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鬼才郭嘉之三国重生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一代鬼才
“所以,你们就需要不断地争斗,不断地厮杀,拿天下人的血,去祭奠你们之间所谓的博弈?”百里默冷冷地反驳着,秀丽的面庞已经蒙上了一层愠色。
“除了这样,还能有什么办法?”诸葛亮忽然幽幽一叹,躲开百里默的目光,神色忧伤道,“自由和美好,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现在如此,千年之前亦是如此。我坚信使君是爱民如子之人,有他掌控天下,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可是那要死多少人……算了,我知道我是说服不了你的。”百里默无奈地蹙了蹙眉,说道,“人是生而自由的,每个人也都有他的想法。不管你是基于何种原因,我都没有权利去否定你的理想。但是诸葛孔明先生,请你无论如何都要记住,战争打了几年,就得有多少家庭跟着家破人亡。如果真的只能是以战止战,我希望,您尽快结束这个乱世。”
百里默寸步不让地盯着诸葛亮,就像是一个被流氓夺去了贞操的处女那样执着。
诸葛亮怔了怔,感受到如山的压力。
良久,他才极其认真地揖了一礼,恳切道:“亮虽不才,却也知百姓艰苦。终我一生,必将全力以赴,早日还人间一片乐土。”
“谢谢。”百里默抿起嘴唇,面色严肃地回了一礼。
两人保持着相互敬礼的姿势,突然一道来自某人肚子的长长的“咕”声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
“额……是你。”百里默小脸一红,缩着脑袋。
“额……不是我……”诸葛亮挑了挑眉,脸上挂起了不怀好意的笑容。
“什么叫不是我。这里就你我两人,你可别指桑骂槐啊。根本就是你肚子饿了嘛。本大淑女怎么会……”百里默脸颊通红,撅起的嘴巴如樱桃般可爱。
“呵呵,好吧,是我是我。时候确实不早了,饿了也正常嘛。”诸葛亮颇觉好笑地摇了摇头,心里叹道,“好男不与女斗。难怪郭嘉曾说,不要妄想和女人讲道理,一个月流血七天不止还不死的生物,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逆天的存在……”
“小琳,开饭了咧!”诸葛亮微笑着大喊一声,随之掀开珠帘,走向船板。
“对呀,你的老师饿扁了啦!”百里默调皮地吐了吐舌头,如小鸟般跟在他的身后,脸上的笑容——灿如夏花。
※※※
平整的船板上,搭起了临时餐桌——一方精巧的四角矮桌,几件简单的锅碗瓢盆以及一个竹编的菜篮。
“这是清蒸螃蟹。”诸葛亮撩起衣袖,抓起一只从沸水中捞上来的熟透了的螃蟹,冲着惊愕的张大了嘴巴的百里默眨了眨眼睛。
“这……这怪物能吃吗?!”百里默紧张地吞了吞口水,瞧着那形状可怕,丑陋凶横的事物,纤手在半空中胡乱地比划着,“它有好多只脚啊,比蜘蛛还恐怖!我……我不敢吃!”
“呵呵,很好吃的。”诸葛亮狡黠一笑,指着自己的肚子,促狭道,“某人再不吃,肚子又要咕咕作响啦!”
“你!”百里默俏脸大红,刚想出声反驳,就见那顽皮书童流着口水,如狼吞虎咽般抓起螃蟹美美地“开动了”。小家伙一脸兴奋,哈喇子流了一地,眼眸中十分喜悦且满足。
“唔,唔!啧啧啧啧……”书童埋头猛吃,脑袋瓜子都舍不得抬起来,更不用说有闲工夫说话了。
诸葛亮欣然一笑,一边摸着书童的头嘱咐他慢点吃,一边拿起螃蟹轻车熟路般拨开蟹壳,将弄好的半只螃蟹放在了百里默的手里,柔声道:“今天没想到你会来,我只准备了两只螃蟹,给你一半,拿着。”
“哦……”百里默下意识地接了过去,盯着那稀奇难堪的东西,想吃又不敢吃,一时犹犹豫豫不知如何是好。
诸葛亮见着她那滑稽搞笑的样子,也不多说,靠着木桌悠哉悠哉地开始进食。
“先……先生,真的可以吃吗?”百里默见两人吃的津津有味,肚子又实在闹的厉害,腆着脸小声嗫嚅道。
“当然好吃了。我会骗你吗?”诸葛亮神秘一笑,拿起她的小手,就势将蟹肉塞住了她的嘴里。
百里默慌张地睁大了眼睛,待嘴里传来阵阵美味的奇香,终于食指大动,不顾淑女形象的开始尝了起来。
“呵呵,慢点吃,怎么跟个孩子似的。”诸葛亮淡淡一笑,瞅着她那纯真秀美的面庞,心中竟泛起一种异样的感觉——但是他很快就把这紊乱的情绪迅速深埋下去了——因为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张颖智贤惠的笑脸——他的夫人,黄月英。
“咳咳……”半响后,百里默不好意思地抹了抹嘴,娇羞道,“先生,我真是错怪您了。这清蒸螃蟹……可真是人间美味哦。”
“呵呵,哪里,人能吃饱什么都是好吃的。”诸葛亮大方一笑,笑盈盈道,“菜根浓淡宜慢嚼,人生苦乐须细品;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额……说的好。只是,先生是怎么发现螃蟹这种东西能吃的呢?本人实在非常好奇。”
“我?发现?”诸葛亮朗声大笑,指着北方,细声道,“你错了,这不是我发现的。这种事情,只能一个人做的出来,也只有他做的出来,他就是——鬼才大人,郭嘉。”
“郭嘉?”百里默神情一窒,想起那张清秀苍白又时常坏笑的脸庞,喃喃自语道,“原来是他……”
“恩,就是郭嘉。”诸葛亮转过身,疼惜地揉了揉书童的脑袋,说道,“小琳,去把碗筷收拾了。”
“先生,我还要吃……”书童嘟着嘴,捂着肚子,撒娇道,“先生,我好饿哦。”
“好了,吃多了会变胖的。”诸葛亮无奈苦笑,像是看穿了书童的心思,故意正色道,“你是不是不想洗碗?”
“额……是啊。”书童抱住诸葛亮,借机在他身上搓了几把,将手上的脏东西搓的干干净净,才仰起头说道,“先生,你告诉我洗碗究竟有什么意义啊?我觉得好无趣的咯。”
“呵呵,你这个问题问的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乖,听话,不然你就给我回家去种田。”诸葛亮摇了摇羽扇,丰神俊朗的脸上挂着恬淡的笑容。
“哦,是,先生。”书童揉了揉鼻子,刚想走时,就听到诸葛亮的声音,“还有我的衣服,晚点一起洗了。原因,你懂的。”
“哦,是……”书童瞬间红了脸,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哈哈,你这徒弟真好玩。”百里默甜甜一笑,拍了拍手,又弯下身沾着湖水洗手。
然而就在这时,远处的漆黑天空,一只白色的鸽子扑打着翅飞快地飞了过来,像是找到主人一样乖巧地停在了诸葛亮的肩上。
诸葛亮迅速地收起了笑容,一言不发,又捻起手指占算了几下,嘴里念念有词。
不一会儿,他解下鸽子脚上绑着的一卷密封的信纸,仔仔细细地看了起来。
“太好了!”诸葛亮用力地挥了下羽扇,儒雅英俊的脸上浮现出情难自已的喜悦——信上只有六个如蚊般的篆体小字——
长安破,西蜀乱。





鬼才郭嘉之三国重生 第二十九章 庐江有周郎
庐江,北接合肥,东临巢湖,南近长江,素有“温泉之乡”之称。
香火鼎盛的光柱寺位于庐江的西郊,这里风景如画,山川秀丽,峰峦叠翠,水濂听声,白石冬雪间更添几分仙气。寺庙下的小湖烟波浩淼,帆樯叠叠;湖心处不可思议地矗立着一座怪石嶙峋的墨色假山,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当真美不胜收。
日头渐下,天色已近黄昏,浓密的黑云在西边的天际翻滚,紫色的霞光曜曜璀璨;钟声悠远,几个僧人踩着笔直的石板路打水归回;门口扫地的小僧沉默不语,拾起干净的袖口擦了擦额头的细汗,眺望着山脚下绵延数里、严整肃然的士兵长队,心里开始猜测今日究竟是来了哪个军方的大人物。
寺庙的禅室里,纤尘不染;西斜的余晖透过竹排的纱窗,静静地照了进来,将地上银色的蒲苇草映衬的穗长而美丽。中心处,摆着一张宽大而古朴的石桌,几个长身玉立、姿容不凡的男人正聚精会神地凝视着桌前正在对弈的棋局。
禅室静悄悄的,落叶可闻;只有棋子的下落声单调划一地响起,伴着升腾的淡淡熏香,将时光流逝地干干净净。
“大都督,你赢了。”棋到终局,慈眉善目的方丈整了整袈裟,双手合十,微笑着向身前美如冠玉的男子点了点头。
“哪里,方丈是让我了。”周瑜恭敬地作了一揖,秀美英俊的脸上没有一丝得色,他的眼睛望着窗外,左手云淡风轻般拿起一颗黑子落在下沿处,顿时棋形生变,“春暖花开”,死局——变成了活局。
“势孤取和,势颓必输。大都督棋艺超凡,老衲甘拜下风,阿弥陀佛。”方丈轻笑着弯下身,枯瘦的脸上挂着温和的笑意——他定定地审视着风度翩翩、琳琅珠玉的周瑜,又环顾看了下周遭的数人,俱都仪表堂堂、人中之龙——心中感慨江东真是英杰辈出。
“方丈过谦了。”周瑜淡笑着起了身,白色的儒衣十分合身,将他完美的身材衬托的更加英姿飒爽。
“方丈世外高人,与我这等凡夫下棋已是难得,倒是真的不用在意胜负了。”周瑜嘴角牵笑,缓缓推开纱窗,一阵带着花香的寒风立时温柔地“钻”了进来,吹起他额前的几缕发丝。
“呵呵,也不是了,我记得郭施主写过一本书,叫《棋魂杂记》,里面有讲到‘围棋十决’的第一条,就是不得贪胜。”方丈面色不改,拿起蒲苇草捻在手中,细声道,“秋去又是冬来,一生又是一世。各位将军还请自便,老衲出去叫弟子准备些小食。”
“好,有劳方丈了。”周瑜略微弯身谢过,看着方丈的背影慢慢消失在门口,嘴里呢喃道,“郭施主,指的是郭嘉吗?”
“大都督,最近天下有变,吴侯似乎有意北上。”一个体貌魁伟、长相斯文的短须男子神色淡然地来到周瑜身边,黑色的衣袍上犹自挂着几滴水渍。
“子敬有何高见?”周瑜温和一笑,指着身后的一干将领,扬声道,“各位都请入座吧,老是站着不累吗?”
“多谢大都督。”陆逊、周泰、太史慈齐齐抱拳应声,望向周瑜的眼神充满了尊敬和爱戴。
“长安即破,曹操势必伐之,中原兵力空虚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合肥有精通兵法的大将张辽镇守,恐怕也是不好对付。”鲁肃叹了一口长气,又愁容满面地蹙了蹙眉毛,四四方方的脸上一片严峻之色。
“哦?看来子敬对北上并不抱乐观意见,吴侯志在天下,在下也是可以理解。好了,我想听听你们的想法,大家都各抒己见吧。”周瑜十分潇洒地负起双手,灿若星辰的眼眸在各个心爱的将领身上来回飘动。
“依某之见,曹操遭遇了赤壁的失利,又在三年前的宛城受了不小的打击,虽然经过了三年的休整,可兵力已经大不如前。张辽虽然实力深厚,但我们江东也是人才济济。如今大都督康愈复出,将士上下齐心,不愁拿不下区区一个合肥!我赞成北上!”威武雄壮的太史慈抖了抖身上的铜盔盔甲,目视精光,身后的长弓一看就不是凡品。
“某也同意子义的意见!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年曹操百万雄兵困不住我们,一个合肥郡如何抵挡的了我们江东的好儿郎!”周泰豪情万丈,冷峻的面上充斥着强烈的战意。
周瑜淡淡一笑,含笑着点了点头,看到陆逊闷不吭声,温声道:“伯言,你有何高见呢?”
“北方大乱,中原必然有变,但是曹操的军队主力并没有溃散,而且这几年他们发展十分迅猛,国力也是蒸蒸日上,加上张辽深谋远虑,善于防御,强攻必然不济;而且我听闻西蜀有异动,如果我推算没错,刘备近期肯定有行动——他的野心,绝对不在如今的弹丸之地。”陆逊霍然起立,英挺的脸上十分严肃,他冲着周瑜行了一礼,欠身道,“以某浅见,如今之策,当不变应万变。刘军进,我军攻;刘备止,我军待。刘军西进,或许才是我们真正的机会。”
“恩,我明白了。”周瑜不动声色地抿了抿嘴,也不点评,其实心里早已经有数——鲁肃谨慎,太史慈和周泰勇气有余,思虑不足,只有陆逊智高谋远,长于从战略上思考全局,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帅才。
“根据我们的情报,北方这三年的人口繁衍的非常快。曹操鼓励中原百姓多生多育,听说每户诞下一子,朝廷还有物质上的奖励。”陆逊长吁一气,神色忧虑道,“郭嘉的治国之策看似新奇可笑,却让人觉得十分不安。我还听说许昌现在研究古怪的战甲、兵器、攻城器械的人非常多。按以前来说,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末将也有所耳闻,许昌的人口如今多的不得了,全国的商贾都往那里跑,经济更是空前繁荣。假以时日,恐怕大大不妙……”太史慈轻声附议,孔武有力的大手却紧紧地捏成了拳。
“大都督,您有何想法?”鲁肃见周瑜若有所思,偏偏低着头不再言语,禁不住虚心请教。
“兵法有云,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我们虽然不怯于任何对手,却也要审时度势,客观求实。不可否认,如今天下,曹操的实力还是最强的,刘备不可小觑,我们也不能冒然失进。我们在巢湖演练水军,操办战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障眼之法。”周瑜微笑着巡视着众人,想起曾经和大哥孙策的誓言,走到石桌旁,轻轻按下一枚黑子,踌躇满志道,“兵不行急,人不堕志。先静观其变吧,我相信,有朝一日——我定能提兵驻马,立于洛阳城头!”
“大都督威武!”诸将整齐起立,尽皆面色激动地大吼一声。
而那颗黑子,正点在了棋盘的最中心处。




鬼才郭嘉之三国重生 双全子义
三国时期,群雄纷争,也是历史上将星云集的时期之一。但是真正堪称智勇双全的名将又有几人?在我看来,太史慈自然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名将。相比较与《三国演义》中的太史慈而言,虽然罗贯中大神已经为太史慈加重笔墨,并为其延寿数年,但是史书上的太史慈才是真正“尤为可称”的人物,虽然史料不多,但是太史慈所展现的武艺、性格、特质,让无数熟悉其生平的人为之叹服。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猿臂善射,弦不虚发”是《三国志》中对其的评价,然而太史慈在史书中却是作为一个文官出场的。
——“少好学,仕郡奏曹史(《容斋续笔》中为奏曹吏)。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诣公车门,见州吏始欲求通。慈问曰:“君欲通章邪?”吏曰:“然。”问:“章安在?”曰:“车上。”慈曰:“章题署得无误邪?取来视之。”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吏踊跃大呼,言“人坏我章”!慈将至车间,与语曰:“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吏言:“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慈答曰:“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吏然慈言,即日俱去。慈既与出城,因遁还通郡章。州家闻之,更遣吏通章,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复见理,州受其短。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三国志.吴书四》)
太史慈年幼好学,出仕在郡内为奏曹。当时朝廷理地方州郡政事,一般只采纳先到者奏章上的内容。太史慈作为郡吏虽然比州吏晚到,但是用计诈取州吏的奏章并取刀毁之,并巧言说服州吏和他各自逃亡,自己却偷偷转回来上章。太史慈因此而扬名,并避祸辽东。此事《三国演义》中未有涉及。计坏州章可见太史慈之智,为完成公事,不顾自己惹祸上身,也可看出太史慈重信诺的侠义之处。
太史慈虽然因此逃亡辽东,但是也因此而声名鹊起。北海孔融也想结交太史慈,并数次看望太史慈的母亲还送了不少东西。不久之后,孔融讨伐黄巾,被管亥围于都昌,一筹莫展。正巧当时太史慈从辽东回家看望母亲,为报孔融之恩,奉母亲之命孤身进入都昌。太史慈数次请求带兵出城杀敌,孔融皆不允许,要等救兵。结果救兵未至,贼兵日众,都昌城内无人可突围求救。在这个时候又是太史慈挺身而出,突围求救。突围过程《三国志》中记载又与《三国演义》中描写各不相同。
—— “於是严行蓐食,须明,便带鞬摄弓上马,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外围下左右人并惊骇,兵马互出。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慈复植的,射之毕,复入门。明晨复出如此,无复起者,於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比贼觉知,慈行已过,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三国志.吴书四》
——时,黄巾复来侵暴,融乃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融逼急,乃遣东莱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后汉书.卷七十》)
太史慈每日早上引两骑出门练箭,连续数日麻痹黄巾军,待得黄巾军“无复起者”,突然突围而去,等待黄巾军察觉,又连射杀数人,吓得黄巾军不敢追赶。此处《三国演义》中突出了太史慈的勇武,而《三国志》中却更展现出太史慈智的一面。孔融逼急之时,唯有太史慈可当重任,单人突围可谓艺高胆大,麻痹敌军可谓颇有智计。最重要的是太史慈体现出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古人之风,在北海突围的过程中,太史慈的“智、勇、孝、义”表现无遗,连孔融这样的大名士都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三国志.吴书》),而不以下属之礼待之。而太史慈也回家向母亲复命,并投奔老乡刘繇而去。
当时刘繇为扬州刺史,世代官宦,汉室宗亲,又是太史慈的同乡,估计这也是太史慈投奔刘繇而不投奔刘备、孔融的原因,毕竟太史慈素重情义,并且向来忠于汉室(后面自有分解)。有人向刘繇举荐太史慈为大将,可是刘繇因惧人言,并未重用太史慈,而是委以斥候侦查之职,这对胸有大志的太史慈来说,可谓积极性大大受挫。也幸得如此,太史慈才能得遇明主孙策。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三国志.吴书四》)
《三国志》中此段记载虽不及演义中描写得详细精彩,但太史慈身为一侦查队长,只带一骑卒面对孙策和十三位将领,不但不拨马而去,反而与孙策放对厮杀,可见胆略。此处太史慈与孙策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单挑之后惺惺相惜,为日后太史慈降孙策埋下伏笔。(《吴历》中说“慈于神亭战败,为策所执。”裴注认为是谬误。)而太史慈身后的骑卒(又称:曲阿小将)也成了某些人口中的一段传奇:演义中太史慈只身去擒拿孙策,只有一小将甘愿相随,并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豪气冲天!正对应《三国志》中太史慈身后一骑卒。孙策太史慈单挑之时,此骑卒是在一旁掠阵?还是与十三位将领厮杀?难道此骑卒勇武堪比韩当黄盖等十三将?更有人将此骑卒列为“三国勇武第一”,尚在潘凤、吕布、刘三刀等辈之上,博众人一笑。
而后刘繇兵败,太史慈去了泾县,自称过丹杨太守,亦有许多山越之民归附于太史慈,期间与孙策战了数年,最后还是被擒了。孙策“善于用人”(《三国志.吴书一》)自然是想招降这位与他大战过一场的太史慈。
——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三国志.吴书四》)
太史慈被擒之后,孙策为其松绑,拉着太史慈的手问:“还记得神亭那时候么,那时候你要是抓了我,怎么处置?”太史慈答:“不好说。”可见太史慈刚正耿直。孙策又对太史慈说要一起共事干一番事业,虽然其中有客套的成分,但也可看出孙策对太史慈的看重。(另:《江表传》中孙策也曾对虞翻说过相似的话,看来着是孙策的惯用招数啊……)
其后刘繇病亡,孙策遣太史慈去豫章安抚刘繇家属,探听华歆虚实,并收拢刘繇残部。孙策固然是用人不疑,太史慈也是信义笃烈,不负孙策所托,留下一段佳话,并为孙策兼并豫章打下基础。太史慈在刘繇帐下虽不得重用,依然能收拢刘繇旧部,可见其人魅力和威望。(此段内容在《江表传》中有详细描写)
——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於艾、西安诸县。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三国志.吴书四》)
——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 (会稽)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为剧县令长。(《三国志.吴书二》)
——孙权代策,使为建昌都尉,遂委以南方之事,督治海昏。(《容斋续笔.卷第三》)
孙策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理海昬,抵御刘磐,后刘磐“绝迹不复为寇”,当时黄忠正为官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三国志.蜀书六》)。太史慈抵御刘磐为孙策解后顾之忧,也非易事。也有人说太史慈只领一海昏(“昬”同“昏”),不受重用,须知程普与周瑜同为左右都督之时,也只不过“代太史慈备海昬”,且太史慈尚有督将之令。可惜孙策去世太早,孙权当政后,根基未稳,而太史慈又是降将,降的对象还是孙策,因此受到排挤,挂职到了南方,抵抗刘磐,安抚山越了。此处《三国志》中亦有冲突之处,《三国志.太史慈传》中是孙策命太史慈领海昏,《三国志.吴主传》中讨安乐之时,成了孙权命太史慈领海昏,《容斋续笔》中也是如此,而《三国志.程普传》中安乐平定后,程普“代太史慈备海昬”。其后直至太史慈去世,只说“委南方之事”无具体官职、功绩,可见太史慈境遇如何。
1...7374757677...1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