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中华苍穹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鹏羽
圣彼得堡内的尼古拉二世得知远东的清国竟然裁撤掉全部十万精锐的中六万,顿时兴高采烈:“立刻向远东增派部队,要好好的教训一下这些自以为是的黄皮猪。”
俄国之鹰的翅膀已经广阔地伸延至全亚洲,丝毫不容怀疑,将来我们誓当彻底吞并这些地区。从此以后,亚洲将成为亚洲俄罗斯的同义词。这是巴德马耶夫等人为代表的东方派的宣传口号,他们竭力宣传俄国人和亚洲人无论在血统上、思想上和文化上都有传统的亲密关系。这样他们的“黄俄罗斯计划”就有了思想基础。为了实施这个罪恶的计划,沙皇俄国政府逼迫清政府签订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但是远东必竟离俄罗斯本土太过遥远。所以1891年,沙皇开始修建一条贯通整个西伯利亚的大铁路。这条被俄国视为“脊柱”的大铁路,西起莫斯科,跨越八个时区和16条欧亚河流。计划要横穿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两省,长度达8000多公里,向东一直通到海参崴。尼古拉二世对东方的关注超过了以往历代沙皇,他自皇储时代起就担任西伯利亚大铁路委员会主席,继位以后也始终保留这个职务。
虽然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掠夺了中国大量土地,但却没有得到一个出海口。因此俄国强占了清政府坚持不肯割让的海参崴(条约规定是两国共管,仍然属于清国领土。清亡后的民国也不承认割让,只同意租借50年到1991年结束。就算是新中国建国之初的时候也是决口不提这个问题。至到2001年7月6日,一个姓江的才将他给正式割让出去。当时国内没的报道。从今天看来,就是清朝皇帝比起姓江的那票人还是很有远见的。)从此俄国远东舰队正式进驻。但是。海参崴每年冬天有三个多月的冰封期,这使得俄国远东舰队不得不每年冬天南下避寒。
自从清国甲午年战胜日本后,俄国远东舰队每年就不能再到旅顺过冬而是转到威海卫。威海卫三面是山,出海口更有数座岛屿屏蔽,最佳的海港地理条件也成了关住俄国远东舰队的笼子。南北帮炮台每到俄国远东舰队暂驻过冬之时就是全面戒备。每门大炮的炮口都朝着海湾内。这也是清国唯一允许俄国远东舰队过冬的地方,而苛刻的暂驻条件又规定,暂驻的俄国远东舰队未经允许不得外出。俄国远东舰队司令每到冬天都要提心掉胆那岸上炮台而睡不好。因此,获得一个远东不冻港也就成了尼古拉二世最迫切的欲望。
向远东扩张占领旅顺这个不冻港,就成了俄国上下一致的目标。清日战争爆发后,俄国看穿了清国虚弱的本质。但如彗星般出现的清国皇帝却在逆境中打败了日本,然后就是由辽河之战部队扩编来的五个师驻扎在东三省。外交上的连连失利迫使俄国转向军事夺取。因此一直以来就在不断的向远东调集部队囤积物资。期待着当远东铁路通车的时候,就是黄俄罗斯计划成功之日。
没想到清国却在自废武功,唯一能被俄国看上眼的10个师这一下子去了一半,如今清国的东北三省的能战之兵仅余2万人。而此刻俄国在远东的部队就有5万人,这是一个机会。
尼古拉二世的笑声从圣彼得堡传到了远东的海参崴,俄国远东的海陆两军将士们开始计算着眼前的土地。
“尊敬的陛下。日本公使求见。” 尼古拉二世的财政大臣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进来报告。
“日本公使求见,为什么不是外交大臣兰斯多而弗而是你个这财政大臣来报告?”尼古拉二世有些疑惑的问道。
“因为我是来告诉陛下帝国即将破产的消息,顺便将日本公使求见的消息告诉您。”
尼古拉二世立马跳了起来:“发生了什么事情?”
“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切都很好。如果陛下不再坚持往远东派遣二十万陆军的话。”这个时候的俄国其实日子并不好过,国家财政几乎是靠着法国的贷款在维持。如今正在国家财产改革的重要时期。尼古拉二世却因为远东的清国发生的变化而打乱了他的计划。
“谢尔盖,伟大的沙皇俄国已经到了调动二十万陆军的钱都没有了吗?”
面对尼古拉二世的咆哮,谢尔盖依然面无表情的说道:“如果陛下要往西线调兵的没有问题。但那是远东,远东的铁路只修到了伊尔茨库克,再往前只能依靠马力前进。如果陛下坚持要向远东调兵的话,请允许我辞职。”
尼古拉二世虽然很固执,但他却明白谢尔盖对于俄国的意义。如果没有谢尔盖这个财政大臣和他从拥护的法国同盟贷的款,也许俄国的日子将更加难过。
“那就想办法,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难道我们不应该抓住吗?”向远东扩展这是从尼古拉二世父亲在位时就开始的准备,也是他一直坚持的。
“是的陛下,机会当然应该抓住。不过我认为远东现在的五万陆军已经足够了,必竟那是最精锐的哥萨克骑兵。而且有人更希望抓住这个机会。”
“你是说那群日本猕猴?”还是皇储的尼古拉二世曾到过日本访问,在即将离开日本时发生的“大津事件”,使他险些送了性命。自此他对日本人的恶感从来都挂在脸上,尼古拉二世一提到日本人就表现出一种讥讽的态度,对他而言日本是微不足道和令人反感的。他认为俄国巨人只要稍稍动一下小手指就可以把日本置于死地。
“陛下,日本虽然战败,但对清国的企图却没有放弃。这次清国裁军对我国来说只是一个机会,但对日本来说那也许是最好的唯一机会,所以他们比我们更迫切。陛下,为什么不让日本为我们去打头阵?而且远东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远了,我们需要一些时间来准备。”
“去告诉兰斯多而弗,为帝国争取一个最好的条件。”
“一定会的,因为日本没有海军。”





中华苍穹 第二百零二章 大事小事
三月的北京,树木开始抽牙。室外的桌前,光绪正享用着早餐。
“皇上,该上早朝了。”
“不去。”光绪一扬头将碗中的豆浆一口气喝光:“让人传个话给太后,就说朕怕水。南海的水这么深,万一朕掉下去怎么办。”说完看了眼北面皱起了眉头,原本拆掉的瀛台通往外面的唯一桥梁正在修复。乒乒乓乓的施工声直让人心烦意乱。
“皇上怕水?”慈禧眉头一皱,脸色黑的吓人。台下的小太监吓的马上跪下,一再保证他传的就是瀛台总管寇公公的原话,一个字也没多说。
慈禧烦躁的挥了挥手让小太监退了下去。什么南海水深、什么怕水,要是真的怕,那去年夏天皇上在南海游水算怎么回事?借口,皇上这是在找借口。皇上到是大方,又是卖地卖矿,又是卖铁路的,莫名其妙的换了一堆黄金也不用就堆在仓库里,然后就是买军舰,买设备……皇上签了一大堆的协议,搞出一大堆麻烦,现在全部掉到哀家这里。皇上还是太年青了,用的这帮臣子也都是些个年青人,这洋人的事能是那么好答应的吗?自从过完年后,这些个洋人公使就开始不停的讯问朝廷何时开始履行协议。开始还好都是规规矩矩的问话,几个月过去了,没得到准确消息的这些个洋人公使的态度就变了。言语间的口气越来越强硬,大有一言不和就开打的架式。如今这些个洋人公使就守在外交部内。等着朝廷的回话。
“老佛爷,该上早朝了。”李莲英在一旁小的声的提醒了一句。
“上早朝?上什么早朝。上早朝就能把洋人的事给解决了?”慈禧冰冷的语调让李莲英都不竟打了个哆嗦。
气话说归说,但早朝还是要上的。自有清以来。清帝吸取了前明数十年不朝的弊病,因此立下了祖训,帝王不可一日不朝。虽说皇上跟自个儿赌气不上早朝,但这么大个国家总得有人来管。到了上朝的点,慈禧还是准时到了养心殿听政。
一番礼节过后,礼亲王世铎出班奏道:“启禀太后,英德美法意等五国公使上奏朝廷。去年他们各国与皇上签订的有关我大清货币改制等诸项决意,本是过完年就当执行的,如今已拖延三月之久。他们质问朝廷说。朝廷何时能够执行协议。若朝廷不能履行已签订之协议,他们要求朝廷对他们进行赔偿。这是洋人上的有关赔偿的折子。”说完,世铎呈上洋人的折子。
慈禧一看,那折子方方正正。虽说很厚。但也是大清的标准折子的样式。慈禧接过李莲英呈上的折子。没有立刻打开看,只是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洋人一向不守我大清的规矩,此次却能却能如此规矩的上折子,可见我大清惶惶,还是震住了这些个洋人呀。”
“恭喜太后,大清万岁万岁万万岁。”一个跪下大呼之后,就是群臣全部跪下山呼。李鸿章跪在地上口中喊着万岁心中却不断的摇头,太后等人皆以为洋人上折乃是臣服于大清之兆。却不是知这是皇上劝服洋人公使当以入乡随俗,要不然这朝廷上哪能看到这种折子。
慈禧高兴的打开了折子。她满以为洋人如此规矩的上折子那是他们有求于大清。可没想慈禧还没看到一半就勃然大怒:“洋人欺人太甚。”慈禧重重的将折子摔在案上,折子一个弹跳就散落在地上。
帘子后面突然传来的慈禧的怒骂起,帘子上也印出了太后猛的站起来的身影。不知所以的众臣们全部再将跪倒在地上:“太后息怒。”心却在想这洋人到底上了个什么折子。
“世铎,你是看过折子的。你跟大伙说说这洋人的折子,让大伙都瞧瞧,皇上到底跟洋人签了什么样的协议。”慈禧说完,依然怒不可遏的重重的拍了桌子。
待大臣们全部站起来,世铎才缓缓的说道:“洋人的折子除了重提与皇上所签之协议外,无非两件事。一件是说要求在一个月个开始执行协议,另一件就是朝廷若不能履行协议则要求进行赔偿。而重点就是这金本位的改制上。诸位大人都知晓皇上以溢价一两半的价格与洋人所签之兑换黄金之事,该协议共签了二次总计要兑换600吨。如今已兑换380余吨,自太后训政后就停了兑换,并提出以原价重新兑换回白银。洋人这哪能愿意……”
世铎将洋人所写的赔偿要求慢慢道来。可还没等世铎说完,众臣皆是大怒,纷纷指责洋人贪得无厌、背信弃义。
一年以前,光绪以1:16.5的价格兑换黄金之时,当时的国际金银兑换价还是1:15。一年过后,虽说白银价格跌了些,但变动也不大。可自太后训政后,要求按协议价格重新兑换回白银时,自然遭到拒绝。可国际市场风云突变,短短的三个月国际金银比价就已经下降到了快1:18的地步,到目前仍然还有下跌的趋势。这时的洋人同意了清政府兑换黄金,并要求尽快开始兑换。这下子清廷不愿意了,这换来换去都是洋人在赚钱,把大清朝廷当傻子那。结果是你不乐意还不行,不都说大清是天朝上国嘛,泱泱大国哪能无信义可言。让你们换黄金你们不换要换成白银,现在同意你换白银你们又不乐意。加上铁路的修筑、矿产的开发、工业区的建立等等事项,这些对外交涉的事项都是朝廷这些大臣们从未经过的事情,总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臣哪里知道国际贸易,更不用说吸引投资的事。所以,在他们眼里光绪就成了儿卖爷田不心疼的败家子形象。而摆在眼前的种种就成了光绪这个败家子引来的种种麻烦。
其实光绪也不懂,必竟国际贸易在将来可是一个单独的学科。一个学机械的哪里会懂经融。虽说只见过猪跑和吃过猪肉是两回事,但也架不住后世的信息轰炸,各种名词、事情见多了。这其中的道理也还是能知道一二的。这时光绪这个见多识广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对外交涉虽说不一定总有便宜可赚,但也能尽量少亏。而且光绪所任用的大多都是年青人,经验不足有光绪从旁提点,关键是都愿意下功夫去学。而最最重要的是,光绪是一国皇帝,他可以制定国际贸易的规则。
但是慈禧不明白。下面的大臣们也不明白,只知道一味谴责洋人,却是一点有用的办法都没有。
帘后的慈禧听着下面吵吵嚷嚷的声音。也是心烦意乱,再怎么谴责也解决不了问题。洋人的事,下面的大臣都是能躲就躲的主,这些个事总得有人管起来。所以慈禧沉默一会后说话了:“李鸿章。你是朝廷里的老人了。也是办惯交涉之事,此事你如何看法。”
站在群臣中的李鸿章听到点名,也只能站了出来:“启禀太后,以老臣之见,洋人索要赔偿无非是因为朝廷迟迟未履行所签之协议。然而时局已至此,再多谴责也于事无补。老臣斗胆向太后请下这桩差事,借着具体协议尚须完善再于洋人谈判,先缓缓局势。堵住洋人之口再说。”李鸿章也无奈,太后都说他是老人也办惯交涉之事。这就是明着要将这档子事撩在他肩上。既然最终于还是他来办,那主动接过来还能落个名声,这也是他所能想到办这差事唯一有好处的地方了。
“都瞧瞧,这才叫老成谋国。”慈禧很高兴:“都是些嘴巴上的本事,唯有你李鸿章才是真正办事的人。李卿真乃大清之栋梁。退朝吧。”
李鸿章长叹一口,跪安而去。他很想去趟瀛台问问皇上的意见,但他明白太后忌讳这个。所以他下朝后直奔电报房,一封电报就打到江宁的唐绍仪手中,把洋人这事详详细细的说了一遍。语气用的是给皇上上折的口吻,未了还加了一句:微臣请旨将唐绍仪与林启兆调回京城,共同处理洋人所提各项议定。
李鸿章相信唐绍仪接过电报一定会转发给皇上,虽说瀛台的电话电报线路全部拆了,李鸿章相信一定在一处不为人知的地方还有一条电报线路。不然每次由江宁转发皇上的电报就不会半天之内就有了回音。
这次也不例外,仅仅半天后。正当李鸿章也五国公使交谈之时,从江宁转发回的旨意就到了。可以适当让步,但黄金兑换和发行纸币必须尽快展开。光绪还预估白银汇率会继续下跌,最低可能达到1:22左右。如今两江、东北两地因为汇率的问题损失惨重,就连直隶总督张之洞都发来电文要求朝廷尽快改制币制。
滴滴答答的电报声音在京城和江宁之间往来传送,重新开始谈判的各国公使也沉下心来与李鸿章一字一句的较劲。虽说对于各国公使而言谁当清国皇帝并不是很重要,只要各国还有利益就好。虽说大家也都很尊重李鸿章,但都提到了希望能由光绪皇帝能来主持,因为光绪皇帝的开放政策明显要比太后当政要开放的多。
铁路的建设,设备军舰的采购这些都好办,按着原协议执行就好。唯有币制改革一项久谈不下,唯一的原因就是满朝大臣们不同意。不仅不同意继续溢价兑换黄金,还让李鸿章把以前的损失给补回来。
瀛台的桥终于修好了,皇上也开始上朝了。李鸿章在朝堂上奏请皇上旨意,可皇上翻来覆去就一句话:请圣母皇太后圣裁。然后自己看自己的书。
慈禧在帘子后面一面高兴皇上一权不揽的态度,也一面烦恼洋人不断的挑事。可东北和两江动不动就是唯皇上旨意和电文,却是慈禧真正不满的地方。如今看来,洋人那头算是平熄了。慈禧开始放出风去,欲废光绪而立溥儁为帝。
满朝大臣自然不会有意见,就连两江东北都没传出反对的意见这让慈禧感到意外。慈禧认为可以开始废帝重立一事之时,反对的意见来了。驻华各国公使突然联名递交一份私人信函,他们以个人身份明确的表明他们不希望出现清国现任光绪皇帝被废之事,同时也隐晦的表明各国政府虽然不会干涉但也不希望发生此事。
我大清国谁坐皇位是我大清国之事,洋人何来反对。慈禧虽然愤怒,但她也不得不考虑洋人们的态度,废帝之事只能按下不表,静待时机。
起床、洗漱、晨跑、早膳、上朝。这是光绪每天早上的生活。朝堂上翻来覆去就一句:请圣母皇太后圣裁。上朝的光绪总夹着一本书,早些年为了甲午,去年一年也忧心国内外局势,还真没好好静下心来看看书。如今太后训政,光绪也乐得少管琐事,在朝堂上两耳不闻只静心看书,同时也回想这几年来施政得失。开始光绪还能看看书,慢慢的也不看书了,睁着眼看着朝堂听着慈禧一件件的处理大小琐事,光绪也才明白过来。一个国家哪来天天都有大事发生,最多还其实还都是这些琐事。也只有把的有琐事处理好了,大事也就有精力对付。慢慢的光绪也发现,早几年他的施政确实操之过急了,听着大臣们拿光绪新政的弊端来攻击新政,也让光绪明白过来,这个朝廷需要的不只是心怀热血的年青人去开拓,也需要老成持重的老臣们来稳住阵脚。光绪慢慢开始反思调整自己施政的不足,也写下未来施政的纲要方针。慢慢的光绪上朝不再带书,而是带来一本本子。听着朝堂里的奏对,光绪也本子上写下自己对大臣们的评判。
原以为这种平静的生活会持续到明年的光绪不知道,一艘货轮停靠在日本的横须贺。在海上漂浮了一个多月的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来到日本,虽然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清国的东北三省,但现在依然走在一起。(未完待续……)




中华苍穹 第二百零三章 日俄密约
“八嘎,山县有朋这是要将帝国推入火坑。”愤怒的伊藤博文拍案而起:“必须要阻止他。”
朝鲜汉城内的日本总督府内,伊藤博文焦躁的来回踱步。自从清国裁军以来,帝国内部就传出要再次征讨清国的言论。因为只要清国还有一支强大的海军,那作为岛国的日本就不可能战胜清国。为此,他发了无数份电报回去企图劝阻这种不合适宜的言论,还尽全力的发动了不少元老,似乎还收到些效果。但是今天倒来的陆奥宗光却告诉他,内阁长官山县有朋企图利用俄国远东舰队去对抗清国海军而有与俄国结盟的意思。而且俄国还从欧洲派来的全权使节,这让他全部的努力白费了。
“伊藤阁下,帝国内部恐怕是没有人会去阻止。”坐在伊藤博文对面的陆奥宗光平静的说道:“帝国的子民在帝国少壮派军官的鼓动下,一直就想报甲午之耻。如今俄国人主动送上门来,他们哪里会轻易放弃。”
“帝国目前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安心发展经济,而不是与清国决战。”伊藤博文满脸急色的来回踱步:“帝国既然已经付出了未来十年的收益去重新建设海军,那就应该安心好好训练为将来与清国决战做准备。现在突然大肆扩建陆军,那帝国还有多少资源用于海军。帝国是一个岛国,一支强大的海军才是帝国振兴的基石,这个道理然道他们不明白吗?”
“就是因为他们明白,所以才会愿意与俄国联络。因为他们要更多的资源,尤其是朝鲜北部茂山里的二十亿吨铁矿石。”说完,陆奥宗光长长的叹了口气。
是呀,二十亿吨铁矿石,对于资源贫瘠的帝国来说那就像一个散发着无比诱人的蛋糕。帝国向西方列强购买了数十艘军舰,这个消息清国自然也知道。为了增加突然性,帝国还是决定要秘密再建造几艘军舰。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原本计划要建的四艘高速巡洋舰已经缩减为二艘,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材料。清国外海的三支舰队和对走私残酷的法律,让清国最大的走私商人张朴芳都不敢将铁矿石走私过来。清国南海上的海盗也断绝了矿石的来源,失去了光绪群岛(原来的小笠原群岛)又使中太平洋航线中断。最后一条朝向美国的东方航线。却因为美国把钢铁买成了天价而跟本买不起。就是为了这两艘军舰,帝国都已经开始收缴帝国子民的铁锅了。饥渴的帝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茂山这块蛋糕被腐朽的清国人在独自享用,就连在东北的美国人都没有份。
茂山,原本只有一个小小的矿场。甲午战争过后,清国的亚洲矿业公司就派人到了茂山勘探。勘探结果是,茂山的铁矿储量决不少于鞍山,不仅拥有不少于二十亿吨的储量,更重要的是,茂山可以露天开采。如今亚洲矿业在茂山已经设立了冶炼厂。清国为了能更快的运走这些冶炼好的钢锭,在帝国被俘虏的子民的帮忙下。清国的钱路线正朝着茂山延伸。
资源,尤其是铁矿资源,已经牢牢的掐住了帝国振兴的喉咙。
这个道理伊藤博文自然也明白,所以他更为关注朝鲜和清国的一举一动。整个茂山除了管理人员外没有多少清国人,下井采矿的是朝鲜人。更多的是奴隶。没错就是奴隶,廉价而稀少的食物、在皮鞭下劳作、没有医疗保障、死后也随地埋下……清国不知道从哪里运来了大批奴隶,并把这些奴隶置于朝鲜人的管理之下。原来穷困的朝鲜人现在不仅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还不用从事危险的工作。现在对清国感恩戴德的朝鲜人为了完成清国的开采任务,完全不顾奴隶的生命。这就是伊藤博文牺牲了十数个情报人员打探来的消息。
没有资源可以去买甚至可以出兵去抢,只要等帝国的舰队开回来,一切都不是问题。清国是战胜了帝国。但一次胜利并不代表清国能永远战胜帝国。清国是很大,但清国却也因为大而变的繁琐起来。繁琐到清国没办法集中力量,他们更多的精力被国内纷乱的事物所牵扯。清国皇太后发动政变,重新训政就是证明。
伊藤博文并不害怕清国看似比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他相信只要再等上二年,等帝国的舰队回国后重新爆发战斗力之时。清国的海陆军也就会在清国帝后之间的倾轧下变的无足轻重。反而是茂山的一切引起了伊藤博文的警惕,奴隶的使用是不是标志着清国开始效仿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开始?伊藤博文太了解中国文化了,一直以儒商、信义为前提的清国商人如此大规模的、有计划的使用奴隶必然不是几个商人能做的出来的。他们一定有一个严密的组织进行奴隶的买卖,联想到这些商人都有朝廷的背景,而亚洲矿业更是由清国皇帝投资开办。那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那个光绪从中安排的。一国帝王想要贩卖奴隶为自己所用实在是太容易了。这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的问题,而是思想转变的问题。这才是伊藤博文最害怕的事。
1...101102103104105...2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