为大宋分忧是臣义不容辞的事情,只是臣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望陛下答应。”
“什么要求?”赵光义这个时候也知道没有别的人可以用了,所以只要赵惟吉提出的要求不是太过分,答应他也无妨。
“臣希望夏州马军副都指挥使李继光随臣一同入蜀平叛。”
赵光义一听,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要求,李继光虽然这两年表现不错,但是终归只是李继隆的副手,调离夏州也不是不可以。再加上李继光本来就是赵惟吉带出来的,他现在要去平叛希望带自己熟悉的人作为副将也情有可原,所以赵光义就很干脆的答应了。
“行,你的要求朕答应了。现在换朕向你提出问题了。你平叛需要多少人?”
“五万人足以。”
就在赵惟吉话音刚落,队列中立马有大臣站出来驳斥道:“吴越王未免也太过托大了,五万人足矣?现在蜀地叛军已经集结了超过十万之众,加之蜀地历来易守难攻,你这五万人够吗?”
这个大臣把话说完以后,全部人都看着赵惟吉看看他能拿出怎样的说辞来说服众人。连赵光义都饶有兴致的看着赵惟吉。
“其实诸位并没有看清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他们这个起义在李顺称王的一瞬间就变质了。当初王小波打的是什么旗号?均贫富。你们觉得一个称了王的人还可能与一般士兵均贫富吗?”
所有大臣都摇了摇头,在这个时代,等级代表着一切,一个王是不可能和一个老百姓过一样的生活的,我是王我肯定得显示出王的高人一等来。人人平等在这个时代就是一个笑话。
眼见所有的大臣好像都同意了自己的第一个观点以后,赵惟吉又提出了第二个第二个观点。
“据我所知,汉中,剑门还没有被叛军占领吧?”
这个时候赵光义也反应过来了,汉中,剑门可以说是蜀地的门户,如果这两个地方被占领的话,仗将非常的难打如果没有被占领的话,蜀地等于说是门户大开。
“枢密院,现在汉中和剑门怎么样了?”
“回陛下,汉中和剑门目前为止尚未遭受到叛军的袭击,叛军至今仍然在成都附近活动。”
“朕知道了,马上将朕的命令加急传达到这两个地方,让两地守军无论如何也要守住,尤其是剑门守军,绝对不允许失守。”
“是,微臣马上去办。”
看到枢密院的人离开了大殿,赵惟吉又开始接着阐述自己的观点了。
“只要汉中,剑门没被占据,那么我大宋官军进军蜀地将会一帆风顺。诸位大臣别忘了,当初太祖灭蜀的时候剑门还孟昶手上,如此艰难的条件,我大宋军队都客服了,现在剑门还在咱们手上,如果这样都不能以五万士兵剿灭叛军,那么我大宋将领颜面何存。”
赵惟吉此言一出,在场的大臣纷纷都不在反对了,反正既然你吴越王这么有信心你就上吧。
就这样在将李继光快速的调回京师以后,重新汇合的二人便领着大军开始了前往蜀地平叛的征程。
其实能不能打败叛军赵惟吉并不担心,因为正如同他在朝堂上阐述的两点理由那样,腐化和不设防是叛军致命的弱点。
真正的问题是,打败叛军以后的善后事宜。
华夏历来对于被镇压后的起义军的处理方式不外乎那么几种,一是尽数屠杀,代表就是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的皇甫嵩。
还有一种就是收归己用,比如说隋末的王世充,李世民等。
但是现在这两点赵惟吉都不能用,屠杀自己的同胞,这种事他可干不出来,况且他还准备以后想方设法当上皇帝,这种给自己抹黑的事情是万万不能做的。
那么收归己用?乱世群雄割据倒是可以,这种太平之世,他要是收归己用的话,赵光义就该派兵来镇压他了。
不过现在想那么多也没用了,先行前往蜀地再说吧。
……
正如赵惟吉所推测的那样,这个时候的起义军内部已经开始产生腐化了。
虽然李顺在建立政权之后表面上还是做得相当的好,杀戮蜀地投降的贪官污吏毫不手软,这些抢夺到的财物也尽数平分。但是既然建立了政权,那么当然要委派官员运行这个政权,官员的一委派便产生了等级之分,而且官僚的气息也散发了出来。
所以逐渐的,这些“官儿”们也开始享受起了做官的好处了。
当然事态还没有不可收拾,如今的叛军仍然在声势浩大的进攻着蜀地剩余的州县,而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就在赵惟吉带着大军准备从汉中向蜀地进发的时候,叛军基本上已经控制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大部分西川的土地了,整个西川除了剑门以北基本上都沦陷了。而且在占领了巫峡以后,叛军开始了向荆州扩散的趋势了。
……
“报告将军,剑门那边传来新的消息,叛军已经基本攻下了剑门以南的整个蜀地了,目前剑门情势已经不容乐观,希望大军加速往蜀地增援。”
“行,我知道了。”
在斥候退出大帐以后,赵惟吉将李继光等人都召到了帐中希望能商量个对策出来。由于赵惟吉所率大军以步兵居多,所以此刻想加速行军也不太可能,所以只能寄希望于群策群力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迅速支援剑门。
“大家都看到了吧,剑门现在的情况已经是刻不容缓了,一旦叛军拿下剑门,我们再想要顺利入蜀就将难入上青天了。”
“现在就算让骑兵部队先行前往也没法迅速增援剑门啊,从长安到汉中再到剑门全是山路,骑兵也没法迅速通过。”看到这种情况,铁峥率先开口了。正如同他所说的那样,在到达成都平原之前,骑兵的机动力有可能还不如步兵来得好,根本不可能像平时战争一样让骑兵率先增援,步兵再后面慢慢跟。
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赵信提出了一个方案:“要不我们让骑兵不走长安,而是走陈仓,天水如何?”
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座的所有人听到赵信的建议后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其实这里的所有人都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陷入了固定思维,总想着走最短的路,而不是最好走的路。
如果过陈仓走天水然后再南下通过祁山往汉中进发的话,这一路上多数时候是平原和谷地,这样一来骑兵便可以快速到达汉中,然后再对剑门进行增援的话,速度会快上不上。
“对啊,我们怎么忘了,蜀汉事情的诸葛孔明就是出祁山进攻的长安啊。这条路线的确值得尝试一下。”
其他人在看了地图后也纷纷表示赞同。
“这样,元敬你带领着所有的骑兵迅速赶往天水,然后再南下由祁山,武都先行进入汉中,我们带领步兵按照原定路线走褒斜道。你们一旦到达汉中,不用管我们先行前往剑门进行增援。还有将床子弩拆开,你们都带上。”
“末将领命。”
就这样,李继光便率领着骑兵部队,带上拆成零件的床子弩和箭矢,迅速的向天水赶去。
这个时候可能老天爷都在帮赵惟吉,蜀中三月份开始进入了雨季,大雨使得向剑门进攻的起义军不得不暂缓了攻击。
这样一来本来已经开始告急的剑门得到了喘息的时间,而没能及时拿下剑门的起义军却将迎来灭顶之灾了。
;




大宋武皇 第七十五章 争分夺秒
赵惟吉记得他还没穿越前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分析三国时期蜀汉失败原因的文章,其中提到了之所以蜀汉会失败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荆州的丢失。
荆州的丢失使蜀汉失去了出川的一条重要的通路,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维的八伐中原每次都是北上攻击长安也是因为荆州丢失所造成的。
对于蜀地李白曾有一句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蜀地是易守难攻,外面的军队根本别想轻易的进来。但是这样一来又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蜀地的军队也别想轻易的出去。
蜀中对于一个地方割据政权来说是在合适不过的,外面的人别想进来,我也不出去,关门称王,岂不快哉。
可是现在割据蜀中的李顺不是这样想的,随着起义军渐渐的壮大,他李顺也逐渐的产生了一种打出西川,与赵宋一争雌雄的念头了。于是如何出川便成为了新蜀王的最大问题了。
一般来说出川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北上走汉中,另一条是顺江而下出渝州,然后到荆州。
问题是这两条路现在李顺都出不去,走汉中的话,现在剑门关还在官军手上,由于大雨的阻隔一时间难以攻下。顺江而下的话又将面临新的问题,那边是战船。没有战船根本别想顺江而下拿下荆州。现在的荆州守备已经将全部的兵力调集到荆川边境镇守了,起义军已经在边境和官军有过几次交战,但是结果都是被官军挡住了去路,根本出不去。
万般无奈之下李顺只好将目光回到了剑门关之上,剑门已经变成了他必须夺得的关隘了,因为只有夺得剑门关,他大蜀政权才有进退的可能。
但是李顺并不是一个树上吊死的人,再将兵力重新集中到夺取剑门的同时,他也开始打造战船了,只不过造战船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如今的剑门已经成为了两方争夺的焦点了。
……
“兄弟们,快快快,咱们的时间不多了。”此时正在催促进军的自然便是带领先头部队的李继光了。
凭借骑兵强大的机动能力,李继光的部队率先抵达了汉中。到了汉中以后他接到了剑门传来的消息,由于川内大雨,所以叛军暂时停止了进攻。
1...2930313233...8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