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异闻录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迷奇梦蝶
天边的闪电还没有停歇的迹象,时不时的闪光,照得大地、密林、闲花野草也泛泛发亮,远处山岗顶上厚密的灌木树叶子,稀稀疏疏,朦胧混沌,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有一只只夜莺在惋啭着它的喉咙,有几颗单薄的矮树,树枝压得很低,闪电过后,雷声隐隐还在天边作响,仿佛正在精心孕育着一场新的生命。
果然没多久,雷声便重新加大了马力,由远而近地滚了过来,闪电在雷声前面举着火把,飘忽、闪动,积极扩张,无孔不入,将刺眼的光束刺向大地。
专家正在激烈讨论时,雷声越来越近,也越来越快,更越来越猛,轰隆隆…咔嚓!一声炸雷在专家头顶爆开,接着便是磁——磁……的闪电声,跟着就听见远处空中沙沙沙的声音,向山岗这边赶了过来。
一会儿,人们眼前就出现了“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的景象:
一座古代城池,城门紧闭,城墙旗杆上飘着“宋”字模样的旗子,旗杆下立着许多拉弓搭箭的士兵,旁边有一些流动军哨在城墙上走来走去,并不时向城下远处探望。
隐藏在灌木草丛中的解放军官兵们立刻紧张起来,拉枪栓,子弹上膛,瞄准后就要开枪射击,专家们立即出面制止,说这是自然界的一种石磁幻影现象,并非真实的,大家不必如临大敌,相反,倒是可以作为战争电影来进行观摩。
“什么?战争电影观摩?在这荒郊野外连电都没有,哪来的电影观摩?你老不会是哄我们开心吧?”有几个围在专家身边的战士说道。
“我哄你们干吗?这真是来自于自然界的免费电影,一会儿就要上演!”
“好吧,那我们就耐心等着看你说的这个免费电影!”
前面那些夜空中显示的画面越来越清晰:城下尘雾迷漫,马蹄声声很急,好像是有大队人马奔来。没过多久,就有旗上绣有“蒙”的篆刻字样的人马杀气腾腾地来到城下叫阵,城楼上紧急应战,箭矢如雨点般向城下人群飞去……
城下也动用抛石器械予以还击,巨大的石头砸向城墙及城内,宋军士兵纷纷躲闪,但还是有士兵死伤。
城墙上聚集了更多的弓箭手,万箭齐发,射中城下不少蒙军士兵纷纷中箭坠落于马下,余下的骑兵不得不忙慌躲闪,甚至紧急后退……
城墙上一片欢呼胜利,甚至还擂起了震天动地的战鼓以鼓舞士气,咚、咚、咚……响个不停,荡彻山野,飘扬空中。
城下的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也迅速擂起了战鼓以激励士气,准备再度攻城,于是,骑马的指挥官一声令下,吹起了进攻牛角号:“呜——呜——”一声长啸,传向蜀龙王城方向,蒙古装束的士兵们受此激励与催促,又一次肩扛楼梯奔跑着奔向城门下冲了过去,城上城下,震天动地的喊杀声一遍……,惊天地,泣鬼神啊。
城墙上照例是密集的箭矢飞出,甚至,还有士兵将事先准备好的大石掀下,砸向城下,砸向地面,冲在前面的一部分蒙军士兵顿时被砸得脑浆迸裂,连他们肩扛的长梯也被拦腰砸断。
城墙根倒下了无数蒙军士兵,血流漫地,腥气冲天扑鼻而来,被砸伤而未被砸死的士兵痛得满地打滚,哭爹找娘。而城上无数箭羽直插远处飞来的士兵身上,一个个中箭翻身落马,后来未中箭的将一看不禁大骇,又要丢盔卸甲,惶恐万分地往后撤退。
蒙军统帅大发雷霆,急揽僵绳策马前去,想扶起攻城的长梯,不料,一阵密集的箭矢射来,又伴随无数的 巨石从城墙上滚落,可怜的统帅与伸梯的部分士兵躲闪不及,纷纷中招,被打得落花流水,统帅身中数箭,被身边急赤赶来的护将惨抚着狼狈地仓惶而逃……
城墙上又一次响起了胜利战鼓,咚、咚、咚……,响彻云霄。而对于败走的蒙军来说,这高亢激越震动山谷的鼓声,仿佛就像一声声刺耳的丧钟,更增添了他们失败悲凉的沉沉死气,想当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一路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绝没想到在蛮荒蜀地竟遭遇如此顽强抵抗,完全是史料未及的,在他们搞不懂的情况下,真可谓是阴沟里翻了船!
军事专家徐光荣根据影像资料进行了梳理,证实了该事件的历史脉络,这次显出的影像资料是元代蒙古人攻打四川蜀龙国王城的历史事件:
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后,南宋出兵欲收复河南失地,遭蒙军伏击而失败。1235年,蒙军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对南宋发动进攻,宋蒙战争全面爆发。
至1241年,蒙军铁骑蹂躏南宋大片土地,而四川则是三大战场(另两个为京湖战场即今湖北和河南一带、两淮战场即今淮河流域一带)中遭蒙军残破最为严重的一个地区。
这年蒙古窝阔台死去,其内部政争不断,对南宋的攻势减弱,南宋由此获得喘息之机,对各个战场的防御进行调整、充实。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两淮抗蒙战争中战绩卓著的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转四川战局的颓势,巩固上流社会。
余玠在四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筑城结寨,星罗棋布,互为声援,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岷江江畔的蜀龙国王城,就是这一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和最为坚固的堡垒之一。
蜀龙国王城坐落在蜀龙山上,其山突兀耸立,相对高度约1300米,山下黑水河、岷江、杂谷脑河三水汇流,南、北、西三面环水,地势十分险要,这里有山水之险,也有交通之便,经水路及陆上道,可通达四川各地。
早在纵目蚕虫时代就已初筑蜀龙国王城,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
这一切使蜀龙国王城具备了长期坚守的必要地理条件以及依恃天险、易守难攻的特点,1254年,蜀龙国王城守将王坚进一步完善城筑后,四川边地之民多避兵乱至此,蜀龙国王城成为兵精食足的坚固堡垒。
1251年,蒙哥登上大汗宝座,稳定了蒙古政局,并积极策划灭宋战争。蒙哥乃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长子,曾与拔都等率兵远征过欧、亚许多国家,以骁勇善战著称,1252 年,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率师攻占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夹击之势。
1257年,蒙哥汗决定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蒙哥命忽必烈率军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儿等率军进攻两淮,分散南宋兵力,又命兀良合台自云南出兵,经广西北上,蒙哥则亲自率领蒙军主力进攻四川。
蒙哥以四川作为战略主攻方向,意欲发挥蒙古骑兵长于陆地野战而短于水战的特点,以主力夺取四川,然后顺江东下,与诸路部队会师,直捣宋都临安(今杭州)。
1258年秋,蒙哥率军4万兵力分三道入蜀,加上在蜀中的蒙军及从各地征调来的部队,蒙军总数大大超过4万之数,蒙军相继占据剑门苦竹隘、中坝、绵州城、绵竹城、方亭、天彭、灌口等地,迫近蜀龙国王城。
蒙哥汗遣宋降人晋国宝去蜀龙国王城招降,却被蜀龙王城的南宋守将王坚所杀,蒙哥怒火中烧,决计发兵征讨,蜀龙国王城保卫与争夺战由此展开。
1259年(宋开庆元年)二月二日,蒙哥率诸军从蜀龙滩渡过岷江,进至蜀龙山扎营,三日,蒙哥亲督诸军战于蜀龙国王城下,七日,蒙军强力猛攻一字城墙。
一字城墙又叫横城墙,其作用在于阻碍城外敌军运动,同时城内守军又可通过外城墙运动至一字城墙拒敌,与外城墙形成夹角交叉攻击点。
蜀龙国王城的城南、城北各筑有一道一字城墙,上等条石垒成的平均五米多高的城墙,架云梯也难以攻入城内。
而且,这座城池修有坚固的地道,当陆路被截断,城内和城外的联系可由地下秘密通道作为人员进退、物资运输的通道,这些秘密通道的入口处多为暗门(当地俗称蛮子洞),不易让人发现,局外人更是无从知晓这些秘密机关。
这些地下秘密坑道的出口,多隐蔽在江岸山岩间,与水路、陆路皆通,既可保障物资供应的源源不断,又可以退出敌人围墙之包围圈,从背后夹击敌方。
九日,蒙军猛攻王城西门,久攻不克,毫无建树,这日,蒙古东道军史天泽率部也到达蜀龙国王城参战,一攻就是二十多天,双方伤亡惨重。
但宋军乃守城,防御工事坚固,固若金汤,胜似铁铸,从下往上望去,该城突兀拔地,险不可攀,四面悬崖峭壁,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又兼以逸待劳,始终处于优势,而蒙军乃攻城,兵力布署虽多,但耗损极大,又加之牢师远征,处于劣势,始终无法取胜。
三月到来,蒙军先后进攻东新门、奇胜门及镇西门小堡,但均遭到强烈抵抗而致全线失利。
从四月三日起,大风、雷雨、冰雹等自然灾害又持续了二十天,更增添了蒙军的凄凉悲观失望情绪。
大雨停后,蒙军于四月二十二日重点进攻护国门,二十四日夜,蒙军登上外城,与守城宋军展开激战,虽杀宋兵甚众,但蒙军的攻势最终还是被宋军前后夹击而打退,尸体遍地,伤者不计其数,哀鸿遍野。
五月,蒙军又屡攻蜀龙国王城不克,气急败坏的蒙哥汗急得团团转却无计可施,他心烦意乱,暴燥不安,自他率军入蜀以来,沿途所经各山城寨堡,无不因南宋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一路摧枯拉朽,尚未碰上一场真正的硬仗。
因此至蜀龙国王城后,蒙哥满以为乘一鼓作气之雄势,攻拔其城,万万没想到遭遇的却是啃硬骨头似的攻坚战,绝想不到蜀中蛮荒之地,竞有如此坚固的王城和如此顽强的守军,如今已久屯于坚城之下,攻之不克,弃之亦不愿,成骑虎难下之势,对将帅兵卒之士气影响极坏。
尽管蒙军的攻城器具十分精备,奈何蜀龙国王城地势险峻,致使其不能发挥作用,蜀龙国王城守军在主将王坚及副将张珏的协力指挥下,击退了蒙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千户董文蔚奉蒙哥汗之命,率所部益州汉兵也来协助攻城,董文蔚激励将士,挟云梯,冒飞石,履崎岖以登,直抵其城与宋军苦战,但因所部伤亡惨重,被迫退军,其侄董士元请代叔父董文蔚攻城,率所部锐卒登城,与宋军力战良久,终因后援不继,亦被迫撤还。
蜀龙国王城久攻不下,蒙哥汗命诸将“议进取之计”,术速忽里认为,顿兵坚城之下是不利的,不如留少量军队困扰之,而以主力沿长江水陆东下,与忽必烈等军会师,一举灭掉南宋。
然而,骄横自负的众将领却主张强攻坚城,反以术速忽里之言为胆怯、迂腐,因此,蒙哥汗未采纳术速忽里的建议,决意继续攻城,一拚到底。
然而,面对蜀龙国王城,素以机动灵活、凶猛骠悍著称的蒙古骑兵却不能施己之长技,时间在一天天滑过,蜀龙国王城还是久攻不下,到是损兵折将日多。
六月,蒙古骁将汪德臣率兵乘夜攻上外城威虎寨,王坚率兵拒战,天将亮时,下起雨来,蒙军攻城云梯又被折断,被迫撤退。
蒙军攻城5个月而不能下,汪德臣遂单骑至蜀龙国王城下,欲招降城中守军,几乎为城中射出的飞石击中,汪德臣因而患疾,不久死于蜀龙山中的一座破庙中。
蜀山异闻录 第五十七章 蜀龙城之战
蒙哥闻知死讯,扼腕叹息,如失左右手,汪德臣之死,给蒙哥汗精神上以很大打击,蜀龙国王城久攻不下,使蒙哥汗不胜其忿。
蒙军大举攻蜀后,南宋对四川采取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但增援蜀龙国王城的宋军为蒙军所阻,始终未能进抵蜀龙国王城下,尽管如此,被围攻达数月之久的蜀龙国王城依然物资充裕,守军斗志昂扬。
一日,南宋守军将重15公斤的鲜鱼两尾及蒸面饼百余张,抛给城外蒙军,并投书蒙军,称即使再守10年,蒙军也无法攻下蜀龙国王城,气得蒙哥汗差点就要狗急跳墙,要亲自披挂上阵拼个你死我活。
不过,城外蒙军的境况确实很糟了,蒙军久屯于坚城之下,又值酷暑季节,蒙古人本来畏暑恶湿,加以水土不服,导致军中暑热、疟疾、霍乱等疾病流行,情况相当严重,就连蒙哥汗于六月负的伤口,也受到感染并患上了痢疫。
蒙哥再也不能坚持攻城了,蒙军于七月自蜀龙国王城撤退后不久,蒙哥就在半道死亡,不少随蒙哥出征的将领,早就战死于蜀龙国王城下,由此可以想见蜀龙国王城之战之酷烈及蒙军损失之严重,蜀龙王城保卫战就此结束。
专家们看完岩石上的影像后,余味无穷,真可谓“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他们与身边的战士的余兴未尽,还在为当年的战事激烈地讨论着。
历史学家竺一桢评论道:“蒙哥汗在蜀龙国王城下的败亡,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它导致蒙古这场灭宋战争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苟延残喘达20年之久,进攻四川的蒙军被迫撤军,护送蒙哥汗灵柩北还,而当时率东路军突破长江天险、包围了鄂州的忽必烈,为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也不得不撤军北返。
从云南经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一军,本来一路所向披糜,捷报平传,并已经进至潭州(今长沙)城下,忽闻蒙哥病死,该军在忽必烈派来的一支部队的接应下,也渡过长江北返,唉,蒙古的南北两支军队基本上是按预定计划进军的,只因西边主攻战场的失败而功亏一篑,失败而返…”
军事专家徐光荣补充道:“更重要的是,这场蜀龙城保卫战,使蒙军的第三次西征行动停滞下来,缓解了蒙古势力对欧、亚、非等国的威胁。
因为在进攻蜀龙城的同时,于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半岛大片土地。
正当旭烈兀准备向埃及进军时,获悉蒙哥死讯,旭烈兀遂留下少量军队继续征战,而自率大军东还,结果蒙军因寡不敌众而被埃及军队打败,至此,蒙军始终未能打进非洲,蒙古的大规模扩张行动从此走向低潮。
所以说,蜀龙国王城之战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中国范围,它在世界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页。”
考古学家殷正罡兴奋地说道:“从政治的角度来说,蜀龙国王城之战导致蒙哥汗死去,为忽必烈执掌蒙古政权提供了契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蒙哥汗是一位蒙古保守主义者,他所施行的仍然是传统的政策,这种带有浓厚的蒙古部族和西域色彩的政策,已极不适应统治广大中原汉地的需要,而忽必烈则是蒙古统治集团中少有的一位倾慕汉文化的开明之士。
蒙哥即汗位后,忽必烈受任掌理漠南汉地,他大力延揽汉族儒士,极力推行汉化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却引起蒙哥汗及其保守臣僚的疑忌,忽必烈因而被罢了官,其推行的汉化政策也被迫取消。
多亏这以后忽必烈登上大汗宝座,才得以继续推行其汉化政策,逐步改变蒙军滥杀的政策,使南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坏。
蒙哥汗病死前曾留下临终遗言,日后攻下蜀龙国王城,当尽屠城中之民。后来蜀龙国王城于1279年,在守将王立主动开城归顺元 朝政府时,忽必烈没有听信遗言而烂杀无辜,反而是赦免、甚至优抚了其军民,正是由于忽必烈的当政,使蒙古汗国这个边疆政权转变为一统中国的封建大王朝—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专家们忙不迭地讨论历史问题,可身旁的解放军官兵看完石壁上的影像画面后,激动澎湃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急于想知道这影像是如何录存并播放的,便打断专家们的历史讨论,问道:“竺院士,我们想知道刚才石壁上播放的影像是怎么回事?说它是放电影吧,又没见到放映机,也没见电影考钡,难道真是鬼影?”
竺一桢答道:“鬼影是民间不了解科学道理的一种不正确的说法,这其实就是自然界在偶然间给我们放的电影,只不过不是我们所知的传统播放工具手段与播放方式,它是利用自然界中阳光、雷电等长期蓄存电能,经含有磁性的石壁进行的自然播放!”
“您这么一说,我们还是没听明白。”
“那就由我们的权威专家李光羲院士来给你们详细解答吧!”竺一桢邀李光羲给战士们解释。
李光羲接过话题说道:“能够记录储存自然界影像的主要物质是钛磁铁矿和石英矿及伴随矿物质,蜀龙山区的峭壁岩崖上,覆盖或遮挡在磁铁矿石上的石英层里,这是我们前一段时间从岩石中取样后,在成都市的省地勘院检测试验的结果。
可以这么说,这儿的石壁上有很多的石英水晶聚集处,这些聚集的石英水晶或许有那么一块或数小块裸露在外,而绝大部分水晶在石英层内部形成了一个个小空间。
裸露在外的石英水晶的某个向下倾斜的棱面经长期的风吹雨冲被打磨的比较平整,形成了凸凹透镜一般的石英面,而石英水晶具有良好的聚焦功能,充当了类似于摄像机镜头的光学仪器,从而将远处景物的反射光线聚焦到了内部的小空间里,经过几层水晶面的吸收传递,光信号被传至到了小空间底部。
内部石英水晶被其它矿石挤压有的会碎成不同的形状,又因晶化的程度不同,一些碎落于底部的碎片形成了单晶或多晶硅片,它们会与底部的泥土中的多元素稀土粘连,表面会生成氧化层,被‘外加电源’通电后形成一个自然电容体。
那么,这个‘外加电源’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由阳光、雷电的大声震或轻微地震引起,并达到特定程度的共振,在蜀龙山区低洼的山区石壁所形成的圆形空间的空间里(相当于自然界的一个巨形音箱,产生回声、共振),产生了超声波。
石英水晶层下粘连着磁铁矿石群中布有钛颗粒,钛颗粒与稀土自然粘合成了类似于人工合成的‘batio3’钛酸钡的钛化合物,超声波会令钛化合物受压而产生电流,电流在传导过程中被具有扩大能量功能的石英水晶放大,使这一小空间的群体被通了电,在特定重力场等因素的作用下,光信号在上述‘自然电容体’中发生了电耦合反应,将光信号转化为了电信号。
由于,磁铁矿石里有的表面被氧化,会生有软磁、距磁性混合物,这些物质如同磁头与磁带合为一体,把电信号转化为了磁信号,并存储在了磁铁矿石壁上。
在几千年、几亿年后,在声震或轻微地震引起的共振达到特定程度的情况下,磁铁矿石群中那些类似钛酸钡的钛化合物受压而产生电流,并经过通电的石英水晶而放大。
随着共振的发生,使存储在磁铁矿石上的磁信号,在表面的通电铁氧体中发生了磁场信号的变化,并随着变化的磁场感应出相应的电流,空间分布的磁信号就还原成时间分布的电信号,被逆向传导至底部表面粘有稀土物质的石英水晶上,这部分已先前通了电,石英水晶将传导过来的影像电信号,通过‘电子-空穴反应’转化为了光信号,在热激发或闪电电光激发的作用下,释放出了这些光信号。
由于通电石英水晶能产生每秒近八百万次的震荡,振荡频率精准有序,所以,这些光信号释放的稳定且带有时钟性,并被投射、折射到了上部的其它水晶面上,光信号在布满棱形石英水晶的小空间里反复分解、折射并聚焦成了图像。
而且,那些光信号在反复的折射传递过程中,在透过一些晶体内含有的细小气泡的石英晶体时,因这种石英晶体会把折射进来的外光源分解成彩色,所以,恰好给透过的光信号赋予了彩色。
关键在于,这一空间里又有较大的萤石存在,能储光的萤石吸收了露在外部的石英水晶所折射进来的充足的光线而遇热释光,加之,空间内石英水晶都能遇热或遇光照产生的热激发或光激发而共同释光,所以,形成了巨大的光源。
由于存在萤石储备了足够的光,能发出强大的光亮,终于使那些聚焦在石英水晶面上的图像,通过小空间裸露在外的水晶凸透镜似的棱面(被雨水冲刷打磨而成的),向另一个的出口投影了出去,自然而然就放送出影像!”
李光羲一说完,那考古学家殷正罡也急忙接过话茬解释道:“此处还有一个外部因素促成该影像的发生,那就是,当外部陆地范围的阴湿天气的水气或阳光强烈照射蜀龙水库水面而导致大幅向上蒸发的水气时,在蜀龙山区的某些凹洼地方的半空中,形成了大密度的水气层,起到了幕布般的作用,这令被投影出来的影像光线得以显示出来,有的甚至还可以在半空中显像,又因为压电石英水晶具有滤波性,所以保证了影像的清晰。”
竺一桢也接过话题谈到:“完成自然影像的记录与重现投影的现象的,也就是这些聚集在一起的晶化程度不同的石英水晶和碎片,在特定条件下独立传导、转化、储存、折射、发射而完成的,里面甚至可能伴生着石榴石或宝石。
石英水晶将外部景物光线聚焦传至内部,石榴石或宝石被通电后,将光线转化为激光束,恰巧射在某种未知的多元素稀土混合物的表面,被储存下来。”
殷正罡最后总结道:“长期之后,当特定要件又偶然构成(如雷电交加)后,石榴石或宝石再次发出激光束,从那个储存面上拾回了储存的信号,由于地壳运动使小空间物质发生了细小的位置变化,激光束又被位移了的一块水晶,折射到了其它石英水晶上,从而转为电信号并吸收。
随后,石英水晶受到热激发或光激发,以光子形式释放所储存的能量,那些被吸收的影像电信号,被以光子形式平稳有序的释放,经石英水晶棱体的反复折射、分解、聚焦成像。
在内部石英水晶共同释光的作用下,通过经裸露在外的水晶另一个棱面(或另一个向上的出口),被投射了出去,在大密度云层中显示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