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样样稀松
几十米的城墙已经被砸开,崩塌下陷,残砖碎石形成的斜坡足以让士兵徒步登城。而炮击还在继续,不时有炮弹从尘灰硝烟中钻出,打进城内。
城墙是保不住了啊!总兵苗文秀和副将吴启镇对视了一眼,从眼神和神情中都读出了差不多的意思。不禁各自叹息。
对守城清军形成压力的不仅是朱永兴的到来,在准备进攻的时间里,以许尔显等降兵降将为主的政治攻势也未间断。明军喊出了狠厉的口号,在新会犯下血债的绝不饶恕。由云龙、徐成功等人虽被击毙。但在广州的家眷亦难脱死罪,破城后必满门操斩。同例。在广州攻城战中,顽固分子亦将如此惩处。
这是明军从来没有过的强硬姿态,显示了明军对攻破广州有着极强的自信。或许这样的威胁在城池尚有可能守住的时候,能让清军拼命抵抗。但是。如果城池失守已成定局,为了保全家眷,除了反正立功还有别的选择吗?抛却家眷,与城偕亡的不是没有,但另起心思的又岂会少了?
城墙上的威胁已经消除,天威炮、轰天炮迅速推近,布设阵地。准备掩护步兵突破。几十门重炮开始调高炮口,准备在缺口处进行一次延伸射击,杀伤城内的敌人。
步兵抛下身上多余的装备,检查枪枝弹药。装上刺刀,瞪视着烟尘笼罩的缺口处。速射佛朗机装上了木架,十人一组,八人扛抬,两人校正点火,将伴随步兵冲锋,用弹雨打开通路。
延伸射击突然而猛烈,炮弹呼啸着飞过缺口,在烟尘弥漫中突然出现,狠狠砸进了城内。城墙附近的清兵猝不及防,被炸得血肉横飞,靠近城墙的屋舍在巨响中崩塌。
“敌人,敌人攻城了!”嘶声大喊令苗文秀等将领一阵抽筋,只觉得额头和背心一瞬间沁出一层汗来。
苗文秀扎煞着手,哑着嗓子喝道:“列队向前,挡住他们!”
挡住明军的进攻,便可以强令从城内召集的百姓带着砖石向前堵塞缺口,这城池还能坚守。如果被明军步兵突进城内,兵力、装备皆处于下风的清军如何抵挡?
炮火渐歇,城墙已被轰开,但攻破城池仍需步兵的英勇冲击,在火炮精度不高的当时,继续用射程较远的红夷大炮轰击只能给攻城部队带来困难。清军是这样想的,却不知道明军的曲射炮已经推进至射程,对清兵的杀伤会更甚于前。
明军攻城步兵并没有急步冲锋,而是以整齐的队列缓缓压上,等着清兵在缺口处列阵抵挡。
对于明军集火轰击,清军当然能估计出明军的突破方向,也作了相应的准备。一声令下,三千健卒各持武器,冲入烟尘之中,在缺口处列阵,以期阻挡明军破城。
烟尘缓缓散去,在阳光照射下,刺刀、枪刃闪着寒光,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清军预料的肉搏混战似乎马上就要发生。
“轰,轰,轰……”明军阵地上腾起一股股烟雾,大大小小的炮弹凌空飞起,掠过明军步兵的头顶,狠狠地砸向了缺口周围。
炮弹落地,弹跳着,翻滚着,然后猛然炸开。冲天的烟尘掀起,弹片横飞,碎石溅射,泥土翻腾,炽热的气流和硝烟,呛得人们透不过气来。
视线全都变得模糊,爆炸腾起的烟雾和灰尘将缺口都挡住了,混沌一片。前所未有的火炮集中轰城,前所未有的密集轰炸,即便是明军的参战人员,也目瞪口呆地望着,望着缺口处密集的清军被硝烟尘土所遮盖。
清兵都隐在了一片混沌之中,分不清哪些是弥漫的尘土、哪些是爆炸的硝烟。幸存的敌人被震得七荤八素,呼吸十分困难,空气似乎全都被烧光了、被挤走了,他们努力地张开嘴,随着每一次喘气吸进体内的却尽是呛人的硝烟。那些炙热的烟雾在喉管之中、在肺叶之间灼烫着,火辣辣的,就好象要在人的胸膛里再一次爆炸一样。
在剧烈的爆炸之中,地表的土层被炸药的强力推动着、挤压着,大大小小的石块在形式地震的挤压之下居然能从泥土里弹射出来,迸得老高,砸得人头破血流。
强烈的白光一闪,比太阳还要刺眼,比炸雷还要震耳。大爆炸“轰”地一声在苗文秀不远处猛烈爆发了,大地在爆炸声中剧烈颤抖,苗文秀及周围的数人在一瞬间丧失了视力和听力。
爆炸在惨叫和惊呼中此起彼伏,好一阵子才停歇。但清军的混乱却没有停止。远近配置的上百门曲射炮只是一轮轰击,便粉碎了清军三千精兵堵住缺口的妄想。
战鼓隆隆,替代了稀疏下来的爆炸,在哨声和吼叫中。明军继续前进。这次却是加速跑,向着未散的硝烟。向着混乱的缺口。
完了,完了!苗文秀恢复了视力,但还听不到声音。他看到不断有清兵从硝烟中挣扎逃出,神情显得呆滞、迟钝。惊恐到了极点。
震荡的大地平静了,硝烟在一片哭嚎和惨叫声中渐渐散去。人们能够看到遍布的弹坑,弹坑周围到处都是尸体和伤兵,有的蜷卧在碎石中,有的从烂砖里探出了半截身子。地面上一片狼籍,有的黝黑、有的焦黄,那些被犁翻的泥土之中混杂着断裂的武器和残破的碎布。
亮光一闪。一排子弹射了过来,白雾未散,缺口处便出现了明军顶盔贯甲的身影。随着一阵惨叫,明军士兵毫不留情地戳死挡路的伤兵。冲上斜坡顶,一声呐喊,猛冲下来。又是一排明军士兵冲上斜坡,在哨声中举枪,射击……
肉搏混战是有,却并不激烈,被炸得失魂落魄、混乱恐慌的清兵在排枪和刺刀下更加惊惶,几乎丧失了有组织的抵挡。突入的明军越来越多,几门佛朗机炮也被抬了上来,在密集的弹雨下,清军伤亡惨重。
人数和火力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围绕着缺口的混战仍在进行,但明军的阵线却是不断压前,使得更多的后续明军能够加入战团。
苗文秀挥舞的手臂突然被人拉住,几个亲兵拖着他开始后退。视线中,缺口两侧的城墙已经被明军占领,亮光不断,那是火枪在射击。还有一些明军在摆放着什么,并向这边指指点点……
“轰!”城墙上一团黑烟,然后苗文秀便看见一个黑乎乎的东西飞了过来,砸进了清兵的队伍中,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硝烟包裹住了一团人体。
明军的火炮,那种能打开花弹的火炮。苗文秀停止了嘶叫,停止了挣扎,心不断地下沉,沉入了深渊,任由亲兵把他越拖越远。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经过了一系列战役,特别是新会之战,明军的兵种协同愈加熟练。嗯,现在也只能是步炮协同,但这对于清军来说,已经是不可抵挡的战法。
佛朗机、轰天炮,或当先开路,或火力支援,再加上火枪的攒射,突破已经不可逆转,战斗向四处延伸,人数和火力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
苗文秀随着败兵且战且走,向北门退去,希望得到那里友军的支援,能够稳住阵脚。可尚未到达,一阵激烈的枪炮声便从对面传了过来,随后便是一群败兵狼狈而至。
“副将李有才反叛,刺杀总兵连得成,献门投降了。”又是一个晴天霹雳打在苗文秀的头上,一下子脑子空白,完全丧失了思考能力。
“大人,咱们从这边走。”副将吴启镇气喘吁吁,招呼着亲兵,架起傻了似的苗文秀转向内城。
广州有内外两城,尚可喜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放到外城,在内城还留有相当的人马。而负责外城的是四个总兵,苗文秀、连得成、班志富、高进库,共有两万兵士。苗文秀西城失利,李有才献北门投降,广州外城可以说是已在明军囊中。
如果尚可喜调内城兵将增援外城,战斗进程可能会更激烈,但却是明军所欢迎的。尚可喜自然没那么蠢,见外城已是难保,便紧急下令,命外城人马撤退,收缩至内城负隅顽抗。
撤退命令一下,外城清军顿失抵抗之心,争先恐后向内城逃窜。明军奋起追杀,枪打刀刺,通往内城的街巷上倒满了清兵的尸体,最终逃入内城的不过六七千人。
广州内、外城两重,互为犄角,清军失其一,则败局已定。龟缩于内城,尽管防守范围小了,可也是苟延残喘,灭亡只在眼前。明军迅速肃清外城残敌,于外城炮台架起大炮,开始轰击内城。
晚霞刚刚消退,天地间就变成了银灰色。而就在这零星战斗还未停止的广州外城,乳白色的炊烟局已经次第升起,与灰色的暮霭交融一起,象是给墙头、屋脊、树顶和街口罩上一层薄薄的雾气。
从早晨开始集火轰击,到攻取外城,不过是一天的时间。当然,这其中有降将献门的因素,但不可讳言,东征明军在攻坚和巷战能力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广东清军的战力下降很快,倒是有些出乎朱永兴等人的预料。
究其原因,尚可喜所部藩兵,也就是他起家和建功的骨干力量,在战争中损耗殆尽是其一。而久在广东这个富庶之地,骄奢淫逸则更是一剂腐化毒药。
尚、耿二逆攻下广州后,直至顺治九年(1652),广东全境渐次底定。战乱平息,广州旧城便为“藩王”进驻,“城中皆其子侄及藩下官员圈住”,至于原来地方政权的大小衙门,统统地被赶去外城。广州旧城区内大兴土木,建造了“备极雄丽”的藩王府第。
在广东,尚可喜这个藩王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土皇帝。可以节制“(总)督、提(督)、(巡)抚、镇(台)”;可以“调遣兵马”;可以“凿山开矿,煮海鬻盐,遣列郡之税吏,通外洋之番舶”;可以建立封建割据式的庄园“王庄”;可以统制江河湖泊,以至沿海渔业。还可以操纵全省市场和商业,组织“总店”,集广东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
有权有钱,灯红酒绿、吃喝玩乐自然是少不了。以王府的“鹰犬房”为例,内分虫蚁房、雀鸟房、鹰鹞房、狗房四大处。虫蚁房养蟋蟀、蝈蝈、秋蝉、蜜蜂;雀鸟房养鹌鸦、画眉、白鸽、斗鸡;鹰鹞房养海东青、苍鹞、麻鹰;狗房养关东猎犬、哈巴狗。四处均有专职官员如“狗监”等,饲养人员近百名。其他王弟、少爷、小姐、夫人所饲养的,还不在此之列。
平南王府之内,“猫有小姐、妞妞之称,狗有相公、小哥之号”。又经常纵狗外出,可谓是“人狗塞途”。所经肉店,都要“孝敬”猪肉与狗相公,途人恐惧回避,惟恐不及。
逆流伐清 第一百六十三章 广州战役(九)
至于王府及藩下官员,霸占民房、诬良为盗、勒索巨款、加征税收等更是不胜枚举。据估算,平藩每年收入在一百余万两白银以上。
“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当时有诗人华夫作《猛虎行》,所指便是平南王府。连羊城的最佳胜地镇海楼(五层楼),也被“平南王圈楼下山地为养鹿院……有司不敢过而问焉。
如此享乐,如此安逸,若要尚可喜所部兵将还保持强大的战力,便有些过分了。更何况,现在的藩兵、标兵、抚兵等,多是就地补充的兵员,经验和素质更加难以与当年的“经战之辈”相比。
只不过要面对东南郑成功的威胁,广东水师倒也战力不俗,有吴六奇、许龙、苏利这三支由海寇转变而来的舰队。但是,当南海舰队在外援的助战下,击败了广东水师后,尚可喜便断了一条臂膀。
暮霭之中,朱永兴已经登上了城西木城。眺望远方,内城灯火稀少,一片凄凉。只是偶尔有天威炮的炮弹落进内城,爆炸的火光如绚烂的烟花闪现。
马宝等众将还在指挥包围内城,肃清残敌,朱永兴的身边只有一些亲卫,和长史易成。
“殿下,此时战斗未息,内城围困尚未严密,需防敌人拼命反扑。”易成委婉地劝道。
“小心过逾啦!”朱永兴轻轻摇了摇头,说道:“敌人此时已是惶乱无措,哪里还有胆量来反扑。”嘴上是这么说,朱永兴却是听了易成的劝说,步下城头,待行到城下,由亲卫团团护住,向城内走去。
没走多远,总兵阎惟龙便迎了上来,施礼已毕。请朱永兴去刚刚找好的房屋中歇息。他还非常高兴地告诉朱永兴,广州百姓真是不错,战斗刚刚结束,已经有不少人家生火做饭烧水。送出门来给明军充饥解渴。
“广州百姓,嗯,义民最多。”朱永兴颇为感慨地连连点头。
当年尚、耿二逆攻打广州时,广州百姓便显示出了全民抵抗的英勇,“城中人亦撄城自守,男子上城,妇女馈饷(送饭)。清兵环围城外,连败而不能克...”
在这场军民协作的保卫战中,清军损失惨重,清将尚可福等被击毙。《尚氏宗谱》记载清寇尸体在攻城地点下堆得几乎和城墙一样高。连尚可喜、耿继茂这两狗头也差点完蛋,“明军以炮碎可喜及耿继茂案,二人方共食,幸不死。”
也正是因为军民的顽强抵抗,使广州人民遭到了与扬州人民相同的悲惨命运。尚可喜和耿精忠这两个大汉奸破城之后。恼羞成怒地进行报复,疯狂地进行屠杀、奸淫、抢劫。一位外国传教士记载:“大屠杀从十一月二十四日一直进行到十二月五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的蛮子。”
大屠杀之后,有一个名叫“紫衣僧”的和尚,召集人力搬运尸首,集中在东门外空地上。用火焚化,堆积骸骨“成阜”(小山岗),“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更有“越日,所弃儿匍匐尸旁,犹吮其(母亲之)乳。过者无不泪下”的血泪描述。据比较可靠的估算,在屠杀中有“几万居民丧生”。
而尚、耿二逆犯下的罪行却不止广州一例,在攻克南雄后,也是“城内居民,屠戮殆尽”。而历史上。以汉族同胞的鲜血在清朝功劳簿上记下了“名垂青史”的一笔的尚可喜、耿继茂两大汉奸,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应,可谓是老天无眼。
但在这个时空,朱永兴要的不仅仅是国战的胜利,更要彰显正义与公理。
“全歼清军后,清查户籍,对广州居民要生有奖赏、死有抚恤,免三年赋税以褒赏义举,还要树碑建园,以为万世之纪念。”朱永兴的心情沉重起来,直觉得这补偿实在是过于微薄。
“殿下仁厚,广州百姓定感恩戴德。”易成恭维了一句,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话咽进了肚里。
对于朱永兴提议所做出的对清军的严惩之法,易成是反对的。胸襟广阔,招降纳叛,无疑会加快战争的进程。清廷都能如此,朱永兴便显得有些执着,气度不够了。
但朱永兴就是无法把原则全部抛弃,可能会有些变通,但没有底线的招降纳叛却无论如何接受不了。或许会增加这场国战的困难,但因此而树立一个标准,一个不以战争中抢掠杀戮平民百姓为寻常之事的标准。战俘是战俘,战犯是战犯,分清辨明,正是朱永兴执意如此的原因所在。
……………..
炮弹在夜空中象拖着炎尾的流星一般划过,那是天威炮发射的特有炮弹的引信向外喷射出的火花。落地,翻滚弹跳,然后爆炸,流星又变成了怒放的烟花。
苗文秀叹了口气,使劲掏着还嗡嗡作响的耳朵,对面前的饭食提不起半点胃口。
明军进行的是威慑性轰击,一会儿一炮,一会儿一炮,让爆炸不断敲打清军的神经,更让他们不能好好休息。
明天就是最后的终结啦!目睹了明军攻击手段和势头的苗文秀,已经准确预计了自己的死期。嗯,还有自己的家眷。想到父母、妻子、儿女、侍妾,一股悲凉的情绪袭上心头。
退进内城,他连家都没时间回,便被尚可喜布置在内城的北门。他手下的兵丁已不足千人,再加上被杀的总兵连得成的残部,也不过两千多点。当然,手中只有这些人马,自然不能再充当主将,只能作为实力损失不大的总兵班志富的副手,协助北面的防守。
“轰!”一声巨响,震得苗文秀身体一颤,下意识地猛然蹲低,隐在垛口之后。好半晌,苗文秀才小心翼翼地挪动了位置,心中思绪翻腾,扔下饭食,开始巡视城防。但却显得心不在焉。
直到差不多巡视完毕,苗文秀才发现副将吴启镇已经久不见人影,似乎进入内城后便没有看到过。难道——不,不可能。李有才只是个别现象,如此绝然,估计是早有准备,已经把家眷偷偷转移至外城。嘿嘿,还真是奸滑。苗文秀想冷笑,可脸上却是难看的苦笑。心中也浮起复杂的情绪,忿恨,嫉妒,羡慕……
一彪人马由城内奔驰而来,在城下驻足。灯球火把之下,赫然是顶盔贯甲的尚之孝。苗文秀眼见着总兵班志富迎了上去,和尚之孝在说着话。离得远,听不见说的是什么。然后,尚之孝带人离去。班志富则显得有些异样,连连摇头叹气,叫过几个亲兵吩咐着什么。
…………
“今晚可能攻破内城。”这个消息对朱永兴来说有点意外,明军已经手握胜利,夜间混战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但在听取了具体汇报后,他又释然了。既然又出了象李有才这样的叛将,能够内应外合。自然要抓住这个机会。
“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安排,这家伙的脑子倒是挺灵的。”朱永兴摸着下巴想了想,谨慎地提醒道:“一旦有了信号,攻城时要小心一些,提防有诈。”
“殿下想得周到,末将这便去布置妥当。”马宝恭维了一句。告辞而出。
作为沙场老将,这样的提醒有些多余,但朱永兴身份摆在那儿,马宝不介意装得笨一些,把朱永兴衬托得英明睿智。
“人心散了。清军必败无疑。”易成感慨地说了一句,将起草好的稿子递给朱永兴审阅。
朱永兴略略看完,点头赞赏。都说文人笔如刀,杀人不见血。看完这篇文稿,果然如此。
“尚逆还未授首,如何下场还不可知,等到事定再略作修改便可。”朱永兴说完又不忘夸赞一句,“长史好文章,字字如箭,可令逆贼食不安,寝难昧。”
“殿下谬赞,卑职愧不敢当。”易成谦逊着,心中却着实高兴。
“孤当初出缅入滇时,兵不过数千,亦非久战之辈。然于大厦将倾、内心惶恐之时,郑家鼎力相助,助孤收拢残兵,助孤通声息于四方,实是功不可没。”朱永兴象是回忆般感慨起来,易成赶紧凝神细听。
“疾风识劲草,板荡知忠臣。随孤于万难之境中不离不弃的,孤都记在心中,亦希望能善始善终,两不相负。”朱永兴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有些低沉,“即便有行差走错之时,孤念旧,依然能有所担待。可若有意欺瞒,胡乱揣测孤的心思,行那暗室阴谋,孤王能容忍乎?”
易成心中一凛,眼见朱永兴的目光已经移过来,顿觉后背发潮,赶忙躬身拱手道:“殿下英明睿智,宅心仁厚,岂能有人敢暗室欺心,瞒上妄行?”
“希望不会有啊!”朱永兴将咄咄的目光转向了窗外,意味深长地说道:“孤的心思,谁也不会全部了解。大明中兴,却也不再会是原来的那个大明。”
易成半惊半懂,张了张嘴,默然以对。
…………..
“大人,王爷有令,请将家眷移至王府,有重兵保护,可无后顾之忧。”一个班志富的亲兵找到了苗文秀,如实禀报。
苗文秀愣怔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脸色变了变,最终无奈地摆了摆手,说道:“知道了,我这就派人回府,接取家眷至王府。”
什么重兵保护,什么无后顾之忧,不过是把各将领的家眷作为人质,让他们死心卖命罢了。呸,苗文秀看着报信亲兵的背影走远,没好气地吐了口唾沫。看来李有才的反叛给尚可喜提了醒,敲了警钟。如今城池陷落是早晚的事情,尚可喜是无论如何不会投降的,那些家眷作为人质,也就只能给他陪葬了。
唉,还有别的办法嘛?苗文秀左思右想,长吁短叹了一阵,挥手叫过几个亲兵,便要派他们去搬移家眷。现在还只是通知,尚可喜还要假仁假义,没有悍然派兵强行为之,可如果迁延不办,他便少不得要动粗了。
“大人。”很久不见的副将吴启镇带着几个亲兵突然出现了,只是脸上汗迹斑斑,不知道是去干什么了。累成这个样子。
“你上哪去了?”苗文秀瞪着这个知交好友,脸色不悦。
“大人,借一步说话。”吴启镇喘了两口粗气,伸手示意。
苗文秀疑惑地跟着吴启镇来到城下背静处。还未开口,吴启镇已经沉声说道:“我已经带人把家眷移至隐秘地方,还有大人的。”
什么?苗文秀大吃一惊,嘴巴张成o形,不可思议地望着吴启镇。
吴启镇苦笑一下,说道:“内城被破是早晚的事情,咱们倒是不怕死,可家眷何辜?我可只有一个儿子,才一岁。王爷也真够狠的,不为别人考虑。却只要大家伙陪葬。”
“你,你想反叛?”苗文秀的手握住了刀柄,身旁立刻有人逼上,却是吴启镇的亲兵。
“本来是想等等,可现在却不得不反了。”吴启镇眼中寒光一闪。逼视着苗文秀,“王爷搬移家眷的命令已下,你我两人的亲眷久不至王府,你说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苗文秀沉思着,手慢慢从刀柄上松开、垂下。他觉得似乎落入了吴启镇的算计,好象不得不反了。只是这种感觉一出。他倒觉得有些轻松,是终于能做出自己难以做出的决定,还是为了家眷突然有了一线生路,他也说不上来。
“大人哪,干等着便是全无生机,你、我。还有各家的父母妻儿。”吴启镇苦劝道:“反了的话,咱们可能会死,可家眷可保无虞呀!”
“为什么?”苗文秀有些不解地问道。
“有人证啊,证明咱俩立功反正。”吴启镇突然狡黠地一笑,说道:“我在外城留了人。应该知会了明军。能不能成功无所谓,只要搞出动静,让明军知道我反正了,死了又怕什么。”
“原来如此。”苗文秀突然发现小瞧了这个副将的智慧,安排得不错,在外城行将失守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些,这脑袋够快的。
猜你喜欢