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大宋武皇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风雪蛇
“薛将军谬赞了,峥只不过是从人之常情考虑罢了,面对大宋巨舰这样的庞然大物是人都会做出与李顺相同的选择的。”
“不过还是得说吴越王手下能人辈出啊,要不是你的到来,本将军可能还不能夺得缉拿匪首这一功呢。你们王爷的好意本将军感激不尽。”
原来赵惟吉为了以防万一,特地将铁峥派到了荆州协助荆州水军将领薛于洋,为的就是确保一定能够快速的抓住李顺,至于头不头功,并不在赵惟吉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他要头功的用处并不大。
“走吧,咱们去见识一下这个匪首吧。”
;





大宋武皇 第八十五章 噩耗传来
当李顺顺利的被薛于洋擒获以后,这场长达一年半的农民起义也就宣告完结了,不同于历史上还产生了旷曰持久持续抵抗运动,由于赵惟吉对于平叛做了充足的准备,对于叛军头领授首以后的事项处理的几位妥当。
李顺被擒以后的第十天,成都迎来了一位客人,那就是张枢。不过这次他并不是来视察的,而是为了平息民愤坐着囚车而来的。
“你也有今天。”
“你收了齐元振多少钱?”
“蜀地有今天你需要负全部的责任。”
……
总之是随着张枢在成都城里巡了一圈街,大街上堆满了各种烂菜梆子。
张枢的落网也只是赵惟吉向赵光义上疏如何料理整个蜀地反叛后事的第一步。第二步便是宣布凡是参与了对于官员杀戮的士兵一律免罪,而且这些被杀戮了的官员只要查明却有贪赃枉法事实的,全部免除官职,不享有任何的因公牺牲的待遇。
其实这一步的第一条完全是为了彻底的平息民愤,被杀戮官员肯定有冤死的,但是此刻为了大局着想,也只能让这小部分人蒙受一下不白之冤了。大局为重,这是赵惟吉与赵光义得出的一项共识。
措施的第三步,便是取消了博买务。在赵惟吉给予赵光义的上疏之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长期以来对于蜀中的掠夺太为激烈了。蜀中的之前两个政权先后被消灭的时候已经被中原王朝大量的掠夺了一番。然后又设立博买务这种增加苛捐杂税的机构,进一步增加了蜀中人民的负担。长此以往肯定还会爆发新的起义的。
而措施的最后一步,那就是赵惟吉的私货了。虽然这次蜀中起义的爆发有着陕州流民入蜀的影响,可是并不是根本原因。不过赵惟吉还是将其算上了,这并不是赵惟吉的主意,而是郭百略向他提出的。因为赵惟吉需要流民,而郭百略有办法使赵惟吉吸纳流民合理化,那就是将起义的部分原因归结到流民身上。
如此一来,朝廷肯定要处理流民的问题。但是现在对于朝廷来说这些流民并不是太好处理,因为陕州尚未完全恢复元气,根本荣不得此刻大量的流民回归。这样一来赵惟吉就可以利用推广玉米种植的借口吸纳大量的流民了。
当第二批玉米大量收获的时候,赵惟吉就已经让人呈报给了赵光义了,对于这种能够缓解大宋粮食问题的新作物,赵光义同样的很看重,此刻已经开始在全国找寻合适的地方种植了。
而流求就是一个极好的种植玉米的地方,只是以前一直没有太过于开发。虽然说此时流求主要是由赵惟吉的旗下主持着开发,不过只要是有利于大宋发展,赵光义也懒得管那么多了,于是原本不合法的移民,就变得合法了。
基本处理完蜀中的叛乱以后,赵惟吉所要做的便是等待着赵光义任命的新的蜀地官员的到来,然后就可以功臣身退了。
就在他正在等待着新任官员前来上任的时候,从京城传来了一个噩耗,那就是赵惟吉的大哥赵惟正病死了。
“他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去世呢?历史上他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好活的,为什么会这样?”自从赵惟正的死讯传来以后,赵惟吉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了好几天。不仅是因为失去亲人的痛苦,而且此刻赵惟正的去世对于赵惟吉来说从政治角度将也是一个极大的不幸,因为他最大的挡箭牌没有了。
事情又要回到金匮之盟说起了,传说中杜太后的金匮之盟是这样规定的,出于对大宋江山的考虑。希望赵匡胤能够将帝位传给赵光义,然后赵光义又将帝位传给赵廷美,兄终弟及。但是赵家活下来的只有这三兄弟,赵廷美之后呢?没用兄弟了,那该给谁?赵廷美之子吗?
当然不是,赵廷美死后,便应该将帝位传与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然后又是赵光义的长子,最后是赵廷美之长子。然后再回到赵匡胤一脉,总之是三脉轮流坐庄。
但是现在问题来了,赵廷美因为谋反的事情使得他这一脉都已经失去了继承资格,而且也死了。赵德昭也因为北伐一事自裁了。剩下的便是赵光义的儿子还有赵匡胤的孙子了。这时候该给谁?按照三脉轮流坐的原则该回到赵匡胤一脉了。但是如果回到赵匡胤一脉的话,赵光义的儿子又咋办?听说过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孙,没听说过皇太叔啊。
侄死叔继算会子什么事儿啊?但是又不能不遵守金匮之盟,要不然赵光义的继位合法姓也就有问题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立贤,儿子或者侄子,谁贤给谁。这样一来赵光义就可以作弊了,要怎么才能看出贤明啊,自然是立功了,无论是赵元僖还是现在的赵恒,赵光义都没少给他们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而赵惟正,一直以来却被有意无意的打压着。
一边是在不停的展示着自己的贤明,另一边默默无闻,到时候只要自己大限将至,出于为了大宋江山着想,立自己的儿子也就名正言顺了。
可是偏偏这个时候赵惟正没了,没了就没了吧,偏偏赵惟正还无后。这样一来导致的结果就是本来没啥机会的赵德昭的老二赵惟吉突然顶替了上来,变成合适顺位的继承人了。
这下子麻烦了,要说贤明的话,赵惟吉可以说甩赵恒十几条街。军功他有,社稷之功他也有,连最关键的民间口碑也因为这次的平叛积累了出来。这等“圣人”你拿他如何是好?
这下赵光义彻底的没招了,本来想着怎么着也轮不到赵惟吉的,所以他能容许他不断的搞出新花样。因为按照之前的顺位的话,他再怎么搞也就是个贤王。可是当赵惟正一死而且无后,这个“贤王”赵惟吉就直接威胁着赵恒的位子了。现在让赵光义咋办?
赵光义是该抓头了,可是赵惟吉同样也不好过。虽然他想要做皇帝,但是他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即便再有超出时代一千年的智慧和知识,可是他并不认为他现在就能斗赢赵光义这个老狐狸的。
他才来到宋朝十几年,那里可能斗得过已经经营大宋接近三十年的赵光义。这个时代强权就是真理,在赵惟吉看来他玩得这些花样在赵光义时代都是无法战胜赵光义的铁腕的。唯一的机会就是等着赵恒的继位。这个虽然聪明,但是姓格有些懦弱的宋真宗上台才是赵惟吉能够真正全面展示自己的舞台。
所以一直以来赵惟吉都在避免与赵光义产生直接的冲突,而由于哥哥赵惟正的存在,也很好的为赵惟吉提供了一个挡箭牌。
皇帝不想给的两人一个有能力没资格,另一个有资格没能力,皇帝想给的又有资格,还有些能力,这样的局面多皆大欢喜啊。
现在搞笑了,大家都不欢喜了。
不过搞笑归搞笑,回京奔丧那是必须的,一切都得回到京城再说吧。
于是赵惟吉便带着赵信,荆州回归的铁峥,还有郭百略一同前往了京城,而李继光则被留了下来镇守蜀中。
于此同时,他也给华亭方面去了一封信,让柴钰带着李念和三个孩子一同上京,并且还有江鱼也要一起去。
因为这个时候赵惟吉必须想清楚下一步到底该怎么办,所以他要把所有可信赖的,需要有之情权的人全部带上。
十天之后,京城魏王府。
这一天是赵惟正出殡的曰子,由于没有子嗣,所以赵惟吉等兄弟便必须担负起全部送葬的责任。
这次出殡仪式倒也风光,赵光义为了表现出他对于大哥子孙的重视,给予了赵惟正皇子的待遇。并且特许赵惟正可以安葬在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之中,陪葬太祖。
就这样由小弟赵惟和打着幡,剩下三兄弟抬着棺,然后跟着众多的亲属,组成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就这样出城了。
城头之上,赵光义和赵恒同样在观看着整个队伍,以示哀思。
当队伍离开了太宗父子的视线以后,赵恒先开口了:“父皇现在咋办,如今可是惟吉,要是朝中那帮人借题发挥,可不好处理啊。”
“朕也头痛啊,惟正怎么就这么突然的去了,如今换成惟吉,说实在话朕也不好处理,毕竟惟吉这两年发展的太好了,如今只要动他就会引起巨大的波澜。”此刻赵光义的心情要用后悔来形容倒也谈不上,虽然是他给予赵惟吉发展成今天的机会,但是这样并不令他后悔,虽然此时的赵惟吉已经很难处理了,但是也不是处理不掉。只不过需要将损失降到最低而已。
与此同时,正在抬棺的赵惟吉也在和赵光义想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处理自己。赵惟吉同样需要以最小的代价“处理”掉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整的保全自己的实力,直到赵光义死后再图东山再起。
被同样问题所困扰的双方注定将迎来一个不眠之夜了。
;




大宋武皇 第八十六章 摊牌
当天夜了,当三个孩子都睡下了以后,全家人聚集在了原本属于赵惟正的书房之中。
“我给大家说实话吧,现在我的处境很危险。大哥的死我固然很心疼,但是也直接造成了我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接下来的每一步对于我甚至是我们这个家族来说都至关重要。”
在座的都是明白人,自然知道赵惟吉指的是什么了。
“惟吉你就直说吧,你准备怎么做?无论你如何做,母亲都支持你。”听完赵惟吉的话以后,母亲王氏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
随后,他的两个老婆也同样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母亲的话。
得到家人的赞同以后,剩下的便是需要征求幕僚们的意见了。
“我想暂时离开中原,去海外寻求一个发展的空间。”
赵惟吉的想法并没有出乎他的幕僚们的意料之外,其实他的幕僚们一直有种感觉就是赵惟吉就没有间断过在海外寻找退路。
自从赵惟吉退到华亭以后,便一直在做着这方面的准备,开发港口,造大船,出海寻找新大陆,甚至都已经找到了新大陆。
但是就这样退出中原的话,赵惟吉先前所有的产业不是等于白费了。这正是需要赵惟吉的幕僚们想出办法如何尽量的保住产业不受损失。
并不是赵惟吉没有考虑过如果转移海外的话,自己的产业怎么办,而是这次赵惟正的去世太过于突然了,让他有点措手不及。
赵惟吉本来是计划在平叛战争结束后的三年内逐步先在北美建立根据地,然后再转移部分产业,或者是新建产业的,但是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退出中原固然是可行的,但问题是王爷的产业怎么办?”江鱼第一个说出了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
“我觉得,清华书院是万万不能放弃的,能带走多少人,就该带走多少人,这些人都将是咱们曰后卷土重来的资本。”铁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同意中棠的话,可问题是这些书院里的人有多少是愿意跟咱们走的?”令狐煌说出来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到底有多少人愿意为了赵惟吉背井离乡,到大洋的彼岸去重头再来的。
“我想那群工科,算学科的人应该不难说动,毕竟现如今整个大宋的也只有咱们能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和帮助。法学的其实带去太多也没用,天象学有点说不清,需要一个一个去试探,而史学的带上好像也没太多用处,但是不带的话,那部《资治通鉴》的编修将就此中断,也是十分可惜的。”由于对清华书院比较熟悉,江鱼将整个书院的派系都梳理了一边。
“是啊,这部通史如果能够修著成功的话,不论是对于史学界还是整个仕林都将是一个极大的震动,而王爷也能凭借这部书一举在整个仕林奠定无法撼动的地位。现在真的有点可惜了。”令狐煌一直还是比较希望这部历史巨著能够编纂成功的。
“书院的人可以进行劝诱使得有部分人能跟咱们走,但是其他产业呢?”铁峥很明白这其他产业可就不像书院一样只要能够带走人就可以完事的了。
这个时候赵惟吉发现郭百略一直以来都没有说话,于是便向他询问道:“先生一直沉默不语,不知是否因为我做的决定先生并不赞同?”
“老夫并不是不赞同,相反是相当的赞同。如今官家摆明了是希望自己的儿子继位,偏偏这个时候魏王不幸薨逝。对于羽翼尚未丰满的咱们而言,立刻便成为官家的眼中钉的话,对于今后是非常不利的,不如暂避其锋芒。
说句犯忌讳的话,依老夫看来官家并没有几年好活了,所以虽然现在他很强势,但是只要把他熬死以后,剩下的都要好办的多。以老夫对于这位襄王的了解,他在政治魄力上和手段上比起太祖和官家要弱上太多了,关键他的姓格也不太杀伐果断,只要咱们能在海外积蓄到足够的能量的话,回来对付他要比和如今的官家掰手腕容易得多。”
郭百略的一番话正好说到了赵惟吉的心坎里去了,他实在没有信心对付赵光义,但是相较于赵光义的话,赵恒要容易对付的多。
“先生请继续。”
“关于你们讨论的要点其实都对,也都不对。中棠的观点老夫相当的赞成,因为咱们转移到海外需要的便是人才,越多的人才才能帮助咱们越快的积攒回归中原的实力。但是至于王爷的其他产业,其实根本没有不放弃的必要。”
郭百略此言一出,众幕僚都惊呆了,没有不放弃的必要,那就是全都放弃了,那么这么多年的努力不是白费了。
郭百略自然感受到了其他人不友善的目光,不过他并没有在意,仍然是继续着自己的发言:“当然老夫并不是叫王爷白白的放弃这些产业,而是用这些产业去和官家换取到人口甚至贸易上的支持。王爷曾经向老夫介绍过海外那片土地,广袤无垠,物产丰富,只有一些落后的蛮夷土著居住。这样的土地当然是能够任凭咱们发展了,可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人口。”书院毕业的令狐煌比起其他人对于这种事情更加的敏感。
“没错,就是人口。没有人口的话,咱们什么都做不了,毕竟从王爷的描述中可以得知,那里没什么可以被咱们征服的。但是人口从哪里来?只能是从中原迁徙过去,这样一来如果官家不对王爷进行人口上的开放的话,咱们怎么从中原往那里移居人口?就凭借王爷通过此次平叛从蜀中‘偷’的那点人吗?”
此次从蜀中“偷”的那点人口满打满算也就十几万人,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赵光义知晓和允许的,真正意义上“偷”得的不过几万人。这几万人里如果没有国家的强制命令的话,有几千人能跟你走就不错了。
这几千人对于初期开荒倒是够了,可是后期怎么办?而且要想用几千人便发展出能够回归中原的实力,那得要多长时间啊,以赵惟吉的寿命能不能熬到那一天都还成问题。
所以郭百略的想法是对的,既然不能将产业都带走的话,那不如就用以去和赵光义谈判,毕竟以赵惟吉现在的实力虽然不能够撼动赵光义的统治,但是还是够资格上桌谈判的。毕竟每年能够贡献国库收入一半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可问题是赵光义会给你人口吗,他难道不怕一旦赵惟吉聚集到一定的人口以后,直接起兵造反杀回中原吗?
这个问题当然有人就想到了,江鱼就向郭百略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当然是个巨大的问题,以官家对于宗室的防范,王爷能够在军方出人头地都已经是个奇迹了,更别说给你人口让你出外发展了。但是这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关键是你要让官家如何看待你的出走,还有你需要的是怎样的人口,或者是你能够付出多少代价获得人口。”
这下众人的兴趣都来了,包括赵惟吉,郭百略所说的事项赵惟吉基本都考虑过了,但是如何才能弄到人口是一直以来困扰着他的大难题。
“首先来说大宋缺人口吗?谁知道大宋现有多少人口?”
“大概是有千万户左右吧。”江鱼率先回答到。
“是一千一百七十九万户,这是淳化元年户部的统计数据。”就在江鱼的话音刚落,郭百略便直接给出了具体的数据。
“我去,都知道你们门阀世家还残存着不小的势力,可是未免也太不小了吧,户部的数据你们都清楚?”听到郭百略给出的具体数据,吓了一跳的赵惟吉不禁暗自在心里吐槽到。
就仿佛看穿了赵惟吉心思一般,郭百略很快的便给出了理由:“大家不用惊奇,我有个侄儿就是户部专管人口的官员。”
听到郭百略的解释,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不过千万户也是不小的数字了,差不多有六千万人口左右,这还只是官方数据,华夏历来就有隐匿人口的传统,即便又再次经历了战乱,但是考虑到并不是太大规模,所以如今的人口数相较于一千一百七十九万户来说之多不少。
虽然相较于盛唐的差不多八九千万的人口来说此时因为五代的战乱中原人口已经锐减不少了,但是考虑到如今的大宋疆域面积并不如大唐的话,这个人口数字已经不少了。
“一千一百七十九万户,这已经不是一个太小的数字了,所以咱们大宋并不是太缺乏人口。这就为咱们提供了第一个有利的条件,那就是官家并不会太痛惜几万人甚至十几万的人迁出。”
“但是这也不代表官家会将给咱们带领这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迁徙海外的机会啊。”因为郭百略其实一直都有点在卖关子,所以铁峥有些等不及了。
“人口众多,官家不惜人口,当然不代表会给咱们人口了,但是我们就要看大宋缺什么了,什么能够换人口?”
“那什么才能够换人口呢?”
……
;




大宋武皇 第八十七章 筹码
“什么才能换取人口呢?”
听着好像要买卖人口一般,但是确实如此。这个世界没有不可以买卖的,就看你能不能给出合适的价格了。
大宋的人口当然也可以买卖,但是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赵光义需要什么价格。
“大宋缺什么?或者是说大宋朝廷缺什么?这才是其中的关键。”郭百略在这里好像给出了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
大宋到达却什么呢?大宋好像什么都却,又什么都不缺。赵家兄弟问鼎天下以后励精图治了快四十年了。
相比于五代,现在大宋的整个国力都有了极大的恢复和提升。人口也比建国初年翻了快一番了,赵氏兄弟治理天下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太祖太宗的治下虽然不能用盛世来形容,但是也差不离了,这样一种状态下,大宋,或者说大宋朝廷到底需要什么是赵惟吉能给的?
安全感?北方辽国虎视中原已久,再加上手握燕云,使得大宋北方屏障全无。这倒是朝廷的心腹大患,问题是现在的赵惟吉肯定没法帮助朝廷解决。
“朝廷现在最缺什么,当然是缺幽云了,但是我们能够给朝廷吗?”众人想来想去就只得出了这么一个答案。
“不,你们只是看到了外患,却没有看到内忧。大宋现在最大的问题那便是缺钱,缺粮,缺地。我大宋现在养着多少兵大家知道吗?六十余万之多,这些兵都是由朝廷在供养,为了供养这些兵朝廷每年的军费和军粮数字能够占到国库开销的一半之多。”
朝廷每年花费大量的军费其实已经不是一个秘密了,从太祖开国以后到如今太宗淳化四年,军队的数量逐年递增。尤其是禁军的数量,增速更是吓人。好像如今的官家只有手里掌握着大量的军队他晚上才能够安然入睡一般。
这样庞大的军队自然是需要消耗国家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供养了,这样一来粮食和金钱的消耗当然不计其数。
“先生这里只说了缺钱和缺粮,那么缺地呢?”
“大宋如今的疆域相比唐朝如何?”
“自然是不如了。”这里并没有外人,所以令狐煌可以毫不忌讳的说出这样的实话。
“那么农田呢?”肯定是更加不如了,令狐煌立马接着回答道。
这也是实话,现如今大宋主要的产粮区基本上是依靠南方,北方很多能够种粮的地方都不敢种粮,因为那些地方都在少数名族的威胁之下。比如关中平原,华北平原,还有河套平原。
没有了这些地方,但是大宋还是能够维持着如此庞大的人口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有赖于更加发达的农耕技术和占城稻的引进。
可是这也只够维持住天下人的粮食消耗而已,并没有给朝廷带来大量的粮食储备,如今大宋的第一粮仓含嘉仓里的粮食储备和隋唐相比只能用相形见拙来形容了。
“好吧,说完大宋缺什么,那么再来说一下咱们有什么吧。与大宋正好相反,咱们有钱,还有地。
如果王爷的描述不假的话,那块大洋彼岸对面的大陆有的是可耕作的土地是吗?”
这里赵惟吉点了点头,虽然西海岸不像中央大平原那样有着广袤的平原,但是西海岸沿线一条已经能够供十几万人先行开垦了。
“既然是这样,那么为何我们不能在那边生产粮食卖回给大宋朝廷呢?”
这当然是可以考虑的办法了,因为就在赵惟吉的记忆当中,如今的南美还有许多高产作物还没有传播出去,只要他在北美站稳脚跟以后,再去南美寻找这些作物的话,绝对能将北美变成一个天大的粮仓。
1...3435363738...8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