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大宋武皇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风雪蛇
寇准并没有立刻反驳他,而是将他拉到了城头上,让他望远处看:“看到没有?现在契丹人已经发动了全面进攻了,此时你打开城门无疑是将整个汴京送给契丹人。”
经由寇准那么已提醒,这位将军自然也明白了过来,现在契丹大军离城下非常的近,如果此时打开城门,只要契丹骑兵趁此机会一拥而入的话,整个汴梁城将遭受到灭顶之灾。
“但是陛下此时就在城下,而且身受重伤,如果不开门让陛下撤回城内的话,万一陛下有个三长两短,你我也担待不起啊。”
将军说的话寇准当然也明白,此时的他无疑陷入了进退两难之地,开门汴梁覆灭,不开门视同弑君,是进也是死,腿也是死啊。
而在城上的人还在犹豫的时候,城下的宋军士兵已经彻底的支撑不住了,他们的阵型已经完全被契丹骑兵给冲散,落单的人纷纷的遭到了屠杀。
唯一还能够基本维持住阵型的就只有皇帝与曹璨所在地外围的一小圈不足千人的队伍了。
不过这支队伍也一直在往后退着,最后推到了城门之下,再无退路。
此时的曹璨心中唯一的希望就是城里的人赶快将城门打开,让他们退进去,如若不然的话,契丹的铁骑马上就要冲到他们面前了。
“寇老西,现在可以开门了吧,陛下他们已经退到城门之下了,此刻开门他们瞬间就能够进入城池,不会让契丹士兵有机可乘的。”
话虽如此,但是这位将军说这话的时候底气都不足,他也不敢保证在开门关门这段时间里是不是真的不会有契丹骑兵能够冲进城中。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在战场的外围想起了巨大的爆炸声,声音是从战场北面传过来的。寇准拿出望远镜朝北一看,发现了契丹位于城北黄河岸边的包围圈中不断的产生着爆炸大量的契丹士兵在爆炸中直接丧生。
于是他赶忙拉住了那位想要去开门的将军:“你快过来看看,那边发生了什么?”
将军接过望远镜一看,除了看到与寇准相同的情景以外,还看到了黄河之上此时有一支巨大的船队一字排开,然后在船上有着很多的大宋士兵,他们好像正在用什么奇特的武器攻击着契丹的部队。
“寇老西,好像是王爷,是吴越王。”
寇准再次接过望远镜,此刻他看到了船队之上竖着一支军旗,旗面上绣着一个大大的赵字。大宋武将里能够在军旗上绣赵字的除了吴越王赵惟吉再也不做第二人选了。
看到是赵惟吉来了,寇准心中也大大的松了一口气,而且由于赵惟吉的攻击,此时的契丹部队的注意力已经被他吸引而去了,城下的契丹骑兵都纷纷掉头开始往北前进,城门前的压力顿时小了许多。
“还愣着干嘛,赶快开城门让陛下进来啊。”眼见城门压力顿减的寇准急忙命令将军去把城门打开。
随着将军的行动,真宗赵恒终于被接入到了城中,暂时姓的安全了。
被抬入城中的真宗此时因为箭伤已经气若游丝,随时都有驾崩的可能姓,于是他立刻被送往最近的医馆,然后再命人去皇宫里把御医给找来,希望能够将真宗抢救过来。
……
就在城里的人正在急急忙忙的抢救着真宗的时候,赵惟吉的这边的好曰子也基本上过到头了。
刚开始因为不了解火炮而吃尽了苦头的耶律莫在死伤了无数的手下以后,渐渐的发现了一些火炮的规律,只要将士兵的阵型散开,然后快速移动就不是那么容易被派炮弹击中了。
而赵惟吉也发现了,此时火炮的杀伤力开始下降了,已经不像刚开始那样可以一打死一片了。
看到这么一种情况的赵惟吉果断就下令停止炮击,所有船立刻开走,不与契丹军纠缠。
不得不说,他下达的这个命令非常的正确,由于一直没有下船,所以此刻赵惟吉要撤走非常的容易,而且此时撤退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战斗,毕竟面前有着数万契丹骑兵,而自己这边加上在青州城招募的人,也不足五千。
虽然是逆流逃跑,但是要摆脱那些骑着马的契丹士兵还是比较容易的,当耶律莫亲自率领着部队赶到河边的时候,赵惟吉的船队已经向上游跑很远了。
无奈之下,耶律莫只能够再次领兵回到汴梁城下,只是当他们回到汴梁城下的时候,之前被围困的宋军早已全部车到城内,不见踪影了。
在战斗暂时告一段落的此刻,耶律莫终于想起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之前被射倒的宋军大将到底是谁,感觉好像非常重要一般。
为什么仗打到这里,耶律莫还不知道真宗的身份呢,那是因为真宗基本上没有在契丹军面前露出过真容。
这几年辽宋关系一直不好,自然也就不存在互遣使节这样的外交活动了,真宗登基几年以来,辽国只知道宋国换了皇帝,但是并不知道这皇帝长得是啥样。
虽然在汴梁被围困以后,真宗曾经上过城头慰问过士兵,但那也只是在城头里面,他的脸并没有能够被契丹兵给看清楚。
再加上这次出战虽然是御驾亲征,但是赵恒并没有摆出皇帝的仪仗,这也使得辽国方面只是以为是宋国将军,并不知是宋国皇帝亲自来到了阵前。
如果不然的话,当时无论赵惟吉如何的轰炸,只怕耶律莫也会先将这宋皇帝给擒拿下来然后再去对付赵惟吉的炮击。
不过虽然赵恒对于自己的真面目保护的非常好,但是终究还是在他中箭的那一瞬间给暴露了,士兵以及曹璨的呼喊还是被一些离得近的契丹士兵给听去了。
在耶律莫多方的打听下,他终于知道了那位中箭落马的将军原来就是大宋的新皇帝,得知这一真相的他对于自己贸然调头的行为后悔不已。
于此同时他也知道了那带领船队炮击他们的人原来是那可恨的赵惟吉,虽然在他那些青州城以后耶律莫与真宗一样都知道了他的回归。
但是对于青州战役细节不甚了解的耶律莫同样也不知道火炮步枪的存在,今天终于领略到这一新式武器威力的耶律莫不禁感叹到,这赵惟吉才应该是他永远的敌人。
今天倒在赵惟吉炮口下的契丹勇士居然比围困了汴梁城五个月以来牺牲的人数还要多,想到这里耶律莫都有些后怕。
好在从他得到的消息来看,赵惟吉手上的士兵应该不是很多,只要防范住他从黄河而来的偷袭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量他也不敢下船步战。
耶律莫所料不错,这时的赵惟吉只敢利用黄河以及船队从后方偷袭契丹人,他根本不敢下船。
炮兵的机动力实在是太差了,一旦被契丹大军近身的话,根本没法撤退。
现在赵惟吉唯一的想法就是如何才能够进到汴梁城中,如今汴梁城被契丹军团团围住从陆上肯定是别想进去了,唯一的可能就是通过黄河进入到汴河,再从汴河进入到城里。
只是黄河进汴河很好办,两河交汇的地方并无契丹军的踪影,但是从汴河京城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此时的汴河进出汴京的两头都已被大宋军队拦阻了下来,任何船只都没有办法通过,如果不能与城中的人取得联系的话,想要进城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知道暂时与城内没法取得联系,但是赵惟吉还是决定试上一试,他命令船队先开到汴河之中,然后在进行下一步的计划。
当船队从黄河开到了汴河之中,里汴京城已经很近了的时候,赵惟吉所在的旗舰突然在河道中央发现了一艘小船。
当他们把船靠近小船以后,从船上出来了一个人,自称是寇准的使者,求见赵惟吉。
一听是寇准的使者,赵惟吉也不疑有他,立刻将此人请到了自己的旗舰上。
此人才刚一上船,就带来了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那就是大宋皇帝,宋真宗赵恒,因胸口中箭,伤重不治,在中箭的当天夜了驾崩了。(未完待续。)





大宋武皇 第一百六十章 承继大统
当赵惟吉听到赵恒居然在此次战争中不幸殒命的时候,说实在话他是不太相信的,不过在抬头看到这已经因为长达五个月之久被围困而开始有些破损的汴梁城后他便释然了。
既然澶渊之战会提前发生,那么本该善终的赵恒提前驾崩也就不难理解了。在想通了这一层面的东西以后,一种五味杂陈的思绪逐渐产生并取代了心里的那股不可思议占据了赵惟吉的整个脑海。
对于真宗赵恒,无论是从史书上认识的那个,还是后来真实接触到的那个,这两个赵恒赵惟吉都不讨厌。
赵惟吉对于赵恒的评价其实是要远高于太宗赵光义的,这位为大宋换来百年和平的皇帝作为一个君主无疑是合格的,甚至是成功的。
虽然在后世很多人都认为澶渊之盟是大宋签下的城下之盟,丧权辱国。但事情其实并没有如此的糟糕。
澶渊之盟固然实在大宋在战事上处于有利位置所签下的看上去对自己没啥好处条约,不过说实话,基本大宋当时能够击退辽国,也不能够保证有能力收回燕云。
无非就是大家各回各家休养几年,然后再出来打一次谁都赢不了谁的战争,进行一种以休养,战争,撤退为基调循环的无尽的华尔兹。
与其这样,不如自己吃点亏结束这场没有意义的纷争,为百姓换来长治久安更为有意义。
更何况,银绢三十万的岁币对于富庶的大宋来说并不算是什么沉重的负担,加上双方边境傕场的设立,很容易就能够从贸易中将这三十万的岁币赚回来。
最终的结果也就是大宋在面子上不太好看而已,相比于和平,不好看也就不好看了。
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影响下,一直以来赵惟吉对于自己的这个便宜叔叔还是很客气的,只是没想到一别多年以后,当叔侄二人即将再见面的时候,一方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了。
不过现在不是感慨的时候了,赵惟吉必须的立马进城,除了只有在进城以后才能够更好的抗击契丹以外,此时皇位的悬空也再次给了他一个争夺皇位的机会。
于是在寇准派来的人的指引下,赵惟吉的船队顺利的从水道进入到了汴梁城中。
一别多年再次回到汴梁,赵惟吉的心中还是很感慨的,如今的汴梁越来越繁华了,虽然经历了五个月的围困,但是城中好像丝毫没有收到战火的影响,这大宋三代皇帝真是把这汴梁城修筑的固若金汤。
当全员进城以后,赵惟吉将大部分人都暂时留在了船上,他只带着几个亲信随着寇准派来的人前往皇宫。
刚到皇宫门口,赵惟吉就看到了那个多年没见的寇老西在皇宫门口左右踱着步。不得不说几年未见寇准宰相的气质倒是越发的凸显了,派头都不一样了,人也蓄起了长须,看上去威严了不少。
当赵惟吉他们走到快到宫门的时候,寇准也看到了赵惟吉一行人,他立马迎了上来向赵惟吉见礼:“寇准见过王爷。”
示意寇准免礼以后,赵惟吉一把抓住了寇准的手:“平仲几年未见,越发的精神了。”
“托王爷的福,准这几年还行,不过现在不是说这些事的时候了,陛下的事儿您已经知道了吧。”
赵惟吉点了点头,表示已经知道了。
看见赵惟吉表示自己已经知道,他也就不打算再拐弯抹角了:“王爷,我和您直说吧,现在宫内已经乱成一锅粥了,先皇无嗣,如今为了谁人承继大统的事情群臣们已经吵翻天了。”
听到这个消息,赵惟吉表面上看一副很担忧的样子其实心中早就是一种我早已猜到的表情了。
真宗赵恒一辈子可能最不幸的事情就是血脉不旺,在他唯一的儿子后来的仁宗赵祯出身之前他曾经有过五个儿子,不过都不幸夭折了,最大的那个也不过活了九岁,好像是死在了去年。
而唯一活下来最后成功继承了真宗皇位的仁宗本来要到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10年才出生,现在真宗比历史上早死了那么多年,他的出生自然也是不可能的了。
知道真宗无后,自己很有可能取得皇位的赵惟吉此时此刻还必须装作一副我对皇位没啥兴趣的样子:“陛下不是还有五个弟弟吗?为什么不让他们其中一个继承皇位?”
寇准听后,叹了一口气:“之所以会吵起来就是因为这个事情,如今先皇的五个兄弟,除了楚王赵元袡,周王赵元俨以外全都不在京城,而这两位王爷却还不到弱冠之年。在这多事之秋里,这样的孩子继承皇位的话,怎么能够服众啊。”
听完了寇准的讲述以后,赵惟吉更加有把握能够夺取皇位了,首先在大义名分上他并不缺,金匮之盟还摆在那里,皇位回归太祖一脉并不是没有人支持。
再加上现在另外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要不不在京城,要不就太小,面对重重围困的契丹大军,没有一个大臣敢做出选定其中任何一个人接班的决定。
不过虽然现在的情况对于赵惟吉很有利,但是他还是得小心一些,毕竟在有兄弟的情况下让侄子接班不是太能够说得过去的。
于是赵惟吉得开始一点一点的试探了:“对了平仲,先皇在驾崩之前就没有留下什么遗诏吗?”
“先皇是因为肺部被箭射穿重伤不治才驾崩的,在临终前先皇除了不停的咳血根本说不出任何话来,他就是往南面指了一指然后就龙御归天了。”
往南面指了指,怪不得大臣们会吵翻天了,除了因为不敢就这样挑选出一个人继承以外,赵恒的这南面一指能够引起争议的了。
要知道加上赵惟吉这六个有继承可能的王爷的封地分别是商地的商王赵元份,越地的赵元杰,镇州赵元偓,楚地的赵元袡,周地的赵元俨,吴地的赵惟吉。
他们中有四个人的封地都在南方,这南方一指到底指的是谁谁都说不清。
但是这样也给了赵惟吉一个机会,那就是在他最终能够继承到皇位的时候,这一指也能成为合法的说辞。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是现在赵惟吉还不能够着急,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继承大统,而是击退契丹军队。
一旦他能击退契丹军队,那么到时候以这样巨大的威望加身的话,再来争夺皇位那就有利的多了。
想清楚了这一切以后,赵惟吉立马让寇准将自己带到先帝的灵柩前,他打算先祭奠先帝以后再做打算。
于是寇准就将他领到了先帝的灵堂了,此时灵堂中在先帝的灵柩前围着众多的大臣,还有跪在灵柩正前方的真宗的皇后郭氏。
众位大臣一看到赵惟吉居然来了纷纷表示很吃惊,看到大臣们这副面孔的赵惟吉并没有任何的表示,他径直穿过来人群走到了郭氏的面前向郭氏行了晚辈礼,并致以了安慰。
紧接着,他走到了真宗的灵柩前,上了一炷香,在跪下来行了大礼。
在这整个的过程中赵惟吉始终在脸上挂着哀伤的表情,礼数也十分的周全,完全看不出当初和躺在灵柩里的那个人有过争夺皇位这样的事情发生过。
本来一直在一旁哭泣的郭氏看到眼前这一幕不禁深受感动,这位吴越王身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在大宋出事以后亦然的赶了回来,虽然有可能是别有用心,但是光这不畏死难的行动也足以让人动容了。
反而是真宗的其他兄弟,汴梁城都被围了这么久了,也不见他们任何人有任何动静,两相比较之下,郭氏对于赵惟吉产生了些许的好感。
郭氏的想法比较简单,其他的大臣的想法就比较复杂了,基本上大多数人在心里认定赵惟吉此次回来多半是为了借战争重归中原,恰好碰到了先皇驾崩,可能多半现在是为了皇位了。
只不过大多数人也就是在心里这么想想,可是却有那么一个二愣子居然不揣冒昧的直接跳了出来指责赵惟吉不奉诏就回京是为了夺取皇位,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对于这个二愣子的职责,赵惟吉并没有在意,他只是回了一句先皇并没有下旨不让我回京,而且你们也可以立马就在这里选出一个新皇帝,他绝对不会有任何的怨言。
赵惟吉此言一出立马将那个二愣子给堵了回去,的确在赵惟吉离开中原的时候,奉的是太宗找寻并保护海外华夏遗民的旨意,并没有说赵惟吉不能够回到中原。
而且要是能够立马就选择出一个皇帝,他们也就不用在这里愁眉不展了。
在这个二愣子的话被堵了回去以后,立刻又站出来一个大臣,这回这人不打算指责赵惟吉,而是希望他暂时作为汴梁城的领导,先行率领士兵将契丹人打退,至于皇帝等着打退契丹人以后再来研究也不迟。
这人是那种典型的看的明白事情,但是又怕担责任的那种人。他很明白现在要立马选出一个皇帝是不可能的,既然选不出皇帝那么还是得暂时由旁人作为领导。
而这个最适合的旁人无疑就是眼前的赵惟吉了,皇室中人再加上有着极好的从军履历,这样的人完全可以担负起包围汴梁的重任,这就避免了他们这些文臣担负起指挥作战这种重则了。
至于赵惟吉是不是来争皇位的,他并不关心,如果赵惟吉能够成功的击退契丹人,这个皇位给他又何妨。
在眼下这种情况里,这种大臣还不止他一个,他才刚把想法说完,便有其他的大臣纷纷站出来附和到。
就这样在这帮大臣的推举下,赵惟吉如愿以偿的成为了汴梁城暂时的领导人,迈出了他实现政治抱负的第一步。(未完待续。)




大宋武皇 第一百六十一章 汴梁攻防
夜已经深了,漆黑的夜空中挂着一轮明月也布满了繁星。这本应该是一个在梦乡中与周公相会的时刻,汴梁城中却依然灯火通明。
在汴河的边上一群人正在从一支船队上往岸上卸货,在不远处的地方赵惟吉与寇准正在看着不断搬上岸的一座座火炮。
“王爷?这就是白天在契丹人队伍的尾部造成爆炸的东西?”看着那漆黑的筒子不断的被搬上岸,然后往四周的城墙运送过去,寇准很好奇的问到。
“没错,就是这个东西,这东西叫火炮,原理和我以前弄出来的突火枪有些相似,只不过这东西的火力更强,射程更远。”一边向寇准解释着火炮,赵惟吉还一边在向搬运的人们下达着命令:“等等,从这一门开始的十门炮,往西门送去,小心点。”
看着赵惟吉如此宝贵这些大炮,在联想这白天赵惟吉船队对于契丹军队的杀伤,此时的寇准心中对于能够成功守住汴梁城的信心越来越大了。
……
第二天天还没亮,赵惟吉带着一众人登上了汴梁城的北门城楼,虽然天子驾崩的消息还没有传出来,但是现在汴梁城是由赵惟吉暂时作为指挥的命令倒是传达了下去。
上头的命令再加上赵惟吉原本在军中拥有的威望使得原本在城头驻守的士兵们对于这位远道而来的王爷突然成为他们的指挥并没有什么意见,只不过他们对于这位王爷带来的这种奇怪的道具有些好奇。
这个时候基本上每一门跑周围都围着不少的士兵在指指点点议论着什么。
看到这一幕的赵惟吉并没有太过于在意,这种情况他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反而赵惟吉对于士兵们有兴趣围观大炮十分的高兴,这证明士兵们的斗志还没有丧失,如果此刻的士兵们连对于新奇事物的兴趣都没有了的话,那么这仗就不用打了。
看完了这一幕后,赵惟吉点了点头,然后转身朝着带他们登上城楼的守将问到:“伍将军,不知道城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守城器械,比如说床子弩这一类的?”
赵惟吉万万没有想到,今天前来引导他做巡视的居然是个老熟人,原本在剑门关驻守的将军伍文。由于蜀中平定叛乱表现出色,在战争之后,他渐渐的被朝廷所注意,几年的时间里逐渐擢升到了汴梁城的守将之一。
这次恰逢赵惟吉的归来,寇准就将此人安排给了赵惟吉,让他为赵惟吉介绍一下现在汴梁城中的情况和守军的状况。
“有,这些东西城中一直都有储备,只是陛下不太喜欢,所以从开战以后都没有拿出来用过,一直堆放在仓库里。”
听说城中还有其他的守城器械,赵惟吉非常的高兴,毕竟在将他所带来的火炮平分到四门以后火力骤降使得他需要其他的器械来做补充。
“这感情好,你现在命人将城中所有的器械都给搬出来,然后平分到四门。”
赵惟吉的命令有些使伍文为难,在并不知皇帝已经驾崩了的情况下,对于这种公然对抗皇帝之前命令的行为,伍文有些不太敢执行。
一看伍文面露难色,赵惟吉就知道了他在顾忌什么:“伍将军,没关系的,你只管去做,现在整个汴梁城的防务都归本王负责,一切后果都有本王承担。”
一听赵惟吉如此绝决,伍文也就不再犹豫,立刻去找人将仓库中的所有有助于守城的器械都搬了出来。
当伍文组织着人手开始向往搬运器械的时候,城头上看见了这一幕的士兵们的士气突然开始升高了。
搞不清这是怎么一回事的赵惟吉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在这前五个月之中士兵也不是完全不借助器械在守城,在刚开始的一个月中,这些器械还都摆在城头之上。
而借助这些器械对方契丹士兵的进攻也使得最开始的阶段,大宋士兵们还都算游刃有余,直到有一次真宗出宫视察军队,然后在城头上发现了这些器械。
当得知这些器械都是赵惟吉设计的以后,真宗直接便下旨将所有的器械都给撤出了,并没有给出任何的理由。
但是这是皇帝的旨意,没有人敢不遵守,这些器械也就被撤除了,在后面的一段时间以来士兵们都是在用着原始的守城方式,这使得士兵们都苦不堪言。
听完了这一切的赵惟吉不禁感叹到,真是不作就不会死啊,要是早动用这些器械的话,有可能这汴梁城也不至于被围困了五个月之久了。
1...6566676869...8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